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前言

根据建设部(83)城科字第224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

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了本规。本规的主要技术容是:

1.总则;

2.术语;

3.基地和总平面;

4.建筑设计通用规定;

5.体育场;

6.体育馆;

7.游泳设施;

8.防火设计;

9.声学设计; 10.建筑设备。

本规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容的解释。本规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2号,邮政编码:100045)

1 总则

1.0.1为保证体育建筑的设计质量,使之符合使用功能、安全、卫生、技术、经济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供比赛和训练用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和游泳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设计。

1.0.3 当体育建筑有多种用途(或功能)时,其技术标准应按其主要用途确定建筑标准,其他用途则适当兼顾。

1.0.4 体育建筑设计应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比赛和训练环境,为观众创造安全和良好的视听环境,为工作人员创造方便有效的工作环境。

1.0.5体育建筑设计应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各地区的气候和地理差异,

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民族习惯以及传统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应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1.0.6体育设施,尤其是为重大赛事所建的设施应充分考虑赛后的使用和经营,以保证最大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0.7 体育建筑等级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分级,且应符合表1.0.7规定。

表1.0.7 体育建筑等级

等级主要使用要求特级举办亚运会、奥运会及世界级比赛主场

甲级举办全国性和单项国际比赛乙级举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

丙级举办地方性、群众性运动会

1.0.8 不同等级体育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火等级应符合表

1.0.8的规定。

表1.0.8体育建筑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火等级

建筑等级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耐火等级特级>100年

不低于一级甲级、乙级 50~100年不低于二级丙级 25~50年

不低于二级

1.0.9 在进行正式比赛时,体育建筑设计必须符合体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体育竞赛规则中对建筑提出的要求。进行国际比赛时,同时还必须满足相关国际体育组织的有第 7 页关标准和规定。

1.0.10体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体育建筑:sports building

作为体育竞技、体育教学、体育娱乐和体育锻炼等活动之用的建筑物。

2.0.2体育设施 sports facilities

作为体育竞技、体育教学、体育娱乐和体育锻炼等活动的体育建筑、

场地、室外设施以及体育器材等的总称。

2.0.3体育场 stadium

具有可供体育比赛和其他表演用的宽敞的室外场地同时为大量观众提供座席的建筑物。

2.0.4体育馆sports hall

配备有专门设备而供能够进行球类、室田径、冰上运动、体操(技巧)、武术、拳击、击剑、举重、摔跤、柔道等单项或多项室竞技比赛和训练的体育建筑。主要由比赛和练习场地、看台和辅助用房及设施组成。体育馆根据比赛场地的功能可分为综合体育馆和专项体育馆;不设观众看台及相应用房的体育馆也可称训练房。

2.0.5 游泳设施 natatorial facilities

能够进行游泳、跳水、水球和花样游泳等室外比赛和练习的建筑和设施。

室外的称作游泳池(场),室的称作游泳馆(房)。主要由比赛池和练习池、看台、辅助用房及设施组成。

2.0.6竞赛区 arena

由观众席围合的运动场地及其辅助区域,包括竞技场地和缓冲区。

2.0.7跑道 track

体育场用作径赛的场地。正式比赛的跑道为全长400m的长圆形,并对场地方位、面层、规格有严格的要求。

2.0.8合成面层 synthetic surface

用人工合成方法制成的地面面层,在田径及一些球类项目中,要求采用符合该项目要求的合成面层。

2.0.9足球场 football pitch

供进行足球比赛的长方形场地

2.0.10 看报台 stands

体育设施中设置有观众席位,并能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观看条件和安全方便的疏散条件的结构体。

2.0.11 观众席 seats for the spectator

体育设施中供观众观看比赛的席位。

2.0.12 视线 sightline

由观众眼睛至场地设计视点的连线。

2.0.13视点 focus point

为保证观众的观看质量,在视线设计时,根据不同竞赛项目和不同标准,

保证观众看到比赛场地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时所确定的场地设计平面位置。

2.0.14视距 viewing distance

由观众眼睛到比赛场地中被观察物体的距离。

2.0.15视角 angle of sight

观众视线与视平线之间的夹角,视角过大将造成视觉上的透视变形。

2.0.16 固定座席 fixing seating

体育设施中固定在看台结构上的观众席位。

2.0.17 活动座席 retractable seating

具有特殊构造可将座椅收纳和移动的座席。

2.0.18记者席 press seats

在正式比赛中,看台座位中供文字记者和广播电视记者等媒体记者使用的专用座位。

2.0.19包厢 box

在看台观众席中,为满足部分观众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房间。一般由观看席位和休息室等构成。

2.0.20座宽 seats width

观众席位的宽度。

2.0.21排深 row depth

观众席位排与排之间的距离。

2.0.22多功能使用 multi-purpose usage

体育设施满足多种体育项目的使用或除体育项目外其他功能的使用方式。

2.0.23训练房 practice room

供体育项目训练用的厅室。

2.0.24热身场地 warming up area

体育竞赛时,可供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之前热身活动的区域。

其规格应符合各不同项目的要求。

2.0.25 兴奋剂检测室 doping control room

在正式体育比赛中,对运动员是否服用违禁药物进行测试取样的专用房间。

2.0.26 游泳池 swimming pool

供游泳比赛或训练的专用水池。比赛池的规格尺寸规则上有明确要求,

在满足技术条件的前提下,也可以进行其他水上项目的比赛和训练。

2.0.27 跳水池 diving pool

供跳水比赛和训练的专用水池。其规格、设施均应满足规则的严格要求。

2.0.28 训练池 training pool

供训练用的水池,其规格及设施要求需根据其训练项目确定。

2.0.29 泳道 swimming lane

游泳池比赛时,用水面浮标和池底、池壁的标志线来加以界定的比赛活动区。

2.0.30 出发台 starting block

游泳池出发端的专用设施,其规格等需满足规则的要求。

2.0.31触板 touch pads

正式游泳比赛时,安装在游泳池端线池壁的专用电子计时装置。

2.0.32 池壁 edge of the pool

游泳设施各种水池的垂直壁面,需根据不同项目要求设置有关标志和设施。2.0.33 池岸 beach area

游泳设施水池边,以及水池之间的区域。

2.0.34跳板 diving boards

跳板项目的比赛设施,分1m和3m两种,其跳板高度指自板面至水面,材料和面层应符合规则规定。

2.0.35 跳台 diving platform

跳台项目的比赛设施,分5m、7.5m、10m种,跳台的设置、面层、水深、周围空间等

均应满足规则的要求。

2.0.36 水下照明 underwater lighting

根据比赛项目和使用要求,安装在水池水下的照明器。

2.0.37水下音响 underwater sound

根据比赛项目和使用要求,安装在水池水下的音响器材。

2.0.38升降池底 adjustable floor

游泳池根据使用的不同要求通过变更池底高度调节水深的一种技术手段

3 基地和总平面

3.0.1体育建筑基地的选择,应符合城镇当地总体规划和体育设施的布局要求,讲求使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0.2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适合开展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使用要求;

2 交通方便。根据体育设施规模大小,基地至少应分别有一面或二面临接城市道路。该道路应有足够的通行宽度,以保证疏散和交通;

3便于利用城市已有基础设施;

4环境较好。与污染源,高压线路、易燃易爆物品场所之间的距离达到有关防护规定,防止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并注意体育设施使用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0.3市级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不应小于表3.0.3的规定。

表3.0.3 市级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100万人口城市20~50万人口城市 10~20万人口城市规模(千座)用地面积(103m2)规模(千座)用地面

积(103m2)规模(千座)用地面积(103m2)规模(千座)用地面积(103m2)体场 30~50 86~122 20~30 75~97 15~20 69~84 10~15 50~63 体育馆 4~10 11~20 4~6 11~14 2~4 10~13 2~3 10~

11 游泳馆 2~4 13~17 2~3 13~16 ————游泳池—————

12.5 — 12.5

注:当在特定条件下,达不到规定指标下限时,应利用规划和建筑手段来满足场馆在使用安全、疏散、停车等方面的要求。

3.0.4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全面规划远、近期建设项目,一次规划、逐步实施,并为可能的改建和发展留有余地;

2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顺畅,管理维修方便,并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指标;

3满足各运动项目的朝向、光线、风向、风速、安全、防护等要求;

4 注重环境设计,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地形和天然资源(如水面、林木等),考虑地形和地质情况,减少建设投资。

3.0.5 出入口和部道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总出入口布置应明显,不宜少于二处,并以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观众出入口的有效宽度不宜小于0.15m/百人的室外安全疏散指标;

2观众疏散道路应避免集中人流与机动车流相互干扰,其宽度不宜小于室外安全疏散指标;

3道路应满足通行消防车的要求,净宽度不应小于 3.5m。上空有障碍物或穿越建筑物时净高不应小于4m。体育建筑周围消防车道应环通;当因各种原因消防车不能按规定靠近建筑物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满足对火灾扑救的需要:1)消防车在平台下部空间靠近建筑主体;

2)消防车直接开入建筑部;

3)消防车到达平台上部以接近建筑主体;

4)平台上部设消火栓。

4观众出入口处应留有疏散通道和集散场地,场地不得小于0.2m2/

人,可充分利用道路、空地、屋顶、平台等。

3.0.6停车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地应设置各种车辆的停车场,并应符合表

3.0.6的要求,其面积指标应符合当地有关主管部门规定。停车场出入口应与道路连接方便;

2 如因条件限制,停车场也可在邻近基地的地区,由当地市政部门统一设置。但部分专用停车场(贵宾、运动员、工作人员等)宜设在基地;

表3.0.6停车场类别

等级管理人员运动员贵宾官员记者观众特级有有有有有有甲

级兼有

兼有有有乙级兼有有丙级兼有

3承担正规或国际比赛的体育设施,在设施附近应设有电视转播车的停放位置。

3.0.7 基地的环境设计应根据当地有关绿化指标和规定进行,并综合布置绿化、花坛、喷、坐凳、雕塑和小品建筑等各种景观容。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

3.0.8总平面设计中有关无障碍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JGJ 50的有关规定

4 建筑设计通用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体育建筑应根据所在地区、使用性质、服务对象、管理方式等合理确定建筑的等级和规模。

4.1.2比赛建筑主要由比赛场地、练习场地、看台、各种辅助用房和设施等组成。应在根据竞赛规则和有关规定满足比赛使用的同时,兼顾训练的需要。训练建筑由运动地和一些辅助用房及设施组成,可不设看台或仅设少量观摩席位。

4.1.3 确定建筑平面、剖面、结构选型和空间造型时,应根据建筑位置、项目特点和使用要求注意其合理性、经济性和先进性。

4.1.4根据比赛和训练的使用要求,应确定建筑功能分区。可分为竞赛区、观众区、运动员区,竞赛管理区、新闻媒体区、贵宾区、场馆运营区等。应依据分区妥善安排运动场地、看台、各类用房和设施的位置,解决好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分隔要求。

4.1.5根据功能分区应合理安排各类人员出入口。比赛用建筑和设施应保证观众的安全和有序入场及疏散,应避免观众和其他人流(如运动员、贵宾等)的交叉。

4.1.6在同一场地上应能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部辅助用房应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当若干体育设施相连时,应考虑设备、附属设施的综合利用。4.1.7

应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解决朝向、光线、风向、风速等对运动员和观众的影响。

4.1.8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4.1.9应合理确定围护结构,采取节能、节水措施。

4.1.10在建筑处理上应考虑身材高大运动员的使用特点;对一般群众开放时,应考虑儿童、妇女、老人等不同使用对象的特殊要求。

4.1.11 应考虑残疾人参加的运动项目特点和要求,并应满足残疾观众的需求。

4.1.12体育建筑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和经济性,使用中发生紧急情况和意外事件时应有安全、可靠的对策。

4.2 运动场地

4.2.1 运动场地包括比赛场地和练习场地,其规格和设施标准应符合各运动项目规则的有关规定;当规则对比赛场地和设施的规格尺寸有正负公差限制时,必须严格遵守。

4.2.2 运动场地界线外围必须按照规则满足缓冲距离、通行宽度及安全防护等要求。裁判和记者工作区域要求、运动场地上空净高尺寸应满足比赛和练习的要求。

4.2.3场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场地地面材料应满足不同比赛和训练的要求并符合规则规定;在多功能使用时,应考虑地面材料变更和铺设的可能性:

2应满足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背景、划线、颜色等方面的有关要求;

3场地应满足不同比赛项目的照度要求;

4应考虑场地运动器械的安装、固定、更换和搬运需求。

4.2.4 场地的对外出入口应不少于二处,其大小应满足人员出入方便、疏散安全和器材运输的要求。

4.2.5室外场地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设置必

要的洒水设备,并应符合本规第10.1.5条的规定。

4.2.6场地和周围区域的分隔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比赛场地与观众看台之间应有分隔和防护,保证运动员和观众的安全,避免观众对比赛场地的干扰;

2室外练习场地外围及场地之间,应设置围网,以方便使用和管理。

4.2.7 室外运动场地布置方向(以长轴为准)应为南北向;当不能满足要求时,根据地理纬度和主导风向可略偏南北向,但不宜超过表4.2.7的规定。

表4.2.7 运动场长轴允许偏角

北纬 16°~25° 26°~35° 36°~45° 46°~55°

北偏东 0 0 5° 10°

北偏西 15° 15° 10° 5°

4.3 看台

4.3.1看台设计应使观众有良好的视觉条件和安全方便的疏散条件。

4.3.2看台平面布置应根据比赛场地和运动项目,使多数席位处于视距短、

方位好的位置。在正式比赛时,根据各项比赛的特殊需要应考虑划分专用座席区。

4.3.3观众看台功能分类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表4.3.3 观众看台功能分类

等级主席台包厢,记者席,评论员席, 运动员席 ,一般观众席残疾观众席

特级:,有有有有有有有甲级有有有有有有有乙级有兼

有有有

丙级有无兼有有注: 1 残疾观众(轮椅)席位数可按观众席位总数的0.2%计算。位置应方便残疾观众入席及疏散; 2 贵宾包厢面积每间不宜小于2m×3m。

4.3.4 观众席位宜符合表4.3.4的规定。

表4.3.4 观众席位

部位等级主席台,记者席 ,评论员席,运动员席, 一般观众 ,

特级移动扶手软椅有背硬椅甲级移动软椅有背硬椅或无背方凳

乙级有背软椅有背硬椅丙级有背硬椅无背方凳或无背条凳

4.3.5观众席尺寸不应小于表4.3.5的规定。

4.3.6观众席纵走道之间的连续座位数目,室每排不宜超过26

个;室外每排不宜超过40个。当仅一侧有纵走道时,座位数目应减半。

4.3.7主席台的规模宜符合表

4.3.7的规定。包厢的设置和位置可根据使用情况决定,主席台和包厢宜设单独的出入口,并选择视线较佳的位置。主席台应与其休息室联系方便,并能直接通达比赛场地,与一般观众席之间宜适当分隔。

表4.3.5 观众席最小尺寸

席位种类规格无背条凳无背方凳有背硬椅有背软椅活动软椅扶手软椅

座宽(m)

0.42 0.45 0.48 0.50 0.55 0.60

排距(m)

0.72 0.75 0.80 0.85 1.00 1.20

注: 1 记者席占2座2排,前排放工作台; 2 评论员席占3座2排,前排放工作台; 3 看台排距指净距,如首末排遇栏杆或靠背后倾有影响应适当加大; 4 一般观众座椅高度不宜小于0.35m,且不应超过0.55m; 5 座椅应安装牢固,并便于看台清扫,室外座椅还应防止座椅面积水。

表4.3.7 主席台的规模观众总规模

(席) 10000席以下 10000席以下主席台规模 1%~2% 0.5%~1%

4.3.8 看台安全出口和走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安全出口应均匀布置,独立的看台至少应有二个安全出口,且体育馆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 ~700 人,体育场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1000~2000人。

注:设计时,规模较小的设施宜采用接近下限值;规模较大的设施宜采用接近上限值;

2观众席走道的布局应与观众席各分区容量相适应,与安全出口联系顺畅。通向安全出口的纵走道设计总宽度应与安全出口的设计总宽度相等。经过纵横走道通向安全出口的设计人流股数应与安全出口的设计通行人流股数相等;

3 安全出口和走道的有效总宽度均应按不小于表4.3.8的规定计算;

4 每一安全出口和走道的有效宽度除应符合计算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全出口宽度不应小于1.1m,同时出口宽度应为人流股数的倍数,4股和4股以下人流时每股宽按0.55m计,大于4股人流时每股宽按0.5m计; 2)主要纵横过道不应小于1.1m(指走道两边有观众席); 3)次要纵横过道不应小于0.9m(指走道一边有观众席); 4)活动看台的疏散设计应与固定看台同等对待。

表4.3.8 疏散宽度指标

室看台,室外看台 3000~5000 5001~10000 10001~20000 20001~

40000 40001~60000 60001以上观众座位数(个)

宽度指标耐火 (m/百人) 等级

疏散部位一、二级一、二级一、二级一、二级一、二级一、二级

平坡地面 0.43 0.37 0.32 0.21 0.18 0.16

门和走道

阶梯地面 0.50 0.43 0.37 0.25 0.22 0.19

楼梯 0.50 0.43 0.37 0.25 0.22 0.19

注:表中较大座位数档次按规定指标计算出来的总宽度,不应小于相邻较小座位数档次按其最多座位数计算出来的疏散总宽度。

4.3.9 看台栏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栏杆高度不应低于0.9m,在室外看台后部危险性较大处严禁低于1.1m:

2 栏杆形式不应遮挡观众视线并保障观众安全。当设楼座时,栏杆下部实心部分不得低于0.4 m:

3 横向过道两侧至少一侧应设栏杆;

4 当看台坡度较大、前后排高差超过0.5m时,其纵向过道上应加设栏杆扶手;采用无靠背座椅时不宜超过10排,超过时必须增设横向过道或横向栏杆;

5 栏杆的构造做法应经过结构计算,以确保使用安全。

4.3.10看台应进行视线设计,视点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使观众看到比赛场地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且看到运动员的全身或主要部分;

2对于综合性比赛场地,应以占用场地最大的项目为基础:也可以主要项目的场地为基础,适当兼顾其他;

3 当看台缘边线(指首排观众席)与比赛场地边线及端线(指视点轨迹线)不平行(即距离不等)时,首排计算水平视距应取最小值或较小值;

4座席俯视角宜控制在28°~30°围;

5 看台视点位置应符合表4.3.10的规定。

表4.3.10 看台视点位置

项目视点平面位置视点距地面高度(m) 视线升高差C值(m/每排) 视线质量等级 0 0.12 Ⅰ 0 0.06 Ⅱ篮球场边线及端线 0.6 0.06 Ⅲ 0 0.06 Ⅰ0.6 0.06 Ⅱ手球场边线及端线 1.2 0.06 Ⅲ水面 0.12 Ⅰ游泳池最外泳道外侧边线水面 0.06 Ⅱ水面 0.12 Ⅰ跳水池最外侧跳板(台)垂线与水面交点水面 0.06 Ⅱ 0 0.12 Ⅰ足球场边线端线(重点为角球点和球门处) 0 0.06 Ⅱ0 0.12 Ⅰ 0 0.06 Ⅱ田径场两直通外侧边线与终点线的交点 0.6 0.06 Ⅲ注:1 视线质量等级:Ⅰ级为较高标准(优秀);Ⅱ级为一般标准(良好)Ⅲ级为较低标准(尚可)

2 田径场首排计算水平视距以终点线附近看台为准,同时应满足弯道及东直道外线的视点高度在1.2m以下,并兼顾跑到外侧的跳远(及三级跳远)沙坑,视点宜接近沙面,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原则下,可作适当调整。

3 冰球场地由于场地实心界墙的影响,在视点选择时既要确定实心界墙的上端,同时又要确定距界墙3.5m的冰面处。

4.3.11看台各排地面升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视线升高差(c值)应保证后排观众的视线不被前排观众遮挡,每排C值不应小于0.06m;

2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视点位置及C值等可采用较高的标准,每排C 值宜选用0.12m:

4.3.12 室外看台上空的罩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罩棚的大小(覆盖观众看台的面积)可根据设施等级和使用要求等多种因素确定,主席台(贵宾席)、评论员和记者席等宜全部覆盖;

2应合理确定罩棚的造型和结构型式,并防止或减少罩棚结构和支柱对观众观看比赛场地和大屏幕的影响;

3当罩棚设检修天桥时,应有高度不低于1.05m的防护栏

杆。

4.4 辅助用房和设施

4.4.1辅助用房应包括观众(含贵宾、残疾人)用房、运动员用房、竞赛管理用房、新闻媒介用房、计时记分用房、广播电视用房、技术设备用房和场运营用房等,其功能布局应满足比赛要求,便于使用和管理,并应解决好平时与赛时的结合,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4.4.2 观众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观众用房(含贵宾,残疾人)应与其看台区接近,面积应与其使用要求及使用人数相一致,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

2 一般观众休息区可根据场、馆性质和当地气候条件,采取位于室、室外或室外结合的方式;

3贵宾休息区应与一般观众休息区分开,并设单独出入口;

4观众用房最低标准应符合表4.4.2-1 的规定。

表4.4.2-1 观众用房标准

贵宾休息区等级包厢休息室饮水设施厕所观众休息区厕所残疾观众厕所公用急救室特级有甲级 2~3m2/席乙级 0.5~1.0m2/人有丙

级无无见表 4.4.2-2 0.1~0.2 m2/人见表4.4.3-3 厕所设专用厕

位有有

5 应设观众使用的厕所。厕所应设前室,厕所门不得开向比赛大厅,卫生器具应符合表4.4.2-2 表4.4.2-3的规定

表4.4.2-2 贵宾厕所厕位指标(厕位/人数)

贵宾席规模 100 100 人以 100 100~200人 200 200~500人 500500人以上每一厕位使用人数20 25 30 35 注: 1 男女比例1:1,男厕大小便厕位比例1:2。

表4.4.2-3观众厕所厕位指标

男厕女厕

项目指标大便器 (个人小便器(个人小便槽人大便器(人指标

8 20 12 30 备注二者取一

注:男女比例1:1。

6 男女厕均应设残疾人专用便器或单独设置专用厕所。

4.4.3 运动员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动员用房应包括运动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查室、医务急救室和检录处等;

2 运动员休息室应由更衣室、休息室、厕所盥洗室,淋浴等成套组合布置,根据需要设置按摩台等;

3医务急救室应接近比赛场地或运动员出入口,门外应有急救车停放处;

4检录处应位于比赛场地运动员入场口和热身场地之间;

5 运动员用房除比赛时运动员使用外,也应具有一般使用者利用的可能性;6运动员用房最低标准应符合表4.4.3规定。

4.4.4竞赛管理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竞赛管理用房应包括组委会、管理人员办公、会议、仲裁录放、编辑打字、复印、

数据处理、竞赛指挥、裁判员休息室、颁奖准备室和赛后控制中心等;

表4.4.3 运动员用房标准

运动员休息室(m2)兴奋剂检查室(m2) 等级更衣厕所淋浴工作室候检室

厕所医务急救(m2) 检录处(m2)

特级不小于500

甲级4套每套不少于80 不少于4个淋浴位不少于25 不小于300

乙级 2套每套不少于60 不少于2个厕位不少于18 10 男女各一间,每间约4.5 不小于100

丙级 2套每套不少于40 不少于1个厕位不少于2个淋浴位无不小于15 室外注:兴奋剂检查厕所须用坐式便器。

2竞赛管理用房最低标准应符合表4.4.4-1和表4.4.4-2的规定。

表4.4.4-1 竞赛管理用房标准(一)

等级组委会管理人员办公会议仲裁录放编辑打字复印特级不少于10间约20m2/间不少于10间15m2/间 3~4间,约20~40m2/ 间甲级不少于5间约20m2/间 2间,大2,小20m2 20~30m2 20~30m2 20~30m2 乙级不少

于5间约15m2/间不少于5间约15m2/间 30~40m2 15m2 15m2 15m2 丙

级不少于5间约15m2/间20~30m215m2 3

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场馆工作人员的休息及更衣室。

4.4.5新闻媒介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新闻媒介用房应包括新闻官员办公、记者工作用房、电传室、邮电所和无线电通讯机房等。

2新闻媒介用房最低标准应符合表4.4.5的规定。

表4.4.4-2 竞赛管理用房标准(二)

数据处理裁判员休息室赛后控制中心等级电脑室前室更衣竞赛指挥

室更衣室厕所淋浴男女特级 140m2 8m2 10m2 2套,每套不少于40 m2 甲级 100m2 8m2 10m2 20 m2 2套,每套不少于40 m2 20 m2 20 m2 乙

级 60m2 5m2 8m2 10m2 2套.每套不少于40 m2 20 m2 丙级临时设置 2间,每间10 m2 无无

表4.4.5新闻媒介用房标准

记者工作区(m2) 邮电所(m2) 等级新闻官员办公(m2) 休息室采编室公告

室营业厅机房照片冲洗室(m2)特级 50 100 100 100 甲

级 30 70 70 50 30 30 (临时设置)乙级 20 15 50 50 30 20 无丙

级无 50 无无

注: 1 采编室大间可分割为采访室和编写室。 2

邮电所机房为平时的总机室。

4.4.6 计时记分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时记分用房应包括计时控制,计时与终点摄影转换,屏幕控制室,数据处理室等;

2 计时记分牌位置应能使全场绝大部分观众看清,其尺寸及显示方式宜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使用标准确定;

3室外计时记分装置显示面宜朝北背阳,室馆侧墙上计时记分装置底部距地应大于2.5m,当置于赛场上空时,其位置和安放高度不应影响比赛;

4控制室应能直视场地、裁判席和显示牌面;

5控制室应设升降旗的控制台;

6计时记分用房最低标准应符合表4.4.6的规定

表4.4.6 计时记分用房标准

等级计时控制(m2) 计时与重点摄影转化(m2) 显示屏幕控制室(m2) 数据处理室特级甲级乙级 18 12 40 见表4.4.2-2 丙级临时设置

4.4.7广播电视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设置广播电视人员专用出入口和通道,出入口附近应能停放电视转播车,设置电视设备接线室,并提供临时电缆的铺放条件;

2应考虑架设电视摄像机和微波天线位置;

3广播电视用房配置标准应符合表4.4.7的规定。

4播音室、评论员室应能直视比赛场地、主席台和显示牌等。

表4.4.7 广播电视用房标准

广播和电视转播系统厂广播等级播音室评论员室声控室播音室

机房仓库兼维修闭路电视接口设备机房电视发送室特级 3~5间 4m2/

间 5~8间 4m2/间 30m2 4m2 15m2 甲级 2~3间 4m2/间 3~5间 4m2/

间 25m2 4m2 10m2 15m2 30m2 乙级 8m2 15m2 30m2 丙级临时设置 10m2 无无注: 1 厂广播也可列入竞赛管理用房的围。

4.4.8技术设备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包括灯光控制室,消防控制室,器材库,变配电室和其他机房等;

2灯光控制室应能看到主席台、比赛场地和比赛场地上空的全部灯光;

3 消防控制室宜位于首层并与比赛场外联系方便,应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4器材库和比赛、练习场地联系方便;器材应能水平或垂直运输;应有较好的通风条件;出入口大小及门的开启方向应符合器材的运输需要;

5 技术设备用房最低标准应符合表4.4.8规定。

表4.4.8 技求用房配置标准

等级灯光控制(m2) 消防控制(m2) 器材库(m2) 变配电室特级甲级 40 40 乙级 20 20 丙级 10不小于 300 按负荷决定

6当泵房、发电机房、空调机组等设备安放在场馆时,应避免设备产生的噪声对比赛区和观众区的影响。

5 体育场

5.1 一般规定

5.1.1体育场规模分级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表5.1.1体育场规模分级

等级观众席容量(座) 等级观众席容量(座) 特大型 60000以上中

型 20000~40000 大型 40000~60000 小型 20000以上注:体育场的规模分级和本规第1.0.7 条规定的等级有一定对应关系,相关设施、设备及标准也应相匹配。

5.1.2 体育场标准方位应符合表

5.1.2和本规第4.2.7条的规定。

表5.1.2体育场标准方位

名称标准方向运动场地纵向轴平行南北方向,也可北偏东或北偏西。

注:1 标准方向指位于北半球地区我国的体育场;

2 体育场的方位选择,主要为了避免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对运动员和观众眩目,同时要考虑当地风力和风向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见本规第4.2.7 的规定;

3 观众的主要看台最好位于西南,即观众面向东方。

5.1.3 体育场的正式比赛场地应包括径赛用的周长400m的标准环形跑道、标准足球场和各项田赛场地。除直道外侧可布置跳跃项目的场地外,其他均应布置在环形跑道侧。因条件限制,可采用周长不短于200m的小型跑道,跑道侧可设置非标准足球场,或篮球、排球、网球等场地,但这种场地不能作正规比赛

用。专用足球比赛场也可只设标准足球场,而不设环形跑道和田赛场地。

5.1.4体育场的400m 的径赛跑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1 400m环形跑道是由两个半圆(°,半径36~38m)的曲段(弯道),加上两个直段组成的长圆形,比赛按逆时针方向跑进;2新建体育场应采用400m标准跑道,弯道半径为3

6.50m,两圆心距(直段)为84.39m;3 特殊情况采用双曲率弯道的400m跑道时,最小半径不应小于24m。

5.2 径赛场地

5.2.1 400m标准跑道规格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 400m 标准跑道规格环形道西直道建筑等级弯道半径

(m)两圆心距(直段m) 每条分道宽度(m) 分道最少数量(条) 总长

度(m)其中起点准备区长度(m) 其中中点缓冲区长度(m) 分道最少数量(条) 特级甲级 8 8~10 乙级 8 8 丙级 36.50 84.39 1.22 6 140~

150 5~10 25~30 8

注:1 跑道沿周长为398.12m。表中弯道半径之弯道沿线的侧;

2 跑道道第一分道的理论跑进路线周长为400.00m。是按距跑道沿(不包括突道牙宽度)0.30m除地跑程计算的;

3 每条分道宽1.22m,含分道标志线宽0.05m位在各道地跑进的右侧。测量跑程除第一分道外,其他各分道按距相邻左侧分道标志线0.20m 处丈量。分道的次序由圈第一分道起向外侧顺序排

列; 4 跑道外策安全区应距跑道不少于1.00m空间; 5 西直道设置100m短跑和110m跨栏跑的起点,以及所有竞赛的同一终点。终点线位于直通与弯道交接处; 6 需要时,可在东直道设置第二期中点,供短跑训练或预赛; 7 当8分道时,可增加1~2分道,训练使用时宜避开道。减小第一、二分道的地面磨损,以便延长整个跑道的寿命。

5.2.2跑道道牙规格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跑道道牙规格

道牙宽度(m) 道牙高度(m) 道牙材料道牙标高≥0.05 约0.05 金属或其他适当材料

跑道周长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注: 1 比赛场的道牙应采用可装卸式构造,下部头孔排水,在田赛主跑道与竞赛跑道交错等处,应可临时拆走部分区段的道牙,以免妨碍比

赛; 2 道牙上不应有凸出物。

5.2.3 跑道坡度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表5.2.3跑道坡度

跑道横向坡度跑道纵向坡度不应大于1%,且向侧低外侧高倾斜不应大于

0.1%,跑进方向的高低倾斜

注:西直道起点和终点的直道与弯道交接延伸区域,此外横向坡度延续不应大于1%。允许纵向局部坡度略大于0.1%,但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纵向坡度不应大于0.1%。

5.2.4跑道面层材料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表5.2.4跑道面层材料

适应围跑道面层材料国际国正式比赛场及练习场合成材料(塑胶一般厚12~13mm,局部加厚区18~25mm) 非正式比赛后练习场采用煤渣、砖粉末、草坪及土等材料

注: 1 田赛场地的主跑道地面材料与竞赛跑道相通; 2 塑胶地面局部厚25mm 系指跳高、撑杆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障碍水池的七调处和标枪起掷

处; 3 正式比赛场及联系府主区域可采用合成材料,厚度8mm,为节省造价,也可采用草地等地面; 4 塑胶地面色彩标记应遵守国际田联有关规定。

5.2.5终点线的立柱应符合表5.2.5的规定。

表5.2.5 终点线的立柱

终点柱规格宽0.08m,厚0.04m,高约1.4m金属制、漆白色终点柱位置两根立柱位于西直道终点线延长线上分别距跑道边沿0.3m处

注:1 终点柱应采用可装卸式构造固定; 2 手工计时、电子计时都应设置终点柱。

5.2.6 跑道的所有分道线、起点线、终点线、抢道线等白色标志线宽

0.05m,其位置及标记要求均应按《国际田联400m标准跑道标记方案》执行。

5.2.7跑道长度丈量精度:环形跑道400m允许偏差+0.04m 。西直道100m允许偏差+0.02m,均不得出现负偏差值。

5.2.8障碍赛跑的跳跃水池和专用转换道应符合表5.2.8的规定。

表5.2.8 障碍赛跳跃水池和专用转换道

跳跃水池水池位于400m标准跑道的北弯道侧或外侧,水池长3.66±0.02m,宽3.66±0.02m,深0.70m 专用转换道转换道宽3.66m与标准跑道连接,用白色标志线标出,此段不设置突道牙,并按距离白线0.20m处丈量跑程长度

注:水池不使用时,已在水池上加盖,并与周围地面齐平。

5.3 田赛场地

5.3.1 跳远和三级跳远场地应符合表5.3.1 的规定。

表5.3.1 跳远和三级跳远场地规格

名称跳远三级跳远起跳板尺寸长1.21~1.22m,宽0.2±0.02m,厚

0.10m 起点至起跳板线≥40m,宜≥45m 起跳板线至沙坑近端 1~3m ≥11m (女子)≥13m(男子)助跑道起跳点至沙坑远≥10~12m 20m(女子),22m(男子)

续表5.3.1 名称跳远三级跳远宽(不含边框宽0.05m) 2.751~3.00m 落地区(沙坑) 长(不含边框0.05m)≥9m

注: 1 助跑道材料和坡度与竞赛规定相同;

2 起跳板用木料或其他坚硬材料制成,安装后与助跑道在同一水平面上,起跳板白色漆,起跳线凹槽填上橡皮泥等粘性物质;

3 沙坑边框上都用木材或水泥并覆软面(塑胶),面层最小厚0.02m,沙面与边框、助跑道在同一水平面上;

4 起跳板位置根据跳远或三级跳远(男子、女子)放置,起跳位置不用时,应填上一块坚固的完全吻合的填补板,板面覆盖有与助跑道相同的合成材料。因此跳远、三级跳远可使用同一场地;

5 跳远、三级跳远两个场地并列布置的距离要求;并排沙坑侧边之间,或前后错排近端边之间为最小0.30m。沙坑外安全区最小距离1m。

5.3.2跳高场地规格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表5.3.2跳高场地规格

助跑道落地区比赛等级半径材料、坡度一般比赛≥15m 国、国际正式比赛≥20m 条件允许 25m 材料与竞赛跑道相同,坡度≤0.4%并朝向横杆中

心≥5m ≥3m 垫子注:当堆沙时,沙坑深0.3m,堆沙厚度至少0.5m。

5.3.3推铅球场地规格应符合表5.3.3的规定。

表5.3.3 推铅球场地规格

投掷圈扇形落地区直径(m) 材料圆心角长(半径)(m) 地面材

料 2.135(±0.005) 钢圈、木抵趾板、水泥地 34.92° 25 可留下痕迹的材

注:落地区线外安全区至少2m。

5.3.4 掷铁饼和链球场地规格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5.3.4 掷铁饼和链球场地规格

投掷圈落地区名称直径(m) 材料护笼(护网)(m) 圆心角长(半径) 地面掷铁饼 2.50(±0.005) 约8×6 高≥4 掷链球 2.135(±0.005) 钢圈、水泥

地约8×7 高≥7 34.92° 80 草地

注:1 通常采用铁饼、链球共用投掷场地,时将掷铁饼直径2.5m投掷圈插入一个调整环就可变成直径2.135m的投链球圈,同时共用护笼; 2 如利用推铅球投掷圈(直径2.135m)采取抵趾板,装上一个护笼就可改作链球投掷场

地; 3 落地区线外至少有2m的安全区,并宜加隔离栅。

5.3.5掷标枪场地规格应符合表5.3.5的规定。

表5.3.5 掷标枪场地规格

助跑道扇形落地区长宽投掷弧圆心角半径地面 30~36.5m 4m 半径

8m 约29° 100m 草地

注: 1 白色标志线宽0.05m,不含在助跑道宽度; 2 投掷弧宽0.07m,表面白色漆与助跑道齐平,用木料、金属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 3 落地区线外应至少有1m的安全区。

5.3.6撑竿跳高场地规格应符合表5.3.6的规定。

表5.3.6 撑竿跳高场地规格

助跑道落地区宽长材料、坡度长宽材料 1.22m(±0.01m) ≥45m(含插穴斗) 与竞赛跑道同 5m 5m 垫子注:1 助跑道白色标志线宽0.05m,不包含在助跑道宽度; 2 插穴、支架规格应符合国际田联《田径设施手册》有关规定,插穴不用时,要加盖板与地面齐平; 3 当堆沙时沙坑深0.3m,堆沙的厚度至少0.8m。

5.4 足球场地

5.4.1足球场地规格应符合表5.4.1 的规定。

表5.4.1 足球场地规格

类别 ,使用性质长(m) 宽(m) 地面材料及坡度一般性比赛

90~120 45~90 国际性比赛 100~110 64~75 国际性准赛 105 68 标准足球场专用足球场 105 68 天然草坪≤5/1000 非标准足球场业余训练和比赛根据具体条件指定场地尺寸,但任何情况下长度均应大于宽度天然草坪、人工草坪和土场地

注: 1 非标准足球场虽不符合规则要求,但可开展群众性和青少年足球运动,便于将标准足球场划分为二个小足球场;2 足球场地划线及球门规格应符合竞赛规则规定; 3 设置在田径场地的足球场,其足球门架应采用装卸式构造。

5.4.2足球场应提供较比赛场地更大的草坪区,其周围区域应符合表

5.4.2的规定。

表5.4.2足球场周围区域规定

草坪延展区

球门线摄像人员限止线广告牌类别线外(m) 端线外(m) 距角旗(m) 距球门区线与端线交点(m) 距门柱(m) 替补队员教练戏距边线(m) 距边线(m) 距球门线后角旗处(m) 距球门网贴地处(m) 标准足球场≥1.5 ≥2.0 ≥3.5 ≥

6.0 ≥5.0 ≥5.0 ≥3.0 ≥3.5 非标准足球场≥

1.5 ≥

2.0 不限注:1 当比赛场地周围有其他材料的通道时,交接处必须平整; 2 场地及其周围不应有任何可能伤及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潜在危险物。

5.5 比赛场地综合布置

5.5.1比赛场地的综合布置应紧凑合理,在满足各项比赛要求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缩小场地总面积。

5.5.2 铁饼、链球、标枪、铅球的落地区应设在足球场,投掷圈或助跑道应设在足球场端线之外。

5.5.3 跳高、铅球场地应设在跑道弯道与足球场端线之间的半圆区。

5.5.4跳远和三级跳远,撑竿跳高场地宜设在跑道直道的外侧,也可设在两个半圆区。当设在直道外侧时起跑点距看台宜大于5m。

5.5.5各田赛项目至少应设置两个不同方位的场地,满足田赛比赛对场地和风向的选择。

5.5.6西直道外侧场地宽度应满足起终点裁判工作、颁奖仪式等活动的需要。

5.5.7比赛场地和观众看台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正式比赛场地外围应设置围栏或供记者和工作人员用的环形交通道或交通沟,其宽度不宜小于

2.5m,并用不低于0.9m的栏杆与比赛场地隔离。交通道(或沟)与观众席之间也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但不应阻挡观众视线。沟应有良好的排水措施5.5.8比赛场地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沿跑道侧和全场外侧分别设一道环形排水沟,明沟应有漏水盖板。足球场两端也宜各设一道排水沟与跑道侧的环形排水沟相连。足球场草地下宜设置排水暗管(或盲沟)。

5.5.9比赛场地还应根据使用要求妥善设置各种通讯、信号、供电、给排水等管线和装置。

5.5.10跑道的弯道圆心及足球场地位置标记,应设置埋于地下的永久性标桩。

5.6 练习场地

5.6.1练习场地的数量和标准,应根据比赛前热身需要,平时的专业训和群众锻炼的需要确定。

5.6.2热身练习场地应根据设施等级的使用要求确定,其最低要求应符合表5.6.2的规定。

运动场设计规范标准[详]

运动场设计规范 前言 根据建设部(83)城科字第224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地和总平面;4.建筑设计通用规定;5.体育场;6.体育馆;7.游泳设施;8.防火设计;9.声学设计;10.建筑设备。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2号,邮政编码:100045) 本规范的主要起草人:马国馨单可民曹越魏春翊 孙东远项端祈马晓钧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地和总平面 4 建筑设计通用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运动场地 4.3 看台 4.4 辅助用房和设施5 体育场 5.1 一般规定 5.2 径赛场地 5.3 田赛场地 5.4 足球场地 5.5 比赛场地综合布置 5.6 练习场地

5.7 看台、辅助用房和设施补充规定 5.8 田径练习馆 6 体育馆 6.1 一般规定 6.2 场地和看台 6.3 辅助用房和设施 6.4 练习房 7 游泳设施 7.1 一般规定 7.2 比赛池和练习池7.3辅助用房与设施 7.4训练设施 8 防火设计 8.1 防火 8.2 疏散与交通 9 声学设计 10 建筑设备 10.1 给水排水 10.2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0.3 电气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总则 1.O.1 为保证体育建筑的设计质量,使之符合使用功能、安全、卫生、技术、经济及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1.O.2 本规范适用于供比赛和训练用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和游泳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设计。 1.0.3 当体育建筑有多种用途(或功能)时,其技术标准应按其主要用途确定建筑标准,其他用途则适当兼顾。 1.0.4 体育建筑设计应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比赛和训练环境,为观众创造安全和良好的视听环境,为工作人员创造方便有效的工作环境。 1.O.5 体育建筑设计应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各地区的气候和地理差

奥体中心体育场方案设计说明

奥体中心体育场方案设计 第一章建筑设计 第一节项目概况 随着咸阳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大型体育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媒体,不仅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实现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带动新区建设。本项目位于咸阳市“大西安文化体育功能区”奥体中心之内,占地250.17亩。用地南侧为五陵塬保护区,东侧为南湖,以南湖为中心,东侧为市民文化中心,北侧为市民综合服务中心。这组建筑群是带动新城建设的核心和引擎。咸阳市奥体中心为2018年第16届省运会的重点体育设施,本项目为甲级体育场,建筑面积68500平方米,总座位数4万座,周边布置室外田径热身训练场、室外篮球、羽毛球、网球等场地,及配套停车场、广场绿化景观。本项目完成后具备省运会举办开闭幕式暨田径赛事和承接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国际比赛的要求。 体育场是奥体中心的核心,凭借巨大的体量成为整体景观中心。罩棚屋面的举折变化从远处望去,展示了体育场独特的轮廓线既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又融入了秦汉历史的记忆中。体育场选址位于南湖西岸,和市民文化中心,市民综合服务中心,一起成为大功能区的亮点。同时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用品集散中心、户外装备配送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形成聚集效应,带动整个文化体育功能区的发展。 第二节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2.《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16-2014; 4.《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2008;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7.《陕西省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9.《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1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2.《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 13.《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第三节区域分析: 咸阳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东临西安,南接长安、户县,西靠杨凌、扶风、麟游,北接铜川及甘肃庆阳、平凉地区,与周边城市相距较近。咸阳主城东距省会西安市中心25公里,西距杨凌国家高新农业示范区60公里,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3公里。 大西安(北塬)文化体育功能区(以下简称为北塬文体功能区)位于咸阳主城西北面的五陵塬上,东靠空港新城,南邻秦汉新城,规划用地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北塬文体功能区是构建大西安都市区的重要功能组成,同时也是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三城两带”整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咸阳城市空间结构和完善咸阳中心城区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塬文体功能区位于咸阳中心城区与市域北部各县联系的重要通道上,是城市功能辐射的重要节点。 功能区东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关中城际环线铁路和G312从中穿过,同时福银高速公路、咸旬高速公路、西咸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GB 51039-2014 8 电气 8.1 一般规定 8.1.1医院的医疗场所应根据电气安全防护的要求分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不使用医疗电气设备接触部件的医疗场所应为0类场所; 2 医疗电气设备接触部件需要与患者体表、体内(除2类医疗场所所述部位以外)接触的医疗场所,应为1类场所; 3 医疗电气设备接触部件需要与患者体内(指心脏或接近心脏部位)接触以及电源中断危及患者生命的医疗场所,应为2类场所。 8.1.2医疗场所分类及自动恢复供电时间宜符合表8.1.2规定。 表8.1.2 医疗场所及设施的类别划分及要求恢复供电的时间

注:a为照明及生命支持电气设备;b为不作为手术室;c为需持续3h~24h提供电力。8.1.3 医疗用房内严禁采用TN-C接地系统。 8.2 电源 8.2.1医疗场所供配电系统应根据医疗场所分类及自动恢复供电时间的要求进行设计。

8.2.2医疗场所配电系统的设计,应便于电源从主电网自动切换到安全电源系统。 8.2.3当医疗设备需要采用净化电源时,宜按科室集中设置。 8.2.4放射科大型医疗设备的电源,应由变电所单独供电。 8.2.5 放射科、核医学科、功能检查科、检验科等部门的医疗设备电源,应分别设置切断电源的隔离电器。 8.2.6 大型医疗设备的电源系统,应满足设备对电源压降的要求。 8.3 安全保护 8.3.1 1类和2类医疗场所使用隔离特低电压设备(SELV)和保护特低电压设备(PELV)时,设备额定电压不应超过交流方均根值25V或无纹波直流60V,并应采取绝缘保护。 8.3.2 1类和2类医疗场所应设防止间接触电的断电保护,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IT、TN、TT系统,接触电压不应超过25V。 2 TN系统最大分断时间230V应为0.2s,400V应为0.05s。 3 IT系统中性点不配出,最大分断时间230V应为0.2s。 8.3.3 当采用TN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1类医疗场所中额定电流不大于32A的终端回路,应采用最大剩余动作电流为30mA 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2 在2类医疗场所的下列回路应设置额定剩余电流不超过30mA的漏电保护器; 1)手术台驱动机构供电回路; 2)移动式X射线装置回路; 3)额定容量超过5kV·A的大型设备的回路; 4)非生命支持系统的电气设备回路。 8.3.4当采用TT系统时,应按本规范第8.3.3条的规定执行,且所有配电回路均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8.3.5 除本规范第8.3.3条第2款所列的电气回路外,在2类医疗场所中维持患者生命、外科手术和其他位于“患者区域”范围内的电气装置和供电的回路,均应采用医用IT系统。当采用医用IT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多个功能相同的毗邻房间,应至少安装1个独立的医用IT系统。 2 医用IT系统必须配置绝缘监视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交流内阻应大于或等于100kΩ; 2)测试电压不应大于直流25V; 3)在任何故障条件下,测试电流峰值不应大于1mA;

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

体育馆初步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目录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第二章总平面设计第三章建筑设计 第四章结构设计 第五章给排水设计第六章强电设计 第七章弱电设计 第八章暖通空调设计第九章消防设计 第十章环保设计 第十一章卫生防疫 第十二章劳动保护 第十三章节能设计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体育馆是校区一期工程重要建筑单体之一,是校区体育教学和运动娱乐的基地,对提高师生身心素质,娱乐教学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馆位于规划校园南面,用地方正平整,坐落于西区校园南北主轴上,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用地北侧正对校园主环线,西侧紧邻校园运动场地,东侧是规划中的学生活动中心,南侧面对校园南门,在满足学校多功能使用的同时,能为周边居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务。总用地面积262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16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5.业主提供的测绘资料 6.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体育馆”设计任务书 7.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体育馆”方案设计 8.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总体规划 9.建设单位对方案的修改意见 10.国家和云南省现行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设计规范 三、设计理念 云南,地处彩云之南,气候温和,万物滋长,素有“花朵王国”之称;花同时也是对于莘莘学子的美好比喻。云南师范大学历史悠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育人树人的宗旨烽火传承。本方案以“花”为核心理念,结合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本着美好的愿望和寓意,体现体育建筑的力与美,体现校园建筑的自然与亲和,力争创造时代性、标志性和地方性的建筑形象。四、设计目标 本项目按国家一流技术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造,力图服务于云南师范大学的体育赛事、大型典礼和体育教学需要,体现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整体性、经济性、超前性原则。 整体性: 充分体现云南师范大学教书育人的信念宗旨,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体现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鲜明特色,符合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原则,建筑造型美观大方、富有现代感和标志性。 以人为本: 满足体育专业队训练及大学生体育教学、大型集会、文艺演出要求的综合体育馆;配备始终可以安全、舒适、愉快地利用的设施、流线、服务。 经济性: 充分利用地形与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材料和施工工艺;运用节能设施,降低运营管理费用。 超前性: 反映具有超前形态的体育馆;反映具有不懈地研究发展的大学形象;树立最尖端高科技大学的形象。 服务种类: 提供大型赛事、大型典礼和演出场地与服务; 提供体育教学和体育健身场地与服务; 功能配置: 一流的体育赛事和健身锻炼场地设备; 安全舒适的观众厅及其座席; 贵宾视察和观礼专用的休息室、小型会议室; 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高效率行政办公室; 五、设计等级 1.建筑类别 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本工程的体育建筑等级为乙级,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体育馆建筑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体育馆建筑设计规范 篇一:体育馆建设标准(a4)1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系列-2 (体育馆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建标――20xx 20xx北京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系列-2 (体育馆建设标准) 建标――20xx (限国内印发) 主编部门:国家体育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施行日期:年月日 出版社 20xx北京

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发布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的通知 建标[20xx]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发展改革委,计划单列市建委、发展改革委,解放军总后营房部、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函 [20xx]172号)的要求,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编制的《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业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为全国统一的建设标准予以发布,自年月日起实施。 本建设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其具体解释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o九年月日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加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经济技术规则的管理,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规范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系列针对目前常见的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提出了场

馆建设选址的要求,确定了此类项目的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和分项面积指标,明确了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具有指导作用。本标准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系列--《体育馆建设标准》。 《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系列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解释。(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2号,邮编:100763),主编单位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参编单位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体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体育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北京中体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目录 第一章总则 (5) 第二章选址和建设条件 (6) 第三章建设规模 (7) 第四章主要项目构成与建筑面积指标 (8) 第五章建筑标准 (10)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2014版)gb51039-2014

1 . 总则 1.0.1 为规范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满足医疗服务功能需要,符合安全、卫生、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综合医院的建筑设计。 1.0.3 医疗工艺应根据医院的建设规模、管理模式和科室设置等确定。医院建筑设计应满足医疗工艺要求。 1.0.4综合医院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综合医院general hospital 指设一定数量的病床,分有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各种科室及药剂、检验、放射等医技部门,以及相应人员、设备的医院。 2.0.2 医疗工艺Medical process 指医疗流程和医疗设备的匹配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的配置。 2.0.3 医疗流程Medical flows 指医疗服务的程序和环节。 2.0.4急救通过量Emergency throughput 指医院急诊部同时一次性接纳急救病人的医疗能力。 2.0.5医院卫生学Hospital hygiene 指维持医院关键科室的卫生状态,主要任务是防止感染及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的危害。 2.0.6卫生通过Hygiene passing through 指采用换鞋、更衣、淋浴等措施控制人员、物品从非洁净区到洁净区的净化过程。 2.0.7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指医院独A—L设置的专业监护医疗单元,通常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血管监护病房(CCU),以及由ICU派生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等。

3医疗工艺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医疗工艺设计应确定医疗业务结构、功能和规模,以及相关医疗流程、医疗设备、技术条件和参数。 3.1.2 医疗工艺设计应进行前期设计和条件设计。前期设计应满足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及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条件设计应与医院建筑初步设计同步完成,并应与建筑设计的深化、完善过程相配合,同时应满足医院建筑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的需要。 3.1.3 医疗工艺流程应分为医院内各医疗功能单元之间的流程和各医疗功能单元内部的流程。 3.1.4 医疗功能单元的划分宜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医疗功能单元的划分 3.2医疗工艺设计参数 3.2.1 医疗工艺设计参数应根据不同医院的要求研究确定,当无相关数据时可按下列要求测算: 1 门诊诊室间数可按日平均门诊诊疗人次/(50人次~60人次)。 2 急救抢救床数可按急救通过量测算。

博物馆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适应博物馆建设的需要,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 第1.0.3条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局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 第1.0.4条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 第1.0.5条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城镇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要求,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 第1.0.6条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相配合,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应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 第1.0.7条对古建筑的改建设计必须符合各项文物法规,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并应满足防火、防盗等安全要求。藏品库房以新建为宜。 第1.0.8条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2.0.1条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二、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三、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2.0.2条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五、馆区内应功能分区明确,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六、陈列室和藏品库房若临近车流量集中的城市主要干道布置,沿街一侧的外墙不宜开窗;必须设窗时,应采取防噪声、防污染等措施; 七、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规定外,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运动场设计规范标准[详]

运动场设计规 前言 根据建设部(83)城科字第224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了本规。 本规的主要技术容是:1.总则;2.术语;3.基地和总平面;4.建筑设计通用规定;5.体育场;6.体育馆;7.游泳设施;8.防火设计;9.声学设计;10.建筑设备。 本规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容的解释。 本规主编单位: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2号,邮政编码:100045) 本规的主要起草人:马国馨单可民越春翊 东远项端祈马晓钧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地和总平面 4 建筑设计通用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运动场地 4.3 看台 4.4 辅助用房和设施 5 体育场 5.1 一般规定 5.2 径赛场地 5.3 田赛场地 5.4 足球场地 5.5 比赛场地综合布置 5.6 练习场地 5.7 看台、辅助用房和设施补充规定 5.8 田径练习馆 6 体育馆 6.1 一般规定 6.2 场地和看台 6.3 辅助用房和设施 6.4 练习房 7 游泳设施 7.1 一般规定 7.2 比赛池和练习池7.3辅助用房与设施 7.4训练设施 8 防火设计 8.1 防火 8.2 疏散与交通 9 声学设计 10 建筑设备 10.1 给水排水 10.2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0.3 电气 本规用词说明 1 总则 1.O.1 为保证体育建筑的设计质量,使之符合使用功能、安全、卫生、技术、经济及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 1.O.2 本规适用于供比赛和训练用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和游泳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设计。 1.0.3 当体育建筑有多种用途(或功能)时,其技术标准应按其主要用途确定建筑标准,其他用途则适当兼顾。 1.0.4 体育建筑设计应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比赛和训练环境,为观众创造安全和良好的视听环境,为工作人员创造方便有效的工作环境。 1.O.5 体育建筑设计应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各地区的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民族习惯以及传统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应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1.O.6 体育设施,尤其是为重大赛事所建的设施应充分考虑赛后的使用和经营,以保证最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O.7 体育建筑等级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分级,且应符合表1.0.7规定。 表1.0.7 体育建筑等级 等级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泉州市博物馆位于泉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北峰、丰州组团。北靠清源山、后厝山,南临西湖公园和305省道,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4.6273公顷,实际用地约为27.4554公顷。 泉州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35000m2,文娱服务区5000m2,辅助设施区10000m2及城市广场区,共四部分。其中博物馆区将分期建设,一期征地80余亩,一期主馆建筑控制面积1.5万m2左右。 二、设计依据: 1、《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文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化局,2001.5)。 2、《泉州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3、《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4、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博物馆方案评审会议意见。 三、总平面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辉煌的历史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是泉州城市丰厚文化形象的窗口。本方案所创构泉州博物馆,要体现出泉州绚丽悠厚的“泉州文化”,即“泉州性”,或“泉州特色”。 现代“泉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泉博”的文化组构: (1)泉州文化的底蕴: 在工艺上有举世惊赞的石雕技艺;在戏曲方面有我国南戏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派;在商贸方面唐、宋、元时代,泉州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贸海航巨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泉州地区宗教文化、茶文化及大量文化胜迹。 (2)建筑文化轴——地理空间关系: 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天然形成的建筑文化轴,这就是: 清源山——泉博——西湖——开元寺双塔,这几个不同的空间形态,由 南北天然地联结成空间文化轴,可谓天成神构。 在总体布局上,“泉博”主馆正座此“神轴”上,并在广场南边设一牌楼与轴南天水一方的开元寺双塔,牵引神联以强化这天成的天宇一线的城市区域空间文化轴。 3、场地概况: (1)环境优越:馆区位于文化名城泉州市西北部,北峰-丰州组团的东南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毗邻西湖公园,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2)交通便利:用地南侧为50米宽省道305,西侧为18米宽新华北路延伸段,北靠北

体育馆设计规范 体育馆规范规范

体育馆设计规范体育馆规范规范目次 1 总则 2 术语 3 基地和总平面 4 建筑设计通用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运动场地 4(3 看台 4(4 辅助用房和设施 5 体育场 5(1 一般规定 5(2 径赛场地 5(3 田赛场地 5(4 足球场地 5(5 比赛场地综合布置 5(6 练习场地 5(7 看台、辅助用房和设施补充规定 5(8 田径练习馆 6 体育馆 6(1 一般规定 6(2 场地和看台 6(3 辅助用房和设施 6(4 练习房 7 游泳设施7(1 一般规定 7(2 比赛池和练习池 7(3辅助用房与设施 7(4训练设施 8 防火设计 8.1 防火 8.2 疏散与交通 9 声学设计 10 建筑设备 10.1 给 1 水排水 10.2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0.3 电气本规范用词说明 1 总则 1.O.1 为保证体育建筑的设计质量,使之符合使用功能、安全、卫生、技术、经济及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1.O.2 本规范适用于供比赛和训练用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和游泳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设计。 1.0.3 当体育建筑有多种用途(或功能)时,其技术标准应按其主要用途确定建筑标准,其他用途则适当兼顾。 1.0.4 体育建筑设计应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比赛和训练环境,为观众创造安全和良好的视听环境,为工作人员创造方便有效的工作环境。 1.O.5 体育建筑设计应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各地区的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民族习惯以及传统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应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1.O.6 体育设施,尤其是为重大赛事所建的设施应充分考虑赛后的使用和经营,以保证最大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O.7 体育建筑等级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分级,且应符合表1.0.7规定。 2 表1.0.7 体育建筑等级 表1.O.8 体育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火等级 1.0.9 在进行正式比赛时,体育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国家体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体育竞赛规则中对建筑提出的要求。进行国际比赛时,同时还必须满足相关国际体育组织的有关标准和规定。 1.O.10 体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1 2.0.1 体育建筑 sports building 作为体育竞技、体育教学、体育娱乐和体育锻炼等活动之用的建筑物。 2.O.2 体育设施 sports facilities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最新版样本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11-23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符合安全、卫生、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 其它专科医院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者为”综合医院”: 一、设置包括大内科、大外科等三科以上; 二、设置门诊和服务24小时的急诊; 三、设置正规病床。 第1.0.4条医院规模、标准的确定, 医技科室和专科病房的设置, 应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执行。 第1.0.5条兼供残疾人使用的综合医院设计, 应符合有关专业规范的规定。 第 1.0.6条综合医院的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2.1基地 第2.1.1条综合医院选址, 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和医疗卫生网 点的布局要求。 第2.1.2条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方便, 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 二、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三、环境安静, 远离污染源; 四、地形力求规整; 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 并远离高压线 路及其设施; 六、不应邻近少年儿童活动密集场所。 2.2总平面 第2.2.1条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功能分区合理, 洁污路线清楚, 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 二、建筑布局紧凑, 交通便捷, 管理方便; 三、应保证住院部、手术部、功能检查室、内窥镜室、献 血室、教学科研用房等处的环境安静;

四、病房楼应获得最佳朝向; 五、应留有发展或改、扩建余地; 六、应有完整的绿化规划; 七、对废弃物的处理, 应作出妥善的安排, 并应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法令、法规的规定。 第2.2.2条医院出入口不应少于二处, 人员出入口不应兼作尸体和废弃物出口。 第2.2.3条在门诊部、急诊部入口附近应设车辆停放场地。 第2.2.4条太平间、病理解剖室、焚毁炉应设于医院隐蔽处, 并应与主体建筑有适当隔离。尸体运送路线应避免与出入院路线交叉。 第2.2.5条环境设计 一、应充分利用地形、防护间距和其它空地布置绿化, 并应有供病人康复活动的专用绿地。 二、应对绿化、装饰、建筑内外空间和色彩等作综合性处理; 三、在儿科用房及其入口附近, 宜采取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环境设计。 第2.2.6条病房的前后间距应满足日照要求, 且不宜小于12m.

安徽大学体育馆方案设计说明

安徽大学体育馆方案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安徽大学体育馆为安徽大学新校区的综合性体育馆。 体育馆位于安徽大学新校区北部的运动区,旁边相邻校主体育场,排球场和篮球场。体育馆正好处于校园南北景观轴线的端部,南面由近500米长的景观轴线引入,是校园主题广场、校园步行道形成的完整序列的高潮。建筑除了一个5034座的主馆及其附属用房外,还包括训练馆、乒乓房、学生活动用房、校体育部用房等内容,总建筑面积12170㎡。 体育馆定位为多功能型综合体育馆,既能满足一般比赛要求,平时作为体育教学、训练场地,也可作为学校庆典、展览、大型会议演出活动的场所。 二、设计构思 1)以灵活性为原则,适应学校教学使用特点和要求 2)尊重校园整体规划,强化校园景观环境。 3)追求鲜明的建筑个性特征,使之在校园建筑群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具活力、最具特点的个体建筑。 4)追求建筑的雕塑感。造型采用有强烈雕塑感的实体形态,新颖现代,反映体育建筑的力与美。 三、总平面设计 体育馆位于新校区南北轴线的尽端,西面紧邻九龙路,东面是生活区。南面是400米运动场与体育活动场地。 作为南北轴线的收头,体育馆以正六边形的鲜明建筑形态,单纯明确的雕塑般形体与场地紧密结合,很好地完成它在这个新校区的重要角色地位。 建筑在西面九龙路上设有出入口,作为体育馆对社会开放的专用入口,场地周围设有社会停车场。 在建筑南北两面设疏散广场,周边设环形通道,结合建筑形态与周边场地,使建筑锚固在一个放射性形态的广场上面。 四、场馆设计 1、功能布局: 体育馆一层为比赛大厅、校体育部用房,运动员比赛用房、训练场地、乒乓房以及附属用房。建筑六边形形态的各边在一层都设有一至两个出入口,也都设有通向二层平台的室外大台阶。训练场地入口设在北面一层;运动员、裁判入口设在东面两边;西面两边分别是新闻媒体和管理运营出入口;贵宾入口设在南面一层。观众入口则通过六边形各边的大台阶直上二层。不同功能的分区明确,互不干扰。而同时也可以通过内部贯通的环形交通,进行方便直接的联系,便于内部使用和管理。 体育馆二层主要是观众入口大厅和环形交通空间,还包括小卖,卫生间等观众服务用房。体育馆三层是控制中心机房

传染病院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 目录 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 1□总则 2□术语与略沿 2.1 术语 2.2 略语 3□选址 4口总体规划 5□建筑设计 5.1 —殷规定 5.2 门诊郎与接诊部 5.3 急诊部 5.4 医技科室 5.4.1 放射检查室 5.4.2 功能检查室 5.4.3 血库 5.4.4 中心供应室 5.4.5 手术部 5.4.6 病理科 5.4.7 药剂科 5.5 住院部 5.6 后勤保障部门 5.6 1 洗衣房 5.6.2 营养膳食科 5.6.3 锅炉房 5.6.4 太平间 5.6.5 车库、停车场 5.7 室装修和其他要求 6□给水排水消防和污水处理 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8□电气 9□智能化 10□医疗气体 11□环境保护 12□节水与节能 13□防火与消防 1.总则 1.1适用围 本建筑设计规适用于专门收治各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建筑,为该类建筑物建筑设计与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与依据。有关章节亦运用于附设于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区或独立传染病区。

1.2设计原则 1.2.1本建筑设计规核心是从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宿舍、环境三角形关系,切断传染链, 控制传染源的原则。在建筑总体布局,平面与竖向布置上,明确功能分区,明确各部门洁污分区与分流。并针对传染病医院的特点,重视医疗区病患者诊疗活动区域与医务工作人员工 作区域的相对区划。减少洁净与污染人流物流的相互交叉与相互感染机率。突出与一般综合性医院建筑不同的设计特点与措施要求。 1.2.2发展变更可能性 与其他医疗设施类似,传染病医院具有预留发展空间的特性。要有具备改扩建灵活性以及在 总体布局上应为医院的日后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其平面与竖向布置以及结构选型应考 虑医院日后改扩建的灵活可能性。 1.2.3医疗空间环境 从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出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病患者就医诊治的医疗环境空间,考虑在院区长期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空间。人性化医疗环境外空间的创造注重绿色生 态环境技术的运用。构筑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医疗设施。 1.2.4 环境保护 传染病医院的规划与设计应充分重视医院外环境的卫生安全,既要防止院区外污染环境对院 医疗区的干扰污染,更要防院区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不造成二次污染。病患者使用接触过的一次性用品、污染梯、纱布、食物残渣、病患者的排泄物以及检验用血样、体液标本、病 理组织标本等均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种采用有效对路,适宜的合理的定点定人收集渠道,采用可靠的无菌消毒处理措施。 传染病医院医疗垃圾收集、焚化,医院污废水汇集处理应予以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1.2.5公用系统设计 如采用机械通风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特别注意建筑物的气流组织。严格保证清洁区空流流向次清洁区再流向污染区。即应当对清洁区、次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气疏压力形成级差,由清洁区向次清洁区、污染区依次递减,严禁倒流。 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BAS、PACS、LIS、RIS等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减少医务 工作人员的来往活动,提高工效并减少院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型医院以及在有条件地区应尽 量配置。 2.术语与略语 2.1 术语 2.1.1 传染病医院 Infections diseases Hospital 2.1.2门诊与接诊 Outpatient Dept & referal dept. 2.1.3急诊 emergency dept. 2.1.4医技部门 medical technical sections。 2.1.5住院部 inpatient dept. 2.1.6后勤保障部 logistic dept. 2.2略语 2.2.1 CT 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2.2.2 EEG心电图 Electro cardiograph 2.2.3 EKG肌电图 Electro 2.2.4 PACS图文存储传输系统 Picturized Archief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2.2.5 LIS化验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2.2.6 RIS放射信息管理系统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2.2.7 1CU重症监护 Intensive Care Unit

标准体育场设计要点汇总

福州师范大学标准体育场 设计要点说明 第一节建筑专业设计说明 1. 设计要求及设计依据 1.1 体育场总投资估算约为3250 万元。 (2)功能要求:能举办群众性、地方性运动会和单项国际比赛训练的标准田径和足球场。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要求; (3)设计要求:标准田径场配置。塑胶跑道,设弯道8条,直道10条。跑道各起点至终点预埋电动计时电缆,100米终点看台最高处设一电动计时工作室;天然草足球场,配自动淋灌系统。6000人看台,分东西布置,西侧为主看台(含主席台),东侧为副看台。 根据功能要求在西侧看台下设广播室、器材室、裁判休息室、运动员休息及更衣室、新闻工作室及休息室、卫生间等功能用房;同时考虑布置武术课教学训练室。 根据功能需要设灯光、音像、通讯、监控记分、电视屏幕等配套设施。 2. 工程概述 2.1 建筑规模: (1)建筑面积:约3500 ㎡。 (2)座席数量:6000席,其中固定座席席,活动座席席。 2.2体育建筑等级:乙级 2.3建筑层数:2层。 2.4建筑总高度:m。 2.5建筑最大跨度:m。

2.6结构选型:屋盖以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盖采用索桅支承空间钢桁架结构。 2.7抗震设防烈度:7度。 2.8 建筑物防火分类:一类。 2.9 建筑物耐火等级:二级。 2.10 建筑结构使用耐久年限50年。 2.11屋面防水等级:2级。 3. 功能布局 根据“功能第一,经济实用”的原则,及对本体育场的功能定位和具体要求,在功能空间布局方面着重做到“平赛结合、功能多元”,兼顾体育比赛和平时训练等多种使用要求,整合空间,在西侧看台下设置了三道100米标准室内跑道,跆拳道训练室、太极拳训练室、新闻工作室及广播室、运动员休息室、贵宾休息室和接待室等功能用房以满足平时上课训练要求,而正式比赛时,室内百米跑道部分可以作为运动员的检录大厅,位于一层中部的跆拳道训练室、太极拳训练室则可临时充当组委会和后勤的办公室,从而在功能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其中,运动员休息区设置于西侧看台席下房间的北端。贵宾休息区设置于西侧看台席下房间的中部,设独立的出入口与主席台相连。新闻记者区设置于西侧看台席下房间的南端。设备用房集中布置。观众相对集中的西侧看台下设有观众休息平台。 西侧看台下设有卫生间,便于观众使用。

体育中心设计说明05年-02

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园 二期多功能体育馆/风雨操场设计任务书 一、建设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二、建设项目名称:大学城校园多功能体育馆/风雨操场(二期) 三、建设规模及位置总建筑面积约18000M2,建设用地位置详见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园规划总平面图。 四、设计原则 1、符合省委省政府把大学城建成国内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建设、一流质量的要求,而且注重功能,讲究适用,节约成本。本多功能体育馆/风雨操场工程为校园标志性建筑; 2、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大学多功能体育馆/风雨操场工程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的要求; 3、总体布置和造型、高度、层数、色彩等均应符合校园规划的要求,与整个校园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外观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4、多功能体育馆与风雨操场及游泳池组团布置,共用一些附属设施; 5、按照“实用、高效、灵活、舒适、美观、安全、经济”的原则,力求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环境舒适,调整灵活,便于管理和防护。 五、建筑设计要求及功能组成 (一)多功能体育馆: 1、基本要求 ⑴、中心场地可进行篮球赛、手球赛等(参考尺寸62M×45M),并配置一定数量的活动座位,其地板采用木地板; ⑵、全封闭式,看台和场地、主席台和看台之间都应隔离; ⑶、四周设3000个固定座位(彩色塑料制品); ⑷、正面设主席台,主席台的两侧为通道,通向门厅和场地; ⑸、安装灯光系统和音响设备; ⑹、场地两侧看台的上方安装电子显示屏; ⑺、安装中央空调及通风系统; ⑻、应充分考虑安全防火系统。 2、外观设计要求 ⑴、体育馆应和风雨操场及游泳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外观设计力求现代化,气势宏伟,形成广工大大学城校园的标志性建筑; ⑵、正面为供进出的大门,设门厅和值班室,侧面设安全门。 3、内部功能要求 ⑴、设贵宾室(约40—50M2); ⑵、2个运动员休息室(有单独的浴室和卫生间); ⑶、2个裁判员休息室(有单独的浴室和卫生间); ⑷、公用男、女厕所若干间; ⑸、电子屏幕控制室和调音房; ⑹、2个器材室(每间面积约50M2); ⑺、体育部办公室(面积约50M2); ⑻、体育部会议室(面积约100M2); ⑼、体育部主任办公室(面积约30M2); ⑽、多媒体教室(面积约150M2); ⑾、2个壁球室(每间面积约80M2); ⑿、剩余部分为体育活动室。 (二)风雨操场: 1、基本要求 ⑴整体通透,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⑵安装通风系统; ⑶场地为塑胶地面,或水泥面涂塑。 2、内部结构的要求 风雨操场内建2-3个标准篮球场、5-8个标准羽毛球场、可放置30张乒乓球台的场馆,并配置以下用房: ⑴乒乓球房1间(高标准,可放置两张乒乓球台); ⑵健身房(约400M2),铺地毯,四周墙壁安装2米高的镜子; ⑶健美操房(约400M2),铺地毯,四周墙壁安装扶把及2米高的镜子; ⑷跆拳道房(约400M2); ⑸适量器材室、休息室、值班室、公用厕所。 六、装修标准 请设计单位结合我校校园总体规划、多功能体育馆/风雨操场的使用要求、校园标志性建筑物的要求及单体工程造价要求,提出实用、美观、经济合理的方案,供建设单位确定。 七、工程造价要求 本工程要求限额设计,按工程总造价为人民币4,200万元限额设计(含室内土建、水电、中央空调、设备、消防、防雷工程及室外

传染病院建筑设计规范

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目录 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1□总则 2□术语与略沿 2、1 术语 2、2 略语 3□选址 4口总体规划 5□建筑设计 5、1 —殷规定 5、2 门诊郎与接诊部 5、3 急诊部 5、4 医技科室 5、4、1 放射检查室 5、4、2 功能检查室 5、4、3 血库 5、4、4 中心供应室 5、4、5 手术部 5、4、6 病理科 5、4、7 药剂科 5、5 住院部 5、6 后勤保障部门 5、6 1 洗衣房 5、6、2 营养膳食科 5、6、3 锅炉房 5、6、4 太平间 5、6、5 车库、停车场 5、7 室内装修与其她要求 6□给水排水消防与污水处理 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8□电气 9□智能化 10□医疗气体 11□环境保护 12□节水与节能 13□防火与消防 1、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建筑设计规范适用于专门收治各类传染病患者得医院建筑,为该类建筑物建筑设计与规划应遵循得原则与依据。有关章节亦运用于附设于综合性医院内得传染病区或独立传染病区。 1、2设计原则 1、2、1本建筑设计规范核心就是从传染病传播得传染源、宿舍、环境三角形关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得原则。在建筑总体布局,平面与竖向布置上,明确功能分区,明确各部门洁污分区与分流。并针对传染病医院得特点,重视医疗区内病患者诊疗活动区域与医务工作人员工作区域得相对区划。减少洁净与污染人流物流得相互交叉与相互感染机率。突出与一般综合性医院建筑不同得设计特点与措施要求。 1、2、2发展变更可能性 与其她医疗设施类似,传染病医院具有预留发展空间得特性。要有具备改扩建灵活性以及在总体布局上应为医院得日后发展预留一定得发展空间,其平面与竖向布置以及结构选型应考虑医院日后改扩建得灵活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