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乌兰县沙柳泉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合集下载

青海东昆仑东段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

青海东昆仑东段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

第15卷第4期2007年8月黄金科学技术Gold Sc ience and TechnologyVol.15,N o.4Aug.2007青海东昆仑东段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陈树云1,伊有昌2,吴小霞3,范丽琨3,周晓中3,赵萍3(1.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有色七队,西宁810007;2.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西宁810007;3.青海有色地勘局地质矿产勘查院,西宁810007)摘要:东昆仑东段地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加里东造山带东段,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找矿前景良好。

通过对区域地质特征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认识,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并从宏观上提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对该地区开展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东昆仑东段;区域成矿;地质特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518(2007)04-0009-09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1.1区域地质矿产概况1.1.1区域构造体系东昆仑东段地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加里东造山带东段,北与柴达木盆地毗邻,南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毗邻,东以鄂拉山断裂为界,西至青藏沿线。

东昆仑东段横跨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分别以昆北、昆中、昆南、北巴断裂为界划分为昆北、昆中、昆南和阿尼玛卿4个三级构造带。

东昆仑东段是晚加里东造山带、晚华力西)印支构造)岩浆活化带(花岗岩及陆相火山岩),昆北构造带由元古界裂解残块(金水口群)、早古生代裂陷槽沉积(滩间山群)和大量的中)酸性岩浆岩组成;昆中微陆块由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和各时代侵入杂岩组成,该带中NW)NWW向大型剪切带发育,且与金矿关系密切;昆南构造带由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洋壳沉积(万保沟群),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活动陆缘沉积组成,与钴、铜、金矿关系密切;阿尼玛卿造山带是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代表洋壳的蛇绿岩与弧后火山岩及岛弧火山岩在这一个构造带中共存,与铜、金矿关系密切。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探讨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探讨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探讨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身研究,对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成矿特征、地质演化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1 区域构造青海东昆仑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三条深大断裂,分别为昆北断裂、昆中断裂和昆南断裂,东昆仑东部的哇洪山-温泉断裂将昆北断裂和昆中断裂截断。

由于研究程度、研究目的和认识的不同,对东昆仑区域构造划分有不同的方案。

在详细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火山岩及区域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之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东昆仑地区划分为五个构造带,分别为昆北构造带、昆中构造带、昆南构造带、阿尼玛卿构造带和鄂拉山构造带。

2 地层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出露地层具有时代跨度范围大、区域差异明显的特点。

主要集中在前寒武纪、早古生代寒武-奥陶纪、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及新生代等时间段。

在区域分布上,昆北、昆中和昆南带出露地层较相近,但奥陶纪、泥盆纪及晚三叠纪地层在这三个构造带中的发育程度仍有一定区别,可统一归为东昆仑山南坡地层分区。

本文主要将与区域成矿和构造演化相关的部分地层做研究。

3 岩浆岩东昆仑区域岩浆活动十分强烈,时间上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均有岩浆活动,既有地幔演化过程中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和岩浆分异产生的火山岩,又有造山旋回过程中的花岗岩类和火山岩。

其中,中-酸性岩分布最广,规模最大,构成岩浆活动的主体。

这些不同的岩石类型记录了东昆仑不同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征。

洋中脊扩张或洋盆演化过程中产生的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则构成了东昆仑地区南北两套显著的蛇绿岩套,它们是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准。

4 成矿特征东昆仑成矿带属于秦-祁-昆Ⅰ级成矿带,昆仑-柴达木金、铅、锌、银、铜、镍、铬、硼、钾盐(铁、宝玉石)Ⅱ级成矿带,东昆仑前寒武纪-华力西期金、铜、铅、锌(铁)Ⅲ级成矿带。

2014年10月青海乌兰Ms5.1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预测意义

2014年10月青海乌兰Ms5.1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预测意义

2014年10月青海乌兰Ms5.1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预测意义马玉虎;姚家骏;王培玲;刘文邦【摘要】在2014年10月2日乌兰5.1级地震震源机制和柴达木盆地的构造动力学特征讨论基础上,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带.由于该次地震的破裂面倾角相对较陡,矩心深度也相对较深,可能反映出发震构造在浅部的倾角较缓,到了深部有所变陡.结合历史地震和特殊构造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乌兰5.1级地震后,未来应特别关注南祁连构造带和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带西北段的茫崖油沙山断裂的中强地震活动.【期刊名称】《高原地震》【年(卷),期】2015(027)003【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地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活动;青海【作者】马玉虎;姚家骏;王培玲;刘文邦【作者单位】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50 引言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10月2日23时56分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36.4°N,97.8°E)发生 5.1 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

震中位于乌兰县和都兰县交界的无人区。

根据现场调查,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本次地震发生在柴达木盆地内部,根据青海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5级以上中强地震在盆地内部出现活动的现象相对罕见,历史上震中100 km范围内曾发生过1933年4月1日都兰西北5.2级地震,1938年4月10日都兰东5.7级地震和1952年3月21日都兰5.0级地震。

与此同时,乌兰5.1级地震发生在柴达木南缘断裂带上,震中位置距离柴达木南缘断裂带38 km。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乌兰5.1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更好地分析和研究地震危险性,笔者以乌兰5.1级地震特征及其发震构造为基础,分析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区构造背景和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盆地内相对罕见中强震的预测意义,供地震趋势研判和该地震发震成因探讨参考。

青海省都兰县大高山地区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青海省都兰县大高山地区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青海省都兰县大高山地区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本文对青海省都兰县大高山地区钼矿点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石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矿床蚀变带进行了简单分析,对钼矿找矿具有较强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大高山地区钼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1都兰县大高山矿区地理背景简介预查区位于东昆仑山系布尔汉布达山东段,山脉走向近东西,河谷地带海拔3600-4400米,山区4500-5200米,相对高差500-700米,4700米以上为布尔汗布达山山脊碎石流堆积和现代冰川分布区。

预查区具半干旱高山草原景观,植被发育不均匀,山脊基岩裸露植被稀疏,沟谷植被相对茂盛[1]。

2大高山矿区地质特征本区位于柴达木地块东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前峰弧南缘早古生代削减杂岩带(东昆仑南坡构造带)东段,即与东昆仑北坡岩浆弧带(昆仑前峰弧)。

东昆仑南坡构造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向东与北北西向的鄂拉山晚古生代-三叠纪火山-岩浆弧弧前增生楔相交,该构造带演化时间长,且在早古生代时期构造活动深达地幔,是青海省著名的金属成矿带。

2.1地层区内出露主要地层:古元古代白沙河岩组(Pt1b);中元古代小庙岩群(Pt2xm);石炭世大干沟组(C1dg);第四纪(Q)。

2.1.1古元古代白沙河岩组(Ar3Pt1b)白沙河(岩)组主要分布于图幅南部的瓦勒尕一带,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以发育大量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变质镁质碳酸盐岩为特征,由各种变粒岩、白云石大理岩、橄榄大理岩及角闪岩等组成。

2.1.2中元古代小庙岩群(Ar2Pt2xm)出露零星,分布于大高山以北及图幅西北部,为一套中级变质岩系,属大陆裂解形成的小洋盆或裂陷槽环境的产物。

地层呈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分布,与两侧白沙河岩组之间为区域韧性剪切带接触。

按纳格地区金矿体均产于该套地层中。

2.1.3石炭世大干沟组(C1dg)出露于大高山以北及图幅西北部,受侵入体影响,呈零星状分布,岩石组合为:下部杂色砂砾岩,砂岩及粉砂岩;上部灰色泥晶,粉晶及亮晶生物灰岩,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类等。

青海喇家遗址地层划分及齐家文化废墟覆盖层成因分析

青海喇家遗址地层划分及齐家文化废墟覆盖层成因分析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9-05-07;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9-09-19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10,41971116,4180106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9TS021)资助。

[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771110,41971116,41801060),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2019TS02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海燕(1989-),女,山西晋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研究。

E-mail:wanghaiyansx@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庞奖励,教授。

E-mail:jlpang@青海喇家遗址地层划分及齐家文化废墟覆盖层成因分析王海燕1,庞奖励1,黄春长1,周亚利1,炊郁达1,查小春1,郭永强2,张玉柱3,尚瑞清1,王兆夺1(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19;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3.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摘要: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在其北部发现完整连续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

通过系统采样、粒度和磁化率等多种指标测试,结合OSL 技术测年断代,建立了完整的土壤地层序列。

深入分析土壤沉积物性质与地表过程,揭示了覆盖齐家文化废墟的沉积物的成因。

研究结果表明: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层序自地表向下依次为:现代土壤(MS ,0~1.50ka B.P.)→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 0,1.50~3.10ka B.P.)→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 0,3.10~8.50ka B.P.)→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 t ,8.50~11.50ka B.P.)→晚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L 1,>11.50ka B.P.)。

青海省德令哈市乌兰希勒沟石英岩矿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

青海省德令哈市乌兰希勒沟石英岩矿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

青海省德令哈市乌兰希勒沟石英岩矿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通过对矿区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等多方面分析,阐述矿区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为以后在该区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

标签:石英岩地质特征矿体特征1区域地质背景本区在区域上位于南祁连褶皱带,柴达木—仓吉哈达隆起东端。

对应的成矿带为东居洪图—石乃亥加里东期(钨、锡、铋、金、铜、铅)成矿亚带(Ⅳ8),区域内中—酸性侵入岩十分发育,构成较为醒目的花岗岩带。

岩体规模较大,多呈岩基状产出,岩体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蚀变作用不甚强烈。

2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出露岩性较简单,主要為印支期灰白—肉红色中粒花岗岩—粗粒斑状花岗岩体(γ51b)和石英脉,其次为第四系(Q),构造不发育。

2.1地层本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主要组成为灰-灰黄色砾石层夹亚沙土层。

第四系覆盖面积大。

2.2侵入岩印支期灰白—肉红色中粒花岗岩—粗粒斑状花岗岩体(γ51b):岩体出露于详查区中部和中南部,其它部位被第四系风积砂土覆盖,岩石呈灰白一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具粗粒花岗结构。

斑晶主要为钾长石(10~25%,条纹长石为主),椭圆状,卵形,颗粒巨大(见最大者其长轴可达8cm),边缘不完整,晶体内有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磷灰石等包裹体,斑晶与基质界线清楚。

基质由斜长石(20~30%)、钾长石(25~30%)、石英(20~40%)、黑云母(3~8%)、金属矿物(少量)及微量的磷灰石、褐帘石等组成。

2.3构造本区内第四系覆盖厚,构造行迹不明显。

2.4脉岩石英脉呈岩墙产出,位于详查区中东部,围岩印支期中心相浅灰色中粒斑状花岗岩(γ51b),石英脉沿由斑状花岗岩北东-南西向张性断裂贯入。

该石英脉位于平缓的山梁上,残坡积覆盖较大。

石英脉高出地表10~27m,远远望似一道雄伟的城墙,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石英脉走向50°-65°,倾角78°-80°,长480m,宽50m。

石英脉呈坚硬块状,洁白,断面为油脂光泽,质地纯净。

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研究摘要:本文围绕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些沙子是从何而来的不惑及其危害进行自然和历史考察研究,进而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关键词:沙漠化;成因;考究;对策引言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处于毛乌素、库布其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中间地带,黄河穿市而过105km。

地理座标东径106°02′25″~107°08′05″,北纬39°02′30″~39°54′55″。

风大沙多、气候干燥、沙漠化严重是本市的三大特点。

沙进人退、沙进城埋时刻在紧逼着乌海,若不对症根治,娄兰国的悲剧将会重演。

那么这些沙子到底从何而来?土地沙漠化究竟怎样形成的?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能否防治和怎样防治?笔者也曾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历史探究,拾零如下,抛砖引玉。

旨在引起广大社会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乌海地区沙漠化的关注,找准原因,科学根治,实现乌海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探究笔者自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踏入这片土地,就置身于这个沙漠中的城市。

因工作的原因,先后在乌海市农牧林水局、农业委员会、水产工作站、矿产资源管理局和国土资源局工作过。

几乎跑遍了乌海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也曾无数次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和乌海市的沙漠地域实地考察。

于是笔者产生了探究引言中提的问题:为什么乌海市黄沙弥漫、沙丘无数?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乌海荒漠片片?不惑的我从自然成因和历史发展进行了考察研究,期间请教过林业治沙专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借外出的机会阅读收集了大量有关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资料。

时至今日,很想将自己零零总总的所考、所想总结一下,于是草成本篇,以飨读者,请专家、学者、同仁批评斧正。

1.1亘古窥乌海远在第三纪初,乌海地区还是一个温暖潮湿地区。

那时期,亚洲大陆东部还没有隆起,西部还淹没在海洋中。

东昆仑地质构造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

东昆仑地质构造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

东昆仑地质构造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摘要】本文从东昆仑的地质构造发展特点出发,对其构造格局进行了初步划分,并从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晚三叠世一白奎纪、新生代五个方面对东昆仑的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东昆仑;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东昆仑造山带是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的结果,是由老的加里东造山带解体裂解为洋又拼合而成。

该构造带地处青海省中部、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西段,横跨古亚洲、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华南、华北两个板块,在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1.东昆仑地质构造发展的特点1.1加里东运动显著与西昆仑相比,加里东运动在东昆仑的地质构造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处于柴达木盆地之南并与之毗邻的东昆仑北加里东孤后裂陷带就是加里东运动作用的结果。

奥依塔格-库地蛇绿岩带的南北两侧,祁漫塔格蛇绿岩带的两侧存在泥盆系与下伏地层并不整合的迹象,而是被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的深水沉积或盆地相沉积带所分割,加里东造山旋回形成的褶皱带在晚古生代又被重新解体。

1.2基性-中酸性的钙碱性火山岩系形成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东昆仑小南川群、西段阿克塔克-托库孜达坂及吐拉一带的下石炭统以及东、昆仑南缘断裂带北侧已发现有基性-中酸性-酸性的钙碱性火山岩系,从地质构造作用来看,这是加里东造山带在碰撞以后,俯冲板片脱落或岩石圈地幔拆沉,软流圈物质上涌等钙碱性岩浆活动所致。

而造山带后碰撞活动在泥盆纪—石炭纪较为活跃,该时期的地质特征经历了从陆相到海相,从浅水到深水的沉积变化过程,所以这里可以认为东昆仑基性-中酸性的钙碱性火山岩系形成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1.3深水盆地形成于石炭纪世的拉张运动拉张运动在石炭纪世较为明显,该运动的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深水盆地,东昆仑因石炭纪沉积形成的构造带主要有两条,分别为:东昆仑的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两侧。

前者向西可延到北帕米尔的外阿赖山脉,其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性显示为中酸性火山岩系;后者以蛇绿岩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乌兰县沙柳泉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青海省乌兰县沙柳泉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根据地壳构造运动各地质时期在区内的表现,其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前寒武纪基
底成生与演化阶段、加里东期洋陆转化阶段、印支华力西期板内变形阶段和中、新生
代陆相盆地演化高原隆升阶段四个构造演化阶段。

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在各期构造旋回
中的演化特征,来反映本构造单元的构造演化史。

1前寒武纪基底生成与演化阶段
柴北缘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以前统称达肯大坂群。

后来陆松年等和辛后田等相
继从中解体出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的达肯大坂岩群、古元古代英云闪长质片麻岩
和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中元古代的沙柳河岩群以及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等时代各异、分布范围不同的岩石组合。

研究区内未见确凿证据的太古代的地质记录,区内最古老的地质体是达肯大坂岩群,构成欧龙布鲁克微陆块的变质基底。

古元古代时期本区与区域相同,地壳处于活动阶段,构造运动促使地壳急剧下陷,接受了4800米以上的沉积,为一套复理式沉积建造,属滨海浅海相沉积。

古元古代末,吕梁运动结束沉积,并使其褶皱回返上隆转化为陆地,遭受区域变质,构成本区最原始的结晶基底。

晋宁期构造旋回时期,长城纪本区再次开始接受沉积,晚元古代青白口纪末,蓟
县运动结束了其沉积历史,使之褶皱、回返、上隆,构成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上的基底
盖层,二者共同构成本区前寒武纪基底。

之后,研究区直至寒武纪以前,长期处于上升剥蚀阶段,达到相对稳定的程度。

2加里东期洋陆转化阶段
欧龙布鲁克陆块最初于800a裂解,其上沉积被动陆缘环境的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的沉积建造。

寒武纪欧龙布鲁克陆块和柴达木本文由论文联盟.LL.收集整理陆块开始汇聚,古
洋壳向北俯冲至欧龙布鲁克陆块之下。

及至奥陶纪中晚期,古洋壳俯冲殆尽,柴达木
地块的硅铝质地壳在洋壳的牵引下俯冲至欧龙布鲁克地块的陆壳之下(60200k)发生
部分熔融。

研究区大部分北西向断裂均形成于该时期,北部霍德生沟附近的岩浆岩带亦形成
于本时期。

随着地壳内部结构的变化,区内各地质作用的活动中心在逐次东迁、北移,各种地质作用频繁而强烈,其程度不亚于晋宁运动。

3印支华力西期板内演化阶段
420~400a的志留纪末泥盆纪初,随着造山作用的结束,柴达木地块与欧龙布鲁
克地块已拼合成一个整体。

早、中泥盆世,在席卷北部青海的祁连运动的影响下,本区地壳一致处于稳定上
升的剥蚀时期。

中泥盆世末,在区域性海西运动第一幕的波及下,本区地壳仅在局部
地区和地段有不强的差异运动显示,主要表现在:霍德生沟断裂再次活动,在其中段
山间拗凹盆地,接受盆地四周蚀源区一套以紫红色为主的硬质长石及长石质的碎屑物
质的沉积,沉积厚度大于300米。

晚泥盆世末,相当于早期天山运动,结束了晚泥盆
世陆相沉积的历史。

海西期,晚泥盆世末(或早石炭初)曾发生过一幕区域性的构造运动,相当于天
山运动第一幕,这次运动规模巨大,它使柴北缘构造带北侧长达数百公里的地带急剧
下降,形成断陷海沟,西侧邻区的古特提斯洋海侵。

强烈的剥蚀作用使高峻的山区逐渐夷平,从早石炭世中期至中石炭世,柴达木盆
地的北缘发育滨一浅海陆棚环境沉积的碳酸盐建造。

中石炭早二叠世,邻区巴颜喀拉洋的扩张,导致柴北缘构造应力场由拉张转为收缩,使柴北缘隆升为古陆。

印支运动阶段本区整体抬升,早二叠中三叠世始终处于剥
蚀状态。

4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
自印支运动以后本区开始进入中、新生带演化阶段,研究区处于陆相盆地阶段,
活动范围较小,活动程度较为微弱。

早侏罗世,青藏高原北缘进入伸展构造演化时期。

研究区仅在阿母内可隆起西南部形成侏罗纪的沉积地层,断续形成了斜列式展布的
J1-2断陷盆地群。

#p#分页标题#e#
中侏罗世后期,由于受到近南北向压应力的作用,这些断陷盆地变为挤压坳陷盆地,沉积建造为棕红色滨湖相沉积。

喜山期,区域上受东昆仑和祁连山的影响强烈抬升,柴达木地块的相对下陷,柴
北缘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在这些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各构造层块间形成差异运动,同
时形成新生代构造层。

新近纪以来,沙柳泉幅老虎口断陷盆地南部和毛牛山幅南部山间盆地开始接受沉积,主要为狮子沟组和油砂山组,反映了新近纪以来柴北缘陆相盆地由湖相向山间河
流相转化,即盆地收缩的演化趋势。

区内乌兰柯柯盐湖盆地,是喜山期构造活动伴生
的由N向逆断层围限的断陷盆地。

第四纪全新世,主要是在各个沟谷、河流形成冲击河床,洪积河漫滩相,在山麓、山坡形成残积或残坡积、洪积等山麓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