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夔州诗论稿_上_
杜甫《登高》全诗译文鉴赏《登高》鉴赏答案

杜甫《登高》全诗译文鉴赏《登高》鉴赏答案《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注解】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韵译】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登高》【写作背景】杜甫的《登高》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夔州歌十绝句(其一)拼音版作者:杜甫朝代:唐朝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原文: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拼音版:zhōng bāzhīdōng bādōng shān ,jiāng shuǐkāi pìliúqíji ān 。
bái dìgāo wéi sān xiázhèn ,qútáng xiǎn guòbǎi láo gu ā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杜甫的诗词大全杜甫的代表作写过的诗词《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九日登梓州城》《别苏徯(赴湖南幕)》《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猿》《九日蓝田崔氏庄》《入宅三首(大历二年春,甫自西阁迁赤甲)》《避地》《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奉赠卢五丈参谋(琚)》《征夫》《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而作是诗》《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以下七首,吴若本逸诗)》《黄河二首》《甘园》《能画》《寄高三十五詹事》《送李校书二十六韵》《绝句六首》《雨四首》《久雨期王将军不至》《哀江头》《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奉赠萧二十使君》《曲江对雨》《发刘郎浦(浦在石首县,昭烈纳吴女处)》《忆昔行》《梦李白二首》《绝句四首》《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戏为六绝句·其一》《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一)》《鸥》《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掖门在两旁如人之臂掖)》《寄韩谏议/ 寄韩谏议注》《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进艇》《久客》《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又上后园山脚》《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引水》《收京三首》《子规》《晦日寻崔戢、李封》《野人送朱樱》《宿江边阁/ 后西阁》《奉寄章十侍御》《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酬韦韶州见寄》《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官池春雁二首》《春日忆李白》《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晚登瀼上堂》《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杜鸿渐镇蜀,辟杨炎为判官)》《寒硖》《玩月呈汉中王》《南池(在阆中县东南,即彭道将鱼池)》《游龙门奉先寺》《醉歌行》《夜(一作秋夜客舍)》《宇文晁尚书之甥崔彧司业之孙尚书之子重泛郑监前湖》《白帝城楼》《回棹》《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九日蓝田崔氏庄》《赠花卿》《寄赠王十将军承俊》《画鹰》《曲江二首》《村夜》《杜位宅守岁》《小寒食舟中作》《蚕谷行》《废畦》《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白帝楼》《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归来》《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燕子来舟中作》《社日两篇》《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王契,字佐卿,京兆人)》《伤春五首(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九日曲江》《庭草》《岁暮》《铁堂峡(铁堂山在天水县东五里,峡有铁堂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江涨》《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_杜甫的诗词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
[唐]杜甫
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
杜甫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论杜甫对夔州文学的影响_胡永杰

他来到夔 州, 看 到 瞿 塘 峡、 白 帝 城、 越 公 堂、东屯等景物,也同时想到了杜甫和杜诗。这 些山水、遗迹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致和历史遗 迹,而因为杜甫等前代文人的描绘吟咏而带上诗 的意味。这些很容易激发观赏者挥毫赋咏的冲动 和兴致。 北宋元丰间, 知夔州的王延禧有一首 《北 楼》 诗 ( 按,北楼即制胜楼 ) ,描述自己登楼作 : 诗的心 情, 云 “登 临 欲 吟 咤, 深 愧 杜 陵 豪 ”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夔州文学
影响 描绘的细致真实,艺术成就的突出,都是之前的 巴渝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杜甫在夔州一带的生活 和创作,是夔州文学史上的最高峰,也是其发展 的分水岭。 从 此 之 后, 巴 渝 文 学 从 以 神 话、 乐 府、民歌为主的相对单调的阶段走上了内容丰 富,艺术较高的阶段。 对于后世巴渝文学的发 展,杜甫明显起到了示范、感染和促进的作用。 大体而言,杜甫对于夔州文学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 重 文 风 气、 文 学 精 神、 诗 歌 艺 术 等 几 个 方面。 一、杜甫对夔州重文传统的影响与形成 杜甫留给夔州的,首先是这个地区的一种诗 意的文化精神。 不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还是路 经、宦游、寓居于此的官吏文士,都要吟诵或者 学习杜诗。杜甫作为夔州的一个形象代表,他时 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在这里的诗文创作 ,使得当 地逐渐形成了重文的风气与传统。 , 陆游入蜀, 写了一部纪行笔记 《入蜀记 》 其中记载到达夔州时情形说:
诗中用大量的笔墨塑造了著名儒臣诸葛亮的形 象。并和诸葛亮一道成为夔州文学、文化中两个 最早也最重要的儒家文化形象,影响和塑造了夔 州文学中的儒学精神传统。 三、杜甫对夔州文学内容的影响 杜甫之前,包括夔州在内的整个巴渝文学在 内容上比较贫乏单调,其题材主要集中在三峡的 险阻和巫山的瑰奇两类上。 只有桓温的 《八阵 、 杨 炯 的 《广 溪 峡 》 、 陈 子 昂 《白 帝 城 怀 图》 、王维 《晓行巴峡》 等少数诗歌偶尔涉及夔 古》 州的历史古迹,并较为细致真切地描写了这里的 景物风俗。夔州一带山川景物、历史文化、风土 人情真正以真实、丰富、具体的面目走进文学作 品,则是从杜甫的夔州诗开始的。 杜甫夔州诗大体上奠定了由宋至清夔州文学 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格局,后世文学基本就是在他 。 《道光夔州 所确立的格局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府志· 艺文志 》 较为全面地收录了从汉魏至清 中叶夔州府及其各个属县的诗文 ,大体能够代表 古代夔州文学的基本面貌。其中夔州府和奉节县 诗文, 主 要 涉 及 以 下 几 类 内 容 或 主 题: 夔 州 “夔门怀古 ” 等主题 ) 、 竹枝 ( 包含 “夔门即事” 歌 ( 竹枝词) 、白帝庙 ( 包含 “公孙述” “义正 祠” 等主题 ) 、 白帝城、 越公堂、 永安宫、 蜀先 “武侯祠 ” “古柏 ” 等 主庙、八阵图、武侯庙( 包含 主题 ) 、 卧龙山 ( 武侯庙最初在卧龙山 ) 、 白盐 山、赤甲 山、 百 牢 关、 胜 己 山、 石 门 关、 鬼 门 ” “峡中 ” 等 关、滟滪堆、瞿塘峡 ( 包含 “峡口 主题) 、制胜楼、 三峡堂、 杜甫遗迹 ( 包含杜甫 故宅、杜甫祠、 东屯、 瀼西、 杜甫像、 诗史堂、 万卷堂等 主 题 ) 、 十 贤 咏 ( 杜 甫 为 夔 州 十 贤 之 一) 、奉节 十 二 景 ( “草 堂 遗 韵 ” 为 十 二 景 之 一) 。 这些内容和题材,熟悉杜甫夔州诗作的人都 不会感到陌生, 它们大部分都在杜甫笔下出现 过。杜甫的 《夔州歌十绝句 》 虽不是纯粹的竹 枝词,对后世巴渝文人竹枝词的影响不如刘禹 锡、白居易 等 人 的 《竹 枝 词 》 更 大, 更 直 接, 但它们和竹枝词很相近,是文人竹枝词滥觞的先 106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杜甫的《登高》赏析: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登高》原文:【作者】杜甫?【朝代】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所有绝句以及翻译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绝句有《绝句二首》、《绝句四首》。
1、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3、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译文: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从夔州交游诗看杜甫晚年心迹

江陵府 。 杜 甫 的交 游 高 峰 期 与创 作 高 峰期 是 高 度 一 致 标 志着 大 唐 盛 世 的终 结 与 儒 家政 治 理 想 的再 次 破 灭 。 出 于对 时局 的失 望 与 理 想 的破 灭 , 杜 甫 对 自己坚 持 了
一
作时期之 一 , 亦 是 其 诗 歌 创 作 的第 二个 高 潮 期 ( 第 一
闷; 二 是 由于 人 到 暮 年 , 在 心 理 上 更 容 易 接 受 宗 教 思 看, 一 是 由于 唐 代 儒 释 道 三 教 合 流 的 文 化 背 景 , 诗 人 容 易接 触 到 各 种 宗 教 的 思 想 : 二 是 友 人 中本 就有 宗 教
好 友 平 均 在 这 个 年 纪 已 多半 去 世 。对 于 5 5岁 的 杜 甫 想 ; 三 是 早 年便 有 与佛 教 、 道教 接 触 的经 历 。 从 客 观上 英雄 迟暮 而“ 致君尧舜” 之 情 至 老 不 灭
“ 夙夜 听忧主 , 飞腾 急 济 时 ” 一句渴望其兼济 天下 . 他
创 作 提 供 了重 要 的 诗 料 . 更 动 态影 响 着 杜 甫 的 现 实生
朝 必 能 飞黄 腾 达 。在 《 奉送王信州查北归》 杜甫“ 处 处 夹 人 自己 , 萦 拂生情 ” , _ 5 I 虽望其北 归后 “ 九重思谏 诤 , 八 极念 怀柔 ” ,实 则兼 抒 己怀 ,欲 在 迟 暮 之 年 匡 扶 中 兴, 这 一 点 在 杜 甫 的 交游 诗 中是 基 本 统 一 的 。
而言 , 此 时 的 心境 已完 全 进 入 暮 年 。
一
出, 夔 州 期 间 杜 甫 与宗 教 人 士 进 行 了 较 为频 繁 的 接触 特 别 是进 行 了 主动 地 接 触 。 考其 原 因 , 从 主观 上 看 , 一 是 由于 儒 家 政 治 理 想 的 破 灭 造 成 了 内 心 的 郁 结 与苦
夔门最出名的诗句

夔门最出名的诗句摘要:一、引言二、夔门的背景介绍三、夔门最出名的诗句1.《登高》2.《夔州歌十绝句》3.《秋兴八首》四、夔门的文化价值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夔门,位于我国重庆市奉节县,是长江三峡的入口,自古以来就有“夔峡天下雄”的美誉。
夔门不仅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夔门最出名的诗句,以展现这一地区的文化魅力。
二、夔门的背景介绍夔门地处长江上游,两侧峭壁对峙,形如夔牛的两角,故名夔门。
这里江水湍急,气势磅礴,历来是文人墨客抒发豪情壮志的理想之地。
三、夔门最出名的诗句1.《登高》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描绘了夔门的壮丽景色,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句中通过猿啸、鸟飞、落叶、江水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夔门风急天高、江水滚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夔门景色的赞美之情。
2.《夔州歌十绝句》宋代诗人苏轼的《夔州歌十绝句》中也有对夔门的描述:“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诗句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反衬出夔门险要的地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切。
3.《秋兴八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秋兴八首》之一中,也有对夔门的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句通过描绘月色、江水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为夔门景色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
四、夔门的文化价值夔门地区的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夔门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五、结语夔门最出名的诗句充分展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发展研究

1 一
维普资讯
王 胞 : 三 峡 库 区 移 民 后 期 扶 持 发 展 研 究 克
住、逐渐能致富”的战略 目标上 。如何实现这一重
大 工作 重 心 的 转移 , 是破 解 世 界 级难题 的关 键 所 在 ,
( )县城 ( 二 城市 )移 民安置 三 峡水库淹没涉及城市 2座 、县城 1 0座。规
一
系列移 民安置后期扶持 工作宏观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峡;移 民;后期扶持;宏观;政策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 识码 :A 1 2 7 文章编号:
经过十多年来的移民搬迁, 移得出 ”的阶段性任 务已经基本完成,移 民工 作的中心逐渐转移 到 “ 得 “ 稳
收稿 日期:2 0— 2 0 0 7 1— 2 作者简介:王顺 克 ( 9 4 ,男 ,重庆忠县人 ,重庆三峡学院科技 处教授 ,三峡库 区可持续发展研 究中心副主任 。 1 6-) 基金项 目:本文为重庆市 2 0 年重点研究项 目 《 07 三峡库 区移 民后期扶持发展研究 ( 0 7W 0 2 0- T 4)
划 1 座县城 ( 2 城市) 移民搬迁建房人 口5 2 6 3 5人、 3 房屋复建面积 1 9 . 万 m  ̄ 90 2 2 2截止 20 06年 1 月底 , 2
也是面临 的一大新课题和新的挑 战,这项工作实施
的好坏关系到三峡工程 的成败和库区的全面发展与 和谐进步 。因此,三峡库 区的后 期扶持的整体思路 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1 期
雷庆 三峡学 院学报
No..o 8 12 o
第2 4卷 ( 17期 ) 0
J U N LO H N O N H E O G SU I E ST O R A FC O G I GT R EG R E N V R I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1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1.2008
第24卷(107期) JOURNAL OF CHONGQINGTHREEGORGES UNIVERSITY Vol.24 No.107
收稿日期:2006-10-12 作者简介:滕新才(1965-),男,重庆荣昌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规划项目《夔州诗全集》第六卷导论,滕新才主编。 -23-
清代夔州诗论稿(上) 滕新才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000)
摘 要:清代夔州诗群名家辈出,康熙帝玄烨及大诗人王士禛、宋琬、朱彝尊、纳兰性德、王夫之、毛奇龄、陈恭尹、李调元、张问陶、陶澍、龚自珍、刘光第等诗坛巨擘,皆以其杰出的创作为夔州诗增色添彩。诗人们凭吊八阵图、白帝城、杜甫草堂等古迹,即景感怀,表现出浓厚的伟人情结,这是清代夔州诗创作的主题之一。 关键词:夔州诗;清代;主体;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8)01-0023-05
中国诗歌经历了唐宋两代的辉煌,在元明通俗小说、戏剧的冲击下进入清代。清诗数量之多居历代之冠,民国大总统徐世昌(1855~1939)《晚晴簃诗汇》收录清诗6100家,未入选者尚不下4000家,远迈唐宋。清诗作家众多,流派纷呈,风格迥异,题材广泛,几乎涉及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已经走向衰微的古典诗歌又呈现出中兴的局面。清诗的这些特点在夔州诗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名家辈出的创作主体 夔州素称“诗城”,雅号由来已久,吟诗、赋诗、和诗、刻诗的传统源远流长。清代夔州诗群蔚为大观,名家辈出,灿若星汉,以其杰出创作名垂青史,同时也使清代夔州诗备受世人青睐。 清代夔州诗群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首推康熙帝玄烨(1652~1722)。有清一代皇室,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者不乏其人,而像康熙这样精通文学、史学、书法、绘画、数学、医药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的大家,堪称出类拔萃、凤毛麟角。《康熙御制诗文集》昭示了作者苦心孤诣的文学才华,更以一首《赐傅作楫》的六言绝句扛起了夔州诗的大纛。 清代夔州诗创作数量最丰的诗人当数张问陶和王士禛,分别为34首和30首,此二人皆清代诗坛巨擘。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出身于晚明官宦世家,幼承庭训,即擅诗文,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1582~1664)的赏识,许他代己而起,主持风雅。在康熙诗坛上,王士禛稳坐第一交椅,继钱谦益、吴伟业(1609~1671)为一代宗匠,创清诗“神韵派”。其论诗主旨与钟嵘“滋味”说、司空图“韵外之致”说声气相通,尤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极力追求诗歌创作的“味外味”。“味外味者,神韵也”,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的意境、言尽而意不尽的艺术魅力。 夔州是一座诗歌大洪炉。杜甫夔州诗凸显了“诗圣”炉火纯青的诗艺,前人称杜甫“诗到夔州老更工”[1],
此言不虚。宋代陆游亦是以入蜀任夔州通判为契机实现了诗风的脱胎换骨,他自己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稍悟,渐欲窥宏大。”[2](卷七十八《示子遹》)所谓“中年始稍悟”,是指乾道六年(1170)
陆游46岁入蜀从军后,雄竣壮丽的巴山蜀水唤醒了他宏肆奔放的灵感,金戈铁马的戎幕生涯激发了他爱国滕新才:清代夔州诗论稿(上) -24- 忧时的热情,从而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2](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抛弃了精工藻绘的诗风,转入豪雄恣肆的境界。故“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诗人赵翼(1727~1814)总结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3](卷六)历史竟然惊人的相似,时至清代,巴山蜀水再一次成就了王士禛诗歌创作质的飞跃。 康熙十一年(1672)王士禛典试四川,所著《蜀道集》一扫此前迷蒙玄远、清幽澹泊的诗风,变得意境开阔,手法雄奇,风格苍劲,气概非凡,成为他诗风转变的里程碑。《登白帝城》、《瀼西谒少陵先生祠五首》、《和吴渊颖题袁子仁〈巴船出峡图〉》、《舟下瞿唐别陈东海都督》、《登高唐观》等诗作,真实地记录了他三峡之行的心路历程。其中《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白帝城谒昭烈武侯庙》等诗,即景感怀,凭吊历史遗迹,状摹名城形胜,抒发兴亡感慨,道不尽岁月沧桑的沉重,声情悲壮,有“诗圣”杜甫之遗风。同时代诗人施闰章(1618~1683)评价王士禛入蜀前后诗歌风貌的转变说:“往日篇章清如水,年来才力重如山。”[4](卷三十九《学余诗集》)切中肯綮,点明了王诗深广厚重的思想内容。 作为四川本土诗人,张问陶(1764~1814)吟哦夔峡山水,更享地利之便。所著《船山诗草》,涉及夔州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瞿塘峡》、《白盐赤甲》、《瞿塘巫峡》、《黑石》、《大溪口风雪》、《大溪口守风四首》、《舟中遥望巫山二首》、《峡中作》等诗,皆指点江水,激扬文字,奂为佳什。《风箱峡绝壁上人家》、《峡中谢人送橘柚》等,则是诗家本事,采风问俗,用心良苦。《夔州怀少陵》、《上真观》等,凭吊古迹,缅怀先贤,以弘扬诗歌正统为己任。张问陶诗论与“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1716~1797)甚相契合,以“性灵”为宗。所谓“性灵”,是指诗歌创作必须表现诗人自己的个性才情和亲身感受,论其实质则是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5](卷四《叙小修诗》)的文学观而有所发展,又吸取了王士禛“神韵派”注重个性的特点,既反对形式主义,也反对拟古主义,向清中叶诗坛模拟复古、烦琐考据的诗风发起了有力的冲击,是晚明进步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清初诗坛上还有两位重要诗人,一是宋琬(1614~1673),二是朱彝尊(1629~1709)。宋琬与施闰章齐名,称“南施北宋”;朱彝尊与王士禛比肩,称“南朱北王”。四人皆由明入清,在新朝中应举仕进,领袖诗坛。除施闰章与夔州诗无涉外,宋琬《拜杜少陵草堂》、朱彝尊《送王援入蜀省其尊人观察庭》皆以其苍凉激宕、感慨深沉的创作为清代夔州诗增色添彩。 在中国文学史上,词被称为“诗余”。这个称呼的蕴涵是:诗词同源,本属一体,填词与写诗一样,理应抒发作家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苏轼曾高屋建瓴地指出,词“为诗之苗裔”[6](卷
上),“微词婉转,盖诗之裔”[7](卷六十三《祭张
子野文》)。词与诗虽然有外在形式的差别,但二者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实际上是一致的。两宋词登峰造极,无与伦比,元明远逊,望尘莫及,惟清代差可比拟,存亡继绝,成为词史上的中兴时代。鼎鼎大名的“清词三大家”,除阳羡派词宗陈维崧(1625~1682)与夔州诗无涉外,浙西派魁首朱彝尊、不傍门户卓然自成一家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皆有佳篇妙构传世。 朱彝尊的词名更甚诗名,与陈维崧并称“朱陈”,执词坛之牛耳,开清词新格局。他奉南宋姜夔、张炎为最高典范,提倡“字琢句炼,归于醇雅”,要求词作具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和谐严谨的音律、宴嬉逸乐的功能。其《东风齐着力》一阙,写出了“巨石拥中央,舟一叶过时,险甚瞿塘”的气势,也抒发了“滩声急,断矶青树,又挂残阳”的沉郁,确实字琢句炼,清空醇雅,绝无浓艳浮华之弊。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因避康熙太子允礽(小名保成)之讳而改名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1635~1708)曾任武英殿大学士,刑、兵、吏三部尚书,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声威显赫,权倾朝野。纳兰自幼聪颖好学,从国子监祭酒徐元文(1634~1691)习经史,有高深的汉文学修养。22岁中进士,工骑射,官至一等侍卫,可谓少年得志,前程似锦。惜天不假寿,英年早逝,31岁病故。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饮水集》。 纳兰性德是一位少年早慧、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词或写离愁别恨、羁旅凄凉,或写边塞风光、鞍马劳顿,或写儿女私情、闺房琐事,尤以柔肠寸断的悼亡词独步古今。陈维崧评:“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之遗。”国学大师王国维亦推许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8]
然《临江仙》一阙,一扫纤靡之风,以“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起兴,抒发了“几回断肠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5- 处,风动护花铃”的惆怅,与他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长相思》中“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9](卷一)的千古奇观有异曲
同工之妙。二词在血融于水的乡愁、迁怨于物的心态上昭然若揭,写法则不事雕琢,纯用白描,运笔如行云流水,任由感情在笔端倾泻,一路淋漓尽致写来,个性鲜明,真挚感人,令读者一掬热泪。关于《红楼梦》的创作主题,历来有“明珠家事说”,纳兰性德被指认为贾宝玉的原型。此说虽未必可靠,但足以明了纳兰性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此外,清代夔州诗群还有王夫之、毛奇龄、陈恭尹、程可则、彭端淑、李调元、陶澍、龚自珍、刘光第等著名诗人,朝廷重臣如吏部左侍郎熊文举、吏部尚书熊赐履、翰林院侍读樊泽达、左副都御史傅作楫、太常寺卿高层云、吏部尚书晋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封疆大吏如四川布政使方积、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李星沅、广东布政使江国霖、湖南提督鲍超、广西布政使刘心源,地方要员如夔州知府吴美秀、许嗣印、胡期恒、李复发、江权、同知王知人、奉节知县李作梅、吕辉等,府员学官如张凤翥、朱有绂、李成芳、王藻鉴、谢永龄、王怀曾,他们或为奉节本籍,或为外来游宦,皆科举及第,金榜题名,立功立言,志在不朽。他们以辛勤的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计民生、文治教化而奔走操劳,为维护夔州这座古老的“诗城”而增砖添瓦。
二、郁集蟠曲的伟人情结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从来是中华民族所期许的道德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也是历代文人倾情讴歌的完美人格,清代夔州诗群亦复如此。在诗人们看来,诸葛亮辅佐圣君明主,终身为复兴汉室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饱经风霜,颠沛流离,仍忧国忧民,痴心不改。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四月抵达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夔出峡,杜甫一年零十个月内共赋诗429首,如果再加上云安诗32首,共达461首,占他生平诗作的1/3,将一代“诗圣”的诗艺人生推向了顶巅。因此,诸葛亮和杜甫是人们心目中立功、立言的典型,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楷模,诗人们不惜华章丽辞热情讴歌他们,表现出浓厚的伟人情结,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萦积心田。
诗人们凭吊诸葛亮遗迹,对八阵图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直接以八阵图为诗题的作品计21首,占清代夔州诗总数的3.9%。八阵图本是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其名始见于《孙膑兵法》,尤以诸葛亮推演的八阵图流传最广、影响最著,“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10](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其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