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峰值预测
中国碳排放周期、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碳排放周期、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孙燕;张云鹏【期刊名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摘要】本文尝试运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对1902年以来我国碳排放进行周期分解以及趋势分析.并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各指标因素,进行了EMD趋势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1)自1902年以来,我国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总体呈现指数式增长态势.(2)我国碳排放存在70年和106年的准周期波动,未来一段时间内碳排放总量将继续以指数方式高速上升,并于2025年前后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碳排放趋势将有所放缓.(3)人均GDP、能源消费总量,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生产总值等7项指标与我国碳排放均显示出显著的关联度,关联系数均在0.8以上,按照指标关联系数大小排列为,能源消费量>农业>人均GDP>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从各影响因素的EMD分解趋势来看,各影响因素均表现出增长态势,由此分析出我国碳排放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攀升的态势将继续维持.【总页数】7页(P1-7)【作者】孙燕;张云鹏【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财经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工业大学测绘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4【相关文献】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趋势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 [J], 荆克迪;楚春礼;王圆生2.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和趋势预测——基于STIRPAT和GM(1,1)模型的实证研究 [J], 佟昕;陈凯;李刚3.中国通货膨胀周期波动与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总体平均经验模式分解法[J], 李成;郭哲宇;张琦4.中国通货膨胀周期波动与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总体平均经验模式分解法[J], 李成;郭哲宇;张琦;5.全寿命周期下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J], 王婕;宋玉洁;边新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论文研究了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2005 年和2015 年的中国家庭能源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居民生活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气候条件、能源结构等因素,探究了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和气候条件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其中城市化程度和气候条件的贡献最大。
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减少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总量和区域差异。
关键词:居民生活碳排放;区域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气候条件;能源结构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residents. By analyzing the major sources of emiss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urbanization rates, population densities,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energystructures, based on the 2005 and 2015 Chinese Household EnergySurvey Dat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residents, with emissions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with urbanization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contributing the most.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reduce the total amou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residents.Keywords: carbon emissions from daily lives; regional differ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climatic conditions; energy structure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量逐年增长。
中国、美国和印度碳排放量情景预测

3
近年来,印度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 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
印度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一:政策不变)
情景一预测
到2030年,印度碳排放量将达到10亿吨左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左右。
情景一可能带来的问题
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印度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二:政策调整)
03
近年来,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如提高能效标准、推 广可再生能源等,以降低碳排 放量。
美国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一:政策不变)
如果美国政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预 计未来十年内美国的碳排放量将保持 稳定或略有增加,导致能源需求和碳排 放量相应增加。
美国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二:政策调整)
要因素,为制定减排政策提供建议。
02
中国碳排放量现状及预测
中国碳排放量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约1/3 。
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生 产和工业过程,其中煤炭是最 主要的来源。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清洁 能源和节能减排,但减排工作 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一:政策不变)
03
针对这三个国家的碳排放量进行情景预测,有助于 了解未来碳排放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研究目的
01
分析中国、美国和印度过去十年的碳排放量数据,了
解其变化趋势。
02
对未来十年这三个国家的碳排放量进行情景预测,预
测不同政策和技术条件下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03
比较不同情景下的预测结果,分析影响碳排放量的主
如果美国政府采取更加严格的碳排放 政策,如提高碳税、加强能效标准等 ,预计美国的碳排放量将显著下降。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
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总署(简称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c=∑m i×δi(1)式(1)中C为碳排放量;m 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碳排放特征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
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年达到高点,增长为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1999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7.6%,从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2007年达到高点,为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1980-2011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1980-1996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2003年出现了反弹,2003—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2002年。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析【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碳排放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本文以碳排放量为因变量,以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化石能源消费比例等作为自变量,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相关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能源强度的增加都会增加中国碳排放量;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则会减少中国碳排放量;另外国家政策会影响中国的碳排放量,但是结果不显著。
【关键词】城市化;碳排放;能源强度0.引言过去10多年中,中国碳排放年增长17.8%,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且预期还会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增加已成为全球共识[1]。
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 CO2降低17%。
可见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制定科学的减排路径,探索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至关重要。
考虑到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仍未完成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的驾驭能力,即使保守估计,中国的经济还可以再快速增长30年。
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随的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正是导致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预计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在2020年左右告一段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规模庞大并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会给碳排放带来何种影响,是本文要考察的问题。
当前国内研究者通过各种计量模型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各种政策和措施等,力求实现对经济最小负面影响的前提下达到最大限度减排。
宋春燕(2011)通过计算各类能源碳排放转化系数,计算出中国1978年~2008年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并对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证明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线性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平稳的[2]。
中国碳排放周期、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度, 关联 系数 均在 0 . 8以上, 按照指标 关联 系数 大小排 列为 , 能源 消费量 >农 业 >人 均 G D P>工业 >交通 运 输仓储邮 电通信业 >批发和 零售贸易餐饮 业。( 4 ) 从各影 响 因素 的 E MD分解趋势 来看, 各影 响 因素均表 现 出增 长态势, 由此分析 出我 国碳排放量在 未来一段 时间 内继续攀升 的态势将 继续维持 。
关键词 : 碳排 放 ; 周期 ; 趋势 ; 影响 因素 ; E MD 中图分类号 : X 2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6 0 4 9 ( 2 0 1 3 ) 0 5 —0 0 0 1 — 0 7
引 言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签署到《 京都议定书》 生 效, 再到《 哥本哈根协议》 的艰难谈判 , 关于发展
的文献来 看 , 关 于碳排 放 问题 的研 究大 多 集 中在 碳 排放 量及 强 度 测算 、 与 影 响 因素 的关 联 分 析 、 情 景预 测 引、 核 算 方 法 、 区 域 差 异 m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9—2 7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典型城市不同功能用 地集约利用评 价及空 问分 异研究” ( 4 1 3 0 1 6 5 1 ) ; 江苏省高校 优势学科 建设工程 资助项 目。 作者 简介 : 孙燕 ( 1 9 8 1 一 ( 1 9 8 O 一 ) , 女, 山东淄 博人 , 南 京财 经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院 讲 师, 博士, 研 究方 向为 资源 、 环 境资 源 等; 张 云鹏
) , 男, 河北石家庄人 , 南京财经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为地理时空建模 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山西省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年份
非消 费者的消费行 为
一
消费量
} t
21 . 159 1 . 6471 1 . 76O7 1 . 889O 1 2.4 8 7 1 4.3 8 6 1 5.2 8 1
消费量
}亍t 7
5 3 0.2 5 1 3.2 5 0 5.1 5 6 9.5 7. 088 7246 . 7306 .
碳 排放 量 的 3倍 ,其 中 ,居 民的食 品 、衣 着 和居 住
等) 、私人交通用能 ;间接影响包括 :食品、衣着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险、交通通信 、教育 文化娱乐服务 、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 。 与 消费支 出 的各项 直接 相关 的部 门分别 为 :食
品 ( 品加 工业 、食 品制 造 业 、饮 料 制 造 业 ) 食 、衣 着 ( 织业 、服 装 及其 他 纤 维 制 品制 造业 、皮 革 、 纺
排放 量
排放量
2 3 00 2 4 00
—
—
直接影响 ; iill n ll没有计 算的直接影响 ; iii il 间接影响 ; ………没有计 算的 间接影响 ; 非 消费者行为引起 的能源消费行为 ,
如 政 府 对 能 源 的利 用
2 5 00 2 6 00 20 07 20 08 20 09
生 的影 响 可 以分 为 直接 影 响 和 间接 影 响 圆 。鉴 于 山 西省处 于社会 转 型时期 。笔者 分别 讨论 城 镇居 民和 农 村居 民生 活行 为产生 的直 接影 响和 间接 影 响。
比例 ,从而估算居 民在该行业 的能源消费量 。并计
算若干年 的数据 ,运用统计学 的加权平均 。得到一
也 是较 大 的碳 密 集型行 为 。
东北三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

东北三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区域分布
总结词
不同地区碳排放量存在差异,但均呈现上升 趋势
详细描述
东北三省各地区的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 量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 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有关。 然而,从整体上看,各地区的碳排放量均呈 现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居 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有关。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而东北三省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其碳排放问题备 受关注。
研究东北三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 ,为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东北三省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总 量、结构及影响因素。
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因此, 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
城镇化率与碳排放的关系
城镇化率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人口规模扩大,从而增加 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合理会导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增 加。因此,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分区 和交通布局的合理性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技术进步情景概述
在技术进步情景下,假设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如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新能源技术发展等。
碳排放预测
根据历史数据和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在技术进步情景下,东北三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趋势和 水平。
基于市场调节情景的碳排放预测
市场调节情景概述
在市场调节情景下,假设市场机制会发挥主导作用,如碳交易市场、环保产品价格等。
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峰值预测
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大
力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政府提出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采
取低碳模式等方案来落实中国节能减排政策,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碳排放评估方法、收敛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峰值预测等
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研究需求。基于IPCC参考方法、
投入产出方法和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对中国整体、城乡、地区三个层面不同消费
行为(“衣”、“食”、“住”、“行”、“服务”)的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评估和分析,
并探讨其收敛趋势和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情景对中国未来居民生活
碳排放趋势和发展路径进行预估。
通过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达峰时间和达峰数值进行模拟,可为中国发展低碳经
济、转变消费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提供科学基础和政策参
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居民生活碳排放评估结果看:中国整体、城乡、东
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均呈现逐渐上
升趋势;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量
均呈现显著差异;在居民生活消费行为方面,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呈现由以“衣”、
“食”消费行为结构为主向以“住”、“行”、“服务”消费行为结构为主转变的趋
势。
(2)从居民生活碳排放收敛分析看:中国整体、城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量以及不同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碳排
放量均呈现β绝对收敛;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及东部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
变化呈现β条件收敛,只有东部城镇地区和农村整体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变化呈
现β条件收敛;不同居民消费行为“衣”、“食”、“住”、“行”、“服务”居民生活
碳排放总量变化均呈现β条件收敛趋同。(3)从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机制看:人口
规模和消费倾向对中国整体、城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居民生活碳排放总
量具有较大正向影响效应;同时,消费倾向对中国整体、城镇、农村、东部、中部
和西部地区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大;在不同消费行为居民生
活碳排放总量方面,人口规模对“食”、“住”、“行”和“服务”消费行为的居民
生活碳排放总量正向影响效应最大。
(4)从居民生活碳排放峰值研究看:到2050年,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
活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在红色情景和橙色情景下均难实现达峰;
在绿色情景下,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分别在2045
年左右;在蓝色情景下,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分别
在2040年左右。通过对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评估结果、收敛趋势、影响机制以
及情景预测进行分析,可以为中国政府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和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分别承诺的2020年40%~45%减排目标以及2030年左
右的达峰目标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考虑现有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及行动的基础上,制定居民生活部门专门
性的减排政策和举措,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居民生活绿色理念的绿色情景和蓝色
情景下,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在2050年之前能够实现达峰。研究结果可以从居民
生活消费角度,在推进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排放
结构、优化消费模式、提高人口质量为实施低碳减排行动提供理论参考,这对全
球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