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马原和时事政策要点

所有的马原和时事政策要点
所有的马原和时事政策要点

所有的马原和时事政策要点,大家有时间看

看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B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教材6页。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答案】D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

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B )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答案】B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D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教材78-79页。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教材89页。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直接经验是认识中“源”,间接经验认识中的“流”。教材95页。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认识。教材118页。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存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教材134页。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答案】C

【解析】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教材137页。1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答案】D

【解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教材158页。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量,还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答案】A

【解析】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们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教材174页。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D

【解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教材190页。

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答案】B

【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教材191页。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教材199页。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政党制度

B.三权分立制度

C.国家制度

D.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教材209页。

19.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答案】B

【解析】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①购买阶段,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②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③销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教材225页。

2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v+m)>IIc

B.I(v+m)=IIc

C.I(c+v+m)=Ic+IIc

D.II(c+v+m)=I(v+m)+II(v+m)

【答案】B

【解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 + m)= Ⅱ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CD两项是简单再生产的引申实现条件。教材233页。

2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A.不变资本的产物

B.可变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全部所费资本的产物

【答案】C

【解析】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教材238页。

22.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

A.平均利润

B.超额利润

C.垄断利润

D.企业利润

【答案】A

【解析】商业利润在量上等于平均利润。教材249页。

23.资本主义地租是()

A.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B.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

C.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D.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答案】C

【解析】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即超额利润。教材256页。

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

C.大土地所有者

D.金融寡头

【答案】D

【解析】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成为金融寡头。他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教材270页。

25.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答案】A

【解析】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教材284页。

26.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

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巨大的社会财富

D.社会化的生产力

【答案】A

【解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同时,资本主义还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教材299页。

27.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反杜林论》

【答案】C

【解析】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教材305页。

28.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托洛斯基

【答案】A

【解析】1921年春,列宁结束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首先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教材310页。

2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C.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教材323页。

30.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教材22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

A.民主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答案】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体。教材4-5页。3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ACD

【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材37页。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ACD

【解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ACD三项都体现了这个哲学原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未涉及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教材66页。34.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答案】ABCD

【解析】《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教材125页。3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答案】ABCD

【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关系);③产品的分配方式。,教材139页。

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AB

【解析】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教材189页。

37.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答案】AC

【解析】以生产资料形式(如机器设备)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教材201、229页。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政策手段有()

A.税收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利率政策

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答案】BCD

【解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在贴现率政策。教材281页。

39.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表现在()

A.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它认为资本主义必须要为一种更好的制度取代

C.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它认为无产阶段是埋葬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答案】AB

【解析】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教材304页。

40.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

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阶级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答案】A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教材341-349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教材30页。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

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

教材68-69页。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教材159页。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教材188页。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教材233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

于社会存在,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①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用。

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

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

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预付产业资本

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

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

低。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

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C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9.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D )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B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21.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

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大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

D.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4.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

A. 地理环境

B. 社会意识

C. 生产方式

D. 人口因素

25. 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是( C)

)A. 逻辑学 B. 自然科学 C. 艺术 D. 语言学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 A )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 C.意识 D.语言

28.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 D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1.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B )

A.I(v+m)>ⅡC

B.I(v+m)=ⅡC

C.Ⅱ(c+v+m)=I(v+m)+Ⅱ(v+m)

D.I(c+v+m)=I(v+△v)+Ⅱ(v+△v)

32.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 ( D )

A. 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D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 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 )

A.交换价值 B.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36.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 B )

A.V∶C表示B.C∶V表示 C.Pm∶A表示 D.m∶V表示

37.商品必须是( A )

A.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B.耗费了人的劳动为自己需要而生产出的产品

C.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产品

D.消费者所需求的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产品

38.公式W……P……W '表示的是产业循环的(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 C )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D )

A. 国际卡特尔

B. 国际托拉斯

C. 国际辛迪加

D. 跨国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4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 AB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

4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 ACD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 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43.下列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ABCD )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4. 剩余价值 ( ACD )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BCD )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 D.垄断与竞争并存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2)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P30)

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48.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P10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

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9.简述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

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自发地促进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四、论述

题: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

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46)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

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

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

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

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

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

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

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

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论述题(三选一)

一:综述2012我国国内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新进展,科技创新有新成绩,改革开放有新突破,改善民生有新成效。

今年9月份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好势头,全年经济目标能够较好完成。但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巩固,明年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必要。

“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又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指出,要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好,不仅要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更要在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二:对2012我国经济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重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做好这一工作,一应把握投资方向,制止对制造业的盲目投资,避免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投资于关乎国民经济大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制止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二应重视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仅要通过投资增加更多就业岗位,还要通过政府的社会投资,扩大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机会,保障劳动者权益。三应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避免由于过度依靠金融扩张而产生较

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当经济出现下行波动时,我们不仅要努力减轻或避免其负面影响,而且要因势利导,在提高增长质量上有所作为。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应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顺应经济规律,把握经济周期,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上采取措施、力求成效。三:谈谈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

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阶段,开启新的篇章。十八大报告是一篇创新之作,是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集中反映,体现了理论上的系统性、思想上的深邃性、政治上的坚定性,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我理解有以下五个特点: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党的十八大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十分紧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个主题,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至关重要。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价值的规律作用表现在那些问题

答: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规律的概念和特点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形势政策:综述2012我国国内经济形势

对2012我国经济状况谈谈你看法

谈谈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

十八大主题的解读

党的十八大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

1 旗帜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 奋斗目标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道路问题: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4精神状态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十八大的主要成果

1 形成一个统一全党思想,描绘发展蓝图,明确发展道路的十八大报告

2 形成一个坚强有力,奋发有为,团结奋斗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3 形成一个凝聚全党共识,体现创新成果的党章修正案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了充实和完善

·突出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对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充实了新内容

·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十年基本总结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十年实践历程历史性成就:三个大台阶,两个时期

三个大台阶:就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们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

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两个时期:就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四个更加自觉”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和相互联系

·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五位一体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复习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的。 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只有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①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本属性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方面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从而不断推动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普特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前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后者相反。(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密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docx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 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一一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 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理和发展真理。 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大学马原考试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计划重要资料库要点(较全面)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 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27、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8、“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具体地了解运动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组成部分?P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19世纪有哪三大工人运动?P6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6年在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 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3、马克思有哪两大发现?P10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基本立场、观点、方法?P18-19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5、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历史观点的基本问题?P29-30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什么是辩证法、形而上学?P30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7、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P31-32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8、什么是运动、静止?P33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9、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P35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第一章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b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关于“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a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b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 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