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菌群失调症 dysbacteriosis
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产生了 另—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Û 潜伏感染
2、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
1)感染源 病人、带菌者、环境感染储源、动物 感染源
2)传播方式 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环境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物 (一)特点
1.机会致病菌 2.耐药菌 3.新病菌 4.适应性强 (二)常见微生物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wenku.baidu.com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¾ 口腔微生态系 ¾ 食管与胃微生态系 ¾ 阴道微生态系 ¾ 呼吸道微生态系 ¾ 皮肤微生态系
一、正常菌群的定义及生理意义
1.生物拮抗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抑瘤作用
病人: 潜伏期—恢复期 带菌者: 健康带菌者
恢复期带菌者 动物: 人畜共患病原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的
体表和体内
正常菌群 隐伏的病原菌
(二)感染的传播途径
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 皮肤黏膜 多途径
方式 痰液、飞沫、带菌尘埃 食入染菌的水、食物 或经手、苍蝇 性接触、间接接触 创伤、吸血昆虫叮咬 呼吸道、消化道、创口
二、感染类型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是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过程 根据双方力量对比和作用的结果分: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显性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带菌状态 carrier state
显性感染分类: 按病情缓急分 急性感染: 发病急、病程较短(数日至数周) 病愈后,病原菌从体内消失 慢性感染: 发病慢、病程长(持续数月至数年)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功
能,在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称为侵袭力
(一)侵袭力
1、黏附素 2、荚膜 3、侵袭性物质 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2、荚 膜
抗吞噬作用: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 子
抗杀菌物质损伤:如溶酶体、补体 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形成生物
细菌占90%以上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易感对象因素 年龄、基础疾病 (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治疗 (三)损害免疫功能因素 (四)其他因素
¾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三)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 (四)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 结构:分子结构为A-B模式
外毒素
毒性部分
与受体结合部分
★ 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作用
据对宿主细胞亲和性及作用方式分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 抗原性强,可制备为类毒素(toxoid)
内毒素
★ G-菌细胞壁裂解后释放
★ 是细胞壁的脂多糖, 耐热
★ 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类毒素
★ 不同细菌的内毒素毒性作用相同

★ 3. 侵袭性物质:协助抗吞噬或向四周扩散
侵袭素:侵袭基因
酶: 金葡菌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利于细菌在组织扩散
链道酶
4、细菌生物被膜
定义:细菌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 料表面,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 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
(二) 毒素
Õ外毒素 Õ内毒素
★ G+菌及少数G- 菌分泌或释放 ★ 蛋白质成分,不耐热
二、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 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 条件致病菌
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的改变 2、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的致病性:pathogenicity
是指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 是质的概念
¾ 细菌的毒力
¾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感染的发生,还需的足够数量 毒力越强 感染所需菌量越小
时间、地点、人物
¾ 传染病学与医院感染学区别
我国国家卫生部1990年: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 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 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 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按感染源) 1、内源性医院感染(自身医院感染)
Û 由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引起 1.寄居部位的改变 大肠杆菌 2.免疫功能下降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按感染部位分 局部感染:
病原在局部增殖、引起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病原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 引起全身性症状
★毒血症 toxemia ★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 ★菌血症 bacteremia ★败血症 septicemia
★脓毒血症 pyemia
第五节 医院感染
¾ 概念 ¾ 医院感染、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
三、 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致病机制: 免疫机制:
外毒素、内毒素 引起炎症反应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致病机制:病理性免疫损伤
低细胞毒性形成肉芽肿
免疫机制:主要靠细胞免疫
CTL
细胞杀伤
Th1—细胞因子 直接杀伤
活化巨噬细胞杀伤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 (一) 外源性感染: 病原体来自体外
一、非特异性免疫 其特点是:①人人生来就有 ②无特异性 1.屏障结构 ★皮肤与粘膜: 理、化及生物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2.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二、特异性免疫 其特点:①有明显的特异性 ②后天获得 ③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免疫增强
包括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黏膜免疫
表现为: 发热
内毒素
巨噬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内、外毒素比较:
外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及少数革兰
阴性菌分泌或释放
成份
蛋白质
稳定性 不稳定
抗原性 强 ,形成类毒素
毒性 强,各毒素作用不同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细胞 壁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 稳定 弱,不形成类毒素 较弱,作用相同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病原菌侵入人体, 首先要突破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 7-10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相互配合 共同杀灭病原菌。
¾ 细菌侵入的部位 侵入部位适宜方可引起感染
一、细菌的毒 力
表示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是量的概念 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 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接种途径 能使一定体重的实验动物的半数动物死亡 或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决定毒力的物质基础: 侵袭力
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