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几个特点(整理精校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几个特点

作文辅导

0529 1725

1、勤奋博学

(1)下面请看曾为北大旁听生的作家鲁彦对当时鲁迅先生授课情况的具体描述:

“每次每次,当鲁迅仰着冷静的苍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了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旁,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并不十分高大的鼻子给两边深刻的皱纩映衬着才显出一点高大的模样,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着他的语言,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定着的。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语言,既不赞誉,也不贬毁。“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出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全人类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有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渐与愤怒……”——摘自《北大逸事》

(2)据周作人回忆,“鲁迅从小喜欢书画(线装书和画谱),有些书一时买不起,他就抄书。他抄的书有《茶经》(三卷)、《五木经》(三卷)、《穆天子传》、《南方草木状》、《北户录》、《桂海虞衡志》、《释虫小记》、《燕子春秋》、《蜂衙小记》、《记海错》、《说郛》,又抄越中史地书,凡八种。”周作人说:“鲁迅自来勤苦作事,为他人所不能及。”

(3)夜吃辣椒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跑

到鼓楼街把它卖了,用卖掉的钱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没有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

非也。原来,鲁迅是用此物解困的。以后鲁迅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2、关心青少年。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丰富的,他在《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所谓的“仁义道德”的悠久历史,其实就是“吃人”的真实记载;他还指出教育的实质,即“解放了的社会,就是解放了自己”;他认为教育培养“新人”应当是有“自立能力”的,“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为父母占有的人”;他希望青年学生要敢笑、敢怒、敢骂、敢打,有朝气,敢作敢为;他激励青年为国奉献,不要无为地牺牲,也不要无所作为。

儿童教育是先生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他看来,儿童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他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世人为之震惊,这呐喊声至今回响在人们耳边。如何教育好孩子呢?先生认为有三点必须注意:一是理解孩子,别把孩子当成大人;二是要指导孩子,平等对待;三是解放孩子,使之自立。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恐怕也不过时的。

有一次,先生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大家都边谈边吃,突然先生的儿子海婴突然说有碗菜坏了,客人们吃着没觉得味道有什么不对,只觉得是小孩子乱讲,没加理会。先生听了海婴的话后,马上将儿子吃剩下的那一筷子菜挟起来尝了尝,对大家说味道确实坏了。柳亚子听到这事儿,特地将它写进他的《我的儿童教育观》一文,文中这样评道:“你想,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有这种尊崇儿童,爱护儿童的伟大呢?”可见先生对儿童的教育不是理论上说说就算了的,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做到。

3、谦虚谨慎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10年之后,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当然包括鲁迅本人。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尽管新文学在最初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我们从鲁迅的这封信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其一,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其二,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其三,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一种平常心态。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僧多粥少,不必为此计较。

我想,鲁迅先生60多年前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鉴于过去我们对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有些误解,我们想在此多说几句。

一个典型的观点曾经影响了一部分人,他们认为鲁迅获得了提名,但遭鲁迅拒绝,因为他不愿为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增添光彩。这种将事件政治化的解释,虽然具有激进色彩,拔高了鲁迅,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首先,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操作程序就会知道,提名和获奖两者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