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广西岑溪糯垌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广西岑溪糯垌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广西岑溪糯垌稀土矿床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
其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十分重要,对于了解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及指导糯垌稀土矿床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地质背景岑溪糯垌稀土矿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西南20公里处,属于广西东北部的磷酸盐岩地区,曾经是庙溪组白垩系磷灰石矿区的一部分。
磷灰石矿区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发现,后转为岑溪磷矿局负责开采,糯垌地区因稀土含量较高而逐渐成为稀土矿床。
糯垌稀土矿床的主要矿体是磷酸盐岩型矿体,矿体长1.5千米,宽0.3千米,厚约30米。
糯垌地区的磷酸盐岩主要由磷灰石、方铁矿、白话石等矿物组成。
稀土主要以独居石为主,其他还有石榴石、锰矿、铈铁矿等。
二、成矿规律1.地质构造岑溪糯垌稀土矿床所处的岑溪-七塘-乌石地区为广西东北部的磷酸盐岩区,属于广西地区的幕府山早期构造带。
该区域经历多期构造变形和加热作用,于白垩纪中期经历了一次山脉隆升运动,使得该地区构造呈现复杂的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特征。
其中,南北向的主要断层及东西向的褶皱是稀土矿床形成的主要基础。
2.岩石组成稀土矿床的形成与岩石组成密切相关。
岑溪糯垌稀土矿床中,独居石是主要的稀土矿物,其次为石榴石、铈铁矿等。
独居石在磷酸盐岩中是较为稀有的,但在糯垌地区却分布较为集中,其原因是约束独居石形成和分布的因素在该区域中较为适宜。
3.物质来源岑溪糯垌稀土矿床的稀土元素来源于不同的岩石/矿物以及其周围的岩浆、地下水等地质物质。
岑溪地区磷酸盐岩向来以富含磷的地层著名,因此稀土矿床中的独居石也很可能来源于磷灰石的溶解。
另外,岑溪地区的矿床经历了早期地质时期的多次构造变形和加热作用,形成了若干矿床样式的岩浆侵入体。
这些侵入体种类丰富,含有多种稀有元素,提供了极好的稀土矿床形成机会。
4.成矿作用及成矿时间岑溪糯垌稀土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成矿作用。
广西十万大山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原型

四川地 质学 报
v 0 1 . 3 5 N o . 2 J u n . ,2 0 1 5
广西十万大 山中生代 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原型
肖瑞 卿
( 成都理工大 学,成都 6 1 0 0 5 9 )
摘要 :为解剖十万 大山盆地 ,对钦 州盆地进行 了路 线控 制并做 了对 比研 究。十 万大山盆地接 受 了从 上三叠 统 至 白 垩 系的 较 为 完 整 的 以 陆相碎 屑 岩 堆 积 为 主 、底 部 夹 浅 海一泄 湖相 碎 屑 岩 的 盆地 沉积 ,主 要 为 洪积 扇 相 、河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0 9 9 5 . 2 0 1 5 . 0 2 . 0 0 3
在前 人 的研究 基础 上 ,通 过 收集测 区的古 水 流方 向以及构 造原 型恢 复 方 面 的资料 ,研 究 十万 大 山 中
生代盆地 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充填序列从而恢复其构造原型。
1 大地构造背景
十万 大 山盆地 呈北 东一 南西 向的 “ S ”型 展布 ,长 2 4 0 k m,宽 2 5 —6 0 k m,面积 为 l l 6 0 0 k m ,西南 与 越 南安州盆地相连。 其主体为晚三叠一 中侏罗世的前陆盆地 , 而后又在其上叠加 了白垩系断陷盆地 , 如宁明、 上思 盆 地等 ( 图1 )。
孜造 山带 ; P N T 凭 祥一 南宁 冲断 层; Q L T一钦 州一 灵 山 冲断层 ; B CT.博 白一 岑溪 冲 断层
收稿 日期 :2 O 1 4 - 0 6 ~ 2 5
作者 简介 : 肖瑞 卿 ( 1 9 9 ) ,男 , 四川 遂 宁人 ,硕 士研 究生 ,专业 :矿 物 学 、岩 石 学 、矿 床 学
广西的地质结构

桂东北—桂中拗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广西大新县弄屯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

广西大新县弄屯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广西大新县弄屯铅锌矿床是该地区最大的铅锌矿床之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的大新县境内。
该矿床分为西部矿区和东部矿区,目前已探明的矿情点位超过30个,其中铅锌资源储量达到2.2万吨左右。
该文将从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质特征1. 地质构造特征弄屯铅锌矿床所处的区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属于广西钦北地块与广西南岭地块之间的交界处的活动构造带。
该矿床主要受藏托构造和弧陷构造的影响,斑岩中存在有多种形态的嵌入体,如线状、网状和斑晕状等。
经地质勘探结果分析,该区域内还存在着多种构造特征明显的地质断裂带。
2. 矿物组成特征弄屯铅锌矿床中的矿物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和白云石等组成,其中方铅矿的占比最高,约占总矿石的50%以上,而闪锌矿和白云石的分布相对较分散,数量比例略低。
矿石中常常伴生着少量的含铜、银、锡等稀有金属元素。
3.沉积岩特征研究发现,该矿床沉积岩为古元古代炭岩和灰岩,属于白云岩系。
其中,炭岩呈灰色或黑色,质地坚硬,含有丰富的铁、铬和钛等元素,灰岩则呈灰白色,质地相对较松软,容易受到侵蚀作用的影响。
二、成矿规律1. 成矿前后有对比矿床的成矿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该矿床的成矿前后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对比,成矿前主要以灰岩为主,而成矿后则以白云石和铅锌矿为主。
2. 成矿活动受岩浆侵入影响正是由于地质构造变化的影响,形成了弄屯铅锌矿床。
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接触-变质成矿作用、斑岩交代和结晶分异作用等多种成矿作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该矿床为一种典型的岩浆侵入型铅锌矿,成矿活动主要受岩浆侵入的影响,邻近的玄武岩组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等都是该矿床成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3. 成矿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弄屯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是相对漫长的过程,现在探明的矿情点位大多数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
露天开采不仅可以降低开采成本,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矿体的形态和成分,并且有一定的环保效益。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盖层地质特征及形成环境探讨

3 .3 0 5 N u c l e a r G e o l o g i c a l B i r g a d e , G u a n g x i z h u a n g 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 , L i u z h o u 5 4 5 0 0 5 ,C h i n a )
i n c l u d i n g o n t h e u p p e r t i r a s s i c , j u r a s s i c , c r e t a c e o u s a n d t e r t i a r y c o n t i n e n t a l a n d t h e m a i r n e s e d i m e n t s i n
刘 瑶 徐 争启 ’ 赵 晶 程发贵 唐 纯勇 汪 刚
( 1 .成都 理 工大 学地球 化 学 系 ,四 川 成都
3 .广 西壮族 自治 区 3 0 5核地 质 大队 ,广 西
摘
6 1 0 0 5 9 ; 6 1 0 0 5 9;
5 4 5 0 0 5 )
mo v e me n t— l o n g h u a mo v e me n t c a u s e d t h e f o r ma t i o n o f u n c o n f o r mi t y s u r f a c e a s t h e l i n e s b e t w e e n,
2 01 5盎
广 东微 量元素科学 G U A N G D O N GⅥ I UA N G Y U A N S U K E X U E
第2 2卷第 8期
文章编号 :1 0 0 6—4 4 6 X ( 2 0 1 5 )0 8—0 0 1 1 —0 5
广西区域性断裂构造概况8

区域性断裂指延伸较长,区域上有较大影响的断裂。
广西主要区域性断裂有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三组。
北北东向区域性断裂有四堡断裂、平垌岭断裂、三江一融安断裂、寿城断裂、永福—龙胜断裂和资源断裂等,北东东向区域性断裂有陆川—岑溪断裂、博白—梧州断裂、灵山—藤县断裂、垌中—小董断裂、南屏—新棠断裂和大黎断裂等,北西向区域性断裂有那坡断裂、右江断裂、巴马断裂和南丹—昆仑关断裂等。
四堡断裂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伸入广西,往南经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兴洞、在罗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宝坛、乔善东止于下里,呈北北东向延伸,广西境内长140千米。
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35—70度。
北段横切四堡期褶皱,与加里东期褶皱大体平行,为逆冲断层,断距可达3000米;南段切割泥盆系和石炭系,为正断层。
断层破碎带宽10—150米,带内发育糜棱岩、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及片理等,局部有韧性变形,具硅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
硅化带宽10—80米,由褐红色硅化角砾岩组成,形成特殊的突出地貌。
该断裂控制了丹洲群和泥盆系的沉积相,四堡、雪峰期花岗岩体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并被断裂切割。
与雪峰期花岗岩有成因关系的锡矿,多见于主断裂旁侧,沿次级平行断裂充填。
属硅铝层深断裂,形成于四堡运动,印支-燕山期继续活动。
平垌岭断裂为区域性大断裂,南起宜州市北缘的天桥村,往北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南、东门、寺门、龙岸东、平垌岭,过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红水和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西、高培,从玉马延入湖南,呈北北东向展布。
区内长约170千米。
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40—75度,由南往北逐渐变陡。
北段为逆冲断层,切割四堡期至加里东期褶皱基底,断距可达3000米,南段为正断层,错断泥盆、石炭系盖层,断距100—1800米。
断层破碎带宽数米至150米,断层角砾岩和硅化带十分发育,通过元宝山岩体时出现千糜岩、糜棱岩和片麻岩带。
两侧地层揉皱强烈,见劈理和擦痕。
地貌上呈现明显的断层崖、三角面和断层谷。
浅谈广西龙胜滑石矿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方向

降低时,偏硅 酸脱水析 出S i O 并与 白云石大理岩发生交
代 ,形成 滑石 矿床 。成矿 所需 的镁 质 除主 要 是 由 白云 石 大理 岩提 供外 ,基 性 ~超 基性 岩 细碧 岩 中阳起 石 交代 辉 石 、铁绿 泥 石 交代 透 闪石后 释 放 出M 。经 过对 古 坪 、 爪矿 区 内与滑 石共 生 的石 英 、方 解石 中液 相包 体 成份 分 析 结果 ,含 M g ” 平均 为 6 . 8 毫 克/ 升 ,表 明成 矿热 液 中挝
滑 石 成 矿 带 位 于 三 门复 式 倒 转 背 斜 东 翼 次 级 褶 皱
中,其近南北 向区域性压性断裂极为发育 ,断裂构造是
成 矿 热液 的 良好通 道 ,从 整个 成 矿带 的一 系 列滑 石矿 床
龙胜滑石矿成矿带位于三 门复式倒转背斜东翼次级
褶 皱 古 坪 ~上 朗倒 转 向斜 中 ,沿 上 朗矿 区 、 桐 子 山矿 区 、龙 胜矿 区 、古 坪矿 区 一系 列滑 石矿 床 的分 布来 看 , 由于受 褶皱 、 断裂 构造 影 响 ,在矿 床外 围及深 部存 在滑 石矿 床 的可 能 。 目前在 全 国范 围 内开展 大 规模地 质 矿产 深 部 找 矿 勘 查 工 作 ,受 成 矿 理 论 、成 矿 模 式 、成 矿 系 列 、 矿 化 信 息 等 各 方 面 因素 制 约 以及 探 矿 技 术 水 平 限 制 , 以往对矿 床 深 部矿 体延 伸 仅为推 测 ,因此 ,未 来 找 矿 方 向着 重 于对 现有 矿床 深 部进 行 找矿 工作 ,同 时,根 据 找矿标 志 沿成 矿 带在 具有 含矿 层位 的三 门街 组第 三段 地 层进 行 找矿 ,就 有可 能 找到滑 石矿 。 0
( z 1 )硅质岩。寒武系清溪组 ( ∈q )炭质页岩夹硅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
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
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
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
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
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
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
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
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
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南部有奥陶系分布,贺州鹰阳关出露小面积的震旦系。
南北边缘泥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
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
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
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
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钦州残余海槽三级构造单元。
分布于桂东南玉林、钦州、防城一带,呈北东向展布。
本区是南华加里东期裂谷带的残余海槽,广西运动并未使其褶皱回返,而是继续沉陷,下泥盆统与志留系为整合接触。
下志留统分布较广,中上志留统至下二叠统见于玉林市樟木、防城港平旺、钦州市小董至灵山县以及钦州市那丽附近。
下泥盆统与志留系为整合接触。
上二叠统见于凹陷区西部防城港滩散至玉林市城隍一带,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三叠统与上二叠统间为整合接触。
岩浆岩广泛分布,除上三叠统夹酸性火山岩外,尚有大规模中酸性侵入岩。
华力西期大容山、浦北等花岗岩体呈岩基产出;印支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出露于防城东兴至灵山,呈带状分布;燕山期侵入岩不发育,仅防城至灵山一带零星见花岗岩、石英班岩小岩株或小岩脉。
褶皱以华力西期为主,志留系至下二叠统多呈紧密线状和倒转褶曲,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钦州至合浦一带为近东西向;印支期褶皱比较复杂,主要见于晚二叠包—早三叠系地层分布区,构造线呈北东向延伸。
云升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位于桂东南苍梧、北流、岑溪、陆川、博白等县与广广东交界的云开大山一带,呈北东向展布,西北侧以博白—岑溪深断裂为界。
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层及其变质岩、混合岩化变质岩和混合岩广泛分布,晚古生代地层和中新生代上叠盆地见于隆起区西北边缘的博白断层附近。
隆起中心地带地层变质较深,混合岩发育,向外变质程度渐浅,为千枚岩、片岩等浅变质岩。
岩浆岩发育,加里东期花岗岩分布在天堂山,与混合岩有空间关系;印支、燕山早期花岗岩体群见于容县杨梅至苍梧一带,有的呈岩基产出;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多呈岩株、岩脉群,主要分布于陆川、博白、苍梧、岑溪、合浦等县,其中以陆川—博白岩群规模最大;燕山晚期酸性火山岩多沿性起区西北边缘断裂带分布。
加里东期褶皱发育,多为紧密线状复式褶皱,构造线以东北方向为主;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西北部北流至合浦一带泥盆—石炭纪地层中,因受断层破坏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覆盖,褶皱支离破碎,东北向断裂甚为发育,北西向断层多短小,但分布普遍,局部有近东西和南北向断层。
右江海槽三级构造单元。
位于南丹、宾阳、上思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二,是广西三叠系(中下三叠统)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下古生界零星见于右江断裂西南部的部分背斜、穹窿核部,泥盆系与其角度不整合接触;上古生界在海槽东北部和西南部大面积出露。
中新生代上叠盆地见于海槽东南部和右江一带。
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是该区重要地质特征之一,岩浆岩以中酸性侵入岩较发育。
加里东期花岗岩仅德保县钦甲、红泥坡两处有小面积出露;燕山期花岗岩、花岗班岩、石英班岩见于、昆仑关、大明山、马山县乔利,巴马县城、凌云县逻楼及南丹县芒场、大厂等地,除昆仑关岩体呈岩基产出外,其余多呈岩脉出露于地表;华力西期—印支期火山岩和基性侵入岩分布较广。
基性侵入岩多顺层产于晚古生代地层,少部分产于三叠纪地层。
该区褶皱除零星出露于背斜核部的寒武系的褶皱属于加里东期限之外,上古生界和下中三叠统的褶皱为印支期,褶皱大都呈北西向和北偏西方向展布,西南部则多为北东向和近东西方向,断裂比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南丹、东兰、巴马、靖西、那坡县和右江一带。
北部湾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包括北海市、合浦县、北部湾海域及其岛屿,拗陷中心大致在涠洲岛西南一带。
基底为古生代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主要为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并有基性火山岩分布。
陆上第三纪地层轻微倾斜,形成合浦、南康向斜盆地,作东北走向。
该拗陷的形成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构造发展阶段:早期(古新世—早始新世)并未被海水淹没,其古地理面貌与陆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相似,古新—下始新统为陆相红层与下伏白垩系呈整合接触关系;中期(始新—渐新世)地壳开始下沉,与下伏地层呈超覆或平行不整合关系,并发育一系列东偏北方向的阶梯式断层;晚期(渐新世未至上新世)开始局部发生短暂的抬升,隆起部分遭受剥蚀,形成上、下第三系间的超覆关系,凹陷部位二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四纪以来,北部湾继续沉降,中、晚更新世涠洲岛、斜阳岛和合浦县山口以及雷州半岛一带有玄武岩浆喷溢,局部尚有火山口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