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单元 腹前外侧壁解剖

合集下载

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33页PPT文档

医用局部解剖学-腹前外侧壁33页PPT文档

⑵ 旋髂浅动脉:腹股沟韧 带中点下方约1.5 cm起自股 动脉的侧壁(可与腹壁浅动脉 共干),在浅筋膜的浅、深两 层之间,走向髂前上棘,分布 于腹前外侧壁下外侧份。
3.浅静脉 行于浅 筋膜浅层内,行程方向 与动脉相似,丰富,吻 合成网,在脐区更多形 成脐周静脉网。
回流:
脐以上静脉→胸腹壁静 脉→胸外侧静脉→腋静 脉;
腱划处有血管,手术时 切开腱划应注意止血。
⑵ 腹直肌鞘:由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前、后两层, 在腹直肌外侧缘外侧相结合后呈半月形,称半月线。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
在脐下4~5 cm附近呈凸向上的弓 形游离下缘,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 以下,三块扁肌的腱膜均移行为腹直肌 鞘的前层,腹直肌鞘的后层缺如,腹直 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接触。
临床上通过腹膜外间隙可行膀胱、子宫、输尿管、腰交感干神经节 等腹膜外手术。
㈥ 壁腹膜
腹前外侧壁的最内层,上腹部腹横筋膜和腹膜外组织均 较薄弱,膈下腹膜与膈紧密愈着,由于受膈运动的影响, 张力较大,上腹部切口缝合腹膜时极易撕裂,宜将其与腹 直肌鞘的后层一起缝合。
四、临床要点
1.下腹部皮瓣 髂腹股沟皮瓣:营养动脉为旋髂浅动脉; 下腹部皮瓣:营养动脉为腹壁浅动脉。
2.常用的腹壁切口
切口选择,遵循的原则: ① 位置适当; ② 长度适宜; ③ 便于延长; ④ 减小损伤; ⑤ 切口方向与皮纹一致。
⑴ 纵切口
1) 正中切口:
上腹部正中切口:皮肤、浅筋膜、 (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 壁腹膜。
下腹部正中切口:
2) 旁正中切口:为在前正中线旁 开2 cm处与正中线平行的切口。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牵 拉腹直肌至外侧、腹直肌鞘后层、 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腹前外侧壁解剖

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腹前外侧壁解剖

腹前外侧壁的骨骼与肌肉
骨骼
腹前外侧壁的骨骼包括10-12块腰椎和肋骨。
肌肉
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等。
腹前外侧壁的神经分布
神经
腹前外侧壁的神经主要来自脊神经,包括胸神经和腰神经。
分布
神经主要分布在肌肉和皮肤中,负责感知和支配相应区域的感觉和运动。
腹前外侧壁的血管系统
颈前区、胸锁乳突肌 区、腹前外侧壁解剖
目录
CONTENTS
• 颈前区解剖 • 胸锁乳突肌区解剖 • 腹前外侧壁解剖 • 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腹前外侧壁的
相互关系 • 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腹前外侧壁的
应用解剖
01 颈前区解剖
颈前区的位置与分区
颈前区位于颈部的前面,上至下颌骨 下缘,下至胸骨上缘,两侧为颈部侧 面向前正中线。
肋骨是胸腔的侧壁,呈 弓形,起到保护胸腔器 官的作用。
颈前区的肌肉与神经
颈前区的肌肉主要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舌骨上肌 群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等,舌骨下肌群包括 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肩胛舌骨肌等。
颈前区的神经主要包括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和迷走神经等。 喉返神经支配声带的运动,喉上神经支配声门的开闭,迷走 神经支配咽喉、气管和食管等器官的运动。
颈神经
支配胸锁乳突肌的感觉。
胸锁乳突肌的血管供应
血管
胸锁乳突肌主要由颈外动脉分支供血。
颈外动脉分支
包括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等分支,为胸锁乳突肌提供营养。
03 腹前外侧壁解剖
腹前外侧壁的分区与结构
分区
腹前外侧壁由左、右下腹直肌和中间 的腹白线分为左、右腹前外侧壁。
结构
腹前外侧壁由浅至深包括皮肤、浅筋 膜、肌肉和腹膜,其中浅筋膜又分为 脂肪层和膜性层。

腹壁应用解剖

腹壁应用解剖
出生时 睾丸位于腹后壁→下降→髂窝→腹股沟管深环→→→阴囊 睾丸鞘膜——腹膜形成的腹膜鞘突包绕睾丸 “ 隐睾症 ” —— 下降途 中
思考题:
1. 常见腹壁疝有几种?如何鉴别?
2.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3.精索?
腹股沟韧带?
联合腱? 弓状线?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三、腹部手术切口
Incision of Abdominal Wall
(一)切口选择的原 则
接近病灶;
显露充分;
愈合牢固;
能延长或加作切口; 并发症少。
(二)腹壁切口的种类
1.纵切口
1)正中切口; 2)正中旁切口; 3)经腹直肌切口; 4)旁腹直肌切口。
纵切口切开的组织层次
临床应用解 剖 学 课 件
腹 壁
应用解剖
腹前外侧壁
一、层次结构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组织 壁腹膜
1. 皮 肤
特点: 薄而有弹性、皮下组织松弛、 延展性(妊娠、腹水)移动性(皮瓣) 皮神经分布: 剑突平面: 第6肋间神经 肋弓平面: 第8肋间神经 脐平面: 第10肋间神经 髂前上棘平面: 肋下神经 腹股沟平面: 第1腰神经
构成:
腹股沟韧带
皮下环
精索外筋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
共同形成: 提睾肌 联合腱
腹 横 筋 膜
形成:1.腹股沟管深环 2.精索内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腹前脐下壁腹膜形成的 5条皱襞和3对小凹。
二、腹 壁 血 管 和 神 经
1.浅层
浅层血管: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脐周静脉网。 临床应用:带血管蒂的皮瓣移植。

腹前外侧壁

腹前外侧壁

腹部abdomen分区:九分法上平面(肋下平面):经两侧肋弓最低点(第10肋最低点)。

下平面(结节间平面):经两侧髂结节。

两个矢状面:分别经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

左季肋区左腹外侧区(腰区)左腹股沟区(髂区)上腹部右季肋区中腹部右侧外侧区(腰区)下腹部右腹股沟区(髂区)腹上区脐区耻区(腹下区)体表标志:耻骨联合、耻骨结节、髂嵴、髂前上嵴、髂后上嵴、脐、半月线腹前外侧壁层次结构:1.皮肤薄而富有弹性,伸展性和移动性大,故临床常选择为游离皮瓣的供皮区。

浅层为Camper筋膜(脂肪层)2.浅筋膜在脐平面以下腹壁分浅、深两层。

深层为Scarpa筋膜(膜性层)腹壁浅动脉、静脉,旋髂浅动脉、静脉(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二层之间,动、静脉伴行,临床上常在腹下部切取带蒂或游离皮瓣。

)脐周静脉网(与附脐静脉吻合,脐以上汇入腋静脉,脐以下汇入大隐静脉。

)浅筋膜内含有丰富的胸腹壁静脉皮神经:①第7-12胸神经外侧皮支和前支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浅淋巴管:脐以上注入腋淋巴结,脐以下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3.肌层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和锥状肌的纤维组织,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前层有3块扁肌的腱膜组成。

腹内斜肌腱膜前层后层:腹内斜肌腱膜后层3-1腹直肌腹横肌腱膜白线亦称腹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半月线下约4~5cm处,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转向腹直肌的前方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其后层的下缘呈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

弓状线弓状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紧贴腹横筋膜,在腹直肌外侧缘,腹直肌鞘前、后层相愈着,形成一凸向外侧的半月形弧形。

3-2腹外斜肌①腹直肌鞘3-3腹内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其腱膜形成的主要结构:②提睾肌③腹股沟镰3-4腹横肌4.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神经4-1血管①腹壁上、下动脉②下5对肋间后动脉③肋下动脉④4对腰动脉⑤旋髂深动脉4-2 神经①第7-12胸神经前支②髂腹下神经③髂腹股沟神经④生殖股神经腹股沟区境界: 上界:髂前上棘水平线下界:腹股沟韧带内侧界: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管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

腹部--腹前外侧区1

腹部--腹前外侧区1

(1)胃左A腹腔干 (2)胃右A肝固有A (3)胃网膜右A
胃十二指肠A (4)胃网膜左A脾A (5)胃短A 脾A (6)胃后A 脾A
2、静脉
胃的静脉 多与同名动 脉伴行,注 入肝门静脉 系统。
3、淋巴
◆腹腔淋巴结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淋巴结→脾淋巴结
胃网膜左淋巴结→幽门下淋巴结 (3)贲门淋巴结 (4)幽门上下淋巴结 (5)脾淋巴结
浅筋膜内含丰富的浅血管、 淋巴管和皮神经
Camper 筋膜
浅在脐筋平膜面以:下主,要浅筋由膜脂分肪为两和层疏:松浅层结是缔富组含脂织肪组组成织的。脂肪层
Scarpa 筋膜
深层是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性层
皮肤
脂肪层 膜性层


腹前 外侧
壁肌


腹横筋膜
1、浅动脉:
(1)腹侧壁:
肋间后A的分支 肋下A、 腰A的分支
脐周静脉网
肝门静脉 附脐静脉 脐周静脉网 胸腹壁静脉
上腔静脉 腹壁上静脉
下腔静脉
腹壁浅静脉 腹壁下静脉
海蛇头
肝硬化腹水征
3、浅淋巴管:
脐以上浅淋巴管 →腋淋巴结 脐以下浅淋巴管注 →腹股沟浅淋巴结
4、皮神经:
(1)第7~12胸神经前支的 前皮支和外侧皮支
(2)第1腰神经分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4、腹横肌
腹横肌
起于第7-12肋内面、胸腰 筋膜、髂嵴、腹股沟韧带外 1/3,止于白线。
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 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 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 构成。
肌学--躯干肌
与腹内斜肌、腹横肌有关的结构
腹肌前外侧群
弓状游离缘 联合腱 提睾肌

腹壁解剖

腹壁解剖

腹前外侧壁解剖(层次与结构)一、层次(一)、皮肤(二)、浅筋膜分浅(为含大量脂肪组织的Camper筋膜)、深(富含弹性纤维的膜性层即Scarpa筋膜)两层。

内含丰富的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

1、浅动脉腹侧壁浅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腰动脉的分支;正中线附近的浅动脉来自腹壁上、下动脉的分支;下半部有两条比较重要浅动脉,均起自股动脉;腹壁浅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三分之一交界处向脐部上行。

旋髂浅动脉,在浅筋膜浅、深两层之间行向髂前上棘。

2、浅静脉在脐区彼此吻合形成脐周静脉网,且与深部的附脐静脉相吻合与肝门静脉沟通,使肝门静脉系统与上、下腔静脉系统沟通。

(门脉高压“海蛇头”征)脐平面上,汇合成一较大的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

脐平面下,经过腹壁浅静脉或旋髂浅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

3、浅淋巴管脐上注入腋淋巴结,脐下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三)、肌层腹直肌(锥状肌)腹外斜肌(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腹股沟管浅环)——腹内斜肌——腹横肌(四)、腹横筋膜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1.5cm处呈漏斗状突出。

(五)、腹膜外组织(腹膜外脂肪)(六)、壁腹膜脐正中襞,脐尿管闭锁遗迹脐内侧襞,脐动脉闭锁遗迹(一对)脐外侧襞,(腹膜下血管襞,一对)(七)、深层血管腹壁下动脉(来自髂外动脉)在腹股沟管深环内侧的腹膜外组织内斜向上内,穿腹横筋膜行于腹直肌与腹直肌鞘后层之间,至脐平面附近与腹壁上动脉(来自胸廓内动脉)吻合旋髂深动脉(来自髂外动脉)在腹膜外组织内斜向外上方至髂嵴。

(八)、神经1、。

医学-腹前外侧壁的解剖人体解剖

医学-腹前外侧壁的解剖人体解剖
胸神经前支在胸、
腹壁皮肤的分布 呈节段性:
T2—胸骨角平面 T4—乳头平面 T6—剑突平面 T8—肋弓平面 T10—脐平面 T12—耻骨联合 与脐连线中点平 面
2.浅动脉
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腰动脉、腹壁上动脉、 腹壁下动脉的分支以及 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 脉。
3.浅静脉
脐周静脉网
胸腹壁静脉 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胸外侧静脉 大隐静脉
腋静脉 股静脉
三、深筋膜 四、腹前外侧壁的肌肉
1.腹直肌
2.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管浅环 腹股沟韧带 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
3.腹内斜肌
腹内斜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镰 提睾肌
4.腹横肌
腹横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镰 提睾肌
5.腹直肌鞘
(1)构成 (2)弓状线
腹前外侧壁的解剖
腹 部 的 一、四分法 境 界 与 分 二、九分法 区
腹上区 右季肋区 左季肋区 脐区 右外侧区 左外侧区 腹下区 右腹股沟区 左腹股沟区
一、皮肤 二、浅筋膜
脐平面以下分为两层:
浅层:Camper筋膜 深层:Scarpa筋膜
1.皮神经 来自7-11对肋间 神经、肋下神经、
髂腹下神经的前 皮支与外侧皮支。
注意区分腹股沟 直疝和斜疝
Thank you
动脉:腹壁上动脉、 腹壁下动脉、第10-11 对肋间后动脉、肋下 动脉、腰动脉、旋髂 深动脉。
六、腹横筋膜 腹股沟管深环
七、腹膜下筋膜 八、壁腹膜
九、局部结构
1.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 (2)构成: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