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八章-复习题

第八章-复习题

第八章道德性与品德的形成复习题一、选择题1.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性是从他律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自律出现的年龄是()A.8岁以后 B.10岁以后 C.12岁以后 D.14岁以后2.利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华莱士 D.班杜拉3.一个人想起了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时,多半会唤起一种对高风亮节、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这种情绪体验属于()A.直觉的道德感 B.想象性的道德感 C.伦理性的道德感 D.感性的道德感4.儿童与少年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相对于对别人的评价往往()A.提前 B.落后 C.同步 D.不确定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以下哪几种成分?()A.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B.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方式C.道德信念、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D.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6.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成熟是指()A.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B.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C.道德信念的形成 D.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7.由于对道德结构成分的认识不同,行为派强调教育培养的重点应是( )A.移情教育 B.意志教育 C.行为训练D.说理教育8.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9岁的儿童一般处于()A.可逆性阶段B.权威阶段C.自我中心阶段D.公正阶段9.道德是一种()A.社会现象,属于政治范畴B.意识现象,属于政治范畴C.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D.意识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10.在班杜拉看来,决定道德行为的是()A.年龄和教育B.情境和教育C.教育D.环境、榜样和强化11.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D.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12.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

第八章 品德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八章  品德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八章品德心理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概念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与道德密切相关,它们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

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区别:第一,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第二,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第三,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第一,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第二,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般把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1)道德认识: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表象)、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内容。

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一般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行为,只要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3)道德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

(4)道德行为: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19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特点
(二)道德情感 如果以道德情感产生的诱因、道德情感和道德
认识的关系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形式可以分 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直觉的情绪体验,它是由对某种情境 的感知而引起的,对于道德规范的意识往往是 不明确的; 第二种是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第三种是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是否符合准则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 心体验。 是人们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 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 绪体验。
18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特点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道德情感的形式
; 一个是道德情感的社会性
内容;
海因兹只好跟老板说他的妻子要死了,请求他便宜 点或赊帐给他,老板不同意,并且说他卖药就是为 了赚钱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夜里撬开了 药店的门,偷走了他妻子需要的药。
讲完这个故事,研究者要求儿童回答一些问题:海 因兹是否应该被判刑?为什么?
39
经过对10对个国家的儿童的测试,他发 现,尽管民族、文化以及社会规范制度 不同,但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的 发展趋势是却是一致的。他把儿童道德 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结果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
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
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
故事1:头戴帽子,身穿裙子,三个女孩在海边玩耍,她们分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PPT课件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PPT课件
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 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 德信念。
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 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8
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析,主要有直觉的道德情感、形
(一)观察和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的曼
达尔镇。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 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师从K.W斯彭斯研究 学习理论。1825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3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 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年以后与他 的博士研究生R.H沃尔特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 击性行为,以后又致力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树, 强调认知过程、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类 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区别于其他行为主 义者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 行为和人3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
动。 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11
(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他们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一般来 说,道德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 感产生的依据,在一定条件下,道德情感的激发会促 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 情感、道德意志的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意志推动人 们实现道德行为。
二价值内化程度不同二价值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克拉斯沃尔dbkrathwohldbkrathwohl和布鲁姆和布鲁姆bsbloombsbloom等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等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谈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教育

谈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教育

谈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教育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7-185-02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舆论和教育再内的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

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德育的任务,就应当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并探索其中的心理规律。

然后才有可能酌情采取较合理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前进。

下面分五个部分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进行阐述。

一、学生的态度定势与心理准备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或已形成的态度定势。

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从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及接受的质量。

苏联心理学家施巴林斯基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进修班的学员分为四组,请一位副教授分别向他们作关于“阿尔及利亚学校教育情况”的讲演。

讲演者每次穿一样的衣服,用同样的讲稿,有相同的教态,但在第一组以副教授的身份出现,在第二组以“中学教师”的身份出现,在第三组以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国际赛“运动员”的身份出现,在第四组以“保健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发现效果有明显的差异。

由于学员有“不是专家就讲不清教育问题”的定势,第三、第四组的学员反映,讲演者语言贫乏、内容枯燥无味,教态沉不住气,甚至有人埋怨“白浪费时间”,而第一组学员普遍地给予好评,认为讲演者“学识渊博、对问题及其特点研究得很细致”,而且语言生动活泼,教态落落大方,因而感到颇有收获。

学生如果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那么教师的要求和教诲往往会成为“耳旁风”,听不进去也不会认真执行,甚至还会跟老师发生冲突;相反,学生如果对老师具有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被顺利地接受并努力执行,甚至教师的缺点也可以得到原谅。

我觉得,学生在入学或调换老师时往往存有态度定势。

第八章 品德形成

第八章 品德形成

2015-4-2
攻击行为实验
2015-4-2
25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抗拒诱惑实验: ①目的:抗拒诱惑可学习而得 ②程序:让儿童进入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指导语: “这些玩具不可以玩,但可以翻翻字典”)→分三组: 一是榜样奖励组(不听话玩玩具受奖);二是榜样指 责组;三是控制组(不看电影)→儿童进入上述房间 单独15分钟,记录其反应 ③结果:克制时间:二>三>一 ④结论:榜样的示范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2015-4-2
6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两者发展 受社会规律制约;②品德形成是后天的;③品德对社 会道德有反作用。 区别:①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品德依 赖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 要求,品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③道德的发展受社 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的形成还要服从个体生理、心 理发展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对象, 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对象。
2015-4-2 15
对偶故事法举例
有一个小女孩叫珍妮,看到妈妈买了一篮子鸡 蛋,于是便想帮妈妈把鸡蛋放到冰箱里,但是因 为她个子较小,结果在拿鸡蛋时不小心把篮子 打翻了,结果很多鸡蛋都碎了. 有一个叫珍妮的小女孩,看到妈妈买了一篮子 鸡蛋,趁妈妈不在她便拿出一个鸡蛋来玩,结果 不小心把这一个鸡蛋打碎了. 问题: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哪一个过失更 大一些 为什么 ?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方式
2015-4-2
9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 3.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 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5.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

影响学生心理品德形成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品德形成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宽城满族自治县亮甲台中心校孟亚敏王喜21世纪初,世界各国在关注和平发展的同时,也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问题所担忧。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品德问题,因为良好的心理品德又是人的全面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学生学习疲劳、学业困难、厌学、偏激、嫉妒、敌对、自卑、早恋、轻生、暴力等问题是学生不良心理品德的重要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找到出现此类问题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心理品德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社会环境因素和个性心理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这是影响学生心理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来自外界的不良刺激,尤其是小学生,这个影响显得特别重要。

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都是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

(一)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

一个儿童从幼儿园走进学校,对他来说,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分带来的各种刺激远远比我们要多得多。

1、关系、身份的转移和变化,和老师、同伴的关系变化,更加正规的学习任务经及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都随之而来。

比方,一名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对老师说,为什么在幼儿园可以自由地玩,到了一年级就不可以了。

学生对于这种关系没有转变过来,而教师又没有正确引导。

2、校园风气是学校独特的风气和传统,它对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无形的作用。

良好的校风给有以温馨的感觉,激励人奋进。

不良的校风使人消极、倦怠,对学生的心理起到腐蚀和破坏作用。

案例:某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无用,读书无用,只要有钱在现今的社会就能走得开。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比吃比穿,不专心学习。

3、教学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品德的形成。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辍学。

教育心理学课件--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


而自己也降低
了标准
研究者认为:成人言行不一,会降低儿童 标准,使他们违反准则。要使儿童形成良好 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光有教育者,成人口头 说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包括成人和教师或的 身体力行和要求按高标准的实践。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道德行为通过后天学习形 成和改变,环境、教育、榜样在儿童道德品 质和行为的形成,改变中起重要作用,他们 强调教育上应注意言行一致,注重榜样的影 响和奖励的办法。
第三节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那些经常违反道德准则 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学生。
一、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
家庭 学校 社会
主观原因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1.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二)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场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 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
01 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02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 悦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 们从行为者的意向去评价行为。
水 平
阶 段
态度

偷药完全错误,但不不能说是对的。
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这是个体道德发 展的最高阶段。此阶段的行为者基于自己的良心所 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水 平
阶 段
态度


后 习 俗
2
当一个人在服从法律与拯救生命之间 赞成 必须做出选择时,为保全生命而偷药
是值得的。
水 平
反对
癌症患者很多,药物有限,不足以满 足所有需要它的人。
01
三因素论:知、情、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8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二、树立良 好的榜样
五、恰当的 奖励与惩罚
三、利用群 体约定
四、价值 辨析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一、有效的说服(说服法)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 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 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 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没有 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呈现正面观点; 当学生有反面观点时,教师主动呈现 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 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 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 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 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 杂过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 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 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 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 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人物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16、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2011年中学)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小学生必须经过道德体验才能理解道德规范,进而转化为 个人的道德需要,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因素是()。(2011 年小学) A.道德认知 B.道德评价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2014小学 上)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0.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2013年小学上)。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 情感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课件


品德即道德品质,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规定的 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或倾 也称德行、操行或品行。 向。也称德行、操行或品行。 1、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2、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某些性格既是 人表现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 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包含一个人 有关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行为倾向, 有关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行为倾向,即具有道 德评价意义的性格特征)。 德评价意义的性格特征)。
二、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它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它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其联系主要表现在: 其联系主要表现在: 1、品德是社会道德个体身上的具体表 、 现,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 德。 2、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人 、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使学生了解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规 则和步骤; 则和步骤; 锻炼学生独立地、 ②锻炼学生独立地、主动地选择道德行 为方式的能力; 为方式的能力; ③注意使学生在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同 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 时,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
三、道德意志的培养 1、向学生传授道德意志的观念并为其 树立榜样; 树立榜样; 组织道德行为练习, 2、组织道德行为练习,使学生获得意 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严格要求学生, 3、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 惯; 根据学生的意志类型特点, 4、根据学生的意志类型特点,有针对 性的进行锻炼。 性的进行锻炼。
第七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因素论:知、情、行(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四因素论:知、情、意、行(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道德行为)
五因素论: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 德自我
四因素论是主流观点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当道德认识与相应 的道德情感密切结合,就会转化为道德动机,推动人们产生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 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道德意志经常伴随道德行 为而发生
米斯切尔等(Mischel & libert)于1966年设计了如下实验: 将一组儿童置于玩小型滚木球游戏的情境中,儿童按一定规则 将木球投入球门,投中者得分,当得满二十分时便可获奖。但 如果按高标准(严格遵守规则)得奖的机会很少,只有按低标 准(偷偷违犯规则)才有较多的机会投中并获奖。
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
第二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第四节 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 第五节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 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 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 1.社会性 2.相对性
3.是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4.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 来维持
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 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1.稳定性: 2.个别性:
3.自觉性: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 活的。而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现象,它要依赖于个体生存而存在 (二)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一定经济基础的 反映,它是一种完整的体系。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 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三)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并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 脑中的反映,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制约,而且也要 受生理、心理规律制的。 (四)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 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6.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这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此阶段的行为者基于自己的良 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0—9岁大致属于前习俗水平;
9—15岁属于习俗水平; 16岁后逐步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不会很多。
三、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个体的大多数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是在社会交往中 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也可以通过榜样的观察而改变。 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来获得的改变行为不同于学习者对刺激作出 反应的直接学习,而是一种间接的或替代学习。 在班杜拉看来,个体新道德行为的形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都主 要通过观察榜样进行的。
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1、儿童规则意识随年龄增长变化,可归为单纯规则阶段 和意义准则阶段 。
2、不同年龄儿童对规则执行有不同特点。
(二)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后果作出判断,即是一种客观责任;年 长儿童则是根据行为意向作出判断,即是一种主观责任。其发 展的一般趋势是:客观责任随年龄增长逐渐向主观责任转变。 当两个过程发生部分重叠时,这种重叠时相就是内化。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儿童品德是否成熟的标志:一是尊重准则,一是社会公正感。
他 律
自 律
尊重准则:儿童品德是否成熟要看他对规则的态度以 及对行为责任的判断。 皮亚杰认为,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6-10岁)把准则看作 是道德上的绝对的东西,他们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 。他们确信,任何道德问题都有“对”的一面和“错”的 一面,在他们心目中,“对”就是服从准则。
第二阶段:将儿童分为三个组:
A组,榜样——奖励组,先让儿童看一部短的电影片,影片中 有一男孩在玩一些被告知不许玩的玩具;不久,他妈妈进来, 亲热地夸奖男孩并和他一起玩这些被禁止玩的玩具。
B组,榜样——指责组,也看一类似的影片,它与A组不同的是 当男孩的妈妈进入房间时,看到孩子违反禁令,就严厉地训斥 他;于是男孩立即放下玩具,跳上沙发哆嗦,还拿毯子遮住脸 ,显出十分恐惧的神态。
抵罪性惩罚:在年幼儿童看来,谁犯过错谁就该接受惩罚,并 且是一种抵罪性惩罚,即通过强制的方法使犯错者改正错误, 。这类惩罚的性质与所犯错误的内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具有 任意性。如儿童不完成作业就不许去看电影,不打扫房间就不 带去散步等等。 回报性惩罚:年长儿童开始认识到惩罚应该是和犯错的内容和 性质建立关系的。例如说谎会丧失别人的信任;损害集体利益 会使自己孤立等。这种无需通过使人痛苦的惩罚来使儿童遵守 规则,只需使违反规则者意识到违反规则就失去了社会关系如 同伴关系、信任关系等,也失去了合作关系如被集体孤立等, 这就是得到的惩罚。
1.
抗拒诱惑的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 诱惑。他们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 改变。 1963年,沃尔特斯(Walters)等三人设计,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选一组五岁男孩并带进一间放有许多有趣的玩具和 大字典的房间参观。并被告知:“这些玩具禁止玩,但可以翻 字典。
C组,控制组,不看惑的测验。每个男孩都 单独在上述放有玩具的房间里呆15分钟,他们的活动实验者 可以通过单向显示屏观察到并记录下来。
结果发现: 第一组很快屈从诱惑,不管禁令去动那些玩具,克制行动的 潜伏时间平均只有80秒左右; 第二组有较长时间克制自己不动玩具,平均潜伏时间七分钟 左右,有的甚至15分钟内都始终不动; 控制组平均潜伏时间五分钟左右。
社会公正感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道德是否成熟要看他 对公正观念以及对成人惩罚的公正性判断。
处于他律水平的儿童一般都倾向于抵罪性惩罚;自律水平的儿 童一般都倾向性惩罚。 在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他律水平的儿童倾向于根据行为后 果进行责任判断;自律水平的儿童更着眼于行为者的有意欺骗 或违反准则的意向上,而不是单纯着眼于行为者的行为后果上 。
例子:当你带着一年幼儿童驾车时,你对他说,为了赶去 医院急诊,超速驾驶行不行?年幼儿童会说,这不行,因 为破坏了“交通规则”,这样做应该受罚。
自律阶段的儿童懂得准则也是人们制订的,它本身也可能是不 对的,儿童能自己重新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对错,对行为责 任的道德判断也是如此,处于他律水平的儿童往往倾向于从行 为后果,而不是从行为者的意向,去判断行为的责任。 例子:一个女孩有意敲打桌子,但未造成损坏,她的妹妹因动 作笨拙无意碰撞了桌子,妈妈放在桌上的东西滚下地来。听了 这个故事,他律水平的儿童几乎都会谴责妹妹的行为。而处于 自律水平的儿童则能根据行为者的意向去判断行为的责任。
(三)后世俗水平
后世俗水平亦称原则的道德水平。处于该水平的行为者,其行 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 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已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等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 。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并非一成不变。
第八章 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
经典道德两难问题
——“天桥问题”和“电车问题”
“电车难题”:一位电车司机正驾驶电车在轨道上前行,突 然发现前面有5个工人正在维修轨道,如果按照目前的线路 继续行驶,就会撞死这5个工人。救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按 下使电车切换到岔道上的按钮,但这样就会撞死岔道上的另 1个工人,你会切换按钮吗? “天桥难题”:一位电车司机正驾驶电车在轨道上前行,突 然发现前面有5个工人正在维修轨道,如果按照目前的线路 继续行驶,就会撞死这5个工人。你站在轨道上方的一座天 桥上,身旁站的是一位体型庞大的陌生人。你自己太轻阻止 不了火车,但是如果你把这个身边的人推下轨道上,他会被 电车撞死但是他的身体可以使电车停下来。你会推他吗?
(四)从抵罪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抵罪性惩罚是在成人约束强制下,带有专断的产物,是他律道 德的表现,一味顺从成人,以成人之是非为是非,辨别不清真 正的行动准则。报应性惩罚是儿童同辈间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 的产生,是同辈之间相互尊重的产物。
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让儿童对两难问题做出判断。皮 亚杰的被试都是十二至十三岁,他的被试年龄延长到二十一岁 。他根据被试的回答来划分儿童的道德水平。同时把这一水平 的划分作为量表,再测其他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
研究者认为,榜样具有一个替代性后果,奖励或指责影片中的 人物都戏剧性地影响着儿童对诱惑的抗拒,而奖励性榜样却使 儿童更快地屈从于诱惑和花很长时间做被禁止的活动。 3、言行一致的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导,另一是在学习面前展示自己 的行动和实践。他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和重要性。他们认为成 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什么样的惩罚是公正的?
例如,一个故事中母亲要求孩子帮自己去拿些午餐用的面 包,这个孩子没有去拿,结果午餐时没有足够的面包可吃。
父亲便考虑了三种惩罚的方法:
一是第二天不许他骑木马玩;
二是中午不让他吃面包; 三是在他需要帮助时却拒绝帮助他,并表示等他肯帮助 别人时再给予他帮助。 结果发现,年幼儿童几乎都选择前两种方法,而随着年龄的增 长,儿童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第三种。
(三)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的公道的公正
儿童公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1)6-7岁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服从,即服从成人、权威, 此时儿童是以成人之是非为是非。
(2)10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平等。
(3)13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公道。这一年龄阶段儿 童根据自己的观念的价值标准判断,公道感是公正观念的一种 高级形式,它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