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品德的形成及培养15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157
第1节品德概述157
第2节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161
第3节品德态度的形成与发展174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特征:
A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
B以道德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3、皮亚杰认为道德的成熟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4、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
A他律期: 受外界支配的时期,大约在5—8岁,这一时期的儿童一般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也有人称这一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B自律期(自主期): 大约在8、9岁后儿童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对规则的看法是灵活的,能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想法去评定错误,依据是否违背合作精神而定义道德错误。 也有人称这一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5、皮亚杰在1930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把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
A自我中心阶段(2~5)。
B权威阶段(6~7、8)。又称他律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
C可逆性阶段(8~10)。又称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10~12)。10岁左右的儿童公正观念是在自律阶段发展起来的,它是互敬互惠的产物。
6、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论):
A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
(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 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惩罚的都是坏的。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而定,得赏者为好行为,受罚者为不好的行为,或者对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不好。
B习俗的水平:这一水平出现在小学中年级以上,一直持续到青年期。特征是个人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
(3)好孩子取向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的“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尊重法律权威。已经能够用法制观念判断是非。
C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定的,不符合社会需要时应该修正。
(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独立的价值标准,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7、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论启示:
A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必须大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
B道德行为的选择受道德制约,道德品质的提高依赖于道德认识的增强
C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8、拉斯提出‘价值观辨析理论’根本点就是帮助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析和实现他们的价值观念;开展交流,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以及根据自己价值选择来行事。价值观辨析是一种不靠强硬灌输、死板说教而是通过提问、讨论与练习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考虑、检验、选择或更新其已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方法。
9、用道德价值观辨析论讨论学生的学习:价值观辨析理论就是帮助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析和实现他们的价值观念;开展交流,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以及根据自己价值选择来行事。价值观辨析是一种不靠强硬灌输、死板说教而是通过提问、讨论与练习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考虑、检验、选择或更新其已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方法。
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上述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只是作为一个范例,而不是作为正确的答案。为此在价值辨析过程中,教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必须无判断的、无批判的接受学生的思想、感情、信念和观念,而一切抉择都得有学生自己做出。总之价值观辨析是一种不靠强硬灌输、死板说教、而是通过提问、讨论、与练习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考虑、检验选择或更新其已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方法。教师只是一位指导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或监督者。事实上,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分辩是非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讨论和辨析的方法,来提高其道德意识水平。
10、班杜拉认为强化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种。
 态度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1、品德与态度的关系: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12、影响品德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主要因素:道德需要;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外部压力;教育者的影响。
13、品德不良转化的基本过程:其转化要经历一

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要经历三个阶段:
A醒悟阶段,醒悟是指道德品质不良学生开始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愿望,这种愿望一是在事实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严重后果时产生的,二是教育者的真诚关怀和教育,使学生受到了感化。引起醒悟的方法(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引发其他需要
B转变阶段,个体产生了悔过自新的意向,并且对自己的错误初步认识后,在行为上会产生一定的转变。促进学生转变:(1)恢复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树立集体荣誉感。(2)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3)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教会学生抗拒诱惑的方法
C巩固与稳定阶段:经过长期转变后,不在出现反复或少反复,就进入这个阶段,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决心忏悔过去,重新做人。教师应注意:(1)避免歧视和翻旧账,要倍加关心他们的成长(2)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完整的自我观念。
14、对过错和不良品德的总体策略: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因材施教,只要教师在教育转化时能够态度真诚、开诚布公、尊重人格、保护自尊、求同存异、循序渐进、抓住时机,我们就会使他们尽快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