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评卷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评卷分析

一.试题立意

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1第41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论述题,试题再次以新的形式呈现——以数学公式,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切入,考察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史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掌握和认知情况,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释事物,探讨与论证事物”这四个学科能力。

而且此题切中时政热点,立意深远。科学技术是近现代国际社会国家民族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中国梦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时政热点,纵观历史,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实行科教兴国无疑是实现中国梦的应用之义。

二.评分细则

本题是2015年高考阅卷组第4小组负责阅卷,由武汉大学教授担任阅卷组长,评卷员由4名中学老师、20名研究生共24人组成。6月10日上午学习省考试院的参考答案及进行三小时试评卷后,下午在充分听取中学教师的评卷建议后,制定了如下评分细则。

1.该题要围绕公式展开,或赞成或反对,或就科技与某一因素关系展开,或就科技与多重因素关系展开,均可。但没有围绕公式所示内容展开论述,视为偏题,酌情给0-3分。

2. 时间段为世界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对于超出时间段史实可以不采纳,不给分,也不扣分。

3. 评分基本按照观点、论证、结论三部分给,具体细则如下:(1)表明观

点及立场3分,(解析公式、表明观点为2分;表明立场为1分,例如赞成、补充或反对)(2)史实及论证6分。(基本史实为4分,逻辑性为2分)

(3)结论3分。(总结陈词为2分;理论升华为1分,例如唯物史观)三.得分情况

今年全省文科卷136548份,此题均分4.07,满分1人,0分15738人。均分教去年2.64提高了1.37,满分都是一个, 0分15738人减少约2万人(2014年35854人)。具体得分情况如下。

从评分层次来看,1—4分的第三档次1—4分试卷58084份数(42.55%),基本都有观点,如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具有乘法(或放大)效应等等,或者直接将公式抄写一遍,这就是1—2分试卷。如果表态(我赞成)就是3分,如果学生举出一例正确史实(多数学生写成工业革命),就是4分试卷。但是这类试卷多空话套话,没有历史论证逻辑。

5—8分的试卷58507份(42.85%)。基本都有观点,有一到两个史实论证观点,普遍提到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者洋务运动,或者列出蒸汽机、电力

等科技成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历史概念,或者说括号中的(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历史概念难以区分,二是论证语言能力欠缺,缺乏逻辑性。

9—12分的试卷只有3715人(2.7%),观点明确,有一个多角度、论证的史实,逻辑性强如从工业革命的劳动工具(蒸汽机)、生产管理(工厂制)两个方面论证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或者能运用两个及以上史实逻辑性的论证观点,如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当然10分以上的就是书写和细节了,有观点后的表态(赞成或者反对),有总结史观升华,如综上所述,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符合唯物主义史观。

从分数结构来看,0分试题占了15738人(11.53%),这个非常显眼。除了0分以外,超过10000份试卷的分值区间是2—7分,106919份,占评卷份数的78.3%。而且分数主要集中在3—6分,共有81051份试卷,占参考人数的59.4%,考虑到今年开放性试题较去年难度大为降低,然而学生的高分层并不多,说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东西。

四.学生问题

依据学生得分情况,结合评卷中的所见,我认为学生存在这些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对基本概念、历史规律的理解应用水平不足,有待提高。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概念把握不准,理解不清;对科学技术发展这一历史主干知识掌握不到位。

2.学生审题不准,不能理解题意。学生对于公式呈现的题目具有畏惧感,具有畏难情绪,照抄公式、直接驳斥观点的不在少数。史实论证上大部分知道世界近现代史,有写洋务运动等中国近现代史的。但仍有学生写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宋代商品经济之类,时间把握不准。

3.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不能从题目引题、公式及设问里解读和获取信息,缺乏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一些答题没有历史语言,照抄公式、甚至如科技作用于生产工具这样半截话,不能调动已有知识史论结合,缺乏历史论证和历史建构能力。如solo题基本格式,论点、论证、总结三段论的建构。

4.学生答题时间匆忙、书写不规范。历史在文综试卷的后面,许多考生做完政治地理之后,没有更多时间做历史,此题又被许多考生列为最后作答的题目,以至于相当多考生只是简单的扫了一眼题目就开始动笔,导致答非所问或者着墨不多。书写上无格式、字迹潦草、甚至出现错别字和火星文。

5.学生历史意识缺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意识在于历史唤醒人们对当前生活的注意,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精炼而真知性的历史科学意识缺失,也就无从理解当今科技对于民族复兴的现实作用和历史的现代意义了。总之,这题以邓小平;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切入,难度值不大,但答题呈现的书写不给力,论点不到位,论证无逻辑,史实无时间界定,小结陈词过于机械化,无史观无人文价值升华等问题有待注意。

五.复习建议

1.重视历史主干知识,特别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教学,夯实基础。以历史概念为主线呈现的主干知识就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的理会课标。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这一知识点,在课程标准必修三的表述为:

可以看出高中课程标准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有明确的要求,其中看似简单的历史概念:如生产力、管理方式、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也要用简明易懂的历史学科语言呈现给学生。

2.注重对四种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

历史科的高考《考试大纲》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四个层次的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事物。而这四个能力的前提就是获取与解读信息。具体如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