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作战指挥体系

信息化的作战指挥体系
信息化的作战指挥体系

信息化的作战指挥体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步入信息化,作战指挥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作战指挥方式的探讨正在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各军事强国正依托军事网格系统,积极稳妥地以信息流程为主设计完善新的指挥体系。文章结合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概念、特征、指挥方式进行简述。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特征;指挥方式;

引言: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打爆发后,标志着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世界各国争先研究信息化作战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到如今也是取得瞩目的成绩。所以我军在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方面的研究花样繁多,数量不计其数。本文章也是参考其他论文对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进行一番简单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后来者做铺垫。

正文

1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概念

信息化战场的作战体系是分布的作战单元在统一作战使命的支配下通过单元间的自同步行为形成的统一整体,通过整体的“涌现”行为实现其使命目标,其分布性表现在战场多维空间的拓展,包括电磁维、网络维、作战主体的心理与生理维等,其自同步行为是作战单元间为达成共同的作战使命与

目标而在作战行动上的自主同与自主配合,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整体“涌现”。作战单元间的自同步行为区别于传统层级指挥方式,它是在感知共享、认知共享与充分互信的基础上,通过分布网络环境中既定的规则与技术途径而达成的一致的行为。

2.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四大特征

体系结构趋于扁平

第一“扁平”是对指挥体系结构“跨度”增大,“递阶”减少的形象描述。扁平结构减少了冗余信息节点,缩短了信息传递环节,增加了指挥体系的集成度,因而能优化信息流程,提高指挥效能。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结构趋于扁平这一特点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指挥体系不可随意扁平,以往作战指挥体系都不具备扁平化的条件。指挥主体的指挥能力、指挥对象的性质、指挥手段的先进程度等等。在这些限制条件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过于压缩指挥层次,过分增加指挥跨度,反会而适得其反,造成无法控制的状态。

第二,“扁平”是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的特质。因为只有进入信息化作战阶段,指挥体系结构才具备了“扁平”的条件。但由于“兵权贵一”的特点,作战指挥必须坚持集中统一指挥的原则,指挥体系不应、也不可能形成网络结构。形成网络结构会使一个指挥对象面临数个指挥主体,出现“多头指挥”的混乱现象。

、指挥实体“形散神聚”

指挥实体“形”散,实质上是其在物理空间上的分散配系;而“神”聚,则是指挥实体通过某种媒介达到逻辑上的集中。[6];“形”散,要求指挥实体在一体化信息网络连接下,将指挥机构的人员、装备、器材等物理性实体尽量分散化配置,以减小其战场规模,增强其抗毁性和指挥效能。“神”聚,要求指挥实体要素在高度物理分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于虚拟网络空间内进行远程信息资源共享、分布交互式联合决策和实时精确控制协调。为实现指挥实体“形”散而神“聚”,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步骤:一是指挥机构模块分解、虚拟组合,即将原来高度集成的指挥机构按照职能分解成若干个模块,不同的模块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在指挥网络中也处于不同的节点,但是在信息网络系统支撑下,它们始终联结成一个整

体,随着战场态势的变化和作战任务的需要,可以灵活地“拼装”和“拆卸”。

体系链接耦合一体

形象地说,指挥体系是将参加作战的诸军兵种的各级、各类指挥实体从纵向上串起来、从横向上连起来。[8];这种“串”和“连”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指挥体系内部各实体之间的链接过程。信息化作战更加追求指挥体系的“整体涌现”效

应,为使体系耦合一体,整体联动,必须实现单一指挥机构的融合、纵向指挥层级的职能化连接和指挥机构的横向一体化串接。

2.4、体系运行可自适应

在信息化作战中,部队在认识领域上应具备共享战场态势感知的能力,共同了解指挥员意图的能力,以及协调合作与自同步作战的能力。[10];这在指挥体系上则体现为各指挥单元的主体性特征明显突出,体系运行过程中自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为了提高生存能力,指挥系统及其内部的各子系统、各指挥主体必须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包括与友邻之间的协作与协调,以及与敌方之间的对抗,以发挥己方指挥系统的最大综合效能,瘫痪和打击敌方指挥系统。

3.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指挥方式

基于指挥信息的高效运行——网络节点式指挥。

网络节点式指挥,是指在网状的作战指挥系统中,根据战场态势和作战任务等具体情况的不同,由处在网络中最佳节点的指挥机构实施指挥的一种方式。它在指挥信息高效顺畅运行的基础上打破了指挥跨越的层次性,能做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在综合性电子信息系统的支撑下,指挥信息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单元、各类作战要素都能达成整体联动、同频共振、有效

聚合的目的,作战指挥完全能够打破层级的限制,在整个网络中通过各指挥节点实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

基于指挥职权的动态分配——动态分权式指挥。

动态分权式指挥,是指作战指挥职权能够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在指挥者与被指挥者之间进行动态分配,它是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综合运用。动态分权式指挥的实现主要得益于通信网络的发展,它使指挥信息能够在侦察探测网、情报信息网、指挥控制网、火力打击网和综合保障网等不同的职能分网之间按需流动,在需要的时间传送到需要的地点。当然,要实现指挥职权的动态分配,光有完备的通信网络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对战场态势的实时共享;对整体作战意图的一致理解;对权力分配规则的共同遵守。

基于指挥机构的多维分布——虚拟游动式指挥。

虚拟游动式指挥,是指指挥机构在战场上并不是以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而是根据需要在多维空间虚拟设置,并能在游动状态下完成指挥任务的一种指挥方式。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中,由于各级各类信息系统与军事网格的大量使用,给各级指挥员创造了一个完全虚拟的协作空间,指挥机构可根据需要在战前或战时临时进行虚拟指挥编组,指挥人员也不必再集中于指挥所等固定的物理场所内,完全可以动态分布于战场上

的任一地点,通过计算机等各种终端设备和自己独有的网络协议及密码,随时随地实施指挥。战场最高指挥员到了哪里,哪里就是一个虚拟的基本指挥所。这种基于军事网格的虚拟游动式指挥方式,能使指挥人员在战场游动中随时随地完成指挥控制协调任务,真正实现“物理上分散、逻辑上集中”。

4.结束语

本文以当今信息化战争为背景 , 研究分析了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扩展,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军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需求及发展目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未来战争模式的不断演化,指控系统必将面临更多先进技术的冲击和实战对抗的考验。未来我们还必须跟紧技术发展方向、突破技术壁垒,深入开展战略战术研究,逐步提升信息化战争的联合指挥作战能力,在未来战争较量中“先发制人、克敌制胜”。

信息化战争概述

㈠信息化战争概述 ⒈基本含义: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瘫痪和震慑作战,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使用信息化武器系统是信息化战争重要特征。在战争中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并主导战争进程,才能称之为信息化战争。 ⒉信息化战争萌生与发展: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信息化战争开始萌生;⑵1991年1月17日发生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萌生期;⑶1999年3 月24日发生科索沃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开端;⑷信息战争发展。信息化战争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最终要形成以数字化作战单元和数字通信、网络链接和智能支持为一体战争形态。 ▲在科索沃战争中,成功地使用了C4ISR系统。(C4ISR是指自动化指挥系统,是美国开发一个通讯联络系统。C4表示Command—指挥、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computer—计算机,I 表示intelligence—情报,S表示surveillance—监视,R表示reconnaissance—侦察)。 ▲2000年7月,西方7国及俄罗斯国家元首在日本冲绳召开信息化首脑会议,颁布了《全球信息社冲绳宪章》,将人类社会正式称为“信息社会”。 ⒊信息化战争构成要素 ⑴信息化武器装备(物质基础)。它对作战影响主要表现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等四个方面。 ⑵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它分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正规力量与非正规力量、结构力量与行为力量。通常包括陆上作战力量、海上作战力量、空中作战力量、导弹作战力量、空间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等。 ⒋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发展趋势:⑴作战力量小型化、合成化。建设便于灵活组合中小型、多功能、模块式部队;⑵作战力量呈现出高科技型特征。高智力型人才要素、高科技型物资要素和高技术含量信息要素是构成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基本要素。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重要因素,只是“人”素质内涵发生了变化;⑶数字化部队成为军队战斗力新增长点。数字化部队和网络化战场是信息化战争两大支柱;⑷无人化作战平台大量使用;⑸隐形化武器装备强劲发展;⑹智能化武器装备将在信息化战场大显身手。人工智能技术将形成一个庞大智能化武器家族,为未来智能化作战提供新物质技术基础;⑺新概念武

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

本文将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分为战略管理、实施管理和运维管理三个层面。本文首先给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框架,然后对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企业信息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通过不断地进行PDCA而得以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0、前言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领域不断增长,应用深度不断加深。作者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保障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信息系统相当于企业的神经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的业务流程。此外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实施和运作有其内在的规律,因此作者就产生了结合企业管理和IT管理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设想。 本文是作者在工作实践和阅读了许多文献后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作出的初步探索。其主要思想就是利用反馈和优化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发展和运作的效率和效果。质量控制中利用PDCA 循环较好地体现了反馈和优化改善质量的思想。在本文中也将PDCA的思想贯注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中。 在开始正文前,先简单扼要地给出PDCA循环如图1所示: 1、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对信息沟通速度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的信息化需要在良好的管理方法下进行运作。企业的IT管理分为三个层面:战略管理层面;实施管理层面;运维管理层面。战略管理层面关注于IT如何服务于企业的中长期规划和事业方针,如何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关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利用IT的手段改善企业流程。实施管理层面主要关注于对于规划的IT项目如何进行管理,保障软件开发项目、系统集成项目得以顺利的实施。运维管理层面主要关注于如何保障已有的IT系统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保障企业业务顺利进行。在各管理层面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遵循PDCA的方法,不断地进行优化。 企业信息化大的PDCA循环圈需要IT决策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评价系统实施的效果,决定如何优化规划、实施和运维管理。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管理和运维管理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PDCA,确保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日常工作得以不断地改进。 企业信息化管理在不同层面和时期需要具有不同的能力。在规划中需要战略规划能力;IT专业技术能力(这里主要指对IT技术和发展方向以及IT应用领域状况有较为宏观把握的能力)。在实施管理中需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技能,当然也离不开专业能力了。在运维管理中需要企业管理能力,在这里更加强调专业技术能力去解决实际发生的各种问题。

企业信息化数据库管理体系(doc 10)

企业信息化数据库管理体系(doc 10)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存储、检索和操纵。为了能够在系统开发和开展业务工作期间有效地与信息服务人员进行联系,用户管理人员应具备本章中所提到的有关概念、方法和术语方面的业务知识。 一、数据和信息 计算机系统并不存储信息,只存储数据。数据是获得信息的原始材料,为了满足定期存取的需要,它们被存储在二级(辅助)存储设备(磁盘和磁带)上。信息是经过同化、聚合和“加工”后的有特定含义的数据。为了突击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差别,我们考察下面的例子。一个部门领导要求每个职工分别在一张纸上写下他们的年龄。每张纸只有一行含义简单的数据。然而经理可以从这些数据中获得信息。他能够以此确定超过50岁的职工有多少、职工平均年龄是多少,最年轻的职工年龄是多少等等。人们经常使用“信息处理”这个词汇容易造成误解,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为了产生信息而处理数据。 二、数据组织的层次体系 任何信息系统都有一个数据组织的层次体

示256个字符。读者可能会问:既然用六位就可以对一个字符编码。为什么还要用八位来编码?这是因为六位码的64种可能的组合只够表示字母、数字和18个特殊符号。如果希望有表示大写和小写字母,那么六位编码就不够用了。因此,就需要具有128种组合的七位编码。 目前还难以想象出对128种以上的位的组合需要。引进八位编码体制(EBCDIC)是为了利用这一个事实,即只用4位(24-具有16种可能的组合)来表示一个数值数据。因此,一个8位的编码实际上可以用来表示两个十进制数字。由于所存储的数据多数是数值数据,所以将两个数字的编码压缩成八位可以节省存储空间。EBCDIC 的8位组合称之为一个字节。而BCD的六位就构成一个字节。在BCD和ASCII编码体制中,字节是字符的同义词。在EBCDIC编码体制中,由于可以将两个数字压缩到一个字节中,所以EBCDIC 的字节与字符间并不一一对应。然而,在涉及到存储容量时,则经常交替地使用字符和字节。一个磁盘组可以有800兆字节容量(即800兆字节的永久存储器),而一台计算机的主存可以有8兆字节(作为处理用的兆字节的高速临时存储器)。较小的存储设备用千字节(一千个字节的倍数来度量)。通常将兆和千分别缩写“M”和“K”。 在逻辑上讲,一个EBCDIC字节是8位,而

信息化的作战指挥体系培训资料

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步入信息化,作战指挥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作战指挥方式的探讨正在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各军事强国正依托军事网格系统,积极稳妥地以信息流程为主设计完善新的指挥体系。文章结合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概念、特征、指挥方式进行简述。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特征;指挥方式; 引言: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打爆发后,标志着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世界各国争先研究信息化作战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到如今也是取得瞩目的成绩。所以我军在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方面的研究花样繁多,数量不计其数。本文章也是参考其他论文对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进行一番简单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后来者做铺垫。正文 1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概念 信息化战场的作战体系是分布的作战单元在统一作战使命的支配下通过单元间的自同步行为形成的统一整体,通过整体的“涌现”行为实现其使命目标,其分布性表现在战场多维空间的拓展,包括电磁维、网络维、作战主体的心理与生理

维等,其自同步行为是作战单元间为达成共同的作战使命与目标而在作战行动上的自主同与自主配合,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整体“涌现”。作战单元间的自同步行为区别于传统 层级指挥方式,它是在感知共享、认知共享与充分互信的基础上,通过分布网络环境中既定的规则与技术途径而达成的一致的行为。 2.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四大特征 2.1体系结构趋于扁平 第一“扁平”是对指挥体系结构“跨度”增大,“递阶”减少的形象描述。扁平结构减少了冗余信息节点,缩短了信息传递环节,增加了指挥体系的集成度,因而能优化信息流程,提高指挥效能。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结构趋于扁平这一特点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指挥体系不可随意扁平,以往作战指挥体系都不具备扁平化的条件。指挥主体的指挥能力、指挥对象的性质、指挥手段的先进程度等等。在这些限制条件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过于压缩指挥层次,过分增加指挥跨度,反会而适得其反,造成无法控制的状态。 第二,“扁平”是信息化作战指挥体系的特质。因为只有进入信息化作战阶段,指挥体系结构才具备了“扁平”的条件。但由于“兵权贵一”的特点,作战指挥必须坚持集中统一指挥的原

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

XXX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范集团公司信息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信息化硬件、软件、耗材、系统、数据和安全等管理工作,指导集团公司的网络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规范设备和耗材采购配置引进流程,为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健全完善和数据安全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第三条集团公司信息化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项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职能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生产技术系统信息化管理参照执行。 第二章管理分工及职责 第五条集团公司成立信息化管理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小组),负责建立健全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组织制定和实施公司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立 《信息化软硬统一管理系统》,审查、审核、监督、检查、指导集团公司各部门及各子公司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 第六条XXX公司信息部是公司信息化管理常设机构。负责组织拟定公司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承办公司信息化设备、软件的采购、调配与回收,组织信息化设备、软件的安装、调试及技术支持,负责集团公司各项信息化的建设、运营、维护和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统筹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公司信息化管理

的知识培训。 第七条集团公司单位分别负责权限内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和软件系统维护及信息收集、汇总、整理、申报及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集团公司各使用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管理工作。 第三章硬件管理 第九条各单位因工作需要添置、更换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应先根据项目情况和集团公司计划管理规定上报到《信息化软硬统一管理系统》,计划应详细说明使用目的、配置计算机及外设数量、设备设施配置标准。添置计算机应尽量采购带操作系统计算机,严禁使用盗版操作系统。提交至《信息化软硬统一管理系统》经XXX公司信息部审核后,按照集团公司规定上报相关部门审批。 第十条需求计划经批准后,应定期经行公开招标采购,硬件设施采购由XXX 公司信息部办理,所有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型号、性能数据、厂商、供货商、购买日期等详细数据及硬件自带软件信息,各使用部门均应录入系统登记备案。 第十一条各使用单位应加强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管理落实专责制,严禁私自处置。 第十二条各使用单位负责本部门计算机及辅助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在使用期内正常使用。

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

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规范公司信息化管理,降低公司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信息化硬件、软件、耗材、系统、数据和安全等管理工作,指导公司的网络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规范设备和耗材采购配置引进流程,为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健全完善和数据安全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 第三条公司信息化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项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职能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生产技术系统信息化管理参照执行。 第二章管理分工及职责 第五条公司成立信息化管理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小组),负责建立健全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组织制定和实施公司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审查《信息化工程方案》,审核《信息化设备的配置计划》,监督、检查、指导公司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 第六条信息管理部是公司信息化管理常设机构。负责组织拟定公司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承办公司信息化设备的采购、调配与回收,组织信息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技术支持,负责公司信息化系统建设、运营、维护和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统筹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公司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培训。 第七条公司各部门分别负责权限内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和软件系统维护及信息收集、汇总、整理、申报及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公司各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管理工作。 第三章软硬件管理 第九条公司因工作需添置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应先根据项目情况和公司计划管理规定编写《信息化配置需求计划》,计划应详细说明使用目的、使用软件情况、配置计算机及外设数量、设备设施配置标准。提交到办公室审核后,履行公司及中煤龙化公司采购计划审批程序。 第十条需求计划经批准后,公司权限内采购依据公司管理分工和采购规定,硬件设施采购由办公室负责办-理,软件由申请部门会同办公室办-理,所有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型号、性能数据、厂商、供货商、购买日期等详细数据及软件信息,各使用部门均应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各使用部门应加强信息化设备设施(含软件)的管理,落实专责制,严禁私自处置。

(信息化作战指挥概论)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不需要集中兵力摘要: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是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的作战,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资源和信息能量的作战,是以信息为主导、争夺信息优势、夺取制信息权的作战行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不同于传统作战,集中兵力作为几千年的作战理论,已经背离了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原则。 1作战理论以及作战样式的改变 1.1信息化条件下利用高科技进行作战,尖端武器的应用使 得“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可能。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早在2500 年前就提出了“不战而屈人 之兵”的著名论断。高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军事威慑力量的功能,使得威慑理论在现代战争理论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我们知道,现代战争已不单纯是军事对抗,而是综合国力特别是高技术的抗争。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以高技术为核心的全面竞争战略引入战争理论,把发展和保持强大的综合威慑力量作为国家发展占略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推行的“战略防御计划” 和西欧的“尤里卡计划”,就是这种思想和政策的产物。正如西德 总理科尔所说:“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有10% 是战争理论问题,

90% 是尖端技术问题”。这一情况说明,在相对和平时期,提高国家的威慑能力,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战争理论的重要课题。 1.2信息化条件信息力集聚发展。 “能力替代”的观点认为,通过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可以减少飞机、坦克、舰空母舰等作战平台的数量,而维持作战能力不变甚至使作战能力得到提高。兰彻斯特方程谈到,进攻要想成功,就得使用三倍于防守方的兵力。而在信息时代却不是这样了。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第一次能对战场了如指掌,从而使得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能更具战略性,可以打击战略要害,这样就能以更为有效的方式运用力量,大大提高使用兵力的效率。 2单兵战斗力大幅提升,以及整个作战单位战斗力的提升。 2.1数字化单兵作战系统的出现 目前,各军事强国都在发展数字化单兵作战系统。法国武器采购总局已再次向萨吉姆公司采购了16454套“装备与通信一体化步兵”作战系统;美军特种部队也即将装备最新版的“陆地勇士”单兵装备;英国也展开了“未来步兵士兵技术”计划。所有这些数

信息化管理制度体

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规范公司信息化管理,降低公司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信息化硬件、软件、耗材、系统、数据和安全等管理工作,指导公司的网络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规范设备和耗材采购配置引进流程,为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健全完善和数据安全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 第三条公司信息化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项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职能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生产技术系统信息化管理参照执行。 第二章管理分工及职责

第五条公司成立信息化管理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小组),负责建立健全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组织制定和实施公司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审查《信息化工程方案》,审核《信息化设备的配置计划》,监督、检查、指导公司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 第六条办公室是公司信息化管理常设机构。负责组织拟定公司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承办公司信息化设备的采购、调配与回收,组织信息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技术支持,负责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0a系统)建设、运营、维护和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统筹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公司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培训。 第七条公司各部门分别负责权限内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和软件系统维护及信息收集、汇总、整理、申报及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公司各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管理工作。 第三章软硬件管理

第九条公司因工作需添置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应先根据项目情况和公司计划管理规定编写《信息化配置需求计划》,计划应详细说明使用目的、使用软件情况、配置计算机及外设数量、设备设施配置标准。提交到办公室审核后,履行公司及中煤龙化公司采购计划审批程序。 第十条需求计划经批准后,公司权限内采购依据公司管理分工和采购规定,硬件设施采购由办公室负责办理,软件由申请部门会同办公室办理,所有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型号、性能数据、厂商、供货商、购买日期等详细数据及软件信息,各使用部门均应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各使用部门应加强信息化设备设施(含软件)的管理,落实专责制,严禁私自处置。 第十二条公司各使用部门负责本部门计算机及辅助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在使用期内正常使用。 第十三条计算机及辅助设施在使用中由于人为原因造成损坏,损失由当事人所在的科室进行赔偿或由当事人赔偿。

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一、信息化需求分析 1、信息化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促使企业业务处理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公司高层重视信息化建设,大胆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年3月份以来公司开始实施的K3-ERP系统,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目前运行正常,已实现客户端与远程正常访问。公司已购买了供应链模块以及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两大财务模块。公司依托该信息平台开展各项业务,同时财务部已将账务与ERP系统有机结合,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各项业务的运转。财务当前使用软件NC系统与集团总部对接,目前用于财务基本核算,其他功能还没完全用起来。 2、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较低,虽然以K3ERP为信息处理中心,但尚未建立起企业级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并非所有工作都纳入到信息化 系统中。部分员工尚备有自己的手工台账。 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分享。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完全搭建和利用起来。 信息化建设力量还不够强大,没有形成一支具备较强规划、开发、实施、维护、升级的信息技术队伍,基本网络设施维护依赖于厂商支持。 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再造的能力、意识和实际效果,绝大

多数系统更多的应用在操作级效率的提升方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进行管理、决策分析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日常业务运作流程的规范不够。 3、主要要求 建立企业具有全局性,可扩展的基础数据标准。在当前企业单个应用系统无法包容业务部门的全部需求时,需构建一个可扩展、具有张力和弹性的基础协同架构,解决在网络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将应用程序的不同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现在或将来的应用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自由的交互。 需要设计三层平台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三层平台分别是——硬件支撑平台、软件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平台。硬件支撑平台是整个信息化的基础,软件支撑平台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支撑,应用系统平台是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手段。 应用系统平台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手段,在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上企业应部署四个层面的应用:运营层、管理支持层、决策层、呈现层。其中运营层由支持企业业务开展的运行系统构成;管理支持层是由企业管控系统和管理支持系统构成,是既代表公司总部监管业务开展又是支持下属公司业务开展的系统,通过系统支持公司有效的集权与放权;决策层是构架在运营层和管理层之上的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持;呈现层是通过内、外部门户展现企业信息并实现个性化内容管理。 软件功能至少应包括数据显示与查询、图形显示、报表显示与打印、曲线图分析、上下限预警、数据存贮、进销存管理、应收与应付款管理、信用方案的初步建立等功能。 支持B/S结构,易于公司信息门户挂接,实现数据共享。 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集团公司内的管理、经营、决策等各方面的总体集成,

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汇编

信息化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规范信息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结合公司实际和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特制定此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信息化硬件、软件、耗材、系统、数据和安全等管理工作,指导公司的网络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规范设备和耗材采购配置引进流程,为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健全完善和数据安全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 第三条公司信息化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项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第二章管理分工及职责 第四条综合部是公司信息化管理常设机构,职责是: (一)负责组织拟定公司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 (二)承办公司信息化设备的采购、调配与回收; (三)组织信息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技术支持; (四)负责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0A系统)建设、运营、维护和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五)统筹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公司信息化管理的知识

培训; (六)负责公司硬件、网络设备维护维修工作。 第五条各部门的职责是: (一)?保证公司信息化工作任务在本部门的执行; (二)上报本部门年度信息化需求; (三)负责本部门所使用的信息化设施日常维护和保管工作. 第六条公司各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管 理工作。 第七条信息化人员管理: (一)对信息技术管理机构实行定岗、定编、定责,明确各岗位的人员素质要求; (二)建立重要岗位的双人负责制,并加强对单人单岗的监控; (三)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重要岗位应签订保密协议书; (四)建立信息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和考核制度. 第三章信息化系统管理 第八条服务器管理 (一)公司所有信息化系统涉及到的服务器主机应按照国家服务器设备的管理标准,保障服务器主机在合适的环境中运行。

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设计方案

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案 一、信息化建设规划 公司信息化建设需要涉及整个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它包括公司的的经营、计划、合约、技术、质量、安全、施工、材料、设备、人力资源以及成本管理等各个重要环节,几乎涉及公司所有人员。因此,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达到“一个中心、两级管控、三个集中、四控三管一协调”的目的。为此,需要建立以项目管理系统为核心,结合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材料管理、采购管理、设备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管理、文档管理等功能的统一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这样一个涉及公司面面的系统,工作量将十分巨大,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为了有效地完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建议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式。一次性进行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完成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整体涉及;实施过程则按照业务的重要程度和对信息化要求的紧迫程度和准备完善程度排序,逐步进行实施,保证实施一块成功一块。一面可以保证信息化实施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从而尽可能减少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压力。 根据目前公司的现有系统情况:财务部已采用了网络版的用友财务系统,实施了部门级的信息化;合同部则采用广联达造价软件作为业务应用,但均为桌面系统,尚未做到联

网,数据、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其他部门均没有任针对性的应用。因此,公司的信息化可初步分为几大部分: (一)企业级办公自动化系统(OA) 建设覆盖全公司(含子分公司和各项目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以此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先行纳入系统,并建立各级领导与员工使用网络和电脑进行事务管理的习惯。将各种日常工作的流程进行科学的梳理和合理的规划,通过系统的建立和使用的过程,逐步改善工作流程、规管理、提高效率。 OA系统是处理公司部的事务性工作,辅助管理,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手段的系统。公司需要建立的协同办公(OA)系统就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以“工作流”为引擎、以“知识文档”为容器、以“信息门户”为窗口,使公司部人员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式,实现迅速、全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公司的OA应包括一些基本的功能模块:管理工作流程、知识目录架构、信息门户框架,以更便捷、更简单、更灵活、更开放的满足日常OA 办公需求 公司应用协同OA系统,总体具备以下几大价值点: (1)落实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自动化 这牵涉到流转过程的实时监控、跟踪,解决多岗位、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实现高效率的协作。目前的企业和单位都存在着大量的工作流程,例如公文的处理、收发文、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博为贵” 一、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飞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尽管起步有早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在享受着信息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成果,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 要标志。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下获得的.在我们的身边,计算机、网络、电视、移动电话等音视频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 术(ICT)及其应用已成为构筑全球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标准是人们为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范 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要求。标准对促进ICT产业发展及ICT的推广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如果没有标准,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

规模.人们很难说清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遵循多少标准,但是每个生产商一定会考虑采用标准统一的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接口和网卡等。 标准化则是制定标准并使其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的 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及修改标准等过程。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 工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二、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将涉及 大量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1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三维空间 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里以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及应用领域为对象,建立起信息化标准的三维空间,如图1所示。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方式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方式 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步入信息化,作战指挥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作战指挥方式的探讨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机械化战争中的作战指挥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必须有所发展,文章结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种新的作战指挥方式:动态分权式指挥、网络节点式指挥和虚拟游动式指挥。 一定条件下的作战指挥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指挥方式,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各作战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指挥工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信的网络化和可视化等,使得指挥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动态共享成为可能,指挥职权的分配更加自由,权力的运行更加顺畅高效,指挥员对指挥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也更得心应手,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各种新的指挥方式相继出现。下面,就从指挥职权的分配、指挥信息的运行和指挥机构的分布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方式作初步探索。 网络节点式指挥,是指在网状的作战指挥系统中,根据战场态势和作战任务等具体情况的不同,由处在网络中最佳节点的指挥机构实施指挥的一种方式。它在指挥信息高效顺畅运行的基础上打破了指挥跨越的层次性,做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 指挥信息的顺畅传递和高效运行是指挥力充分释放的前提和基础。在机械化战争中,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信息传递时效性差,且稳定性易受干扰,加之适应T业时代精细分工的金字塔式层级指挥体系,使指挥信息只能按级顺序传递,横向之间很难沟通,甚至指令越级的上传下达也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指挥系统应付战场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差,跟不上作战节奏的高速发展变化。进入信息时代后,通信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军事网格的应用,覆盖了上至太空、下至海洋底部的广阔立体空间,能够实现网状、多路由、可控制、多方式、端到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通过采取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包括大量的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基础设施,不同空间的大量传感器和作战平台,以及众多的作战人员和非作战人员,将整个战场范围甚至全球范围的所有作战资源囊括其中,并使各作战单元之间紧密相连,达成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和快速反应的目的,指挥信息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作战指挥完全能够打破层级的限制,在整个网络中通过各指挥节点实现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的高度融合。 网络节点式指挥方式下,所有的指挥机构在网络体系内都是一个个网络节点,彼此间互联互通,指挥级别根据具体作战任务而定,通常是一种平等协作的互助关系,在不同的作战样式、作战规模和作战时机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与以往层级式指挥方式相比,网络节点式指挥显示出诸多优点:一是利于指挥机构生存。在网络节点式指挥方式下,指挥所功能具有可转移和可替代性,因为担负指挥任务的实际上是联合指挥机构,只要网络上有一个指挥节点存在,就能根据联合指挥机构战前或临时的授权履行指挥职责,当一个指挥所被摧毁丧失功能时,其作战指挥权会被迅速收回并赋予其它合适的指挥节点;二是利于提高指挥时效性。网络节点式指挥方式将以往逐级顺序作业发展为异地同步并行作业。在作战的全时段,各作战单元可同时受领任务、同时展开作战行动,实现诸作战要素的同步行动,大幅度提升了指挥的时效性;三是利于发挥整体战斗力。网络节点式指挥直接把所有参战力量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各个指挥节点适时协调各作战单元,有效聚合各作战力量,充分调动所有作战平台,共同指向作战目标,充分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四是利于发挥指挥系统功能。网络节点式指挥作为一种网状指挥体系,其纵横一体的球形结构,使信息流带动物质流和能量流,便于信息的交互与流通,充分发挥信息能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系统的整体功能。网络节点式指挥在运用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指挥网络在遭受打击后,能够迅速恢复,保证信息传输的稳定、可靠和高效;二是指挥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智能化程度,系统应能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迅速辨别出有用信息,并及时分发到使用者手中;三是信息的安全保密程度,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信息安全,一旦网络中某一个节点被

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 1、根据公司信息化管理办法,公司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各业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公司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领导小组是公司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与决策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公司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 (2)从战略层面统一组织、指导、决策,推动公司信息化建设 工作; (3)研究解决公司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事项; (4)审议公司信息化规划和年度项目、资金计划; (5)审议公司信息化工作制度及相关标准; (6)审查公司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建设方案和工作计划; (7)在规划安排、资源集成、监督检查、队伍组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 (8)决策信息化建设中的其他重大事项和问题。 2、技术部是信息化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信息化规划和计划管理; (2)负责信息化项目和费用管理; (3)负责信息化工作的监督、检查与考核; (4)负责对外协单位的管理。 3、信息专业是公司实施信息化的专业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公司信息化技术体系建设: (2)负责信息化项目实施管理; (3)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的管理工作; (4)负责公司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5)负责公司信息相关设备资产管理; 4、信息运维隶属于信息专业下属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公司信息系统运维工作; (2)负责公司基础网络运维工作; (3)负责公司服务器系统运维工作; (4)负责公司所有办公计算机、打印机维护工作; (5)负责与集团公司会议联调工作; 5、公司各业务部门、办公室、车间,依据信息化规划和技术要求,配合信息专业做好业务应用的实施工作。业务部门与技术部信息协同配合,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 (1)负责提出业务应用的信息化需求和建设目标; (2)负责确定业务流程和数据标准; (3)推进涉及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4)促进本部门相关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 6、业务部门应设置专职或兼职信息化专员,负责本部门有关信息化工作的协调联络。 二、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 1、在信息化的建设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信息化不能一蹴而就,一“化”就灵。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便捷、智能化

信息化战争教(学)案

《军事理论课程》 教案 一、授课题目 信息化战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化战争的概念、形成以及基本作战样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信息战争的基本特征 (2)信息化战争基本作战样式 2、难点:信息化战争的总体形态。 四、学时分配1学时 五、授课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信息化战争概述 一、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含义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军事学术界普遍认为,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作战为主要的作战行动和作战样式,在全维空间内进行的一种新型战争形态。 《军语》定义: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它是以机械化战争的装备平台为载体,以大量使用信息化武器、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为主导,以能量为后盾,以网络为神经触角的战争形态。

内涵:一是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经济、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 二是战争工具决定战争形态,有什么样的战争工具,就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信息时代战争工具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信息武器装备体系的形成,必然导致信息战争的出现; 三是信息化战争首选的、直接打击的目标是信息获取、信息控制和信息使用的系统及其基础,剥夺敌方信息控制权、使用权和对己方信息系统的威胁,建立己方的信息优势,进而实现己方的意志; 四是信息战争将主要在三条战线进行,即军事战线、政治战线和经济战线上,以有形(暴力)和无形(非暴力)两种方式进行; 五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和知识、以及在信息控制下的物质和能量的综合对抗。 二、信息化战争的发展阶段 从信息因素的作用角度,可以把人类全部战争划分为“信息自发时期”和“信息自觉时期”两个阶段。从原始战争到冷兵器战争、火药化战争、机械化战争,直到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前,都可以归入信息自发期。在此之后,人类战争进入了信息自觉期。 信息自觉期分为三个阶段:萌生期、信息化战争和机械化战争并生期和信息化战争独立发展。 萌生期:始于1946年,终于20世纪60年代数字化装备正式装备部队之前。 信息化战争和机械化战争并生期:从数字化装备列装到海湾战争结束。

信息化作战指挥

信息化战争中的心理战 所谓心理战,是指敌我双方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宣传和其他各种方式,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国家及其军队的士气,从而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的作战样式。心理战起源很早,只不过那时不叫心理战而已,但是作战队目的与现在的心理战的目的是一致的。在我国的《孙子兵法》中有提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指利用攻击对方的心理而达到战胜对方。纵观人类战争史,世界各国在心理战的研究和运用上都有许多成功的范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兵家名言,早已深入军心。从古代刘邦、项羽交战时的“四面楚歌”,到淮海战场上的“阵前喊话”,都是心理战的经典。古代的“四面楚歌”、“空城计”等,就是运用心理因素的成功例证。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作战理论、作战样式、作战形态的重大变化,心理战已成为最重要、效率最高的作战样式之一。未来信息化战争将异常残酷激烈,军人心理素质的作用更加凸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使心理战插上了高技术的翅膀。在当前的军事斗争形势下,心理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将心理战的研究与运用纳入国家战略。许多军事理论家认为,心理战堪称“战争之外的战争,战争之上的战争”。时代的发展,在没有刀光剑影的信息化战争中,古老的心理战由于有了高科技的支撑,作战时的效能得到空前提高,成为继陆、海、空、电子战之后的“第五维战争”。其出神入化,以假乱真的效果,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在信息化战争中心理战充分展示出一系列鲜明的特点,其地位作用、领域对象和方法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战争的影响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信息化战争中心理战的重要性: 心理战已被纳入国家战略范畴,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斗争形式。20世纪末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显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取得成功。“和平演变”可以说是“心理战”的代名词,它的成功,使人们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心理战已不再是军事斗争的辅助性手段,而是国际斗争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战场。有鉴于此,世界各国在战略思维中,无不把心理战纳入整体战略结构之中。在信息化战争中,心理战已成为国家的战略行为和基本战法,不仅兵马未动,心战先行,而且把心理进攻和心理防御贯穿全程,作为全方位、全时空、多领域、多层次的战略行动,使心理战成为主导战局走向的重要因素。 心理战的宏观策动层次已上升为国家和军队的最高战略决策层,并将心理战的首要攻击目标直接指向对方的最高战略决策者。9·11事件之后,布什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策动下,决定在国际进行舆论布势,将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为其进行军事打击作政治铺垫。在信息化战争中,高技术手段的运用,催生了信息化战争中心理战所能达到的效果,稍有不慎,就会被敌方占据心理优势,从而处于被动的地位,作战行动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导致士气涣散。 心理战已成为主导战局走向的重要因素,对战争结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期最具代表性的加入了信息化这个有力角色的战争主要有四场: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这四场战争在心理战的战略运用上如出一辙。美国都是把对敌的高强度心理战作为军事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军事打击的力度、范围、时

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

企业信息化管理控 制体系 1

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运行阶段设计 服务台阶段管理控制结构设计 信息系统服务台在信息化服务支持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完整意义上的服务台能够理解为其它IT部门和服务流程的”前台”,它能够在不需要联系特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处理大量的客户请求。对用户而言,服务台是她们与IT部门的唯一连接点,确保她们找到帮助其解决问题和请求的相关人员。 服务台不但负责处理故障、问题和客户的询问,同时还为其它活动和流程提供接口。这些活动和流程包括客户变更请求、服务级别管理、配置管理、可用性管理和持续性管理等。 服务台的主要目标是协调客户和工T部门之间的关系,为IT服务运作提供支持,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作为与用户联系的”前台”,服务台首先对来自用户的服务请求进行初步处理。当它预计无法满足服务级别的前提下有效处理这些请求,或是这些请求本身就无法解决的时候,就将这部分请求转给二线支持和三线支持来处理。提高IT服务部门的整体效率,降低IT服务运作成本。 1) 不存在级的服务台阶段管理控制体系设计 处于不存在级阶段的服务台管理控制,其成熟度能够描述为: 对IT服务管理工作,组织缺乏质量保证计划过程,高级管理层 2

和IT人员没有认识到服务台管理工作对质量环节的需求;工T服务管理工作从未做过质量审查。 基于上述的分析,在这个阶段没有开展服务台管理,因此不存在管理控制结构。 2) 初始级的服务台阶段管理控制体系设计 根据组织管理能力成熟度的定义,在初始级阶段的服务台管理控制,其成熟度的特点是: 管理层意识到了服务管理工作质量保证的重要性;但服务管理质量由服务个人水平决定;服务管理质量没有得到普遍质量衡量,可是管理层针对服务管理质量做了一些非正式的判断;服务管理工作进程不可预测。处于初始级的服务台管理控制所做的工作范围:制定服务计划,服务准备,服务实施,服务评估,服务报告。 可是处于这个阶段的流程特点是不统一的管理状态,组织还不能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从管理控制关键点原理角度来看,为了使工作落在实处,应该建立关键成功要素;为了对工作进行过程控制,应该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为了对工作结果进行考核应该建立关键目标指标。 3) 可重复级的服务台阶段管理控制体系设计 可重复阶段的服务台管理控制,从组织成熟度角度来讲处于项目管理阶段,其成熟度特征是: 服务台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始终与业务要求保持一致;服务台管 3

信息化标准建设整理稿

庆阳市信息化标准建设“十二五”规划 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信息化标准进行分类,提出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该体系框架由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组成。 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术语、识别卡、存储媒体、软件与软件工程、设备、字符编码标准等。 (1)术语标准:术语标准用于统一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名词、术语和技术词汇,包括基础术语(信息技术、数据处理词汇及标准化相关活动的术语)和专业术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术语及网络和空间信息资源方面的术语)标准两部分。 (2)识别卡标准:包括条码卡、磁卡、(接触式和非接触式)IC 卡和光卡标准。 (3)存储媒体标准:包括光盘、磁盘和磁带标准。 (4)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分为软件工程标准、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两部分。软件工程标准包括编制指南、生存周期过程与管理、产品评价、能力评估、可靠性与可维护性标准。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

包括操作系统标准和程序设计语言标准,用于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 (5)设备标准:包括计算机设备、外设专用终端、办公设备与消耗品、信息家电、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标准(后两种归类在“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中),适用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和互连。 (6)字符集编码标准:包括字符代码结构、字符编码标准等。 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按照特定目的和规则采集、加工和创造的存储在特定载体上的数字化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和服务等环节入手,包括数据元、元数据、信息分类及编码、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数据库、目录服务和Web标准等,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维护。 (1)数据元标准:数据元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这部分包括数据元分类、定义、标识和属性标准等。 (2)元数据标准:元数据(metadata)是描述数据元属性(即语义内容)的数据,用于数据资源的定位、评估和选择等,并存储在数据字典(数据元注册系统)中。数据注册系统通过对数据元及元数据的管理实现跨系统、跨环境的数据共享。这部分主要包括资源标识、标引语言(分类语言、主题词语言、XML语言)、元数据和元数据注册标准等。 (3)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信息分类及编码实现对信息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