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积累有关《战国策》的文学知识。

2、能翻译课文1、2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积累有关《战国策》的文体知识。

2、掌握课文1、2段重点字词知识。

(二)自学指导: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知背景”的知识讲解。

(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发生的原因;明确荆轲的身份)

《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朗读《荆轲刺秦王》前两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注意:

(1)实词:略、卿、旦暮、谒等。

(2)虚词:之、而等。

(3)通假字:说。

(4)特殊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

3、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

1、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2、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53第一(1、2、5)题。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见《导学案教参》P53。

1、发生原因: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身份:卫国人在燕国给太子丹做上卿。

2、翻译:秦国的将军王曹攻破赵圆,俘虏赵王,全都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慢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泰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来同您讲了。现在假如空手面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费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指等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书面检测:

1、(1)向北/掠夺,夺取(2)早晚,极言时间短暂(3)长久侍奉(4)假如没有 (5)拜会,前往 (6)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7)同“悦”,喜欢,高兴 (8)走投无路,处境困窘/(9)改变

2、(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2)太子说:“樊将军因为处境很困难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利,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3、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不凡。

五、课堂总结,延伸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缘起,以及荆轲对于刺杀秦王行动的安排。同时还积累了《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也掌握略、卿、旦暮、谒、之、而等实虚词的大意,通假字等文言知识。

六、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1、2段)

实词:略、卿、旦暮、谒等。

虚词:之、而等。

通假字:说。

特殊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

七、当堂训练,分层优化。

《导学案》“基础知识”第七题。

荆轲刺秦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翻译课文3-9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重点)。

2、师生讨论,探究易水送别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第3-9段重点字词知识。

2、探究易水送别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荆轲刺秦王》第三至九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三至九段。

注意:

(1)实词:深、陵、忤视、竖子等。

(2)古今异义:偏袒等。

(3)虚词:而、矣等。

(4)通假字:以、决等。

(5)特殊句式: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朗读第九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3、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

1、提问检测:(1)抽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2、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54第二题(1、2)。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见《导学案教参》P54-55。

1、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人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人骨髓,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优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

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己抹了脖子。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用毒药水辛过它。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土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 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 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微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高去。始终不曾回头看眼。

2、①抓住重点。对送行者的描写,写“白衣冠”。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略写“既祖,取道”,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了,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气氛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书面检测答案:

1、(1)对待(2)眼泪 (3)可以用它来 (4)刺(5)这样就(6)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7)被/侵犯、欺侮(8)浸湿、沾湿(9)正眼看 (10)袒露一只臂膀(11)走上前(12)匣子 (13)远方 (14)迟缓,(15)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16)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出f18)向上(19)始终/回头

2、(1)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2)我每每考虑,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3)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啊,今天得到您的指教!”

(4)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内情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他送行。

五、课堂总结,延伸升华。

本课时重点梳理文句,积累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重点品读了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见识了荆轲临别前慷慨悲歌的一幕。同学们课下要及时巩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熟读、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3-9段)

发展:行刺准备

小高潮——易水诀别(抓住重点、突出重点、

顾及全面、有条不紊、结合写景)

七、当堂训练,分层优化。

完成课后第二题并背诵第九段。

荆轲刺秦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翻译课文10-18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点)。

2、师生讨论,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辨析地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第10-18段重点文言知识。

2、评论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二)自学指导:

1、阅读《荆轲刺秦王》第10-18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0-18段。

注意:

(1)实词:厚遗、比、操、尺兵、引等。

(2)虚词:之、以、而等。

(3)通假字:振、奉等

(4)特殊句式: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燕王拜送于庭。

2、阅读结束后,思考下列问题:

(1)通过阅读荆轲刺秦王部分,对荆轲的形象有何补充?

(2)你是肯定还是否定荆轲的做法?

3、共计10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

1、提问检测:(1)抽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2)“自学指导”第3题。

2、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55第三(1)题。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导学案教参》P56、P55。

提问检测:

1、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 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待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辆,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IU) 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辆,伙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残废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听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2、(1)人物形象补充:荆轲有胆识、有城府;舍生忘死、反抗强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2)言之有理即可。

书面检测:

(1)礼品(2)赠送 (3)并,列 (4)惧怕。“振”通“震”(5)穿上朝服(6)先后顺序(7)殿前的台阶 (8)回头看(9)宽容、原谅 (10)打开 (11)身子向上起(12)通“猝”,突然(13)环

绕 (14)宫廷的侍卫 (15)皇帝周围的伊卫人员(16)成功 (17)倒下 (18)举起/掷击(19)受/伤(20)强迫,威逼

五、课堂总结,延伸升华。

通过本节课和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荆轲刺秦王从缘起、准备、到刺杀、最后被斩的全过程,明确了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本文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六、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10-18段)

人物形象补充:

有胆识、有城府

荆轲舍生忘死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评价: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

七、当堂训练,分层优化。

1、完成课后第一、三题

2、《固学案》P64(5-8)题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 知识点) 课文: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精彩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 国的暴君秦始皇被勇士荆轲暗杀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七雄争霸,军阀割据。秦国自始 皇统一天下之后,刚刚建立起的秦朝正势不可挡地向着强盛发展。 荆轲作为楚国的谋士,谋划刺杀秦王,以挽救楚国的危机。他打着献与秦国的诚意, 跑来秦国边境,一步步接近了秦始皇。然而,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让荆轲成为了 秦国的客卿。在所有人认为荆轲成功跻身权贵地位之后,他却丝毫不领情,依然怀着 杀机。 荆轲很快发现了荆姬,也就是秦始皇的嫔妃。他以帮助荆姬逃脱秦宫为名,赢得了荆 姬的信任。到了战国时期,秦自起兵破楚以后,荆姬心思开启,她欲投荆轲以为己有,不料,荆轲最后心机谋得他到王者之前,没成就爱情,就去世为民请命。直到今天, 对于“荆轲刺秦”的故事,可谓万里长征最早,也最让人悲壮传颂至今。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理解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的思想和动机; 3.分析文章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整体故事; 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 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以“荆轲刺秦王”为话题,谈谈他们对这个故事是否有所了解,以及对荆轲选择刺杀 秦王的理由的初步猜测。 二、讲授(20分钟) 1. 教师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解释荆轲刺秦的原因和他的思想动机。 2. 分析文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如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并导出相关 的学习要点。 3. 解读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三、拓展(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荆轲的好朋友,请写一封信给他,劝他放弃刺杀秦王的 念头。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幻灯片)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幻灯片) (二)提问:课文选自哪里?(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秀教案《荆轲刺秦王》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知识与能力:2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情感与态度:3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难点/教学重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1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2教学用具标签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1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补充介绍:2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

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二、整体感知课文.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2 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②划出疑难词句。.正音正字3ǐ)创(dù)提(cì)卒(bǐ)陛(zhǔ)徵(wì)怜(cu淬() nèzh)揕搭(ngāchu ū)j夏无且(ū)期wǔ)樊於(f拊(.讨论疑难词句。例如:4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见陵:被陵辱。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⑤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 1.历史背景 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 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 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 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 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 第一部分:导入 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 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荆轲刺秦王》教案 小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二课时) 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 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 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 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 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 概括段落: (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 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 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 二、分析讨论: 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 秦军压境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 准备信物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 怒叱太子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 易水辞别重义轻生英雄气概 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廷刺秦王英雄虎胆倚柱而笑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英雄虎胆。刺败身亡威武壮烈 ★每个同学用一句话小结荆轲性格特点: 表述模式:荆轲是一个……………………的……。 示例:荆轲是一个守信重诺、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视死如归、沉着冷静、威武刚烈的刺客形象。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6、问题讨论三:怎么看待荆轲其人其事? 课堂延伸: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 参考材料一: 从古至今,对荆轲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侠义英雄。从战国末年直至司马迁写作《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始终被视为一位侠义英雄、千古义士。看看历代咏叹荆轲的诗篇就可明白。

《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东北师大附中鄢霏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课 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 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方苑第一家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 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课题) 二、识人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 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 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

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保 守秘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 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解题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 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 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 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 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 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 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 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积累有关《战国策》的文学知识。 2、能翻译课文1、2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积累有关《战国策》的文体知识。 2、掌握课文1、2段重点字词知识。 (二)自学指导: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知背景”的知识讲解。 (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发生的原因;明确荆轲的身份) 《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朗读《荆轲刺秦王》前两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注意: (1)实词:略、卿、旦暮、谒等。 (2)虚词:之、而等。 (3)通假字:说。 (4)特殊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 3、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 1、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2、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53第一(1、2、5)题。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见《导学案教参》P53。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本定位 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本文条理清晰,字词句知识点较多,教师正好可以把此文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摸索出一条学习文言文的路子。 三、目标确定 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选择 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五、流程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二)诵读评点,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句读、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 (三)思考梳理,整体感悟 1、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情节的归纳。 开端:秦军压境,危在旦夕。 发展:谋划行刺,於期自刎,怒斥太子,易水送别。 高潮:厚遗蒙嘉,机巧善辩,血染秦廷。 结局:事败身死。 2、教师点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 课文分析 课文简介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短篇章节,讲述了荆轲为了要刺杀秦王而不顾一切为国家贡献的故事。本文中,荆轲被派去刺杀秦王,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要扮作石匠,并将武器藏在石匠切割石头的工具里面。最后,荆轲在秦王面前拔出隐藏在工具里的匕首,但不幸被秦王的身边近卫抓住,最终牺牲在了自己为国家所设立的计划上。 课文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的中国。秦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土地,但国家内部却出现了不少政治问题。史书中记载,荆轲作为楚国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在荆州的时候曾经试图联合吴国和燕国来对抗秦国。但在荆州战败后,他被迫出逃,并在逃亡途中萌生了要刺杀秦王来拯救楚国的想法。 课文故事 荆轲的故事从他与郢中宰相谋划对楚国的联盟失败后开始。当荆轲在逃亡途中时,他遇到了一位来自秦国的士兵。于是,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杀死秦王。他假扮成一名石匠,并制造了一把毒刀。之后,他就来到了秦王的宫殿,试图刺杀秦王。然而,被秦王的身边卫队发现了他的动作。在他拔出匕首时,被近卫捉住,并被逼迫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最终,他被秦王处死。 教学目标 该课文下面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能够解析荆轲为什么要杀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以及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3. 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式 在本节课中,老师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 调查和研究荆轲生平的文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荆轲的挣扎历程。 2. 课堂讨论以及小组合作讨论会使学生

协作学习理解荆轲这个人物。 3.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学生将能更好地理 解这个短篇章节。 教学重点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学生需要理解本文中的故 事情节,包括荆轲的刺杀计划以及他在秦宫内的表现。 2. 学生要分析荆轲的性格 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荆轲这个人。 3. 学生要透彻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本文。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行查询有关荆轲的生平、楚国和秦国战争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荆轲。 2.推荐一些与荆轲有关的电影、音乐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每个课堂中可以安排一些课堂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参与和交流。 结束语 总之,《荆轲刺秦王》是一篇非常值得学生阅读的古代短篇小说。通过本文,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荆轲这个人物,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取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教案)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初步了解《战国策》。⑵理解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⑶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⑷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⑴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 ⑵理清文章思路,揣摩事件进程的因果关系; ⑶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二、教学设计: 1、重点 ⑴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⑵概括故事情节。⑶荆轲的思想性格。 ⑷文言词句。 2、难点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课时计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朗读课文 ⑴听录音 ⑵正音 yèlùzhèn fǔcuìwǔrú 谒之戮没揕其胸拊心淬之忤视濡缕 zhǐchēn wèi cùbèi 变徵之声瞋目厚遗卒起不意被八创 ⑶齐诵全文 ⑷自由诵读 2、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秦王又于公元前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结果事败,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五年后,秦灭燕。 3、研读1—2自然段 ⑴齐读这两段。 ⑵对照注释,翻译这两段。 ⑶重点词句 进兵北略地北,向北。名——状语 岂可得哉?“岂……哉”,构成一种反问句式。 微太子言微,假如没有。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3篇

1、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进行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 振、图、室、诏、穷、阵”等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 2、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 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 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3、画出有关刻画荆轲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 案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主题:《荆轲刺秦王》 适用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格式: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将会: 1.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 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对于本课的诗歌和散文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3. 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掌握创作模式、文本结构,提升鉴别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通过阅读和学习画家所绘的荏苒故事,使学生们更容易地体验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

教学步骤: 1. 教师介绍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引导学生们进入到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中。 2. 学生阅读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即故事的名字为什么保留下来,荆轲为何要刺杀秦王等。 3. 教师让学生们对诗歌和散文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们理解文学作品的用途。教师可以听取学生们的想法。 4. 教师向学生展示荏苒故事中所描绘的画作,并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启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可以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描述进行画作的欣赏和理解。 5. 教师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创作的方式和方法。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 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分析和解读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以此优化学生的文学审美与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我既要让学生们了解文学作品的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讲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xx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4、战国四大刺客 (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

语文必修一人教新课标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 (一)课文起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询《六国论》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 2、荆轲刺秦王 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 (1)词句:微、亲、说、穷 (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 (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 见陵、偏袒扼腕、教 (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5段)=〉准备匕首 淬 4、(6段)=〉配备副手 敢、忤 5、(7-8段)人?事?=〉怒斥太子 (1)词句:无意、竖子 (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 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 (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 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强暴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 (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5 荆轲刺秦王》7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合肥市小庙中学余良 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场面描写和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2、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虚词和古今异义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 2、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场面描写,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鉴赏“易水送别”的场面描写。 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文导入 哭荆轲 □ 齐静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壮之士。 阴霾长空,看着身着素衣头戴白冠的太子丹及众宾客,你是否已隐约感到自己那一去不返的前路……呜咽咆哮着的风,高渐离那凄凉而悲伤的击筑声啊,想必使天地动容,也在为你的远行低回与垂泪……浑厚的嗓音迸发出了令人痛彻心扉的悲凉歌声,这歌声向世人也向自己诉说着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你就这样,唱着歌,登车而

去,终了未曾回头。只留得幽幽歌声在易水畔回荡,回荡,穿越历史, 直到今日。 我的英雄,我的壮士,荆轲啊。 荆轲是义。荆轲至燕,虽游于酒肆,但其为人深沉好书,胸中大志不露于言表。只因为与田光的推心置腹,就在田光的嘱咐下,将生命托予了素未谋面的燕太子丹,重情重义由此可见。 明知友人的不至,会使行刺秦王的成功几率大大降低,但你仍为了平息太子丹的疑虑而毅然选择了前行。因为他的猜忌对你来说是一种极端粗暴的侮辱,它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可我真的为你惋惜。有时,我真想穿越时空来到你的身边,拉住你的衣袖,抚慰你受伤的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明知刀山火海,你也会去。这是你响亮的回答吗?我多少次为你扼腕叹息,难道这就是壮士的命运? 荆轲啊,我的英雄,我的壮士。 荆轲是勇。当荆轲和秦武阳步入咸阳宫的阶梯,面对端坐在上的秦王时,秦王那严肃而又高深莫测的脸,早将秦武阳吓得浑身颤抖,脸色苍白。而你却在充满疑惑的臣子面前镇定自若,为秦武阳解围。面临着九死一生,面临着龙潭虎穴,你却还能临危不惧,化险为夷,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识啊。就算被秦王砍断了左腿,你仍奋力将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生死在你眼中早已一样。这不畏死亡的前行,又需要多少勇气和魄力啊。 陶潜曾含痛惋惜荆轲的武艺“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任何失误都会使人粉身碎骨。荆轲是一场叱咤的悲剧。但富贵之人、苟且之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那壮士的名字越过时间的流逝,熠熠生辉,激励着百代以下的仁人志士勇敢前行,那易水悲歌将永铸在我们心中。

人教版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下面是提供的人教版高一上册,一起来看一下吧。 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局部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局部荆轲刺秦王片段。 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史记》(PPT:《易水歌》)。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刚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

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 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 (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刚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①借助注释,逐句理解古文。 ②借助译文,整体把握古文。 ③结合理解,读准读通古文(PPT:学习古文的方法)。 3、学习刺秦片段 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PPT:荆轲刺秦视频)。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表达(PPT:刺秦片段)。 (1)自学。运用刚刚学习的阅读古文的'方法自读荆轲刺秦片段。 (2)交流学习情况。 (3)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圈出具体描写荆轲行刺动作的词语(板书:把、揕、逐、擿)。 理解这些词语吗,揕和擿能否对调?从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用词的准确。我们来看看白话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动作的,你发现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荆轲刺秦王》课文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