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二)
浅谈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方法

浅谈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方法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学习,这也带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的能力,它不仅在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目前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存在欠缺的现状,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方法加以改善。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障碍: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然而许多留学生在来华之初并不擅长汉语,这导致了跨文化交际时的语言障碍,使得他们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
2.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对留学生来说,要适应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交际技巧不足:很多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缺乏必要的交际技巧,如礼仪、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
4. 意识形态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意识形态往往会产生冲突,这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处理好双方之间的冲突。
以上问题表明,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这也需要通过相应的培养方法来加以改善。
1. 语言学习: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因此留学生需要在来华之前加强对汉语的学习,对于已经来华的留学生,也要注重学习和提高汉语水平。
可以通过与中国同学交流、参加汉语角、多与中国人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汉语能力。
2. 文化学习:留学生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
可以通过参加文化体验活动、阅读中国的文化类书籍、参加文化交流课程等方式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3. 交际技巧培养:留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技巧,包括礼仪、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可以通过参加交际技巧培训、多与中国同学交流、实践中提高等方式来提升交际技巧。
4. 跨文化培训: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留学生的跨文化培训,包括文化认知、心理辅导、冲突处理等方面的训练,为留学生提供更多帮助与支持。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困境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2010年)一、前言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避免的交际方式之一。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也早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国际主流学者们对文化与交际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文化集团成员各自的交际特征[1,2]和他们相互间的交际行为与文化差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3,4]。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几乎涉猎了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不少大学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
而且跨文化交际也成为了不少学者的研究方向。
尽管近10年来,国内学者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论文,但我国目前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彭世勇曾对1994年到2003年这10年间国内发表在我国的1000余篇跨文化交际论文采用内容分析的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5]如果我们不积极努力地缩短我们与国际主流研究之间的距离,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将永远是低水平上的重复,而且将无法产生出可以被国际主流研究认可或与之分享的科研成果。
本次研究对2000至2010这10年来发表在我国核心学术刊物上的跨文化交际论文进行数量对比分析,目的是了解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目前在我国所处的学术地位和面临的问题,以便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明确这一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使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国际主流研究的一部分。
二、背景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
20多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书籍[6,7,8],也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毋庸置疑,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认同,并且成为了不少学者、尤其是外语与文化学者的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4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SOCIALSCIENCES BIMONTHLY )Vol.26.No.42010收稿日期:2010-01-20作者简介:彭世勇(1957-),男,湖南长沙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他们需要具备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环境。
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现存问题:1. 文化意识不强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较低。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他们缺乏足够的文化意识,容易出现误解和冲突。
2. 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尽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表达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往往面临着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问题。
比如在表达细微情感、理解特定文化内涵时存在一定困难,影响了交流效果。
3. 缺乏跨文化交际实践机会在校期间,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机会,大多数的跨文化交际仅限于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难以真实地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环境。
二、对策分析:1. 加强跨文化教育学校应当加强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理解力。
2.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练习等方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项目,提高他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对能力。
3. 拓展跨文化交际平台学校可以积极拓展跨文化交际的平台,与国外院校或机构合作,推出跨文化交流项目或活动。
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实习项目,提供更多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机会。
三、结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如今他们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加强跨文化教育、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拓展跨文化交际平台等对策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交流的环境。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能力正在成为大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
跨文化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尊重、理解和适应的态度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分析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存在问题。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跨文化沟通、文化适应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对他国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对跨文化交流的技巧掌握不够熟练,缺乏相应的文化敏感度和情感智力。
大学生缺乏跨文化能力的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一方面,大学教育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经验和机会,然而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环境和机会。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学校应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开设相关的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跨文化交流、国际商务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特点,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
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交流项目,帮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流。
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志愿者项目、交换生项目、实习项目等,让他们与不同国家的人士接触并共同工作,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举办国际文化节、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增加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学生本人也需要主动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他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知识,参加相关的社团和活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学生还需要培养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他国的文化差异,积极倡导和践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教育与实践结合、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使他们在跨国企业、多元文化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跨文化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大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跨文化意识、沟通能力不足、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技能等问题普遍存在。
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策略,有助于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可以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砠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促进他们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可以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科学的依据,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个人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可以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1.3 研究意义跨文化能力是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项能力,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来适应和应对这种跨文化环境。
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制定相关的培养策略和措施,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深入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和提升跨文化能力的积极性。
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方法

浅谈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留学生逐渐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群体,他们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跨国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语言、文化、价值观差异、沟通障碍等。
因此,加强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本文将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现状分析虽然留学生在海外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但他们仍存在着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语言障碍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他们往往无法理解当地人的口音、语速、语法等,难以进行有效地交流。
其次,文化差异是留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价值观的冲突等问题。
此外,不同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礼仪习惯等也会带来很多麻烦。
2.影响因素分析留学生的品格、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等都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影响。
首先,留学生的品格决定了他们在交际中的表现。
例如,诚实、宽容、友善等品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语言能力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只有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才能在交际中正确地表达意见,理解他人的观点。
最后,文化素养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社交礼仪等,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为加强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强语言训练语言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通过参加英语角、口语课程、听力训练等,可提高留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2.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增进交际的成功率。
例如,参加当地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礼仪习惯等都可以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
3.建立跨文化交际的社交网络建立跨文化交际的社交网络,有助于留学生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
浅谈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方法

浅谈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方法在当前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学习与生活。
然而,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们会面临很多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挑战,这不仅影响他们在华的学业和生活,也是影响留学生成功融入中国社会的重要障碍之一。
因此,探讨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当前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许多留学生来之前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面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冲击,他们往往会感到难以适应;同时,由于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差异较大,交际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误解和不适应的情况。
另一方面,许多留学生在中国的华人圈子中与自己国家的同伴集团化,很少与本地人接触,这导致他们的中文水平进步缓慢,交流效果不佳,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首先,加强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培训。
大学可以在留学生到达前,为他们提供文化背景、认知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以缩小留学生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距。
其次,加强社交活动和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大学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社交平台和交流活动,鼓励留学生与本地人接触交流。
此外,可以开展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留学生的中文水平提升。
最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一体化的大学教育。
大学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加强中外文化知识融合,通过教学英语、汉语、文化背景等课程,帮助留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他们在中国的学业和生活,以及在未来的职场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大学和相关机构应重视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文化适应培训、扩大交流平台、加强教育课程,共同助力留学生成功融入中国社会。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沟通困难、文化碰撞、误解增多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文化差异不被重视、缺乏实践机会以及对跨文化交际重要性认识不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具体措施包括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国际实习等。
预期效果是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提高交际能力。
总结评价是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展望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跨文化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存问题、对策分析、跨文化沟通、学习策略、文化差异、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教育培训、跨文化学习、提高效果、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语专业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英语专业学生在此方面存在许多现存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文化误解、沟通困难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与外国人的交流,也影响了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和竞争力。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源于教育体系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过于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无法很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有必要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和竞争力。
部分给出了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存问题的概述,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引言。
1.2 问题意识英语专业学生在今天全球化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日益显得重要。
在实际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交流效果,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7期)
Total No .287
收稿日期:2012—07—13
作者简介:杨开雨(1984—),女,广西富川人,百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二)
杨开雨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兴起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带入到广大学者、教师的研究视野中。
随着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文章通过对国内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测评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测评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137—02
一、引言
对近二十年来国内主要外语核心刊物登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文章的研究显示,国内对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
构成要素、培养和测评方面。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等特征方面领域的研究现状,
笔者已在文(一)中作了回顾及梳理,本文将主要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测评方面的相关研究分析。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研读后,笔者发现在
交际能力的培养中,
文化知识的导入被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几乎在搜集到的所有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文献中,研究者都认为应当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内容的导入,进行文化教学。
但是,也有人提出
应当重新审视“文化导入”
,看清其局限性,应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定位。
文化导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即“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
晓”。
而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使得“跨文化意识”的概念也随之而生。
许多语言文化教育专家在
阐述语言文化教学目标时,
都把培养跨文化意识看作文化教学的首要目标,多数研究者都提出了在教学中采用文化对比方法有意识地指出不同文化的差
异的建议。
除了在课堂上结合所学教材、
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培养和训练之外,还可以专门开设相关课
程、讲座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另外值得注意
的一点就是:价值观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认识,
在文化知识的导入中,价值观被放在了核心位置。
“跨文化意识”概念的提出事实上也说明了主体文化的地位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得到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跨文化教学并不等同于文化导入,应在外语教学中强化本土文化的主体
意识、
令学习者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维护自我文化身份。
学者们同时还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下的文化知识教学不能仅仅靠文化导入来实现;还有学者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附着于语言意识的培
养,
不应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对异国文化的熟知和文化差异意识的增强并不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
正如周杏英(2007)所说的那样,“除了学习异国文化外,应在情
感和行为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情感层面上的表现之一。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对于文化
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
此外,帮助学习者树立语言平等观
和文化平等观,
培养学习者“文化忧患意识和安全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极
为重要,亦同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
7
31
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还必须通过实践,通过真实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为层面。
许多研究者都对如何创造实践机会,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探讨。
王惠昭(2001)更是设计了一个名为“外语实践中心”的场所,这一“中心”由语言实验室、影视厅、书店、茶室等组成,进入该“中心”的人员只许用外语交际,并按照一定模式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这一做法看似较为理想,但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如何测量、评价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
文献研究发现,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的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测评方面的研究在整个跨文化能力相关文献中数量较少。
所搜集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文章大多从教学经验或理论出发,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建议,但是对于如何评价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考查培养方式是否有效这样的文章在整个研究领域中比例相对太低。
在所搜集到的近四十篇文献中,仅有五篇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为总数的13.8%。
其次,测评工具不一,缺乏理论依据,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发展成熟,能够普遍应用于我国外语教育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量工具。
例如王振亚(1990)以其设计的包括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的社会文化测试卷对学习者的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进行测试;钟华等(2001)设计的问卷除包括与王振亚测试卷中相同的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和社会文化知识之外,还加入了学习者对文化所持的态度、深层文化及语言中的文化等方面的测试内容;胡超(2005)和高永晨(2006)也分别用各自设计的测试卷对不同的受试进行了相关测试。
这些测试卷的设计一般基于研究者的主观经验,考查内容不一,且大多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测试卷的信度、效度也无从考究。
第三,采用国外工具,是否符合我国国情?除采用自己设计的测试卷进行测评外,也有研究者采用国外研究者设计的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如周杏英(2007)在对某高校学生进行跨文化敏感水平的测量时,采用的是Chen&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
尽管“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是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但是对于其是否同样适用于我国学习者能力的测评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考量。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学习者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与来自母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情况,更多的是以某种语言为媒介与除来自母语国家之外的人员进行交流。
在这样的形势下,培养出能在实际交际中在维护自身的文化身份的基础上,以平等的姿态积极与交际对方相互顺应、协调并最终达到交际目的的人才将成为我们外语教学的新目标。
我国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意识层面,强调异国文化的导入及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对于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具体的培养模式及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方面,设计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兼具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为当务之急,这需要来自文化社会学、文化心理学方面的学者积极的参与,为我国外语学习者和参加跨文化交际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5).
[2]代礼胜.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10).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4]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5]胡超.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06).
An Analysi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Research in China(Ⅱ)
YANG Kaiyu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Baise University,Baise,Guangxi,533000)
Abstract:The increa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has aroused many researchers'interes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ast two decades home researches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then identified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o as to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y.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ultivation;assessment
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