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姓名:王稳学号:04100101 专业:教科院应用心理学

年级:2010级课程:心理学实验实验时间:2012年2月

小组成员:庄瑜璐、王璐、付盼盼、丛崇、王稳

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15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 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

引言: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

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仆卜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王鹏,游旭群,刘永芳,2005)

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实验方法:

1.被试:

实验被试共15名,均为本班级大二心理学专业女同学,平均年龄20岁,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2.实验设备:

多媒体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3.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了单因素设计

4.实验步骤:

实验被试采取随机分组方式

1.前期准备:①让被试按要求打开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并输入个人信息。

②让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双手持手键,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别放在红键和绿键上。

2.正式实验:

①被试按要求仔细阅读屏幕软件上的指导语,“请判断屏幕上字母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R就用左手食指按红键,如果是反R就用右手食指按绿键,每次判断要求准确而迅速。”

②点击“开始实验”

③每个被试至少完成两次实验测试,其中第一次作为练习,第二次数据作为实验结果。

④打开软件“实验结果”,按照实验记录表要求记录原始数据和结果分数。

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要求被试判断屏幕上呈现的不同角度的“R”的正反,记录判断时间。在验证cooper 和shepard的实验结果时,为防止错误数据进行干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将错误次数达三次及三次以上的数据取出。(该组数据中无三次以上错误数据)

15名被试判断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的平均反应时数据如下表:

分组N 正平均反应时(ms) 反平均反应时(ms)

0度30 720.38 823.26

60度30 824.26 947.45

120度30 1053.71 1070.39

180度30 1508.29 1385.33

240度30 1227.31 1209.84

300度30 1008.26 996.47

将表中数据利用spss绘制成下面的折线图。

因15名被试均为2010级心理专业学生,智力状况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数据均是有效的。由表格和折线图中平均数的分布可以看出,无论正反,顺时针0度至180度的过程中,随着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被试判断正“R”和反“R”所用的反应时越长,当达到180度时,反应时最长。逆时针0至180度时,结果相同,均遵循最短加工路径。

讨论

1.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数据正确率都是100%,所以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2.因为在课堂教学实验中,并没有遵循严格的实验程序,对被试状态以及实验室环境也没有进行严格控制,所得结果可能不准确。

3.样本较少,可能会产生误差。

4.根据对于相关资料,判断正“R”的平均反应时应比反“R”的平均反应时低,但是在此次实验中没有发现此结果,可能是因为以上三条所造成的误差导致的。

4.结论

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cooper和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表象的连续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顺时针心理旋转和逆时针心理旋转均遵循最短加工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