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不做“流利的傻瓜”——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我们在进行语言学习时,如果能结合文化,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身边的很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把语言只看作是交流的工具,只要会说,会写,就算是完成了这门语言的学习。
照这种观点,所谓语言也就是词语按规则组合起来而已。
学习一门外语就成了一件简单却枯燥乏味的事情。
即不停地背单词、研究语法结构、练习听说。
这种做法会使我们成为一个“流利的傻瓜”——一个外语说得很好却不懂其社会内容、哲学内容的人。
我们往往会因为这样而陷入交际的困境,当我们实地地去跟一个外国人交流的时候,由于不懂地他们的文化,只能消极地去理解他们说话的字面意思,而无法与他们从信仰和价值观来进行深层次交流。
我们要避免成为这样一个“傻瓜”。
因此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虽然语法以及单词仍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还需要更彻底地学习那门语言的文化层面。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
更多的它是自我展示的体系,很多的内涵需要我们去感知和思考。
在平时我们背单词的时候,如Thanksgiving Day这个单词,我们都知道它是感恩节的意思,但是对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等方面却一无所知。
这样Thanksgiving Day不过就是一个空洞的名词,毫无意义。
但如果是Spring Festival这个单词,我们就非常能够有感觉了,同样都是节日,由于我们的生活中有春节,所以我们的感受就完全不同。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要学习语言的文化就要先从体验我们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开始。
以指导我们形成某些概念,从而在语言中体验真实的情境。
因此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要将把汉语的语言一文化模式与该门外语的语言一文化模式相比较。
找到汉语语言中不存在的、该门语言中独特的概念和结构。
因为正是这些新的概念和结构提供了新的体验。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然而,人类的语言现象又如此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东西。
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
归纳起来,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
语文学传统从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开始,根据文学作品和书面文献的研究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比较。
19世纪语文学家的工作为现代语言学的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发展到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把语言学看成是一门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独立的边缘科学。
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
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
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和兴起。
通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
为了界定语言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有的语言学家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和“小文化”(Bright,1976)。
其中,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
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语言与社会文化

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方式,还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语言与社会交往语言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通过言语交流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并从中获取他人的信息与反馈。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语言的运用方式、用词习惯、口语表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西方社会文化倾向不同,这也造就了语言上的不同。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因此其语言更为直接、个人主义。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自我克制,因此语言更为委婉、含蓄。
二、语言与社会地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代表着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在社会文化中,语言的使用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例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地位,使用者往往受到更多的认可和机会。
同时,语言的运用方式也会影响到身份认同。
某些社会群体会使用特定的行话或俚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三、语言与跨文化沟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沟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得跨文化沟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方式需要更加细致入微。
需要注意避免使用有可能被误解的文化隐喻、口头禅等。
例如,中国文化中常用的夸张修饰词“天下无敌”在英语中很可能被认为是夸大其词的表达。
四、语言与文学艺术语言是文学艺术的基础,也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情感和美感的工具。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赋予文学艺术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和隐喻的运用,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情节和对话的描写。
语言的灵活运用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文学艺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五、语言与法律体系语言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法律文件的撰写和解释都依赖于精确的语言表达。
语言与文化 论文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的书面规范具体化。
包括读写、行为、生活、运动、做工等一切文明化的事物。
语言的出现必定会引起文化的交流,而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能说会道的人如此的普通可见,然而,人类的语言现象又很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透切的东西。
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而这些语言学家在探讨的过程中不得不先研究当时的文化,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也就是文化的交流程度)是分不开的,因此语言学家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这样才能把语言研究得更加深刻。
而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也诱发了文化学的出现和兴起,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就引发了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传播,语言的改进也就促进了文化的进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
首先,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精神财富。
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文化和语言都是人们后天学习所得的。
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
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语言就是文化的一种另类产物。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揭示该民族文化底蕴。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古代人对男家长称爹,而现代人称爸,这就说明生活的时代不同了。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思维(精神文化是思维的直接产物,物质文化是思维的间接产物)。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则是语言的载体和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语言中包含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文化的体现。
比如,中文中的“福”字,就代表着中国人对幸福、吉祥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和背景。
语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反映了这个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英语中的“please”和“thank you”这些礼貌用语,反映了英国人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
语言和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可以影响文化,文化也可以影响语言。
语言的表达方式、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比如,现代汉语中的“网民”、“微信”等词汇,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特征。
而文化的变化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比如,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都会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用语产生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关系。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浅析语言和文化关系以禁忌语和委婉语为例

浅析语言和文化关系以禁忌语和委婉语为例作者:李娜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委婉语和禁忌语是人类语言的重要部分,且与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因此,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视角入手可以为我们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供具体、独特的视角,是有合理的、可行的、有必要的。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剖析禁忌语和委婉语这两种语言现象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语言;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界一直关注的重点。
语言在人类活动中起着沟通、传承的重要作用。
但人类对语言的理解历来强调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认为语言学独立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如今,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语言放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中。
委婉语与禁忌语为我们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将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有启发作用。
一、委婉语与禁忌语(一)禁忌语来源及定义1.来源:英语单词“Taboo”来源于林西亚语(Linician)中的汤加语(Tongan language)。
当地习俗中认为人们不能触摸神圣或诡异的东西,也应该讨论这些问题。
禁忌即指这种现象。
在中国,禁忌这个词语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体现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体现在人们对言行的约束,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2.定义:由于某些原因人们不能、不敢或不想说的带有令人不愉快联想色彩的词语。
(二)委婉语来源及定义1.来源:英文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
前一部分“eu”表示“好”,后一部分“phemism”表示“说”,所以整个单词表达的意思是“好的语言表达”。
弗罗金(Fromkin)指出,“禁忌语或禁忌思想的存在刺激了委婉语的产生。
”因为在一定的背景下下,委婉语可以很恰当地代替不恰当的禁忌语,而委婉地传达说话者意图。
2.定义:是实现理想沟通的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含蓄、隐晦、合适的语言,用于地委婉地表达禁忌或敏感事物。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文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文英文回答: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an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ach other. Language is not just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culture and values of a society. For example, in English, the phrase "break a leg" is used to wish someone good luck, while in Chinese, the phrase "一帆风顺" (yi fan feng shun) is used to convey the same sentiment. These expressions not only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but also the cultural beliefs and customs of the respective societies.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and perceive the world around us.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unique ways of expressing concepts and ideas, which can influe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or instance, the Inuit people have multiple word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now, reflecting the importance of snow in their culture and daily lives. Similarly, 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various words fordifferent types of tea,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ea in Chinese culture.Furthermore, languag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eserving and transmitting culture. Through language, stories, traditions, and beliefs ar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For example, many indigenous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contain valuable knowledge about the environment, medicine, and spirituality that are integral to their culture. By preserving these languages, we can ensure that thes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practices are not lost.In addition, language can also serve as a barrier to understanding and connecting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communications can arise when language barriers preven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d cultural nuances may be lost in translation, leading to confusion or offense. It is important to 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to approach communication with sensitivity and openness.Overall,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deeply interconnected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profound ways. By recogniz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we can foster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for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中文回答: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深远。
试论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

试论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探讨了在语言教学中如何有效处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帮助教师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增进学生对目标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语言与文化关系、学习效果、教师策略引言语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工具和载体,一个不同于母语的语言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习惯。
语言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流利地交流,并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之间相互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基础。
在语言学习中,只有了解了对应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流利地运用语言。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学习一种文化。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结晶。
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与它所属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和称呼方式与英美文化中的尊重和礼貌的传统有关。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文化对于语言学习是必要的。
学习一门外语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词汇和语法的知识,还需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
当学生能够理解文化概念、价值观以及社会习俗时,他们才能用更贴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处理语言与文化的策略创建真实环境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化的魅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使用真实场景的对话、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在语言使用中获得文化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
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
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
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
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
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
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
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
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
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
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
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
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
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
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
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精品-
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
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
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
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
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
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
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
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
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
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
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
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
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
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
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精品-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
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
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
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
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
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
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
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
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
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
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
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人想要
恭维别人的时候,他们很少会说“我真的好喜欢你的围巾”,更有甚
者,这样的说法往往会让听话的人得到一种暗示,好像说话的人想要
拥有那样东西,而听话者碍于情面,一般都会倾囊相赠,因为慷慨也
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美德。而同样的说法在英语中就绝对不会让人产
生类似的联想。
由此可见,语言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窗口,在语言身上,浸透着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第二, 就语言而言,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语音、词汇、语
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
-精品-
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种语言中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
是特定的,受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比较两种民
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在多数情况下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不可能在另
一语言中找到词义完全相对等词。
比如,Red(红色)在中国,人们自古以红色为贵。达官贵人的住宅
是“朱门”,他们穿的衣服称“朱衣”,古语说“朱衣点头”,意思是科
举考试时文章得到主考官的认可,显贵们坐的车子也称“朱轩”或“朱
轮”。红色,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传统的喜庆色彩,在民间尤其如此,
结婚贴红双喜字,新娘子穿红嫁衣,以红巾遮面;过节挂红灯笼,点红蜡
烛,贴红对联;婴儿满月吃红鸡蛋;劳模戴大红花等等,无不体现着喜庆,
象征着幸福临门。到了近代,红色又被赋予了革命的意义,红旗、红军、
红色政权、红色娘子军、红卫兵等等无不和革命密切相关。“文化大
革命”期间,以“红”字取名的人就数不胜数。可以认为,中国人们以
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殷墟甲骨文证明,商代曾祭祀四方神。
东为太昊,佐神勾芒;南为炎帝,佐神祝融;西为少昊,佐神蓐收;北为颛顼,
佐神玄冥。周代又将四方神与四季相配,其中炎帝主夏,位在南方。“炎”
字二火,“融”字为光照四海。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则处于正南。它
赤红的颜色、炎热的高温和正南的位置,导致了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从
而导致了人们对红色的喜爱。而红色在西方的历史上,主要在13世纪
以前,是君主贵胄的服饰和教堂装饰的专用颜色。它更多地象征着热
烈、刺激、兴奋、勇敢,使人联想到火、血、王权和革命。英语中的
red(大写字母“R”)常表示“共产主义者”。美国大多数人不喜欢红色。
-精品-
因为红色意为stop(停止)。又认为发怒时脸色发红,很不雅观。see red
在口语中指激怒、生气。a red-blooded novel指的是情节紧张的小说。
red tape指官样文章,繁琐的手续。
再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自古“黄色”为尊,这源于古代对地神崇拜,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中,
土居中央,黄色为中央之色,其神为黄帝。而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祖
先,因此,这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念,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从而
黄色自古为帝王垄断,代表尊贵,至高无上。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就意味着做了皇帝。农民起义要夺取政权,也须树杏黄旗号或头裹黄
巾组织队伍。明清故宫、太庙及其他皇家建筑,一律取黄色屋顶。但
是,同时黄色又有若干消极的含义。在中国,宣传色情的书籍和杂志被
称为黄色书刊。近来媒体中又出现了黄色的录音带、录像带、影碟唱
片等,统称“黄毒”,深受大众的厌恶,政府颁令加以禁止。旧上海有一
种倒买倒卖从中牟取暴利者,人称“黄牛”,至今我们还有这说法。而
口语中,如“买卖黄了”指事情中断或失败。西方文化中,黄色有正面
的含义。在美国,黄色有期待、怀念和思慕远方亲人归来的意思。曾
有一篇美文《Go Home》,讲述了一个犯人的妻子为欢迎丈夫回家,在
树上挂满了黄丝巾:The ex-prisoner got off the bus and saw there were
hundreds of yellow ribbons on the great oak tree.当被伊朗扣留的美国人
质回国时,美国人举着黄色的彩纸、黄绸,佩戴着黄色纪念章出来欢迎。
由此可见,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生存样态与演变规律,都需要在
文化的背景下来作出思考。语言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载体”,它
-精品-
本身就是在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如前所述,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不管是文学、翻译还是教学,都应该认识到,具有不
同文化接受心理的语言所象征的或引起的联想的东西不同。作为一名
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平时更多的了解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知
识,多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现象,多从英汉语言的对比中体会所蕴
含的不同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
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
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
学习和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语用失误的现象。在英语教学
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
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
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
词汇,语法知识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