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角下我国翻译的尴尬现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对殖民主义的历史和影响进行重新思考。
后殖民主义视角认为,殖民主义并未真正终结,只是转化为了新的形式存在。
在这个新形势下,翻译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意义和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深入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翻译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影响、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以及翻译对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权文化权争夺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的复杂关联。
通过深入分析翻译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影响以及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演变,揭示翻译在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语言权和文化权争夺等方面的角色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加深对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解,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塑与跨文化交流的促进。
通过对翻译与殖民关系的探究,旨在达到更深入的认识,推动新的研究方向的探讨,为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1.3 重要性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研究翻译与殖民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文化认同和语言权的关键因素。
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权力、认同和文化的重塑。
通过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翻译实践,可以深入探讨翻译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冲突,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现实。
研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与殖民关系不仅对于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文化认同的多元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翻译与殖民关系,可以为促进跨文化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平等交流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翻译在殖民主义下的影响在殖民主义时期,翻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殖民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殖民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翻译策略选择

后殖民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翻译策略选择
李嘉博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在翻译的权力研究基础上,后殖民翻译研究将翻译纳入国际政治文化语境中,突出了翻译的文化和政治作用.后殖民视角下的杂合翻译策略符合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在保存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抵抗强势文化的侵略.因此,杂合翻译策略的使用,不但有其必然性,也是解决现阶段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有益尝试.
【总页数】2页(P138-139)
【作者】李嘉博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兼谈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选择 [J], 温育仙
2.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杂合"翻译策略——以《红楼梦》英译本的诗歌翻译为例[J], 郭建红
3.思维模式视角下的汉英句法差异及商务汉英翻译策略 [J], 赵乐天
4.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为例 [J],
江瑞丰;钱志富
5.汉英对比视角下翻译策略研究——以《忆大山》汉英翻译为例 [J], 孙亚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困境分析---以翻译文化战略观为基点

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困境分析---以翻译文化战略观为基点摘要:我国翻译事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却呈现厚古薄今现象,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章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背景,从翻译文化战略观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困境及原因进行剖析,阐释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关键词:文化转向;翻译文化战略观;中国当代文学一、文化转向与翻译文化战略观中国历史上大抵有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第四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西学的全面翻译.这四次翻译高潮无一不是配合着当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国情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自古以来翻译就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文字转化过程,而是文化交流、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外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正成为中国新时期新的战略发展点.刘宓庆教授所提出的"翻译文化战略观"正是顺应当前历史潮流,反映时代使命的翻译理念.在《中国翻译界要树立文化战略观》一文中,刘宓庆向中国当今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如下若干问题:翻译界是否对当前的历史大势和现实要求有充分认识?中国的翻译队伍是否站在文化战略考量的制高点来观照中国的翻译事业?中国的翻译从业者是否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把握住了文化战略考量这个中国翻译思想的价值观核心(刘宓庆,2006:7)?他认为,翻译作为一种以文化-政治为目的的语际交流行为,从古至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生存、发展战略,而文化战略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提出,中国人应该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翻译.翻译文化战略观的内涵定义主要分为四个层次:首先,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定位中国翻译事业;其次,要心系国运盛衰,继承发扬译界先驱精神,将个人事业心与忧国感时之志密切结合;第三,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学;第四,要正确对待西方翻译理论,将中国翻译理论紧贴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国正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力图建立与世界经济大国相适应的"文化大国"地位.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软实力",从大政方针的高度对我国未来对外文化传播,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事业提出明确要求.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翻译工作直接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建设环境的具体体现.要改变目前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赤字"、文化"入超"的状况,使中国文化更大规模地"走出去",翻译工作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和条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局长吴伟女士在"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表示,"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翻译工作的作用之于外交、外宣、外贸以及所有的对外交往与合作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下,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可以说,刘宓庆教授将翻译的文化观上升到国家战略角度,正切合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对我国翻译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二、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之重要性及其现状翻译工作在我国的文化战略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在当前又具有特殊历史意义.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新文学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这些作品、作家理应让世界了解,在世界文学舞台上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也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正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当代文学作品有助于让世界了解现代中国,消除外国特别是西方世界对现代中国的误解和偏见.第三,从外国读者的文化接受度来看,相比较古典文学作品,当代文学在内容和内涵上更易被外国读者所理解接受.中西文化和价值观长期存在巨大差异.让外国,特别是西方读者首先通过当代文学认识中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进而产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愿,不失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条可行之道.中国当代文学这种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应当被发挥出来.总体而言,中西文化输入和输出数量长期存在巨大差距,文化"赤字"现象严重.首先是译介数量少,影响力小.而就中西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这个比例的差距更大.就翻译输出对象而言,我国的输出仍以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为主,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相对很少.当前我国比较全面介绍了中译外情况的著作当数马祖毅的《汉籍外译史》,然而尽管该书列举了大量建国以后的中译外工作,但却未详述这些译作在国外的具体影响和效果.第二,译介古代典籍多,译介当代作品少.四书五经是国内外译介最多的中国作品,其次如《红楼梦》、《孙子兵法》、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也是国内外译介的重点.而与此同时,当代作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展示国家形象,代表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作品译介数量十分有限.王尔敏在《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中广泛收集了西方翻译中文著作的书目,展现了西方国家翻译中国思想文化与历史书籍的分布情况,其中主要体现的是西人翻译中国古籍尤其是先秦古籍的状况,而未能展现中国20世纪著作的翻译情况.遍翻全书,很少见到西人翻译20世纪中国学者著作(王岳川,2006:86).学术界一般将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在对外译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譬如,国家外文局及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出版社等组织实施的"熊猫丛书",陆续翻译出版了一批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北京两大出版社联合推出了6卷本中国文学汉英对照读本《朝花"惜"拾》以及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近年来,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小说《狼图腾》与英国企鹅出版社的版权出售协议成为2007年中国出版业的一大亮点.在《文汇报》刊载的《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一文中,详尽介绍了国外对中国当代作家和作品的译介情况.巴金、老舍、茅盾、丁玲、沈从文、周立波、叶圣陶、北岛、冯骥才、高晓声、莫言、苏童、王蒙、杨沫、余华、张抗抗、张贤亮等一批中国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译介.尽管国外汉学家在翻译上具有语言优势,但必须看到,在文化霸权和后殖民主义的大背景下,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带有相当的局限性.一方面译介数量少,规模分散,许多译作乃个别汉学家出于个人研究和爱好所取得的翻译成果;另一方面国外的译介存在选材片面的问题,许多译者为了满足国内读者的猎奇心理而着重选择富含东方异域色彩的作品,真正具有时代感,反映中国新风貌的翻译作品则少之又少.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成就和我国古代典籍的翻译规模相比,当代文学的翻译工作与之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首先从数量和种类上看,目前已经译介的作家作品仅占我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很小的比例.与国外汉学家译介中国作品的规模相比,国内翻译当代文学作品的数量更是寥寥.同时,国内外大多倾向于翻译出版名家作品合集,重点全面译介单独作家的译本还相对不足.第二,从文学翻译的内容来看,富含中国传统元素、东方异域色彩的作品被翻译得较多,能够体现中国当代新风貌新形象,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新变化的文学作品翻译得很少.国外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方向选择性更为明显.另外,中国当代文学的外文译本影响力不足.一方面,翻译质量不高,译文难以传达原作的色彩与韵味,语言不地道,不符合对象国读者的口味,这些都导致译作在国外的接受情况欠佳.另一方面,输出对象国仍以日、韩、东南亚为主,尽管一些作品也输出到欧美等国,但均很难进入主流视野,例如"熊猫丛书"等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本,其中大多被用作礼品,主要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等向外国友好人士进行赠阅,较少进入市场销售流通.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些图书在外国的影响面较窄,影响力有限.三、中国当代文学外译困境的原因中国当代文学面临外译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文化弱势地位使然.从当前的世界文化现状来看,西方文化仍居于明显的强势和主导地位.世界文化交流最明显的特征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引进和输入,从而形成了文化交流上的"逆差".这种文化失衡在文学领域体现为一种"民族中心主义"(韩子满,2005:339),即强势文化不关注弱势文化的文学.由此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一,弱势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强势文化中没有市场、没有读者;二,强势文化不注意翻译弱势文化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一方面外国翻译的少,另一方面由于难以打入外国主流文学市场,难以获得读者群,而反过来导致国内文学翻译市场的疲软.第二,中译外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匮乏.翻译人才缺失问题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瓶颈.相比较外译中而言,中译外对译者的语言功力要求更高.同时文学翻译相比较其他文体的翻译,如应用文体的翻译而言,不仅需要译者具有过硬的外语功底,其母语的文学造诣也要求甚高,同时还需要译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和美学修养以及相当程度的悟性.能够胜任中译外文学作品翻译,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翻译的人,可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了.与此同时,文学翻译难度大、耗时长、要求高,在市场经济主导翻译市场的今天,愿意潜心从事文学翻译的人相对不多.翻译文学作品最理想的身份是译者本身既是文学家又是翻译家,然而像鲁迅、严复、朱生豪、钱钟书、傅雷、余光中、林语堂等这样的文学、翻译双重巨匠,且终生投身文学与翻译事业的人,在当今十分稀缺.翻译人才的缺失一方面直接导致文学翻译产出量小,另一方面导致文学译作的质量不高,不符合对象国读者的口味,因此难以被外国读者所接受和欣赏,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第三,译介目的和对象有偏差.我国的译作打不进外国市场,除了语言文化原因外,还有译著本身的目的和对象问题.我国出版的许多外译文学作品,其对象并非真正面向外国读者,而是作为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手段,为方便国内的英语学习者,这种译作往往根据中国学生的水平和欣赏习惯进行选材,以汉英对照形式出现,其思想性、艺术性及翻译风格都浸透着中国特色(胡德香,2006:356).如中国文学汉英对照读本《朝花"惜"拾》以及《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等等,其受众很大程度上是本国读者,特别是本国的英语学习者.这也便出现了所谓的外文译本在中国买得到,在外国买不到的"怪现象".第四,中国翻译界对当代文学译介的重视不够.谈到对外推出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内蕴,国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红楼梦》,是《西游记》,是《论语》,是唐诗宋词,却忽视了我们还有大批当代文学财富亟待让世界知晓,没有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也代表了中国文化,尤其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文化、新气象、新风貌.不可否认,古代经典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精髓.然而,我们今天谈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走向外国广大读者群,走向外国广大普通民众,而非走向少数研究中国的汉学家.古代经典作品能否让普通读者一下子接受是国内相关人士广为忽视的一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应起的作用,亟待受到人们的重视.四、结语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在其文章《翻译研究与翻译文化观》中提出"要进一步树立翻译的文化观,认识翻译的文化本质,从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个高度来理解翻译活动,对翻译活动做出正确的历史定位"(许钧,2002:224).要改变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文化战略高度来把握当前的翻译形势,给予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应有的重视.要用翻译文化战略观统领翻译工作全局,为当代文学的译介工作创造条件,包括国家相关政策重点扶植、加强中译外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队伍建设,促进国内外出版商的联系合作,将中外译者合译,重要作品复译等形势纳入翻译工作视野,等等.在中国"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形象日益在国际上得到彰显的今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大国"身份的迫切性也愈加突显.翻译作为对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手段,理应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担起重任.这当中,向世界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国已在2006年11月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工程译介工程",拟在五年内向世界译介100部代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的优秀文学作品.应该说,该项目的启动实施目的是好的,且反映出我国已开始意识到当代文学译介工作的重要性.但五年的时间,能否找到足够的译者来进行如此庞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译者的能力素质能否胜任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译本质量是否合格,是否能够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时间的考验.笔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是一项神圣而艰苦的大业,任重而道远,绝非一蹴而就即能完成.这需要国家和政府广泛而长期的关注,需要翻译界从翻译文化战略观的高度进行全局考量,在未来长期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工作.只有这样,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才能获得发展,中国当代文学才能在对外弘扬中华文化,建立文化大国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历史大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参考文献:[1]韩子满.文化失衡与文学翻译[A].严辰松主编.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2]贺爱军.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7(4):51-53.[3]胡德香.对译入译出的文化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3):356.[4]刘宓庆.中国翻译界要树立文化战略观[A].刘宓庆翻译散论[C].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许钧.翻译研究与翻译文化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224.[7]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8]王岳川.从文化拿来主义到文化输出[J].中国美术馆,2006,(2):86.参考资料:百通学术期刊发表网。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2 期 (总第 114 期)
1. 在理论研究上建立起新的话语体系 (1) 重新解释原作和译作的关系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 : 译作必须完全忠实于原 作 , 译作是对原作的复制 , 原作优于译作 ; 翻译 中不可避免地会失去原作的许多风格 、特色 , 无 法完全传达原作的神韵 。而通过对翻译史的研究 表明 , 这种强调原作的观点并非由来已久 。它是 在近代随着印刷术的发明 、文化的传播和 “作者
二
后殖民理论批判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对东方在 文化上的支配与控制 , 而这种支配与控制之所以 可能 , 则是因为西方世界享有话语主导权 。意识 形态因素参与到了学术研究中 。翻译作为一种文
化交流活动 , 它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 。翻译活动 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 它还牵涉到文 化 、政治 、历史等因素 。⑩在西方世界向第三世 界国家推行文化霸权这一大的历史语境下 , 翻译 应采取何种对策 ?
6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2 期 (总第 114 期)
长期以来 , 人们习惯认为 , 翻译只是一种语 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 是纯语言的 、美学的活 动 。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 “文化研究热”的兴 起 , 翻译开始被界定为超越于语言之上的文化交 流活动 。但意识形态问题始终在翻译研究中被忽 略 。事实上 , 意识形态在翻译活动中一直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 (它影响到译本的选择译者的翻译策 略和译入语国家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多方 面) 。在殖民时期 , 欧洲对第三大世界国家进行 殖民扩张 , 所到之处 , 皆以欧洲人的标准价值 观 、认知模式改造殖民地 。欧洲被认为是最大的 原作 , 而殖民地则是其复制品 、是译作 ; 译作必 须完全忠实于原作 。但由于译者的局限 , 翻译又 不可避免地会 “失去”。因此 , 在身份和地位上 , 原作优于译作 ; 欧洲优于殖民地 。λϖ 这样的翻译 观能够一直盛行今天的后殖民时代 , 不能说没有 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 。诚然 , 翻译必定要涉及到 并且主要是两种或多种语言文化的转换活动 , 但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 : 几个世纪以来 , 翻译都几乎 只是单向运作 , 即将其他民族的语言译成欧洲人 的语言 , λω由此导致的文化交流必然也是单向的 、 不平等的交流 。它不是交际双方的互惠活动 , 而 是欧洲将其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第三世界国 家 , 并强加给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人们 。 欧洲的对外殖民导致了翻译的单向运作 , 而翻译 的单向运作又反过来稳固了欧洲的殖民者地位 。 这种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在本质上是文化霸权 、文 化殖民的表现 。而要打破这一局面 , 建立起平 等 、互利的文化交流 , 翻译文学在其自身领域应 采取如下对策 。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
印度裔美国学者 结合女性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 性别、种族、阶级为分析代码,对殖民地的 权力话语进行深入揭露,对文化帝国主义的 种族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进而对臣属文化重 新命名。 代表作:Of Grammatology (1976,trans.),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1988),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1993)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尼兰贾娜 (Tejaswini Niranjana): 印度裔美国学者 认为翻译自始至终都是个政治行为, 翻译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仍旧是原殖民 者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象征控制” 的场所,呼吁对翻译重新定位。 代表作: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1992)
混杂性(hybridity) 巴巴成功地将“混杂性”这一术语引 入了文化研究领域,并使之成为后殖 民批评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混杂性 是指由殖民化产生的接触区内新的跨 文化形式。巴巴认为,异质文化间的 碰撞是一种话语实践。巴巴试图通过 混杂性策略颠覆殖民话语权威,从而 揭示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文化与殖民 权力互动中产生的种种矛盾现象。
霍米· 巴巴(Homi Bhabha):
波斯裔美国学者 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主张异质文 化,特别是弱势文化,通过沟通与转 化,渗入到对殖民者文化的复制中, 解构其话语权威,从而使第三世界文 化获得自身的合法性。 代表作: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词汇翻译的第三空间——以《红楼梦》大观园园林词汇翻译为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35卷第4期随着国际间的频繁交往,文化词汇的翻译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殖民者的记忆,是通过词汇、语言和命名的权利而强加于被殖民者之上的。
通过文化词汇的翻译,既能改变主体,又能改变听者,对中国“被抹去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重建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霍克斯和闵福德的《红楼梦》英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后殖民视角来探讨大观园中园林词汇的翻译,为多元文化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翻译和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思考。
1.后殖民与第三空间“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1]。
按照后殖民的观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其文学的价值与传统,甚至包括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而非西方的第三世界或东方的传统则被排挤到了边缘地带,或不时地扮演一种相对于西方的“他者”(other)的角色。
后殖民代表人物之一霍米·巴巴主张后殖民语境中存在超脱二元对立的第三空间,两种具有差异的文化在其中进行不断地交流和接触,这些接触和交流反过来又产生了对于文化差异的认可或表述。
他认为在这个模糊混杂的空间里,产生了文化意义和对主导权利的微妙的颠覆性;通过多种文化的杂交,转变“他者”文化的价值,消解中心文化。
2.大观园园林词汇的翻译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大观园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特质和民族文化。
大观园中的建筑命名,一是依据建筑本身的特征,二是依据建筑物使用者的特征,利用谐音的双重或多重寓意来命名,暗含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汉语中的文化词汇,是指能反映中国独特文化、具有联想意义的词语,如大观园中的建筑名称等。
后殖民主义译论视角下梁实秋译莎翻译策略[论文]
![后殖民主义译论视角下梁实秋译莎翻译策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26ce63011ca300a6c39025.png)
后殖民主义译论视角下梁实秋译莎翻译策略探讨摘要:梁实秋先生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外在因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其理性选择的结果,内在因素是对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追求使其注重对文学思想的阐释。
笔者将从从后殖民译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这对于正确理解译本生成的历史条件,对中国翻译家的研究或曰翻译主体的研究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译论原因异化/归化翻译策略1.引言梁实秋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和翻译家,他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
尤其是近年来,他的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已成为海内外学界、译界研究与评论的热点。
有对其翻译思想的研究,如严晓江的《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为例》(严晓江,2009),也有对其译本的研究,如《梁实秋译本研究》(李明清,2010)。
作为我国以持续39年之力第一个独自完成莎士比亚全集汉译工作的翻译大师,梁实秋先生的翻译思想、翻译成果、翻译风格及在我国学界、译界的影响,已被诸多学者和学术刊物所广泛认同。
遗憾的是,对梁实秋在翻译活动中具体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探讨,则鲜有专门文章论及。
因此探讨梁实秋在《莎士比亚全集》译作中的翻译策略及其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原因,对于翻译研究,尤其是对翻译实践不无裨益。
2. 梁实秋在译莎中的翻译策略梁实秋在译莎时主要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劳伦斯.韦努帝在《译者的隐形》(1995)(the translation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按韦努帝(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大陆翻译危局》阅读答案

《大陆翻译危局》阅读答案《大陆翻译危局》阅读答案大陆翻译危局“我真搞不懂,某某的作品那么差,怎么会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近两年来,在大大小小的文学论坛上常见的疑问。
而在相关的回复中,总会有人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哪里是作家写得不好?是我们翻译的质量太差了!”大陆每年出版的外国文学译著数量维持在千种以上。
但是,“文学翻译大国”的光环,却遮不住译文粗劣、译者浮躁、批评缺位等问题。
香港著名翻译家黄邦杰先生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翻译队伍的后继者似有不足之势。
真是一语中的。
曾经诞生傅雷、草婴、王道乾等优秀译者的中国,如今几乎没有几个叫得响的翻译家。
内地出版社的急功近利也是造成翻译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拿名著来说,许多国内的出版社喜欢炒作概念,追求短期效益。
比如,在某个文豪诞生或逝世周年的时候,一窝蜂地出版此作家作品。
这些重译本装帧精美,印刷质量上乘,但翻译质量与旧译本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有些最新的翻译作品,甚至差到让人不忍卒读的地步——“硬译”过来的文字,不但谈不上优美和流畅,甚至连读懂都很困难。
与翻译质量的每况愈下相联系的是目前译者的尴尬境况。
20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职业的薪酬都翻了20倍,但翻译的薪酬只翻了1倍。
1980年代初期,译书的稿费基本在千字30元人民币左右,而现在,平均翻译费也不过千字60元人民币。
著名的俄语翻译家草婴告诉记者,他的平均工作量是一天翻译1000字。
“像我这样的译者,在这个时代是活不下去的。
”草婴说。
对于现在的译者动辄两三个月翻译一本十几万字小说的速度,草婴并没有提出批评,反而说:“我能理解,靠翻译养家糊口很困难,只能依靠量了。
”问题在于,翻译还是一个对人的素质有极高要求的工种。
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学生,甚至一个有海外生活经验的留学生,可以做大型会议的同传,却未必能胜任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要求一个人既精通外语,又有良好的中文功底,还要对外国的人文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视角下我国翻译的尴尬现状摘要:后殖民翻译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主要的翻译学视角之一。
从后殖民视角来审视我国的翻译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对于揭示我国翻译的尴尬现状、促进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及翻译理论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国际话语交流;翻译逆差;翻译市场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一、引言长期以来,对翻译准则的具体阐述及对这些准则的遵守一直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点,因而我国大量的翻译研究集中在原文与译本的对比或是对不同译本的比较上。
后殖民翻译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主要的翻译学视角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颇具锋芒的批判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字表面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它采用“后殖民理论”这个新的工具来分析翻译与帝国主义、文化身份、殖民霸权等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视角下,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显出来并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二、后殖民理论及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后殖民理论通常被认为是继殖民主义结束之后所产生的理论。
但peter childs和r.j patrick williams认为, 这一术语中的“后”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后殖民主义的“后”其实也暗示着殖民主义的持续,并且犀利地指出,“虽然殖民军队和官僚机构已经撤退了,但是西方强权仍然通过政治、文化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对前殖民地进行着最大强度的间接控制,从而产生了新殖民主义现象。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毋庸置疑,西方强权的间接控制范围应该是更加广泛,其控制手段也更加隐晦。
而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则被视为一种征服的工具。
在这种征服的过程中,正如susan bassnett 和harish trivedi所认为的:“翻译是一种被高度操控的活动,它涉及到文字和文化之间转化过程中的各个层面。
在翻译活动中,原文、作者及体制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平等关系。
”通过对翻译的充分操控,强势国家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弱势国家施加影响以实现文化、政治乃至经济方面的利益时。
而对于弱势国家来说,为了应对这种“新殖民”,翻译无疑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翻译工作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变得不可或缺,而翻译家在跨文化和跨国事务中则更是“扮演着语言和文化经纪人、调解和谈判者、以及形象塑造及决策制定人的角色”。
在这种背景下,将对翻译的研究从文字表面扩展到国际视野中也是大势所趋。
三、后殖民视角下我国翻译的尴尬状况中国要在国际交流中维护自己的利益,树立自己的形象,并让自己的声音响亮于国际话语中,翻译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审视我国翻译的现状,其情形却令人堪忧。
(一)翻译逆差其中令人忧虑的一个现象就是“翻译逆差”。
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电影、电视节目以及广告争相涌入中国。
到目前为止,不计其数的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了汉语,西方国家仅通过向中国出售版权就已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中国书籍被翻译成了英文。
据人民网报道,尽管中国在贸易上多年来都享受着顺差,但就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来说,一直都忍受着巨大的“逆差”,出口的中国书籍仅仅是从外国进口的书籍的十分之一,而中国与欧美的逆差率则达到了百分之一。
从后殖民视角看来,这种“翻译逆差”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侵略。
在西方强权向我国大量灌输带有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文化作品时,我们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能实现成功地将自己的文化也推广出去。
也正由于这种逆差,当西方价值观在中国被广泛地接受和理解时,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却不为西方人们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必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翻译在扮演“语言和文化经纪人”这一角色上是很不合格的。
翻译逆差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与西方的同资本输入并行的强大文化攻势相关,另外,我们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小觑。
首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迎接外来文化的时候只是兼收并蓄,而没有相应地“礼尚往来”,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国际文化形象的意识明显不足。
然后,从翻译的数量上来看,也可见相对西方的强大文化攻势而言,我国在翻译本国作品上的投入是很不足的。
虽然现在我国政府现在也会付给外国出版公司翻译经费以鼓励他们出版中国作品,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将中译英的工作交给外国人无疑是一种天真的想法。
在后殖民背景下,主流西方文化总是会试图对其它文化施加影响,并且会尽量避免被弱势文化所影响。
因而,西方国家的人只会致力于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去做中译英的工作。
也就是说,对中国作品的翻译是永远也不能靠极少数外国人来实现的。
即便当外国人翻译中国作品时,其意图也是很不可靠的。
正如lefevere所指出的:“翻译是包含着影响一个文化发展的意图的”。
当一个强势国家翻译其它文化的作品时,他们一般会选择那些同他们自己文化相一致的作品,或者是通过翻译将原文扭曲。
因而,“难怪不管是哪一个国家都总是会觉得有这么一种必要性:要将翻译的任务交给某个或某些能过足以信赖的人。
信任比质量更为重要。
”(二)混乱的翻译市场翻译逆差所引出的另外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则是我国翻译市场的混乱。
既然我国中译英工作的还存在很大缺口,那我们就必须就加大对我国翻译人才,尤其是中译英人才的培养。
但是,反思这一问题,我们却不由得思考:中国在英语教学上的巨大投入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怎么还会缺乏翻译人才呢?纵观全国的翻译市场,大大小小的翻译公司林立,专职译员和兼职译员也不计其数,似乎中国的翻译人才遍地都是。
再看翻译的价格,就英汉、汉英翻译为例,一般翻译公司的对客户的报价都在从一百多元每千字到两百多元每千字的范围内,而翻译公司给译员的工资则一般低于客户所付的50%,从50元每千字到100元左右,在某翻译论坛上,甚至还有翻译公司所报出的价格低至二十几元每千字。
对于翻译这种需要消耗极大脑力的工作来说,给出这么低廉的薪酬,难道中国的翻译人才真的已经供大于求了吗? 恰恰相反,这既暴露了我国翻译市场的混乱,也体现了我国翻译工作者的不受重视。
中国翻译市场的混乱必然导致翻译作品的良莠不齐。
有些翻译中介公司靠低价承揽业务,不仅不能对客户保证翻译质量,还可能给客户造成重大的损失。
而这些低劣的翻译对与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是很大的损害。
例如翻译公司承接的很多翻译稿件都是企业合同和产品说明书,翻译得不准确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百出的话,则会在有形或无形中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以及其国际竞争力。
而翻译工作者在与翻译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则彻底沦为翻译民工,或者说翻译机器。
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我国翻译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调解者和谈判者”的作用,还可能使我们处于弱势地位。
(三)“无声”的翻译最后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则是我国翻译的“无声”状况。
之所以说我国翻译是“无声的”,是因为尽管我国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通过翻译将自己介绍出去并在国际上争取发言权,但是其作用却似乎不明显。
在经历了冷战时期被西方世界“妖魔化”之后,中国要让世界全方位地重新了解自己就必须加大对对外的宣传。
但是至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远比不上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
西方自我标榜的“追求自由、平等”的形象已经在中国被很广泛地接受了时,中国的传统儒家、道家思想对于他们来说却基本上还是个迷。
在《追求象征的力量》一书中,刘亚猛教授指出“从面向国内说服对象转向国外,尤其是西方的说服对象所要求的是一种‘再构思’,‘再表达’,一种‘重构’,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
”[6]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要在国际话语中争取到发言权并掷地有声,则翻译所扮演的角色就绝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工具而已,而是还牵涉到多元的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翻译才能成功地扮演“形象塑造乃至决策制定者”的角色。
而至于如何“再构思”、“再表达”则需要我们从修辞、文化、历史等方面对翻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结语总之,从后殖民视角来看我国的翻译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翻译在国际话语交流所处的状况是尴尬的,存在着种种问题。
要全方位地提高我国翻译的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并使翻译在国际话语交流中发挥恰当的作用,则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仅政府应对于翻译事业要有更多的重视和投入,广大翻译工作者及外语语言研究者,也应从实践和理论上来更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1]childs,peter & williams,r.j.patrick.an introduction to post-colonial theory [m].prentice hall:london,1997:5.[2]bassnett,susan & trivedi, harish.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9:2.[3]dimitriu,ileana.translation, diversity and power.an introduction[j].current writing 14(2):i-xiv.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2.[4]china imports over 4,000 foreign movies in five years: advisor. source:xinhua.2011.[5]lefevere,andre.translation/ history/culture:a source book.[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6]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