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标准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标准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标准

儿科疾病

1、水痘合并症:

诊断标准

(1)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或流行史。

(2)皮疹在3—5天内分批出现,同时有各型皮疹(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痂在5-20天内脱落,一般不留疤痕。皮疹分布以躯干多见。

住院指征:

并发肺炎,皮肤继发感染,脑炎。若无并发症,但有高热不退、精神萎糜等症状也就是留院观察指征。

治愈标准:

(1)隔离期已满(隔离至全身水痘完全干燥结痂)。

(2)临床症状消失。

出院指征:

同治愈标准。

2、急性支气管炎:

诊断标准:

(1)咳嗽为主要症状,热型不定,开始干咳,1-2天后分泌物增加。年长儿童全身症状较轻,婴幼儿全身症状较重。(2)双肺听诊有干啰音,呼吸音粗糙,或伴有不固定得大水泡音;(3)胸片肺门及肺下部肺纹理增粗或正常;(4)白细胞正常或稍增高。

入院标准:

若门诊治疗症状无好转,体温达38。5℃以上,且年龄小(2岁以下),需住院。

咳嗽减轻,肺部无啰音,体温正常。

出院指征:

同治愈标准。

3、喘息性支气管炎:

诊断标准:

(1)多发生在3岁内婴幼儿,尤以肥胖者较多见。(2)患儿有咳嗽,气喘,有或无发热,有支气管炎伴哮喘症状。(3)伴有烦燥或哭吵,进食少,睡眠欠佳;(4)听诊呼气延长,吸气时有哮鸣音,不固定性湿啰音;(5)胸片有肺纹理增粗,肺含气量增加。

入院标准:

门诊治疗无效,影响睡眠,病情有加重,年龄2岁以下,需住院治疗。

治愈标准:

咳嗽气喘减轻,精神食欲正常,活动自如,双肺无哮鸣音,无干啰音可出院。

出院指征:

同治愈标准、

4、疱疹性咽炎:

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突起高热,并持续中、高热,可有流涎、咽痛、拒食、呕吐、哭吵;(2)查体:咽充血,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红晕,破溃后成溃疡;(3)血常规可正常,以淋巴增高为主;(4)若有手、足、躯干(臀)部疱疹,应考虑手足口病。

一般建议住院,防止高热惊厥。

出院指征:

病程一般一周,热退,口腔溃疡消退可出院。

治愈标准:

体温正常,口腔溃疡消退、

5、咽结合膜热:

诊断标准:

突起高热,咽充血,睑结膜充血,有流泪,颈、耳后淋巴结肿大,约7—10天自愈。

入院标准:

体温达39℃以上,需住院,防止高热惊厥。

治愈标准:

热退,咽充血,睑结膜充血消退。

出院指征:

同治愈标准。

6、化脓性口炎、咽炎:

诊断标准:

(1)可有发热,可有流涎,纳差,拒食;(2)咽部,口腔粘膜多处溃疡,脓苔;(3)精神差,睡眠欠安稳静;(4)血常规可有白细胞增升。

入院标准:

中高热(达38.5℃以上)拒食,精神差可住院治疗、

治愈标准:

体温正常,食欲恢复,口腔粘膜无溃疡,血常规恢复正常。

出院指征:

体温稳定48小时以上,精神、食欲正常,口腔粘膜无溃疡。

7、急性感染性喉炎,急性痉挛性喉炎,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急性会厌炎,咽后壁脓肿。

诊断标准:

急性痉挛性喉炎,多见婴幼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多由急性喉炎向下蔓延而来。突发声嘶,可有发热,呼吸急促,睡眠时鼻鼾音,张口呼吸。可有突发呼吸梗阻致生命危险,血常规可正常或白细胞升高、

入院标准:

一旦考虑以上病,即就是急性上感得四种危重症,应立即住院。

治愈标准:

体温正常,食欲正常,无发热,血常规恢复正常,咽后壁无脓肿,咽喉及会厌部无充血,肺部体征恢复正常、

出院指征:

声音正常,无发热,咽部无充血,水肿,或脓肿消退,即可出院。

8、感染性腹泻:

诊断标准: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溢乳或呕吐,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量少稀薄或带水或黏液便,不同程度得脱水及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全身中毒症状。

入院标准:

患儿有发热,呕吐、腹痛,大便粘胨,肠鸣音亢进,大便常规脓球+以上,红细胞(+),若门诊治疗无效,或高热,脱水可以住院治疗。

治愈标准:

体温正常,胃肠道症状消失,脱水纠正,酸中毒纠正,电解质恢复正常,大便常规正常。

出院指征:

同治愈标准。

9、非感染性腹泻:

诊断标准:

有不洁饮食或受凉史,有呕吐,发热,尿少口渴,大便日五次以上,呈稀糊或水样便,有腥味,大便常规可正常或脂肪球,查体有肠鸣音亢进,精神差,皮肤干燥,弹性差,囟门成凹陷,口腔粘膜干燥、

入院标准:

若有中度脱水症状或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即应住院、

治愈标准:

大便次数减少,尿量恢复正常,口渴消失,精神好转,食欲好转,脱水、酸中毒纠正,电解质恢复正常、

出院指征:

同治愈标准、

10、急性胃炎:

诊断标准:

各种因素引起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感染者常伴有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胃镜检查,可见粘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岀血等。

入院标准:

有不洁饮食或受凉史,有呕吐,腹痛或哭吵不安,查体胃脘部有压痛,若合并脱水、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应住院。

治愈标准:

无呕吐,腹痛,能恢复饮食。脱水纠正,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恢复正常。

出院指征:

同治愈标准。

11、胆道蛔虫并胆囊炎:

诊断标准:

(1)剑突下或右上腹阵发性“顶钻”样剧烈疼痛,可向右肩及背部放射,疼痛时病儿辗转不安、大汗淋漓、大声喊叫,甚至在床上打滚。缓解时,腹痛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2)腹部体征所见与剧烈得自觉腹痛症状常常不相符合,腹痛发作期间,剑突右下方仅有压痛,没有明显得腹肌紧张,待发作过后侧腹肌柔软,压痛减轻,甚至消失。(3)以往有蛔虫史。(4)如出现寒颤、高热、黄疸、则就是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得表现。(5)B超可见胆囊炎性改变及胆囊内虫团。

入院标准:

有胆囊炎表现及腹痛不缓解即应住院治疗、

治愈标准:

腹痛完全缓解3—7天,腹部体征消失,一般情况好、

出院指征:

同治愈标准。

12、肠道蛔虫并肠梗阻:

诊断标准:

(1)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以往有蛔虫史或最近有驱虫史。(2)阵发性腹痛,便秘,继之有呕吐,有时吐出蛔虫。

(3)腹部可见肠型,肠音亢进、早期腹部并不膨胀,腹壁柔软,腹部可以摸到大小不等得肿物,如条索状或面团状可移动,晚期肿物坚硬而不变形。(4)X线检查:显示一般肠梗阻征象。(5)腹部B 超可见虫团。

入院标准:

腹痛明显,有肠梗阻症状。

治愈标准:

腹痛缓解,症状消失、

出院指征:

腹痛缓解,症状消失可出院。

13、嗜血细胞综合征:

诊断标准:

(1)发热≥7天,体温达38。5℃以上;(2)脾大,肝肋下≥3厘米;(3)全血细胞减少;(4)高甘油三脂血症与/或低纤维蛋白质血症;骨髓检查可见吞噬细胞、

入院标准:

一旦发现以上症状,应收入住院治疗。

治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即可出院。

出院指征:

同治愈标准。

14、川畸病:

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1)发热持续5天以上。(2)四肢末端初期手足硬肿、充血,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3)多形性红斑皮疹、(4)双侧结膜充血,为一过性,无脓性溢液。(5)唇红、皲裂、岀血杨莓舌,口腔粘膜弥漫充血。(6)急性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具有上述6项得5项即可诊断、如仅有4项,而二维超声心电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扩张或者动脉瘤亦可诊断、

入院标准:

发热5天以上,诊断可疑即收入住院。

治愈标准:

无冠脉异常,ASA疗程8周左右,有冠脉异常,ASA至少1年,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定期检查随诊2—3年。

出院指征:

急性期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好转或正常。

15、隐睾:

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睾丸从未进入阴囊,阴囊发育不良与阴囊中无睾丸。

入院标准:

先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住院手术,1岁以上得患儿诊断确立后即可住院手术。

治愈标准:

手术顺利找到睾丸并将其下降固定于阴囊内。

出院指征:

精神食欲可,大小便正常,体温正常,睾丸位于阴囊内,伤口无红肿渗液,甲级愈合、

《医院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试行版.doc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儿科疾病分级诊疗,基层医生能够以及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安徽省出台的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所承担的儿科疾病工作内容。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危、急、重症多,接诊医院需设有新生儿病房、拥有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的专科设备等条件。因此,原则上新生儿疾病应在具备一定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以确保医疗安全。 早产儿胎龄≥35周和出生体重>2500g,无高危因素,生命体征平稳的早产儿可在具备治疗条件的一级医院观察。疑有并发症时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可在具有黄疸监测条件的一级医院观察。病理性黄疸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现疑似新生儿患儿,需及时转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现有口吐泡沫、气促等疑似新生儿肺炎症状的患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腹泻病诊断腹泻病的新生儿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持续发热或体温不升、吃奶减少等疑似化脓性脑膜炎症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窒息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产妇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待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新生儿窒息史,临床上疑似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立即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新生儿病房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现疑似颅内出血的新生儿立即转诊上级医院治疗(转诊中注意头部制动)。新生儿破伤风疑似新生儿破伤风的患儿应转三级医院治疗。 先天性梅毒疑似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病小儿诊断为急性腹泻病轻型或仅伴有轻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则需转二级医院诊治。 急性胃炎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仅为低热,不伴有消化道出血、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尿量正常,进食基本正常。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效果不佳,则应转二级医院就诊。 慢性胃炎一级医院对疑似慢性胃炎患儿可以进行初步治疗,效果不佳可转往二级医院治疗。 消化性溃疡一级医院对疑似消化性溃疡病例可以进行初步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转至二级医院诊治。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HP感染疑似病例可以进行初步治疗,如效果不佳可以转至二级医院检查治疗。 消化道出血一级医院对消化道出血患儿可以进行初步处理后转上级医院。急性胰腺炎如临床疑似本病,应及时转至上级医院就诊。 婴儿肝炎综合征如临床疑似本病,应转至二级医院就诊。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治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如治疗后患儿仍高热不退或病情进展,应及时转上级医院;三个月以内患儿,由于病情变化快,应酌情到二、三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新生儿肺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 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 等。 【诊断】 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治疗】 1. 加强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治疗。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加强呼吸管理。 4. 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纠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治疗。 7. 供给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新生儿黄疸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 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 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 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 G-6-PD 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5. 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

常见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儿科疾病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性溃疡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包括厌食、消瘦、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反酸、反复上腹部疼痛、呕血及便血史。 3. 有关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溃疡的家族史。 4. 以前的检查、治疗经过及疗效情况。 【检查】 1. 全身体检,重点检查腹部情况。 2.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3. 有条件可作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检查。 4. 有条件可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IgG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13-C素呼吸试验等。 【诊断】 1. 具有上消化道疾病的症状,钡餐及纤维内窥镜检查的结果即可诊断。 2. 注意与应激性溃疡、胃泌素瘤所致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饮食治疗。 2. 并发症治疗,如溃疡出血等。 3. 抗酸治疗,包括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 4. 保护胃粘膜,如胶体铋。 5. 根除HP治疗。 6. 病情复杂,医疗条件欠佳者,需请专科医师或转上级医院医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愈合。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缩小。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 病情好转、并发症控制后可出院门诊治疗。 小儿腹泻病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 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 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21

小儿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细菌性痢疾-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进食不洁食物及饮料史。 2.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 3. 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或昏迷等中毒性痢疾表现。 4. 与之鉴别的其它腹泻。 检查 1. 全身检查:疑毒痢时应在15分钟内完成体格检查。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培养及药敏试验。 3. 器械检查:必要时作乙状结肠镜检。 诊断 1. 依据进食不洁食物史,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症状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需依靠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 本病需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肠炎、病毒性腹泻、阿米巴痢疾等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 抗菌药物治疗。 3. 中药治疗。 4. 中毒性菌痢治疗:包括抗休克扩容、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防治肺水肿等措施。 二、小儿败血症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高热及全身不适:如头痛、纳差、苍白、婴幼儿可惊厥、吐泻。

2. 皮肤粘膜伤口感染史、皮肤疔疖、脓肿史、胃肠道症状及尿路感染史。 检查 1. 全身检查,重要的生命体征。 2. 专科检查:皮肤感染病灶、出血点、肝脾有无肿大。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培养加药敏试验,局部病灶分泌物的培养及涂片及其他有关检查。 诊断 1.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血象可初步做出诊断。 2. 确诊需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毒痢及粟粒性肺结核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及维生素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抗菌药物治疗:最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3. 中毒症状严重者需加用激素治疗。 4. 脓性病灶切开排脓。 5. 免疫疗法。 6. 严重者转上级医院 三、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的内容,具体内容:妈咪应该多了解一些防病、治病的简单常识,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腹泻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 妈咪应该多了解一些防病、治病的简单常识,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腹泻 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发病原因: 1、体质因素 ①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②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2、感染因素 (1)消化道内感染

(2)消化道外感染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 3、消化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过敏 (4)药物影响 (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也易引起婴儿腹泻。治疗方案: 1、要调整好孩子的饮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喂孩子巧克力、牛奶、鸡蛋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想以此来弥补患儿腹泻造成的损失,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腹泻长时间不愈。此时宜给孩子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开水,甚至暂禁进食,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以加快疾病的痊愈。 2、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小儿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泻的儿童,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更快,从而加重病情。 3、要注意保护好病孩的臀部 由于排便次数增多,肛门周围的皮肤及粘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家长在护理中要特别注意肛门部位。便后应用细软的卫生纸轻擦,或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洗后可涂些油脂类的药膏,以防红臀,并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破溃。对于病孩用过的便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设计》(试行版)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 儿科疾病分级诊疗,基层医生能够以及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安徽省出台的《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试行版),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所承担的儿科疾病工作内容。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危、急、重症多,接诊医院需设有新生儿病房、拥有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的专科设备等条件。因此,原则上新生儿疾病应在具备一定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以确保医疗安全。 早产儿胎龄≥35周和出生体重>2500g,无高危因素,生命体征平稳的早产儿可在具备治疗条件的一级医院观察。疑有并发症时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 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可在具有黄疸监测条件的一级医院 观察。病理性黄疸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现疑似新生儿患儿,需及时转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现有口吐泡沫、气促等疑似新生儿肺炎症状的患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腹泻病诊断腹泻病的新生儿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持续发热或体温不升、吃奶减少等疑似化脓性脑膜炎症状,应及时转

上级医院治疗。 新生儿窒息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产妇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待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新生儿窒息史,临床上疑似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立即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新生儿病房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现疑似颅内出血的新生儿立即转诊上级医院治疗(转诊中注意头部制动)。新生儿破伤风疑似新生儿破伤风的患儿应转三级医院治疗。 先天性梅毒疑似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病小儿诊断为急性腹泻病轻型或仅伴有轻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则需转二级医院诊治。 急性胃炎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仅为低热,不伴有消化道出血、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尿量正常,进食基本正常。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效果不佳,则应转二级医院就诊。 慢性胃炎一级医院对疑似慢性胃炎患儿可以进行初步治疗,效果不佳可转往二级医院治疗。 消化性溃疡一级医院对疑似消化性溃疡病例可以进行初步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诊断要点 以发热恶寒, 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 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四时均有, 多见于冬春, 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自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单核细胞增加。 二、中医辨证分型 1 、风寒束表: 发热轻,恶寒重, 无汗, 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 头痛。舌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犯表: 发热重, 恶寒轻, 有汗或无汗,头痛, 鼻塞流稠涕, 咳嗽, 咽红。或目赤流泪, 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 苔薄黄, 脉浮数。 3 、暑湿袭表: 高热不退, 或身热不扬, 汗出不畅多头痛, 倦怠, 泛恶, 鼻塞流涕, 咳嗽。舌尖红, 苔白腻, 脉数。 三、治疗 ( 一〉中医治疗 风寒束表: 解表散寒, 宣肺和卫。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2 、风热犯表: 硫风清热, 解毒利咽。以银翘散和桑菊饮加减。 3 、暑湿袭表: 清暑解表。以新加香需饮加减。 4、外治:中药穴位敷贴、中药外洗、推拿等治疗。 〈二〉西医治疗 1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 保持室内通风, 适宜的温湿度: 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2 、对症治疗: (1) 发热:可给物理降温:体温》° C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酸、布洛芬等,或静注赖氨匹林。如发生高热惊厥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如既往有复杂性热惊厥史,体温》38 ° C 即给予药物退热治疗。 3 、病因治疗: 常用抗病毒药物 (1) 利巴韦林(病毒唑) ,疗程3 一7 天。剂量为10 -15mg/kg/ 日,分3-4 次口服或、化吸入、静注。 (2) 中药: 可选用感冒冲剂(院制)、小儿金翘颗粒、健儿清解液、减味紫雪口服液等。如病情严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常用者有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疗程3-5 日。如证实为链球菌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史者,青霉素疗程为10-14 日。 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 一、诊断要点 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作者:————————————————————————————————日期: ?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新生儿肺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 1.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诊断】 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 【治疗】 1. 加强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治疗。 3.加温湿化后供氧,加强呼吸管理。 4.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 5.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纠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治疗。 7. 供给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新生儿黄疸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 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2.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G-6-PD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5. 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TORCH血清学检测及基因诊断(PCR)。 6. 碱性磷酸酶、B型超声、同位素扫描、CT等。

治疗儿科三大常见疾病有哪些方法

治疗儿科三大常见疾病有哪些方法 网络治疗儿科三大常见疾病有哪些方法腹泻: 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发病原因: 1、体质因素 ①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②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2、感染因素 (1)消化道内感染 (2)消化道外感染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 3、消化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过敏 (4)药物影响 (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

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也易引起婴儿腹泻。 治疗方案: 1、要调整好孩子的饮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喂孩子巧克力、牛奶、鸡蛋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想以此来弥补患儿腹泻造成的损失,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腹泻长时间不愈。此时宜给孩子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开水,甚至暂禁进食,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以加快疾病的痊愈。 2、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小儿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泻的儿童,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更快,从而加重病情。 3、要注意保护好病孩的臀部 由于排便次数增多,肛门周围的皮肤及粘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家长在护理中要特别注意肛门部位。便后应用细软的卫生纸轻擦,或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洗后可涂些油脂类的药膏,以防红臀,并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破溃。对于病孩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都要及时洗涤并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反复感染或传染给其他人。 饮食原则: 1、饮食过多要减少饮食量,使宝宝的肠胃得以休息。吃配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与需要、消耗过多有关、 2、有感染得危险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生长发育迟缓与营养物质缺乏,不能满足生长发育有关。 4、知识缺乏患儿家长缺乏营养知识及育儿知识。 护理措施 1、饮食管理饮食调整得原则就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饮食,直至恢复正常。 1)能量得供给 2)蛋白质得供给 3)维生素及矿物质得补充 4)鼓励母乳喂养 5)鼻导管喂养得应用 6)建立良好得饮食习惯 2、促进消化、改善食欲 3、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做好口腔护理,保持生活环境舒适卫生,注意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4、观察病情观察有无低血糖、维生素A缺乏、酸中毒等临床表现,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并做好急症抢救准备。 5、提供舒适得环境,促进生长发育 6、健康教育 口炎护理 护理诊断 1、口腔黏膜改变与感染有关 2、疼痛与口腔黏膜炎症有关 3、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 1、口腔护理溃疡性口炎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利凡诺溶液清洗溃疡面,年长儿可用含漱剂。鼓励多饮水,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湿润与清洁,减少口腔细菌繁殖、对流涎者,及时清除流出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引起皮肤湿疹及糜烂。 2、正确涂药 3、饮食护理以高能量、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得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应口腔黏膜糜烂、溃疡引起疼痛影响进食者,于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同时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肠道外营养,以确保能量与水分供给、 4、食具专用患儿使用得食具应煮沸消毒或压力灭菌消毒 5、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时,予以松解衣服、置冷水袋、冰袋等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同时做好皮肤护理。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指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轻度CAP,患儿精神反应好,无明显呼吸困难、低热3天以内、胸片仅提示斑片状阴影患儿,可以在一级医院治疗。治疗48h无效,持续高热3天以上、胸片出现单叶病灶融合病变患儿及短期内病变进展患儿必须及时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接受及诊治一级医院转诊患儿,如果出现持续高热7d不退或明显呼吸困难表现,以及胸片等影像学证实双侧或多叶受累或肺实变并肺不张、胸腔积液或病情迅速恶化,患儿出现休克、意识障碍、呼吸窘迫或衰竭征象者需转三级医院治疗。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呼吸道畸形、重度贫血、重度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者需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根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对患儿进行诊治。需具备内外科综合实力,有经验丰富的小儿呼吸专科、完善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条件,具备纤支镜等特殊检查治疗手段,有呼吸机等重症抢救设备。病情缓解可转二级医院治疗。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气道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哮喘可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哮喘急性发作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过程,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其起病缓急和病情轻重不一,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674 金沙县源村乡卫生院 儿 科 常 见 疾 病 诊 疗 常 规

新生儿肺炎????【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 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 ????【诊断】 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治疗】 1. 加强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治疗。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加强呼吸管理。 4. 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纠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治疗。 7. 供给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 新生儿黄疸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 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 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 G-6-PD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5. 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TORCH血清学检测及基因诊断(PCR)。 6. 碱性磷酸酶、B型超声、同位素扫描、CT等。 ????【诊断】 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确诊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儿科常见疾病诊疗》的内容,具体内容:宝宝的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弱,容易受到外来的病菌,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科常见的疾病诊治吧。儿科常见的疾病诊治—、发热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 宝宝的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弱,容易受到外来的病菌,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科常见的疾病诊治吧。 儿科常见的疾病诊治 —、发热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目前主张测腋温,若腋温超过37.5℃,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一)发热程度分级 1、低热:37.5℃-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二)病因 经过细致的体格检查,根据一些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若患儿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等; 2、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 3、若伴有咳嗽,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 4、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结核、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5、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三)急救措施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解包、松衣散热。 1、冷敷:可用冷湿毛巾敷额,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 2、醇浴: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改用稍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 3、在作物理降温的同时还要服退热药,有高热、抽筋病史的同时加服镇静药。当家离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遇高热最好不要不管一切往医院跑,可以先在家中作上述紧急处理。 4、药物降温法:不可随便使用退热药,若体温不超过38℃,无需服药,要注意观察。对早产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