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实现“住有所居”的措施与启示

瑞士实现“住有所居”的措施与启示
瑞士实现“住有所居”的措施与启示

瑞士

实现“住有所居”的措施与启示

冯新刚

瑞士是欧洲发达小国,国土面积4.13万平方公里,人口750万(20%为外籍)。2012年人均GDP约7.8万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富裕。瑞士房地产市场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一是租住比率高于居住自有住房的比率。2010年住房状况普查结果显示,瑞士家庭购房比率不到40%,租住比率60%,在西欧国家中排名第一。日内瓦、苏黎世、巴塞尔等大城市,租住住房比率高达80%。二是房屋空置率低。瑞士住房资源利用率极高,现有住宅约400万套,人均住宅使用面积45平方米,房屋空置率仅0.94%,大大低于5%-8%的全球平均值。三是房价总体保持稳定。据瑞士信贷银行研究报告,1990年以来瑞士房价总涨幅为25%,低于同期30%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物价涨幅,总体房价“明升实降”。20年多来,瑞士房价、租金从未出现过大涨大落。目前,瑞士购房平均价格6千瑞士法郎/平方米(瑞士法郎与人民币汇率约为1:7),日内瓦、苏黎世、洛桑、巴塞尔等大城市超过8千瑞士法郎。

瑞士政府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基本实现了全民的“住有所居”:一方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通过降低住房租赁环节税负,规范社会住房租金定价机制,扶持和鼓励机构长期持有和经营出租住房等,规范住房租赁市场;通过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消除民众购房冲动,稳定房价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促进公平分配。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重视发挥合作社等社会力量作用来减轻政府支出压力等,瑞士保障性住房供应比较充裕,分配制度也较完善,能够确保公平分配。瑞士房地产市场发展稳健,加上较为重视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问题,居民不仅整体住房水平较高,而且差距较小,基本实现了人人都住上了符合文明、健康标准的成套住房的目标。

一、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利用法律和税收杠杆,促进房屋租赁市场有序发展

瑞士《住宅法》规定,房东不得随意提高租金,如房租上涨超过物价涨幅,则租户有权拒付。部分州还规定,在房产交易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租户的利益,房东必须提前将出售房产的消息告知租户并征得其同意,否则交易属违法。瑞士各州政府还注重通过发挥银行利率和房产税、地产税等杠杆作用,增加购房、持有住房成本,引导居民选择租房居住。由于社会福利体系健全、租赁市场规范,加之工作流动性强、收入相对较低,瑞士新就业年轻人多数选择租房居住。

(二)鼓励购买“首套房”,限制“二套房”,培育健康置业理念

瑞士政府鼓励“每家只买一套房”。瑞士“首套房”购买者,可享受首付由地方政府担保、低利率、提前动用养老金等优惠政策。日内瓦、苏黎世等地还设立了“住房储蓄账户”制度,购“首套房”的个人或家庭可在州政府指定的银行开户,存款利息率较市场增加一倍,有效期为10年。贷款购买“首套房”者还可享受税收优惠。与此同时,瑞士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等方面考虑,通过了“限制修建第二套住宅”的公民倡议,并将对限制“二套房”进行立法。

(三)严厉打击“炒房”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

瑞士各州根据“房屋再出售”的年限和盈利情况,制定了严格的税收政策。例如,苏黎世州政府规定:个人出售房产盈利10万瑞士法郎以上的所征增值税税率,在6个月之内交易的为44%,而超过50年出售的为14.7%;盈利超过100万瑞士法郎的,则上述税率分别升至58.4%和19.4%。在日内瓦州,无论盈利多少,对两年之内的房产买卖都要征收50%的增值税,超过25年出售的可享受免税待遇。差别税率政策挤压了房屋

买卖利润空间,有效遏制了“炒房”行为。

二、满足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措施

(一)联邦和地方政府分工合作,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

瑞士住房保障的责任主要在联邦政府,州和市镇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财力制定相关措施,积极参与。瑞士住房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动态发展过程。从1970年以前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廉租住房提供给低收入家庭,转变为联邦政府成立相关机构以低息贷款方式间接支持企业建设面向低收入家庭出租的社会保障房,以及市镇地方政府对低收入家庭发放租金补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瑞士联邦政府直接出资,在各州修建包括廉租房、中等租金住房等多种形式的保障性住房。随着住房问题的逐步解决,2003年瑞士出台《住宅法》,明晰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住房方面的职能,避免了“职能重叠”和“管理真空”:联邦政府确立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指导性原则,并利用利率杠杆进行宏观调节、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各州保障性住房建设;州政府制定房地产市场具体法规条例并“以我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全权负责保障性住房项目审批及规划、建设、配租和管理事宜。

(二)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积极扶持“建房合作社”发展,多种方式投资融资

非盈利性质的合作社制度,是瑞士经济的一大特色。“建房合作社”在瑞士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居民为满足自身住房需求可在政府和专业建筑协会的指导下进行“集资合作建房”。由于不以商业投机和盈利为目的,“建房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特殊照顾”,在项目审批、“拿地”、贷款优惠等方面均能享受优惠。合作社房产权属于集体所有,建成后大多租给合作社成员,也可对外出租。租金只覆盖实际建房费用,比市场租金低20%左右,受到广大中产阶级的青睐。同时,合作社建成的住房,还是地方政府增加保障性住房房源的有效渠道。一旦州政府持有的保障性住房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住房管理部门会优先考虑租用合作社的住房,再将其分配给需要住房的低收入群体。此外,一些财力较好的州和市镇也可以支持社会保障房建设。如洛桑市政府通过提供90年土地使用权,每年按照土地价值1%~3%收取土地租金以及低息贷款,累计支持企业建设了7700套社会保障房,占住房总量的11%。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配租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居有其所”

瑞士联邦和各州政府、社保基金及合作社等机构共持有约30万套“只租不售”的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房约占住房租赁市场8%的份额。这些社会保障房贷款利率低,租金一般比市场租金低30%左右。凡收入低于各州“最低收入标准”的个人和家庭,都可向所在地住房管理部门申请租住保障性住房。以洛桑市为例,月收入低于3000瑞士法郎的个人(瑞士人均月收入约6000瑞士法郎)及月收入低于4500瑞士法郎的家庭,可以申请租住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一般100平方米左右,租金比市场价低20%,政府每月还给租户发放相应的租房补贴。同时,住房管理部门定期对保障性住房租户收入状况进行抽查,了解租金是否合理,居民家庭是否符合保障条件。一旦发现租户收入超过最低收入标准,则会立即通知其搬离,同时取消房租优惠及租房补贴。在规定时间内拒不搬出的,有关部门通过降低个人信誉等级或提高税率等措施给予惩戒。同时,为加强社会保障房管理,各市镇住房局还建立了社会保障房信息系统,采集社会保障房房源、地理位置、家庭成员、收入等相关信息,该信息系统已运行20年,对于加强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动态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动高中低收入阶层混合居住,促进社会融合与稳定

瑞士各州级住房管理部门在规划建设和分配时,强调将保障性住房及低收入群体分散在城市不同的住宅区内,促进不同收入阶层混区、混楼、混层居住,避免“一锅端”地将住房保障对象集中在某个区域,出现“富人区”、“穷人区”。如日内瓦市规定,规划新建的住宅项目,开发商必须在不同楼层各预留一定数量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三、启示与借鉴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住房

保障任务依然艰巨,相当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和城镇新移民住房依然困难;二是住房市场发育不够,特别是城镇住房租赁市场发育不发达;三是政府对中等级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住房公积金等支持政策,相当大比例没有落实到这些居民的头上,公共资源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率;四是房价收入比过高。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住房问题是综合性的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表现的一个侧影,涉及城镇化发展和布局、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央地方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效率和公共利益目标的均衡、财产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涉及农业劳动力转移中政府公共服务的改善。瑞士通过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来实现住有所居的做法,对我国探寻解决当前面临的城镇住房问题的有效路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是政府的重要责任。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是当前房地产市场问题的集中表现。对此,需要高度重视,继续落实各项调控政策。一是努力增加住房供应,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现有住房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坚决遏制投机性住房需求,支持自住型住房消费,规范和引导投资性住房需求。三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交易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四是密切关注住房价格走势,做好调控政策储备。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加大住房保有环节税负;加强土地增值税和住房交易个人所得税征收,减小炒房获利空间。

(二)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模式

瑞士住房租赁市场发达,许多居民选择租房居住,租赁住房比例相当高,并不影响“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相比较而言,我国居民住房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形态还有待转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愿买不愿租;二是希望购置面积大的住房,一步到位。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住房发展应当立足基本国情,建设经济、适用、环保、节能的住房;通过税收、金融等调节机制,引导居民转变住房消费观念,建立合理的住房消费模式。

(三)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住房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瑞士通过立法不仅明确了住房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明晰了联邦政府与市镇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责。政府作为一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和管理者,担负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保障全体居民基本权利实现的职责,理应成为住房保障的投入主体。我国正进行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2011至2015年间将建设3600万套(户),这几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主体,应该积极加大财政投入,同时,还应积极采取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机构和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建设方式上,要大力推广在商品住房中配建保障性住房的办法,以促进不同群体混合居住,和谐相处。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院总体规划所)

弟子规之“居有常,业无变”

《弟子规》之“居有常,业无变” “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文本中的意思主要是: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和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这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在我们成长的时候是学生时代,主要的任务是学业;长大出了社会以后,主要的理想和方向是事业;结婚了后就有了家业。无规则不成方圆,这几个人生的阶段标明自己的生活要很有规律,这样自己的学业、事业、家业才能够经营得当。“居有常,业无变”这句话就很好的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在学生时代,我们常常遇到礼拜五或者假期放假了,就开始很放纵贪玩,看电视看到半夜,甚至沉迷于网络、去跳舞跳通宵。隔天就是睡觉,荒废了学业,也损耗了我们的身体,甚至影响了下周的学习生活和状态。对此我们要谨从弟子规的规范,约束自身,不放纵自己,要及早修正。尽量不开先例,有一就有二,无三不成礼。我们清楚,一个人的坏习惯一但养成就很难戒掉,正所谓”玩物丧志“。更何况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志向,很容易沈溺在玩乐当中,不能自拔。现在我们很多报纸上看到,不少孩子年轻人上网上到半夜,甚至衍生出彻夜不归、过度劳累猝死、为了上网残害亲人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有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我们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青少年过早就接触网络,不利于提升他们研究学问的精神和道德思想,青少年的定性还不够,往往可能会贪图玩乐,缺乏判断力和理智,可能就误入歧途,很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对于我们而言,要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健康有规律,学业走上正常的轨道,杨成固定的读书习惯。习惯成自然,以身作则。我们对学习、生活和工作“居有常”,人人都会效仿,在家业上也会给孩子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健康规律的生活学习作息,快乐学习,轻松娱乐。 我们在面对事业也要做到“居有常,业无变”,假如我们的工作不稳定,常常换来换去,居无定所,每换一个工作,事实上对社会信用都是一种影响,这样子最担心自己的莫过于父母。其实我们人生一直都在摸索,不知道哪个行业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不知道人生要往哪里走。因此志向对一个人特别重要,当然还伴随着自信心,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稳扎稳打,抓住应该抓住的机会,让这些机会水到渠成,也能够做到“居有常,业无变”,行业应该要选择自己适合的,然后尽心尽力去发展,绝对不能好高骛远,在这个时代当中很多人都想要快速致富,其实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当有这种很想要快速致富的念头,正所谓“欲速则不

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的认识 研5-25班-3组 1214012527--1214012536 自古中国人对于住房问题都很重视。近代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曾提出过“三民主义”,其中民生问题大致包括衣食住行几部分。住虽然位在其三,但它是人的生活必需品是不容置疑的。当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衣食之忧被解决之后,住房问题便很自然地日益成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之一,这也是民生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均有了显著提升,表现在住房问题上其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增强的趋势尤为明显。但是随着大中城市房价的不断上涨,房价与收入的相对差距日渐增大,人们对住房的刚性基本需求越来越得不到有效满足。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住房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若不能更加公平有效地惠及全体人民,势必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是摆在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的一道不得不破解的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而无论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还是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都离不开住有所居的实现。实现住有所居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住有所居,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要实现更高水平的住有所居。 对于如何理解“住有所居”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区别主要在于对“有”的理解。以前的理解更强调拥有,即“居者有其屋”,也就是拥有住房的产权。而现在更着重强调的是有地方住,不一定拥有房子的产权。 居者有其屋的理解还要归结于一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人民的传统理念问题。传统理念是“安居”才能“乐业”,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 你在一个城市很难立足。租房在中国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的,在各大城市中,城市安全问题往往容易迁怒于租房户,一些地方甚至认为,租住户是犯罪的某种根源,是高发区,对租住户的检查,也往往高于有固定住房者,还有拆迁,租房户实际上也是首当其冲,这样的现实,逼着人们不得不买房。 二、很多城市买房和落户挂钩,没房不能落户,不能落户意味着所有城市人的福利几乎 为零。包括教育不公平能各种问题应运而生。 三、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现在还并不成熟,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房价目前仍然存在着 上涨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早点买房,实际上是非理性市场下的理性选择,而并非是打肿脸充胖子。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扩大,很多非城镇人口涌入城市,比如农民工大军,学生等等这就加剧了城市住房短缺的问题。这部分人往往没有经济能力支付不断上涨的房价,为了解决这种住房问题就得不进行住房体制的改革。首先原来的“居者有其屋”的目标目前必须要有相应的调整。"住有所居"是指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合理消费,从租到买、

浅谈住有所居

浅谈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是人们的梦想,但对“居”的标准却各有不同。河北方面撰文认为,分析当前高房价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不说部分“房奴”现象的出现,与对“住有所居”中“有”的概念认识有误相关。“有”到底该怎样理解?目前,一些人将其单纯理解为“拥有”,即全部产权归自己的拥有。无论是一次性还是分期付款,对工薪阶层而言,购买住房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于是“房奴”出现了。每个月要拿出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来偿还贷款本息,不敢消费、害怕涨息、担心失业,随之而来的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让人失去生活的幸福感。而这样的日子通常会延续20到30年。其实,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购买住房,也包括租赁住房,在一些发达国家,租赁住房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在中低收入人群中,以租赁方式保障阶段性住房需求是通行做法。还有一些人把“有”的标准定得过高。“买房就要一步到位”、“至少三室一厅”的拥有标准使得很多收入不高者的房子成为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更有一些人将“有”的年龄提前了。资料显示,很多发达国家居民购房年龄平均在40岁左右,在我国一些城市,购房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这样的年龄意味着刚参加工作不久,尚处于职业金字塔的底层,自身薪酬、投资渠道都很少。此时购房居住,除了“啃老”,只有“累己”。 事实上,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合理消费,从租到买、从小到大的梯度消费,应是适合当前社会实际的住房消费模式。这不仅能使社会对住房的需求平缓有序释放,还可以对房地产业和经济形成持续的拉动力。毕竟,在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中国,难以承载大多数居民大户型、高档次的住房消费要求。而工作经验的积累带来薪酬增加,有了稳定且较高收入后再买房,可有效减轻购房者生活负担,规避风险。“十二五”期间,国家大规模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信各地通过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更多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倡导科学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和健康的住房消费预期就显得格外必要。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容忍房价的疯狂高涨。其实大伙儿都会算帐,建筑材料究竟需要多少成本?都知道只要政府作为只要政府从控地供地和卖地方面减税站利,然而遏制开发商的暴利,这方面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房价要降下来不是空想。所以,我们除了要教育百姓放下幻想,实际一些,不能总想着做有房产一族,但政府方面的修为一时一刻都不能少,控价的努力一时一刻都不能停息,而且要扎扎实实抓落实,不达目的不罢休。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应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手抓”,特别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形成面向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层次、差异化住房政策体系。概括来讲,就是要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低端有保障”,就是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低收入群体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进入市场,只能依靠政府保障解决住房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逐步改善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中央已经提出到2012年年底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城市和国有工矿成片棚户区改造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制订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应中的比例,并优先保证供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定。 “中端有支持”,就是采取措施支持中等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中等收入特别是中等偏下群体既享受不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又难以承担价格高昂的商品房,被通俗地称为“夹心层”。对这部分群体,应通过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适当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加快建设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困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明确提出将公共租赁房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确保比去年有较大增加。 “高端有市场”,就是支持有支付能力的群体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逐步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使其在满足高收入群体多样化的住房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实现“住有所居”,也要求普通群众转变住房观念。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不要盲目攀比,放大自己的住房预期。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可以考虑先租房,或者买小户型住房,随着经济实力增加,逐步改善住房条件。严厉调控房地产行业的2010年已成历史。新年伊始,各地楼市再次躁动。展望2011年,房价是涨是跌,一时间业内外莫衷一是。房价,仍旧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贺岁片的提高,对于住房要求也是 与日俱增。城市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实施租赁补贴提标扩面, 加强公租房后期运营管理,加强党建工作引领,实现共建共融共享共治,积极打 造以人为本有温度的和谐小区,不断提升保障对象归属感、获得感。 关键词:住房保障体系;住有所居 引言 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持和政策的 扶持,才有今天的成就。为进一步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 策体系,加大力度满足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以及新就业职工、专业人才等住房困难 群体的需求,不断加大住房保障的工作力度,逐步建立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基本、多层次、宽覆盖、能循环、可持续”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住房保 障体系。 1障性住房制度的内涵 保障性住房制度从广义上讲,是指政府以廉租房、公租房、限价房、经济适 用房、住房补贴、宅基地分配等方式,来实现“住者有其房”的住房保障制度。在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自行解决住房,这就需要政府 与市场的有机结合,通过一些关乎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弥补市场缺陷,帮助那 些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难以或无法满足住房需求的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家庭,得到基 本的住房需求,这种制度设计就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它是国家构建居民生活“安全网”的一种社会“稳定器”。保障性住房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 的内在关系。一方面,公平原则要求政府出面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以保障“住者有其房”,多层次、全方位地保证住房制度供给的公平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效率原则要求在追求公平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保障 性住房的供给效率,以满足更多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住房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社 会福祉。 2强化公租房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第一,完善公租房房源清单和保障对象清单,重点锁定现有房源,并按照 《公共租赁住房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做好资产登记管理;全面清理核实补 齐保障对象基本信息,完善保障对象清单。第二,健全公租房保障标准动态调整 机制。建立完善住房保障水平评价体系,在稳定公租房保障覆盖率的基础上,动 态调整保障标准。结合推动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推进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 城市住房保障信息共享。第三,建立保障对象进入退出审核监管机制。研究制定 住房保障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分类和应用制度,逐步实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 合惩戒目标。进一步提高公租房准入审核精准度,建立定期复核机制,对违规使 用公租房或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承租人,综合运用租金上调、门禁管控、信用约束、司法追究等多种方式,提升管理效率。第四,加强公租房建设运营管理。鼓 励以配建方式筹集公租房,制定完善配建公租房管理办法,探索利用存量商业用 房改建公租房。 3推进补贴提标扩面,实现保障精准高效 1.大幅扩大补贴保障范围,加大对公共服务行业和产业功能区从业人员保障 力度,放宽了环卫、公交、教育、卫生、辅警、公共管理等行业人员和产业工人 准入门槛,取消了社保、住房公积金3年和居住证积分100分的要求。并对公共

如何理解住有所居

如何理解“住有所居” 从字面上来看,所谓“住有所居”就是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完全的拥有。对于现在大部分的人来说,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拥有的房子的大小上来看,这就有所不同了。 “有”到底该怎样理解? 目前,一些人将其单纯理解为“拥有”,即全部产权归自己的拥有。无论是一次性还是分期付款,对工薪阶层而言,购买住房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于是“房奴”出现了。每个月要拿出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来偿还贷款本息,不敢消费、害怕涨息、担心失业,随之而来的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让人失去生活的幸福感。而这样的日子通常会延续20到30年。 而且基本上来说,大部分人在定义“有”时,都会把目标定得过高,至少要三房一厅。此外,相关资料显示,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平均都是在40岁拥有自己的房子,而在我国部分地区则将其提早到了27岁左右。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上属于刚踏入社会几年,属于低层人士,工薪并不高,想要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三房一厅”的房子实在是不容易,所以基本上都是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这样就很容易成为了“房奴”,每个月要拿出工资的一半来供房,这样生活上就会过于紧张而导致不敢消费,整天想着省钱,想着只要熬过了这段日子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了。 这样的年龄意味着刚参加工作不久,尚处于职业金字塔的底层,自身薪酬、投资渠道都很少。此时购房居住,除了“啃老”,只有“累己”。

事实上,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合理消费,从租到买、从小到大的梯度消费,应是适合当前社会实际的住房消费模式。这不仅能使社会对住房的需求平缓有序释放,还可以对房地产业和经济形成持续的拉动力。 毕竟,在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中国,难以承载大多数居民大户型、高档次的住房消费要求。 其实,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购买住房,也包括租赁住房,在一些发达国家,租赁住房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在中低收入人群中,以租赁方式保障阶段性住房需求是通行做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憧憬。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住有所居”的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建立居住权制度保障‘住有所居’

遇到物权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www.360docs.net/doc/ff17834684.html, 建立居住权制度保障‘住有所居’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就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提出了“住有所居”的目标,并且将其作为民生问题的主要方面要求“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昭示了党和国家推进住房改革,保障“住有所居”的决心。落实到法律层面,今后的任务就是建立和完善居住权制度,尽快出台以保障居住权为主要内容的《住宅法》。今年9月18日,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沈建忠也曾明确指出,政府将研究制定《住宅法》,这也是建设部对我国出台这一法律的首次表态。今年3月16日通过并于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删除了2005年7月10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中关于居住权制度的规定,使得居住权制度最终未能在我国建立。目前居住权的空白状态使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面临新的抉择。十七大“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加强对住宅权和住宅法的研究。笔者认为无论基于现实或者物权理论体系考虑都应该建立居住权制度,此文探讨我国居住权制度的建立,同时对当前《住宅法》的讨论制定提出几点建议。 一、居住权制度的源流及其发展 根据2005年7月10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

权法(草案)》的规定,居住权是指特定的自然人对他人所有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权利。居住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产生于保障那些没有继承权又缺乏劳动能力的人的生存需要。在罗马法上,市民资格是取得继承权的前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夫权婚姻和奴隶被解放的现象日益增多,家主去世后那些没有市民资格又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就成了问题,因此,家主亡故前通常会通过遗嘱的形式将一部分家产的使用权、用益权和居住权转移给尚在世的妻子或被解放的奴隶,使他们不致生活难以为继。后来的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将这三种权利规定为人役权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居住权制度产生于婚姻家庭领域,目的是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罗马法关于居住权的规定,被后来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所继受,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法国民法典》基本上沿袭了罗马法的规定,设专编规定了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根据《法国民法典》第625条至第636条的规定,居住权的主体仅限于居住权人及其家庭,但在设立居住权的方式上,《法国民法典》发展了罗马法的规定,赋予当事人自由设定居住权的权利,即当事人得依契约设立居住权,并可以约定其范围。《德国民法典》在其“役权”一章中规定了以居住权为主要表现形态的限制人役权制度,这一制度继承了罗马法关于居住权的传统,规定居住权不得转让和继承,原则上也不可出租。而1951年通过的《住宅所有权及长期居住权法》则发展了罗马法关于居住权的内容,设立了长期居住权,规定这一权利可以转让和继承,而且居住权

居安思危作文素材.

居安思危作文素材.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①居安思危; ②不要临急抱佛脚; ③要有忧患意识; 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⑤防患于未然; ⑥在积极审慎的心态下才能尽量避免犯错; ⑦在顺境中发现危机。 未雨绸缪未可知 世人皆知诗仙嗜酒,若在饮酒处早些添置围席栏杆,诗人也许不会溺水而去;世人皆知李煜好文,若在被俘之时注意诗词用句,君王也许不会饮药而亡;世人皆知项羽冲动,若在兵败之后保持镇定,也许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切史实告诉后人:未雨绸缪未可知。 日本是个岛国,多火山、地震。于是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预灾系统,接受最早期的防灾教育。尽管日本几年来发生了几次严重灾害,但是无重大伤亡。中国的云南也有类似情况。因地处热带,雨多洪涝灾害也多。当地人将地基设得很高,即使在如今洪涝鲜见的境况下,仍用旧习。这样一来,若真有大水,也冲不走云南了. 建筑如此,做人更应当如此。 一代贪官和坤,当初就应思前想后,如若自己贪多必失,就不应伸手第一笔赃款。靠和坤深受皇帝欣赏的才华,并不比纪大学士差,更何况先天俊秀,定能讨更多人的好感,可和坤并不善于未雨绸缪,只剩下千古骂名。 不得不提起那昏庸的商纣王,如果他在左拥右抱之时,能想想国家是否处于危机之境地,早些振奋起来,专心国事民生,商朝便不会落得这般凄凉下场,千门万户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人生如梦,能做到未雨绸缪者,一定有过人之处。 著名小提琴家,在一次盛大的音乐会中,断了弦丝。正当所有人为他捏了一把汗时,他用残缺的琴弦拉出了美妙、不可思议的音乐。当人问起时,他这样答:“我必须有特殊能力,去预防未知的情况,正如这次的断弦。” 我们从不为吃穿担心,但如果不幸突然降临,我们必须具备生存的本领。

对住有所居理解

对住有所居理解 摘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憧憬。近年来房价高居不下,让很多年轻的买房人只能望房兴叹!房价问题已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证券报两会网上调查的热点话题之首。住有所居成为大家都很关注的事情。 关键词:住有所居;政策体系;保障房;居民的购买力;市场调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联合国《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也确定了两个全球目标,即保证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使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由此可见,解决住房问题不单单只是中国人民的想法,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希望可以住有所居。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 中国证券报两会网上调查的热点话题之首。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要害问题在于,长期高居不下并且越来越高的房价脱离了普通民众刚性需求的购买力,因此,市场调控的最终方向就是让房价与普通民众购买力之间的距离出现可观的缩小,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无非是从提高民众收入和控制房价两个方面入手。但是,提高民众收入尽管是政府正在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却很难在短时间里收到成效,微量的提高收入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让民众买得起商品房这个问题。因此,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对新开盘的商品房的价格指导,简单地说,就是改变目前流行的商品房的定价模式。 由政府出手定出控价原则,不是简单地定出一个未来房价涨还是降的目标,而是要由政府利用其掌握的行政力量,来去除目前房价中严重的投资投机泡沫,也就是要给房地产开发商制订出合理的利润空间,不能由开发商任意臆造所谓商品的“投资价值”,从而把房价像股价一样肆意炒作上去。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认为遏制高房价,需要政府付出成本。10年前,中国的住房货币化改革也刚刚开始。国家在1998年停止了实物分房,鼓励老百姓自己买房。2003年,全国商品房尤其是高档房空置率大幅增长。部分代表委员已经意识到房地产开发结构的不合理性。有的代表建议通过政府限价以及控制地价来限制高档房,增加低价房供应。进入2010年,全国房价普遍翻番,北京上海的房价增长了五倍。如何抑制高房价让百姓买得起房,成了各方面临的最大课题。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第一,地方政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地方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你必须完成。第二,中央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加大中央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一些限价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范围。 2010年7月27日结束的江苏省公共租赁住房工作现场推进会了解到,江苏将在三年内使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基本解决城市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问题,加快实现“住有所居”。随着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基本解决,江苏省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这部分群众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又缺乏通过市场购买住房的能力,是目前住房保障尚未覆盖到的“夹心层”。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在会上指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合理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问题,使住房需求平稳有序释放,使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住、住得稳、能创业,不断增强归属感,推动人才和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截至今年4月,楼市调控已经到了强化执行的关键阶段。从4月上旬开始,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区、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专项

物有所值 住有所居

物有所值,住有所居 ——浅谈我国住房问题及稳定物价的关键因素 摘要:住有所居一直是我国公民的共同梦想,而近年来,面对持续上涨的房价,很多人对买房只能是望而生畏,“蜗居”、“蚁居”等词汇应运而生,许多工薪阶层变成“房奴”…… 与之同时,越加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汇率上涨问题,也让民众慨叹,工资虽然涨了,但钱越来越不够花。 关键词:住有所居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宏观调控 正文: “物有所值、住有所居”想必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愿望,而高额的房价已经让太多人变成了房奴,持续的通货膨胀问题尚未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怎样的认识,该如何看待,政府又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控举措呢? 一、一朝成房奴,“一生”背房债 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有房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而往往事与愿违:大城市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无房可住;70%以上的工薪阶层买不起住房;城市中很多房东把一间房分成多间房出租;很多人或住地下室或合租一套房、合租一间房;因住房问题难解决,数以万计的夫妻不能团聚;因住房问题难解决,2000万儿童留守农村;没有便宜的房子可购买,“剩男”、“大女”人数越来越多;城市买不起房,数以万计的人到农村去建房而又空置不用;因房价过高,很多家庭变成房奴,消费能力大为缩水,内需难以启动……而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的居民住房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远超于此。 如上所言,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从“蒜你狠”、“豆你玩”,到“油你涨”、“糖高宗”,去年以来由中国网民创造的形容物价上涨的新词层出不穷,折射出百姓对物价上涨的高度敏感。 去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总水平逐月上升,而这其中,最大的“推动力”来源于农产品,而从农产品的生产特殊性来看,推动价格上涨的问题就异常复杂,既有气候的因素,同时还有流通环节,由于目前流通领域的地域性差异使得流通成本非常高。此外,包括生产成本的上涨也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因为这个是市场行为带来的,农民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转移这个成本,因此毫无疑问,这个成本要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这样一来,物价上涨似乎是成为必然。 除农产品外,其他很多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充分体现出了通货膨胀的赫然而至——诸如油价、房价等,其上涨态势不容乐观。 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三、如何看待和真正实现住有所“居” 无疑,高房价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了很多问题,很多工薪阶层都为了能有一套房子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买不起房、住不起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真正实现国民“住有所居”呢? 首先是心理上的态度问题,很多人把“住有所居”看成一件太大的事:一些人将其单纯理解为“拥有”,即全部产权归自己的拥有。无论是一次性还是分期付款,对工薪阶层而言,购买住房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于是“房奴”出现了。每个月要拿出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来偿还贷款本息,不敢消费、害怕涨息、担心失业,随之而来的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让人失去生活的幸福感。而这样的日子通常会延续20到30年。还有一些人把“有”的标准定得过高。“买房就要一步到位”、“至少三

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千方百计实现“住有所居”

中公教育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千方百计实现“住有所居” 2013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 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因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库资料,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为6.7平方米,到1989年上升为13.0平方米,2000年为20.3平方米,2005年为26.1平方米,2007年又升至27平方米。但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所以就如何进一步千方百计实现“住有所居”,攻克“房价贵”、“买不起房”等问题,重点需要做好以下三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廉租房制度,全面落实我党和国家就廉租住房建设出台的一系列系列政策措施。升级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使更多的低收入者有能力承担经济适用房的支出,不断改善住房条件、共享社会发展公共资源、增加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财产性收入。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住宅区的人性化政治。不断优化老旧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同时,逐步升级现代化的物业管理理念等软件体系,整理老旧城区不和谐的系列因素,营造人民满意的住房环境。宽领域、多渠道的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可参照经济适用房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民工住房制度体系。 第二,实事求是,科学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向更加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坚定不移的坚持市场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住房建设体系。务必重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有好又快发展的影响,把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和房地产行业的自我发展作为衡量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坚持推进住宅生态文明化,建设节能省地的绿色住宅。

居安思危作文范文[1]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海尔张瑞敏:“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联想柳传志:“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华为任正非:“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微软比尔?盖茨:“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戴尔电脑迈克尔?戴尔:“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内涵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要书写清楚,出现错别字扣分。 ★★范文引领 (一) 心存忧患 曾经,比尔·盖茨这样告诫手下的员工:“微软所有的人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此话看似危言耸听,其实是在提醒员工:心存忧患。 (引用名人言论,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心存忧患) 世事风云变幻,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也许转眼之间便遍布阴霾,如果被暂时的安定、暂时的兴盛、暂时的胜利所蒙蔽,必然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看不到安定背后的危险、兴盛背后的衰败、胜利背后的失败。所以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心存忧患,方能时刻警惕,让生命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奋进的姿态。 还记得美国阿拉斯加加涅利英自然保护区发生的事吧!当地百姓为了保护鹿而将狼消灭了,本以为鹿没有了天敌会生长得更好,可是事与愿违,鹿的因为失去了天敌,生活变得无忧无虑,导致种群迅速

扩大,植被衰竭,鹿因为缺乏充足的食物和安逸生活所带来的的体质衰退而大批死亡,其数量远远超过被狼吃掉的。人们只好把狼再请进来,鹿又开始过起提心吊胆的生活,整天为生存而四处奔跑,然而鹿群却因此而恢复了生机。 (这两小节从“为什么”角度论证心存忧患的必要性:可以让生命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奋进的姿态,然后举了反面事例) 这里面的道理难道不引人深思吗?安逸无忧的生活固然惬意,然而却隐藏着最大的生存危机,它像麻醉剂一样,让人丧失警惕,于不知不觉之中陷入困境。可见,心存忧患,是每一位生活强者必备的素养,而这种忧患意识,也可以让你变得更强大,更有竞争力。 (评析上文事例,用“可见”一词转入下文。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过渡小节) 海尔是怎样成为一家1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81.6%、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的世界知名企业的?那就它超乎寻常的忧患意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海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海尔在国内已是屈指可数的大企业,但与世界500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如果海尔满足于现状,为这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以为从此可以躺在那里坐吃老本,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事事比别人多想一点,多走一步,高度重视技术的创新和服务的升级,也许海尔会成为下一个巨人集团,一瞬间土崩瓦解。(举例论证心存忧患可以变得更强大,与二三小节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心存忧患,可以大大增强危机意识、预见意识、防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它可以让鹿变得更强壮,可以让一家企业变得更有活力,可以让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心存忧患,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869字)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心存忧患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优化住房结构 实现住有所居

优化住房结构实现住有所居我县住宅与房地产行业正确把握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优化住房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改善住房供应,努力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居者有其屋”。 一、住房供应结构改善 (一)住房市场化水平较高。近年来,房地产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建设竣工的住房面积占城镇住房竣工面积的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1-11月,商品住房竣工面积1373.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6%,占城镇住房竣工面积的比重高达89.7%。 (二)中小户型住房建设加快。2011年1-11月,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投资293.72亿元,同比增长3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新开工面积1124.09万平方米,增长60.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3.1个百分点。 (三)保障性住房取得进展。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25.27万套,开工率103.5%,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工17.43万套,开工率103.1%;各类棚户区改造(含货币安臵0.32万户)7.84万户,开工率104.5%。 (四)住房户均面积较大。2011年1-11月,我省已竣工的商品住房户均面积109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商品住房偏向中大户型,90平方米以下套型供应较少。

二、当前住房供应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户型比重偏低。我省商品住宅中,中小户型住房比重偏小,住房结构调整步伐较慢。2006年,国家提出新开工的商品住房项目,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小户型住房比重有所提升,2011年1-11月,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资额、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占商品住房的比重分别为20.7%、25.3%、25.8%和24.7%,住房新开工套型面积远低于国家规定70%的要求。 (二)保障房建设落后于商品住宅。住房供应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全流通住房(商品房)与限制流通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发展的不协调,多年来我省保障房建设明显落后于商品住房建设,所占比重偏低。2011年1-11月,保障性住房投资额、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占商品住宅的比重分别仅为8.3%、11.0%、9.6%。 (三)大户型和高档商品住房库存增加。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造成单套住房总价急剧上升,居民购买住房向中小户型倾斜。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由于面积过大、总价过高,出现滞销,待售面积明显增加。2011年1-11月,140平方米以上住房、别墅高档公寓待售面积占商品住房的比重分别为33.8%、9.7%。 三、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优化住房结构-实现住有所居

优化住房结构-实现住有所居

优化住房结构-实现住有所居

优化住房结构实现住有所居 我县住宅与房地产行业正确把握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优化住房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改善住房供应,努力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居者有其屋”。 一、住房供应结构改善 (一)住房市场化水平较高。近年来,房地产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建设竣工的住房面积占城镇住房竣工面积的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1-11月,商品住房竣工面积1373.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6%,占城镇住房竣工面积的比重高达89.7%。 (二)中小户型住房建设加快。2011年1-11月,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投资293.72亿元,同比增长3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新开工面积1124.09万平方米,增长60.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3.1个百分点。 (三)保障性住房取得进展。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25.27万套,开工率103.5%,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工17.43万套,开工率103.1%;各类棚户区改造(含货币安置0.32万户)7.84万户,开工率104.5%。 (四)住房户均面积较大。2011年1-11月,我省已竣工的商品住房户均面积109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商品住房偏向中大户型,90

平方米以下套型供应较少。 二、当前住房供应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户型比重偏低。我省商品住宅中,中小户型住房比重偏小,住房结构调整步伐较慢。2006年,国家提出新开工的商品住房项目,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小户型住房比重有所提升,2011年1-11月,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资额、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占商品住房的比重分别为20.7%、25.3%、25.8%和24.7%,住房新开工套型面积远低于国家规定70%的要求。 (二)保障房建设落后于商品住宅。住房供应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全流通住房(商品房)与限制流通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发展的不协调,多年来我省保障房建设明显落后于商品住房建设,所占比重偏低。2011年1-11月,保障性住房投资额、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占商品住宅的比重分别仅为8.3%、11.0%、9.6%。 (三)大户型和高档商品住房库存增加。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造成单套住房总价急剧上升,居民购买住房向中小户型倾斜。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由于面积过大、总价过高,出现滞销,待售面积明显增加。2011年1-11月,140平方米以上住房、别墅高档公寓待售面积占商品住房的

作文素材 居安思危

所谓“居安思危”,即当一个人(或集体、国家)达到安居乐业的境地后要时刻不忘危机保持警惕。“居安思危”这个概念重在“思危”,“危”即个人或集体、国家面临可致命威胁之时刻。 《左传》里有这么一句话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不错的 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要居安思?危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由于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意外的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因此,在平时要有应付突发事变的准备,以免事变发生之后手足无措,陷于被动。所以作为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还懂得留一半清醒,来观望竞争对手;作为农夫,在春播秋收时分,也要抬头看一看老天的脸色,以备不测;作为小贩,在忙忙碌碌的时候,也不忘记揣摩一下市场的供求;作为明星,在掌声如潮的舞台中央陶醉时,会想到落幕的一刻。有许许多多成功与失败的例子。 唐贞观之初,唐太宗曾向名臣魏征垂询国家长治久安之道,魏征就写下了《谏太宗十思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居安思危。太宗基本上采纳了这些建议。这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也才有了让无数华夏子孙无比自豪的盛唐。 南唐李后主的亡国史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因为他沉溺于靡靡之音,荒废政事才造成了亡国惨剧。尽管当时大臣已经提醒政治并不安稳,但他只认为自己身居皇位,生活安逸,却没有想到日后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境遇。就是因为没有居安思危,使他最后惨遭毒害。 由此可见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不可以没有忧患意识 未雨绸缪吧。明天会发生什么,别理它。只要今天做足了准备,明天就没什么可怕,甚至,令人期待… 道只有积累得多才能穿越寒冬;小树在还是苗的时候就不停地向深处扎根,因为它知道只有根扎得牢才能顶得住暴雨狂风。动植物尚且知道在安逸的条件下为以后的艰难做准备,我们人类呢,不是更应该懂得,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吗?迈克尔·戴尔说过:“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也许有人会说,他是胆小鬼;可我不这样认为,这句话恰好说明他是个有见识的人。因为有见识才能意识到潜在的危机,才有了如今戴尔电脑的辉煌成就。所以说,人要学会居安思危。南唐李后主的亡国史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因为他沉溺于靡靡之音,荒废政事才造成了亡国惨剧。尽管当时大臣已经提醒政治并不安稳,但他只认为自己身居皇位,生活安逸,却没有想到日后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境遇。就是因为没有居安思危,使他最后惨遭毒害。因此,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不可以没有忧患意识。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很出色,那么他被人超过只是迟早的事。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不懂得在竞争中求生存,那么它被收购也是迟早的事。人被超过可以追回来,公司被收购也可以重新组建,可是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因一时大意而灭亡,谁又能给你机会重来呢?只有在安稳的时候就考虑到潜在的危机,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孟子说过:“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的,我们就是需要这种忧患意识。只有时时意识到自己会有的危险,才会提早有所准备,才不会面对紧急状况措手不及。“永远战战兢兢,永

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精)

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草案中的“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一段有一处较明显修改,即将“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改为“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这意味着决策层再次确认了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并首次明确了提倡租房的住房消费理念。 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反复提到“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上述修改则进一步明确了消费模式的含义。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居者有其屋”强调了居住者对房屋的所有权,相应的住房消费模式就是通过商品房市场取得拥有产权的住房或通过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获得有限产权的住房;“住有所居”强调了居住者对房屋的使用权,有房可住,相应的住房消费模式则是租住他人房屋或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公共租赁房。 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这一政策目标的改变,可以说是在人多地少国情下的现实选择,也可以说是对前期房地产调控的总结。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与土地供应的矛盾日渐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面临极大挑战,必须未雨绸缪地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和管理,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给,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另一方面,每年数量庞大的新增大学毕业生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增加了对城市住房的需求,这些需求完全通过市场来解决并不现实。前几年,正是政府住房保障建设的不到位使过多需求拥挤在商品房市场上,并在投资者、投机者的带动下造成房价疯涨。 要实现“住有所居”目标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丰富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是保障性住房的两大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