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奥运夺冠:心理学解读其成功之道

中国女排奥运夺冠:心理学解读其成功之道
中国女排奥运夺冠:心理学解读其成功之道

中国女排奥运夺冠:心理学解读其成功之道在最近刚刚拉下帷幕的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胜利脱颖而出,让全民都为之振奋!中国女排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及精湛的技术,不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最后勇夺金牌,时隔12年后重登奥运会冠军宝座,郎平和“中国女排”顿时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大家在激动不已的同时,也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郎平和她的女排姑娘们取得了这样优异的成绩?

一、女排的成绩和教练郎平密不可分

三位著名运动心理学家DanielGould,KristenDieffenbach 与AaronMoffett曾经在《应用运动心理学杂志》发表一项大型研究结果,分析教练对于取得奥运金牌的冠军们成绩的影响在于运动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以下7点:

(1)强调渲染(Emphasized):对标准、期望、趣味、勤奋努力、纪律性的强调渲染;

(2)教练风格(CoachingCharacters):精英式、值得信赖、乐观向上的教练风格;

(3)直接教学(Taughtdirectly):做运动员的良师益友,教授运动技巧、心理技巧,用心培养;

(4)间接教学(Taughtindirectly):榜样示范;

(5)理解运动员(Understoodathlete):满足运动员的心理需要,给予他们关注和理解;

(6)激励(Motivated):提供挑战,使用激励技巧;

(7)提供鼓励与支持(Providedencouragement/Support):提供鼓励、支持和无条件的关爱。

毫无疑问郎平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教练,我们发现郎平在以上多个方面都做的非常好:

1EmphasizedandTaughtdirectly

奥运会女排分组确定时,中国队与美国、意大利、塞尔维亚和荷兰等队同组。用郎平的话来说,那就是“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强的分组”,而她们能做的也只有“面对现实做好最好的准备”。

事实上她也是带领着团队这么做的,根据央视对郎平的采访,在备战奥运期间,郎平每天要指挥训练、准备大赛、设

计阵容,虽然每晚7点都有比赛,但每天上午郎平都会带领女排姑娘们进行3小时的加练,晚上还要研究对手的比赛视频,时刻都不能停止学习。

可以说郎平带领女排姑娘们在训练中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标准、期望、勤奋努力、纪律性的强调是成功运动员背后的教练所必需的特点。

2CoachingCharactersandTaughtindirectly

郎平在她的运动员生涯时期,就是一名传奇模范,带领中国女排从1981年世界杯开始,连续夺得五次世界冠军。

在打球和国外留学的过程中,郎平伤病缠身,手指变形、腰椎间盘突出,据郎平的姐姐说,郎平从脖子到脚,一共做

了十几次手术,甚至连腿上的髌骨都已经全部拿掉了。即便是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备战大赛时每天最多能睡4到5个小时,郎平依然坚持在训练场、赛场上与女排姑娘们并肩作战,这对于女排的士气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起到了楷模的示范作用。上述研究中提到,教练的榜样示范作用是一种重要的间接教学方法。女排姑娘们之所以能在赛场上展现出这样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郎平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

3Motivated,SupportandUnderstoodathlete

郎平总是称队员为“孩子们”,对她们就像温情脉脉的长辈一样。过新年的时候,郎平会给孩子们发红包,亲自为队员朱婷从美国带蛋白粉,队员徐云丽受伤回宿舍时,发现郎平已经坐在宿舍床上等着来看望她了。队员们说起郎平,会感觉她就像妈妈一样。

教练提供的鼓励与支持、理解运动员的需求,对于冠军运动员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运动员需要教练帮助他们带走压力,带来鼓励,提供支持培育和无条件的爱。在郎平的关怀下,

整个女排队伍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让每个队员都能得到动力去坚持比赛和训练。队员们在比赛的时候,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战,还是在为自己的家人而战,这是很强大的动力。

二、女排艰辛晋级之路的核心心理元素分析

1小组战绩不佳,2胜3负,位列小组第四

真正优秀的球队,困难、挑战不仅不会击倒他们,反而会增加他们的韧性,越挫越勇。

英国心理学家Turner和Barker在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英国知名网球运动员安迪穆雷的夺冠之路详细分析之后指出,韧性(resilience)(又称抗逆力)心理元素对于运动员来

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像奥运会这样压力巨大的顶级赛事中:成功克服困境的经历越多,运动员/团队的韧性就越强,这种过人的抗压能力往往会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

因此,本届奥运会中,虽然小组赛阶段,中国女排出师不利,但是她们在困境中绝处逢生,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平时培养的韧性,就像是拉满了弦的弓,一到淘汰赛阶段就势如破竹。

2纵观晋级之路,除了决赛,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1/4决赛中,对阵东道主巴西队

面对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巴西队,女排姑娘们战满五局,并最终以3比2淘汰东道主,12年后再次昂首挺进决赛。

早在20世纪80年代,体育心理学家Baumeister和Steinhiber就在JPSP发表过著名的颠覆传统印象的研究结果:声势浩大的主场支持者,反而可能在高压的环境下给主队队

员造成不利的影响。排球联赛的数据表明,在系列赛的前期,球队在主场比赛会有优势,但随着比赛进程的深入,这种优势会转变为劣势——在压力巨大的淘汰赛中,主场迎战的球队比客队更易输球,尤其是在作客队有极强的resilience。球员在面对主场球迷时过度表现的欲望,会影响他们的技术发挥。

所以在世界瞩目的1/4焦点战中,山呼海啸般的助威声确实给了巴西女排很大的精神鼓励,她们以25-15的大比分轻松拿下第一局。但是随着比赛的推进和压力的增大,主场的优势一点点减弱,而我们的女排姑娘们紧紧咬住比分,以不掘的韧性及精湛的技术一球一球耐心地打,最终以3-2的比分,成功淘汰了曾经18次败于的巴西,一雪前耻,成功晋级四强。

3决赛中,面对在小组赛中输过的塞尔维亚,最终以3:1成功复仇夺冠

心理学家曾经在收集了数百名位奥运冠军的信息並进行一对一访问研究后,将他们取胜的关键总结为八大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准备(mentalpreparation):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与你赛前的预估越一致,则你获胜的可能性越高。在小组赛中负于塞尔维亚以后,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女排一定潜心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在决赛前,针对塞尔维亚的方方面面做好了充分的战术安排和思想准备。

另外,小组赛的失利也帮助女排姑娘们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决赛场上赢下比赛的內在动力——抓住机会证明自己,向塞尔维亚复仇。研究表明,当赢得比赛的动机来自于运动员内部时(如战胜对手,证明自己等),最终获胜的几率会大于来自外部的动机(赢得比赛奖金,家喻户晓等)。

最后,不可忽略的一点是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于运动员比赛状态的调整和赛果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有了这种乐观的心态,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都心怀希望,中国女排姑娘们才能在一片质疑声中愈战愈勇,才能在高手如林的小组赛中

杀出一条血路,才能在风雨之后重见彩虹,在时隔十二年后再次登上最高领奖台,续写辉煌!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 (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 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 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

教师考试进城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拿了同学的10 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贼”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构留。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 元钱!”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氛,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吮得很好!讲台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 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地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 请运用教育功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 2、请用所学过的相关教学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 有位老师在上生物课“昆虫的趋食性”这一节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星夜逃跑,当天亮到达乌江岸边时,突然发现,江边有几个黑色大字:‘项羽必亡。’他走近仔细看,黑字全是蚂蚁拼成的。顿时军中一片混乱,他们认为这是天公要灭项羽。项羽无奈拔剑自勿l 了。”这时同学们聚精会神,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揭开了这个谜。原来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黑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字,招来无数蚂蚁,造成项羽军心恐慌。

考研人格心理学-笔记(许燕版)-TangDi

人格心理学 1人格的含义 1-1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1-1-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1-1-2性格和人格相互联系又区别,性格是个人的品行与其有道德评价含义的心理品质,是人格的下位概念,强调人社会层面和价值观的成分较多。 1-1-3詹姆斯对人格的层次性定义认为自我是内在的人格,第一层次是物质的自我,第二层次是社会的自我,第三层次是精神的自我、第四层次是纯粹的自我。 1-1-4阿尔伯特在《人格》中收集了50条人格定义分为集合式定义、整合和完形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个别性定义、代表性定义六种。 1-2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共同性。 1-2-1人类文化学者把同一文化所陶冶出来的共同人格特征成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在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中,人格心理学家更注重的是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稳定性反应在人格的形成方面、表现方面、特征方面。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教育目的就在于提高健康人格的功能性,使人的生活中获得积极的行为结果。 2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 2-1精神分析流派 2-1-1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地形学模型将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部分。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应,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前意识指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中心概念。结构模型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从本我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合理的现实的取向系统,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从自我中分化而来、道德化了的自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他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能量成为力比多。 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研究主题:①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 ②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③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填空题 1 律。 2 3 4 证之上的。 5 6 7 8 9、1903 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0、二十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C. Rogers 主,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11、布鲁纳(J. S. Bruner)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的专题特邀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 学习的影响。 12、二十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 13、1924 14、杜威(J. Dewey 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进步教育的带路人。 15、在运用观察法时,观察时间不宜过长,对同一类行为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 的方式。 16 17 18 下的被试不同质,从而影响实验的精度。

19 实验。 2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这种 练习第二章填空题 1、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从哲学上发轫于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J. Locke 2 3、按照艾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儿童在6、7岁-12 4 5 或“可接受原则”。 6 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7 8 9、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食物刺激产生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它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 10 11 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2 13 式。 14 15 16 17

18 19 20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第三章填空题 1 2 3 4 驱力。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中国奥运精神演讲稿

中国奥运精神演讲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一种能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中国奥运精神,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它是以往精神珍宝的继承和发扬,是溶入进亿万人心血的新力作。中国奥运精神内涵丰富,首先它是最深厚,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只身漂泊海上21天,到达洛杉机。在男子一百米预赛中,一路领先,然而疲惫不堪的刘长春,还是被遗憾淘汰,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到了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如此密不可分。爱国之情铸就伟大成果,终于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中国北京,这也是对深爱着祖国的中华儿女最高的奖赏。中国奥运精神也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带给人们的巨大鼓舞,怎能忘记去年奥运金牌榜上,中国代表团挤身前三甲。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升起,国歌一遍又一遍奏响。我们的体育健儿为了这一刻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而他们的背后有无数的教练,陪练,医生,厨师等在支持着。奖牌和鲜花,属于为国争光的体坛强者,更属于众多的无名英雄。人的能力有大小,社会分工有不同,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彼此帮助,万众一心,那就无愧于民族。中国奥运精神更是面向世界,博览众长的精神。八年前,北京申奥失利后,就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这个口号。八年来,从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到各体育运动的竞技战术水平提高,再从此次申奥的整体步骤到目前众多现代化场馆的建设,便是源于我们坚持了开放政策,积极吸收了世界先进经验。设想,如果闭关锁国,叶郎自大,那是什么结果呢?事实证明唯有善于学习,善于拿来的民族才是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民族。九州生气恃风雷这光茫四射的中国奥运精神,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伟大的创造力,已深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这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版)资料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等四各方面。 3、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6、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7、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8、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9、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10、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11、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2、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3、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14、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1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都拉)。 16、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 17、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8、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19、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1、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22、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3、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课程、教学、评定等六个步骤。 2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 概念 一、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1分)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1分)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1分) 二、教材概括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加工改造,(1分)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1分) 教材概括就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1分)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人格--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意指面具、脸谱。 人格的现代定义: 1、罗列式---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 3、层次性定义 4、适应性,受达尔文影响 5、区别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一个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论 4、行为学习论 5、交互作用论 6、生物学论 7、人本主义 8、认知论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6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26 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前科学理论--日常生活经验,非正式、系统理论。 科学理论--有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精准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300题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从20年代—50年代受到心理学奠基者【桑代克】的较大影响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 3.【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的核心内容。 4.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5.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6.学生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差异。 7.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四个阶段。 8.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9.影响心理学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遗传】和【环境】 10.根基埃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1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所发生的【心理变化】 12.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 13.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个体对刺激比较敏感…【关键期或敏感期】 14.学生现水平经他人帮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为【最近发展区】 1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16.人格是指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 17.根据加涅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18.奥苏泊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9.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0.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信息加工,信息是以【信息流】的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 21.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一种是【操作性行为】 22.教师应多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性行为,用【消退法】消除消极行为,慎用惩罚。 23.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消极远离或回避某目标。 24.一般来说,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2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求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 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6.“身教重于言教”是【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27.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28.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叫着【心向与定势】 29.学生学习了吗(a+b)=ma+mb lgab=lga+lgb,aa这在心理学中称【负迁移】 30.物理学习中的审题技能影响化学审题的应用,这在心理学中称为【正迁移】 3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2.1有的学生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那个词,这是【感性概括】 33.在读一首诗时,学习1.分钟就能背,随后又学几分钟,增加的附加学习叫【过度学习】 34.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有利于【辨别】正例的传递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35.知识的学习类型有【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6.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实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这是【变式】 37.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视像和声像】 38.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39.在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中,因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同化、保持、应用】 40.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前者分为【感知和表象】 两种水平,后者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41.短时记忆一般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个成分。

11 奥运精神 教案

11 奥运精神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运用课。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加强学生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并能参与设计制作。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是人类追求和平,友谊,进步的重大盛会,本课以北京申奥标志的欣赏为切入日,以学生策划运动会的宣传工作为线索,奥运会相关资料作为参照的信息贯穿本课的始终,让学生领略奥运精神,并对标志在宣传中的作用肩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教材提供的历届奥运会会徽及五环标志制作方法的欣赏,让学生能理解标志设计是形与意的结合,它讲究视觉上的美感和制图的规范,教师还可通过各种标志的欣赏启发学生设计时应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安排学生分组活动,策划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尝试自己来设计制作。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设计制作。 2.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加强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 3.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北京申奥标志的欣赏及北京申奥的艰辛历程,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同时学习用规范的方法制图,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分工、合作武地进行校运动会的策划,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校运动会的宣传策划,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参与创意与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教学思路: 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课前收集的奥运图片或文字资料,谈自己对奥运及奥运精神的理解,分析北京申奥标志形与意的特点及某校宣传工作的策划,启发学生讨论、策划校体育节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做尝试性的标志设计;第二课时,通过分析几个突出的奥运会会徽,了解多样的标志设计手法,丰富设计思路,对自己设计的草图进行修改;第三课时,分工,合作式地进行校体

教育心理学习题集(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超全!

选择题 1.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A)品质。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2.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C)。A.外在远景动机 B.内在远景动机 C.外在近景动机 D.内在近景动机 3.林琳在听课时,经常将学习内容要点以划线的方式在书上作标记,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 A.复述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控策略 D.计划策略 4.赵明能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比如“小张比小李高,小李比小王高,则小张最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D)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5.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D)。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6.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D)。 A.主观性 B.感染性 C.客观性 D.两级性

7.小菁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菁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菁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菁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属于(C)阶段。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8.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者请教老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和鼓励。韩老师采用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A)。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一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9.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症属于(D)。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10.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B)阶段。 A.自我服务行为 B.人际纪律 C.自我约束 D.反抗行为 11.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C)。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2.丁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他所运用的学习策略属于(D)。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3.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

心理学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95页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基础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1、包含三个方面: 1)心理的种系发展: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 2)心理的种族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人类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3、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是本质特征。 4、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第2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层层递进的关联,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 3、纵向研究设计师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纵向跟踪研究。 4、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3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200页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环境决定论。华生是观点代表人物 3、二因素论观点是: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是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 5、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 6、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代表:维果茨基,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a.最近发展区 b.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c.学习和指导的 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展成熟为前提 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 条件 7、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观点203页 1)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 构学说 图式(认知结构)、同化、顺应、平衡3)心理起源于动作,是主题的主动发展趋向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205页 1、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解读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发展、成熟、完善。 3.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6.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为群体差异,二为个体差异。 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1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3、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学习准备,其中纵向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指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个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的学习准备。 1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5.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6.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7.性格的特征差异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8.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19.IQ是指智商,它有两种确定方法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量表。 20.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1。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3.加涅后来在早期学习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 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中国奥运精神

中国奥运精神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奥运精神》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一种能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中国奥运精神,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它是以往精神珍宝的继承和发扬,是溶入进亿万人心血的新力作。 中国奥运精神内涵丰富,首先它是最深厚,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只身漂泊海上21天,到达洛杉机。在男子一百米预赛中,一路领先,然而疲惫不堪的刘长春,还是被遗憾淘汰,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到了1979年,中国恢复了

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范文TOP100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如此密不可分。爱国之情铸就伟大成果,终于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中国北京,这也是对深爱着祖国的中华儿女最高的奖赏。 中国奥运精神也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带给人们的巨大鼓舞,怎能忘记去年奥运金牌榜上,中国代表团挤身前三甲。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升起,国歌一遍又一遍奏响。我们的体育健儿为了这一刻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而他们的背后有无数的教练,陪练,医生,厨师等在支持着。奖牌和鲜花,属于为国争光的体坛强者,更属于众多的无名英雄。人的能力有大小,社会分工有不同,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彼此帮助,万众一心,那就无愧于民族。 中国奥运精神更是面向世界,博览

人格心理学精品笔记

本人格心理学分为六大章节,分别是: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精神分析范型(上) 第三章精神分析范型(下) 第四章人格特质范型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第六章现象学范型 【部分内容展示】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人格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十分令人神往;诸如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非善非恶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有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的性格是一层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以及什么是健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怎样改变异常行为等等。这些问题不断地吸引学者们不倦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也已不断地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第一章导论 本章主要问题: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有什么特性? 3.遗传和环境如何影响人格的发展? 4.什么是人格理论? 5.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的领域、方法是什么? 第一节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的定义 活动导入 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研究取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的看成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有的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奥尔波特(1937)曾考察过五十个人格定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者们一致公认的人格定义。以下是国内外一些专家的定义。

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成,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Eysenck,1970) 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维度的总和。(Byrne,1974) 代表个人或人们的一般特征,说明对情境的反映何以是持久的模式。(Pervin,1980)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Mischel,1986) 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1986)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黄希庭,1999) 二、人格的特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的。人的行为不是某个部分作用的结果,而总是与其它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活动的结果。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由自我(self)进行协调和监控。最常见的精神病(schizophrenia)的就是精神内部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的结果。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即从时间上看,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在其幼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有相当的一致性;从空间上看,一个人不管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公共场所,其人格也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因此,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时,总是指他经常、一贯的表现,而不是偶然、间或的表现。如某人具有处世谨慎的人格特征,说明他一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而偶尔他表现出的冒失,轻率,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稳定性使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人格稳定性并不排斥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一层不变,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性的特征。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格特征随年龄的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二是对个人由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大改变、丧失配偶、迁居异地等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发生较大的甚至彻底的改变。三是意志坚强的人通过自我教育也可能塑造自己的人格,使其向理想的方面发展。不过人格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总第二套附答案)

一、判断题 1、洛克最先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到了心理学研究中。(A) 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A) 3、新教师职初的前五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A) 4、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A)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不断提高期望值;要让 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B) 6、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A) 7、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A) 8、如果教育措施得当,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完全可以打破和超越。(B) 9、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A) 10、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A) 11、柯尔伯格研究发现,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无关。(B) 1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借助体验式活动,是因为体验式活动有助于个体理性分析的调动。 (B) 13、顺从是一种一时性的态度改变。(A) 14、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B) 15、发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B) 16、认知者的年龄与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无直接联系。(B) 17、安全依恋的儿童是不会害怕母亲及其他直接抚育者离开自己的。(B) 18、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B) 19、比内智力测验依照发展的顺序排列,每一发展水平备有6个测验试题。(A) 20、问题解决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影响不大。(B) 21、非理性观念常常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在个体日常行为中起负面作用。(A) 22、使用心理测验时主要是需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问题,不需要考虑主试的经验。(B) 23、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有成人和幼年(青少年)两种版本,可以分别测试两个群。(A) 24、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理论中,认为集中思维因素有126种。(B) 25、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过程是指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即人们常说的知、情、意。(A) 26、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A) 2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纯粹是思辩性的,没有任何实验基础。(B)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学 1.人格概念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基本特征 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稳定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格形成的稳定性(2)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3)人格跨 情境的一致性 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各具特点 复杂性:人心隔肚皮、人面兽心 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3.人格心理学研究内容: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测量 4.研究对象——人(1)人类本性层面(人性) (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层面(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 (3)个人唯一性的层面——人格的独特性及其形成机制 5.研究任务:描述、理解或解释、预测、控制 6.理论流派形成的影响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四)早期童年经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另外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例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总之,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7.弗洛伊德经典精分 人格动力:1、本能2、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本能:(1)生的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里比多或欲力,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