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华侨华人研究述析
试析华人、韩裔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及对中美、韩美关系之影响(可编辑)

试析华人、韩裔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及对中美、韩美关系之影响指导小组成员名单胡令远徐静波戴晓芙张浩川目录中文摘要?............................前言..?.??.? 日叮舂..?.??.?一、选题的意义??.二、研究综述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四、论文框架第一章中、韩美国移民的历史变迁一、中国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变迁..二、韩国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变迁?.?..第二章美国的移民政策之变迁及其原因?.一、美国移民政策的变迁??.二、美国移民政策变迁的原因?第三章中、韩侨民在美国国内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华人在美国国内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二、韩裔在美国国内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第四章在美中、韩侨民对中美、韩美关系上影响?..一、在美国华人的桥梁作用?..二、在美国韩裔桥民的桥梁作用.结束语?...??...注释?.?.参考文献.?后记?.?.中文摘要美国华人和韩裔美国人的政治参与研究范围很广,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因此需要对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作一界定。
从实践上来看,本文侧重于年至年月美国总统大选结束这一时期的美国华人和美国韩裔对美国政治的参与;同时,也把美国华人和韩裔对中美、韩美关系的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作为研究对象。
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华人、华侨和韩裔、韩人的概念是通用的。
其词语的定义,有三种含义:第一,是居住在海外的中国和韩国人;第二,是长期定居在本国领土之外的其他国家的中国人和韩国人;第三,必顺是在国外获得永久居留权者。
从美国华人和韩裔美国人群体利益的维护、侨民与所在国及祖国国家关系发展的视角出发,在阐述年代以来美国华人和韩裔美国人在美国国内政治中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对中美、韩美关系发展的作用和潜在趋势。
本论文重点论述了以下问题:第一,在美国的华人和韩裔在美国政界中取得了什么样的地位、有多大影响力。
通过对他们移民美国的历史背景和美国的移民政策的变化,以及在美国国内的华人和韩裔的政治职位和业绩的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海外华侨华人在“反独促统”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

( 华侨大学 , 福建 泉 州 3 22 ) 60 1
摘
要: 近年来 , 海外华侨华人利用 自身优势 , 积极开展“ 反独促 统” 活动 , 日益呈现 出组 织化和规模化 的趋势 。这
对于遏制“ 台独 ” 势力 , 增进海外华侨华人与台湾同胞 的沟通 、 团结与友谊 , 争取所在国政府和人 民对 中国和平统一 大业的理解和支持 , 都起 到了特殊重要 的作用 。 关键词 : 外华侨华人 ;反独促统” 海 “ 活动 ; 历史成 就 ; 优势和作用
21 0 2年 4月
中央 社 会 主 义 学 院学 报
J 0URNAL 0F THE CENTRAL NSTI l TUTE OF OCI S ALI M S
A 第 16期 ) 总 7
N 2 Ge. 7 ) O. ( 1 1 6
海 外 华 侨华 人 在 “ 独 促 统 " 动 中 的优 势 和作 用 反 活
、
一
收稿 日期 :0 2— 1一 4 21 0 o
作者简介 : 卓高鸿 (9 2一 , , 17 ) 男 福建莆 田人 , 华侨大学校长办公室副研 究员 , 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和海外华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21 02年第 2期
卓高鸿 : 海外华侨华人在“ 反独促统 ” 活动 中的优势和作用
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虽然长期在国外生活居住和工作他们的事业和社会活动主要在国外但是他们的根在中国他们和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特殊身份使得他们可以对居住国政府和民众宣传我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并与海外台独势力就地展开斗争其中的中坚力量还可以发挥其参政议政的作用对居住国政府和国会的对台政策与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
1 01
民对 台‘ 八项主张 ’ 重要讲话发表九周年座谈会” 谴 , 式灵活多样 。例如 , 澳大利亚 “ 和平统一促进会” 以 ( 责台湾当局破坏两岸关系的分裂行径 ; 国华侨华人 英 下 简称 “ 和统会 ” 会 长 邱 维 廉 先 生 说 : 我 们 全 是 民 代表在伦敦举行座谈会 , ) “ 援引有关法律条款 , 指出台 间 自 的, 发 所有费用产生全靠我们 自己, 民间 自己掏 湾当局搞所谓“ 公投” 违反《 联合 国宪章》 和有关国际 出钱, 我们 自己花 自己的时 间, 自己的感情来 办这 法等等。总的看来 , 前全球华侨华人 已经形成了庞 用 目 个事。 海外华侨华人在开展“ ” 反独促统” 活动 中所 大的“ 反独促统” 民间组织体 系, 并且相互联 系、 精诚 具有 的 民间性、 群众 性、 灵活性 , 以民间 的方式从侧 合作 , 具有强大的网络互动优势。 面、 从后方有力地支持 、 配合 和促进 了祖国的对 台工 值得一提 的是 , 海外华 侨华人 “ 反独促统” 民间 作, 因此 , 海外华侨华人是侨务对台工 作必不可少 的 组 织 陆续创 立 了 自己的 刊物 。 为 了扩 大 对 所 在 国的 重要力量 。近年来 , 台湾 当局亦意识到海外华侨华人 影响 , 近几年来 , 海外华侨华人“ 反独促统” 民间组织 是其重要的外交资源 , 图“ 试 运用侨界力量来推动加 纷纷创办期刊 , 经常地、 有效地宣传“ 反独促统” 的主 入联合国” 和推行“ 务实外交 ” 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海 张。例如 , 8 , 1 9年 , 9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创办 了《 统 外华侨华人在台湾问题上 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 我 论坛》 杂志 , 坚持“ 和平统一 、 国两制 ” 一 的方针 , 呼 们 必须 给予 高 度重视 。 吁海 内外 中华 儿 女 齐 心 协 力 , 早 结 束 两 岸 分 离 状 尽 二 、 外 华侨 华 人 的 “ 独 促 统 ” 动 呈 现 出组 态 , 海 反 活 迎接 中华民族 的光辉未来 ;0 0年 , 20 加拿 大全加 织化 和互 动性 的趋 势 华人促进 中国统一委员会 出版 了《 海峡纵横》 刊物 , 在 自身优势 的基 础上 , 海外华侨 华人 “ 反独 促 宗 旨是 : 全世界 的炎黄子孙行动起来 , 组成浩浩荡荡 统” 活动不断走 向组织化。在 大陆 ,98年 , 民主 的反 “ 18 各 台独 ” 军 , 共 同制 止 “ 独 ” 献 出 力 量 ; 大 为 台 而 党派和人民团体发起成立了第一个 民间“ 反独促统 ” 20 0 4年 , 澳洲 中国和平 统一 促 进会 网站 开辟 了《 注 关 组织——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高举爱 国主义旗 帜, 宝岛》 专栏 , 为关心 中国和平 统一 的人们增设 了一 “ 团结一切拥护祖国和平统一的海 内外同胞 , 推动两岸 个 了解有关 台湾信息的窗 口, 为关注两岸交流的人们 的民间交流与往来 , 坚决反对 “ 台湾独立 ” “ 、 两个 中 开辟了一个畅述 己见的平 台, 为热心促进 中国和平统 国” “ 中一 台 ” 分 裂 中 国 的活 动 , 凝 聚 海 内外 、一 等 对 的朋 友 提供 了一个 相互 交 流的论 坛 ” 。 的“ 反独促统” 力量发挥 了重要作 用。在海外 ,9 1 19 三 、 外华 侨华 人开 展“ 独促 统 ” 海 反 活动 的作 用 年, 第一个 “ 反独促 统” 组织—— 巴西祖 国和平统一 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开展 的“ 反独促统 ” 活动 , 向 促 进 总会成 立 , 此 , 似 的组 织在 全球 华 侨 华 人 中 从 类 国际社 会 昭示 了两 岸 统 一 是 全体 炎 黄 子 孙 的共 同 心 迅 速发 展 。 目前 , 界上 促进 中国和平 统一 的组织 已 声 , 中华 民族 走 向复兴 的历 史 必 然 , 中华 民族 振 世 是 对 发 展 到近 10个 , 中 , 6 其 比较 大 的组 织 有 : 球 华 人 兴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全 “ 独促 统 ” 反 大会 、 全球 华 人 “ 反独 促 统 ” 联盟 、 球 华 全 ( 有效遏制 了岛内外各种“ 一) 台独” 势力 侨华人维和促统大会 、 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谊 大会 、 第一 , 海外华侨华人开展“ 反独促统 ” 活动给“ 台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等等 。海外华侨华人 “ 独促 独” 反 分裂势力施加了巨大 的压力。民进党执政 时, 台 统” 活动 的组 织 化 , 力 地 团结 了爱 好 和 平 、 护 祖 湾 当局置 两岸 中华 儿女 的情 感 和利益 于不 顾 , 次又 有 拥 一 国统 一 的广 大 中华 儿 女 , “ 独 促 统 ” 把 反 的力 量 延 伸 次 地抛 出“ 台独 ” 论 和行 动 , 大 海 外 华 侨 华 人 言 广 到世 界 的各个 角落 。 纷纷 予 以驳斥 和谴 责 , 穿其 冠冕 堂 皇的 言行 背后 的 拆 海�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
李安山
【期刊名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很少.究其原因有四:历史原因、民族意识、政治原因和学科因素.本文拟就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称谓和概念;第二部分分析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迁移与定居特点;第三部分提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辨识标准,即记录、祖籍地、客观认同、迁移时间和主观认同;第四部分是关于分布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初步计量统计.作者提出,"华侨华人"的身份应以其定居或入籍他国来确定,而不应受其移民方式的影响.
【总页数】18页(P1-18)
【作者】李安山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4.3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三十而立的回顾(1986-2017) [J], 向大有
2.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拓展与突破——《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评介 [J], 刘稚
3.企业扩张性迁移问题的辨识及其对策研究——以浙江民营企业迁移为例 [J], 张
东志
4.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的填补空白之作--读赵和曼新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J], 张秀明
5."政治环境与中亚新疆籍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生存状况研究"论坛综述 [J], 麦合布
拜木·买买提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越南封建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

20 0 6年 11月
N O ., 0 6 V 20
Vo. 2 No 6 13 .
试析 1 纪 后 期 至 1 纪 中期 越 南 7世 9世 封 建 政 府 的华 侨华 人 政 策
尤 建 设
( 开 大学 世 界 近 现 代 史 研 究 中 心 , 南 天津 市 30 7 ) 0 0 1
关 键词 : 越南 ; 华侨华人 ; 政策
中图分 类 号 : 33 K 3
文献标 识码பைடு நூலகம்: A
文章编 号 :00 6720 )6O5—6 10— 7 (060一15 2 0 辉煌——中国的“ 康乾盛世” 和越南的“ 落日的辉煌” 。具体 而言 , 中国方面, 明清鼎革之后, 清朝逐步稳 固在全国的统
一
、
研 究状况概 述
越南的华侨华人问题 , 一直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 治, 并于 1 世纪晚期平定三藩之乱, 7 收复台湾。1 世纪中 9 张文和所著《 越南华侨史话》 和郑瑞明所著《 清代越南的华 期, 西方国家入侵 中国,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越南方面,7 1 侨》对越南的华侨状况进行了概述; , 陈荆和、 尚清、 武 徐善 会; 福、 戴可来、 于向东等诸位先生对 1 —1 世纪华侨对南圻 世纪后期 , 7 8 越南名义上处于后黎王朝(48 8 统治之 12 —18 ) 7 的开发进行过深入研究; 喻常森先生就越南华侨矿业、 下 , 庄国 而实际上后黎朝形成了南方阮氏和北方郑氏两个封建
和东南亚 史。
1 5 5
维普资讯
越南的步步紧逼, 不仅危及到越南的独立和国家主权, 而且 已颠沛流离, 高棉国内亦不时杌隍不安 , 阮氏利此情势 , 力
“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

“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作者:沈永林黄凯锋来源:《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评述五缘文化学说提出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
从五缘文化的理论深化和学科归属、五缘学说与华侨华人研究、五缘文化与闽台研究等角度展开分析,并就新形势下五缘文化研究的生长点、五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提出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五缘;研究二十年;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10-0140-06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林其锬先生首次提出华人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五缘”学说以来,已经整整20年过去了。
20年来,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海外华人投资的规模效应渐次体现,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影响力迅速上升。
华人经济文化圈也不再只是一个概念演绎的梦想。
此时,回首老一辈学人在其中的智慧和贡献,强调文化资本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推动两岸统一大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有利于研究本身的深化发展。
一、“五缘”学说的初创、发展与影响上世纪80年代,用“缘”的理念概括地域间人际关系,最早见于1987年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发表的《关于发展泉(州)台(湾)经济关系的设想》一文,他提出泉台“六缘”的观念,即“地缘、血缘、人缘、文缘、商缘、神缘”,但没有进一步具体展开。
1989年4月17日至20日于福建省漳州市召开的“纪念吴本诞辰一〇一〇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林其锬在宣读《“五缘”文化与纪念吴本》一文时强调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位是群体,强调的是家、族、宗、国,人际关系重伦理”,认为“中国伦理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个重要的突出点就是重视人际间的‘五缘’关系”。
随后,1990年2月,林其锬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上发表题为《“五缘”文化与亚洲的未来》;1994年在《福建学刊》第6期上发表《“五缘”文化与世界华商经济网络》;1994年出版专著《五缘文化论》。
海外华裔学者谢廷玉及其华人华侨史研究探微

海外华裔学者谢廷玉及其华人华侨史研究探微
李瑞璞
【期刊名称】《国际汉学》
【年(卷),期】2024()3
【摘要】谢廷玉的华人华侨史研究发轫于对客家源流的探索,精进于夏威夷华人华侨史研究。
谢廷玉认为夏威夷甘蔗种植及制糖业的劳动力缺口,以及华南区域社会的持续动荡是华人迁入夏威夷的原因,华人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亦接受夏威夷当地生活方式。
谢廷玉以太平洋国家对华人的限制法律为例,阐明华人在选举权、土地所有权、职业选择权等方面遭受的制度性限制。
谢廷玉重视运用前人研究成果服务于研究主题,并以多元史料充实研究内容,他是较早以英语书写夏威夷及太平洋地区华人华侨史的专业史家。
【总页数】12页(P28-37)
【作者】李瑞璞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1
【相关文献】
1.试析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及其影响
2.美国华裔妇女史研究述评——基于华裔学者及国内学术界的考查
3.唯物史观与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研究
4.何谓客家:谢廷玉《客家的源头与迁徙》探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俄罗斯远东地区当代华侨华人社会经济状况

16俄罗斯是当代军事和经济强国,在石油、冶金、军工、航天、核工业等方面有着特定的优势。
而中国作为进出口大国,在经济、贸易上与俄罗斯有密切的合作。
正是这个良好的契机,使在俄罗斯远东发展的中国人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社会身份和发展格局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俄罗斯远东华侨华人。
从中俄建立友好关系和密切邦交以来,一部分有外贸意识和外贸经验的中国商人便开始踏入俄罗斯从事基础性的劳务,随着国际发展趋势不断深入和复杂,中俄贸易及各领域合作地不断加深,了解俄罗斯远东华侨华人社会经济现状和历史进程对于当今中俄关系的长远性研究和促进中俄外交关系的策略构建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远东华侨华人迁移的人数、社会经济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远东华侨华人的数量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之间已经有了小规模的劳务方面的合作,在两国关系稳固的背景下和高校外语专业语言人才交换培养模式下,中俄教育文化交流的推进激发越来越多的华人去俄罗斯进行交流文化、教育培训、就业与深造及多样性的商业活动,俄罗斯华侨华人的数量逐渐增加,多达50万人[1]。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的媒体夸大在俄华侨华人的数量,同时引起了该国民众的恐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经济博士希尔博明确表示:“俄罗斯目前有800万华人华侨,而根据中国远赴俄罗斯的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发展趋势,到了2010年华人华侨的数量将增加至2 100万,而到了2020年将增加至4 400万”,经查阅俄罗斯官方文献资料,该观点显然是夸张的,从1996到1999年,每年经俄中边界东段(远东和外贝加尔)边境通道进入俄罗斯的中国人为35—38万人;从2000年起增加到50—55万[2]。
这也说明俄罗斯远东华人华侨在俄罗斯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也是中俄互通有无的一个历史性体现。
厦门大学外文文学院的于丹红教授在其研究的“俄罗斯远东华人现状与形象”的学术研究中对“俄罗斯远东华侨华人”的开始发展节点做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和分析,1992年是历史性标志的一年,这一年中俄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中俄宣布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中俄宣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首脑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之间建立友好合作,自2006年以来,互办“国家年”“语言年”“媒体年”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俄双边合作全面发展,拉近了两国及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也是赴俄人数逐渐增加的一个客观因素[1]。
作为“中介物”的马来西亚娘惹服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

作为“中介物”的马来西亚娘惹服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作者:陈宣霖刘冰寒朱佳月来源:《美与时代·下》2023年第12期摘要:隨着“一带一路”建设愈发成为连接东南亚东道国的助推器,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研究在近年来一直是华人研究领域的焦点。
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在场”视角以及社群的“边界建构”视角的探讨。
其中对于建构“边界”的象征符号的考察趋于多样性和整体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时期的外显标志的显著度,但也欠缺对某一外显标志内涵变化的关注,对华侨文化身份认同的分析仍存在一种割裂的理解。
基于此,本文视娘惹服为勾连马来西亚华人“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中介物,采取深度访谈结合文本情感分析的方法,探索“娘惹服”作为象征符号的意涵变迁以及阐明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的流变现状,以期丰富东南亚华人研究的研究视角并为东盟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娘惹服;中介物;身份认同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作为‘中介物’的马来西亚娘惹服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2022XJ117)研究成果。
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此举标志着一带一路政策在东南亚的全面铺开,作为全球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东南亚对我国顶层设计战略的实施,有着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优势。
而作为东盟地区第四大经济体的马来西亚,有着将近670万华人人口,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百年来数以万计的华人在此落地生根,在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与居住国的土著文化和西方殖民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成为东南亚各地华人的认同标志和精神支柱。
本研究则致力于媒介物的中介化探究,以娘惹服装为基点,将其视为一种构建华人身份认同和保持与过去祖先以及精神世界相联系的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华侨华人研究述析
[摘要]近年国内外出现华侨华人研究热潮。大致有三类研究主体即国内学
者、华侨华人学者及外国学者。从研究主体的视角对近年华侨华人的研究进行了
梳理,并对部分观点进行了简单评析,指出较全面研究华侨华人与中国现代化之间
内在联系的成果尚不多见,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华侨华人 文献 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形成了一股华侨华人研究热潮。从研究主体看,大致可分为三
类群体,即国内学者、华侨华人学者、外国学者(准确地说是外国非华人学者,因为
外籍华人也是外国人)。他们研究的视角及内容不尽相同,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对我
们认识和研究华侨华人都很有启发作用。
一、国内华侨华人研究概述
一般而言,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学校或与侨务相关机构部门,有“大集
中,小分散”的特点。如坐落在福建侨乡的有厦门大学的南洋研究院、华侨大学的
华侨华人研究所,广东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所、中山大学的东南亚历史研究所,
北京大学世界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等。其中前四所学校都坐落华侨华人众多的侨乡,
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则成立于1999年,其宗
旨是致力于组织、协调和规划本校有关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同国内外有关的教
育与学术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建立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为
探索北京大学文科新专业、新课程的设置与发展服务;为有关部门、团体和企事
业单位进行定题委托研究、专题讲座与咨询服务。同年,鉴于“华人问题”的重要
性,素有党和国家“智囊库”之称的中国社科院在民族研究所建立了“海外华人研究
中心”,并于2002年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这类机构中的许多
专家学者本身与华侨华人联系密切,有的出生于侨乡,亲戚朋友乡亲即为华侨华人;
有的自身就是归侨,身后还有着千丝万缕的海外关系;有的在侨务部门工作,做着
与华侨华人有关的接待或者研究工作。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涉及华侨华人历史
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几乎都有各国的华侨华人史专著出版。近
年来,北美、欧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华侨华人史也有出版。北京大学华侨华
人研究中心的李安山著《非洲华侨华人史》就是一部可圈可点之作。因为国内外
研究者对东南亚诸国、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关注较多,研究也多些;
而对落后地区尤其是非洲华侨华人的研究则十分有限。所以,这部著作不愧是“中
国的也是世界的第一部论述全非洲华侨华人历史发展的著作”(北京大学华侨华
人研究中心主任周南京语),并且此书资料翔实、论述全面,学术价值很高。
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内容更加广泛,研究
方法更加多样化,取得了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学者从方法论的高度,认为
必须更新观念,突破旧框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主张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看华侨
华人,认为这样既能拓展研究视野,又能更科学更客观地看待华侨华人问题。华侨
华人研究重镇——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庄国土教授梳理了从古至今华侨华人
与中国的关系,预示中国与世界华侨华人资源整合的趋势,认为世界范围内华人合
作的特点与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烈的互补性,即从合作内容上看,中国大
陆具有的市场、劳力、物产、科技资源;台港澳及东南亚华人拥有的资金、营销
贸易网络与技术;以北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的高科技力量。这三种资源
在华人(包括中国人)世界加速流动以实现最佳配置。二是历史的延续性和现实的
松散性,即华人之间的合作历史悠久,但即使在今天,世界性华人联系网络有所发
展,也仍是一种基于文化纽带的松散联络。三是中国在世界性华人合作中的地位
正日益提高。我们应创造有利条件,促使世界华人专门人才、科技资本与大陆资
源在大陆的更密切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启迪我们制订有关华侨华人方针政策
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从华侨华人因素在中国与其居住国的相互关系的影响和作
用的视角来研究,认为冷战期间与冷战之后,华人问题呈现着国际性的特点,它超
越了单纯的民族国家本身的民族问题,成为事关中国和华人居住国国家关系的一
部分,且始终与中国相关联;中国政府在处理涉及国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时所奉行
的“外交—侨务”政策,体现了外交为先、侨务次之的辨证一体,推动了华侨新的国
家认同的形成和东南亚华侨当地化的实现。这是中国政府开辟睦邻友好、保障华
侨权益的双重承诺,是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的有效统一;多元化主义政策为多民族
种族国家的和谐统一创造了迄今为止较为理想的民族国家类型,它不但有助于国
家本身发展,也有助于各少数民族群体生发出多种抱负。华人少数民族在欧美等
地的所为和成功,从根本上说明了多元一体的政策导向与民族群体和个人的意
义。它也将是东南亚各民族国家的理想目标和本地华人融入更大社会的可能趋
向。有学者以实地调研与案例材料为基础,考察了海外华商经营管理模式及其成
因。认为海外华商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投资取向与战略选择。海
外华商网络成长于移民与少数族裔的特定生存历程,是华商基于人际信用、利用
自身资源形成竞争力进而参与全球化的合作机制。华商家族企业也是他们应对环
境、组合资源的必然选择,家族企业的社会化程度取决于市场环境及其资本社会
化水平。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在文化冲突中实现互补与互动并塑造竞争优
势。中国大陆企业深受海外华商经营管理的影响,现在应由移植与借鉴走向改革
与超越。有学者以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为研究对象,对投资现状、投资
的方式与特点,以及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也有学者研究
了华侨华人与侨乡现代化的关系及对中国侨乡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有力证明:侨乡
是华侨华人资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是华侨华人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着陆点。他
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大量的捐赠是侨乡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的
主要推动力。华侨华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这些是近年有关华侨华人
研究成果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分,充分显示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水平的
不断提高。
对于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国内学者存在不同意见。周南京教授认为,目前
比较有争议的几个大的问题是:关于“中国独特机遇论”;关于“中华民族重要宝库
论”;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论”;关于“再中国化论”。周教授本人对以上几种观点基
本持反对意见,即不认为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机遇”,反对认为
他们是“中国民族重要宝库”的观点,也反对把他们对于中国的投资和投“智”称作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现。周教授对它们一一进行了批判。例如,关于“中国独特
机遇论”,即认为中国有几千万爱国同胞,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
一无二的。周教授认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国外也拥有侨民及其后裔,而且甚至中
国侨民(在海外的移民)的人数不论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数量上都不是最多
的。他列举了十几个国家和民族的移民来加以证明,认为热爱祖(籍)国,希望祖(籍)
国兴旺发达是各国移民及其后裔的普遍现象。周教授的分析论据充分,无疑颇有
说服力。而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庄国土先生则是“独特机遇”论者。在笔
者看来,如果换个角度来理解“中国独特机遇论”,于情于理也是能够说通的。首先,
从历史上看,中国很长时期处于世界发达国家地位,文化及各项技术均处于当时世
界的先进水平,自然不用凭借华侨来推动其发展,因而不存在“独特机遇”问题。其
次,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即使想抓住“独特
机遇”也难以办得到,因为各项条件尚未成熟。例如华侨华人经济力量不强、国内
政局动荡、帝国主义的侵略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后,也因“两个平行世界”的国际
形势,而难以形成“独特机遇”。第三,自1978年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我国
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而此时的东南亚等地的华人经济力量得
到较大发展,有向外扩张的内在需要,而中国大陆由于与其同文同种等因素,成为
理想的投资选择地之一;北美等地华人在科技等领域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其
中相当一部分与中国保持着联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世界
各国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吸引力。由此看来,相对于过去,我们说“独特机遇论”是有
道理的。其他几个问题,实质也与此类似,故不一一辨析。其实,学者的争论并无实
质性的不同,他们都关注华侨华人在当地的发展,关注中国的伟大复兴,不过有时
是从中国的视角看问题,有时是从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生存发展看问题而已。当然,
对于以上相关提法,政策制定者的确应该慎之又慎,尤其在“中国威胁论”沉渣泛起
的今天,我们在学术表达和对外宣传方面应该抱着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多从华侨
华人的视角和他们居住国的视角看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尽量少犯错误,少被敌对势
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