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基本民主政治制度
十四、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区域自治D、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C13、下列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的是
A、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B、社论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C、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D、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3)“文化大革命”
学习重点难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Ⅲ、课后预习:
预习下课,完成下个学案上的预习任务。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思考?写下来吧。
2、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的主要法律、文件或报告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③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第一届人大选举的国家领导人是: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人大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四、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条统一战线:
名称
革命统一战线
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3、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十四、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
学习目标: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重点难点:新中国三在政治制度。
Ⅰ、课前预习:
一、新中国成立与1954年宪法:
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以上资料,归纳人民代 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决 定 权
任免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
立 法 权
监 督 权
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民族多?
苗 族 蒙古族
傣族
满族
朝鲜族
维吾尔族
黎族 藏族
瑶族
壮族
回族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根本政治制度)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1.背景 B、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宪法》的内容?原则?性质?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内容: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 2.创立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时间、地点: 1954年 北京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民主 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B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5、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C1958年;D1982年
3.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4.建立 5.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 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 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三大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 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代替人民政协,政协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 政议政的职能。
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 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
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确立了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法
会议性质:民主协商,建国筹备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
田汉
聂耳
3.新中国的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一次会议。 (2)开国大典。 4.历史意义: (1)国内: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政权。 (2)国际: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发展三大民主-建设民主政治

发展三大民主?建设民主政治【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主题是完善民主制度,创新民主形式,提升法治民主。
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实现政府职能转化,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多样化、多途径创新人民民主的形式;加强立法,严格文明执法,增强法制思维,提升法治民主。
【关键词】十八大;改革;民主政治;制度;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对我国民主政治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作了详细的阐述,透析出未来我国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三大主题,即完善民主制度,创新民主形式,提升法治民主。
三大民主建设,贯穿于十八大关于民主政治报告内容的始终。
一、完善当前我国的民主制度共和与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平等与自由在国家构成与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共和”的含义,孕含着人民对国家的平等权利,要求人人平等;全国大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体,体现人民对国家的政治权力,即人人有权。
国体与政体的结合,通过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具体制定与设计,体现出我国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要从制度上完善现有的民主制度,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要求: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主权,是政治制度制定的本质要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包括人民主体具有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的权力;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权力;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的权力;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
如何保障人民真正能够行使这些权力,是完善制度民主的关键。
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究竟存在哪些因素导致制度缺失,权力不能落实?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与机制运行的不匹配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的代表委员,是否具有代表的真实性?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委员代表是否继续履行职责,担起人大代表应有作用?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委员如何以充足的时间和专业的能力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事项?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驻会机构如何确实落实人大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驻会机构如何配置才能完成相应的工作要求?这些都是目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具体问题。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 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4.“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黑白颠倒——“文革”
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17-
毛泽东、林彪与红卫兵
红卫兵抄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被红卫兵查封的民宅
红卫兵破“四旧”。孔 庙大成殿明代彩塑孔子 像被挖眼、扒心、身上 贴满标语 。
康伟业同志:您好! 首先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共同学习一段我们伟大领袖毛 主席的诗词:“暮色苍 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 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相信对毛主席的 这段光辉诗词 的重温,会使我们回想起我们这一代革命青年所共同经历的时代 风雨。我 们要谈的关于我们以前的许多话题就尽在不言中了。 我想可以这么说吧,我们虽然是陌生的但我们也曾相识。 上次见面,谈话不多,这是正常的,说明你是一个不喜欢纠 缠女性的正派男同志。接触时间虽短,我能够感觉到你为人的光 明磊落和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一种非常可宝 贵的品格。另外 ,从你的寥寥数语里,我发现你的情绪比较消沉,这对于我们革 命青年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呢?什么困难能够 难倒我们呢?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等待你的回信。 此致 崇高的革命敬礼! 革命战友:段莉娜
李达, 哲学家,武汉大学校 长,中共一大代表1966.8.24 自杀。
-26-
吴晗
北京市副市 熊十力 国学大 长,历史学家 师 1968.5.24 1968.10.11 狱中自 绝食身亡 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27-
李广田 山东邹
平县码头镇人, 云南大学校长, 著名作家。 1968 跳河身亡。
邓拓 人民日报总 傅雷 著名翻译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3)完善: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 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 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党和 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 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 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 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 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 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解析:D 《共同纲领》确曾作为临时宪法而 存在,但 1954 年宪法通过后,其地位自然被 取代,而过渡时期是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2.1949 年 10 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 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 声。“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 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 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 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 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 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一 新中国初期的 政治建设
课前预习Hale Waihona Puke 栏 目 导 航课堂探究
随堂训练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史坐标:
20 第二十课知识提纲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诞生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成立新中国条件的成熟:①前提条件:㈠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②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内容:第一,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重心;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第二,全面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③人心所向: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2)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新政协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新中国的诞生: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内容: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1)政治方面: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2)经济方面:我国逐步恢复了国民经济;我国采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模式,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思想文化方面:中国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事业的繁荣。
(4)社会生活方面: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简约朴素的生活习惯。
二、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标记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起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6)《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二、现代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果“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
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
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③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 权利和义务
意义:
1、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
2、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3、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它的颁布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 性
3、人大制度确立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 性。 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
《七律《钟七山•律风人•雨人民起民苍解解黄放,放军百占军万领雄南占师京过领》大南京》
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
钟山风雨慨而起慷苍。 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宜王将。今胜天胜勇若追有昔穷情,寇天,亦天不老可,翻沽人地名间学正覆霸道 慨而慷。
是沧桑。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这若首有诗是情谁写天的亦?此老诗反,映人了什间么伟正大道的历是史事沧件桑? 。
(1)、目的: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具体含义:
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方,按人口多少和区域的 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 域和自治机关。在民族区域自治范围内, 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 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 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 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积极性,有深远影响。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发挥它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长期 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组成爱国统一战线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 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 将来也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最早提出此方针时( )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一)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什么情况下召 开?通过了哪些重要内容和决定?
(1)背景: ①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②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代表:
代表的广泛性 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各民主
人民
党派
团体
无党派
人士
中国
各民族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一)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背景:
①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②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时间:1949、9 规定地了点国:家北的平性质 代表:
(3)内容: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①性质:新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②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国家 ③原则: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④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政治核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 哪些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共同纲领》规定:政权机关:普选;最高 权力机关。 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第一届“人大”:1954年9月 北京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选举——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B、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C、选举——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D、决定——首都、国旗、国歌
(4)作用: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筹备。标志政协制度建立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 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
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ຫໍສະໝຸດ 义类型的宪法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② ③ 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人大”职 权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到一个新阶段
④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遭到严重破 坏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② ④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 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 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 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1947年,内蒙古自治 区。 呼和浩特街景
1955.10,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乌鲁木齐街景
1958年3月,广西壮 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 自治区。银川鼓楼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 布达拉宫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3)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 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 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 出现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段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 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 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 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这毛泽首东诗,是反谁映写了的194?9年此4诗月,反解映放了军什百么万伟雄师大过的大历江史,事件?
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这一历史事件。
毛泽东,反映了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 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这一历史事件。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全面展开筹建 新中国政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