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的影响

区域环境的影响
区域环境的影响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3·宁波模拟)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②政治文化区③热量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

青岛市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解析第1题,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第2题,图中A的边界是明确的,应为行政区、政治文化区等边界线,而热量带、干湿区等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答案 1.C 2.C

(2013·汕头模拟)读世界甲乙两半岛图,分析回答3~5题。

3.两半岛的相同自然地理环境有()。

A.地处亚欧大陆西岸的大洲分界线附近

B.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

C.地势西高东低,平原面积狭小

D.气候单一,植被以草原为主

4.下面不属于乙半岛的传统生产部门的是()。

A.森林加工B.铁矿开采

C.海洋渔业D.石油开采

5.我国福建省漳州市计划以甲图中“迪拜棕榈岛”为蓝本,打造中国的“海上伊甸园”,对两地填海造陆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中差异最大的是()。

A.地质条件B.海水运动

C.强热带风暴D.淡水的来源

答案 3.C 4.D 5.C

(2013·重庆调研)下面图甲、图乙所示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完成6~8题。

6.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7.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

8.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因为甲盆地()。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解析第6题,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第7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8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

答案 6.A7.C8.B

(2010·福建文综)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9~10题。

旱地林草地盐荒地滩涂其他合计

占总面积比例(%) 17 12 32 18 21 100

9.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10.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

A.滩涂→盐荒地→旱地

B.盐荒地→滩涂→旱地

C.旱地→盐荒地→滩涂

D.林草地→旱地→滩涂

解析第9题,根据各图的经纬网可知,图中所示的四个三角洲分别是尼罗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由题目提供的资料可知,该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盐荒地,因此最有可能是黄河三角洲。第10题,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最先形成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滩涂,进一步发展则成为盐荒地,盐荒地经过脱盐改良后才能成为耕地,因此,其发展趋势是滩涂→盐荒地→旱地。

答案9.C10.A

(2013·清远模拟)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a—b—c B.b—c—a

C.c—a—b D.b—a—c

解析第11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刚刚开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第12题,a点第二产业比重

最大,b点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从而可得出正确顺序。

答案11.B12.C

(2013·苏北四市调研)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该地从Ⅰ阶段到Ⅲ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14.影响该地阶段Ⅲ到阶段Ⅳ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①政策②交通运输③劳动力④市场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第13题,对比阶段Ⅰ到阶段Ⅲ的三幅图可知,阶段Ⅲ相比阶段Ⅰ,村庄的数量增大,且出现了小城镇,由此可知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第14题,读图可知,从阶段Ⅲ到阶段Ⅳ,耕地的面积减小,林地、花卉和绿化树的面积增大。随着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量有所减小,而对花卉的需求量在增大,同时,为了

保持水土及美化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使得花卉和绿化树的面积增大。

答案13.C14.C

15.(2013·广东佛山质检)读图,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错误的是

()。

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

B.B地区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C.C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

D.与D地相比,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

解析C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灌溉,因此发展河谷农业。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图完成问题。(20分)

(1)图中A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其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请列举湘江流域长株潭城市群和莱茵河流域鲁尔工业区发展工业的共同有

利条件。

(3)湘江流域环境问题较突出,请列举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问,可从气候、地势、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可从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第(3)问,除分析河流环境问题的共性外,还应突出湘江的地域特色,如洞庭湖湿地破坏严重等。

答案(1)季风水田农业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

(2)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矿产资源较丰富。

(3)中上游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中下游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固

体废弃物污染等);洞庭湖湿地破坏严重等。

17.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3)我国目前的两座核电站,一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另一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方差异。第(1)题,从水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第(2)题,黄河三角洲是旱地,粮食作物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第(3)题,核电站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有关。

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小麦水稻

油料作物花生油菜

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建设可最大限度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

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规划环评 总纲

规划环评总纲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各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应根据本标准制(修)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其它类型的规划、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可参照执行。 2 总纲 2.1 目的:提供规划决策所需的资源与环境信息,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和海洋资源等)和环境要素(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海洋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确定环境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可能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证规划实施后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可达性,形成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跟踪评价方案,协调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4.2 评价原则 4.2.1 全程互动评价应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或规划启动阶段)介入,并与规划方案的研究和规划的编制、修改、完善全过程互动。 4.2.2 一致性评价的重点内容和专题设置应与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一致,应与规划涉及领域和区域的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 4.2.3 整体性评价应统筹考虑各种资源与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综合效应。 4.2.4 层次性评价的内容与深度应充分考虑规划的属性和层级,并依据不同属性、不同层级规划的决策需求,提出相应的宏观决策建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 4.2.5 科学性评价选择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真实、有代表性,选择的评价方法应简单、适用,评价的结论应科学、可信。 4.3 评价范围 4.3.1 按照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和可能影响的空间尺度确定评价范围。 4.3.2 评价范围在时间跨度上,一般应包括整个规划周期。对于中、长期规划,可以规划的近期为评价的重点时段;必要时,也可根据规划方案的建设时序选择评价的重点时段。 4.3.3 评价范围在空间跨度上,一般应包括规划区域、规划实施影响的周边地域,特别应将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环境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整体纳入评价范围。 4.3.4 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一般应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规划的环境影响可能达到的地域范围;二是自然地理单元、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等的完整性;三是行政边界或已有的管理区界(如自然保护区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等)。 4.4 评价工作流程 4.4.1 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分析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同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案。 4.4.2 在规划的研究阶段,分析、预测和评估,综合论证不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供其在不同规划方案的比选中参考与利用。 4.4.3 在规划的编制阶段: a)从战略和政策层面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如果规划未采纳环境影响评价推荐的方案,还应重点对规划方案提出必要的优化调整建议。编制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方案,提出环境管理要求,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 b)如果规划选择的方案资源环境无法承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环境影响且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减轻对策和措施,以及对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程度或范围尚无法做出科学判断时,应提出放弃规划方案的建议,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 5 规划分析 5.1 基本要求 规划分析应包括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等。

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实施方案瓯江口新区

附件1 — 1 —

—2—

— 3 —

行环评承诺备案管理。—4—

附件2 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文件备案承诺书 编号: 项目名称: 承诺方(甲方): 行政主管部门(乙方): 一、项目主要内容 (一)项目单位 (二)法定代表人 (三)拟建地址 (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五)总投资及环保投资 二、承诺内容 (一)甲方事项 1、甲方承诺本项目属于《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的以下第XX项承诺备案事项: (1)不增加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零土地”技改项目; (2)环评审批负面清单外符合项目准入环境标准的环评等级降为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 2、甲方承诺项目建设和运行符合以下条件和标准: (1)项目选址符合环境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环评明确 — 5 —

的生态空间清单及环境准入条件清单管控要求。 (2)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3)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排放污染物符合区域规划环评明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清单要求,造成的环境影响符合大气、水、声等环境质量标准。 (4)项目建设符合相关行业环境准入要求和环境准入指导意见等。 (5)在项目投产前取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削减平衡意见,未取得或落实总量削减平衡意见不投入生产。(不增加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无需填写) (6)在项目投产前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报当地环保部门备案。 (7)在项目投产前落实危废处置、废水纳管等协议,未落实协议不投入生产。(无危废处置、废水纳管要求的无需填写) (8)申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备案前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全本及签订的承诺书。 (9)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0)建设项目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对照环评及批复文件或承诺备案的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报告,向社会公开。 —6—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书 (征求意见简稿) 清华大学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书 (征求意见简稿) 清华大学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明确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思的关键阶段,也是各区县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代环境管理需要,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拟在门头沟区开展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以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区域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为核心的分析研究工作;从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永续利用角度,论述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区域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方案;结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化道路;确定区域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门头沟门城列为发展新城,在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划中,位于西部发展带。门头沟新城及地区发展目标为:西部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空间上以现有建成区为基础调整优化,提升品质。 门头沟区在“十一五”及今后更长的时期内,将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优势:门头沟新城是十一个新城中离市区最近的新城,位于一轴(长安街沿长线)一带(西部发展带)的交汇处。占地10 km2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首钢的搬迁总体上将对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功能定位上,首次明确门头沟新城与石景山区共同为北京的西部综合服务区;经济增长带来休闲消费的增长;同时,门头沟区还具有自身的诸多发展优势:永定河综合治理及永定河文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旅游资源丰富;山区特色产业等。

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

一、引言 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 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 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 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 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 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 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 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 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 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 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 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 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 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 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 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 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 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 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 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 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 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 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 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 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 把西藏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规划环评(SEA)与项目环评(EIA)的区别

规划环评(SEA)与项目环评(EIA)的区别 谢文玲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强度的加大,政策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因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实践表明,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划,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持久,范围也更加广泛。如果在提出有关政策和规划时能够慎重考虑相关的环境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大大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 在我国,规划环评(SEA)是战略环评的切入点。相比项目环评(EIA),SEA真正实现了从微观到宏现,从尾部到源头,从枝节到主干,从操作到决策的转变和飞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也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SEA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战略、规划、计划层次的应用,即在规划过程的早期就全面地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充分评价各种替代方案,广泛咨询公众,并在实施前作出相关决策,从而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及早

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手段与规划手段,是规划决策的辅助工具,属战略环评范畴。 SEA是从基于经济效益的传统决策模式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决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环境管理工具,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不仅为我国宏观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监督提供了立法依据。 二、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区别 同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SEA和EIA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保障有效的资源利用,增加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识别主要影响以及提供可行的消减措施,为决策提供依据,避免严重的和不可逆的环境破坏,保护人类健康安全。 SEA是伴随着EIA的深入发展,并且为弥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不足而产生的。尽管SEA是以EIA为基础,二者具有相同的原则与目标,在整个工作程序和步骤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思路的角度和高度不同 EIA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一种反应性评估。它对拟建项目的选择及优化布局方面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往往只能针对拟建项目的污染状况提出控制和治理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考试整理稿)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总则 (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2)熟悉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①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②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③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④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1)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开发区规划简介 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c)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e)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 f)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 ①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 ②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 ③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④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 ⑤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的内容与要求 ①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②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a、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给排水设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 b、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 ①评价专题的设置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排污口优化、能源清洁化和集中供热(汽)、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内容。 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设置以下专题: 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b)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d)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e)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f)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 (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 (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 (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I)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由来及评价目的 山西环科小伙儿伴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中心大街汽贸路0号,是专业从事冷却塔和空气冷却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山西环科小伙儿伴生产的专利产品“轻型高效全塑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改变了冷却塔由水泥浇注的百年历史。该产品与传统冷却塔相比,具有投资省、重量轻、工期短、安全可靠、外形美观的特点。近两年已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建成多座冷却塔,山西近期上马的电厂,几乎都采用环科小伙儿伴公司的冷却塔,如山西一一集团、山西美锦集团,山西大土河煤焦公司、临县新民焦化、太原侨友化工等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之规定,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受山西环科小伙儿伴科技有限公司的委托,由环科132301班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本着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一致的原则,在对项目建设区域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投入使用后的主要影响程度和范围,论证项目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污染控制对策和建议,从环保角度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结论,以此为项目的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功能区划 1.2.1 功能区划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本项目建设位置所在区域属于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噪声环境功能区划 本项目拟建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中心大街汽贸路0号,选址为工业用地,因此,本项目建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等标污染负荷: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稀释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用以评价各污染源 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 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3.环境容量: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 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7.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的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 许排放量。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

开发区区域、规划环评影响重点内容

开发区区域、规划环评影响重点内容

(七)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131—2003( (P177) 1.总则 1.1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适用范围 ⑴适用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类开发区。 包括①经济技术开发区、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③保税区、④边境经济合作区、⑤旅游度假区、⑥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及成片土地开发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⑵开发区的特征: ①占地面积大(1km2以上); ②性质复杂(涉及多种行业); ③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均有独立的法人; ④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 ⑤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 ⑥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1.2掌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3.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 3.1熟悉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导则内容) ⑴区域环境概况。简述开发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等主要特征,说明区域内重要自然资源及开采状况、环境敏感区和各类保护区及保护现状、历史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 ⑵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基本内容: ①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放和控制现状。 ②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包括河口、近海水域)、废水处理基础设施、水量供需平衡状况、生活和工业用水现状、地下水开采现状等。 ③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各类土地面积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④区域声环境现状、受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比例以及超标噪声区的分布情况。 ⑤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废物处理处置以及回收和综合利用现状。 ⑥环境敏感区分布和保护现状。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研究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研究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区 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基于当地的环境变化情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 核心,通过对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以及评价指标和体系构建,指导区域的 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区域环境影响 评价的现状与局限性,提出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原则及方法,为推动区域环境影 响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方法 引言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开展比较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的开展可 为战略环境评价(SEA)的进行提供更为充分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根据我国多 年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实践以及借鉴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经验,初步提出一个区域环境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为促进SEA的开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1区域环境评价概述 1.1区域环境评价的基本内涵 区域环评(Regional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REIA),全称为区 域环境影响评价。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展规划为 依据,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 上制定和选择相关环保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 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该区域内所有建 设项目的行为,包括开发和改建项目。评价的重点是为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产业结构等提出理论式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同时协调人文环境与 区域项目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矛盾,为制定区域环境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1.2区域环境评价工作的意义 区域环境评价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实现人与自然环 境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①有利于区域形象定位。区域环评工作有助于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预测建设项目在区域带来的环境问题,以此 来展开整体区域宏观规划的工作,对区域的形象定位做出科学判断,避免规划决 策中产生失误。②对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从源头提出预防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规范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开发活动对区域内自然生 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③有利于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区域开发活动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环评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公众参与意味着环境保护 问题的扩大化和大众化,这在一定程度宣传了环保知识,增强了民众的环保意识,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后反过来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加了公众对区域规划、建设项目投产的参与度,推动区域环评的快速发展。 2区域环境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中国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拓展,具有环境管理建设的指 导意义,在城市改建与扩建、建设项目开发、资源整治与运用方面意义重大,相 关研究单位从程序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分析,采用总量控制与环境承载分析相结合 的方式,强调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以规划管理控制为核心。不过与之相比,环 境影响分析技术的运用分析能力较弱,仍然以多项活动简单地叠加为主。同时, 环境影响评价忽视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难以实现全民监督。

关于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关于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之下,人们普遍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地实施区域规划环评是当前重大的研究课题,在以预防污染为前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区域性规划环评主要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作为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评判标准,这样可以针对“规划”之下的环境问题进行预防和改善,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标签:区域性;规划;环评;基本内容;要求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之下,要从源头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开展专项区域性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相关部门的统筹部署之下,区域性规划环评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设定,选择适宜发展的行业,保障区域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安全,从而避免对区域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设定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遇挑战,由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危机正在社会大范围内拓展,这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性的事件和危机。尽管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低端产品及服务,使我国的环境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状态,需要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而开展区域性规划环评则是首要的环节。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要以区域环境安全为前提,对于不同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情况,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了解,要根据不同区域内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和规模的设计,要对区域的行业和空间整体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而最终使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下,获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概念及其发展 区域性规划环评是在规划的编制阶段,在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等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对于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科学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其重点在于对不同区域的地域性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性规划的评价,它体现在规划的全过程,对于促进区域的产业发展、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江苏省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纲要

江苏省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纲要 --------------------------------------- 1.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江苏省辖区内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回顾性评价)编制工作,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的回顾性评价以及新批准且部分区域已经开发的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回顾性评价工作可参照实施。 开发区回顾性评价的工作范围原则上为原环评批复针对的区域,如果实际开发区域已经超过批复范围,则为实际开发范围。 1.2.目的意义 通过回顾性评价,了解开发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与环评批复要求的执行情况,掌握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排查开发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经济建设与项目引进所带来的矛盾,明确缓解及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按照“环保优先”、“不欠旧帐、多还老帐”的原则,通过调整、改进、完善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使开发区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的目标。 1.3.指导思想和评价原则 坚持区域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体现持续改进的理念,促进区域的经济、环境、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使开发区持久地保持良好的生态和投资环境。 坚持“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污染集中控制、有利于生态产业链的延伸和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促进生态型开发区的建设。 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和“不欠旧帐、多还老帐”的原则,对照中央和地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提升要求,通过回顾性评价,推动开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通过回顾性评价,对照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批复要点,排查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区域环境制约因素,明确解决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优化开发区布局,督促开发区配套环保基础设施的实施,指导入区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 1.4.规范性引用文件 HJ/T 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 HJ/T 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 2.4-199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T 19-199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30-200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 131-200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2.1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与环评批复执行情况评价 2.1.1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环评批复及执行情况 逐项阐述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要点、区域环评结论和批复要点。 针对原规划要点、环评结论和批复内容,逐项评述开发区区域开发强度、功能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定位及环评结论与环保批复的执行情况等,突出分析区域开发环评阶段所做计划与实际开发之间的差异,明确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在规划、环评及批复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2.1.2开发区区域污染源评价 建立入区企业数据库,按已建、在建和拟建三种类别详细调查开发区内的污染源及分布情况;对污染源污

杭州市余杭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杭州市余杭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备案承诺书 编号: 项目名称:基于电梯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智能电梯生产基地、基于扶梯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智能扶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承诺方(甲方):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行政主管部门(乙方): 一、项目主要内容 (一)项目单位: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二)法定代表人:周俊良 (三)拟建地址:杭州市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路168号(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西奥电梯拟利用现有场地,实施“基于电梯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智能电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代码“2019-330110-34-03-008092-000”、基于扶梯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智能扶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代码为“2019-330110-34-03-023002-000”),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新增20000套/年电梯门板门套、3000套/年电梯装潢轿箱、1500套/年钢结构架的生产能力,全厂形成年产电、扶梯60000台,电、扶梯配件60000套的生产规模。 (五)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①废水:硅烷化前处理废水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纯水系统浓水及反冲洗水与预处理后的废水一起进入市政污水管网。 ②废气:项目自动焊接废气经收集完成后经15m高排气筒高空排放;人工焊接区域配备移动式焊接烟尘净化器一台,焊接烟尘经收集净化后车间内排放;抛丸粉尘全部收集后再经自带脉冲滤筒除尘装置处理后通过15m高空排气筒排放;喷塑粉尘收集后经双旋风分离器+高效超级滤芯+终极过滤后无组织排放;废气能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新污染源颗粒物的二级排放标准;固化废气经收集后后通过光氧催化装置处理,废气最终由15m排气筒高空排放,天然气燃烧废气经15m排气筒高空排放,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③噪声:根据预测结果分析,本项目运营期间老厂区噪声预测值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类标准限值要求。新厂区噪声贡献值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类标准限值要求。 ④固废:技改项目新增金属废料、废塑粉收集后全部外卖综合利用。槽液及槽渣、污泥、废机油收集后委托杭州立佳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安全处置。含油抹布、劳保用品混入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统一处置。落实以上固废处置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第一章环保标准体系 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1、环境标准分类: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部标准。 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1-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1-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1-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制定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起着甄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1-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对(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信息编码)等作的统一规定。 1-6、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1-7、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熟悉我国现行的环评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2-1、环评技术导则组成: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 2-2、专项环评技术导则两种形式: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环环评技术导则)、专题(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2-3、环评技术导则应用范围:《总纲》规定了建设项目环评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程程序、方法及要求);《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不适用于(核建设项目);《规划环评技术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规划环评;《开发区区域环评技术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答案

'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 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会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 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 i=m i/c i …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 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 2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 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的分配,最 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4、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25、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 发活动导致负面的环境效益。 26、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 标准。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报告书

1总论 1.1评价任务的由来 ww位于内蒙古东部,东、东南与通辽市奈曼旗和辽宁省北票市接壤;南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临界,西南与辽宁省建平县和ww市相邻;北、西北隔老哈河与ww市和翁牛特旗相望。ww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综合经济区交叉区域,受双重辐射。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为ww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根据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的战略构想,ww在旗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坚持“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用地集约”的原则,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工业园区规划为重点,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新惠镇是ww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为确保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城市发展的新思路,综合新惠镇城市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2009年编制的《ww新惠镇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确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为:“产业向北、生活向东”。敖汉工业园区建设是ww城镇建设的两个重点项目之一。 新惠镇距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直线距离均在400公里半径以内。以北京为起点的111国道,加强了新惠镇与北京、河北、黑龙江及内蒙古其他地区的联系;京通铁路在东西横贯ww,通过京通铁路,到北京行程约为490公里、9小时;通过赤通高速到ww市区的时间约为1小时;同时,ww是ww距沿海最近的旗县,距锦州港仅为200公里,是ww北部旗县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区位优势明显。 ww工业园区位于新惠城区东北部,西侧贴规划铁路和玉四公路,北至111国道,东临城市外环,西南靠架子山,南部隔防护绿地与城区相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区地处新惠镇北部门户,呼应区域经济流向和交通引力方向,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为了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中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并有效指导园区的建设,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要求,区域开发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保主管部门、经济开发区合理开发、加强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为了协调好园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