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一个繁华如初的楚故都——楚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探访

重现一个繁华如初的楚故都——楚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探访
重现一个繁华如初的楚故都——楚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探访

西安免费旅游景点

西安免费旅游景点 金丝猴自然保护区陕西历史博物馆丹凤花庙环城公园革命公园劳动公园 张学良公馆曲江池遗址公园莲湖公园唐长安城遗址八路军办事处西汉长陵 渭水园温泉度假村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兴庆公园玉泉院云盖寺咸阳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位于周至县南部秦岭北坡,面积为 547 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珍贵动物以金丝猴为主(大约有 1000 多只),还有一定数量的大熊猫和羚牛等。金丝猴被视为“ 国宝” ,是我国独产珍贵动物之一。它相貌奇特,一般体重 20 —30 公斤,体长 55 — 80 厘米,尾巴长度几乎等于身体,其背肩及前肢上臂披金丝长毛,光亮如丝,故称金丝猴。动作灵敏,攀跃如飞,一次可跃 40 米左右。性格温和,活泼好动,喜欢群居,多则数百,少则数十,一同生活,亲密无间。这里森林茂密,气候优越,最适合金丝猴的栖息。现在保护区内设有保护站,接待中外专业人员考察学习,是发展特种旅游的良好资源。 景点简拼: JSHZRBHQ 景点类型:自然保护区 景点等级: 4A 景点门票:免费 景点位置:位于周至县南部秦岭北坡 景点交通:乘坐西安至周至的长途汽车 陕西历史博物馆 1991 年 6 月 20 日在西安建成并正式开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无论在博物馆的建筑、内部设施或陈列的展品面都是高水平的,堪称我国博物馆之最。陕西省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安曾是 13 个王朝的都城,历时达 1100 多年之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仅帝王陵墓就有 70 多座。 早在 1973 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来西安参观设在碑林的陕西省博物馆时就指出:陕西文物很多,展室铗小,在适当时候新建一个博物地点可选在大雁塔附近。根据周总理的遗愿,这座规模为原陕西省博物馆10倍的新馆,经过4 年多的建设,终于落成了。突出唐风的建筑的艺术这座同我国著名女建筑师张锦秋设计的、建筑面积达 5.6 万平方米的巨大建筑物,既反映13古都的帝王气势,又兼收并蓄传统园林和民居的设计手法,整体采用黑、白、灰等淡雅的色调,创造了一个庄严、质朴、宏伟,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氛的现代空间环境。张锦秋曾设计了西安的唐华宾馆、唐歌舞餐厅、唐代艺术博物馆等突出唐代风格的大型建筑。她在设计隘西历史博物馆时,也着意突出唐风,反映一个博大、辉煌的时代风貌。这座博物馆将在建筑艺术上成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 展览厅是全馆的主体部分,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整个陈列展线总长 1500 米。 2000 多件文物皆是珍品基本陈列包括序言大厅、地方史陈列及中央厅,面积 6000 平文米。参观者来到高大明亮的展览厅门前,犹如置身历史的入口中。展出的 2000多件文物,是从馆藏的 11.3 万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大部分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其中不少是刚刚从全省各地征调来的精华,首次与观众见面。空荡荡的中央在大厅放置一站立雄狮的巨型雕塑,也有深的含意,过去狮子的雕塑一般是卧狮或坐狮,很少有四足站立的。这具站狮雕塑,寓意中国这头雄狮站起来了。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2012-12-3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容和深度,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规划适用于确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的大遗址。规划必须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依据,符合文物保护规划中展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应在科学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准确阐释遗址的价值,评估相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确定遗址公园的定位、建设目标、容等。 第四条规划须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技术规,并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规划编制工作需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类)甲级资质单位,或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相关甲级资质单位,与在该遗址从事过考古工作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完成。 第六条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及附件。 第二章规划说明第七条规划说明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说明规划的原则、目标和思路,对各项规划容进行阐述,文字表达应准确、清晰、科学、规,并与规划图纸保持一致。一般应包括如下容:(一)概述; (二)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 (三)总体设计; (四)专项规划; (五)节点设计; (六)投资估算。 第八条概述容包括: (一)遗址概况:应包括遗址名称、位置、时代、性质、围、遗存构成和历史沿革等; (二)编制依据:应包括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规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考古与科研成果以及相关规划等; (三)规划围:应说明规划围和面积、遗址公园围和面积; (四)规划目标:应明确遗址公园定位及建设目标; (五)规划原则:应围绕规划目标,从考古、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等不同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第九条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容包括: (一)文物资源:明确遗址的价值与价值载体,评估价值载体的保存、保护状况及利用条件,以及遗址公园围其他文物资源条件。 (二)区位条件:评估遗址公园与所在区域的城乡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等情况。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概要 一、简介:本次规划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地块范围,即东至安溪路和良渚博物院,南至新104国道,西至华兴路,北至东苕溪,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65平方公里。 二、现状情况:规划区内用地一半为农田,现状的建设用地以工业用地和村镇居住用地为主。 三、规划目标:通过对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历史文化的发掘,生态景观的改良利用及质量的提升,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成一个生态旅游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遗址公园内以历史文化认识发展为主线,同时辅助于生态景观绿地,并对遗址公园周边的山地森林绿化加以系统改良,共同形成一个-----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四、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轴一核两心三片”的结构形态。 一轴:文化景观轴 从良渚博物院沿良渚港河至古城。 一核:古城核心保护区 由东南西北四周的城墙以及雉山、凤山围合而成,是整个良渚遗址保护的核心。 两心:良渚广场、良渚博物院

良渚广场是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主入口,游客集散与换乘中心。 良渚博物院是文化景观轴的起点,良渚文化的集中展示传播处,同时还是一个国际学术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三片:西部保护区、南部保护区和北部保护及传统村落区 西部保护区位于古城的西侧,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堆积层保护为主。 南部保护区位于古城的南侧,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堆积层保护为主。 北部保护及传统村落区位于古城的北侧和东侧,以生态保护和文化堆积层保护和传统村落为主。 五、道路交通规划:以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外围的城市快速通道为依托,综合考虑交通出行方向与交通方式,建立一个各级道路功能明确,道路空间富有变化、畅通、安全、便捷、景观化的路网系统。 六、绿化系统规划:规划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结合公园、街头绿地、建筑小品等设施,精心设计,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形成“古城为核心,湿地为依托,绿廊为轴线,远山为对景”的空间景观构架。

最新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精品

近年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问题日益得到考古界和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考古越来越感兴味,考古现场文物的维护成绩也日益失掉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注重。文章经过论述维护考古开掘现场文物的重要性,详细分析影响考古开掘现场文物损坏的缘由,并给出了详细的维护办法,希望对文物的维护任务有所协助。 关键词:考古开掘;现场;文物;维护 一、开掘现场形成文物损坏的要素 在人类漫长的开展历程中,发明了许多文明,有物质文明也有肉体文明。不断以来,人们关于传统文明的开掘与维护从未中止过,其中,考古就是一项文明维护活动。在历史的开展进程中,现代文物会遭到不同水平的破坏,其毁坏要素次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光线,光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客观存在,紫外线对出土文物的毁坏和危害最爲严重,而且紫外线还是发作光化学反响的次要要素;二是温湿度,温湿度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很大,通常绝对温度的变化会招致器物本身构造发生膨胀景象,使得一些漆木器等文物外表发生裂纹等毁坏;三是微生物,器物外表由于微生物、霉菌等缘由可形成文物外表色泽发作变化,尤其是木制文物,木质成分容易与微生物的分泌物发作反响招致色变,从而毁坏文物的原本质量。 二、考古开掘现场文物维护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文物原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表露在一定的环境下容易遭到损坏,所以愈加需求构成文物维护的认识。文物维护是经过一定的技术辅佐,尽量恢复文物原本相貌,以及延伸文物运用期限的进程。之所以要注重文物维护,次要是由于文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2.1文物的史料价值及其不可再生性文物是一个国度文明的延续和承载,是民族肉体家园的结晶,是古人与祖先对话的载体,堪属国之无价珍宝。关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度,做好文物维护任务,是建立优秀传统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做好文物维护任务关于我国优秀文明的传承和持续、理解我国现代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物由于其历史性决议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文物维护显得格外重要,其次要内容包括考古开掘现场的文物抢救维护和实验室文物修复维护等,比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假如做不好文物维护任务,关于当前研讨祖先的文明、生活风俗都会发生不良的影响。 2.2文物的考证校勘价值及其不可恢复性在考古开掘现场,假如出土文物因抢救及时且得以迷信的、无效的维护,少量珍贵的文物就能侥幸地被保管上去,爲前期的文物复修与考古研讨提供迷信、真实的材料。很多现代传播上去的文物,是我们可以借以得知事先时代面貌和文明特征的第一手材料,且可以

南京大报恩寺导游词

南京大报恩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大报恩寺遗址景区。明代大报恩寺规模宏大,2007开始,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北区进行了4年的考古发掘,发掘出的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 与其他寺院最大的不同在于,大报恩寺坐东朝西,一方面是因地形所限,一方面也寓意礼佛西天。今天来此,您可以看到香水河、香水河桥、御碑、御道、水工设施、三大殿遗址、画廊遗址、油库遗址等,当年大报恩寺的“宫阙规制”一览无余。 【香水河桥】这是有600年历史的香水河桥,站在香水河桥上可以将天王殿,琉璃宝塔顶连成一线,可见当时设计者的精妙设计。桥下的香水河,纵贯南北。香水河,在佛教有八功德水的含义,但对于大报恩寺来说,还是功能完善的排水系统。 前方左右对称分布的,是永乐碑和宣德碑遗址。两座御碑是大报恩寺中轴线两侧的重要建筑之一,也体现了皇家寺院的崇高地位。 【主门厅】两侧墙壁的琉璃壁画,呈现的是南京佛教史上重要事件、人物。在这里抬头可见大报恩塔,低头看到的是天王殿的遗址。天王殿五间三进,供奉六尊神像。分别为弥勒佛,背后的韦陀菩萨以及两侧的四大天王。 在正式参观之前,请跟随我一起经历香薰浴、光浴、雾浴、洗尘净心。 【北画廊】明清时期的寺院格局就是廊院式的,中轴线上有些主要的建筑,两侧用走廊将其围绕起来,走廊里可以供人参观。当时的走廊的两侧有许多壁画,便被叫做画廊。据记载,画廊有118间,可谓“壮丽甲天下”。现在看到的北画廊已经是历史遗存了,地势自西向东由低到高,但依可想象当年的宏大规模。画廊两侧各有一口井,据考古推测,它是为了消防而建。画廊有很多处散水,散水接着暗渠,直接把水排到香水河。 【长干佛脉】展现了古长干里和大报恩寺的盛景。下方正方格叫做“探方”,“探方”中,发现了千年地宫。2010年,从金棺银椁中请出了佛顶真骨舍利。正中浮岛上呈现了大报恩寺古建筑群模型。视频播放的是长干佛脉,两侧分别是金陵四十八景“长干故里”和“报恩寺塔”。 【千年对望】两旁共八根琉璃立柱,寓意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步道上七朵莲花,寓意佛陀“七步生莲”。长廊尽头是玄奘法师与佛陀的对望。玄奘大师在世与佛陀涅槃相隔约一千年,玄奘顶骨舍利与佛陀顶骨舍利共同瘗藏于此地也约一千年。“千年对望”完美呈现大报恩寺与佛陀、玄奘舍利的殊胜因缘。 【水工遗址】上方悬挂的是出土的琉璃构件。窗内窗外的明代水工设施是明代大报恩寺的排水暗渠,水通过这个暗渠排往秦淮河。砌造暗渠的砖,是明代建城墙的砖。暗渠中还设有栅栏,用来防盗。这是南京最大的明代大型官修水工设施。压在排水暗渠上面的是明代大报恩寺北部院墙的墙基,是目前发现的大报恩寺最北侧的边缘。 【前世今生】从东吴年间至明代中期,长干里区域佛脉延续不断。沙盘模型复原大报恩寺建造场景,展现大报恩寺的前世今生和“考古发现”。 【琉璃官窑】大报恩寺塔的建设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琉璃的烧制就可见一斑。当年的琉璃构件就是从我身后的琉璃官窑中烧制出来的。(琉璃烧制过程:朱元璋建造了72座琉璃官窑,考古发现两座保存完好,一座在朝天宫,一座在我们这里,中间就是烧柴火的地方,后面是烟囱,将热量引导到台上,陶胎受热比较均匀,当年大报恩塔烧制有三套构件,一套置于塔上,另外两套在哪里,现在仍然是个迷,这座窑就是烧制琉璃的琉璃官窑)【琉璃门券】这是当年大报恩寺塔标准层的琉璃门券。我们可以看到拱门上有很多动物,这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特有造型,称为“六拏具”。正中是大鹏金翅鸟,在密宗中寓意慈悲。两边是龙子龙女,表救度之相。紧接着是长翅膀的飞羊,象征福报,狮子比喻自在相,最下方的白象,意为善师。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一、项目名称: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二、项目背景: 1、地理环境: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中相对独立且主题特色鲜明的开放式园林,坐落在唐代大慈恩寺遗址上,北接大雁塔北广场,东临戏曲大观园,具备得天独厚的历史价值、景观特色和宗教意义。 2、历史文化背景: 园区占地52.9亩,其前身是曲江春晓园。经重新进行艺术定位,借鉴传统北方、皇家园林和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改造为佛文化主题遗址公园。作为佛教文化主题园林,园区无所不在地向市民传达了“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氛围,达到明心见性“与天和谐,谓之天乐”的目的。 唐大慈恩寺是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即唐高宗)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在皇宫城南晋昌里的“净觉故珈蓝”旧址营建的新寺。面积342亩,是现存寺院面积的7倍。整个工程“穷班垂巧艺,尽衡霍良木”,寺院建成后,极为壮丽。唐太宗赐新寺名为“大慈恩寺”。当时的大慈恩寺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寺院,寺院新落成时,唐代高僧玄装受朝廷圣命,为首任上座主持,寺内的大雁塔是他亲自督造的,并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从建寺至今,大慈恩寺在战乱中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唯有大雁塔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现存寺院只是当时的西塔院。1988年日本船桥市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并出资在原唐大慈恩寺遗址上修建了“春晓园”。 2007年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在原春晓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并更名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三、功能分区:整个园区可分为观景区及休闲区。 (一)景色分区: 春晓园的景点根据有关传说和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句建造,以诗成景,韵味无穷。包括雕塑区、古亭飞瀑、曲江春晓、白石滩、关石入口、舞马御杯、柳浪亭、鸟鸣涧、竹里馆等景点。 1、雕塑区: (1)高宗建寺 雕塑以圆雕的形式表现了高宗建大慈恩寺的故事,在人物表现上,以高宗李治指挥建寺的场景构成。 (2)玄奘建塔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发表时间:2016-08-22T11:44:52.307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2月作者:何英明[导读]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引起了人民重视。 云浮市郁南县博物馆广东郁南 527199 【摘要】中国是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族人民为国家创造出珍贵文物,保护文物目的是更好的传承国家文化,见证国家历史进程,促进人民共同发展。文物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信息,承载着极高历史价值,所以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引起了人民重视。通过分析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发现目前考古发掘现场在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是一种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文物保护是防止文物在发掘过程中受到损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对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是考古进行的重要环节,是影响考古成果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各种保护手段目的是保持文物的原本面貌。通过运用合理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尽可能延长文物存在年限,明确文物保护重要性,实现考古发掘工作的价值。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必然性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前提是提高考古人员对文物的认识,明确文物和发掘现场存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发掘文物工作的职能和必然性。保护发掘现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留物,所以文物保护措施至关重要。除了不可再生特点,文物还具有不可替代性,凸显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必然性。因为文物需要特殊保护,所以对发掘现场整体也要提高保护意识。考古发掘现场具有不可复原特点,和文物一样不可替代,由此可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还原发展历史的重要基础。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作为重要的保护方式,对文物顺利出土具有关键作用。文物本身含有很多专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准确性能够对历史和价值造成影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可以提供文物需要的环境,对日后文物展出保护工作打下基础。在发掘文物过程中,环境变化会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作用就是针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及时对文物进行抢救保护,降低文物受到环境损害的程度,对发掘现场进行稳定科学保护,确保抢救工作有效性。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是文物出土的首要环节,对环境进行准确掌控,随时准备好抢救措施,以防范为前提,抢救措施为辅助,对文物进行全面保护,保证文物出土完整性,充分发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出现的问题 (一)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在考古发掘现场中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环境因素。由于文物长期处于密闭、湿度大、缺氧环境,所以文物出土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在目前考古发掘现场无法控制环境因素,文物出土后由于温度、潮湿度改变,导致文物无法适应新环境出现裂痕、掉漆等现象,甚至大面积破裂。 处于墓穴中的文物保护会受到霉菌、微生物的腐蚀,导致文物出土后发生颜色变化。墓穴的特点是密封严,文物长期掩埋在墓穴中,由于适应环境因素不会产生任何变化。在发掘文物时,由于无法控制现场环境,所以文物在出土后自身的微生物和霉菌会与空气中的细菌发生反应,导致文物本身出现颜色变化,对保护措施造成严重影响。 (二)管理机制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依照《文物保护法》明确的原则,目前文物保护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在各大省市都设有考古研究所,负责考古发掘的研究工作[2]。在文物保护中,由于无法承担勘探和施工等相关工作,导致没有科学的完善文物保护体系,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管理不准确,从而阻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三)文物保护人员专业素质弱化 目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设备无法满足考古挖掘工作需求,考古人员专业素质有限,造成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专业扎实、能够根据发掘现场突发情况进行准确应对、及时对文物进行抢救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现实中考古发掘工作团队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技能人员,所以在现场只能对文物进行简单保护措施,从而影响日后文物展出的保护工作。 四、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文物保护环境进行处理和控制 由于环境因素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严重,所以要提高对现场环境重视,根据文物长期处于的环境监测,文物出土后采取环境控制处理措施,降低文物受到环境因素的损坏。 文物出土后对潮湿度、密封、霉菌、微生物等进行控制和防治。例如,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出土保护工作时,文物自身含水量超过100%可以采用常温水浸泡保护措施,含水量低于100%的文物要保持自身潮湿度,适当选择密封处理,控制水分蒸发。含水量偏低的文物要给予干燥剂保持文物干爽,最好选用对文物没有影响的硅胶干燥剂,无毒无味可以重复使用。长期处于墓穴等密封空间的文物,要对微生物和霉菌进行防治,文物在墓穴容易导致微生物、霉菌及昆虫的繁殖,使文物表面损害严重。所以在考古发掘现场要对密封空间的微生物、霉菌等及时防治,运用熏蒸剂防治微生物、霉菌和昆虫的生长繁殖环境,由于熏蒸剂扩散性强,可以有效促进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 在考古发掘现场,一般需要对文物进行长时间的考察和施工,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管理机制。 由于发掘现场具有不可还原性,所以考古人员在进行文物保护的设计和施工时,要充分考虑人员配备和工作时长。例如,在进行发掘现场考察时,要建立科学化的值班制度,对文物进行24小时轮流监管,保证文物能够顺利出土,随时准备对文物保护的应急抢救工作,确保发掘现场的完整性,充分落实值班制度。在考古挖掘现场所有考古人员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工作,现场管理者要进行监督,提高考古人员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在实际文物保护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根据现场需要调整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实现考古人员发掘工作和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有机结合,有效落实文物保护措施。

重回长干里—大报恩寺出土丝绸展媒体通稿

《重回长干里—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宋代丝绸展》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展 长干里出土宋代丝绸展示高超织染工艺技术 2007年2月,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地宫中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各类供养器物,包括金、银、铜、水晶、玻璃、玛瑙、丝绸、香料等各种材质的文物。这批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到四年间(公元1010-1011年间)的文物在6.75米深的地下和密封程度极好的铁函中安放千年且保存完好。在众多出土文物中,近百件丝织品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丝织品多用作巾帕、袋囊、包袱布、织带,也有成品塔罩两个以及女衣一件,充分展示了北宋时期南京地区高超的织染工艺技术。 北宋一朝的纺织品出土不多,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近百件丝织品为研究北宋纺织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地宫中出土的宋代丝织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以及墨书题记所反映的史料价值,在国内其它考古发掘中都难得一见。在这些丝织品中,有数十幅有墨书题记,记载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南京城内佛教信众为长干寺舍资以求福报的情况。这些发愿文为研究北宋长干寺的募建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报恩寺出土丝织品包括绮、绫、絁、绢、纱、罗等品种,辅以刺绣、印绘、墨书等多种工艺,经纬纱线均无捻。织物偶有病疵,但纹样秀丽,意匠精细,充分展示了北宋时期南京地区高超的织染工艺技术。丝绸是有机质文物,在历史的风雨侵蚀中极难保存。长干寺地宫铁函在瘗藏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饱水环境,将空气、细菌隔绝,函内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使这批宋代丝织珍品得以保存千年。由于在包裹供养物品时都是花纹在内、衬里朝外的包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印绘花纹能够更好的保存下来。包袱布的花纹多为呈散点排列的折枝花卉纹样,折枝石榴花、折枝五瓣花、五瓣朵花等纹样多运用其中,十分贴近民间生活。也有部分花卉和文字通过刺绣手法表现。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案例分析[1]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一、项目名称: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二、项目背景: 1、地理环境: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中相对独立且主题特色鲜明的开放式园林,坐落在唐代大慈恩寺遗址上,北接大雁塔北广场,东临戏曲大观园,具备得天独厚的历史价值、景观特色和宗教意义。 2、历史文化背景: 园区占地52.9亩,其前身是曲江春晓园。经重新进行艺术定位,借鉴传统北方、皇家园林和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改造为佛文化主题遗址公园。作为佛教文化主题园林,园区无所不在地向市民传达了“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氛围,达到明心见性“与天和谐,谓之天乐”的目的。 唐大慈恩寺是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即唐高宗)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在皇宫城南晋昌里的“净觉故珈蓝”旧址营建的新寺。面积342亩,是现存寺院面积的7倍。整个工程“穷班垂巧艺,尽衡霍良木”,寺院建成后,极为壮丽。唐太宗赐新寺名为“大慈恩寺”。当时的大慈恩寺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寺院,寺院新落成时,唐代高僧玄装受朝廷圣命,为首任上座主持,寺内的大雁塔是他亲自督造的,并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从建寺至今,大慈恩寺在战乱中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唯有大雁塔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现存寺院只是当时的西塔院。1988年日本船桥市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并出资在原唐大慈恩寺遗址上修建了“春晓园”。 2007年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在原春晓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并更名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三、功能分区:整个园区可分为观景区及休闲区。 (一)景色分区: 春晓园的景点根据有关传说和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句建造,以诗成景,韵味无穷。包括雕塑区、古亭飞瀑、曲江春晓、白石滩、关石入口、舞马御杯、柳浪亭、鸟鸣涧、竹里馆等景点。 1、雕塑区: (1)高宗建寺 雕塑以圆雕的形式表现了高宗建大慈恩寺的故事,在人物表现上,以高宗李治指挥建寺的场景构成。 (2)玄奘建塔 雕塑表现了玄奘主持建塔的情景,玄奘亲自设计图样,与官员研究设计方案,右侧的工匠手捧图纸认真地聆听,左侧的小和尚手捧图纸仰望着层层建起的大雁塔,展望着美好的未来,右侧摆放的砖也隐含了玄奘搬砖的故事。 (3)鉴真东渡 在鉴真与空海之间是浪花石雕建起的连接纽带,似中日友好交流的桥梁,表现了中日文化一衣带水、源远流长。 (4)大佛像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容和深度,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规划适用于确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的大遗址。规划必须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依据,符合文物保护规划中展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应在科学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准确阐释遗址的价值,评估相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确定遗址公园的定位、建设目标、容等。 第四条规划须遵守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技术规,并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规划编制工作需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类)甲级资质单位,或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相关甲级资质单位,与在该遗址从事过考古工作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完成。 第六条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及附件。 第二章规划说明 第七条规划说明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说明规划的原则、目标和思路,对各项规划容进行阐述,文字表达应准确、清晰、科学、规,并与规划图纸保持一致。一般应包括如下

容: (一)概述; (二)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 (三)总体设计; (四)专项规划; (五)节点设计; (六)投资估算。 第八条概述容包括: (一)遗址概况:应包括遗址名称、位置、时代、性质、围、遗存构成和历史沿革等; (二)编制依据:应包括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规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考古与科研成果以及相关规划等; (三)规划围:应说明规划围和面积、遗址公园围和面积; (四)规划目标:应明确遗址公园定位及建设目标; (五)规划原则:应围绕规划目标,从考古、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等不同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第九条资源条件与现状分析容包括: (一)文物资源:明确遗址的价值与价值载体,评估价值载体的保存、保护状况及利用条件,以及遗址公园围其他文物资源条件。 (二)区位条件:评估遗址公园与所在区域的城乡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等情况。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思路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摘要 大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和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在保护历史遗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塑造曲阜城市形象、促进区域发展和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深远。在全面深入探讨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建设策略,并体现在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中,这是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区域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Great site protection is a major issue fac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field.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carry forward the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city of Qufu,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key problems deep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is reflected in the function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land use,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in the Gu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Park to achieve regional social,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harmon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Key words:Great site protection;The archaeological site city park of Lu;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研究背景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摘要】中国是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族人民为国家创 造出珍贵文物,保护文物目的是更好的传承国家文化,见证国家历史进程,促进 人民共同发展。文物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信息,承载着极高历史价值,所以考古发 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引起了人民重视。通过分析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发现目 前考古发掘现场在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是一种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文物保护是防止文物在发掘 过程中受到损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对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是考古进行的重 要环节,是影响考古成果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各 种保护手段目的是保持文物的原本面貌。通过运用合理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尽 可能延长文物存在年限,明确文物保护重要性,实现考古发掘工作的价值。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必然性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前提是提高考古人员对文物的认识,明确文物和发 掘现场存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发掘文物工作的职能和必然性。保护发掘现场是 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留物,所以文物保护措施至关重要。除了不可再生特点,文物还具有不可替代性,凸显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必 然性。因为文物需要特殊保护,所以对发掘现场整体也要提高保护意识。考古发 掘现场具有不可复原特点,和文物一样不可替代,由此可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 护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还原发展历史的重要基础。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作为重要的保护方式,对文物顺利出土具有关键作用。文物本身含有很多专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准确性能够对历史和价值造成影响。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可以提供文物需要的环境,对日后文物展出保护工作打下 基础。在发掘文物过程中,环境变化会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考古发掘现场 文物保护作用就是针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及时对文物进行抢救保护,降低文物受到 环境损害的程度,对发掘现场进行稳定科学保护,确保抢救工作有效性。在考古 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是文物出土的首要环节,对环境进行准确掌控,随时准备 好抢救措施,以防范为前提,抢救措施为辅助,对文物进行全面保护,保证文物 出土完整性,充分发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出现的问题 (一)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在考古发掘现场中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环境因素。由于文物长期处 于密闭、湿度大、缺氧环境,所以文物出土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在目前考古发 掘现场无法控制环境因素,文物出土后由于温度、潮湿度改变,导致文物无法适 应新环境出现裂痕、掉漆等现象,甚至大面积破裂。 处于墓穴中的文物保护会受到霉菌、微生物的腐蚀,导致文物出土后发生颜 色变化。墓穴的特点是密封严,文物长期掩埋在墓穴中,由于适应环境因素不会 产生任何变化。在发掘文物时,由于无法控制现场环境,所以文物在出土后自身 的微生物和霉菌会与空气中的细菌发生反应,导致文物本身出现颜色变化,对保 护措施造成严重影响。 (二)管理机制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依照《文物保护法》明确的原则,目前文物保护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在各大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发布时间:2008-07-10 作者:文史办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在朱晓进、俞明副主席带领下,对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民盟南京市委、民进南京市委、农工党南京市委、致公党南京市委、九三学社南京市委的领导同志参加了视察活动。现将视察所得报告如下: 一、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近年来,南京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一)以经费投入为标志的政府重视 经费投入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物质保证。这几年,公共财政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

(二)以协调配合为标志的部门共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这些年,相关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明显提高。规划部门在规划制订、项目审批方面,发改部门在项目立项方面,建设、财政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公安部门在防范打击方面,与文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国土、园林、旅游等部门及区县政府积极支持。政府各部门之间逐步形成共识,为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以舆论监督为标志的社会关注 社会公众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多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建议、提案、调研、视察等方式,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通过建言献策,广大市民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等渠道,积极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不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与推进,许多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行为的防范与制止,都是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推动、批评、监督分不开的。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实基础。 经过以政府为主导、公众为主体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明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城墙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明城墙周边环境整治获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奖”; 云锦制造工艺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中山陵的环境整治与建设,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的建设,1912街区在民国建筑利用方面的探索,晨光1865产业园在工业遗产利用方面的探索,白鹭洲公园的改造,石头城遗址公园的建设,龙江宝船遗址公园的建设,南捕厅历史街区的建设,江宁织造府遗址的建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设,阅江楼的建设,浡泥国王墓的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江宁上坊东吴早期大墓的保护等,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肯定; 三项考古成果列入全国年度考古十大新发现,三项考古成果进入年度提名; 南京民俗馆的“金陵风韵”展,南京市博物馆的“龙虎系列”展(包括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龙蟠虎踞”展、反映今日南京的“龙腾虎跃”展、反映南京地下文物的“藏龙卧虎”展、反映馆藏精品的“龙吟虎啸”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生命进化史”展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的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为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2002年,老城中12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是河西地区的近20倍,到2007年,已不足2倍。 总的来说,由于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努力,南京基本保持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格局及其所依托的山水环境,较好地控制了老城“近墙低、远墙高,中间高、周边低,城北高、城南低”的总体空间形态,历史文化街区绝大部分得到保护,文保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得到立法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对象不断拓展,若干已经消失的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在审慎论证的基础上正在多元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重视。面对当前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古都

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实践的一种针对大遗址保 护与展示的遗产保护创新模式。截止今日,全国已经有12个国家考 古遗址公园和23个立项。实践证明,考古遗址公园是具有中国特色 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大遗址保护实践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结合的有益探索,也是极具实现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遗址保护途径。但由于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先于理论的特征,其相关研究还不全面,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总结国外大遗址保护利用经验和国际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现有考古遗址公园实例,将国内12个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23个立项以及34个其它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信息汇总、整理成表格,结合大遗址保护、保护区划等相关理论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特征与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归纳特性、总结共性,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加以诠释,指针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将遗产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整体保存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在确保大遗址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展示遗址原貌,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提供公众参与的特定公共空间。针对国内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带动理论研究的特点,以时间顺序,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四个发展阶段,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探索阶段;保护规划调控下的考古遗址公园试点建设阶段;考古遗址公园理论结合实践阶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阶段。并根据保护核心区考古遗址类型对考古遗址公园类型进行划分,提出对考古

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针对考古遗址的不同,采取多种分类方法结合的方式。基于保护区划的要求,将考古遗址公园分为保护核心区、环境协调区、文化旅游区三个功能区,对其构成加以归纳和分析,总结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的内容与方式,深入探讨考古遗址公园的空间布局与流线组织等问题。考古遗址公园以考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为依托,区别于一般公园的最大特征是对考古遗址的保护,本文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是基于对考古遗址本体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设计之前,应针对所保护和展示的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前期研究,并以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前期研究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前期研究的内容与方式。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 (征求意见稿) 目次 评定内容(2-11) 评定办法(11) 评定分值(12) 附录:评定计分表(13)

1.评定内容 一.遗址公园的资源条件评价 1.遗址价值评价 ?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非常重大,在全国乃至世 界范围内具有突出代表性 ?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重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 出代表性 2.公园规模与内涵 ?遗址公园范围内必须包含集中体现该遗址价值的核心重 要组成部分、区域及相关内容。 3.区位条件评价(强调) ?可达性 遗址公园周边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能够比较便利 地到达飞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或 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及 交通工具。 ?相关资源 遗址公园本身属于或毗邻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区等,能够形成规模效应。 ?周边设施 遗址公园周边具备与公园规模、游客容量相匹配的配套 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 ?社会经济 遗址公园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水平、发展潜力较 大,能够形成地区经济和遗址公园的良性互利发展。遗址公 园建设过程中保证社会稳定。 4.基础条件评价 ?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对于遗址公园建设、管理给予稳定的政策支

持。 ?资金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资金状况良好,得到地方政府、 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利益相关者支持 遗址公园的建设在充分听取各方面利益相关者意见的 基础上,得到包括政府、专业机构、企事业团体、地方社区、 当地居民等的支持和协助。 ?土地权属明晰 遗址公园范围内的土地权属清晰明确:土地权属不存在 争议,有相应权属证明文件。 ?管理权属明晰 遗址公园的管理权属、管理机构清晰明确。 *5.环境条件评价 ?空气质量 遗址公园周边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噪声指标 遗址公园周边噪声指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水质量 遗址公园周边水环境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公共卫生 遗址公园周边公共卫生条件良好,环境优美整洁。 ?周边环境 遗址公园周边环境绿化率高,风貌协调,优美舒适。 二.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 1.考古工作评价 ?考古工作基础 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研究等工作已经开展并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特展 “随缘成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e3428314.html,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特展“随缘成德 作者:居易 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5期 “随缘成德——容庐藏佛教文物展”隆重开展,可喜可贺!谓之“隆重”,绝非虚言。“随缘 成德——容庐藏佛教文物展”开展之际,不经意间,居然隐含了数个“第一”。 第一个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个人特展。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家文物专家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大报恩寺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是明清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原址有建于吴赤乌三年(240年)的长干寺及阿育王塔,史称“江南佛寺之始”。“随缘成德——容庐藏佛教文物展”跻身于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第一个个人特展,当得是容庐之幸,业界之荣。 第一个个人名义的佛教文物展。佛教文物,内容十分丰富,举凡金铜佛造像、石佛造像、宋元明佛教书画、明清漆器、象牙瓷器杂项等等,无一不在其列。论其内涵,更是博大精深,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印记,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国内历来“佛教文物展”,多为国家或地方博物馆馆藏及特定寺庙陈展之专属。“随缘成德——容庐藏佛教文物展”以个人名义且在具有中国佛教经典象征意义的博物馆开展,应属首例。 第一个综合系列的佛教文物精品展。“随缘成德——容庐藏佛教文物展”陈展展品总计1 70件,除石员外作品9件,其中161件包括,金铜佛造像(南北朝一唐)82件,石佛造像(南北朝一唐)30件,漆器14件,竹木牙雕瓷杂14件,古代佛画21件,不但件件堪称精品、孤品,而且都有着历史文物和佛教文物的双重价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161件展品,基本体现并概括了佛教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阶段和系列特征,不同于以往单一的佛像系列,或者是单一的佛画系列,而是全面涉及,综合呈现。所谓“佛教文物”的全貌,此展一陈,足见一斑,所以称得上是第一个综合系列的佛教文物精品展。 第一个集藏家、藏品、画家于一体的绘画作品展。“随缘成德——容庐藏佛教文物展”总计170件展品中,有“石员外作品”9件,为“容庐”主人石黄海亲作。“石员外作品”兼融中西绘画技法,重在表现文物藏品的历史人文特质和文物藏家富于穿越感的自得及心境感悟。“石员外作品”中的文物重器,包括多幅作品用作画板的“金屏”(本身就是文物),都是石黄海的个人藏品。有道是“过眼拥有”,“我思我在”,集藏家、藏品、画家于一体的绘画,或许早已有之,但集藏家、藏品、画家于一体的绘画作品展,石黄海当得第一。 “容庐”主人石黄海,安徽合肥人,早年留学日本,既是艺术家,又是收藏家,也是一位成果斐然的海外文物和艺术品回流的文化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