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第35卷第2期2011年3月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 urnal of A tmospheric Sciences

V o l 135 N o 12

M ar.2011

赵娜,刘树华,虞海燕.2011.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J ].大气科学,35(2):373-385.Zh ao Na,Liu S huhua,Yu

H aiyan.2011.Urbanization effects on local climate in Beijin g in recent 48years [J].Ch ines e J ou rnal of Atm ospheric S cien ces (in C hinese),35

(2):373-385.

收稿日期 2010-04-12,2010-07-15收修定稿

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5004,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LAPC -KF -2009-04,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城市气象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UM RF -200702

作者简介 赵娜,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气候变化研究。E -mail:nana1997@s https://www.360docs.net/doc/fd3427467.html, 通讯作者 刘树华,E -mail:lshuh ua@p https://www.360docs.net/doc/fd3427467.html,

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

的影响分析

赵娜

1,3

刘树华

1,2

虞海燕

1,3

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 100871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3北京市气象局,北京 100089

摘 要 利用1961~2008年北京12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北京城区和郊区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的年际和四季变化趋势及特点,并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其中尤以冬季最为突出,而夏季最弱。通过气温变化的年代比较发现气温增加有加快的趋势,尤其是城市地区,导致热岛效应不断加强,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增幅更加明显。最高和最低气温在近48年来也都呈上升趋势,且城市化发展对最低气温的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气温,对最高气温影响最弱。而降水有减弱的趋势,尤其是夏季的降水减弱最为明显。城区的风速和湿度都呈减小的趋势,这与城市化的加剧,尤其是下垫面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北京 城市化 区域气候 季节变化

文章编号 10069895(2011)02037313 中图分类号 P461 文献标识码 A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Local C limate in Beijing in Recent 48Years

ZH AO Na 1,3

,LIU Shuhua 1,2

,and YU H aiyan

1,3

1Dep artment of Atmosphe ric S cience s,S chool of Phy sic s,Pe king Univ er sity ,B eij ing 100871

2S ta te K ey L aborator y of A tmosp heric Bou ndar y L ay er Ph ysic s and A tmosph eric Ch emistry ,In stitute of A tmosp her ic P hysics,Chinese A cad emy of S cie nces ,B eij ing 1000293Be ij ing M eteorolog y Bur eau ,B eij in g 100089

Abstract T he o bser vatio nal climat e data during 1961-2008a re used t o inv est igate the features of the seaso nal and interannual var iatio ns of t em perat ur e,pr ecipitatio n,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ov er the urban and rura l are -as in Beijing and the eff ects of ur banizatio n o n the r eg io nal climat e in Beijing ar e discussed.T he results show that,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 y,the av erag e temper atur e has an increasing t rend,in par ticular in the w inter season,and ther e is a weaker sig nal in the summer seaso n.By analyzing the decadal var iatio ns of t he temper atur e,it is fo und that this increasing trend has beco me stro ng er in recent decades,enhancing the effects o f urban heat island,especia-l ly after the 1990s.Both the max imum and minimum temper atur es show increasing trend in recent 48years and the

ur banizatio n has the most impor tant effects on the minimum temper ature follo wed by the av erage temper atur e,and has the weakest effects o n the max imum temper atur e.F or precipitation,t her e is a decreasing trend,in par ticular for the summer season.Ov er the urban areas,both wind speed and relat ive humidit y show decreasing tr en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r banizatio n,especially to the chang es o f the surface ty pes.

Key words Beijing,urbanizat ion,local climate,seasonal var iatio n

1引言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章)(IPCC,2007)指出,从1906~2005年的100年里,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大约0.72e,而且,过去的50年,气候变暖的速度几乎加快了一倍,达到每10年增加大概0.13e。气候变化不仅仅反映在陆地和海洋温度的升高,还表现在暴雨、热浪、干旱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做了很多研究。赵宗慈(1991)利用全国160个站点的数据分析研究1951~1989年期间的气温变化,发现全国39年大约增温0.23e,其中冬季最为明显,而夏季反而有变冷趋势。Peterson et al.(1999)研究了全球农村气温变化趋势;Jones(1990)评估了城市化对大陆气温序列的影响;唐国利和丁一汇(2006)研究了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特征,通过不同类型城市间温度变化的差异反映了城市化影响的复杂性;谢庄等(2006)研究了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征;车慧正等(2005,2006)研究了近50年西安气候演变趋势和城市化对西安局地气候影响;周淑贞(1983)研究了上海城市发展对气温的影响;林学椿和于淑秋(2005)利用北京地区20个观测站的资料研究了从1961年到2000年40年的气候变化发现,北京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华北地区气候的特征,1980年之后增温明显;北京地区的气候具有典型的热岛特征,40年的平均热岛强度接近1e。孙继松和舒文军(2007)利用北京20个测站从1975~2004年的资料研究分析城市热岛对北京冬夏季降水变化,发现北京城区的南北两侧降水日数、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他们把这种不同的变化归结于城市热岛结合地形所造成的温度梯度的不均。季崇平等(2006)用北京20个测站1971至2000年30年的资料研究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根据不同时次热岛强度的变化趋势指出,北京热岛强度平均以每10年0.22e的速度增加,并且发现热岛的强度与人口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不但受全球气候大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地形、下垫面(例如城市化、灌溉)、气溶胶等局地因素的影响。要想真正理解人类是如何影响气候变化的,尤其是区域气候,首先要对真实的气候变化做出尽可能准确的检测。北京的城市人口快速增加,截止到2008年末,北京人口已经达到将近1700万。随着城市的扩张、下垫面的变化和污染物的排放,这些因素对北京地区的气候都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真正了解北京的气候变化,尤其是城市化对温度降水的影响对将来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北京地区城、郊区的站点资料,估测北京地区过去48年的气候变化,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风,从而了解不同时期北京的气候特征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

2资料和方法

选取1961~2008年北京市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平谷、密云、延庆、上甸子、霞云岭、佛爷顶、汤河口、斋堂12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风速气候观测资料(其中海淀、石景山、汤河口、佛爷岭和斋堂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观测,资料时长为31~35年不等)。

随着北京城市化的发展,有些站在早期属于郊区站,但之后已成为城区或相当于城区站了,比如通州、大兴、门头沟站等,如果单一的把这些站归类为城区站或郊区站,势必会造成记录的不连续,从而给分析结果造成偏差,因此,本文以相对于北京城区的距离划分,把平谷、密云、延庆、上甸子、霞云岭、佛爷顶、汤河口、斋堂八个远离城区、受城市化影响较小的观测站作为郊区代表站,把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四个测站作为城区站。把这两类台站48年来的气候要素进行统计比较,分

374

大气科学

Chinese Journal o f A tmospher ic Sciences

35卷

V ol135

析城市化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1980年代以前,北京城市发展缓慢,相比于1990年代以后,真正意义的城区面积要小很多。我们这里所列的海淀、朝阳、丰台和石景山四个站在1960年代、1970年代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城区站,主要表现在下垫面和郊区的区别不是很大,例如有较多的植被、建筑物比较低,导致下垫面远远没有1990年代以后的下垫面粗糙,然而,随着1980年代以后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发展,这四站具有典型的城区站的特征,表现为下垫面植被迅速减少,柏油水泥表面比例迅速增大,下垫面也变的更粗糙。

气候资料处理上,按照气候学上常用的方法进行季节划分,即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对各气候要素量进行年平均和季节平均,形成相应的资料序列,分析其变化趋势。考虑到台站海拔高度和台站迁移对气温资料的影响,采用常用的气温垂直递减率,即每上升100m 气温下降约0.6e ,将各个台站的气温都订正到海平面温度。

3 结果分析和讨论

3.1 气温

3.1.1

平均气温

图1 1961~2008年北京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

Fig.1 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average tem perature in Beijin g durin g 1961-2008

图1是1961~2008年北京城区和郊区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曲线。从图1可以看出,近48年来,北京城区、郊区年平均气温均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1980年以后。而1961年到1976年,城区温度反而低于郊区温度。如前所述,造成这种现

象的原因可能是1976年以前城区和郊区的差异较小,尤其是下垫面的差异没有本质不同。城市偏冷则很有可能与农业操作有关,比如近郊种植水稻、远郊为旱地作物。通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48年来北京城区、郊区平均气温分别增加2.2e 和018e ,增温幅度分别大约为0.45e /10a 和0.17e /10a,可以看出城区的增温速度明显超出郊区的增温速度。这个增温趋势远远高出我国年平均气温0104e /10a 的增幅(林学椿和于淑秋,1990),也超过同期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的速度(IPCC,2007)。因此,即使去除掉全球大背景增温趋势的影响,北京的城市化发展似乎仍对北京区域的增温起到了重要的强迫作用。从图1还可以看出1961年到1970年代末北京城区和郊区的平均气温比较接近,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城郊气温差距逐渐拉大,城区气温远大于郊区气温,这与从1980年代,即改革开放后,北京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相吻合(林学椿和于淑秋,2005),也与前面关于城郊区站点的周边环境没有本质差别的论述一致。而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郊区的温度差别迅速扩大,也很明显地说明城市化对温度的重要影响。

以上分析的是北京过去48年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2则给出了1961~2008年北京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变化。可以看出,各季节城区郊区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和年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各季有所差别。冬季、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城区分别为0.71e /10a 和0153e /10a;郊区分别为0.39e /10a 和0.19e /10a),秋季次之(城区、郊区分别为0.35e /10a 和0.09e /

375

2期 N o 12赵娜等: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ZH A O N a et al.U r banizatio n Effects on Lo cal Climate in Beijing in Recent 48Year s

图21961~2008年北京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Fig.2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 re in Beijing during1961-2008:(a)S pring;(b)su mmer;(c)autumn;(d)w inter

10a),夏季最弱(城区、郊区分别为0127e/10a和0.04e/10a)。从图2我们还可以看出,冬季与春、夏、秋季和年变化不同的是,48年冬季城区气温基本都高于郊区,这充分说明了冬季城市化对温度的影响。不同季节温度趋势的差别,可能与北京地区的季节特点有关,北京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降水的增多对夏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而北京的供暖季大概为每年的11月中旬至次年的3月中旬,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为的热排放可能是导致冬季城区平均气温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根据图2城郊区温度的差别,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城市化所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热岛现象。热岛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城区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温度的现象。而热岛强度通常定义为城区和郊区的月平均温度差。图3为热岛强度的年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年趋势还是四季的变化趋势都与平均气温的变化一致,呈现上升趋势,且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48年来,热岛强度上升了1.4e,上升幅度为0.29e/10a,春、夏、秋、冬四季的热岛强度分别上升了1.6e、1.1e、112e、1.6e,上升幅度分别为0.34e/10a、0123e/10a、0.26e/10a和0.33e/10a。表1列出了根据所选的城郊站点所计算的北京不同年代的热岛强度,结合图3我们可以看到,1960年代和1970年代热岛强度为负值,即冷岛,而从1980年代开始,呈现出热岛现象,且强度增加明显。这里,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冷岛的原因可能是所选的城区四站周边为平原和以水稻为主的作物,而远郊(山区)多为旱地作物的结果。林学椿和于淑秋(2005)指出热岛和人为因素(下垫面性质改变、人为热排放和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污染等)以及局地天气气候条件(天气形势、风、云量等)有关,而人为因素以下垫面性质改变最为重要。他们用1963~1987年城市房屋和高级道路竣工的总面积作为北京城市发展指标和同期城市热岛强度对比分析发现几乎成直线关系,且1979~1987年平均

376

大气科学

Chinese Journal o f A tmospher ic Sciences

35卷

V ol135

图31961~2008年北京热岛强度(UH II)的年际和季节变化:(a)全年;(b)四季(春、夏、秋、冬)

Fig.3Annual and seas on al variations of the U rban H eat-Is lan d Intensity(U HII)in Beijing during1961-2008:(a)Yearly;(b)four sea-sons(spring,su mmer,autumn,w inter)

城市房屋和高级道路竣工的总面积比1963~1978年增加了一倍,对应的热岛强度也增加了一倍以上。郑思轶和刘树华(2008)利用1961~2000年北京市人口数量、基本建设投资额、房屋施工面积及道路面积等数据代表城市发展的数据分析发现: 1961~2000年各项城市化指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各项城市化指标都呈缓慢上升态势,为缓慢城市化阶段。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开始到2000年,各项指标加速上升,其中又以基本建设投资额和房屋施工面积上升最快,为快速城市化阶段。这与本文得出的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热岛强度进入快速增长期相吻合。

表11961~2008年不同年代、不同季节的北京城市热岛强度(单位:e)

Table1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in Beijing in dif ferent seasons for f ive decades(units:e)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1961~1970-0.43-0.30-0.210.32-0.15 1971~1980-0.35-0.29-0.0020.59-0.03 1981~19900.260.110.36 1.130.47 1991~20000.70.310.58 1.410.75 2001~20080.720.550.77 1.540.88

Fukuoka(1983)指出根据城市人口规模不同,一般而言,百万人的大城市城区平均气温约高于郊区0.5~ 1.0e。表1给出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5个年代的热岛强度以及各个年代春、夏、秋、冬四季的热岛强度,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全年平均一致的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北京地区春、夏、秋三个季节均呈现冷岛现象。但对冬季而言,所有年代均表现为明显的热岛效应。与年平均气温一致的是,进入1980年代后,各个季节热岛效应开始增强,冬季和春季尤为明显,1980年代的热岛强度为0.47e,接近0.5e。进入1990年代以后,除1990年代夏季热岛强度低于0.5e外,其他季节的热岛强度均在0.5e以上。这或许可以归结为北京地区在1990年代以后进入了一个更快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比如人口更快速的增长,车辆的增多,能源的消耗的增大。

3.1.2与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比较

为了研究城市化发展对其他温度要素的影响,图4给出了北京最高、最低气温随时间的演变曲线。近48年来,北京城区和郊区最高气温的增幅比较接近,分别为0.33e/10a和0.29e/10a;而最低气温城区和郊区差异较最高气温显著,城区为0.57e/10a,郊区为0.19e/10a。与城区、郊区平均气温0.45e/10a和0.17e/10a相比,北京城区最低气温增幅最大,最高气温增幅最小;郊区最高气温增幅最大,平均气温增幅最小。图5a~d和图6a~d分别为北京春、夏、秋、冬四季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城区最高气温分别上升1.92e、0196e、1.30e、2.4e,增温趋势分别为0.40e/10a、0120e/10a、0.27e/10a、0.499e/10a,郊区最高气温分别上升1.54e、0.77e、1.10e、2.42e,增温趋势分别为0.32e/10a、0.16e/10a、0.23e/ 10a、0.504e/10a;城区最低气温分别上升3.12e、1.87e、1.97e、4.18e,增温趋势分别为0165e/

377

2期N o12

赵娜等: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ZH A O N a et al.U r banizatio n Effects on Lo cal Climate in Beijing in Recent48Year s

图4 1961~2008年北京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年际变化:(a)最高气温;(b )最低气温

Fig.4 Annual variation s of the average maximum and min imum temperatu res in Beijing during 1961-2008:(a)M ax imum temperatu re (T m ax );(b)m inimum tem perature (T

m in

)

图5 1961~2008年北京平均最高气温的季节变化:(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Fig.5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average maximum tem peratures in Beijing du ring 1961-2008:(a)Spring;(b)summ er;(c)autum n;(d)w inter

10a 、0.39e /10a 、0.41e /10a 、0.87e /10a,郊区最低气温分别上升1.10e 、0.43e 、0.48e 、1.78e ,增温趋势分别为0123e /10a 、0.09e /10a 、0110e /10a 、0.37e /10a 。从图5和图6中可以看出,北京春夏秋冬四季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

势。与四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相比较可以发现,对城区而言,最低气温增幅最大,其次是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增幅最小;对郊区而言,除冬季平均气温与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接近外,最高气温增幅最大,其次是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增幅最小。由此可知,城

378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 f A tmospher ic Sciences

35卷V ol 135

图61961~2008年北京平均最低气温的季节变化:(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Fig.6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average minimu m temperatures in Beijing during1961-2008:(a)S pring;(b)su mmer;(c)au tu mn;(d) w inter

市化发展对最低气温的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气温,对最高气温影响最弱,且城区气温的日较差明显减小,而郊区气温的日较差相比略有增加。城区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和最低气温的增高有密切的关系。这与周雅清和任国玉(2009)对华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的城市化影响研究结论一致。这可能与北京处在华北城市群区有关。

从城郊区春夏秋冬四季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来看,均呈现冬春季节增温最明显、秋季次之、夏季最小,与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

3.2降水变化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降水的影响也是国际上争论的重点。为了研究北京近48年来城市化发展对降水的影响,我们分析了北京城区、郊区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从图7a可看出,近48年来北京城区和郊区的年降水在波动变化中均有减少的趋势,相应变化趋势分别为-17.28mm/10a、-20.95m m/ 10a。城区和郊区年平均降水量都呈减少的趋势,这与王遵娅等(2004)的研究一致,在他们的研究结果中发现华北地区自从1951年的半个世纪以来降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尤其是夏季的降水。图7b~e为北京城、郊区48年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四季降水量并不是单一的递减趋势,夏季城郊区降水量下降最为显著(城郊分别为-25.17m m/10a、-28.8mm/ 10a),冬季降水量减少幅度较小(城郊分别为-0.55mm/10a、-0.13mm/10a),而春秋两季降水量都呈小幅上升趋势,且春季城郊的降水(城郊分别为5.43mm/10a和6.19m m/10a)增加幅度比秋季城郊降水(城郊分别为3.04mm/10a和1169mm/10a)增幅略大;所以北京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来自于夏季的贡献。图7f为城郊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其中1960s表示1960年代,即1961~ 1970年,1970s、1980s和1990s依此类推,2000s 为2001~2008年),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一个年代里城区和郊区降水量的差别不是很大,而从5个年代的连续变化来看,城区和郊区降水量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基本呈下降趋势。2000年~2008年的城区和

379

2期N o12

赵娜等: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ZH A O N a et al.U r banizatio n Effects on Lo cal Climate in Beijing in Recent48Year s

图7 1961~2008年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和季节、年代际以及距平百分率变化:(a)全年;(b)春季;(c)夏季;(d)秋季;(e)冬季;(f)年代;(g)距平百分率

Fig.7 An nual,s easonal,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s of the pr ecipitation in Beijing during 1961-2008:(a)Yearly;(b)spring;(c)sum -m er;(d)autumn;(e)w inter ;(f)in terdecadal;(g)anomaly percentage

380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 f A tmospher ic Sciences

35卷V ol 135

郊区平均降水量比1960年代分别下降了约89m m 和115mm。图7g给出了不同年代(10年)的降水的距平(相对于所用48年的气候值)百分比变化,这张图很清楚地显示出过去近半个世纪降水呈减少的趋势,其中1980年代和1990年代略低于气候平均值,而2001~2008年,城、郊降水的减少幅度分别超过了8%、10%。

区域降水与地理、地形有着复杂的关系,且受全球和区域气候背景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对区域降水的影响机制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Tayanc and To ros(1997)指出,区域局地气候的变化对降水形成的作用并不是决定因素,城市化发展就局地而言,对降水量的影响微弱,要远小于对平均气温的影响。城市化发展对降水的时间分布的影响要远大于对降水量的影响。例如,龚道溢等(2006)根据中国东部194个站点的资料,发现东部人口密集的地区降水呈明显的周循环特征,即空气污染严重的周中)))气溶胶浓度最高的时间,降水频率最小;而降水出现在周末,即气溶胶浓度明显低的时候的降水频率明显比周中多。他们得出结论,气溶胶对降水的时间分布影响很大。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到底城市化对降水的具体影响有哪些还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我们没有分析降水的分布时间,但具体城市化尤其是空气污染如何影响降水,还无法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总体来讲,降水主要受大的气候背景的影响,而气溶胶和城市化更可能会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有可能会对局部的对流型降水产生影响,而关于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加强或者减弱),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3.3相对湿度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对区域大气相对湿度的影响,因关系到城市舒适度和降水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也分析了近48年北京城郊相对湿度的年和季节的变化特征。从图8a可以看出,过去48年来北京城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6.9%,下降速度为1.43%/10a。相对湿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的大的气候背景关系密切,根据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每上升1e大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增加7%,从全球的观测资料来看,相对湿度的趋势并不确定,但总体还是变化不大(IPCC,2007)。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城区相对湿度的下降,可能与城区人类活动密集、城市化程度高,尤其是与水泥、沥青路面的明显增加有关,这类下垫面透水性差,不利于水分的保持和蒸发,从而导致城区温度升高、湿度降低(Akinbode et al.,2008)。郊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则略有上升,上升幅度为1.7%,上升速度为0136%/10a。从图8a中可以看出,1960年代和1970年代城区相对湿度明显高于郊区,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初期城郊区相对湿度比较接近,而在1990年代初期以后城区相对湿度迅速减小,郊区的相对湿度反超城区。这可能和城市化开始迅速发展之前,近郊种植水稻、远郊种植旱地作物有关系。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由于下垫面的改变而使相对湿度下降,造成北京城区/干岛效应0的出现,这是北京城市气候的特征之一。其它可能的原因,比如下沉和辐散过程,因为没有相应数据,这里暂不做更多的讨论,但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由图8b~e可以看出,城区四季相对湿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幅度最大,为- 1.97%/10a,秋季次之(- 1.55%/10a),夏季(- 1.17%/10a)和冬季(- 1.08%/10a)降幅最小。郊区相对湿度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冬季升幅最大,为0.88%/ 10a,夏季(0.54%/10a)次之,春季升幅只有0104%/10a,而秋季变化趋势近似为零,即无明显变化。

3.4风速

城市化发展对城区风速的影响,因关系到城市大气边界层结构、通风量和污染物的扩散等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也分析了近48年北京城郊风速的年和季节的变化特征。从图9a 可以看出,48年来北京城区、郊区平均风速均呈减小的趋势,减幅分别为-0.19m#s-1#(10a)-1和-0.1m#s-1#(10a)-1,其中郊区的平均风速减小的幅度和王遵娅等(2004)所分析的华北地区的减小幅度(-0.1m#s-1#(10a)-1)非常接近。所以,北京风速的减小首先受到大的气候背景,即季风减弱的影响。其次,从1980年代中期以后郊区的风速普遍大于城区的风速,可能与北京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城区增加了大量的高大建筑物,改变了城区下垫面的性质,增大了下垫面的粗糙度有关,进而导致风速的减少。徐阳阳等(2009)统计分析了1993~2003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

381

2期N o12

赵娜等: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ZH A O N a et al.U r banizatio n Effects on Lo cal Climate in Beijing in Recent48Year s

图81961~2008年北京相对湿度的年际和季节变化:(a)全年;(b)春季;(c)夏季;(d)秋季;(e)冬季

Fig.8Ann ual an d seasonal variation s of th e Relative H um idity(RH)in Beijing during1961-2008:(a)Yearly;(b)spring;(c)summ er;(d) autum n;(e)win ter

界层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北京325m气象塔15层的风速廓线资料发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相对风速有逐年减小的趋势,并且越靠近地面,减小越明显,这充分反映了城市建筑对近地层空气流动的摩擦作用。图9b~e为北京城郊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风速的变化,可以看出各季节与年际变化一致,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冬春季节的减幅最明显(冬季城郊分别为-0.27m#s-1# (10a)-1和-0.15m#s-1#(10a)-1,春季城郊分别为-0.21m#s-1#(10a)-1和-0.14m#s-1#(10a)-1),秋季次之(城郊分别为-0.16m#s-1#(10a)-1和-0.06m#s-1#(10a)-1),夏季最小(城郊分别为-0.09m#s-1#(10a)-1和-0.04m#s-1#(10a)-1)。

4结论

通过对北京1961~2008年48年的温度、降水、风和湿度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近半个世纪以来,北京城区和郊区的平均

382

大气科学

Chinese Journal o f A tmospher ic Sciences

35卷

V ol135

图91961~2008年北京平均风速的年际和季节变化:(a)全年;(b)春季;(c)夏季;(d)秋季;(e)冬季

Fig.9Annual and seas on al variations of the average w ind s peed in Beijing during1961-2008:(a)Yearly;(b)spring;(c)summ er;(d)au-tu mn;(e)win ter

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且平均气温从1980年代初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从季节来看,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均表现为冬季和春季增加最大,其次是秋季,夏季最弱。城市化发展对最低气温的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气温,对最高气温影响最弱。城区气温的日较差明显减小,而郊区气温的日较差相比略有增加。近48年北京地区热岛强度上升了1.4e,上升幅度为0129e/10a,且1980年代后,各个季节热岛效应随年代增强,冬季和春季尤为明显。

(2)北京地区的降水量,过去近50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以2000年以后最为明显,城郊区降幅分别超过8%和10%。从四季降水量的变化来看,表现为夏季减小最为明显、冬季减幅较小,而春秋两季呈小幅上升趋势。降水的减少可能与空气污染的加剧、气溶胶的增多、云滴的减少进而导致降水云的减弱有关,城市化可能对大尺度的降水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对局地对流型降水可能会有不可忽略

383

2期N o12

赵娜等: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ZH A O N a et al.U r banizatio n Effects on Lo cal Climate in Beijing in Recent48Year s

的影响。总而言之,城市化和降水频率、时空分布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证据的支持。

(3)北京城区的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这首先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当温度升高,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上升。其次还与城市化所导致的绿地的减少以及不具备保水能力的硬地路面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下垫面的变化,造成城区相对湿度下降,进而导致/干岛效应0的出现,这也是北京城市气候的特征之一。

(4)48年来北京城区、郊区的年和四季的风速均呈减小趋势,这与其它研究一致,和季风减弱的大背景有关。但本研究认为这与城市化加剧导致的下垫面的粗糙度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5)本文通过对温度、降水、湿度和风速几个主要气象要素的分析发现,在过去的48年中,在全球变暖的大的气候背景下,温度的变化最为明显,其次是降水。但要分析具体城市化对上述几个气象要素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资料加强观测对比研究。温度的增加与城市化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认识,但城市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尤其是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Akinbode O M,Elud oyin A O,Fas hae O A.2008.Temperatur e an d r elative humidity distributions in a mediu m-s ize administra-tive town in southw es t Nigeria[J].J ou rnal of Environm ental M anagemen t,87(1):95-105.

车慧正,张小曳,李杨,等.2005.过去50年西安气候演变趋势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7):96-100.Ch e H uizheng, Zh ang Xiaoye,Li Yang,et al.2005.T he variation of local cl-i mate in Xi p an city during the pas t50y ears[J].Journal of Arid Lan d Res ou rces and Environment(in Ch ines e),19(7):96-100.车慧正,张小曳,李杨,等.2006.近50年来城市化对西安局地气候影响的研究[J].干旱区地理,29(1):53-58.Ch e Hu izheng,Zhang Xiaoye,Li Yang,et al.2006.Effect of urban-i zation on local climate in Xi p an city in recent50year s[J].Arid Lan d Geography(in Chinese),29(1):53-58.

Fu kuoka Y.1983.Physical climatological discussion on causal fac-tors of u rban temperature[J].M em ories of the Faculty of In te-grated Arts and S cien ces,H irosh ima Un iversity,8:157-178.

龚道溢,郭栋,罗勇.2006.中国夏季日降水频次的周末效应[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2(3):131-134.Gong Daoyi,Guo

Dong,Luo Yong.2006.Weekend effect of daily precipitation frequ ency in sum mer of C hina[J].Ad 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 earch(in Chinese),2(3):131-134.

季崇萍,刘伟东,轩春怡.2006.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49(1):69-77.Ji C P,Liu W D,Xuan C Y.2006.Impact of u rb an grow th on the h eat island in Beijing[J].Chin ese J.Geoph ys.(in Chin ese),49(1):69-

77.

Jones P D.1990.Assessm ent of u rban i z ation effects in time series of su 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lan d[J].Nature,347(4):169-172.

IPC C.2007.C limate Change2007:T he Ph ysical Science Basis [M].Camb ri dg e,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NY,U SA: Camb ridge U nivers ity Pres s.

林学椿,于淑秋.1990.近40年我国气候趋势[J].气象,16(10): 16-22.Lin Xu ech un,Yu Shu qiu.1990.Climatic trend in Ch ina for th e last40years[J].M eteorological M on th ly(in Ch ines e), 16(10):16-22.

林学椿,于淑秋.2005.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48(1):39-45.Lin Xuechun,Yu Shuqiu.

2005.Interdecadal changes of tem perature in th e Beijing region and its h eat island effect[J].Chin 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 ines e),48(1):39-45.

Peters on T C,Gallo K P,Law rimore J,et al.1999.Global ru ral tem perature trends[J].Geoph ys.Res.Lett.,26(3):329-332.

孙继松,舒文军.2007.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J].大气科学,31(2):311-320.Sun Jisong,S hu Wenjun.

2007.Th e effect of urban h eat island on w inter and summ er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 region[J].Ch ines e J ou rnal of Atmosph eric S cien ces(in Chin ese),31(2):311-320.

唐国利,丁一汇.2006.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J].大气科学,30(1):56-68.T ang Gu oli,Ding Y-i hui.2006.Th e changes in tem perature and its pos sible cau ses in Nanjing in recent44years[J].C 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 eric S cien ces(in Chin ese),30(1):56-68.

T ayanc M,Toros H.1997.U rbaniz ation effects on region al climate chan ge in the case of four large cities of Tur key[J].Climate Ch ange,35:501-524.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2004.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62(2):228-236.Wang Zunya,Ding Yihu i,H e J inhai,et al.2004.An u pdating analysis of the cl-i mate change in ch ina in recent50years[J].Acta M eteor ologica Sinica,62(2):228-236.

徐阳阳,刘树华,胡非,等.2009.北京城市化发展对大气边界层特性的影响[J].大气科学,33(4):859-867.Xu Yan gyang,Liu S huhua,H u Fei,et al.2009.Influence of Beijing u rbaniz ation on the ch aracteristics of atmosph eric b oun dary layer[J].Chinese J ou rnal of Atm os pheric Sciences(in Ch ines e),33(4):859-867.谢庄,崔继良,陈大刚,等.2006.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

384

大气科学

Chinese Journal o f A tmospher ic Sciences

35卷

V ol135

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11(1):69-75.Xie Zhuang,Cui Jiliang,Ch en Dagang,et al.2006.The an nual,seasonal and monthly characteris tics of diu rnal variation of u rban heat island inten sity in Beijin g[J].C limatic and En vir on mental Res earch(in Chinese),11(1):69-75.

郑思轶,刘树华.2008.北京城市化发展对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13(2):123-133.Zheng Siyi, Liu Shuh ua.2008.Urbanization effect on climate in Beijing[J].

Climatic and Environm ental Res earch(in C hinese),13(2): 123-133.

周淑贞.1983.上海城市发展对气温的影响[J].地理学报,38

(4):397-405.Zhou Shuz hen.1983.Th e influence of Shanghai

urb an development on temperature[J].Acta Geographerica Sin-i ca(in Ch ines e),38(4):397-405.

周雅清,任国玉.2009.城市化对华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趋势的影响[J].高原气象,28(5):1158-1166.Zhou Yaqing,Ren Guoyu.2009.T 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max-i mum,min imum tem peratures and daily tem perature range in North China[J].Plateau M eteorology(in Chinese),28(5): 1158-1166.

赵宗慈.1991.近39年中国的气温变化与城市化影响[J].气象, 17(4):14-17.Zhao Zongci.1991.T he changes of tem perature and the effects of the urb aniz ation in China in the last39years[J].

M eteorological M onthly(in Chinese),17(4):14-17.

385

2期N o12

赵娜等:近48年城市化发展对北京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ZH A O N a et al.U r banizatio n Effects on Lo cal Climate in Beijing in Recent48Year s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认识区域 环境与发展》检测题 (新版)湘教版(1)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北京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下列景点没有位于北京的是() A.明清故宫 B.长城 C.天坛 D.西湖 2.关于北京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华北平原的中部 B.今后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 D.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下列有关北京的说法,不可信的是() A.北京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B.北京位于暖温带,农作物可两年三熟 C.北京属半湿润区,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左右 D.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物古迹众多 4.北京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A.长城 B.明清故宫 C.天坛 D.四合院 右图是台湾铁路、城市和物产分布图。据图回答5~7题。 5.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图中支撑这一结论的信息是()①纬度位置②经度位置③森林分布④农产种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根据图中信息,有人推断台湾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图中 支撑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A.农产、森林的分布 B.城市、矿产的分布 C.矿产、铁路的分布 D.农产、铁路的分布 7.根据台湾的位置、地形和我国季风的风向,可以推断台湾 降水丰富的地区应该在() A.东部地区 B.南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读我国东南沿海局部图,回答8~10题。 8.台湾岛东、西两侧濒临的海域分别是() A.大西洋、琼州海峡 B.太平洋、琼州海峡 C.大西洋、台湾海峡 D.太平洋、台湾海峡 9.台湾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盛产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有() ①甜菜②香蕉③菠萝④苹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台湾岛的地形特点是() A.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 B.地势西高东低 C.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 D.山脉为东西走向 11.下列关于台湾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B.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低 C.出口产品的劳动力投入越来越多

城市化与气候

城市化与气候的变化 摘要:城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城市化过程是经济的积累,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这往往会影响局部气候的变化。因此,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气候变化 Abstract: The city is to a certain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 A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economy, population growth, urban expansion, which often affects the local climate change. Therefore,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worthy of our relationship.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limate change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由城市化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化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气象条件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1 城市形成的人工环境的特征 由于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社会、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市建筑景观、城市道路、城市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设施等,使城市的气象条件逐渐改变。城市气候特征大致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热岛、混浊岛、干岛、湿岛和雨岛)以及风速减小多变的特点。 (1)城市区地面温度远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2)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日照时数逐年减少的特征也进一步证明了城市化对大气的增温效应。 (3)市区近地层平均风速总体上呈减小趋势, (4)其年平均相对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5)市区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 2 气候条件 2.1 热岛 城市气温经常比四周郊区高,在晴朗无风的夜晚,由郊区进入城区,气温会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摘要: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构上的过渡性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特征 一、北京城市历史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精美绝伦,文化积淀深厚。北京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以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_广城市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开阔雄伟。是当今世界建筑瑰宝,街巷、胡同尺度宜人,著名的四台院民居以房屋合围着院子而著称,房舍掩映在绿树之中。宫殿、坛庙色彩瑰丽,民居以灰色调为主,两者交相映衬,构成和谐的色彩景观。古城一般建筑体量不大,高度较低,形成了舒缓开阔的视觉景观。3000多年不问断的历史,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在古老的北京留下了痕迹。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古老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有关的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张,要求有现代化、大通过量的交通通讯网络和高度集约的±地利用方式,由

于旧城已是多项城市功能的地域载俸,若再拓展新的功能,其负担将会更为沉重。据有关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5%的f口城,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交通量和商业活动”(方可: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2000),这种现实一方面太大破坏了古城的幽静,使旧城文化神韵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旧城街巷的道路格局和建筑高度是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当时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旧城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而这种大规模的改造扩建与旧城保护的要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已成为直接影响北京城市发展的、带有根本忡的重大问题。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要求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的要求,并具有较充裕的土地资源;又要满足对旧城风貌保护的要求。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建议适当分敞旧城区功能,通过功能的疏散带动就业人口和功能服务人口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通过疏解旧城区城市功能,把城市发展的压力从旧城转移出去,在使北京城市发展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旧城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实现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的统一。在向外疏解城市功能时应首先考虑一些容易形成较大交通茸、建筑量,而又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旧城区分布的城市功能的迁出问题。 二、经营旧城文化资源,实现旧城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旧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以及对旧城保护的态度却在与旧城密切相关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这些群体与作为公共物品管理者的政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方取得利益均衡的后果,形成了目前对旧城保护的折衷方案。 史学专家把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保护呼声强烈;旧城内的居民则强烈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但对危改后的房价却仍感负担较重;房地产开发商既垂青于旧城的优越区位,又因高密度危改居住区的高拆迁成本而对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裹足不前,为了增加利润空间,房地产开发商强烈要求增加旧城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容积率;为了降低购房成本,加快旧城的危改进度,使旧城居民尽快改善居住条件,也为了通过危旧房改造扩大旧城内的经济规模,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税收以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部门也有提高开发项目容积率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现行的“旧城保护做一点、容积率突破一点”的折衷方案,这足各利益集团在博弈后利益均衡的结果。深入剖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经济利益驱动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利益集团都认为保护旧城束缚了其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为了从根木上建市起有利于旧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机制,必须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北京旧城究嘉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还是城市发展的资源;第二,如果旧城是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旧城资源利用后所取得的绛济收益如何在有关的经营实体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酉己。这其中,实现旧城保护与利用的统一,使旧城保护获得持久的动力,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与地势特点。 2.通过资料归纳北京的城市职能。 3.收集资料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 4.了解北京城市化建设的成就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5.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70—77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北京位于北缘,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余脉西山。 2.北京的地势由向倾斜。 3.北京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__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主要集中于_____季。 4.北京是全国的、和中心。 5. 北京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民居建筑。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被誉为中国的“”。 6.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 7.北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持和原有风貌,重要的、和得到了保护和修缮。 8. 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交通网络呈状辐射全国。 9.北京拥有亚洲最大的机场机场 10.北京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大量的、和企业总部。 11.北京以、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12.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广场是广场。 【合作探究】 1.北京所处的经纬度大致是°N,°E,从温度带划分看,北京位于,从干湿地区划分看,北京属于地区。 2.相邻的省区:①② 3.北京是一个(沿海或内陆)城市,最近的出海港③港。 4.北京西面是能源丰富的高原,南面是物产丰富的平原。 二、举例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1.从图可以看出,北京市被省怀抱,邻直辖市。图中A区域属省,海域B是海。 2.由北京通往东北地区的铁路干线是,由北京通往西北地区的铁路干线是,专门运送山西省的煤炭而被称为“神州第一线”的铁路是,经过省级行政中心最多的铁路干线是,由北京到香港九龙的铁路干线是,经过山东省省会济南的铁路干线是。(填出代号和铁路线名称) 四、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水资源匮乏,大量集聚的人口和产业更加剧了用水的困难等。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北京面临着哪些发展中的问题? 2、北京人多车多,交通问题备受关注。解决北京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城市与城市化》疑难规律方法

《城市与城市化》疑难规律方法 一、城市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三大主要功能区的形态、位置及特征列表如下: 形成 功能 区 商业区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 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繁 忙;人口数量昼夜 差别大;建筑物高 大稠密;内部有明 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 缘移动,并趋向于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 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 干线两侧、街角路 口 市区外缘、交 通干线两侧 高级住宅 区 低级住宅 区 城市外 缘, 与高坡、 文 化区相联 系 内城、工 业区附近, 与低地、工 业区相联 系

(1)图例A表示的功能区为________区。 (2)图中①地适宜建立________工业部门,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3)图中②③④⑤四地中,________地最适宜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住宅 (2)钢铁靠近煤、铁产地,燃料原料丰富;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城区污染小。 (3)③靠近科技文化区环境优美 二、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分析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地理位置 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水平,结合各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不同,进而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现总结如下表: 地租随距 市中心的 距离变化 示意图 各类土地 利用付租 能力随距 离递减示 意图 付租能商业用地付租住宅用地的付工业用地的付

城市化发展对南京城市增温的影响分析_周彦丽 (1)

城市化发展对南京城市增温的影响分析 周彦丽1,景元书1,赵海江1, 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2.张家口市气象局,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 要: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非线性拟合法,分析了南京市1980—2006年城市化进程,并选取了年平均最高、最低 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城市化与城市化增温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化效应与温度变化的线性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化效应对城市增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80—2006年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化增温影响关系显著,城市化与增温呈显著相关;城市化对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最为明显,对年平均气温的影响次之,对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最小;1981—1998年城市化效应对城市增温的影响远远小于区域气候的影响,但1998—2006年前者的影响程度大于后者,增温率将近为后者的2倍。这说明,近年来南京市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度变化已超过自然因素造成的变化,城市化增温趋势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与南京市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相吻合。 关键词:城市化,增温,层次分析法,非线性拟合。中图分类号:P461+.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08年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1]:最近100a (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56—0.92)℃,比第三次评估报告给出的100a (1901—2000年)上升0.6(0.4—0.8)℃有所提高。全球气候继续呈现变暖趋势,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城市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然而,实际上城市气候的影响因素除了来自全球气候背景的变化外,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人口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城市作为能量消耗的中心,却又因为下垫面性质的改变而缺少植被的光合作用,结果导致市区大气中的烟尘与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引起大气辐射与热力性质改变,加上人为热能的作用,形成热岛效 应。城市化和城市增温已经给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3]。因此,研究城市化发展及其对城市增温的影响,正确认识城市增温的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增温的影响做了很多研究。例如,Chung 等[4]研究表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造成韩国50多年间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因素,其对地区增暖的贡献在某些季节里甚至超过了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幅度。Zhou 等[5]对中国东、南部地区气候变暖幅度的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城市化对这些地区造成的平均气温增温速率达到了0.05℃/(10a ),远高于以前的一些估计。 林学椿等[6-8]研究了1951—1989年中国气候变化,北京地区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及北京城市化与热岛强度的关系。 唐国利等[9]研究了近44a 南京温度变化特征,通过不同类型城市间温度变化的差异反映了城市化影响的复杂性。 文中应用层次分析(AHP )和非线性拟合的方 收稿日期:2009-12-07;修订日期:2010-01-26.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项目(编号:BS2006059). 作者简介:周彦丽(1979—),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大气物理及大气化学.E-mail :hjzhao602@https://www.360docs.net/doc/fd3427467.html, 文章编号:1007-9033(2010)02-0043-05doi :10.3969/j.issn.1007-9033.2010.02.006 气象与减灾研究 METEOROLOG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SEARCH 第33卷第2期2010年6月 Vol.33N o .2Jun.2010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阐述了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为解决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衡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来开展工作,并且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衡阳市;城市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替代的载体。高度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标志。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本省经济重心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良好。其生态环境建设对湖南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对衡阳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是衡阳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本文着重探讨在城市化背景下衡阳市生态环境所受到的影响,目的是为了了解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提供理论基础。 1 衡阳市城市化概况 1.1 衡阳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1.1.1 经济现状 2000年衡阳市城市人口80.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0.77%,而市区gdp为0.82×105只占9.56%,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8.86%,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71%,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衡阳市经济飞速发展,gdp总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截止至2007年,衡阳市区gdp总值达到1.75×106万元,人均gdp达到1.22万元,经济发展持续稳定。 1.1.2 城市化水平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87%上升到2007年的41.22%。设市城市从1个增为3个,建制镇由80个增为111个,城镇规模有大幅度的增长。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幅, 2000-2007年衡阳市城市人口与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快,2000年全市非农人口为80.6万人。从2000年以来,衡阳市城市化发展速度逐年增快,城市人口由2000年的85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95万人,gdp突破千亿。 2 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对生态产生的影响 2.1 对水资源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违规排污企业、违规开采煤矿的泛滥,直接

城市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实践

目录 1城市化 (2) 1.1 含义 (2) 1.2演进过程 (2) 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2) 2.1城市化进程规律 (2) 2.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 (4) 3中国城市化道路 (5) 3.1中国城市化的实践 (5) 3.1.1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市化阶段 (5) 3.1.2城市化的“大跃进”阶段 (5) 3.1.4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城市化时期 (5) 3.2中国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6) 3.2.1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6) 3.2.2中心城市辐射力、凝聚力、带动力不够强 (6) 3.2.3城市结构趋同,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7) 3.3针对中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7) 3.3.1更新旧观念,消除思想障碍 (7) 3.3.2 制订具体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7) 3.3.3改革旧体制,消除体制障碍 (8) 3.3.4 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8) 4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实践 摘要:本文用过对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探求以及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体现, 针对国内外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同时在国内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利弊及一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提出部分对策,对中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化一般规律国内实践 1城市化 1.1 含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一经济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 1.2演进过程 正常的广义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但是本质上讨论的城市化是不包括逆城市化的。而这一过程不足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二次城市化解决。联合国碳熵行动纲领是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指导纲领,让占地球2%面积却消耗地球80%资源的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2.1城市化进程规律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过程呈一条稍拉平的S型曲线。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黄军,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近几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新的环境问题,影响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冰湖封冻期缩减、陆地面积减少、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生长范围向南北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延伸、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 关键词: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锐减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Ecosystem Huang Ju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bstract:The global climate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over the centuries, which features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 triggers a lo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decrease in bio-diversity, sea level rising, frozen earth melting, the period of freezing lake shortening, the shrinking of the land, growing time of the middle-high altitude prolonging, the scope of the animal and plant extending from the pole to high altitude, and the anthesis advancing. Therefore,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ffected a variety of aspects of the bio-system. Key words:Global warming; green-house effect; eco-environment; loss of biodiversity 1 引言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专家预估: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我国气候的变暖趋势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作者:泛华志达 2015-04-13 13:16 关键词:北京,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人气188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还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北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复欧美城镇化的老路,也不走拉美城镇化的道路,不是城市功能在郊区的线性延伸,简单走“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也不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简单递加,而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北京市市情的要求,结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时代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制度性鸿沟基础上的重新调整,既是郊区农村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以往北京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模式总结,提炼为开发商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农民与村集体主导模式、绿隔征占模式、整建制转居模式五种。 1、开发商主导的模式 目前,完全由开发商主导的模式已不多见。一些村在发展初期,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政府财政相对紧张,往往是以开发商为主导,开发商拿走了大量的好地,产生许多遗留问题。 这类开发建设模式主要采取由开发商征占土地,依靠土地使用权证向银行融资,进行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完成城市化建设。开发商在拿走大片土地的同时,还需完成征地拆迁、人员安置以及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2004年以前,这类开发建设模式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混淆,比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本应由政府配建的项目交给开发商开发,而开发商往往不落实。纯利润导向,开发商开发项目以利润为导向,并不能很好的考虑村民的利益。单项目平衡,开发商只追求单个项目开发的平衡,不进行区域统筹考虑。一次性合作,项目开发完成后,开发商便对该项目不再进行任何投入。 2、政府主导模式 近年来,政府通过土地储备方式,开始掌握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改造建设的主导权,并以大区域资金平衡的办法,使多年搁置的改造建设项目得以重新启动,有效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形式是以区县和乡镇政府为实施主体,主要通过土地储备的运作机制,依托土地储备中心解决融资,进行征地和一级开发,同时解决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偿、转局和社保问题。在此模式下,农民的利益教有保障,一些难以开发的地块,也得以有效推进。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资料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怀化市为例 (湖南城市学院谢凯华)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把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怀化市以省域次中心城市作为现阶段发展目标,在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引发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为落实怀化市委四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发展战略,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怀化市原因对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highligh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emphasizing people-oriente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and green smart, th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bined. Huaihua City, the provincial center city as the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goal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is paper in Huaihua city urbanization cause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ithospher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specific analysis of Huaihua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sulting in cultivated land area reduce, soil erosion, air pollution, greenhouse effect, water pollution et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r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uaihua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Tenth Plenary (enlarged) meeting of the struggling to implement the "two belt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center and four Huaihua provid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Key Words: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Huaihua; Reason; Countermeasure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复习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考点一:北京市师:结合北京市地形图,概括北京的地理位置及 地形、气候特征。 课件展示: 师:北京地处内陆地区,华北平原北缘,背靠群 山,面向渤海;北京的经纬度位置为40°N,116° E;北京东南与天津相邻,其它方位与河北省相邻。 北京地形以平原与山地为主。西部、北部为 山地和丘陵,东南部为平原,因此北京地势西北 高,东南低。北京市东南部属于华北平原,北部 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余脉西山。 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春季 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爽宜人,冬季 寒冷干燥。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决定了北京的主 要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师:结合课本文字信息,简要概括北京的城市职 能。 课件展示:结合地图及文字信息,得出北京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师总结。 结合北京的发展现状,概括北京的城市职能,教师总结。

师: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太行山区、内蒙古高原交会的枢纽地带,距离渤海和东北地区都比较近,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 北京是著名古都,更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目前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目前,北京共有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北京为首都,北京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和对外交流中心。 师:通过课本文字信息及图片提示,简要说明北京进行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课件展示: 师: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北京注意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重要的古建筑、园林和特色街区得到了保护和修缮。通过分析北京的现状,进而概括北京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综合题”课堂专项小测: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1、读“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和“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完成下列要求: 勒 拿 河鄂 河 毕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 (1)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与西部经济地带相比,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 。 (2)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的 ,分析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3)俄罗斯濒临三大洋,境内河流也较多,但其水运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是 ,该国的运输业以 为主。 (4)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 。 解析:俄罗斯是世界上地跨两洲、临三大洋,跨经度最多,东西最长,纬度高的国家,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东西差异巨大,且不相匹配,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就可见其差异性。 答案:(1)能源、矿产、森林、淡水、水力资源丰富。 (2)1/11 ①寒冷的气候(俄罗斯远东区地处中高纬地区,北临北冰洋,气候十分寒冷,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②冻土 ③崎岖的地形(俄罗斯的远东区主要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上,地表崎岖不平)。

(3)俄罗斯由于气候寒冷,河流和海域的封冻期较长铁路运输(每点1分,共3分)(4)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很高;俄罗斯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和深厚的国内市场。 2、右图是热带太平洋 中的一个小岛.现拟对该岛 进行综合开发。该岛白天热 晚间凉爽,全年盛行强劲的 东北风;没有煤、石油、天然 气资源;森林丰富;多温泉; 有流速很大的河流。请回答: (1)图中A、B两地降水 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所示,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根据图中农场的布局,为满足农场的能源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在E处应充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该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向___________方向发展。 (3)D处应大力营造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岛除在E处开发的新能源外,还可以开发哪些新能源?请列举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综合开发该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拟将小岛开发为旅游区,请你为该岛设计一则特点鲜明而又简短易记的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和地图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小岛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带,风能、水能、地热能丰富,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些都是我们答题有用的信息,稍加迁移、、组织、加工即可。 答案:(1)B B地处东北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2)沼气良性循环 (3)海防林防止强风和海浪侵袭 (4)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5) ①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的特色,例如发展海洋生态游。②着重开发海洋资源、耕海牧渔,着重发展资源加工,以及热带动植物资源等。③加强港口建设,通过海运发展外向型经济。 (6)略。 3、读广东地理区位图,试就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的地理区位,简述广东省发展经济的优势。 解析:从广东的地理区位入手,迁移气候、资源、 交通、市场、第三产业发展等优势条件即可,注意答 题的条理性。 答案要点: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高温多雨,生 物资源丰富,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条件优越;②气候四

城市化机制

城市化机制

城市地理学作业一 城市化机制的探讨 ——中国城市化内在机制与城市化发展规律 姓名:亢姝 学号:1012093073

班级:城市规划1002 指导老师:李涯丽 城市化机制的探讨 机制——本义是指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来指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工作方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现泛指事物的组织及其运行变化规律。 一、中国城市化的内在机制 城市化的引力机制包括效益引力机制和社会引力机制。 其中效益引力机制是城市化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动力机制。 马克思一直把物质利益看作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因,如果离开对人类活动的比较效益的分析,就很难令人信服地说明城市化的根

本动因。从人的活动动机上去挖掘城市化的根源和形成机制,此种方法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方法。只有从这一方法入手,才能找出和发现城市化最深层的秘密正确说明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在国外,英国——依靠其军事、政治力量、现代交通工具,而日本则靠贸易发展;在中国,粮食基本自给,耕地数量,农业技术进步,粮食产量(现状)耕地减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城镇、交通建设、农民建房等。逐渐的,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

口的过程。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流入城市Ⅱ、Ⅲ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一大批农业劳动人口从农村转人城市工业部门。到年解放前夕,中国已拥有一支几百万人的产业大军,城市化程度已达到。解放以后,由于“左”的干扰,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几起几落的局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才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逐渐进人正常发展轨道,到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左右。认真研究一下这段城市化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比较效益机制在吸引农业劳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从投人产出效益比较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张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图1:1970—197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2课时主备:朱云审批:赵旭莲编号:9G9030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知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4.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重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读自学思疑初探问题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阅读课本P41页内容,归纳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P41页阅读部分,回答下面内容: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结果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二、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_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着增强。 (2)有更多的______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_。 (6)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导思合作互助探究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与的意识和能力 1.【探究材料】材料一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材料二我国正逐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2015年底,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