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
1.隋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自西晋灭亡至隋朝统一,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其间有过多次南北政权的北伐和北方政权的南征,但屡次受挫。隋文帝从代周到灭陈,不足10余年,就完成了统一的业。究其原因,首先是民族大团结的融合,消除了原先造成分裂割据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士族势力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造成了有利国家统一的阶级条件;再次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南北对峙的局面。隋文帝审时度势,于代周前后励精图治,形成了北方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对南方的压倒优势,终于实现了国家统一,他是中国历史上有贡献的皇帝。
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延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在同一个朝廷统治下统一起来,推动了民族大团结融合,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朝均田制的内容
均田制自北魏孝文帝创立以来,北朝诸代都行此制。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重新颁布均田令,继续推行均田制。并对具体规定做了某些调整。
内容。一夫(18岁—60岁)受露田80亩,妇女受露田40亩;(2)耕牛一头受田60亩,限4头牛;(3)奴婢受田与良人同,按地主官僚地位高低限60—300人之间;(4)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100顷,少者30顷;京官1—9品都给职分田,多者5顷,少者1顷,外官也各有职分田;各级官府给公廨田。以供公用;(5)人死后,露田须交给国家,永业田可传之子孙。
3.隋朝简化地方机构的内容及作用
改行州、县制,废除州县长官自辟僚佐制度。
(1)实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文帝采取地方官杨尚希的建议,本着“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郡500余,实行州、县两极制,同时还裁并许多州、县。炀帝大业年间又改州为郡,恢复秦汉时的郡县两极制。经过改革,裁汰了许多冗官,节省了国家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改革后,州设刺史,县置县令。刺史相当于以前的郡太守,除边远的州之外,刺史只管民政,不掌军队,从而消除了割据因素。
(2)废除州、县长官自辟僚佐制度。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均由吏部任免,州、县正官三年一换,佐官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县级佐吏不得用本地人,任命权收归吏部。建立考课制度,由吏部考核。这就废除了汉、魏以来州、县长官辟举本地人担任僚佐制度。这些规定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世家大族把持地方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4.隋朝开凿大

运河的原因及作用
开皇四年(584年),文帝下令开凿关中漕渠,从新长安城至潼关入黄河,长300余里,名广通渠,这是隋朝最早的运河。(2)炀帝即位后,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通涿郡,开枣一条横贯南北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分四段进行,即通济渠、邗沟(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共动用民工200余万人。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目的。(1)政治的需要。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必然要建立以洛阳为中心的交通枢纽,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2)经济上的要求。关中、中州是隋朝东西二京所在,物资消费极大,而当地生产不足供给,必须仰赖东南财富,这就需要一条畅通的水道,以便南粮北运。(3)军事上的考虑。当时辽东地区为高丽所占,对高丽用兵势在必行,开辟一条运输军需给养的水上交通线,是非常必要的。(4)也是炀帝追求个人生活享乐的需要。繁华的杨州,秀丽的江南,是炀帝神往所在,运河的开通,便可实现他在东游江都、南巡江南的愿望。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航(今杭州),共分四段:一是通济渠,从洛阳西引谷、洛二水到黄河,再从板清(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河。二是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河,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此时加以疏扩。三是江南河,从京口引长江到余杭。这三段组成运河的主体航线,主要用于从江南往关中漕运粮物。四是永济渠,引沁水达黄河,北到涿郡,专为对高丽作战而开凿。
大运河的作用。(1)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2)它的开通,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稳定隋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大运河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和维护我国政治上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特点:这次起义具有反人身奴役,要求生存权利的特点。
(1)起义持续了7年之久,驰骋于中原、华北及江淮广大地区,推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为中国历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隋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士族地主的利益,从而削弱了地主阶级力量,使许多奴婢、部曲、佃客、杂户获得解放,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隋末农民大起义个唐朝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促使唐初统治

者完善封建制度,相应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在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有节制的经济剥削下,修养生息,发展生产,从而导致了贞观、开元年间的繁荣和昌盛。农民在起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但终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6.结合隋朝政治、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认识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所处的地位。
隋文帝杨坚为巩固与加强封建统治,总结了秦汉魏以来的统治经验,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地改革和整顿。
(1)在政治上:①改革官制,在中央废除北周的官制,确定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废除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实行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改革刑律和府兵制。制定《开皇律》,废除了枭首等酷刑,处死刑由中央决定,冤屈者可以向上申诉。在府兵制方面,废除了西魏以来兵士另立军籍的作法,建立府兵制,为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扩大了兵源,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③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了九晶中正制,采取了考试取士的科举制度。庶族地主可以经科举考试当官,打破了士族门阀把持选举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2)在经济上:①继续推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些土地,有利于生产和生活。②实行租庸调力役制。③整顿户籍。制定保闾制度。大索貌阅,进行大规模的户口清查和实行输籍法。这不仅使国家掌握的户口大大增加,赋税收入激增,也使户籍制度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隋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它开创了全国再统一的新局面。特别是隋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适应了封建国家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和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而且隋的政治机构,军事制度、法律、田令、赋税制度等等都具有承前启后和对后代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封建经济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唐代官制的特点 中央集权的加强。唐初,政治、军事、法律等都承袭隋制。从太宗开始,逐步加以改革,使之日趋完备。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代官制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其特点表现为:一、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二、各级政权的组织比较严谨,分工比较明确;三、官员一律听命于中央,对中央政府负责。 1)在政权机构方面,继承隋的三省分权制,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个省。大体上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通过下属的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贯彻执行军令政令。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此职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三省宰相共同议事的机构称为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于中书省。地主实行州县两级制。 2)在军事制度方面,唐初沿用前代的府兵制,在关中设置军府。
3)文化上,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生的来源有三:学校保举的“生徒”,州县选拔的“乡贡”,皇帝亲自考取的“非常之才”。考试内容,明经科偏重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试文学与诗赋。科举及第的考生即取得选官的资格,再由吏部进行身、言、书、判“释褐试”,合格者即可得官。
4)在司法与司法制度方面,唐发展了隋朝的立法形式,有律、令、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