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

合集下载

刘伟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书写

刘伟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书写

刘伟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书写
张丹琳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22()10
【摘要】刘伟强作为中国香港“北上”电影人中的佼佼者,将工业美学的生产模式应用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中,既宣扬了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导向作用,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中国机长》与《中国医生》作为刘伟强执导的主旋律电影代表作,摒弃了宏大主题先行、题材陈旧且说教色彩浓厚的风格,以平民化视角,以尊重观众和对市场务实的态度,对主旋律电影进行了商业化处理,使得主旋律电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陈旧传声筒。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张丹琳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起舞在商业社会--浅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倾向
2.消费语境下的类型杂糅与奇观化影像书写r——对当下中国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转型的再思考
3.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创新与商业化突破r——以电影《战狼2》和《建军大业》为例
4.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转型路径探索——以电影《战狼2》为例
5.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

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

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摘要:在我国,电影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一直起着重要作用,1987年3月国家电影局“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的提出,明确了“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并带动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旋律影片的发展热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在社会转型期中的主旋律影片也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审视当下电影市场上的主旋律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对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上的一些转变。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刘高志电影随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康的作品,不论是古是今,是上是下,是大是小,[1]深入,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转型时是长是短,均不应被排斥在‘主旋律’之外”。

期,中国电影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生着变化。

也有人认为“贯彻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并以塑造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不再像“十七年”的政治化电英雄人物形象(或者正面人物形象)为主要导向的[2]影那样通过单一的模式进行意识形态的建构,而是影片即为主旋律电影”。

还有一种说法将“主旋渐渐地倾向于商业化和社会化,表面上看电影与政律”这一概念变得更加宽泛,认为“凡是表现人世治也不再是那么紧密相连,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间的真善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主旋[3]播媒介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上仍起着重要律’”。

总之,无论是反映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主旋律电影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这一作用。

还是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旋律影片最重要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大量引的一个特点就是宣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关于“主进,以及各种娱乐片对电影市场的冲击,观众不再流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倪震在谈及处于转型期的全盘接受传统意义上那种带有浓厚说教色彩的主旋中国电影时对其有一个界定,这一界定与本文所指律影片。

然而处在时代变革中的主旋律电影并没有的主流意识形态较为契合,即“一个民族的主流意因此消沉下去,综观近几年我国的电影市场,有不识形态是由当代性和传统性两个层次构成的。

中国灾难片叙事从主流意识主导到多元视角探索

中国灾难片叙事从主流意识主导到多元视角探索

|RADIO &TV JOURNAL 2021.3影,电影需要人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电影创作者要想拍出好电影,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看问题。

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观众希望从电影中看到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情节观众更易于接受这些都需要电影制作者设身处地以一个观众的身份考虑。

例如在主流价值观念和感情戏的融合上,电影主创们要了解观众的情感需求,让爱情为整体叙事服务,把爱情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或戏剧情境之中,去表现它的永恒价值。

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是为了让电影更加好看,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而一些突兀的情节设置和不切实际的动作设计只会让观众质疑电影的品质。

(二)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主旋律电影作品还需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在主题表达、内容呈现、结构展开等环节悉心打磨。

虽然追逐商业化成为当下电影行业的大趋势,但是电影制作方不应该只看到表象的东西,只看到高涨的片面的数据,而去迎合电影业的某种趋势。

“主旋律+商业化”是主旋律电影创新主流文化传播的新形式,观众不希望看到与普通商业片同质化的电影。

电影创作者应该着力提高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品质,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创作出更多有差异化的作品。

一部电影是警匪片就先符合警匪片的基本美学规范,是军事片就请拿出军事片的范儿,只有以高质量为基础,电影才能被更多观众接受,才能自然而然地传递价值观,主旋律才能“声入人心”。

参考文献:1.周星.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中国电影核心价值观与丰富性发展之路[J].艺苑,2019(06):6-9.2.高娜.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话语逻辑———以新主旋律大片《攀登者》为例[J].电影文学,2020(03):12-17.3.吴晓钟.为国登顶的攀登精神———评新主流电影《攀登者》[J].艺苑,2019(06):22-24.4.张君,刘超言.中国登山冒险电影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表达———以《攀登者》为例[J].出版广角,2020(01):70-72.5.赵娟.主旋律电影在崛起[EB/OL].手机广西网,2018-03-15.https:///a/17162234?pageno =1&re 鄄mains=1.(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灾难片通常以自然界、人类,或幻想的外星生物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大规模灾难为题材,是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和灾难性景观为主要观赏效果的电影类型。

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的四张牌

主旋律电影《秋之白华》的四张牌
袖人物 , 第一次成为 “ 丈夫 ”第一次学用俄文唱 国 , 际歌 第一次展示 自己娴熟的溜冰技巧 , 些 “ , 这 第

建起 电影美学的新境界 。
四 、献 礼牌— — 向部 门 更多的 关注。从 电影 营销策略 的角度看 , 秋 之 白
格外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 。最终 ,霍建起 凭借 秋 之 白华 击 败了 唐 山大地 震 导演冯4,I( - l( N 、剑雨 影节 的肯定意味着影片的艺术性得到了广大学生观
众 的支 持 和 欣 赏 , 为 电影 的 进 一 步 推 广 赚 足 人 气 奠 定 了 基 础 。6月 1 2日 , 秋 之 白华 再 度 入 围 第 l 4
个章 “ 之 白华 ” 秋 ,寓意 “ 中有我 ,我 中有你 ” 你 ,
星演员 , 秋之 白华 》精心搭配了从 ( ( 山楂树之恋》 老三”窦骁和 以 幸福时光》走红影视 这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贯 穿影片 始终 ,也成为 中走 出的 “ 圈的董洁 。主旋律影片选择演 员,要考 虑其社会形 片名 由来 ; 没有什么结婚礼物 ,瞿秋 白送杨之华金 别针 ,上面刻有 “ 我生命之伴侣 ”; 赠 雪夜 依依惜 象和 所演人物 的契合度 。影片反映 的是 2—3 4 5岁
主 旋 律 电影 秋 之 白华 的 四张 牌
肖舟
长久以来 ,主旋律电影 大多叫好 不叫座 ,而 电 影 秋之 白华 仅打出 了 一 张常州地域文化特色 鲜明的名片 ,也实现 厂主旋律影片在艺术化和市场 化的全方位突破 。 这部 主旋律影片呈现的是一条“ 主 旋律题材 ,商业 化运作 ”的模式 ,以人性牌 、偶像 牌、编导牌、献礼牌组 合出击,让主旋律 电影更贴
片 无 论 是 场 景 的 选 择 ,风 景 场 面 的拍 摄 、刻 画 ,还 烈而 不 是 悲 惨 。 电影 的 人性 色彩 让 秋 之 白华 更

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呈现五大特点

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呈现五大特点

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呈现五大特点特点一:大制作塑造主流电影特点二:类型片打造电影基础特点三:作者电影的商业化特点四:现实主义在夹缝中生长特点五:主旋律走向多样化这些主旋律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情节剧风格的主旋律影片。

其二,纪实风格的主旋律影片其三.类型化的主旋律影片。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一、美国电影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二、美国电影中体现出强烈的科技主义文化特征三、美国电影中展现着广阔的文化包容性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外文化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电影是欧美文化的产物。

对于中国来说,电影则是“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

中国电影百年来的生命历程,不断受到欧风美雨的吹拂浸染,可谓是受欧美文化影响最深的文艺样式。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电影艺术、电影技术和电影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借鉴了欧美电影的经验和成果。

这种情况在前期尤为显著。

它也必然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民族风格。

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始终是同追求民族化和现代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对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之电影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渗透和定型上。

故而,从20年代中国电影的总体创作情况来看,尽管也有少数影片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进步的思想意识,但大多数影片凸现了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往往是对好莱坞电影简单的借鉴和模仿,“美”化倾向十分严重。

二、前苏联电影文化的影响三、域外其他国家电影文化的影响总之,电影是一种国际性特别强的现代文艺样式,任何国家民族电影的发展,都需要不断从域外其他民族的电影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此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并使之有更快的发展和更大的创新,中国电影当然也不例外。

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

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但是,中国电影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它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生活与斗争,而观众对象也主要是中国的普通民众,所以它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要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民族风格。

基于传播仪式观的主旋律电影研究——以《万里归途》为例

基于传播仪式观的主旋律电影研究——以《万里归途》为例

20232022年国庆档,电影《万里归途》上线。

该电影改编自“利比亚撤侨”真实事件,讲述了两位外交官带领一百二十四名被困同胞经历一段生死考验的回家之旅。

该电影在营销和传播的过程中与其他主旋律电影不同,其对传播学理论尤其是传播仪式观的实践体现了突出的特点,极具代表性。

《万里归途》类型电影中所蕴含的传播仪式观理论,一方面纠正了主旋律电影过度商业化和泛娱乐化的顽症,另一方面促使受众重新审视主旋律电影的现实意义。

在2022年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沉寂的“国庆档”之中,《万里归途》无疑对电影行业的秩序和生活逻辑结构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一、电影《万里归途》概述及相关理论介绍(一)电影《万里归途》概述2022年“国庆档”因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而格外冷清,但是电影《万里归途》依然强势来袭。

据报道,截至2022年10月23日16时20分,《万里归途》票房突破14亿,位列年度票房榜第五名。

[1]由电影《万里归途》以及后续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受众产生的极强的影响效果,受众的参与、讨论、评价数量呈现现象级特征,“主旋律”“爱国影片”等标签在受众中得到更新。

期间,随着《万里归途》热度的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强传播效果。

这改变了以往受众对“主旋律”电影的格式化认知,使其深入了解“撤侨”“大国外交”“大国担当”等含义,探究更深厚的精神底蕴。

(二)传播仪式观的理论简介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1957年第二期《传播》杂志上发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首次提出传播的“仪式观”。

[2]他把“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将传播视为文化,传播并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在传播过程中维系社会关系,形成了汇聚共同身份人的神圣典礼。

[3]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的,突破了以往对电视节目效果的研究模式。

在中国学术界,传播仪式观理论最早由潘忠党(1996)在《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中提及,将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归为第三种模式,即“媒介是社会交往仪式和文化生存与再现的场所”,但后续并未进行详细阐述。

市场化时期的中国电影

市场化时期的中国电影

市场化时期——1992至今(转型期)市场化经济的提出改革开放外国现代后现代思潮的涌入、好莱坞电影和法国纪实美学(80年代传入)的影响1992-1999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创作的市场化开始,电影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

王朔改编成为娱乐化第一个高潮(89年王朔年)→语言层电视的普及带来大众文化又一个热潮。

→风格层三种形态:主旋律、商业电影、文艺电影(相互渗透)创作趋势:由载道向娱乐化、平民化、纪实主义、新英雄主义转变。

(认知与教育→审美娱乐)一、商业电影冯小刚:(段子手)亲民性的本土化商业策略,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梦想和尴尬都做了喜剧化改造。

电影特征:假定式的游戏情节,顽主式的边缘人物架构,消解式的京剧对白噱头,小品式的段落结构,明星策略,影调温暖明快。

代表作:1、贺岁片甲方乙方(1998,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十面埋伏集结号…2、中国式大片夜宴3、集结号4、冯氏喜剧回归——非诚勿扰5、史诗巨制——1942贺岁片两个误区:“深度”救市要遵循消费逻辑,“作者”大众文化而不是个性大片:特点:消费奇观、题材单一、核心价值缺失、主人公形象扁平张艺谋《英雄》2002 市场化的里程碑完全符合商业归路的市场化运作,来开大片序幕,类型化和产业化的开始,文化与资本的融合。

之后:十面埋伏……14年归来陈凯歌《无极》舆论:什么鬼二、主旋律强调功能性:政治&道德与市场接轨:逐渐走向故事包装和商业化叙事,“主旋律类型化”。

新英雄主义:平凡的伟人,更贴近大众代表:《大决战》《孔繁森》《生死抉择》《惊心动魄》三、知识分子电影(第六代的边缘化叙事)写实性原创性现实性个人化开放化形式化碎片化创作特色:1.城市主题,真实反映中国城市社会的边缘阶层和人群,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形态做了及时表述。

2.个人体验,把自己对世界和生活地体验作为出发点,以此与前几代区分开来,拒绝全景叙事。

3.后现代式的拼贴影像4.独立制作的电影概念。

以影塑人,以艺养心:主旋律电影的高校思政育人三题

以影塑人,以艺养心:主旋律电影的高校思政育人三题

FILM EDUCATION电影教育高校思政教育指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学校“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高校思政教育对国家人才培养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及开去,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内容、功能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有着一致性,两者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革命历史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教育、认知功能,只是前者针对全社会,后者只针对高校学生。

实事求是地讲,高校思政教育一度呈现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已越来越被大众欣赏、认同,自然起到了较好的宣教作用。

鉴于此,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融于高校思政教育,无疑具有可行性、有效性。

因而,探究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建构与发展(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缘起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电影明显受到前苏联电影宣教传统的影响,并确立了“人民电影”的方向。

这一时期的电影具有苏联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色彩(写实朴素,积极向上,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有《赵一曼》(沙蒙,1950)、《铁道游击队》(赵明,1956)、《上甘岭》(沙蒙、林杉,1956)、《霓虹灯下的哨兵》(王苹、葛鑫,1964)等。

此阶段电影多以战争为背景,讴歌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先辈。

“主旋律”一词源于音乐领域,“指多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所奏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2]。

将“主旋律”一词引入电影并提出“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则是在198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
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在03年之前是叫红色电影或者主旋律片。其含义是在
政府指导下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小平同志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
律电影” 。但是在03年之后,国家放松了对主旋律电影有了很大的放松,现代
对主旋律电影的认识也不再那么严格,并且融入了更多商业化的元素在里面,全
明星阵容重塑了主旋律电影,使主旋律电影变成了明星轮战历史题材的政治娱乐
片。用商业片的运作模式来运作主旋律电影的主题到底是主旋律电影的进步还是
无奈之举?
在03年之前,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基本上是由政府出资拍摄,有一定的限
制,而且都是正面表现历史及历史人物,有很高的政治宣传意图。在此之前,主
旋律电影都是叫好不叫座的。而从03年政府放手之后,主旋律电影必须借助外
界的人力、无力、财力来支撑,所以就有了更多的商业元素在里面,为了商业目
的,戏里面的主人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了,而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
群众。在现在的主旋律电影中,很多一线明星都是零片酬的“志愿党”,借着政
府对主旋律电影的支持,他们也在里面露了一面,提高了他们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这让主旋律电影成了既较好又叫座、名利双收的国产好电影。主旋律电影商业化
的巅峰应该从07年的《建国大业》开始,到11年7月暑期档的《建党伟业》
和11年10月份国庆档的《辛亥革命》。若现在仍按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制式来
制作必定会失去80、90后的观众群,而80、90后的观众正是当今电影院的主
要观影人群。所以,这三部电影都是以好莱坞的制式,也就是以明星为核心的制
式来进行拍摄的,大投入、大明星、大宣传在这“三部曲”中体现地十分突出。
在这三部片子中,都是上亿的宏大投资、近百位明星的强大阵容及从开拍就开始
的大力度的宣传,但最后的票房向他们展示这些付出值得的,因为这三部片子都
是4亿及以上的票房,这在国产电影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强大的明星阵容是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另一个标志,主旋律电影在
传统模式向好莱坞模式的过度中,或褒或贬的态度太多了。其实,将明星阵容引
入到主旋律电影中来是很好的想法,对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推动作
用。明星具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可以使冷清的主旋律票房不断热闹、攀升起来,
在满足制片方的商业目的的同时,还可以更广泛地宣传革命的真谛,这也恰好符
合政府的心意,让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和政治方面都有不错的收获。但是电影中
100多位明星的强大阵容也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建国大业》中,唐国强
饰演毛泽东,张国立饰演蒋介石,成龙饰演的记者和甑子丹饰演的田汉;《建党
伟业》中,刘德华饰蔡锷,陈坤饰周恩来,张震饰蒋中正,刘烨饰毛泽东,周迅
饰王会悟;《辛亥革命》中,赵文瑄饰演孙中山,成龙饰演黄兴,李冰冰饰演徐
宗汉,孙淳饰演袁世凯和姜武饰演的黎元洪。很大一部分观众就是冲着明星去看
的这些电影,几乎每2分钟就会出现一个熟悉的明星的面孔,大家都忙着去认明
星去了自然就少了许多心情去揣摩、欣赏剧情,而使片子就失去了它本身想要表
达的内容,影响了电影的故事性,甚至《辛亥革命》在北美的宣传中,直接打这
成龙的第100部影片的旗号。如果以后主旋律电影要靠着全明星的阵容才能勉强
苟延残喘的话,这真的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悲哀。

总的来说,主旋律电影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和赞扬,是忠于历史的,在历史
的长河中,在尊重历史,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提下,顺着时代的变化,改
进主旋律电影的制作方式和使主旋律电影放低身价平民化还是值得让人称赞的,
相信在中国电影人不断的摸索、改进中,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一定会大放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