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甘草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甘草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机理以及临床运用。介绍甘草近些年在抗病毒,抗过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甘草酸肿瘤 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 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西医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甘草(GL)最早的国家。我国学者对甘草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态资源,化学成分,分离提取方法,药理药效,质量评价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据现有资料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索类,l8种氮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索和多种有机酸等[【2】.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很广泛。 本文就对干草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2 化学成分 1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钠、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l8口一甘草次酸。另含24一羟基甘草次酸,3B一羟基齐墩果烷一ll,l3(18)一二烯一3O一酸,36-羟基齐墩果烷一9(11),12(13)一二烯一30酸及游离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尚含黄酮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苷,以及鼠李糖异甘草苷,甘草利酮,芒果黄花索,5—0一甲基芒果黄花索等。此外,含苦味质,树脂,香豆索化合物和葡聚糖等。又从陕北甘草中分得甘草苯并呋喃,口一谷甾醇,芒丙花索。 2光果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索l0~l4%,除分离得到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萜醇,甘草内酯去氧甘草内酯及异甘草内酯等。另含有黄酮苷类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甙,光果甘草苷.光果甘草苷元,异光果甘草苷,异光果甘草苷元,甘草黄酮A,甘草查耳酮A及甘草查耳酮B。此外。尚含7一甲氧基香豆索,伞形花内酯.阿魏酸。门冬酰胺及甘露醇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甘草次酸及其盐,多种黄酮化合物。如山奈索,紫云荚苷,异牡荆索。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芫花索等;有报道光果甘草尚分离得到光果甘草宁索,松属索和李属异黄酮。 3甘草中含有甘草酸(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黄酮、生物碱等,其中,甘草酸是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解毒、保肝等作用。1分子甘草酸水解后生成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 3药理作用 抗病毒作用 病毒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严重地甚至能夺取生命。经过药理学研究,GA作为甘草中的主要抗病毒有效化学成分,抗病毒作用显著。GA可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及坏死,减轻肝细胞间质炎症反应,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以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且副作用少,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值得重视与推广的药物。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GA抗艾滋病病毒HIV的作用,曾引起轰动。艾滋病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 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 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 皮下肉芽肿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组织胺, 或与肾上腺有关, 也有人认为它影响 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 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3 ]。 二抗病毒 甘草酸在临床上已被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甘草酸在体外可明显抑制HIV阳性病人血单核细胞中HIV复制,减少感染了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的小鼠的发病率和死亡。Cinatl 等比较了三唑核苷、菌酚酸、吡唑呋喃菌素和甘草酸对两种SARS 冠状病毒FFM-1 和FFM-2的抑制,发现甘草酸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最强[1]。梁再赋等报道了甘草酸单铵具有抗单纯I 型疱疹病毒的作用,当其ρ>25 mg/mL 时,对RK13 细胞有毒性作用;当ρ<12.5 mg/mL 时,则无影响;当ρ>4 mg/mL 时,不但有灭活细胞作用外,且有灭活细胞内的I 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而低质量浓度的甘草酸单铵具有减轻细胞损伤的作用,且对I 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ED50 的ρ=1 mg/Ml[4]。 Epstein-Barr病毒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胃癌、Hodgkin’s 淋巴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有关。使用甘草酸进行体外抗Epstein-Barr病毒实验,发现甘草酸干扰病毒的早期复制,但不影响病毒的吸附,也不会使病毒质粒失活;体外实验还表明,甘草酸具有抗虫媒病毒的作用[5]。甘草不仅对单纯性疱疹病素、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有预防作用。张剑锋等的研究显示甘草酸对疱疹病毒群的VZV 感染的人胎儿成纤维细胞病灶数有明显的抑

甘草运用浅谈

甘草运用浅谈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对甘草药用部位及加 工炮制不同其临床功效亦有差异作了初步分析。结果:不合理使用甘草的现象普 遍存在。结论:甘草研究表明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更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甘草;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75-01 1资料与方法 甘草来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uralensin.Fisch.胀果甘草G.in 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韧根和根茎。主产我国内蒙、甘肃、新疆 等地,而中国甘草是国际甘草市场上久负盛誉的商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及 食品工业的调味剂和赋形剂,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之功[1]。 甘草入药,历史悠久,我国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详细 记载,祖国医学认为甘草可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号称“国老”。以其甘缓之性,能使药力缓慢而持久,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与补、泻、寒、热、温、凉等类药物配合应用,善调众药,能使各药互相和谐而无相争之弊,所 以前人称它具有“调和百药”之功。 由于甘草的药用部位和加工炮制不同,其临床功效亦有差异,生甘草味甘而 偏凉,长于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缓急止痛力胜,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 动悸,脉结代等;甘草的根梢或细根为甘草梢,清火解毒,善治湿热下注膀胱之 热及淋浊;根内含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为甘草节,具有清内热泻心火之功。 通过现代理论和临床研究发现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其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和甘 草次酸,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药物作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类似,促进水分和 钠盐潴留及钾离子的排出,呈现明显的抗利尿作用。2010年我国药典规定甘草的 用量为2-10克,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时,可出现浮肿、血压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在甘草流浸膏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时部分病例 可见到上述不良反应,停药数周后恢复正常。重新服药后,再次出现同样症状, 因此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其它原因所致的各种水肿症,应慎用或忌用。另据报道,甘草每天煎服5-10克,时间达一年以上,可产生短暂性水肿和肢体麻木感,甘草与其它中药配伍时,可发生化学变化,如甘草皂甙与含生物碱的黄连、黄柏、延胡索等配伍能形成沉淀[2]。且大部分在煎剂过滤时被滤除,从而减低药效。 2讨论 南北朝著名医药学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故为 许多临床医生所喜用,使用频率极高,有的人误以为它仅是一种调味药,在方剂 组成中是一个配角,故帖帖不离甘草,诸不知这实属一种偏见,在《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以甘草为主药就有灸甘草汤、甘草泻心汤、桔梗汤、甘草汤等, 均突出甘草在该方中的主要地位。而甘草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问题尚未引起 足够够重视,《本草汇言》曰“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中药学教科 书中也将甘草列入补虚药类[3]。笔者认为多有不妥,故特引提出,供同道商榷。 小结甘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世界性常用药物,为我国传统及现代医药最常用 的天然药物。各国对甘草进行了大量的化学药理及临床诸方面的实验研究,随着 甘草药理研究的深入,新用途不断地发现,值得重视的是在治疗肝炎、心血管疾病、抗癌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甘草得将广泛地治疗多种疾病,它的显著疗效为世

精选-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 1.1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l.4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龋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载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降低抗凝血酶IV和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血黏度上升,促进血液凝固。 1.5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现代药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原料,国内、国际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和Vmax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DNA-2-氨基芴内敛结构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该研究首次阐明GA通过抑制乙酰转移酶活性和DNA加合物生成来抑制肿瘤的恶化,为临床上GA的应用提供厂新的思路。另外,GA可通过刺激黑色素瘤细胞B16所含的黑色素生成,加速肿瘤细胞的“老化”。GA可剂量依赖性增加酪氨酸酶的表达信使RNA(mRNA)在细胞间质中的水平,进而提高蛋白质、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研究过程中还发现,GA能增加络氨酸酶依赖性蛋白质-2(tyrosinasc-rclatcd protcin-2,TRP-2)的mRNA的表达,对TRP-1却无显著影响,说明GA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因此在无毒性浓度内等量使用GA对正常黑色素生成无影响,以上结论表明GA通过转录激活机制进而诱导刺激黑素产生,发挥抗黑色素瘤的作用[2]。 GA的抗肿瘤药理作用是多样的,CHUNG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得出的构效关系结论为进一步以GA前体结构开发新药物提供丁思路:①GA能减灭细胞癌变刺激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l4等)活化:酶学测定,通过抑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lA,)活性减少前致癌物的活化,GA具有化学性防癌的作用,可对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及丙烯基甲酸盐等化学物质所致肝细胞癌变性损伤。α构型既抑制“增毒”的细胞素P450同工酶活性,减

浅谈甘中药甘草炮制工艺研究

浅谈甘中药甘草炮制工 艺研究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浅淡中药甘草的炮制工艺研究 摘要:甘草为常用大宗药材,药食兼用品种,年需要量约6万吨左右,位列诸药前列。近年来,家种甘草的生产和销售量趋增,市场较野生品畅销。甘草国之药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同时,甘草提取物被广泛地工业、化工等领域,并有大量的出口。甘草数量巨大,行情人为性不强,随着家种品的市场占有量增加,关注力明显在增加。 关键词:甘草,炮炙,炼蜜,蜜炙 1.引言 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的产物,其中中药有效成分不易散失,副作用小,中药方剂可因症、因病的不同随时加减,对于治疗慢性病及疑难杂症有明显的疗效等优点,使中药成为现在药疗主流。而在临床应用中,药品的疗效是否显着,能否充分发挥它的临床效应,达到治疗目的,炮制这个环节就非常重要。因为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是保证临床医疗根本,只有炮制到位才能使中药的“四气”、“五味”等得以在临床上很好的发挥。甘草做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中药品种,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它的炮制工艺了;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炙甘草是其常用的炮制品。甘草蜜炙后功能主治的侧重点由清热转为补脾,但目前对甘草蜜炙补脾的炮制机理尚不明确,相关的成分、功效研究比较薄弱,部分理论问题存在异议,工艺仍未规范化。因此需要确定其工艺,对甘草炮制前后的变化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其炮制原理。本论文以甘草不同炮制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化学成分比较、炮制工艺、药理等一系列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各种甘草提取物大多对小鼠脾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炙甘草作用最显着,说明甘草蜜炙后确能提高其补脾功效;生甘草单纯加热、加入炼蜜或两个因素单纯加合并不能等同于炙甘草,只有将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才能体现炙甘草的补脾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蜜炙法炮制甘草是有道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草蜜炙后功效重点转为补脾,与其饮片成分发生的质变和量变有关。 2.甘草概况 2.1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l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 2.2产地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 2.3性状特征 2.3.1甘草

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04-24T15:26:08.07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作者:刘伟杰[导读] 芍药甘草汤是源自《伤寒论》,另在《病因脉治》中被称为戊己汤,古籍中记载了其能够治疗阴液亏虚导致的脚挛急证。 山东莱州市中医医院 261400 摘要:芍药甘草汤是源自《伤寒论》,另在《病因脉治》中被称为戊己汤,古籍中记载了其能够治疗阴液亏虚导致的脚挛急证。近年现代药理对其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研究中发现其能够在临床中起到解痉、免疫调节、镇痛抗炎以及止咳等功效,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在我院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双小腿肚转筋,缓急止痛,面肌痉挛,眼肌痉挛等方面,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其现代化研究的道路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 芍药甘草汤是源自《伤寒论》,另在《病因脉治》中被称为戊己汤,方中包括芍药12g和甘草12g,再加以600ml水煎煮,去渣后取300ml,分次温热服用,其能够起到调和脾胃以及缓急止痛的作用[1]。临床中,我院多用于治疗双小腿肚转筋,缓急止痛,面肌痉挛,眼肌痉挛等方面,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特做出如下汇报。 1药理研究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分析该方,方中白芍其最主要的成分为芍药苷,此类物质能够起到解痉的作用,过往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其能够抑制大鼠胃、肠以及子宫平滑肌,同时还能够是大鼠离体肠管的自发收缩及张力明显下降;将芍药与甘草同用,可以对中枢性及末梢性肌痉挛起到抑制作用,其还能够缓解因痉挛导致的疼痛,同时还能够对横纹肌及平滑肌有着良好的解痉功效[2]。芍药甘草汤能够起到免疫调节的功效,这是由于其能够对免疫细胞的数量、活性及免疫细胞间的比例进行调节,此外它还能够调整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的浓度。芍药甘草汤还能够起到缓急止痛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其能够解除平滑肌的痉挛状态。芍药甘草汤有着镇痛、抗炎之功效,但其药理机制由于较为复杂,因而并不是十分明确。另外其还能够起到止咳及护肝等功效。 2.临床应用 2.1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2015年7月—2016年6月间,我院使用芍药甘草汤联合西药治疗面肌痉挛或眼肌痉挛共72例,经回顾性统计分析发现,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7.2%(70例),远比以往单用西药治疗的有效率要高。此外在临床中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两药之间的比例。此间我院使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双小腿肚转筋55例,治疗有效率为100.0%,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在服用5剂之内消失,后有5例患者出现复发,但症状仍比治疗前轻缓,且在按原药方继续服用7天后症状完全消失。不难看出,芍药甘草汤对于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确有效果。 2.2消化系统疾病 我院使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例较少,但过往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较好,此外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导致慢性便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直肠括约肌痉挛,又因芍药甘草汤解痉功效较好,故可用于治疗慢性便秘,且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3]。 2.3呼吸系统疾病 我院应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哮喘28例,其中显效和有效共24例,治疗有效率为85.7%。此外,相关研究结果指出使用芍药甘草加味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在治疗连续性呛咳和痉挛性咳嗽中加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效果均较好[3]。 2.4骨关节疾病 我院在治疗化热型风湿性关节炎中采用芍药甘草汤,共20例,在经连续治疗10天后,所有患者均治愈。此外,有学者进行了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对比研究,在连续服药20天后,使用芍药甘草汤的观察组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7%;参照组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7.1%,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 2.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临床中,有将芍药甘草汤应用于高泌乳素血症型女性不孕患者的记录,且以往有研究将使用芍药苷草汤患者与使用溴隐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使用芍药甘草汤无任何不良反应,且其拥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另外还可使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骨盆痛综合征气滞血瘀型,其疗效与西药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基本没有差异,因而可在临床中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骨盆痛综合征气滞血瘀型[3]。 2.6其他疾病 以往相关研究结果指出,可将芍药甘草汤运用于急性期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治疗中,方中加以当归、陈皮、金银花、玄参以及两头尖等中药,治疗效果优异;另外还有研究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干眼症,其治疗总有效率也在80.0%以上[3]。 3总结 近年来,由于芍药甘草汤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且临床中治疗效果较好,因而其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该药解痉止痛及免疫调节的功效已较为明确,在我院的临床中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近年,更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可以通过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味以扩大该药的适应症。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中药的药理、药效以及有效成分等的研究并不十分完善,常会因为缺乏准确地数据资料而很难具有较强的说服力;(2)关于芍药甘草汤临床疗效的研究报道并不多,且通常研究中样本数据较小,难以得到循证医学的科学支持;(3)对于临床中使用芍药甘草汤时,两药的比例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4)对于汤剂的质量控制较为复杂,因而研究的重复性不佳,这一直是阻碍中药汤剂研究的难点;(5)中药煎剂普遍存在口味不佳,因而在治疗中患者的配合度不高,对临床疗效产生了不良影响[4]。综上所述,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芍药甘草汤拥有着丰富的作用功效,可在未来加大研究力度,使之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参考文献: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讲解

甘草甜素的主要药理作用 李晨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随着人们对甘草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甘草的功效越来越得到重视,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本文中概述了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的提取方法、主要药理作用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甘草甜素是从药用植物甘草根、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高甜度、低热值混合物质的通称。,包括甘草酸及其盐类。甘草是传统中药材,具有解毒、增强抗体、促进药效、愈合伤口、润肺健脾、活血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加工中。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一300倍。甘草甜素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所以人们又常常把甘草酸称为甘草甜素,甘草酸约占甘草根茎的3一14%,分子式为C42H62016,分子量822.92,熔点212℃一217℃,其结构式为五环三菇皂贰,结构图如图1所示。 1.甘草甜素的生产 1.1 工艺流程 1.2 工艺要点 (1) 浸提:将含10%水分甘草切碎过20目筛,加6倍水,在85℃一100℃热水中提取3次,过滤,合并滤液。 (2)蒸发:将提取液蒸发浓缩至原提取液体积约20%。 (3) 萃取:浓缩液冷却至室温后加95%食用乙醇,使浓缩液含乙醇65%,静置24小时

后过滤。 (4) 酸析:滤去沉淀的植物蛋白和多糖,将所得滤液加硫酸调至pH3,使甘草酸完全沉淀,可得甘草酸粗品,进一步萃取可得甘草酸精品。 1.3 提纯方法 1.3.1 化学处理法 将粗甘草甜素粉末用95%乙醇溶解,搅拌、静置、过滤。收集滤液,向其中通入氨气使pH值达到7一7.5,过滤得甘草酸钱。用冰醋酸处理得粗甘草酸单钱盐。用85%工业乙醇溶解,用活性炭除去有色杂质,趁热过滤,经冷却、静置、过滤得结晶的甘草酸单钱盐。若再用95%乙醇重复处理一次,即可得到白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结晶,纯度约95%。 1.3.2 物理吸附法 将上述粗甘草酸单钱盐溶于水中。使浓度达到10%,将pH值调节为中性,将溶液通过装填有大孔吸附树脂的柱子,产物则完全被吸附在树脂上。用蒸馏水洗脱收集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得淡黄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纯度约91%。若再经一次树脂吸附处理,纯度可达98%以上。 1.3.3 离子交换树脂法 将上述粗甘草单钱盐的水溶液通过装填有离子交换树脂的柱子,可得到甘草酸单钱盐的纯品,纯度可达99%。甘草甜素的收率,日本的工业生产中一般可达75%以上。 2. 甘草甜素的药理作用 2.1 抗溃疡作用 甘草甜素可有效地防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尽管甘草甜素并不直接减少胃酸的分泌,但能抑制乙酞胆碱等物质所致的胃液分泌,所以该品是抗溃疡的有效成分。 2.2 抗炎症、抗菌作用 甘草次酸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皮下肉芽肿性炎症等均有抑制作用,也可有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 2.3 抗病毒作用 甘草甜素有干扰素诱导活性对单纯性疤疹病毒的直接作用,还有对水痘、带状疙疹病毒、乙肝病毒及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作用,特别是在抗艾滋病病毒HIV方面近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日本研制出了强力甘草甜素,俄罗斯研制出了尼格里嗦。有关专家认为,两种药物均优于美国学者发明的AZT。中国中医研究院1989年以来对40种临床有效的含甘草方剂进行了抗病毒与免疫调节的试验研究,证实甘草甜素有明显的抑制艾滋病病毒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甘草甜素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糖醛酸甙对各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用。体外人体肿瘤细胞实验证明,GL、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从GL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可以推测,自然界存在的所有GL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有抗肿瘤作用[1]。 2.5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甜素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其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消除抑制性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磷酸酶A2活性而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促使IL-1产生从而增强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和IL-2;消除T细胞活性;与IL-2、干扰素协同NK细胞活性增强。使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放大,从而调节抗体产生细胞活性[2]。高章图等[3]报道,甘草酸类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是增强细胞免疫作用,可增强MΥ吞噬功能,消除抑制性MΥ的抑制活性,还可选择性地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一些体外实验表明,甘草甜素使人血和肝脏中NK细胞活性增强,但不增加NK细胞数量,甘草甜素本身无增强

老中医:浅谈甘草的功效

甘草以其味甘甜而得名。然甘与甜虽字义相近,究竟甘较甜含义为广。说之甘字,“五味之美好者为甘”,即言甘味已远远超出甜味之外。 《名医别录》谓:“甘草温中。”经诸实践它所指的温,乃温养之义,中即甘味归脾,补益中气之不足,凡病之由于脾虚气弱者均宜用之。 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共250方,用甘草者120方;《伤寒论》113方中,以甘草作为方名(如炙甘草汤)或方名中有甘草者(如麻杏石甘汤)就有15方。 究其用意,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缓和峻烈 中医学治法虽多,总的来说,不外补、泻两个大类。虚实为察病之纲要,补泻为施治之大法。补者补虚,即所谓“虚者补之”;实者祛邪,即所谓“实者泻之”。实证当用泻法,即祛邪之法,药多猛峻。

一般地说,猛峻之药虽利于病,但正气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何在不妨碍祛邪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正气的损害?仲景选取了甘草。 如伤寒太阳表实证,为风寒之邪束表,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咳嗽、脉浮紧,当用辛温解表,所以选用了麻黄、桂枝,以解散在表之风寒,佐之以杏仁,和之以甘草。 甘草在这里主要起缓和麻、桂峻烈之性的作用,虽非汗解不可,但要尽量做到“汗而毋伤”。 又如寒邪直中,即寒邪不经三阳(太阳、阳明、少阳)而直接侵入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或伤寒之邪,在表不解,由于邪气重、体质弱、治疗又不当(如早用大剂清热药或泻下药)而传入三阴,证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不止,脉沉微欲绝,这是少阴证的里阳衰微,急当回阳救逆,用四逆汤。 方用干姜、附子,大辛大热,以消阴寒,而挽欲亡之阳,但姜附之性,非常峻烈,所以和之以甘草,使之成为“有制之师”,尽量减少姜附辛热伤阴的副作用(真的伤阴就要加人参,即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 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

甘草的功效与副作用

甘草是一种豆科植物,源产于亚洲和欧洲一些地方。这种植物的根部有甜味,其名字也是由此而来。除了作为糖果的甜味剂,甘草还有广泛的保健功效。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深知这种植物的治疗用途。希帕克拉底的医学文献里曾经提到过这种草药,此外,在中国古代也一直用这种植物的根茎治疗各种疾病。 甘草的功效作用包括可以治疗咳嗽,胃溃疡,口腔溃疡,回肠炎,漏肠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如今,甘草提取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式,其主要成分是甘草酸,这也是甘草有甜味的原因所在。 甘草的功效主要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着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同时,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甘草的副作用: 据认为,甘草的副作用是由于摄入量过高引起的。其中一些不免影响包括: *甘草提取物中的甘草酸可以引起称作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叫做醛甾酮的激素水平过高。正常情况下,这种激素有助于平衡体内钾和钠的水平。这种激素的水平过高会阻碍钠的排泄,并导致钾从尿液中排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和肌肉损伤。损失钾可导致心脏和肌肉运作异常。它也导致保水,造成水肿。 *根据欧盟2008年的报告,过度使用甘草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肌肉无力,慢性疲劳,头痛,肿胀,男性睾酮水平降低等问题。 *人们还认为,孕妇过量使用甘草可以引起大量出血,甚至导致早产。 *还有报告显示,长期使用甘草,还会引起体重异常增加等副作用。 患有血压过高,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或肝脏和月经问题的人应避免摄入甘草。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存在性功能障碍的男性也应避免这种草药。正在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利尿剂药物(如阿司匹林,地高辛,皮质类固醇,胰岛素,口服避孕药和泻药)的人也应该避免使用甘草。 尽管,人们认为消费含有甘草提取物的糖果没有害处,但是过量消费也同样可以产生副作用。

【word】 甘草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

甘草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 580V o1.21No.4AerospaceMedicineApr2010 甘草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 朱秀萍 (辽宁省长海县人民医院药剂科,辽宁长海116500) 摘要甘草为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其根及根状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及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为临床常用中草药之一,广泛应用于抗茵,抗病毒,保肝解毒等方面,其应用也由 医药领域拓展到食品,化工等不同领域,所含有的甘草甜素也被列为世界公认精细化工产品之一.现代药理研 究认为:甘草主含甘草甜素,甘草甙,甾甘露醇,口一固甾醇,糖类,有机酸等物质.因此,甘草具有解毒作用,抗利 尿作用,抗肝癌,呼吸系统疾病等. 关键词甘草;解毒;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R28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334(2010)04—0580—02 甘草的异名在《神农本草经》又称美草,密甘,列为上 品.《别录》又称密草,《陶弘景》又称国老,俗话说”朝中国 老,药中甘草”,意思是甘草就像国老一样,”德高望重”,

“功勋卓着”,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作用强大,使用广泛的药物.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除去须根,晒干,切成厚片供药用.其性味为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甘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消,解万毒……”.其功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 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孪急疼痛,痈肿疮毒, 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甘草的新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毒方面 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与 毒素发生反应的结果.实验证明,甘草及各种制剂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其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经水解后可释出葡萄糖醛酸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解毒.此外, 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与吸附率成正比关系.与药用炭一样,在胃内吸附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而 解毒. 2用于内分泌系统疾病 可以用以治疗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艾迪生病),产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尿崩症等.其有效成分与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姓名: 万沙桐 专业: 药学 班级: 122 学号: 125242624 指导教师: 闫晓菲职称: 副教授 2015年04月02日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制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万沙桐指导教师:闫晓菲 摘要:硝酸甘油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应用中有着或不可缺的地位,对于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本文将对此进行介绍和探讨。 关键词:硝酸甘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耐受机制;毒理作用 Nitroglyceri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Wan Shatong Tutor:Y an Xiaofei Abstract:nitroglycer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has or is the position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itroglycerin, this article will b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nitroglycer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olerance mechanisms; strychnos 1

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应用

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应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通阳、调和诸药、止咳化痰、斡旋中州、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宁心安神之功,其在《伤寒论》中使用甚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认真研究和探讨仲景用甘草的规律,有助于加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认识。 标签:甘草;《伤寒论》;张仲景 《神农本草经》中将甘草归为上品,谓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1] 。《中药学》[2]谓:”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3]在张仲景《伤寒论》所载方中,含有甘草的经方达70方之多,或君臣,或佐使,可以说仲景将甘草這味药用到了极致。笔者通过《伤寒论》的学习,认为张仲景运用甘草独具特色,远超越以上概括,现浅谈如下。 1甘草之功效 1.1益气通阳甘草这个过程主要是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和月桂汤、茯苓、甘草、甘草汤干姜汤等方中充分体现。《素问》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4],在仲景方中将甘草与桂枝、干姜等合用共奏辛甘化阳之功。《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患者由于汗心阳暴,阳光鼓动不足,导致心中悸动不安,而出现叉手自冒心的被动体位。仲景治疗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味道,辛,温助心阳,养心定悸。炙甘草汤、桂枝加桂汤、茯苓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方中使用甘草,或温心阳,或助脾阳,益气通阳的效果。 1.2缓急止痛张仲景《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急者缓之” [5]的治疗思路,用甘草缓急止痛之功效,并用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等方。芍药甘草汤、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柔筋缓急,用于治疗伤寒汗出伤阴出现脚挛急之症,后来更在此方列为缓急止痛的及基础方。小建中汤治疗气血两虚,腹中肌肉失养引起的腹中拘急疼痛,甘草与牡丹相配,起到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 1.3调和诸药甘草在仲景许多方剂中都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如四逆汤,调胃承气汤等。或通过其解毒,降低在方内一些药(如附子、大黄)毒性;或者使用一些药缓解方(如大黄等)刺激肠胃引起的腹部疼痛和其他症状。正如李东垣所说:”甘草,其性能缓急,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1.4清热解毒《伤寒论》第331条”少阴病,2~3d,喉咙痛,但甘草煎煮。不坏,桔梗汤”[7]。第二方面,甘草味甘凉,取其清热解毒效果,特别是甘草热毒清阴,在咽肿胀。

精选-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大黄的药理作用 1.1 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一般在服药后6?10h出稀便。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 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 —K +—ATF酶,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阻碍N a + 转运吸收, 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Co nA)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抑制C onA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 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幽门螺杆菌(HP) 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 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 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 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 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I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1.4 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龋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载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降低抗凝血酶IV 和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血黏度上升,促进血液凝固。 1.5 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是血压调节的重要途径, 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