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品德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班杜拉的研究
(一)有关道德行为形成的实验研究 1.抗拒诱惑实验 2.赏罚控制实验
3.模仿学习实验
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 习的结果。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 心概念。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教育涵义 1.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 2.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以前的儿童 (2)道德信念萌芽时期,小学三、四年级学生 (3)道德信念开始确立的时期。小学五年级以 后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1.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行
为经验和道德情感体验。 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榜样人物先进事 迹的感染作用。 3.明确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理解道德现 象的实质。 4.注意培养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5.通过同情心训练的方式丰富道德情感。
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 执行这些规范。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
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研究
科尔伯格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
海因兹偷药 海因兹偷药以后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
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
4.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5.你对常见品德问题的矫正有哪些建议?
1.道德概念的掌握 (1)使学生获得感性的道德经验。 (2)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道德教育上保持一
贯和一致。
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
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 (1)他律——自律 (2)效果——动机 (3)对人——对己 (4)片面——全面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
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他律道德是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10岁之 前)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 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 断。 自律道德是指较大儿童(10岁以后)根据行为者 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由儿童自 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4.自身的因素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
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三、品德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 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道德概念
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 展三个维度。
道德与品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
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 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 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 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第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 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第十一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形成的理论 品德的培养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
为规范的总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 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 倾向。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人的个性 中的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 意义的部分。
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 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 措施
思考题
1.什么是品德?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2.简述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义的行动。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
二、柯尔伯格的研究 三、班杜拉的研究
一、皮亚杰的研究
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对偶故事
儿童的品德发展具体表现为: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无律期
阶段 2.权威阶段 (5—8岁)——他律道德阶 段 3.可逆性阶段 (9—11岁)——自律阶 段的开始
二者的联系是: 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三要素说 (一)道德认识——知 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二)道德情感——情
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三)道德行为——行
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
为了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做
到以下几点: (1)注意道德评价的示范。 (2)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的实践。 (3)注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3.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信念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生的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三个时期:
(1)无道德信念时期。小学一、二年级或10岁
(1)中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未定型,
可塑性大,自我意识差,想独立又乐意 结群,重感情易激动。
(2)不良行为者的心理特点
A、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B、明显的情绪反应
C、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E、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训练主要包括: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道德行为方
式。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外 部标志。
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学生的过错行为——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
来自百度文库
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 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损 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
1.客观原因: 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2.主观原因——内部心理因素
(包括客观环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观察 到的榜样等等) 3.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 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1.社会规范的依从 2.社会规范的认同
3.社会规范的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2.社会环境 3.班集体和同辈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