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特种钢)的锻造方法和技巧

不锈钢(特种钢)的锻造方法和技巧
不锈钢(特种钢)的锻造方法和技巧

不锈钢(特种钢)的锻造

方法和技巧

不锈钢锻造属于特种钢锻造生产范围,有不同于普通钢种的锻造方法,针对其特殊的性质也有不同的锻造技巧.为消除浇铸的梅花钢锭、方锭或浇铸的圆形钢锭的锯坯为主要原材料的特种钢其晶粒间的疏松,达到锻造后的晶粒细化,所以在锻造时要有不同于普通钢种的锻造方法和不同的锻造技巧。

压机的工作特点是以无冲击的静压力作用在坯料上,并能充分地将力传递到坯料中而使其发生塑性变形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充分变形和锻透.在自由锻造生产过程中,锻造用钢一般分为碳素钢,合金结构钢,工、模具钢和特种钢四大种类钢种.不锈钢锻造属于特种钢锻造生产范围,有不同于普通钢种的锻造方法,针对其特殊的性质也有不同的锻造技巧.

而以浇铸的梅花钢锭、方锭或浇铸的圆形钢锭的锯坯为主要原材料的特种钢内部有严重缺陷,如果把铸锭沿纵向剖开,并经过磨平和腐蚀之后,便可以明显地看到它是由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晶粒组成.其宏观组织的特点如下图.

1、细小等轴晶带:分布在铸锭的外表皮,晶粒细小,厚度很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

2、柱状晶带:紧接着细小等轴晶带的便是钢锭柱状晶粒区,晶粒细而长,位直于模壁,厚度很大,组织致密.

3、过度晶带:位于柱状晶带和中心粗大晶带之间.

4、粗大晶带:位于钢锭的中心部位,晶粒粗大,组织疏松.

5、负偏析沉积锥体:主要表现在钢锭的底部,也就是常讲的重金属沉积区.

6、A形偏析:主要位于过度晶带区,主要是因为钢液在凝固时钢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气泡,裂纹是由于冷却过程中冷

却不均匀形成内应力而造成的,也就是常讲的皮下气孔和内部裂纹.

7、V形偏析:主要位于钢锭的中心区域,在钢液结晶过程中,由于粗大晶带以树枝状互相交叉长大,造成许多封闭的小空间,其间的钢液被隔离,当被隔离的钢液结晶收缩时,由于得不到外界钢液的补充,便形成了分布分散而细小的微孔,也就是常讲的疏松.8、缩空下正偏析:主要表现与钢锭的冒口区域,也就是常讲的残余缩孔和非金属夹杂(主要是硫化物和磷化物).9、缩孔:往往集中在最后凝固的钢锭顶部,是钢液在结晶形成固态时发生体积收缩,又得不到液体补充而形成的空洞.整体来讲呢,铸锭其内部晶粒主要表现为铸态晶粒,它的现象是晶粒比较粗大,晶粒与晶粒组织间比较疏松,碳化物偏析严重.

在不锈钢锻件的坯料装炉前,班组长首先要检查跟核对钢号、炉号、规格和尺寸以及重量,并检查坯料的表面质量,如有缺陷应及时通

知清除。装炉时,班组长应考虑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顺利有序的进行生产,和加热工共同确定坯料装炉的位置并记录.尽量在同一加热炉内加热统一钢号或是相近钢号的坯料,如要在同一炉加热不同钢号、不同重量尺寸的坯料,要分别选择加热规范.在对不同的加热规范进行比较后,组合成一个确实可行的加热规范,并按加热规范进行操作.坯料装入加热炉内,应考虑加热炉的炉底尺寸、装炉方式和坯料的尺寸重量,确定好坯料与烧咀的距离,尽量避免烧咀直喷坯料.

加热工在每一炉加热点火前,都应先检查温度记录仪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工作运转.如有故障,应立即通报车间主任,并通知修理.为保证公司利益和锻件质量,必要时有权拒绝点火加热.点火时,要在记录纸作好记录:1、加热开始时,在纸上画线标明当时的加热开始日期、时间.2、加热到工艺最高温度进行保温时,第二次画线标明当时的时间.3、每一炉加热第一件坯料出炉时,第三次画线标明当时的时间.不锈钢(特种钢)装炉时炉温要低于500℃,并经过每毫米直径10-15秒的均温后缓慢加热到800-850℃保温,然后迅速加热至始锻温度.

生产时,锻工希望坯料的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锻件烧得越红、越透越好.但是却越容易引起晶粒急剧长大出现粗晶现象,使加工好的锻件机械性能差,这往往也是超声波探伤过不了关的重要因素.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还容易出现局部过热的龟裂现象和坯料过烧完全报废的现象,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不锈钢(特种钢)锻造第一火的始锻温度一般控制料温在1150-1180℃,并且要经过坯料的均温过程才可以进行锻造.始锻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在坯

料的组织中形成过量的铁元素,将降低不锈钢的抗腐蚀性、塑性,特别是冲击韧性下降的尤为明显.

为消除浇铸的梅花钢锭、方锭或浇铸的圆形钢锭的锯坯为主要原材料的特种钢其晶粒间的疏松,达到锻造后的晶粒细化,所以在锻造时要先进行对锻件的初锻.锻造工序是先将加热至始锻温度并经过均温的坯料第一面整体压拔,高度大约是坯料整体高度的5%-8%左右,也就是大约30-50㎜左右;进行180度翻转后再进行整体的压拔,高度大约是坯料高度的4%-5%左右,高度大约是30-40㎜左右;然后翻转90度后重复上面一个完整的步骤.进行轴向拔长初锻后就可以采取轴向的初锻墩粗工艺,墩粗高度大约是坯料高度的10%,然后进行180度翻转后再墩粗大约10%,共墩粗高度约是坯料总高度的20%左右后返炉进行加热和保温,坯料经初锻后进行“FM”锻造法的正常锻造.经过初锻后,坯料中的铸态疏松晶粒组织被挤压紧密,塑性得以提高,对于下一步的加热和锻造都有很大的好处.

那么在对经过初锻后返炉加热的坯料,加热温度可以适当上升50℃左右,对坯料进行均温和保温的加热工艺,但保温时间最长不可以超过工艺保温时间的30%-50%,应视坯料的直径大小和高度情况而确定.加热后的坯料出炉进行下一步的正常锻造时,按锻造的工艺必须先倒角,下来还要经过镦粗、拔长工序.这里我还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墩粗时必须保持中心垂直,防止墩歪产生折印,如果产生歪斜,必须及时进行拔长校正.墩粗高度必须按工艺尺寸经多次翻转墩粗到位,确保墩粗比

的达到.不可以单面重压,使坯料内部产生拉应力而形成内部缺陷.

在镦粗的过程中,当坯料被镦粗到原尺寸高度的1/2倍时,或者是被镦粗到工件成型高度的大约2-3倍时,要按工艺对坯料进行一次拔长工序.将坯料拔长时应注意坯料轴线压拔前后保持一致,拔长时尽量用满砧的大进给量,多次进行翻转,使坯料中心锻透;两面的拔长压下量要均匀,防止偏心和折叠;拔长的尺寸必须到位,以确保锻造比的达到.在锻造过程中,充分使晶粒细化是不锈钢(特种钢)获得良好性能的关键.因此,锻造时应保证有足够的变形量,而且使各部分均匀变形,以便击碎粗大的晶粒,使其细小和均匀的分布.坯料被拔长后,由四方而进一步经轻压拔长成正八角形,这样是为了确保坯料的中心部位晶粒组织再一次的被挤压紧密,坯料的整体塑性得以提高.

当坯料经过拔长成正八角形的锻造后,下一步要进行的也是最重要的锻造步骤了.这个时候要看坯料的温度进行后续工序的锻造,如果温度接近于坯料要求的终锻温度时,或者是不能满足下一步锻造工序完全完成的温度范围时,一定要进行加热,才能进行最后工序的完成.

将八角形的坯料继续镦粗,并经多次翻转后镦粗到坯料成型高度的15-20%时,进行圆周方向的锻压.将八角进行轻压倒角,使坯料进入一个接近圆形的十六方的修整尺寸.这个时候还是要看坯料的温度进行后续工序的锻造,如温度低需要返炉加热,加热到低于初锻温度50-80℃后进行最后工序的锻造.而当锻件进行最后一火锻造前的加热时,这时的温度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因为锻件的余量很小,只有成型尺寸的15%-20%,为防止因为加热温度高,坯料中晶粒重新长大而因起的

过热无变形粗晶,加热温度一定要控制在1100℃以下,保温时间不可以超过一小时.

将达到修整尺寸的坯料继续镦粗,还是经多次翻转后镦粗到精整尺寸,也就是大于坯料成型尺寸的5-10㎜左右,进行圆周方向的锻压.将坯料的十六角进行轻压后,并使坯料被彻底的滚圆(也就是抛圆),进行平整.这时的锻件尺寸一定要压准确,表面平整无折裂或凹痕,以确保锻件合格的交付使用,才能确认合格后锻件完成.平整到坯料成型尺寸后进行测量,并由班组长填写生产记录表,附本班生产完成锻件工艺图,一起交由车间主任记录上报. 这时才可以称作完成锻件的锻造工序,进行后续的热处理工序.

对于不锈钢(特种钢)锻件产品,必须特别重视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如果表面有折叠裂痕,在后续热处理和精加工时会产生残余应力,因而使锻件产生应力开裂,造成严重的损失.锻造时不仅要控制始锻温度,还要控制终锻温度,一般对奥氏体不锈钢终锻温度控制在850-900℃,奥氏体不锈钢多以锻造后进行“固溶处理”做为锻后热处理.控制终锻温度的目的在于防止因碳化物析出,而增大变形抗力,以达到避免低温锻造产生裂纹.

马氏体不锈钢时冷却速度特别敏感,即使空冷时,也要发生马氏体转变,造成较大的冷却应力,容易产生裂纹.特别是小型锻件,由于锻件表面和中心部分的马氏体转变不是同时发生,造成组织应力与冷却时的温度应力叠加而使锻件表面形成裂纹.为防止马氏体钢、马氏体-铁素体钢锻后冷却产生裂纹,应采用缓冷.一般是将锻件放在200℃左右

的炉墙中或石棉保温箱中冷却,或是转入600℃炉中保温并随炉冷却.

马氏体不锈钢锻后应不迟于12h内进行退火,以消除内应力,避免在以后酸洗或存放过程中产生裂纹,退火速度一般为750~800℃,保温1~3小时,缓冷至600℃后空冷.

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因无相变发生.锻后可正常空冷.铁素体不锈钢尤其应快冷,因为在400~525℃范围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出现475℃脆性,如0.08%C~0.4%Si—16.9%Cr钢在450℃保温4h后,室温冲击韧性几乎下降到零.奥氏体不锈钢在815~480℃敏化温度范围内停留时间过长,会沿晶界析出Cr23C6,大大降低抗腐蚀性能。但快冷后锻件内部会留下残余应力,故冷却后还必须加热到780~850进行再结晶退火以消除内应力.奥氏体不锈钢消除应力退火可加热到900℃退火缓冷或加热到1010~1120℃退火缓冷,若加热到430~480℃热处理,残余应力是难以消除的.

王建党

不锈钢的锻造工艺

. 不锈钢的锻造工艺(马氏体、奥氏体) . . 一、奥氏体不锈钢的锻造1.概述 奥氏体不锈钢的碳质量分数小于0.25%,17~19%,镍的质分数量分数为的铬质量8%~18%,如12Cr18Ni9等。 为节镍,用锰或氮代替部分镍而获得的Cr-Ni-Mn或Cr-Ni-Mn-N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不发生组织转变,不能用热处理强化,只能通过热锻成形和再结晶获得高的强度。奥氏体不锈钢通常在固溶状态下使用,具有最佳的塑性、韧性、良好的加工成型性及良好的耐蚀性和抗氧化性,因此一般用于要求耐腐蚀、抗氧化或在较高温度下工作,对强度要求不高,以及在较低温度下使用的零部件。 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下晶粒易长大,但长大倾向不如铁素体不锈钢强烈。

2.锻造温度选择及加热要求 (1)变形温度选择: 奥氏体不锈钢的锻造加热温度受高温铁素体(α-相)形成温度的限制,加热温度过高,α-相铁素体的量会显著增多,使钢塑性降低,使塑性变形不. . 均匀,在两相界面产生裂纹。因此奥氏体不锈钢的始锻温度一般控制在1150~1200℃。 为防止组织中因洗出碳化物使变形抗力增加,产生锻造裂纹。所以终锻温850℃。度不应太低,一般不低于 ℃,当含钼或含高硅则取低于1200对于普通18-8型不锈钢始锻温度取℃,终端温度不低01151150℃,对于25-12型和25-20型,始锻温度不高于℃。于925 )加热要求:(2℃下缓慢800 不锈钢导热性差,加热时要严格按照温度和速度进行:920,到℃后可快速加热。加热(0.3~0.5mm/min) 因此奥氏体不锈钢不宜在还原性气为确保耐蚀性,加热时应严格避免渗碳,区晶界增碳或使钢,在直许火焰接喷射毛坯上否则使不,加氛化氛或过分氧气中热也的晶间腐蚀敏感性。提高钢贫铬,锻件在高

不锈钢饰品铸造的工艺流程

不锈钢饰品铸造的工艺流程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Z1005 学号:0649100506 姓名:王治群

1、制版 失蜡浇铸需要蜡版,而蜡版的批量制作则需要用银版压制的橡胶模。它是不锈钢饰品制作工艺中要求最高的工序,要求所制银板的表面,镂空部位和背面光洁无痕,要求银板的各部分结构合理,镶嵌钻石的位置尺寸准确无误,有些还要求对镶嵌部位进行预加工。准备好银版后才可以进入失蜡浇铸工艺流程。 目前使用的制版工艺主要有:手工雕蜡版,电脑雕蜡版和手起银版。三种工艺各有优点,相互补充。 手工雕蜡版即用石蜡雕出设计图纸上的造型,再利用失蜡浇铸的方法倒出银版;电脑雕蜡版不同于手工雕蜡的是它是通过电脑3D软件与喷蜡机相结合,做出蜡模造型,再使用失蜡浇铸的方法倒出银版;而手制银版,就是制版师傅直接手工制作设计图上的模型。由于手工雕蜡版制版速度快,雕蜡过程修改容易,工具损耗相对小而被广泛使用。 2、失蜡铸造 失蜡铸造俗称倒模,是目前不锈钢饰品生产的重要手段。 (1)压制胶模 压制胶模的注意事项及过程: 1)压模框和生胶片要清洁,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生胶片的表面。 2)保证原版和橡胶之间不会粘连,应优先使用银版,铜板应先镀银。 3)确定适当的硫化温度和时间,两者基本上符合一个函数关系,与胶模的厚度,长宽及原版的复杂程度有关。通常将压模温度定为150度左右,如果胶模厚度在3层(约 10mm),一般硫化时间为20-25分钟,如果是4层(约13mm),则硫化时间可为30-35分钟。依次类推。同时硫化温度与原版的复杂程度也有关系,如原版复杂,细小,应降低硫化温度,延长硫化时间。 4)压模时要保证原版和生胶片之间没有缝隙。采用塞、缠、补的方式将首版上的空隙位、凹位和镶石位等填满,用碎小的胶粒填满,用尖锐物质(如镊子)压紧。 5)先行预热。硫化时间到了以后迅速取出胶模,压好的胶模要求整体不变形、光滑、水线不歪斜,最好使其自然冷却到不烫手时,就可以趁热用锋利的手术刀进行开胶模的操作。 (2)开胶模和注蜡模 1)开胶模: 开胶模的技术要求很高。因为开胶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蜡模以及金属毛坯的质量。开胶模的工具比较简单有手术刀,镊子,剪刀,尖嘴钳等。胶模通常采用四脚定位法,也就是说。开出的胶模有四个脚互相吻合固定,四脚之间的部分有采用直线切割的,也有采用曲线切割的。开好的胶模要注意检查,胶模内不能有任何缺陷如明显的破花,缺角,粘连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蜡模的缺陷,因此对这些缺陷部位应进行修补,如切开未切的位置,用焊蜡器焊补破花,缺角的地方等。 2)注蜡模: 胶模开好后就可以进行注蜡操作了。注蜡操作应注意对蜡温,压力以及胶膜的压紧等因素的掌握。

不锈钢雕塑工艺流程图

不锈钢雕塑-—时代新宠 作者:广州凰宁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张自胜 不锈钢雕塑,简单理解就是用不锈钢做的雕塑,统称为不锈钢雕塑。不锈钢学名叫不锈耐酸钢,通俗一些就是在空气中不容易生锈,或者耐化学物质腐蚀。不锈钢在中国起步并不晚,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研究和生产不锈钢,并于1952年制定了我国自己的不锈钢技术标准,不过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不锈钢这个词一直属于非常专业的词汇,仅活跃局部的专业领域,根本无法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大都听说都没有听说过,更难得一见。此时的不锈钢属于短缺资源或管控物质,仅被用于特殊领域.时至1985年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锈钢的生产、应用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不锈钢的名字开始进入普通市民的听觉范围,不锈钢的产品开始映入老百姓的眼睑。一些不锈钢制品逐渐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由于不锈钢制品光泽银亮、硬朗的质感、易于成型,给人们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拥有的心理冲动,也有人说是不锈钢让我们迎来了具有酷感审美的金属时代,此等赞誉不可谓不高,也只有不锈钢无愧于此美名. 用于制作不锈钢雕塑的材料:304和316. 304不锈钢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不锈钢(铬—镍),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耐热性,低温强度和机械特性;冲压、弯曲等热加工性好,无热处理硬化现象(使用温度—196℃~800℃)。是国家认可的食品级不锈钢。在非工业区、重度污染区、沿海等地区和城市的室内外不锈钢制品的首选材料。 316不锈钢因添加Mo,故其耐蚀性、耐大气腐蚀性和高温强度特别好,可在苛酷的条件下使用;加工硬化性优(无磁性);高温强度优秀;固溶状态无磁性;冷轧产品外观光泽度好,漂亮;相对304,价格较高。316也被称为船级材料,由于其耐腐蚀性强,常被用于制造轮船和军舰。 不锈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不锈钢,在强酸高温的环境中,304和316也会锈蚀。 雕塑常用材料厚度:板材0。5—3mm,管材0.3—5mm,材料厚度越厚制作工艺难度越大,价格越高。我公司曾经使用过厚度为10mm不锈钢

雕塑铸造工艺

铸铜鎏金材料工艺说明 铸铜等铸造类雕塑一般首先是泥塑的塑造,然后翻制阴模。翻制阴模后再翻制成阳模,实际上是一个材料转换的过程,即从可塑性泥制品转换到石膏和玻璃钢进行定型、最后进行铸造的过程。每件铸铜艺术品都是需要经过最少11道复杂严谨的工序制作而成,这些工序中既有传统手工艺的痕迹,也有精密铸造的现代技术精彩所在。 一、工艺流程一:泥塑 每件产品的前身都需要一个泥塑原型,泥塑都是经过雕塑师在原创设计稿的基础上反复揣摩、推敲之后进行的再创作,泥塑的造型好坏、神韵的体现与否、意图的表达呈现直接影响今后的产品好坏,所以优秀的泥塑离不开优秀的雕塑师。 第一步雕塑泥备料筛选,喷水醒泥48小时以上,圆雕焊接雕塑钢筋造型骨架,在骨架上缠绕十字型木条托泥装置,雕塑骨架上大间隙铺设金属网,可减少用泥量减少总重量保证雕塑不垮塌。 上大泥覆盖雕塑造型。上泥完毕一边用木槌砸实一边补平泥间空袭。全部上泥后对大造型进行不断的调整。造型不准需要返工对骨架进行休整直到满意,以上必须由专业雕塑师来完成。从此阶段开始雕塑必须经常喷水保持不开裂,半途公休要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直到雕塑模完成。 塑形。由专业雕塑师来完成,塑形过程雕塑师中随时喷水随时塑造。整个过程由雕塑师掌握。 雕塑大型完成。通知甲方对大造型进行审核和提出意见或修改。继续不断的推敲调整和细节塑造达到完美,全部完成造型后使用刮片整体进行刮光。二、工艺流程之二:翻制 根据雕塑造型大小、精细程度等具体要求,采用不同的翻制工艺。雕塑造型较大,精细程度要求相对不高的采用玻璃钢翻模;雕塑造型较小,精细程度要求相对较高的采用硅胶翻模。一般情况下,采用两种工艺相结合的方式翻模。同一雕塑中转折、起伏、纹路、细节相对简单的大面积造型采用玻璃钢翻模,局部细

不锈钢冶炼工艺

不锈钢技术及其发展 摘要介绍了不锈钢炼钢的总体概况和品种, 论述了不锈钢在铁水预处理、转炉、电炉、二次精炼、连铸等方面的典型工艺流程,概述了国内外不锈钢的生产和消费现状,提出了不锈钢生产流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不锈钢生产流程精炼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general specification of stainless steel aking and the varieties of the product, stated the typical progresses flow in hot metal pretreatment、 converter、 EAF、 secondary refining continuous casting etc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stainless stee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tainless steel. Key words: stainless steel production process secondary refining 1.前言 不锈钢是指具有抵抗大气、酸、碱和盐等腐蚀作用的合金钢的总称。通常所说的“不锈”是指其抗腐蚀性能可归因于在氧化的环境中,形成一层氧化铬表面膜。这层薄膜具有不溶解、能自行恢复和无气孔的特点。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耐高温、耐磨损、外观精美等特性,用途非常广泛,是石油、化工、化肥、制药、食品、国防、餐具、合成纤维和石油提炼等行业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 2.不锈钢的种类 不锈钢常按组织状态分为:铁素体钢、奥氏体钢等、双相不锈钢、马氏体钢。另外,可按成分分为: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和铬锰氮不锈钢等。 (1) 铁素体不锈钢:含铬12%~30%。其耐蚀性、韧性和可焊性随含铬量的增加而提高,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优于其他种类不锈钢。属于这一类的有Crl7、Cr17Mo2Ti、Cr25,Cr25Mo3Ti、Cr28等。铁素体不锈钢因为含铬量高,耐腐蚀性能与抗氧化性能均比较好,但机械性能与工艺性能较差,多用于受力不大的耐酸结构及作抗氧化钢使用。这类钢能抵抗大气、硝酸及盐水溶液的腐蚀,并具有高温抗氧化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等特点,用于硝酸及食品工厂设备,也可制作在高温下工作的零件,如燃气轮机零件等。 (2) 奥氏体不锈钢:含铬大于18%,还含有8%左右的镍及少量钼、钛、氮等元素。综合性能好,可耐多种介质腐蚀。奥氏体不锈钢的常用牌号有1Cr18Ni9、 <0.08%,钢号中标记为“0”。这类钢中含有大量0Cr19Ni9等。0Cr19Ni9钢的w C 的Ni和Cr,使钢在室温下呈奥氏体状态。这类钢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焊接性和耐蚀性能,在氧化性和还原性介质中耐蚀性均较好,用来制作耐酸设备,如耐蚀容器及设备衬里、输送管道、耐硝酸的设备零件等。奥氏体不锈钢一般采用固溶处理,即将钢加热至1050~1150℃,然后水冷,以获得单相奥氏体组织。(3)奥氏体 - 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优点,并具有超塑性。奥氏体和铁素体组织各约占一半的不锈钢。在含C较低的情况下,Cr含量在18%~28%,Ni含量在3%~10%。有些钢还含有Mo、Cu、Si、Nb、Ti,N等合金元素。该类钢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特点,与铁素体相比,塑性、韧性更高,无室温脆性,耐晶间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均显著提高,同时还保持有铁素体不锈钢的475℃脆性以及导热系数高,具有超塑性等特点。与奥氏体不锈钢

制造工艺详解——铸造

制造工艺详解——铸造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一、铸造的定义和分类 铸造的定义: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金属零件毛坯的成型方法。 常见的铸造方法有砂型铸造和精密铸造,详细的分类方法如下表所示。 砂型铸造:砂型铸造——在砂型中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钢、铁和大多数有色合金铸件都可用砂型铸造方法获得。由于砂型铸造所用的造型材料价廉易得,铸型制造简便,对铸件的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均能适应,长期以来,一直是铸造生产中的基本工艺。 精密铸造:精密铸造是用精密的造型方法获得精确铸件工艺的总称。它的产品精密、复杂、接近于零件最后形状,可不加工或很少加工就直接使用,是一种近净形成形的先进工艺。

铸造方法分类 二、常用的铸造方法及其优缺点 1. 普通砂型铸造 制造砂型的基本原材料是铸造砂和型砂粘结剂。最常用的铸造砂是硅质砂,硅砂的高温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则使用锆英砂、铬铁矿砂、刚玉砂等特种砂。应用最广的型砂粘结剂是粘土,也可采用各种干性油或半干性油、水溶性硅酸盐或磷酸盐和各种合成树脂作型砂粘结剂。 砂型铸造中所用的外砂型按型砂所用的粘结剂及其建立强度的方式不同分为粘土湿砂型、粘土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种。

砂型铸造用的是最流行和最简单类型的铸件已延用几个世纪.砂型铸造是用来制造大型部件,如灰铸铁,球墨铸铁,不锈钢和其它类型钢材等工序的砂型铸造。其中主要步骤包括绘画,模具,制芯,造型,熔化及浇注,清洁等。 工艺参数的选择 加工余量:所谓加工余量,就是铸件上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应预先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其大小取决于铸造合金的种类、造型方法、铸件大小及加工面在铸型中的位置等诸多因素。 起模斜度:为了使模样便于从铸型中取出,垂直于分型面的立壁上所加的斜度称为起模斜度。 铸造圆角:为了防止铸件在壁的连接和拐角处产生应力和裂纹,防止铸型的尖角损坏和产生砂眼,在设计铸件时,铸件壁的连接和拐角部分应设计成圆角。 型芯头:为了保证型芯在铸型中的定位、固定和排气,模样和型芯都要设计

不锈钢生产流程详解

不锈钢丝生产流程 不锈钢是20世纪重要发明之一,经过近百年的研制和开发已形成一个有300多个牌号的系列化的钢种。在特殊钢体系中不锈钢性能独特,应用范围广,起其它特殊钢无法代替的作用。而不锈钢几乎可以涵盖其它任何一种特殊钢。 不锈钢合金含量高,价格比较高,但使用寿命远远高于其他钢种,维护费用少,是使用成本最低的钢种。不锈钢回收利用率高,对环境污染少,是改善环境,美化生活的绿色环保材料。 不锈钢的生产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锈钢的发展几乎不受某个特定行业发展的影响,而与国家和地区GD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GDP值以每年7%~8%的速度稳步上升,国内不锈钢表观消费量一直以每年15%左右速度递增,2001年中国不锈钢表观消费量已达225万吨。预计未来几年这种增长势头将有增无减,不锈钢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不锈钢丝是不锈钢产品系列中一个重要品种,主要用作制造业的原材料。我国经济目前以制造业为支柱,所以我国不锈钢丝消费量在不锈钢总消费量中所占比重要高于发达国家。世界钢丝在不锈钢总量中所占比例大约为4.5%,我国2001年钢丝所占比例已达4.9%,预计未来几年将上升到5.0%~5.5%的水平。根据2001年调查资料全国不锈钢丝表观消费量为11万吨,品种结构为铆螺占40.1%,气阀占22.7%,筛网和焊丝分别占9.1%,精密轴占4.5%,医疗器械占2.7%,滚动体占1.8%,弹簧和制绳分别占0.9%,其它占8.2%。如果按钢的组织结构来划分,我国奥氏体不锈钢丝:铁素体不锈钢丝:马氏体不锈钢丝消费比例为65:10:25,而日本三者比例为70:18:12,由此看出消费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相对于其他品种,不锈钢丝属于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近年来国内不锈钢丝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尽管如此生产增长仍赶不上消费的增长,每年不锈钢丝的进口量一直维持在2万吨左右。发展不锈钢丝生产,提高不锈钢丝产品质量水平是制品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 不锈钢的特性、用途及品种 不锈钢是指一些在空气、水、酸性溶液及其它腐蚀介质中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在高温下具有抗氧化性的钢。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1.1、化学成分对不锈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1.1 铬是决定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主要元素 为什么铬能决定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是不是含铬的钢都是不锈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金属腐蚀说起。 金属腐蚀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种。在高温下金属直接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氧化物,是一种化学腐蚀。在常温下这种腐蚀进行得很缓慢,金属的腐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在介质中离子化。以铁为例,电化学腐蚀过程可表示为: Fe-e=Fe++ 一种金属耐电化学腐蚀的能力,决定于本身的电极电位。电极电位越负,越易失去电子,发生离子化。电极电位越正,越不易失去电子,不易离子化。常见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如表1-1。 表1-1 常见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 1/8、2/8、3/8……原子比时,铁-铬合金钢的电极电位呈跳跃式的提高,这种变化规律叫n/8定律,如图1-1所示。

「加工」不锈钢的锻造温度

加工| 不锈钢的锻造温度 不锈钢锻件是指不锈钢材料被施加压力,通过塑性变形塑造要求的形状或合适的压缩力的物件。这种力量典型的通过使用铁锤或压力来实现。 通过锻造能消除金属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铸态疏松等缺陷,优化微观组织结构,同时由于保存了完整的不锈钢流线,不锈钢锻件的机械性能一般优于同样材料的不锈钢铸件。 不锈钢中不同材质的锻造温度也有所不同。我们可按组织结构将不锈钢分为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 它们的锻造温度范围是多少呢?中兴溢德小编带大家简单了解下。

奥氏体不锈钢的始锻温度一般不超过1200℃;终锻温度一般取825?850℃。 终锻温度主要受碳化物析出敏感温度(480?820℃)的限制,一旦若终锻温度处于此温度范围内,就会由于碳化物析出而增加了变形抗力,降低了塑性,从而导致锻造开裂。 铁素体不锈钢的始锻温度不宜过高,均应低于1200℃,特别是毛坯最后一火的加热最好不超过1120℃。 铁素体不锈钢的终锻温度在生产上常定为720?800℃,并不允许高于800℃。铁素体的晶粒长大倾向比奥氏体更大。

马氏体不锈钢的始锻温度受高温铁素体形成温度和铁素体态的影响,始锻温度一般为1150℃。 终锻温度随含碳量不同而不同,含碳量髙时一般取925℃,含碳量低时一般取850℃,均应高于钢的同素异构转变温度。 双相不锈钢的热塑性比奥氏体不锈钢差,因此锻造性能差。双相不锈钢的始锻温度为1150℃,终锻温度为≥950℃。

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始锻温度通常取1180℃,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始锻温度一般取1150℃。 因为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塑性较差,终锻温度不宜低于950℃,否则会产生锻造裂纹,要回炉重新加热。 因此,在不锈钢锻件生产锻造中需要根据不锈钢种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温度。 资料来源网络,中兴溢德不锈钢整理。

不锈钢酸洗钝化工艺流程图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参考文件 (3) 4.工作条件 (3) 4.1技能水平 (3) 4.2技术先决条件 (3) 4.3主要设备及药品 (4) 5.操作顺序 (5) 5.1不锈钢部件酸洗钝化处理顺序 (5) 5.2碳钢部件磷化处理顺序 (6) 6.实施细则 (6) 6.1不锈钢部件酸洗钝化处理实施细则 (6) 6.2碳钢部件磷化处理实施细则 (10) 7.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13)

1.目的 为了规范福建福清核电一期工程Ⅰ标段范围内所涉及到的不锈钢部件酸洗钝化和碳钢部件磷化表面处理施工过程,特编制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仅适用于指导福建福清核电一期工程Ⅰ标段范围内所涉及的奥氏体不锈钢部件酸洗钝化处理和碳钢部件磷化处理施工。 奥氏体不锈钢部件指: 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制作的管道及其支架衬板 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制作的通风管道 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制作的设备 其他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制作的零件 碳钢部件指: 碳钢材料制作的燃油管道 其他碳钢材料制作的设备零件 3.参考文件 《EM1~EM7&EM10奥氏体不锈钢部件的表面处理》0401AT103 《清除铁素体污染的表面处理》0401AT108 《奥氏体不锈钢部件的表面处理》0401T116 《核岛机械设备制造期间清洁技术条件》0426T110 注:由于招标技术文件中无相关文件,故参考秦山二期扩建工程相关文件 4.工作条件 4.1技能水平 施工人员应具备有一定的表面处理经验,掌握操作中的安全规则,尤其是酸溶液的操作使用,并需经培训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 4.2技术先决条件 工作程序和质量计划已经过业主和监理公司批准;

硅溶胶精密铸造的工艺

硅溶胶精密铸造的工艺 一、蜡模制作 蜡料处理工艺操作守则 蜡料处理流程: (静置桶I中)静置脱水→(除水桶中)搅拌蒸发脱水→(静置桶II中)静置去污 1 工艺参数 静置桶I 静置温度85-90℃ 静置时间6-8h 除水桶搅拌温度110-120℃搅拌时间10-12h 静置桶II 静置温度80-85℃静置时间>12h 保温箱保温温度54±2℃保温时间>24h 2 操作程序 2.1 检查设备、温控仪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2 将脱蜡釜回收的旧蜡液倒入过滤槽中过滤;再送到静置桶I中,在低于90℃下静置6-8h。 2.3 静置完毕把沉淀水放掉后,将蜡液倒入除水桶中。 2.4 除水桶中的蜡液,在110-120℃保温并搅拌,使残留水分蒸发,到目视蜡液表面无泡沫为止。 2.5 将除完水的蜡液,经过<60目筛网过滤再放入<90℃的静置桶II中,保温静置12h 以上。 2.6 各除水桶、静置桶应定期性的放掉其底部的残留水和脏杂物。 2.7 把静置桶II中处理好的回收蜡液送到模头压蜡机保温桶中,用于主产模头(浇道)。 2.8 根据旧腊料性能和腊料消耗情况,不定期的在静置桶II中适量加新蜡,一般在3%-5%左右。 2.9 将合格的蜡液灌入保温箱内的蜡缸中,为减少蜡缸内蜡液中的气体,先保持一段高温时期80℃/2h后降至54℃。在54±2℃下保温24h后,方可用于压制蜡模。 3 注意事项 3.1除水桶,静置桶均应及时排水、排污。

3.2经常检查各设备温控仪表的工作状况,防止失控,尤其应防止温度过高造成蜡料老化。 3.3每月检查一次蜡处理设备各导热油的液面位置,油面应距设备顶面200㎜左右,防止油溢出。并注意检查设备有无渗油现象。 3.4经常检查环境状态,避免灰尘及外来物混入蜡料中。 压制蜡模工艺操作守则 1 工艺要求 室温24±3℃ 蜡缸温度54±2℃(大件应根据工艺要求设定) 射蜡嘴温度57-64℃ 压射压力 4.2Mpa(42kgf/cm2) 保压时间5-15s 冷却水温度<10℃ 2 操作规程 2.1 检查压蜡机油压、保温温度、操作按钮等是否正常。按照技术规定调整压蜡机压射压力、射蜡嘴温度、保压时间、冷却时间等。 2.2从保温箱中取出蜡缸,装在压蜡机上,放出上部混有空气的蜡料。 2.3 将模具放在压蜡机工作台面上,调整射蜡嘴使之与模具注蜡口高度一致,检查模具所有芯子活块位置是否正确,模具开合是否顺利。 2.4打开模具,喷上微薄一层分型剂。合型,对准射蜡嘴。 2.5双手按动工作按钮,压制蜡模。 2.6抽出芯子,打开模具,小心取出蜡模。按要求放入冷却水中或放入存放盘中冷却。并检查有下列缺陷的蜡模应报废: (1)有严重气泡的蜡模;(2)棱角不清晰的蜡模; (3)变形不能修复的蜡模;(4)尺寸不符号规定的蜡模。 2.7清除模具上残留的蜡料,注意只能用压缩空气吹净模具分型面、芯子上的蜡屑、脱模剂,不准用金属刀具去铲刮型腔、抽芯。慎防损害模具型腔部位。 2.8按以上各条进行下一次压制蜡模,以后往复循环生产。 2.9及时将蜡模从冷却水中轻轻取出,用压缩空气吹净蜡屑及水珠,并进行自检,将合格蜡模正确放入存放盘中。 2.10每班下班或模具当班生产完毕后,应用软布等清理模具。如发现模具有损伤应立即报告领班,由领班处理。并清扫压蜡机、工具及现场,做到清洁、整齐。 3 注意事项 3.1压制蜡模时,首先必须进行首件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操作。压制过程中不能轻易变动压制参数。 3.2使用新的模具时,务必弄清模具组装、拆卸顺序,蜡模取出方法。 3.3蜡模存放时,应注意搁置方向,防止变形。需要时可采取卡具等措施,以避免蜡模变形。

不锈钢锻造的模锻工艺

不锈钢锻造的模锻工艺 模锻前,模具应预热至150~200℃,有时可预热到300℃。 不锈钢模锻可采用单型槽或多型槽模。截面形状有剧烈变化或形状复杂的锻件。必须采用制坯工步时,制坯后毛坯上的氧化皮及缺陷应用车床或砂轮清除,表面不允许有深的刀痕或磨痕。模锻形状复杂的奥氏体不锈钢锻件或带筋的锻件时,若采用模锻锤锻造,切忌一锤成形,也不宜重击使一次锤击的变形量过大,否则便可能在切边处出现裂口或在筋的根部出现穿筋等缺陷,并缩短锻模的寿命。 不锈钢粘性大,易粘模,因此,模锻件质量与模锻过程中的润滑密切相关。每次锤击之前,模具都必须润滑,并要把润滑剂涂抹均匀,以免产生表面缺陷。在锤上模锻时,宜用石墨加机油或二硫化钼加炮油作润骨剂。在压力机上模锻时,有时可用玻璃润滑剂,但一般是在锻造有最大横向流动的薄锻件时采用。 在每次锤击之后,特别是打第一锤之后,要注意将氧化皮吹净,一火不能锻成时,在预锻后仍须清除氧化皮。因为不锈钢的氧化皮虽然不厚,但硬似磨料,而且附着力强,如留在模具型槽内对锻件和模具都非常有害。 缩孔:钢液在钢模里收缩时形成的缩腔叫缩孔. 横裂:是指钢锭表面发生的横向裂纹,一般在钢锭上,一般深度较浅,经精磨可祛除。 纵裂:是指钢锭表面产生的纵向裂纹,一般在钢锭上部和角部,而上部的裂纹很深,很难研磨消除。结疤:钢锭表面,壳皮状或瘤子状的金属所溅粘的称为结疤,结疤多出现在钢锭下部。 重皮:在低倍试片的边缘,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暗色疏松时,其周围聚集大量的氧化物夹杂,(主要是氧化亚铁)这叫翻复。 表面夹杂:是指镶嵌在钢锭表面肉眼可见的非减数夹杂物。

表面气孔:指暴露于钢锭表面肉眼可见的细小孔洞,多见于钢锭中下部,一般不深,可精整去除。 炸裂:钢锭表面极冷时产生的开裂,因开裂时常拌有响声,所以叫做炸裂。 上涨:钢锭头部呈不规则的凸起,这缺陷叫上涨,也叫冒涨。 网纹:钢锭表面出现的网状凸起叫网纹。 麻坑:钢锭表面存在的凹坑叫做麻坑。 双浇:钢锭表面四周明显可见的重接痕迹 飞边:存在于钢锭头部或尾部垂直于钢锭表面的金属薄片叫飞边。 飞翅:在钢锭表面形成的垂直于钢锭表面的薄片叫飞翅。 气泡:气泡是由于钢水除气脱氧不良或注钢系统原料潮湿等原因而造成钢锭或刚才的缺陷,一般分皮下气泡和内部气泡。(防止方法:钢水氧化沸腾还原脱氧要良好,炉聊和一切与钢水接触的耐火材料要干燥,出钢槽、包子、手板、模子等要干燥,模子锈斑要清理干净,涂油要薄均。) 白点:白点其实是一种细微的裂纹,在刚才横向低倍试样上呈放射性不规则的锯齿裂纹,在纵向低倍试样上是圆形或椭圆星的银亮点,因而叫白点。(主要成因是氢气的原因)

iso5832-1第一部分wroughtstainlesssteel锻造不锈钢

第一部分Wrought stai nl ess steel锻造不锈钢 1范围Scope ISO5832这部分对用锻造不锈钢制造的外科植入物指定了相对应的特定的测试方法。 this part of iso5832 spec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and corresponding test methods for,wrought stai nl ess steel for use in the manu facture of surgical impla nts. 提供最适宜的两种类型的不锈钢化学基础成分(见表1) Provisio n is made for two types of sta in less steel based on chemical compositi on ( see table 1) NOTE 1用使用本标准材料加工的最终产品的试样的力学性能不必完全与本标准规定的指标相同。NOTE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normative references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提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所有的修改修订版本均不适于本标准,但是,为了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的研究, 凡是没有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标准。 ISO 377 Steel and steel products-Loc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samples and test pieces for mecha nical testi ng. ISO 404 ............................ 3、化学成分chemical compositi on 3.1 试验样本test samples 用于分析的样品应符合ISO 377规定。 The select ion of samples for an alysis shall be carried out i n accorda nee with ISO 377. 3.2 铸造分析Cast analysis 刚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Cr含量和Mo含量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所得(C值)应该不小于26。 The cast analysis of the steel when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clause 6 shall comply with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specified in table1.The molybdenum and chromium contents shall be such that the C value obtained from the formula given below is not less than 26. C=3.3W Mo +W Cr 其中: W MO钼的含量,用质量百分比表示; W cr铬的含量,用质量百分比表示。 表1—化学成分

不锈钢的锻造工艺

不锈钢的锻造工艺(马氏体、奥氏体) 一奥氏体不锈钢的锻造 1.概述 奥氏体不锈钢的碳质量分数小于0.25%,铬的质量分数17~19%,镍的质量分数为8%~18%,如12Cr18Ni9等。为节镍,用锰或氮代替部分镍而获得的Cr-Ni-Mn或Cr-Ni-Mn-N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不发生组织转变,不能用热处理强化,只能通过热锻成形和再结晶获得高的强度。奥氏体不锈钢通常在固溶状态下使用,具有最佳的塑性、韧性、良好的加工成型性及良好的耐蚀性和抗氧化性,因此一般用于要求耐腐蚀、抗氧化或在较高温度下工作,对强度要求不高,以及在较低温度下使用的零部件。 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下晶粒易长大,但长大倾向不如铁素体不锈钢强烈。 2.锻造温度选择及加热要求 (1)变形温度选择: 奥氏体不锈钢的锻造加热温度受高温铁素体(α-相)形成温度的限制,加热温度过高,α-相铁素体的量会显着增多,使钢塑性降低,使塑性变形不均匀,在两相界面产生裂纹。因此奥氏体不锈钢的始锻温度一般控制在1150~1200℃。 为防止组织中因洗出碳化物使变形抗力增加,产生锻造裂纹。所以终锻温度不应太低,一般不低于850℃。

对于普通18-8型不锈钢始锻温度取1200℃,当含钼或含高硅则取低于1150℃,对于25-12型和25-20型,始锻温度不高于1150℃,终端温度不低于925℃。(2)加热要求: 不锈钢导热性差,加热时要严格按照温度和速度进行:800℃以下缓慢加热(0.3~0.5mm/min),到920℃后可快速加热。 为确保耐蚀性,加热时应严格避免渗碳,因此奥氏体不锈钢不宜在还原性气氛或过分氧化气氛中加热,也不许火焰直接喷射在毛坯上,否则使钢增碳或使晶界区贫铬,提高钢的晶间腐蚀敏感性。 锻件在高温区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造成严重过氧化、元素贫化和晶粒粗化,具体可按锻压手册P217表2-3-15选择,一般不少于10~20min。 3.奥氏体不锈钢锻造要点 (1)钢锭锻造时,开始轻压,当变形量达到30%后才能重压。锻造时,应单向送进,避免在一处重复压制,以防止出现中心十字裂纹。 (2)钢锭锻造比采用4~6,钢坯取2~4,视原材料晶粒度而定。奥氏体不锈钢晶粒度大小对钢的耐蚀性有很大影响。为获得细晶粒并充分焊合中心区的微裂纹和孔隙,应保证最后一火有足够大的锻造比,变形量应大于再结晶临界变形程度,变形量一般应大于12%~20%。 (3)变形过程中要求变形均匀,以得到较均匀的晶粒组织,圆饼锻件可考虑下列措施:

不锈钢标牌制作工艺流程

不锈钢标牌工艺简介 不锈钢标牌其材质为304不锈钢,具有有良好的耐大气和淡水介质腐蚀的性能,而且通过腐蚀、抛光、拉丝后获得装饰效果十分高档漂亮。 化学腐蚀工艺的主要原料是三氯化铁,下面是三氯化铁腐蚀不锈钢的配方:三氯化铁、活性剂、水。配方中三氯化铁的波美度应保持在42左右,每升三氯化铁溶液添加活性—毫升。按该配方腐蚀出的不锈钢底面平整光洁,无黑色的钝化膜和麻点状。 不锈钢标牌特点 不锈钢标牌大体分为凹字标牌.凸字标牌和凸凹字结合标牌这三种。 腐蚀标牌的基本要求:图案美观.线条清晰.深度合适.底面平整.色彩饱满.拉丝均匀.表面色泽一致。 腐蚀标牌的特点:抗腐蚀,抗氧化性能好,耐候.耐溶剂性较强; 形状特点:立体感强烈,保留金属色泽,边缘轮廓明显。 不锈钢标牌制作工艺流程 ·1.接收工程图纸·9.除膜 ·2.出菲林·10.取货 ·3.板材处理·11.印胶 ·4.网印光致成像感光胶·12.翻货 ·5.曝光·13.划货 ·6.显影· ·7.烘烤·15.包装 ·8.蚀刻 1.接收工程图纸 ·根据客户提供的CDR、AI或cad格式工程图纸,根据尺寸,颜色,厚度,胶水等工艺要求来订制,确定好图纸后,我们会先免费打样和寄样给客户进行确定,经客户确认后下单做货; 2.出菲林 ·订单下来后,我们大概需要一个上午或下午的时间根据已经确定好的图纸在电脑上进行排版,在排版的过程中,为保证做出来的产品在拿取时不会脱落,菲林纸上各边缘以及每一个logo之间都会留出精准至3mm的空隙,尽可能地提高良品率; 3.板材处理 作业指导: 板材正面用2400转/分布轮抛光,达到镜面效果,然后去腊、除油、清洗、干燥待用。 4.网印光致成像感光胶 因为制作图案极细。显影后无法修补,因此选择好的感光胶尤为重要。我公司选用高氏(coates)光致成像耐蚀油墨,用200目丝网满版印刷,第一次印抛光面,100℃烘15分钟,第二次印反面,

不锈钢复合板的生产工艺及用途

不锈钢复合板的生产工艺及用途 为了更好地能使不同性能的钢材充分发挥其特性,早在8世纪印度发明了大马士革钢,用于制造锋利无比的刀具,使其在具有较好的韧性和较高的硬度,刀上可以具有非常锋利的刀锋.而且也非常坚韧而不会折断尖锐而不脆断,这就是两种不同钢材复合而成的大马士革钢,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浇注复合法生产的复合钢。我国50年代中期用浇注复合法生产复合钢锭再经热轧是,轧制成窄幅钢板制造农用犁刀和民用厨用刀具。 近几年不锈钢因具有良好的不锈和耐蚀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不锈钢中含有高比例的镍铬等稀贵金属而使其价格居高不下。但由于镍价飙升,导致含镍较高的300系不锈钢价格波动较大,使得不锈钢生产企业不得不加大开发低镍和无镍不锈钢。即便如此,不锈钢的价格仍然很高,如200系和400系不锈钢的价格均在每吨价格也在普碳的两倍以上。因此,开发不锈钢的替代产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材料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 不锈钢复合板材通常是以不锈钢做面材,以普通低合金钢或其它合金材料为基材,通过一定连接方式结合成一体的复合板材,兼具不锈钢和其它合金材料的优点,在价格上具有同规格纯不锈钢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不锈钢复合板材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金属复合板的研究最早是美国于1860年开始的,工业性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强度,开始了镍复合钢板的生产。20世纪30年代,联也对铝、锡、钢等金属与合金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所采用的生产工艺主要有轧制法、铸造法、爆炸法、扩散焊接法等。其中,对冷轧复合法的工艺及力学性能研究较为深入,试生产了08F钢基体上

复合1828型不锈钢的三层耐蚀复合板。20世纪50-6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单位对固相复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日本在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虽较晚,但进步迅速,近年来成为从事金属复合材料研究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复合板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方法有爆炸焊接、爆炸焊接+轧制、热轧、冷轧等,主要研究单位有钢铁研究所、东北大学、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等。目前,太钢、昆钢、柳钢等已实现不锈钢的复合生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不锈钢复合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方法也日益增多,目前大致可归结为固+固相复合法、液+固相复合法以及液+液相复合法三大类。图1 给出了金属复合板材的生产方法。 图1 金属复合板生产方法 1 固+固相复合法 固+固相复合法相对比较成熟,种类也比较多。主要包括焊接复合法、直接轧制复合法、焊接+ 轧制法、涂层复合法等。其中,在焊接复合法中,根据焊接方式的不同,又包括爆炸焊接、钎焊法、扩散焊接法等。同时,在焊接成形以后,一般都需要进行压力加工,最终获得大幅面的复合板材,故焊接法通常与轧制法相结合,形成焊接+ 轧制复合法。在涂层复合法中,根据获得涂层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热

精密铸造工艺规程

精密铸造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1 / 23

文件目录 序号文件编号文件名称页码 1 JZQ-ZZ-GY01-2013 蜡型工艺规程 3 2 JZQ-ZZ-GY02-201 3 浇口棒蜡模工艺规程 5 3 JZQ-ZZ-GY03-2013 蜡模组焊工艺规程 6 4 JZQ-ZZ-GY04-2013 制壳工艺规程7 5 JZQ-ZZ-GY05-2013 脱蜡工艺规程9 6 JZQ-ZZ-GY06-2013 蜡处理工艺规程10 7 JZQ-ZZ-GY07-2013 焙烧工艺规程11 8 JZQ-ZZ-GY08-2013 熔炼工艺规程12 9 JZQ-ZZ-GY09-2013 浇注工艺规程14 10 JZQ-ZZ-GY10-2013 后处理工艺规程15 11 JZQ-ZZ-GY11-2013 热处理工艺规程16 12 JZQ-ZZ-GY12-2013 焊补工艺规程19 13 JZQ-ZZ-GY13-2013 试棒管理规程22 14 15 16 2 / 23

3 / 23 蜡型工艺规程 一、工艺参数 1.蜡料的配臵(﹪) 季 节 冬 季 夏 季 四 季 备注 编号 材料 (1) (2) (3) (4) (5) 5-10月按夏季 11-4月按冬季 回收蜡 95-97 85-87 92 82 硬脂蜡 3-5 8-10 8 13 50 石蜡 5 5 50 2.蜡料使用的温度 序号 名称 温度℃ 序号 名称 温度℃ 1 熔点 56—58 2 搅成糊状温度 47-49 3 熔化温度 90-95 4 蜡料压蜡温度 42-50 5 压蜡保温水温度 48-53 3.压缩空气工作压力0.25—0.4 MPa 4.搅料用碎蜡块加入量占蜡液的30%(碎蜡块30% 蜡液70%) 5.新蜡与硬脂酸的比例1∶1 6.作业环境温度0-30℃ 南京金正奇交通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铸造事业部 文件编号 JZQ-ZZ-GY01-2013 版 本 A 编制日期 2013-3-27

不锈钢的锻造工艺

不锈钢的锻造工艺(马氏体、奥氏体)

一、奥氏体不锈钢的锻造 1.概述 奥氏体不锈钢的碳质量分数小于0.25%,铬的质量分数17~19%,镍的质量分数为 8%~18%,如12Cr18Ni9等。 为节镍,用锰或氮代替部分镍而获得的Cr-Ni-Mn或Cr-Ni-Mn-N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不发生组织转变,不能用热处理强化,只能通过热锻成形和再结晶获得高的强度。奥氏体不锈钢通常在固溶状态下使用,具有最佳的塑性、韧性、良好的加工成型性及良好的耐蚀性和抗氧化性,因此一般用于要求耐腐蚀、抗氧化或在较高温度下工作,对强度要求不高,以及在较低温度下使用的零部件。 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下晶粒易长大,但长大倾向不如铁素体不锈钢强烈。 2.锻造温度选择及加热要求 (1)变形温度选择:

奥氏体不锈钢的锻造加热温度受高温铁素体(α-相)形成温度的限制,加热温度过高,α-相铁素体的量会显著增多,使钢塑性降低,使塑性变形不均匀,在两相界面产生裂纹。因此奥氏体不锈钢的始锻温度一般控制在1150~1200℃。 为防止组织中因洗出碳化物使变形抗力增加,产生锻造裂纹。所以终锻温度不应太低,一般不低于850℃。 对于普通18-8型不锈钢始锻温度取1200℃,当含钼或含高硅则取低于1150℃,对于25-12型和25-20型,始锻温度不高于1150℃,终端温度不低于925℃。 (2)加热要求: 不锈钢导热性差,加热时要严格按照温度和速度进行:800℃下缓慢加热(0.3~0.5mm/min),到920℃后可快速加热。 为确保耐蚀性,加热时应严格避免渗碳,因此奥氏体不锈钢不宜在还原性气氛或过分氧化气氛中加热,也不许火焰直接喷射在毛坯上,否则使钢增碳或使晶界区贫铬,提高钢的晶间腐蚀敏感性。 锻件在高温区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造成严重过氧化、元素贫化和晶粒粗化,具体可按锻压手册P217表2-3-15选择,一般不少于10~20min。

不锈钢施工工艺

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根据本工程要求制作工期紧,表面不锈钢材质,雕塑造型为对称式造型,工艺要求线条流畅,造型尺寸精准,才能体现出雕塑严谨的造型特征。为保证工程质量,提快施工时间,结合本工程情况,我公司准备采用以下工艺方案施工。 一、基础工程施工流程 1、土方开挖→垫层→砼浇筑→基础支模、扎筋、浇筑砼→土方回填 1.1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定位放线确定基础开挖尺寸后进行土方开挖。土方采用机械整体大开挖,自卸式装卸车运输弃置于建设单位指定的堆场。 1.2 基础开挖尺寸 按设计基础砼垫层尺寸,并周边预留300mm作施工操作面开挖基础。 1.3 基础开挖放坡 因无详细地勘资料。故按较为恶劣的情况考虑,土方开挖按1:0.75 放坡,正式地勘资料出来后作适当调整。 1.4开挖顺序 因属于异地施工,土方开挖时间尽量短时间完成,故采取双向同时开挖,土方分别集中集放于两侧空地。施工注意事项:土方开挖随挖随运轴线及整个基础基坑外0.8m范围内不堆土防止遇水垮塌。 1.5 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20~30cm时复核开挖位置确定其正确后继续开挖至垫层顶标高时及时会同建设、设计、质监部门、监理验槽签字认定后及时浇筑垫层砼封闭,做到随挖随检,随验随浇,避免雨水、地水浸泡土质发生变化。 1.6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浇筑砼垫层,并在基坑一边角设300×300×300净空尺寸的集水坑,集水坑周边采用120厚MU10红砖,M5水泥砂浆砌筑护边,基础施工期间水坑设一台一寸水泵排地表水。

2. 基础及基座模板施工方案 2.1基础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并尽量使用大规格钢模板施工,局部连接处采用木模板关注,模板配制根据施工现场不同基础的设计尺寸,选定相应不同规格、模数的钢模,局部采用5cm厚木模,以确保基础外,观尺寸,基础上部预留柱采用钢管箍固定。 3. 基座表面干挂及贴面石材施工方案 3.1 采用膨胀螺栓固定4×4镀锌加厚角钢,挂件为国标304标准挂件结合AB胶干挂,石材转角部分采用碰角工艺,勾缝用云石胶均匀勾缝。 3.2 贴面凝土基层采用1:1-1.5水泥砂浆,并掺入水泥重量5%的801胶,厚4-6mm,经过24小时后用125水泥砂浆将墙面凹进较大处局部分层找平每层厚度不超过7mm终凝后用1:2.5水泥砂浆抹找平,然后用抹子抹平、划毛按中级抹灰要求进行平整度、垂直度和角度方正的检查,经验收合格后才进行贴面。 4、雕塑主体施工流程 4.1小样制作——原大雕塑泥塑放样——玻璃钢半成品雕塑翻制——不锈钢雕塑主体雕塑锻造——主体细部锻造——龙骨制作——锻造件焊接——予拼装——现场安装、焊接——表面处理。 雕塑创作步骤:雕塑是经过一步步的工作才能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或称作品。和绘画比较,画家画完,作品也就成了。雕塑却还要经历许多步骤,有些是属于非艺术性的劳动,如翻石膏、玻璃钢模型等。 4.2 金属锻造:金属锻造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材质、厚度等技术参数选材,由专业人员按照已经通过甲方认可的泥塑制成的玻璃钢雕塑1:1锻造,要求完全符合泥塑的尺寸,大小及艺术效果,必须在雕塑家的监督指导下完成,还得注意表面焊接面的技术处理。 4.3 龙骨制作:龙骨制作要注意防腐及焊缝质量。 4.4 表面处理:一般指表面打磨。要保证打磨后表面色泽一致,焊缝不明显。切不可有强烈反光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