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法。

23)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24)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25)辨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病的重点是认识疾病的全过程的本质。

26)脱营: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叫做脱营。词出《素问·疏五过论》27)失精:尝福后贫,五气留连,病从内生,叫做失精。词出《素问·疏五过论》

第一章哲学基础(43个)

28)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9)形质: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成为“形质”。

30)三宝:即精、气、神。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31)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届时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33)阴阳可分: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分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之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34)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35)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6)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37)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38)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因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39)阴阳交感:交,即接触交合;感,即感应想错。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运动的表现形式为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40)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41)阳胜则阴病:阳指阳邪,阴指阴液。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胜时必然会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滋润不足、干燥的表现。故说“阳胜则阴病”。

42)阴胜则阳病:阴指阴邪,阳指阳气。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胜时必然会耗损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43)阳盛则热:阳指阳邪。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阳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阳的特点是热,故谓“阳胜则热”。

44)阴盛则寒:阴指阴邪。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

45)阳虚则寒:阳指阳气。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寒象,此时产生虚寒证。故谓“阳虚则寒”。

46)阴虚则热:阴指阴气、阴液。人体之阴气有制约阳热的功能。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此时产生虚热证。故谓“阴虚则热”。

47)阴阳离决:即阴阳的关系分离决裂。指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另一方耗损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保持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此即谓“阴阳离决”。阴阳离决表示死亡的机理。

48)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9)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50)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具有树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的特性。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51)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52)土爰(yuán)稼穑(sè):“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53)金曰从革:“从革”,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54)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55)五行相生: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生。

56)五行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5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58)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59)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60)五行相侮:指无形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他克制,又称反侮。

61)母病及子:指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子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

62)子病及母:指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母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63)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徐铮。母能生子,通过补母而实其子。

64)实则泻其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是通过泻其子而虚其母。

65)培土生金法:即健脾补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

66)益火补土法:即温肾健脾法。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67)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法。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68)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

69)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证。

70)培土制水法: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20个)

71)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72)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73)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是人体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74)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且聚于胸中之气。称为“宗气”,又称“大气”。

75)营气:指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荣气”。

76)卫气:指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77)血: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78)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9)气: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肉眼看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80)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细微物质。

81)血府:即指血脉,是血脉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82)气主煦(xù)之:指气的温煦作用,主要是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即是说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83)血主濡之:指血液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血主濡之”。

84)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样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故称“津血同源”。

85)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

86)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失调”。87)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称为“气滞”。

88)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的关系的概括,包括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89)血为气之母:是血对气的关起的概括,包括血能载气和血能养气两个方面。90)虚里:又名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此处的搏动情况可测知宗气的盛衰。

第三章藏象(70个)【有一个不知道是什么】【还有一个肾主封藏】

91)藏象:指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器官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92)藏象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来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93)满而不实:“满”,指精气充满;“实”,指水谷充实。五脏藏满精气,但不接收水谷。故称“满而不能实”、“满而不实”。

94)实而不满:“实”,指水谷充实;“满”,指精气充满。由于六腑生理功能是传化水谷糟粕,故只能被水谷充实,而不能被精气充满,故而“实而不能满”或“实而不满”。

95)藏精气而不泻:“藏”是贮藏;“泻”是传导、排泄。系指五脏的功能贮藏精气,如肝藏血,肾藏精。五脏所藏精气而不使之无故外泻,故称“藏精气而不泻”、“藏而不泻”。

96)传化物而不藏:“传化”,指变化与传导。六腑共同具有接受水谷、消化水谷、并传导糟粕的生理特点,而不贮藏精气。故称“传化物而不藏”或“泻而不藏”。97)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它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98)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99)肺主气:是指肺有主管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的功能。

100)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讲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

101)通调水道:又称肺主水,是指肺具体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102)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辅助心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

103)脾气下陷: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出现久泻脱肛,甚至内脏下垂等症的病理变化。

104)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105)脾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外脉的功能。

106)脾失健运:即脾的运化水谷功能和运化水液功能失常。

107)中气下陷:脾气又称中气,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脾气主升,若脾的生清功能失常,则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导致内脏下垂等,称为“脾气下陷”。108)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09)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110)肝失疏泄: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包括疏泄不及和疏泄升发太过两个方面。111)肝体阴而用阳:体,指肝的本体;用,指肝的生理功能。肝居下焦,内藏阴血,故其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其用为阳。112)罢极之本:指肝脏。“罢”,音义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动有关。“罢极之本”,说明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

113)肾藏精:藏,即闭藏、封藏之意。肾主藏精,是指肾对精气有闭藏、贮存

的生理功能。

114)肾主蜇:蜇,本意为动物冬眠时隐藏不出之状态,引申为肾主封藏,不可泄露之意。

115)封藏之本:即肾主封藏,是对肾脏藏精、藏真阴真阳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116)天癸(guǐ):是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能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

117)肾阴:又称为元阴、真阴,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部分,身为一身阴液的根本。

118)肾阳:又称元阳、真阳,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阳气的根本。

119)肾不纳气:指肾气虚衰,摄纳无权,气浮于上,从而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症的病理变化。

120)胃气:指脾胃的功能,是对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和脾主运化功能的概括。121)水谷之海: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于胃。此形容胃受纳水谷的功能。122)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即食物残渣。泌别清浊为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即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送到大肠。

123)升清降浊:为肾主水的功能。即肾通过蒸腾气化作用,将水液分为清浊,清者重新上输于肺,浊者下注与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124)上焦如雾:指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微于全身的作用。雾,就是形容轻清之水谷精气弥漫的状态。

125)中焦如沤(òu):指脾胃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的作用。沤,就是形容水谷腐熟为乳糜的状态。

126)下焦如渎(dú):指肾与膀胱的泌尿作用和肠道的排便作用。渎,形容水浊不断地向下、向外排泄的状态。

127)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肾精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又依赖肾精的滋养;精生血,血化精,肝血肾精互生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28)乙癸(guǐ)同源:即肝肾同源,这是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肾,故名“乙癸同源”。

129)心肾相交:指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的关系。

130)君主之官:心主神志,主血脉,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把心比作“君主之官”。

131)相傅之官:肺主一身之气,通过辅助心对全身起着治理调节作用,故古人把肺成为“相傅之官”。

132)后天之本: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均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133)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134)水火之脏:肾精属阴,肾气属阳。肾阴肾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称“水火之脏”。

135)娇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故形容肺为“娇脏”。

136)刚脏: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故比喻肝为“刚脏”。137)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

表现的统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

138)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的统称。

139)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锁主的神志。

140)七情:为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41)五志:为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变化。五情中悲可归于忧,惊可归于恐。

142)魂:为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个方面,古人把谋虑、想象、梦幻、决断和情感等归于魂。魂藏于肝。

143)魄:主要指与身俱来的、本能性的感觉和动作,如新生儿啼哭、吮吸、四肢运动、耳听、目视、皮肤的冷热痛痒等。魄藏于肺。

144)意:主要指注意、记忆、思考和分析等认知思维活动属于脾。

145)志:主要指志向、意志、毅力、决心等心理活动。志藏于肾。

146)喜:即愉悦、喜乐、为心情愉快的一种情志活动。喜为心之志。

147)怒:即恼怒、愤怒,是气愤不平、情绪勃然激动的一种情志活动。怒为肝之志。

148)忧:即忧虑、忧愁,为愁苦焦虑的一种情志活动。忧为肺之志。

149)思:即思考、思虑,是集中思想考虑问题的一种情志活动。思为脾之志。150)悲:即悲伤、悲哀,是哀伤痛苦的一种情志活动。悲类同于忧,同属肺支。151)恐:即畏惧、恐惧,是害怕恐惧的一种情志活动。恐为肾之志。

152)惊:即惊吓、惊骇,是指人猝然遇到非常事变而致精神突然紧张的情绪反应。惊恐相似,恐为自知,惊为不自知,两者同属肾志。

153)四末:即四肢,为脾所主。

152)腠理:指皮肤和肌肉的空隙,其中肌肉之间的间隙谓之腠,皮肤之纹理谓之理。

154)气门:即汗孔,又称玄府,是排泄汗液的通道。

155)七冲门:指饮食食物在其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通过的七个部位,包括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bēn)门【胃上口】、幽门【胃下口】、阑门【大肠小肠交界处】、肛门。

156)魄门:即肛门,为大肠的下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藏魄,故称为“魄门”。

157)七窍:窍,即孔窍、苗窍之意。七窍包括口、两鼻孔、两耳、两目。158)九窍:即七窍口、两鼻孔、两耳、两目、再加前阴和后阴。

159)肾主封藏

16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到信息,调节功能平衡的通路系统。162)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63)十二正经: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又称“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164)奇经: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qiāo)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在肢体的分布无规律,与脏腑五直接络属关系,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165)血海:①指冲脉。冲脉有调节十二经气血,其脉起于胞中,与妇女的月经密切相关,故称“冲为血海”。②指肝。因肝藏血,调节血量,与妇女月经有关,故称“肝为血海”。

166)十二皮部:指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故称十二皮部。

167)阴脉之海:指任脉。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对阴经气血有着调节作用,故称“阴经之海”。

168)诸阳之会:指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皆在头面部交会,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169)表里经:即十二经中,阳经与阴经通过经别与别络的相互沟通而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的经脉。阳经为表,阴经为里,故每对表里经各包括一条阳经和一条阴经。

170)同名经:即十二经中,按阴阳配属名称相同的经脉。共有六对,每对同名经包括一条手经和一条足经。如手太阴经与足太阴经。

171)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172)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群中不同个体的身心特性(即体质)以及这些特性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等内容,并以此指导临床对疾病进行辨证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173)身心合一:人体的体质包括身体要素,又包括心里要素,并且两者高度统一,即“身心合一”。

174)生理素质:为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它包括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和对环境、气候的生理适应性等。

175)病理体质:为个体受病邪作用的发病倾向性,它包括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机体对病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病证的易转性等。

176)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发生的转化,又称为质化。如偏阴质多寒化,偏阳质多热化等。

177)质势:是指不同的体质类型所具有潜在、相对稳定的倾向性。

178)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即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的原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179)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180)辩证求因:是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辩证求因。

181)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182)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83)三因学说:是由宋代陈无择提出的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分类的方法,即六淫邪气所感为外因,五脏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

184)湿性黏滞:即指湿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症状的粘滞性,二是病程的缠绵性。

185)风为百病之长:长,首也。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故称风为百病之长。

186)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187)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为“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

188)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内伤致病因素。突然强烈或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能力低下,因而导致或诱发疾病。

189)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而致病,称为温燥。190)凉燥:深秋近冬,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而致病,称为凉燥。

191)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92)痰饮:是由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93)淤血:是体内血液凝聚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既包括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194)结石:是指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煎熬而形成的沙石样病理产物。195)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而言。

196)无形之痰:是指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之间其症,不见其形的痰而言。

197)药邪:是指因药物加工,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其致病可致中毒,或加重病情,或变生他疾。

198)医过:是指由于医生的过失而致病情加重,或变生他疾的一类致病因素。其致病可致情志波动,或加重病情,或变生他疾。

199)胎毒:是指某些传染病在胎儿期由亲代给与子代而致病的一类病因,包括在妊娠早期其母感受邪气而遗毒于胎儿,如胎传火毒等。

200)少火:为生理之火,又称为正火,是对人体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

第七章病机(34个)

201)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的机理,亦称“病变机理”。202)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203)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外伤、寄生虫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204)伏发:即伏而后发,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205)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206)复发:又称复病,是指即将痊愈或已经痊愈的疾病再度发作。

207)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208)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209)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失去平衡协调,而形成的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210)阳偏盛:即是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盛,功能亢进,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

211)阴偏盛:即是阴胜,是指集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

212)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变化。

213)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损,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

214)阳损及阴:是指阳气虚损较重,累及阴液化生不足,从而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

215)阴损及阳:是指阴液亏损较重,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216)格阳:即阴盛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想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变化。

217)格阴:又称阳盛格阴,是指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能外达体表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218)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脱失而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病理变化。219)亡阴:是指机体的阴液发生突然的大量消耗或脱失,而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病理变化。

220)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功能活动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221)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222)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运行不畅的一种病理变化。

223)气逆:是指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致气逆于上的一种病理变化。224)气陷:是以气虚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225)气闭:是指气的出入受阻,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的一种病理变化。226)气脱:是指气不内守而外脱散失,导致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227)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

228)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甚至停滞不畅的一种病理变化。

229)出血:是指血液运行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一种病理变化。

230)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231)风气内动:即是“内风”,是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麻木、抽出、振颤等以“动摇”为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232)湿浊内生:即是“内湿”,是指由于脾失健运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引起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233)痊愈:是指疾病的病理状态完全消失,病人健康恢复如初的状况。234)缠绵:即久病迁延不愈,可达数载,甚至终生不愈。

第八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235)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236)治病求本:是指治疗疾病,必须寻求其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结合临床实际,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237)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防止疾病的发生。238)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

239)治神:即指调整病人的精神、情志和心理。

240)以平为阴:是指针对机体内的各种偏差而加以调整,以期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于平衡协调状态。

241)标: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242)本:本与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

243)急则治其标:是指在标病甚急,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本病治疗的情况下,采取的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的一种治疗原则。

244)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病情缓和的情况下,采取抓住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

245)标本兼治:是指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标本兼顾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246)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又称“逆治”。即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

247)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而与疾病的本质相逆。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等。

248)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出寒象,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249)热者寒之:指热性病证表现出热象,采用寒凉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250)虚者补之:指虚损病证表现为虚象,宜采用补虚扶正的方药来治疗。251)实则泻之:指实邪病证表现为实象,宜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252)寒因寒用: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253)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宜于真寒假热证。254)塞因塞用:指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泻症状的虚证。

255)通因通用:指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256)阴中求阳:指治疗阳虚证时,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257)阳中求阴:指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58)阳病治阴:为补阴以制阳的方法,即采用滋阴的方法治疗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259)阴病治阳:为扶阳以制阴的方法,即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虚内寒的虚寒证。

260)治热以寒:即采用寒凉药治疗实热证候。

261)治寒以热:即采用温热药物治疗实寒证候。

262)扶正:即扶助机体的正气,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263)祛邪:即祛除邪气,是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264)三因制宜:是指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和病人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265)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266)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地制宜。267)因人制宜: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制宜。

268)用寒远寒:寒冷的冬天,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当慎用寒凉药,以防伤阳。

269)用热远热:炎热的夏天,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当慎用辛温发散药,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

270)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271)康复:即恢复健康与平安之义。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 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脏所主: 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 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 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 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 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要点

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 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 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18、阴偏衰:就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 20、阳中求阴:就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 21、泻南补北:就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就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就是随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 23、宗气:就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24、奇经八脉:就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彻彻底底的医学本科教材.作为中国医学/哲学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上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她系统的科学观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深深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正是如此,我才打算读一读中医的入门书籍,通读之后发现它所蕴涵的思想是如此的有冲击力,我深深的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中医基础理论》一书,分为9章,系统的介绍了古代经典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中医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它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为或阴或阳。阴阳两性是相互对立却又统一的整体。凡属发热、表面、上升、光明等即为阳;反之则为阴。而且不仅事物整体可以又阴阳之分,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可有阴阳之分。总之,阴阳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又发现了五行学说。五行是阴阳的再分化,用以描述不同的脏腑的行为特性。就这样阴阳、五行就组成了中医的哲学基础。 至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理论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中医不是完全照搬解剖学结论,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创举。说它是创举,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体现了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论。在中医看来,人体甚至是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系统和系统之间都时时刻刻相互影响着。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医学中的疾病转移、变化规律。 中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里论和研究方法。也许,他的研究方式和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很大差异,但这并不能抹杀中医对社会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医再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中将写下更辉煌的篇章。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内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具体情况如下: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此时先祛邪

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证。具体运用时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灵活运用。如以正虚为主要矛盾,单纯用补法又恋邪,单纯攻邪又易伤正,此时则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如气虚感冒,则应以补气为主兼解表。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单攻邪又易伤正,单补正又易恋邪,此时治当以祛邪为主兼扶正。 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所以,治病求本,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转贴) 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 绪论introduction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中医学理论体系theory system of TCM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CM 整体观念holism concept 五脏一体观holism of five organs 形神一体观holism of body and spirit 天人一体观holism of human beings and universe 医学模式medical pattern 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论治treatment variation 疾病disease 证候syndrome 症状symptom 体征physical sign 辨病disease diagnosing 同病异治different treatment for the same disease 异病同治the same treatment for the different disease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ancient philosophic basis of TCM 精jing (as the world origin in ancient philosophy) 气qi (as the world origin in the ancient philosophy) 精气学说theory of jingqi 生命life 中介medium 气机qi activity 气化qi transformation 感应induction 水地说hypothesis of jing originating from water and earth 云气说hypothesis of qi originating from cloud and air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络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络脉 络脉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又称“别络”,主要有十五络脉。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别络及脾之大络所组成的。从络脉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称“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叫作“浮络”。络脉与络脉之间可以相互吻合,络脉从大到小,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将气血渗灌到人体各部位及组织中去,这样就使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由线状流行扩展为面状弥散,对整体起营养作用。络脉自经脉的一定穴位别出之后,就以分出之处的穴名而定名。如手太阴经的络脉,自列缺别出,因此这支络脉的络穴就名为“列缺”。 在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络脉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络于相互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从阳走阴或从阴走阳,为十二经在四肢互相传注的纽带。任脉之络脉分布在腹部,络于冲脉;督脉之络脉分布在背部,除别走太阳之外,并能联络任脉和足少阴经脉;脾之大络分布在侧身部,能总统阴阳诸络。这三者在躯干部发挥其联络作用,从而加强了人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 手太阴络脉:络名:列缺。部位:在腕后一寸半处。邻经:别走手阳明经。循行:从列缺穴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通手太阴经直人掌中,散于鱼际。 手少阴络脉:络名:通里。部位:在腕后一寸处。邻经:别走手太阳经。循行:从通里穴分出,别而上行,沿经脉人于心中,向上联系舌根,归属于目系。

手厥阴络脉:络名:内关。部位:在腕后二寸处。邻经:合手少阳经。循行:从内关穴处分出,出于两筋间,沿经上行系于心包络,络于心系。 手阳明络脉:络名:偏历。部位:在腕后三寸处。邻经:别入手太阴经。循行:从偏历穴处分出,别入手太阴,其支向上沿臂至肩盂,上面颊,络于牙齿,分支入耳中合于宗脉(指主要经脉)。 手太阳络脉:络名:支正。部位:在腕后五寸处。邻经:内注手少阴经。循行:从支正穴处分出,向上行至肘,络于肩盂部。 手少阳络脉:络名:外关。部位:在腕后二寸处。邻经:合心主(厥阴)。循行:从外关穴处分出,绕行于臂膊外侧,注于胸中,同厥阴经会合。 足阳明络脉:络名:丰隆。部位:在足外踝上八寸处。邻经:别走足太阴经。循行:从丰隆穴处分出,走向太阴,其支脉沿胫骨外侧向上,络于头顶,与各经脉气相结,复下络于喉咙和咽峡部。 足太阳络脉:络名:飞扬。部位:足外踝上七寸处。邻经:别走足少阴经。循行:从飞扬穴分出,走向足少阴经。 足少阳络脉:络名:光明。部位:在足外踝上五寸处。邻经:别走足厥阴经。循行:从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阴,向下联络足背。 足太阴络脉:络名:公孙。部位:在距第一跖趾关节后方一寸处。邻经:别走足阳明经。循行:从公孙穴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人腹腔,联络肠胃。 足少阴络脉:络名:大钟。部位:在内踝后下方。邻经:别走足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

1.整体观念: 答案: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酌整体,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2.百骸: 答案: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3.九窍: 答案:指头部七窍(眼二、鼻二、耳二、口)及前后二阴。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4.人气: 答案:指人体的阳气。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4 5.证: 答案: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4 6.辨证论治: 答案: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5 7.同病异治: 答案:指同一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8.异病同治: 答案: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异法方宜: 答案: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季节、气候、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9.阴阳: 答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10.阴损及阳: 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纳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2 11.阳损及阴: 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阳气虚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2 12.阴阳互损: 答案: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13.阴平阳秘: 答案: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阶不外亢。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14.阴阳学说: 答案: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来概括相说明自然界和人体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2 15. 阴阳失调: 答案: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汇总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一.名词解释 1.先秦时期“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整体观: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4.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5.脾主运化: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6.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 7.泌别清浊:小肠具有将胃传来的饮食水谷消化并分清别浊的功能。

部糟粕部分下注大肠,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分水液泌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 8.天葵:肾中精气亢盛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功能成熟的并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物质。 9.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基物质。 10.气虚:指元气耗损、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机变化。 1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2.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于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网络,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脉较粗大,经脉较细小。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14.虚则补其母:即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15.肝肾阴虚:肾能涵养肝阴,是肝阳不致于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再生。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肝肾阴虚;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往往与肾阴不足合并出现。 二.简答题 1.请简要叙述肝肾之间的关系 答: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有阴液互养,精血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