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就没有去。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老歪自接到儿女都要接他去城里逛一逛、住一住的电话后,就兴奋的睡不着,主要是因为这让他在村里十分地有面子。

B.从儿女没少给老歪打钱、寄东西、打电话,请他进城等事件,可以看出儿女对老歪的关心和孝顺,懂得感恩。

C.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为下文埋下伏笔。

D.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是因为两张车票同时送来,使得原先打定的主意无法落实。

(2)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C

(2)①忠厚善良,敢于担当: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成人,无怨无悔;②疼爱儿女,寡言隐忍:一心放在儿女身上,面对儿女的不孝独自垂泪;③忠于爱情,始终不渝:妻子早亡,终身未娶,进城也想着带上妻子的照片。

(3)①情节安排上,这一结尾既照应前文,又是对故事情节的逆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②人物塑造上,儿女性格的两面性和老歪的善良隐忍都在情节逆转中得到集中表现;③主题表现上,对虚情假意的孝顺进行鞭挞,表现对留守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了主题。

【解析】【分析】(1)A项,“主要是因为这让他在村里十分有面子”错误,从文中来看,老歪兴奋得睡不着主要表现出老歪内心的激动,激动的原因是两个儿女没有忘记自己,还记得自己的老父亲,也表明儿女的懂事让他充满快乐;B项,“……请他进城可以看出儿女对老歪的关心和孝顺,懂得感恩”错误,从文章最后儿子女儿寄过来的车票来看,“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儿子想让老歪到女儿那儿去,女儿想要让老歪到儿子那里去,这实际上表明子女都想让老歪过得更好以凸显自己的孝顺,却都不想让老歪到自己这儿来,所以“请老歪进城”这件事无法真正体现儿女的孝顺、感恩和关心;C项,该项考查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D项,“是因为两张车票同时送来,使得原先打定的主意无法落实”错误,这里错误有两个,一是老歪并没有在先前做好决定,实际上哪儿不去是老歪内心的想法,二并非是两张车票同时送来让老歪最终做了决定,是儿子和女儿分别寄来对方的车票让老歪知道儿女的真实心思。故选C。

(2)文中的老歪既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丈夫,作为父亲,面对妻子早逝的现实,他“挺

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这表现出他的忠厚善良,敢于担当,面对儿女分在两下工作以及各自的生活状况,老歪是“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这表现出老歪对儿女的疼爱,收到两张车票,老歪知道儿女的心思却不说出来,这表现出老歪的寡言隐忍;作为父亲,他在妻子早逝之后没有再娶,小说最后“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这说明老歪忠于爱情,始终不渝。

(3)先看小说结尾的内容,“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这揭开了儿女邀请老父亲进城的谜底,儿子希望老歪到女儿那里去,女儿希望老歪到儿子那里去,这揭开了“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的看似非常孝顺的儿女的真实的一面,而读懂儿女心思的老歪对此却只是在无人时捧着妻子的照片独自落泪,并决定“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这表现出老歪的善良隐忍,这是形象上的作用;情节上来看,其实这一结尾并不突兀,从上文对老歪儿女的介绍来看,儿子在外结婚,至今没有亲见儿媳妇,女儿在外结婚,至今也没有亲见女婿,这些信息其实都是对结尾的暗示,所以结尾这一内容既照应了上文这些暗示,也让情节因逆转而更具有戏剧性;从主旨上来看,儿女所寄来的车票揭开了“儿女孝顺”的真面目,这也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小说这一结尾也就深化了主题,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忠厚善良,敢于担当: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成人,无怨无悔.②疼爱儿女,寡言隐忍:一心放在儿女身上,面对儿女的不孝独自垂泪.③忠于爱情,始终不渝:妻子早亡,终身未娶,进城也想着带上妻子的照片.

⑶①情节安排上,这一结尾既照应前文,又是对故事情节的逆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②人物塑造上,儿女性格的两面性和老歪的善良隐忍都在情节逆转中得到集中表现;③主题表现上,对虚情假意的孝顺进行鞭挞,表现对留守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了主题。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学生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学生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⑵本题考查欣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形象的故事情节和描写内容,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还要注意文中作者的评价性的语句和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等。从“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说明他是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老歪一个人将自己的子女含辛茹苦养大成人,连县城都没有去过,说明他是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又说明他是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在纵观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情节情节安排上、人物塑造上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

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本题的结尾特色,需要把握“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的核心内容,表达出儿女的虚情假意,这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深化文章主题,同时在情节上对原文开头部分进行照应,呼应文章标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三立梦露

周海亮

马三立梦露本名马三。他姓马,排行老三,很俗很实际的名字。马三立梦露这个怪异的名字是村里人送给他的外号,他觉得挺好。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把乡村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世纪70年代,收音机还不多,可是他有一台。每天他坐在炕头上听收音机,最初听新闻,后来听评书,再后来就迷上相声,迷上马三立。收音机乃稀罕之物,他听的时候,炕沿上、窗台上、锅台上甚至院子里,挤满前来蹭听的村人。一段听完,见村人仍不走,他说,我给你们来一段吧!他开始惟妙惟肖地模仿马三立,村人前俯后仰,啧啧称叹。特别是那句充满喜感的“逗你玩”,竟然真假难辨。正逗着,小儿内急,喊了几声“爹”,见他不应,就全都屙到炕上。他只得暂别马三立,冲院里喊:大黄!狗跑进屋,蹿上土炕,欢天喜地地将小儿的秽物舔了个精光。

喜欢马三立很正常。村里人都喜欢马三立。然而几年以后,他又开始喜欢梦露,在村人眼里,就有些不正常了。

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他阅读有关梦露的书,又从杂志上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一个大男人不好好干活,天天迷一个脸上长颗痦子的金发碧眼的袒胸露乳的美国大妞,很是让村里人看不懂。他老婆骂他,你还要不要脸?他说,你不觉得她挺好看?他老婆说,她好不好看关你什么事?他说,好看,就能让我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就能干好地里的活。他开始弹三弦,唱《送女上大学》,边唱边瞟着墙上的梦露,似乎梦露就是那个穿着红格子衬衫和学生蓝裤子的桂兰①。弹完一曲,下地干活,竟真的不觉累。然当他回来,墙上的梦露一张都不见了。他喝来老婆,问,我的梦露呢?他老婆说,都被我撕了!他不由分说,上前一巴掌,将老婆干净利落地打翻在地。你这个不懂事的臭婆娘!他说,我不看梦露难道看你?

那次他与老婆闹翻了天。他老婆欲与他离婚,他诚恳地承认错误并发誓永不再往墙上贴梦露,两人的日子才得以继续。马三立梦露这个外号也由此传开,开始只是村里人叫,后来传到镇上,镇里人也叫。每叫他,他便应:哎!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快乐。

墙上没有再贴梦露,并不能证明他不再想着梦露。有梦露的杂志仍然天天看,看时,目光痴迷,口水澎湃。看一会儿,家里来了村人,便打开黑白电视,与村里人一起看马三立。那是村子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他在两年前开始赶集卖书卖杂志,赚下一笔钱。

几年后他把儿子送到镇里读中学,一家人就搬到镇上。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音像店,卖磁带和录像带,也卖书和杂志。店里有录像机,每天都会吸引很多无所事事的人过来看录像。多是香港武打片,有时也播马三立的相声和梦露的电影。每逢这时,别人就让他快换片快换片。他不屑地冲那些人撇撇嘴,说,真没品味!

经常有村里人来镇上找他,喝喝酒,聊聊天。村里人夸他有本事,说他从农民变成老板,不过几年的事。他笑笑,说,不是你们把我赶出来了吗?村人说,谁赶过你?都喜欢你呢。他说,反正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与你们不一样的怪人。说完,喝一口酒,盯着电视里的梦露,说,你说她怎么可以这样迷人?

再几年过去,他去了县城,开了一家更大的音像店。城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他的过去,只知道他这里片子多,价格也便宜。没人知道,他便主动说给那些年轻人听。他说我有个外号叫马三立梦露。大家就笑,说,知道你迷马三立,可是梦露是怎么回事?

那时他刚给这些年轻人说了段马三立的《逗你玩》,嗓音还没有调回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梦露的照片,“啪”地往桌面上一甩,粗哑着声音说,瞧瞧!几个年轻人凑上来,仔细瞧过,说,原来梦露长这模样啊!

他愣愣,长叹一声说,在你们眼里,梦露也成马三立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注】①桂兰: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里的张桂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直接切题,简要介绍了中心人物马三,列举的一系列农村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野气息。

B.小说善于运用相关事件的延展来表现人物、把握叙事节奏,如第2段“小儿内急”的描写,极富表现力。

C.马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引起了他老婆的不满,由此还引发了一场风波,外号也因此而来。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马三的话暗含了一个道理:人可以各有所好,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保持常新。

(2)文中的主人公马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马三立梦露》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C

(2)①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他喜欢相声,也喜欢外国明星,这两者分别是传统和新事物的代表。②有能力、善于追求。他模仿相声表演惟妙惟肖,他第一个买回收音机和电视机,他很早就到镇上开店。③乐观、率性。他利用文艺把沉闷的农村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他言行直率,敢于公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爱好和追求。

(3)①“马三立”与“梦露”一中一外,一土一洋、一旧一新,构成一组怪异的矛盾体,能激发起读者探究的欲望。②标题《马三立梦露》作为主人公的外号,高度浓缩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便于人物形象的刻画。③标题《马三立梦露》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文章情节得以有序展开。④“马三立梦露”在文中象征新事物,以此为题,委婉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解析】【分析】(1)C项,表述错误,马三引起老婆不满,是因为他“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老婆认为他迷恋一个“袒胸露乳的美国大妞”是不要脸的行为,而他也没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他在痴迷梦露的同时,仍然喜爱马三立。

(2)此题可根据文中的“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把乡村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见他乐观热爱生活,把沉闷的日子过得精彩;“他笑笑,说,不是你

们把我赶出来了吗?村人说,谁赶过你?都喜欢你呢。他说,反正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与你们不一样的怪人。说完,喝一口酒,盯着电视里的梦露,说,你说她怎么可以这样迷人?”可见他言行率直,不顾人们奇怪的眼神,公开表现对外国明星的喜爱;从他“模仿马三立的相声表演,他第一个买回收音机和电视机,他很早就到了镇上开店,去了县城,开了一家更大的音像店”等情节可概括出他是有能力,有眼光,有追求的新农村人;文中他喜欢相声,喜欢马三立,也喜欢外国明星梦露,“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可见他是一个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人。

(3)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表达效果,可以从标题的内容、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和表现主题几个角度切入。本篇小说的题目是《马三立梦露》,首先从标题内容上看“马三立”代表中国传统,“梦露”是外国明星,对那个时代的农村人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构成一组矛盾体,能激发起读者探究的欲望;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马三立梦露”作为主人公的外号,表明他是一个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从情节的展开方面,文中写了他先喜欢马三立,后来又喜欢梦露,文中的相关事件都跟马三立梦露有关,可见“马三立梦露”是小说的线索;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马三立梦露”对那时的人们来说都是新事物,人们喜欢“马三立梦露”反映了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委婉揭示了主题。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他喜欢相声,也喜欢外国明星,这两者分别是传统和新事物的代表。②有能力、善于追求。他模仿相声表演惟妙惟肖,他第一个买回收音机和电视机,他很早就到镇上开店。③乐观、率性。他利用文艺把沉闷的农村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他言行直率,敢于公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爱好和追求。

⑶①“马三立”与“梦露”一中一外,一土一洋、一旧一新,构成一组怪异的矛盾体,能激发起读者探究的欲望。②标题《马三立梦露》作为主人公的外号,高度浓缩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便于人物形象的刻画。③标题《马三立梦露》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文章情节得以有序展开。④“马三立梦露”在文中象征新事物,以此为题,委婉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没过多少日子,孙少安所承包的石圪节乡砖瓦厂就开始盈利了。孙少安成了全乡经济活动的首要人物。

正在孙少安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朋友胡永合突然到石圪节来找他。永合是叫他一同去省里和电视台“洽谈”合资拍《三国演义》的事。孙少安这才想起,几个月前他曾给永合应承过这么一档子事。

这也许是一件相当没把握的事,他根本摸不着深浅。但是他既然给这家伙应承了下来,就不好推辞。再说,这个有恩于自己的人,他怎么能不讲信义?经胡永合又一番鼓动之后,少安的心再一次热起来。两人商定,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捎带着看看少安的弟弟少平——兄弟两人也好久没见了。

哥哥意外地来到煤矿,使少平大吃一惊。少平详细询问了哥哥去省城要办的事。少安说完后,少平皱起了眉头。

“你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些事呢?”少平不解地问他哥。“农民也不能光当个土财主,应该参加文化上的事嘛!”少安用胡永合的话回答弟弟。

“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你的事业才刚开始,只赚下那么一点钱,就东跑西颠搞这些事,实在有点不自量力!”少平不客气地说。

少安被弟弟说得一愣。他原来还以为有文化的弟弟会支持他搞文化事业,没想到他当头给自己浇了一盆子凉水。“钱……是不多。”他嘟囔说,“咱穷惯了,一有这么多钱,心里倒有些慌。一来我抹不开永合的情面,二来想疏点财就疏点财,反正没这社会的变化,咱也不会有这么多钱……”

“思路完全正确!”少平欠起身,“钱来自社会,到一定的时候,就有必要将一部分再给予社会,哪怕是无偿地奉献给社会。是啊,我们需要钱,越多越好。可是我们又不能让钱把人拿住。否则我们仍然可能活得痛苦。我们既要活得富裕,又应该活得有意乂。赚钱既是目的,也是充实我们生活的一种途径。如果这样看待金钱,就不会成为金钱的奴仆。归根结底,最值钱的是我们活得要有意义……不过,钱可不能乱扔!”

“乱扔?我想电视台赔不了钱!说不定还能赚点……再说,还挂个名字……”少安这才道出了最深层次的心里话。

少平明白哥哥的真实心理,他叹了口气说:“你现在还没必要拿钱买个虚名。再说,你什么情况也不了解,就准备到电视台去赚钱?而要是白扔一两万块钱给电视台,你还不如拿这钱给咱双水村办个什么事……”

“拿一两万块钱白给村里人办事?”

“那又怎样?你不是也准备白扔给人家电视台吗?”

“我还准备赚它电视台的钱呢!”

“赚不了呢?”

“那只怪运气不好!”

少平笑了:“说来说去,你这个财主看来并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想给社会疏点财……”

“要是白给村里人办事,还不如把这钱咱们一家人分了!”

“两回事,哥哥,你对家里人都已尽了责任。至于我,我赚的钱我够用。不够用我也不愿使用你的钱。我以前就说过,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

孙少安难以理解弟弟这些“高论”。不过,他也开始认真地检讨起他此次的省城之行是否适当……少安踌躇了半天,终于决定听从弟弟的劝告,准备半路回头了。孙少安觉得,这一夜过得很愉快。是的,每次他都能从弟弟这里受到许多启发。

第二天早晨,当胡永合听少安说他因为祖母突然病重要返回家时,气得嘴张了半天,不知该说什么是好。既然是这样,他总不能把这个孙少安用绳子捆到省城去!

一九八五年的春天,孙少安个人掏腰包出资一万五千元重建的双水村小学,现在眼看就要最后竣工了。当年拦河打坝震坏的校舍窑洞,已经被一排气势宏伟的新窑洞所替代。当年的学校操场也扩大了一倍。铁栏式大门上面,拱形铁架上“双水村小学”五个铁字,被红油漆刷得耀眼夺目。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孙少安承包的乡砖瓦厂开始盈利,并成了全乡经济活动的首要人物,为下文他准备合资拍电视以及后来重建学校做了铺垫。

B.孙少安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见孙少平,其目的是要征求一下弟弟对他投资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看法。

C.“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这句话表明了孙少平的观点:兄弟是平等的,应当相互提醒,真诚交心。

D.“一排气势宏伟的新窑洞”“被红油漆刷得耀眼夺目”等内容既交代了新学校的特点,也蕴藏着人们对孙少安无声的敬意。

(2)文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对话描写的作用。

【答案】(1)B

(2)孙少安:有雄心,有气魄,精明能干。承包了乡里的砖瓦厂,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全乡首要的经济人物。讲信义,重情谊,豪爽大方。明知投拍三国演义不太靠谱,因为答应过胡永合,所以应承同意下来。有爱心,有担当,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在弟弟的启发下,决定自己出钱重建学校。爱虚荣,想出名。想在电视上出出名。孙少平:遇事冷静,头脑淸醒。如劝哥哥放弃不靠谱的拍电视的想法。人格独立,有高尚的价值追求。如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要哥哥的钱。心地善良,有社会责任感。如劝哥哥为村里办事。善于言谈。如说服哥哥放弃投资拍电视。

(3)从故事和结构层面看,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对兄弟二人的对话描写,引出少安要“合资拍《三国演义》”以及到后来“打消了拍《三国演义》的想法”等内容。从人物层面看,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突出了人物性格。通过兄弟二人的对话矛盾交锋,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如少安想出名的虚荣和少平的高尚价值观,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从主题层面看,深化了小说主旨,丰富了思想内涵。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平凡的少安、少平却有不平凡的胸怀,深化了“青年要有社会责任感”“农村青年成长进步”等方面的小说主旨。

【解析】【分析】(1)B项,“孙少安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见孙少平,其目的是要征求一下弟弟对他投资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看法” 说法错误。由原文“两人商定,

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捎带着看看少安的弟弟少平——兄弟两人也好久没见了”可知,去看弟弟是因为想念弟弟,而不是去征求弟弟的意见。故选B。

(2)由“孙少安所承包的石圪节乡砖瓦厂就开始盈利了。孙少安成了全乡经济活动的首要人物”可以看出,孙少安是个有雄心,有气魄,精明能干的人;由“这也许是一件相当没把握的事,他根本摸不着深浅。但是他既然给这家伙应承了下来,就不好推辞。再说,这个有恩于自己的人,他怎么能不讲信义?经胡永合又一番鼓动之后,少安的心再一次热起来”可知,孙少安虽然明知投拍三国演义不太靠谱,因为答应过胡永合,所以应承同意下来,可见他讲信义,重情谊,豪爽大方;孙少安原先想要投资电视剧,在弟弟的劝说下,“一九八五年的春天,孙少安个人掏腰包出资一万五千元重建的双水村小学,现在眼看就要最后竣工了”可知,孙少安有爱心,有担当,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同时,孙少安也有缺点,“说不定还能赚点……再说,还挂个名字……”可以看出他爱虚荣,想出名。由“‘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你的事业才刚开始,只赚下那么一点钱,就东跑西颠搞这些事,实在有点不自量力!’少平不客气地说”可以看出,孙少平遇事冷静,头脑淸醒;“至于我,我赚的钱我够用。不够用我也不愿使用你的钱。我以前就说过,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可以看出,孙少平人格独立,有高尚的价值追求;“而要是白扔一两万块钱给电视台,你还不如拿这钱给咱双水村办个什么事……”可知,孙少平心地善良,有社会责任感;“少安踌躇了半天,终于决定听从弟弟的劝告,准备半路回头了。孙少安觉得,这一夜过得很愉快。是的,每次他都能从弟弟这里受到许多启发”可见孙少平善于言谈。

(3)本文主要以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来客观表现人物性格,在人物的对话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小说的主旨。比如,孙少安想要合资拍摄《三国演义》,到后来打消念头,该出资重建的双水村小学,是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对话来完成的,可以说,他们两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小说通过他们的对话,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说不定还能赚点……再说,还挂个名字……”可以看出孙少安的爱虚荣,想出名;“至于我,我赚的钱我够用。不够用我也不愿使用你的钱。我以前就说过,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可以看出,孙少平人格独立,有高尚的价值追求。小说的主旨,就是在兄弟俩的普通对话中得以深化:“青年要有社会责任感”“农村青年成长进步”。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故答案为:⑴B

⑵孙少安:有雄心,有气魄,精明能干。承包了乡里的砖瓦厂,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全乡首要的经济人物。讲信义,重情谊,豪爽大方。明知投拍三国演义不太靠谱,因为答应过胡永合,所以应承同意下来。有爱心,有担当,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在弟弟的启发下,决定自己出钱重建学校。爱虚荣,想出名。想在电视上出出名。孙少平:遇事冷静,头脑淸醒。如劝哥哥放弃不靠谱的拍电视的想法。人格独立,有高尚的价值追求。如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要哥哥的钱。心地善良,有社会责任感。如劝哥哥为村里办事。善于言谈。如说服哥哥放弃投资拍电视。

⑶从故事和结构层面看,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对兄弟二人的对话描写,引出少安要“合资拍《三国演义》”以及到后来“打消了拍《三国演义》的想法”等内容。从人物层面看,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突出了人物性格。通过兄弟二人的对话矛盾交锋,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性

格,如少安想出名的虚荣和少平的高尚价值观,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从主题层面看,深化了小说主旨,丰富了思想内涵。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平凡的少安、少平却有不平凡的胸怀,深化了“青年要有社会责任感”“农村青年成长进步”等方面的小说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先总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表现手法有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白描(简洁传神)、细节描写(准确鲜明)、对话描写等。本文中对话描写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结构、情节、人物、主题几方面进行分析。

4.阅读选文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

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方面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B.文章第⑤段写贝鲁特老太太,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反衬了母亲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

C.作者在“艰难的岁月”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又继续讲述了自己家中的情况。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D.本文包含了深沉、丰富的情感,融叙事、抒情、议论、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于一炉,平凡中显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读者等几个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1)C

(2)①虽然生活苦难但是仍然乐观。母亲一边辛勤劳作,一边哼着一支小曲。②母亲坚强勇敢。村子里有几个女人自杀,但是母亲却对我做出了庄严的承诺③母亲勤劳朴实。母亲靠着自己的双手与苦难对抗。

(3)①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地揭示以父亲和爷爷为代表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二者互为补充,丰富了文章主题。③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衬托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④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解析】【分析】(1)A项,“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方面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错

误,没有触觉。B项,“反衬了母亲的形象”错误,贝鲁特老太太是对母亲的正衬,而不是反衬。D项,“融叙事、抒情、议论、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于一炉”错误,表达方式中没有说明。故选C。

(2)文中“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表现了母亲勤劳、乐观;“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表现了母亲勇敢、坚韧、朴实。

(3)这道题问法很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写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读者等等几个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我们就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读者这几个方面答题就可以了。在文章的内容上,作用是为了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在人物形象上,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主旨上看,母亲给我的教育主要是面对苦难,要坚强乐观的生活着,而父亲和爷爷主要是教育我有骨气、有尊严的活着,这样文章内容就厚重了许多;从读者的角度看,可以使我们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虽然生活苦难但是仍然乐观。母亲一边辛勤劳作,一边哼着一支小曲。②母亲坚强勇敢。村子里有几个女人自杀,但是母亲却对我做出了庄严的承诺③母亲勤劳朴实。母亲靠着自己的双手与苦难对抗。

⑶①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地揭示以父亲和爷爷为代表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二者互为补充,丰富了文章主题。③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衬托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④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先通读全文,找到文中描写人物的段落或语句,结合上下文,从人物形象本身特点和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联系文本或现实作答。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亮雨

南丁

①天空是明亮的。明亮的天空上洒下来游丝一样的细雨。雨也是明亮的。明亮的细雨飘洒游移中,有三位中年汉子站在山脚下,面对着一块矗立着的石碑,鞠躬致敬。那碑上刻着字:红心千秋照,青山万古存。

②亮雨中,这三位对着石碑鞠躬致敬的汉子,一点也不朦胧,个个清晰可辨。身材高挑,戴着眼镜,长发自然地卷曲着的这一位,是抒情诗人。都是中等个头,都是留着短发,都是黑不溜秋的这两位,一位是小说家,一位是县委书记。书记的眼睛里燃烧着热情。小说家的眼睛里沉淀着思索。

③他们三位,在亮雨中走了被六位数字的树覆盖着的三道岭两道沟,又回到了这山脚下,重新站在这矗立着的石碑前,对着“红心千秋照,青山万古存”这十个字鞠躬。腿疲乏,心振奋。“青山对红心,万古存对千秋照,还是很讲究的,当然算是好句子。总是感觉一般化。仿佛在哪里见到过。转了三道岭两道沟,看到了那些树,触摸到了那些青枝绿叶,这才读懂了这几个字。”抒情诗人发议论。“你转了三道岭两道沟,就读懂了。我可是转了许多年。你们都了解我。我原来是一个伐木者。”县委书记说。他的个头低,声音也低。“《伐木者,醒来》。智利诗人聂鲁达有首长诗,就叫这个题目。你这个伐木者,不是已经醒来了吗?当然,你和聂鲁达写的伐木者是两回事。总是醒来了。醒来的伐木者同志。”“醒来了。还真费了不少事。”小说家不说话,在凝注着刻在碑上的字,不知是在欣赏那仿宋体的书法,还是在琢磨那刻字的艺术。“在构思。”诗人悄悄地向书记说。

④一个人,一个庄稼汉,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也逃脱不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命运。他被打倒了,被罢官了,靠边站了。他被打发到这片荒山上劳动改造。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于是,这原本荒芜的三道岭两道沟,便被六位数字的树覆盖着了。六位数字,还不能称作是一片森林吗?……这个人,这个庄稼汉,这个共产党员,这个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这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真算得上是一条汉子!……他在哪里呢?他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他死于癌症。是在曙光即将照耀的时辰。他有什么遗憾吗?在告别这个世界时,竟没有看到曙光。没有!他虽然没有看到这曙光,但是他相信这曙光,他相信这曙光必定会照耀这片森林的。要不然他就不会种树了。是这样的吧?……为什么好人总是得癌症呢?……他的外部形象如何?这并不重要。细节,细节是很重要的。需要了解。可是,最重要的,这个人物,这条汉子,这篇生活故事的魂,已经有了。是很能拨动活着的人们的心弦的。我的心弦就被拨动了。我总是埋怨:耽搁了十年时间;我总是骄傲地宣称:十年动乱中没有写一个字。现在想来,不知有什么可骄傲的?看看他!他不是种了一棵树。他是造了一片森林!好一片森林!在这又明亮又湿润的如丝细雨中,它显得多么灿烂辉煌啊!灿烂,辉煌。我们的词汇多么贫乏,多么无力。这片森林,是灿烂辉煌所能形容得了的吗?它们能表达出这片森林的内涵形象吗?……

⑤“我们好像该往回走了。”小说家回过头来,看到了那双燃烧着热情的眼睛。他们离开那矗立着的石碑,往停在不远处的吉普车走去。那辆绿色的吉普车,在细雨中,多么鲜亮,就像那片正在抽枝长叶的森林一样。“蓬勃、兴旺、灿烂、辉煌!”诗人也用了这个贫乏而无力的词汇,也加了个叹号。小说家在心里苦笑。“我好像看到他了。他就在这片森林之中。这个当代的造林之神。那每一片树叶,都是他的生命的延续。”诗人继续抒情。这个立意如

何?仿佛也不见得好。有一点陈旧,好像还没有深入到这一个形象的丰富生动的内核里面去。也难怪,我们刚刚接触到这个形象。还有待深入。小说家听着,思索着。

⑥车在细雨中行进。“我可不能指望人家给我树碑。我只希望我死后,也能留下一片绿色。”是书记的男低音。坐在前座的小说家,沉淀着思索的眼睛闪烁了一下,仿佛捕捉到了一个什么意念。这篇生活故事,它的标题,是否可以借用这六个字——留下一片绿色?怎么样?倒可以作为一个供选择的方案。

⑦天空是明亮的。明亮的天空上洒下来游丝一样的细雨。雨也是明亮的……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转了三道岭两道沟,就读懂了,我可是转了许多年才懂”是县委书记说的话,自谦中暗含对诗人轻率说“读懂”的批评。

B.三位中年汉子站在山脚下,面对一块矗立着的石碑鞠躬致敬,这既刻画了三人对纪念对象的怀念与崇敬,又引起了下文的情节描写。

C.雨中三个人的身材、发型和眼神各不相同,从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感知诗人热情浪漫,小说家厚重深邃,县委书记热情内敛。

D.转了三道岭两道沟归来,诗人热情赞美,小说家深沉思索,县委书记心怀景仰,这些表现尽己所能,造福一方的庄严主题。

(2)小说第④段关于小说家的描写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3)小说用“亮雨”作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

(2)心理描写。①从赞美种树人和追忆“文化大革命”自己无所作为表现小说家的崇敬和愧疚之情。②从侧面衬托种树人功绩伟大,品德高尚。③丰富小说内容,凸显小说的主旨。

(3)①环境方面:亮雨是三个人活动的自然背景,烘托人物复杂的心情。②主题方面:亮雨象征着种树人的高风亮节,隐喻个人心灵受到洗礼。③读者方面:亮雨有悬念效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A项,“自谦中暗含对诗人轻率说‘读懂’的批评”错,县委书记的话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无批评之意。C项,“雨中三个人的身材、发型和眼神各不相同”错。“身材高挑,戴着眼镜,长发自然地卷曲着的这一位,是抒情诗人。都是中等个头,都是留着短发,都是黑不溜秋的这两位,一位是小说家,一位是县委书记”,原文中没有描写诗人眼神,小说家和县委书记的身材、发型相同。D项,“表现尽己所能,造福一方的庄严主题”错,面对祭拜的这样一个人,诗人,小说家,县委书记,各有各的感悟,诗人因满山的绿树抒情,小说家陷入对作品立意的思索。其间,话最少的是县委书记:“我可不敢指望人家给我树碑,我只希望我死后,也能留下一片绿色。”留下一片绿色,县委书记的一句话警醒了诗人和小说家,也让读者的眼前灿亮一片。若论相知深浅,这位县委书记该是最懂那位长眠者的心思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一片绿色,泽被千秋后代。这应该是地下长眠者最想告诉后人的话。故选B。

(2)本题中,联系第三段结尾的“小说家不说话,在凝注着刻在碑上的字,不知是在欣赏那仿宋体的书法,还是在琢磨那刻字的艺术。‘在构思。’”诗人悄悄地向书记说”,第四段的

内容“一个人,一个庄稼汉……它们能表达出这片森林的内涵形象吗?……”应该是对小说家的心理描写,从赞美种树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看,表现了小说家对种树人的崇敬之情;从小说家追忆“文化大革命”自己无所作为的心理来看,表现了小说家的愧疚。又自然衬托了种树人的伟大高尚,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3)本文的标题“亮雨”是小说的自然环境因素,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从表达主题方面来看,“亮雨”象征种树人的高尚品质、隐喻种树人带给小说中“三位中年汉子”的心灵洗礼,暗示小说的创作意图;从艺术效果看,“亮雨”的概念很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⑴B;

⑵心理描写。①从赞美种树人和追忆“文化大革命”自己无所作为表现小说家的崇敬和愧疚之情。②从侧面衬托种树人功绩伟大,品德高尚。③丰富小说内容,凸显小说的主旨。

⑶①环境方面:亮雨是三个人活动的自然背景,烘托人物复杂的心情。②主题方面:亮雨象征着种树人的高风亮节,隐喻个人心灵受到洗礼。③读者方面:亮雨有悬念效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的要求是“小说第④段关于小说家的描写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分析。

(3)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

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黛玉关于读书的回答既写出了她的谨小慎微、留心在意,也写出了她的敏感自尊、讨好取巧。

B.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是因为他认为今天神仙似的妹妹也应该有玉,却没有,然后狠命摔玉,认为佩戴的玉不是好东西。

C.“摔玉”既表现了宝玉在家中所受的娇惯,也透露出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D.贾母的先“搂”后“哄”,后来的“亲与他带上”,体现了贾母对宝玉的无比疼爱和娇纵。(2)《红楼梦》中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形神兼备,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选文中举例说明。

【答案】(1)A

(2)“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贾宝玉的这句话充分体现其落拓不羁、蔑视权贵、大胆否定封建正统教育的性格特征。“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玉摔了“通灵宝玉”,这实际上是对封建宿命论的反叛,是任性率真性格的体现。

【解析】【分析】(1)A项,“自尊”“讨好取巧”说法不妥。黛玉回答宝玉的话与之前回答贾母的话不同,说明她很谨慎细心,也是寄人篱下的一种敏感,生怕说错了话,所以当贾母说姐姐妹妹们没读什么书,只认得几个字时,她便知道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外婆是不大支持女孩子博学的。她就改变了说法,不敢表露自己的真才实学了。故选A。

(2)结合“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分析,写出了宝玉见到黛玉时候的开心。结合“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分析,写出了宝玉任性率真的性格。结合“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分析,充分体现其落拓不羁、大胆否定封建正统教育的性格特征。

故答案为:(1)A;

(2)“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贾宝玉的这句话充分体现其落

拓不羁、蔑视权贵、大胆否定封建正统教育的性格特征。“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玉摔了“通灵宝玉”,这实际上是对封建宿命论的反叛,是任性率真性格的体现。

【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错误多集中在分析、印证环节。命题者一般采用曲解词义、改变时间地点、改变对象、改变原因条件等方式设置错误。此类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题文对照”,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认真比对,从而找到对应的成语。发现错误,确认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人物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分析,点明人物性格特征等。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珠光宝气

聂鑫森

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只可惜老伴五年前过世。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找了个洋媳妇,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

他试着去美国探过亲。可听不懂洋话,看不懂电视,真比坐牢还难受。他赶忙回到了这座江南的古城。儿子儿媳很通情达理。劝他就地解决找个老伴。

北阙云动心思了。半夜里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了。他开始注意起周围的动向,很快就发现他住的这个社区,每天清早都有不少老头老太太在锻炼身体。他马上到街市去置办了各种设备,接着,就一头扎进这些团体,有滋有味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北阙云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却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个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还没等他说话,老太太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

北阙云说:“不要紧,你坐。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

“嗯啦!”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媚。

答话的时候,老太太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北阙云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你呢?”

“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

“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北阙云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老太太聊一聊,但一时竟找不到。突然,他看见老太太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了,每颗都很圆,珠色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且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流传下来的。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几十万元以上了,但这

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北阙云有好话题了,他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西门珠说:“什么叫胎柳呀?你说给我听听。”

“珍珠内有胎,这胎裂成两块有了一条缝,像柳条似的,就叫胎柳。有了胎柳,这珠子就不值钱了。”

“黄的可以变白吗?胎柳可以愈合吗?怪不得人家都说这串珠子不好看。”西门珠显得很委屈。北阙云这一刻,也为西门珠委屈起来,小声说:“我可以修复它。不过,你不要对任何人说。”西门珠说:“那我就交给你吧。”

“你放心?不怕我跑了?”

“我放心。我在……你跑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很含蓄,也很大胆,北阙云心都醉了。

北阙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他把穿珠子的丝光尼龙线小心地解开,用肥皂水把珠子泡了三天,洗净后,再用切碎的通草把珠子裹起来用手轻轻地揉。因为通草柔软,茎里含大量的白色髓,这样揉既不会伤珠皮,又能使珠子光泽发亮。每揉两个小时后,再歇两个小时,如此轮番下去,一共持续了三天,把北阙云的一双眼睛熬得通红。接下来,是愈合胎柳了。他去商店买来一块四川白蜡,又去集市买了一只纯白母鸡,杀了,取出一块稠酽的鸡油。他把白蜡、鸡油和用小刀拨划过表皮的大东珠,同放在一个碗里。然后在灶上架起一口盛了水的铁锅,锅里放上笼屉,将碗放在盖上盖子的笼屉中,先用猛火把水煮沸,再改用温火慢慢熬煮;水少了,就添一勺半勺。一天一夜,北阙云没有离开灶边。他仿佛看见白蜡、鸡油慢慢浸入珠体,那条胎柳正在慢慢消失。他要让西门珠见识一下他的本领,当她戴上这串焕然一新且价值重新变得昂贵的珍珠项链时,他是不是可以向她求婚了?

十天过去了。

在灿烂的晨曦中,北阙云把这串洁白无瑕的珍珠,交给了西门珠。西门珠迫不及待地戴在脖子上后,头微微昂起。她感到有无数道目光都被吸引过来,在这一刻,她高贵得让人嫉妒。交谊舞的音乐响起来了。老头老太太们彼此相邀,步入水泥场地。

西门珠说:“老北,我要好好谢谢你,我请你跳舞!”

北阙云说:“好。”

北阙云看着西门珠雪白的脖颈上,珠串一晃一晃,并传出细脆的声音,太好听了。…………

第二天早晨,西门珠没有来。

第三天早晨,西门珠也没有来。

北阙云向人打听她是住在哪个社区的,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西门珠像一缕云,像一丝风,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而去。

北阙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有一天夜里看电视,是一个直播现场拍卖珠宝翠玉的节目,北阙云突然看见西门珠的那串珍珠了。

他冷冷地“哼”了一声,然后把电视关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聂鑫森卷《大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阙云第一次见西门珠便怦然心动,这一细节很好地表现出他年老孤独,渴望爱情的心理。

B.西门珠主动和北阙云交谈,并说知道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这一情节暗示了西门珠对北阙云有所了解,有主动接触他的嫌疑。

C.北阙云见西门珠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发黄了的细节既表现了他想找话题和西门珠多接近,也体现了他丰富的专业知识。

D.北阙云主动提出可以帮西门珠修复珍珠,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和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2)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探究。

【答案】(1)D

(2)①突转。小说在最后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和前文形成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②留白。小说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给读者一种自己在创造故事的感觉。③明暗双线结构。以北阙云为明线,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以西门珠为暗线,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了。

(3)①人物上:表现了北阙云高超的专业技能,有利于突出北阙云的人物形象。②情节上(结构上):情节上和结尾北阙云被骗形成鲜明的反差。修复珍珠的过程展示了北阙云一时被西门珠挑逗而陷入情痴状态,力图以高超的修复术和全部心血赢得西门珠爱慕的心理本能,极写修复珍珠过程之繁复、艰辛、忘我,方显出结局之惨痛、悲哀。③主旨上:极写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④读者上:这是读者相对陌生的内容,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分析】(1)D项,“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和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错误,北阙云主动提出可以帮西门珠修复珍珠,主要是因为北阙云想借此拉近和西门珠的关系,赢得西门珠的好感。自信是次要原因,心地善良与乐于助人有些牵强。故选D。

(2)小说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在读者认为北阙云会和西门珠喜结连理的意料中,作者最后却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有意接触北阙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北阙云帮助自己修复珍珠,这样的故事结局和和前文形成情节上的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情节安排。这是突转技巧的运用,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在读者回味小说情节和主旨的时候,作者运用留白的技巧,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为小说“添砖加瓦”,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同时,从小说情节线索的角度来看,北阙云和西门珠分别是整篇小说的明暗线。小说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有意引导北阙云

为自己修复珍珠,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不见了。一明一暗的双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3)题目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探究小说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的作用。在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上,这段内容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具有高超的文物修复能力的人物,有利于突出北阙云“自信乐观、用情至深”的人物形象。在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上,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向读者展示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揭露了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丑陋面目,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在与其他情节的关系上,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详细情节与最后北阙云被骗的结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北阙云修复珍珠过程越繁复、艰辛、忘我,越显得结局惨痛、悲哀。对读者来说,修复珍珠胎柳的过程是相对陌生、接触较少的内容,叙述得详细,能加深读者的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

故答案为:(1)D;

(2)①突转。小说在最后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和前文形成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②留白。小说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给读者一种自己在创造故事的感觉。③明暗双线结构。以北阙云为明线,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以西门珠为暗线,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了。

(3)①人物上:表现了北阙云高超的专业技能,有利于突出北阙云的人物形象。②情节上(结构上):情节上和结尾北阙云被骗形成鲜明的反差。修复珍珠的过程展示了北阙云一时被西门珠挑逗而陷入情痴状态,力图以高超的修复术和全部心血赢得西门珠爱慕的心理本能,极写修复珍珠过程之繁复、艰辛、忘我,方显出结局之惨痛、悲哀。③主旨上:极写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④读者上:这是读者相对陌生的内容,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有抑扬、线索、留白、呼应、铺垫、悬念、伏笔、时空交错、误会、巧合、突转、点题、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④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