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临高县境内,主要由钨、铅、锌等金属元素组成。
该矿床具有一定的地质特征,找矿前景较好。
一、地质特征1.地质构造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位于亚洲东南部欧亚板块与印度澳洲板块的碰撞带,处于叠加山脉叠加带的中段。
局部发育有一系列断裂构造,如大明山断裂带、铁山断裂、龙岗断裂等,受构造作用影响深。
2.地质岩性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是一种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于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旁边的火山火山碎屑岩中。
该矿床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出现熔蚀现象,主矿体与火山碎屑岩之间发生过韧性剪切。
3.成矿物质来源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以铅、锌、铜、钨为主,这些元素均来自于地壳深部,随着岩浆活动升华至地表,经过水岩反应再次沉淀形成矿床。
二、找矿前景1.资源规模根据矿产勘探报告,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拥有较大的储量和资源规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矿体赋存特点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矿体较为丰富,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矿体赋存特点。
此外,矿床附近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亦表明大明山周边可能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矿床。
3.科技支撑随着科技的进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勘探,如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勘探、岩石化学勘探等,均有望找到更多的含钨矿床和其他矿产资源。
综上所述,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具有一定的地质特征,其丰富的矿体赋存特点,巨大的资源潜力以及现代科技的支持,让其在未来的矿产勘探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 矿床储量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的矿床储量大约在2000万吨左右,其中钨的储量占到了85%以上。
经过初步的高标钨量区探矿工作,矿床的资源量较大,主要集中在东、南两个区域。
同时,根据研究发现,矿床南部、北部存在低品位资源,丹霞山南部、大水山存在较好的探矿前景。
2. 矿石成分分析通过矿石成分分析,得出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中,铅、锌、铜、钨等金属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中最主要的钨元素占比高达80%以上,平均含量超过0.3%。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广西钦州台马岩体地质特征及形成构造环境

L o W C A R B o N W0 R L D 2 0 1 5 / 4
广 西钦州 台马岩体地质特征及 形成构造环境
谢 凌锋 , J 夷慧 敏 (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0 )
【 摘 要 】 本文通过 对广西钦州 台马岩体进行分析 总 结 出来 台 马 岩 特 征 , 并 提 出系 统 的 台 马岩 体 形 成 的 构造 环 境 , 主要特征及新认识 , 以供 同
行 进 行参 考 。
【 关键词 】 台马岩体 ; 地质特征 ; 构造环境 【 中图分类号 】 P 5 8 8 .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5 ) 1 1 — 0 1 2 2 — 0 2
引 言
广 西 钦 州 市 台 马 岩 体 主要 是 一 套 碎 斑 状 紫 苏花 岗斑 岩
具 碎 而 不散 或散 而 不远 离之 特 征 : 钾 长 石 发 育 卡 氏双 晶 、 条 纹
造 均 匀 稳 定 .基 质 中普 遍 含 有 黑 云母 且 局 部 地段 围岩 发 生 有
角 岩化 现 象 . 认 为 属 超 浅 成相 侵 入 岩 , 岩 性 为 花 岗斑 岩
经贵 台、 大 录测 区 区调 项 目查 明 : 台马 岩 体 与 早 期 火 山 岩 为侵 入 关 系并 非 为 渐 变 关 系 ;( 被 晚 三 叠 统 平 垌 组 花 岗质 砾 岩 所覆 盖 . 其上是一套凝灰质碎屑岩 ; ⑧ 台 马 岩 体 内部 普 遍
以钛 铁 含 量 较 高 ( 最 高达 2 9 2 1 . 8 8 g / t , 平均 5 2 7 . 8 9 g / t ) , 锆 石 种
广西岑溪糯垌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广西岑溪糯垌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广西岑溪糯垌稀土矿床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
其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十分重要,对于了解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及指导糯垌稀土矿床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地质背景岑溪糯垌稀土矿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西南20公里处,属于广西东北部的磷酸盐岩地区,曾经是庙溪组白垩系磷灰石矿区的一部分。
磷灰石矿区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发现,后转为岑溪磷矿局负责开采,糯垌地区因稀土含量较高而逐渐成为稀土矿床。
糯垌稀土矿床的主要矿体是磷酸盐岩型矿体,矿体长1.5千米,宽0.3千米,厚约30米。
糯垌地区的磷酸盐岩主要由磷灰石、方铁矿、白话石等矿物组成。
稀土主要以独居石为主,其他还有石榴石、锰矿、铈铁矿等。
二、成矿规律1.地质构造岑溪糯垌稀土矿床所处的岑溪-七塘-乌石地区为广西东北部的磷酸盐岩区,属于广西地区的幕府山早期构造带。
该区域经历多期构造变形和加热作用,于白垩纪中期经历了一次山脉隆升运动,使得该地区构造呈现复杂的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特征。
其中,南北向的主要断层及东西向的褶皱是稀土矿床形成的主要基础。
2.岩石组成稀土矿床的形成与岩石组成密切相关。
岑溪糯垌稀土矿床中,独居石是主要的稀土矿物,其次为石榴石、铈铁矿等。
独居石在磷酸盐岩中是较为稀有的,但在糯垌地区却分布较为集中,其原因是约束独居石形成和分布的因素在该区域中较为适宜。
3.物质来源岑溪糯垌稀土矿床的稀土元素来源于不同的岩石/矿物以及其周围的岩浆、地下水等地质物质。
岑溪地区磷酸盐岩向来以富含磷的地层著名,因此稀土矿床中的独居石也很可能来源于磷灰石的溶解。
另外,岑溪地区的矿床经历了早期地质时期的多次构造变形和加热作用,形成了若干矿床样式的岩浆侵入体。
这些侵入体种类丰富,含有多种稀有元素,提供了极好的稀土矿床形成机会。
4.成矿作用及成矿时间岑溪糯垌稀土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成矿作用。
广西的地质结构

桂东北—桂中拗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广西主要构造体系与地震

一、主要构造体系概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各应力场的作用下,广西境内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构造体系。
这些构造体系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相互干扰,相互制约,各方向的褶皱、断层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颇为复杂的构造景观。
依构造形迹的发生、展布方向及生成联系看,广西主要有如下构造体系(带)。
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广西山字型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北西向构造带。
各构造体系(带)的发育情况,大致如下:(一)纬向构造体系主要分布于25o~40°N 之间。
由一系列褶皱、断裂和岩体组成,是南岭纬向构造的西延部份。
由于受其它构造形迹的干扰和改造,构造形迹断续不连,零星出露。
其主要构造带自北而南有月里~海洋山带、宜山~柳城带、巴马~金秀带、德保~平果带、西大明山带。
在宜山、柳城一带由于南北应力不平衡的挤压,局部向南突出。
构造形迹以褶皱隆起、凹陷为主,伴随有断裂。
其中最主要一条断裂是宜山~柳城断裂,此断裂蜿蜓展布于南丹、河池、宜山、柳城一线,东端与桂林~崇左断裂交汇,向西延至贵州境内,是压性断裂。
它受广西山字形构造的影响亦向南突出。
此外,于南部北纬2o15‘附近(北海市至涠洲岛之间)也发现有一条东西向的凹陷带。
又据物探资料,于三江老堡至贵州都江口南面,还可能有一条大致与溶江~都柳江河谷平行的东西走向的稳伏断裂。
纬向构造,于四堡期(约14 亿年前)就已开始形成,具多期活动性。
于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近代仍有活动。
(二)、经向构造体系此构造体系在广西不甚发育,可分为桂东、桂西两带,东强西弱。
东带分布于东经109010 /~120°之间,包括大瑶山、桂林弧、富川等地,其向南延伸至玉林、北流一带因受东西向构造带阻隔干扰,显得零星,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亦发育有部分褶皱。
在桂北一带由于与广西山字型(包括宜山和柳州两个山字型)脊柱复合,构造形迹的归属难以确定。
主要断裂有溆浦~五通、寿城~六发、福龙、大塘、百朋、四排~桐木、六塘、高贞岭等断裂。
广西地层岩性

岩石广西出露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中沉积岩最发育,分布占全区面积的88%;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东北和桂北占全区面积的9.03%;变质岩仅见于桂北及桂东南局部地域,其分布占全区面积的2.9 7%。
一、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在变质作用条件下,使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及先前已形成的变质岩)变成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变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
其岩性特征,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变质作用的改造,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具有与其他岩类不同的特征。
广西变质岩在元古界至中生界均有分布,其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划分为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四种类型,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桂东及桂东南地区;混合岩主要分布于陆川—岑溪断裂带中;接触变质岩分布于广西各期次岩体接触带,以及部分隐伏岩体的顶盖围岩上;不同地区变质作用程度差别较大,其中桂东南地区分布少量达角闪岩—麻粒岩相的中—高级变质岩和混合岩,桂西地区主要分布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极低级变质岩,其它地区的变质程度仅达绿片岩相。
变质作用时代集中在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
(一)区域变质岩区域变质作用是一种大面积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类型,为广西境内主要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面积为56688km,约占全区面积的24%。
按变质程度、岩石组合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四个变质岩区。
桂北变质岩区分布于柳州—桂林一线以北,受区域变质的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
主要经受了四堡期和加里东期低压型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
区域变质岩类型较简单,主要有:变质砂泥岩、板岩、千枚岩、变质基性—超基性岩、片岩、绿泥透闪石岩和大理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
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
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
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
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
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
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
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
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
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南部有奥陶系分布,贺州鹰阳关出露小面积的震旦系。
南北边缘泥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
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
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
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
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钦州残余海槽三级构造单元。
分布于桂东南玉林、钦州、防城一带,呈北东向展布。
本区是南华加里东期裂谷带的残余海槽,广西运动并未使其褶皱回返,而是继续沉陷,下泥盆统与志留系为整合接触。
下志留统分布较广,中上志留统至下二叠统见于玉林市樟木、防城港平旺、钦州市小董至灵山县以及钦州市那丽附近。
下泥盆统与志留系为整合接触。
上二叠统见于凹陷区西部防城港滩散至玉林市城隍一带,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三叠统与上二叠统间为整合接触。
岩浆岩广泛分布,除上三叠统夹酸性火山岩外,尚有大规模中酸性侵入岩。
华力西期大容山、浦北等花岗岩体呈岩基产出;印支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出露于防城东兴至灵山,呈带状分布;燕山期侵入岩不发育,仅防城至灵山一带零星见花岗岩、石英班岩小岩株或小岩脉。
褶皱以华力西期为主,志留系至下二叠统多呈紧密线状和倒转褶曲,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钦州至合浦一带为近东西向;印支期褶皱比较复杂,主要见于晚二叠包—早三叠系地层分布区,构造线呈北东向延伸。
云升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位于桂东南苍梧、北流、岑溪、陆川、博白等县与广广东交界的云开大山一带,呈北东向展布,西北侧以博白—岑溪深断裂为界。
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层及其变质岩、混合岩化变质岩和混合岩广泛分布,晚古生代地层和中新生代上叠盆地见于隆起区西北边缘的博白断层附近。
隆起中心地带地层变质较深,混合岩发育,向外变质程度渐浅,为千枚岩、片岩等浅变质岩。
岩浆岩发育,加里东期花岗岩分布在天堂山,与混合岩有空间关系;印支、燕山早期花岗岩体群见于容县杨梅至苍梧一带,有的呈岩基产出;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多呈岩株、岩脉群,主要分布于陆川、博白、苍梧、岑溪、合浦等县,其中以陆川—博白岩群规模最大;燕山晚期酸性火山岩多沿性起区西北边缘断裂带分布。
加里东期褶皱发育,多为紧密线状复式褶皱,构造线以东北方向为主;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西北部北流至合浦一带泥盆—石炭纪地层中,因受断层破坏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覆盖,褶皱支离破碎,东北向断裂甚为发育,北西向断层多短小,但分布普遍,局部有近东西和南北向断层。
右江海槽三级构造单元。
位于南丹、宾阳、上思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二,是广西三叠系(中下三叠统)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下古生界零星见于右江断裂西南部的部分背斜、穹窿核部,泥盆系与其角度不整合接触;上古生界在海槽东北部和西南部大面积出露。
中新生代上叠盆地见于海槽东南部和右江一带。
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是该区重要地质特征之一,岩浆岩以中酸性侵入岩较发育。
加里东期花岗岩仅德保县钦甲、红泥坡两处有小面积出露;燕山期花岗岩、花岗班岩、石英班岩见于、昆仑关、大明山、马山县乔利,巴马县城、凌云县逻楼及南丹县芒场、大厂等地,除昆仑关岩体呈岩基产出外,其余多呈岩脉出露于地表;华力西期—印支期火山岩和基性侵入岩分布较广。
基性侵入岩多顺层产于晚古生代地层,少部分产于三叠纪地层。
该区褶皱除零星出露于背斜核部的寒武系的褶皱属于加里东期限之外,上古生界和下中三叠统的褶皱为印支期,褶皱大都呈北西向和北偏西方向展布,西南部则多为北东向和近东西方向,断裂比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南丹、东兰、巴马、靖西、那坡县和右江一带。
北部湾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包括北海市、合浦县、北部湾海域及其岛屿,拗陷中心大致在涠洲岛西南一带。
基底为古生代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主要为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并有基性火山岩分布。
陆上第三纪地层轻微倾斜,形成合浦、南康向斜盆地,作东北走向。
该拗陷的形成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构造发展阶段:早期(古新世—早始新世)并未被海水淹没,其古地理面貌与陆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相似,古新—下始新统为陆相红层与下伏白垩系呈整合接触关系;中期(始新—渐新世)地壳开始下沉,与下伏地层呈超覆或平行不整合关系,并发育一系列东偏北方向的阶梯式断层;晚期(渐新世未至上新世)开始局部发生短暂的抬升,隆起部分遭受剥蚀,形成上、下第三系间的超覆关系,凹陷部位二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四纪以来,北部湾继续沉降,中、晚更新世涠洲岛、斜阳岛和合浦县山口以及雷州半岛一带有玄武岩浆喷溢,局部尚有火山口残存。
广西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保存较好,人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运动;又将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广西构造运动频繁,计有21次,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划分为四堡、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四堡运动 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首先根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圩湾塘角附近,丹洲群与四堡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而创名。
后来,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63—1964年和1966年,在九万大山地区发现丹洲群与四堡群普遍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元宝山一带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证实四堡运动的存在,发生时间大致在1000—1100百万年前。
桂北四堡期地槽经四堡运动褶皱回返,在九万大山和元宝山西侧一带形成一系列向北或向东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同时伴随有小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本洞、大坡岭等花岗闪长岩体和一套浅变质岩系。
本洞岩体与上覆丹洲群沉积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1063百万年。
运动强度自西向东变弱。
富禄上升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2—1965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附近,发现震旦系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岩,与下伏的长安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富禄上升。
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长安期末的构造运动,涉及面不广,主要发生在三江、龙胜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肯城上升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为厚20~40cm的砾岩,与下伏的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肯城上升。
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陡山沱期与黎家坡期之间的构造运动,涉及面小,主要发生在罗城肯城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郁南运动莫柱孙1965年根据广东省郁南县所见奥陶系与寒武系间平行不整合而创名。
广西岑溪县筋竹至广东郁南一带,奥陶系底部或下部砾岩中含有变质的砂、页岩和花岗岩的砾石;博白县黄陵一带,下奥陶统下部有厚达数百米的含砾长石砂岩;大明山地区下奥陶统底部亦有厚45米的砾岩存在;桂东北兴安—龙胜一带,在其影响下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寒武纪半深海—深海相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变为早奥陶世白洞期浅海相含藻类碳酸盐沉积。
云开大山地区下古生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为487—552百万年,时间与该运动相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