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十二五规划纲要

资阳十二五规划纲要
资阳十二五规划纲要

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推进“两个着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速上行、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资阳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建设成渝经济区优势发展区,全面提升资阳在全省和成渝经济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建设“幸福资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及市委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规划背景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在项目”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三大战略,突出“充分开放、融入成渝,工业主导、三化联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发展路径,以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为载体,加快推进“两个着力”,大力实施工业“千百亿工程”、畜牧业“千万工程”和投资“千亿工程”,着力推进“西部车城·节

能之都·绿色资阳”建设,克服了“5·12”汶川地震和雨雪冰冻等灾害影响,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全市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升位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过去的五年,是资阳经济加快发展的五年,是效益不断提高的五年,是民生持续改善的五年,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五年。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全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十一五”期间,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5%,高于全国、全省4.5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3.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大关,达到657.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5500元,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较2005年均翻了一番。经济总量从2006年全省第12位上升到第11位,实现了跨越升位目标。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4.5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占全省的比重较“十五”末提高0.24个百分点。

——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53:24,由“十五”末的“二一三”结构优化为“二三一”结构。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通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优质粮油、柠檬、蜜柑、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成效,畜

牧业实现提质转型。“工业强市”战略快速推进,全市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建材“1+4”主导产业从小到大,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全面实现工业“千百亿工程”目标,“1+4”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00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5%左右。新兴节能产业加快培育;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投资保持迅猛增长

“十一五”期间,“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全力推进了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城市及园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千亿工程”全面实现。2010年,全市投资总额完成401.1亿元,投资增速保持全省第一位,五年累计完成1100亿元左右,为“十五”期间的4.8倍,年均增长40%,高于全省8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都)渝(重庆)铁路客运专线、成安(资)渝高速、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资阳段)、遂(宁)资(阳)眉(山)高速、内(江)资(阳)遂(宁)高速公路“五高”骨干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成(都)资(阳)、成(都)简(阳)、简(阳)三(岔)快速“三快”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市域内国道321线、318线、319线,省道106线、206线改造“五改”工程全面竣工。规划的“1+6”高速公路实现了大密度开工建设,规划的“1+7”铁路项目推进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绵(阳)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宜

(宾)城际铁路纳入了四川省与铁道部的合作纪要,成渝铁路成都至内江段增建二线完成了资阳城区段改造方案,遂(宁)资(阳)眉(山)雅(安)铁路完成了规划报告。农村公路建设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硬化到乡”目标,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到201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278公里,比“十五”末增加6723公里,形成了全面加快交通建设,打赢资阳综合交通硬仗的大好局面。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迈出关键一步,工程项目建议书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各项前期工作快速推进;大力实施了红层找水、病险水库整治、集雨节灌等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市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4443处,蓄引提水能力达14.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33万亩。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建资阳500千伏输变电站1座,新建、扩建5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扩建18座110千伏变电站。农网、城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电网建设完成投资4亿元,城市电网建设实现投资1.2亿元,“同网同价”的目标逐步实现。“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投资达22亿元,以500千伏变电站为供电枢纽,220千伏变电站为重要节点,110千伏为配电支撑的电网骨架已初具规模,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平台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畜牧业信息化试点工作积极开展,资阳市成功实现与成都共用028区号,“数字资阳”基础框架与平台逐渐形成,全市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先后实施城市建设新、老两轮“723”工程,创新推广城市建设“6+3”新机制,着力打造“2+3”城市增长极。按照“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

市、成都经济区东部增长极、成都平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发展定位,完成了资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修编,新规划并启动了资阳“两区一带”、简阳“两湖一山”、安岳“两极一带”和乐至“两镇一带”开发建设,深入实施了资阳九曲河综合整治、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等旧城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了“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产业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资阳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30万人,全市城镇人口达138.7万人,城镇化率为35.7%,较“十五”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

——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

科技事业进一步繁荣。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成果评价和科研激励机制,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27项科技成果获奖,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18家。全力打造了资阳机车、南骏汽车、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8户。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加强了教育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加大了对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投入,加快推进了筹建四川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期工作;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省级重点职中2所,顺利完成了职教三所攻坚计划;完成13所普通高中与当地初中合并建设寄宿制学校工作,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3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成效,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末,基本完成县级综合医院的改造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社区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合率达97.2%以上。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实效。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全市技术服务中心站加快建设,进一步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十一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

广播电视事业有序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电视台4个5套电视节目、广播电台4个4套节目,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视,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平移用户、宽带数据用户迅速增加。

旅游事业加速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旅游景区达52个,其中新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400万人次,年均增长23.2%;实现旅游总收入220亿元,年均增长36.6%。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建市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各1个、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4个、文化艺术中心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1个、农家书屋931个。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安岳石刻工艺”、“临江寺豆瓣制作工艺”、“安岳竹编工艺”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到2010年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253处,全市体育人口达37%;学校体育与业余训练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稳步提升,业余训练被省体育局誉为“资阳现象”,为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30余名,实现了“奥运有人、亚运有金、全运有牌”的目标。

劳动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不断提高,扩大就业目标顺利实现,五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8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

民政、残疾人、档案、统计、人事、气象、保密、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其他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到2010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2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52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5.3%和13.2%,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03%和85.7%。

消费支出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新变化,旅游、住房、汽车、家电等成为消费热点。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3亿元,年均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12560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约2924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00%和46.9%。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城市新开工建设住房面积2771万平方米,较“十五”期间增加1629万平方米;2010年,城市居民人

均拥有居住面积达3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分别较“十五”末提高12平方米和2平方米。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创新,集体林权改革基本完成;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41个;简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四海、南格尔、禾邦、海底捞4户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制,进入上市辅导期。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管理得到加强,“并联”审批和代建制加快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投资改担保”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开发区五大市级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公用行业改革迈出新步伐,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城市管理体制、住房制度改革、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行政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和公开招聘制度不断完善,扩权强县(区)试点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发展机制进一步创新,城市建设“6+3”、畜牧业发展“6+1”、中小企业融资“5+1”等机制加快推广,“*孵化园”试点初见成效;项目机制不断健全,重大项目“六个一”、“三个量化”和领导挂联等推进机制深入落实。

——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

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确立了“充分开放,融入成渝”的发展路径,编制并深入实施了《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融入成渝加快发展规划》,分别与成都、重庆、北京石景山、广东中山市等地签署了30多个重要的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了我市“东西南北”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开

创了我市区域合作新局面。以简阳为“桥头堡”,推进与成都全面合作,成功与成都市签署“1+7”合作协议,由“路、园、湖”合作拓展到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全面合作;成资快速通道、成简快速通道简阳段建设快速推进;长岛国际会议度假区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建设进展良好。以安岳为“桥头堡”,渝资合作取得突破,与重庆签署区域合作、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及保税港区4个合作协议,双方迈入全面合作新阶段;启动了成安(资)渝高速和区间断头路建设,联合打造唐宋石刻艺术国际精品区。多区域合作不断拓宽,与北京石景山区在产业转移、农产品进京、干部交流中取得进展;与中山市、广东商会、深圳投资商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放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宽。

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积极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态势良好。“十一五”期间,成功引进了百威英博、韩国现代、法国家乐福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广西玉柴、中交集团、重庆建工、四川华西等国内500强企业入驻资阳,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8个,新引进国内投资合作项目1321个,到位资金总额突破1000亿大关。其中履约国内省外招商项目1050个,到位资金770亿元。

——节能和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

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国、省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5000吨、二氧化硫控制在30000吨、氨氮控制在1900吨,较好完成国家和省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

施退耕还林4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63.3万亩,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沱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开展了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活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成效,“绿色资阳”建设扎实推进。

第一节“十一五”回顾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条件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立足新起点、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关键阶段,更是资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资阳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为资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资阳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高端要素,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油价变动的风险增加,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对我市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看,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时期。特别是国家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投资、生态补偿、税收减免及土地政策等方面支持力度,为中西部地区及我市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国家成渝经济区规划出台和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也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与拓展区域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快发展步伐带来良好机遇。同时,随着区域新格局的形成,对我市实现新起点上的更高水平发展,争取走在成渝经济区前列,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全省看,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步入了经济发展的上行通道,“两个加快”将是全省“十二五”经济工作重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有利于带动资阳整体布局优化,实现加快发展,有利于成为承接优势产业的集聚地。同时,全省加快实施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有利于多方带动我市经济加快发展,为促进资阳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从全市看,自身发展条件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一是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着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着力建设开放和谐政治清明新资阳的目标方向明确;二是通过10年的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造车、食品、建材、医药和纺织五大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节能产业从无到有,区域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为“十二五”实现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三是随着成安(资)渝高速、成渝铁路客运专线以及成资、成简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我市将全面进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大大缩短了时空

距离,为全面融入成渝加快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实现历史性突破,历经半个世纪推动获准批复上马,项目的加快建设推进,不仅将全面改善全市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将对资阳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我市重新进行重大生产力调整布局;四是目前我市已探明拥有的丰富天然气资源,将改变资阳地下资源匮乏的局面,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五是全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加快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六是加快发展深入人心,加快“两个着力”、建设“幸福资阳”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全市形成了人心思进、积极拼搏、共谋发展、共促跨越的强大合力与良好局面,具有加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坚实基础。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后劲不够;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差距较大,群众还不富裕;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瓶颈制约日益凸显;人才支撑还不够有力等。必须继续发扬“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精神,抢抓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奋力推动资阳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途径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和幸福水平为根本目的,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在项目”的总体要求,突出“充分开放、融入成渝,工业主导、三化联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发展路径,以建设“幸福资阳”为奋斗目标,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以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为载体,创响“西部车城、节能之都、绿色资阳”品牌,着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着力建设开放和谐政治清明新资阳!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赶超,促进加快发展。树立不加快发展必定加速落后的理念,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不懈地抓住发展不动摇,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确保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走在成渝经济区前列,为建成成渝经济区优势发展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坚持科学布局,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重点区域开发,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环境,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全面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产业层次与核心竞争力;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建设“幸福资阳”为目标,牢固树立“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和“群众的事无小事”的理念,始终把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第三节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四个翻番、一个改善”目标。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建设得到加强,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四个翻番”目标。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五年累计投资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2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6%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到60%左右,全市整体达到工业化中期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20%,建成一批重大产业、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力争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0:60: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及民生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5%以上。

——民生得到持续改善

就业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改善,即实现“一个改善”。到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进一步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生态市建设取得成效。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耕地保有量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森林蓄积量

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

第四节重点任务

科学把握全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着力重点,按照省委九届八次全会“把基础做牢、产业做强、城市做大、科教做优、民生做实”的总体要求和市委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未来五年,要扎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化进程、科教发展、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等五方面重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做牢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大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综合交通“千亿”规划,全力打造“三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和“三纵三横两环”铁路网,着力构建融入成都“半小时”、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市内“一小时交通圈”,实现“县县双高速、县县有铁路”目标;加快以毗河供水工程为重点的水网建设,根本改变资阳缺水现状,确保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加强能源和通信建设,提高电、气、油等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搭建“数字资阳”信息平台,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完善配套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凸显资阳的区位优势。

做强产业,突出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加快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格局。围绕“两带”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机车和汽车制造及出口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与配送基地、节能产品生产基地、国际会展基地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工业“1+4+1”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造车、节能产业。到2015年,建成1000亿造车产业、500亿食品产业和医药、纺织、建材、节能4个300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和现代畜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以商贸流通、会展旅游和现代物流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物流中心和会展基地。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以产业大发展推进全市经济实力整体提高。

做大城市,加快城镇群建设。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我市“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动力,围绕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成都平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和成都经济区东部城市增长极,按照“2+3”和“8极+4带”城镇体系规划,构建以资阳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和雁江城东发展区、简阳“两湖一山”发展区、安岳龙台发展区、乐至童家发展区4个发展区及一批重点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建成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一批重点小城镇加快建设;资阳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建成宜居宜业区域中心大城市,为构建10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打下基础。

做优科教,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坚持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导向,大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5年,全市创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工业创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达到20%以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健全人才引进、留用机制,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9.9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1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26.6万人。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加强人才能力培养,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人才基础。2015年,全市学前3年

儿童受教育率达86%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普通高中入学率达48%以上,建成2所以上地方高职学院。

做实民生,着力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建设幸福资阳,以改善民生和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民政、文化、体育、扶贫、计生和广电等社会事业,积极实施惠民工程,建立和完善就业、医疗、养老、救助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信访维稳、应急管理、群团建设等社会管理能力,深化社会矛盾调解、公正廉洁执法等工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包容性发展。

第五节实现途径

按照市委二届十四次全会要求,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完成发展的重点任务,实现途径重点在“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发挥比较优势、激活县域经济,推进全民创业、壮大民营经济”三方面实现突破。

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充分开放是全市第一发展路径,继续实施“双桥头堡”战略,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抢抓“天府新区”建设机遇,以简阳为“桥头堡”积极主动融入成都,加快“路、园、湖”等为载体的合作项目推进;以安岳为“桥头堡”融入重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继续深化“东西南北”开放格局,拓展多区域合作领域。坚持“环境是生产力”理念,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明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谋划和推动开放合作。

发挥比较优势,激活县域经济。坚持“工业主导、三化联动”的路径,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优势优先,用好扩权强县(区)

机遇,充分发挥和放大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以工业化城镇化“两化互动”的理念,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做强县域经济。

推进全民创业,壮大民营经济。把培育壮大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全面放开、全民创业、全民致富”的“三全”理念,坚持“政策更优、门槛更低、审批更少”的“三更”原则,进一步创新政策、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人民生活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经济增长分类

专栏2:资阳市“十二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表

说明:1.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行为自主实现,属指导性指标。

2.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对部门和地方绩效评价考核,必须确保完成。

3.GDP增速为可比价。

4.按照统计口径变化,从2011年开始,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改为“固定资产投资”,新口径统计范围为:单个项目由原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401.1亿元,同口径折算成“固定资产投资”为365亿元。

5.按照2011年统计新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下增速不超过10%。2010年实际完成223亿元(老口径),折算成新统计口径为195亿元。

6.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章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围绕建设中国西部车城、节能之都和绿色资阳目标,按照成渝经济区规划、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的要求,依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开发潜力,科学调整发展布局,明确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要素资源,用好功能区优惠政策,探索推进功能区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增强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综合经济竞争力。

第一节建设成渝经济区的优势发展区

经过未来5年的努力,把我市初步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内综合实力雄厚、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会展旅游发达、开放合作充分、社会环境优良的优势发展区。

建设综合实力雄厚的优势发展区。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及发展质量居成都都市圈和成都经济区前列,在成渝经济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

建设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发展区。按照“水陆空并举、大中小配套、多线连成渝、市域大畅通”的总体要求,着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成都交通中心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渝经济区内重要交通次级枢纽,基本形成功能健全、路网完善、内畅外通、纵横交错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格局。

建设城市功能完善的优势发展区。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2+3”城市增长极,积极培育“资三角”、“安三角”、“乐三角”区域城市增长极,加快建设“资三角”、“岳阳—龙台”、“天池—童家”城镇群,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建设,积极发展重点小城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评审 https://www.360docs.net/doc/ff9175721.html, 2011年04月20日 15:20 来源:广西北部湾办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通过专家评审 规划提出,到2015年GDP要占全区的40%左右 全面推进五个“一体化” 2011年3月11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通过了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科学指引。 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纲要》全面阐明了“十二五”时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依据充分、资料详实、思路明确、目标合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尤其是提出重点打造“产业发展、港口发展、交通通信、城镇建设、保税物流等五个一体化”,符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实际,对未来五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跨越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予以通过。 评审会专家组由广西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吕余生,自治区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研究员玉丕民,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梁赞安,自治区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唐爱斌及广西交通设计院水运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谢涛等组成。 自治区北部湾管委会副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瑞贤出席了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副主任李延强、杨跃峥以及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北部湾经济区各市有关领导和代表参加了评审会。 根据自治区领导指示精神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于2009年底启动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北部湾管委会主任陈武,自治区北部湾管委会副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瑞贤多次召开会议,对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副主任李延强、杨跃峥多次召集北部湾经济区六市北部湾办公室及本办各处,对《规划纲要》进行研究和修改。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及各方的大力协助下,自治区北部湾办于2010年11月初完成了《规划纲要》(初稿),并两次征求北部湾经济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贺州市十二五规划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贺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深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等作出了重大部署,阐明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大做优经济总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后发崛起。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创业、爬坡打基础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打基础、上项目、破难题、促变化,确立并认真组织实施“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四大突破”和“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96.7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130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6.3:34.4:29.3调整为2010年的 21.7:47.6:30.7。“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5%;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降耗目标如期完成,经济发展阶段已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大幅增加,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34.3%,是“十五”时期的5.7倍。实施交通建设两轮六年大会战,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主框架初步形成。工业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个自治区级工业区、3个自治区级A 类工业区、2个自治区级B类工业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62万千瓦。水利、电信、城市供排水、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6平方公里,增加近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新建一批城市道路和一批城市公用设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城区、县城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或基本建成。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较大改观。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森林面积达1.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5%;农村沼气入户率达57.6%。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重点河流、湖库和城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指南

马列·科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 3.※中国梦的理论解读与实践探索 4.※党的十八大的理论创新 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研究 6.※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研究 7.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坚持与创新 8.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研究 9.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10.关于地方社科力量的整合和发展 11.新形势下社科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12.社科规划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党史·党建 1.※提高广西党建科学化水平路径研究 2.党的建设与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结合模式创新研究 3.广西学生军与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研究 4.民主革命时期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5.腐败“零容忍”语境下的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策略研究 6.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 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研究 8.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9.干部作风建设问题研究 10.广西地方党史、人物资料发掘整理研究 法学 1.※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海外投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2.※广西土地征用与农民民生法律问题研究 3.广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4.广西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5.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制度区域协调机制研究 6.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打击跨国犯罪中的刑事司法协助与合作问题研究 7.广西环境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问题研究

8.虚假诉讼的防范与规制研究 9.公职律师制度在地方法治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10.中国—东盟民商事司法协助与合作研究 11.民族自治地方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12.中国—东盟框架下广西边境开放合作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13.北部湾经济区行政管理权限冲突协调解决机制研究 哲学 1.※关于新形势下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群众观、道德观教育问题研 究 2.※唯物史观与中国道路研究 3.※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研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哲学基础 5.文化自觉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问题研究 6.广西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7.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研究 8.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9.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环境美学研究 10.广西民族地区医学哲学研究 宗教学、考古学 1.岭南古代佛城研究 2.环北部湾考古文化关系研究 3.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研究 政治学 1.※基层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深化桂台合作研究 3.“双核”驱动下的广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 4.政府职能转变与广西发展软环境建设研究 5.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 7.广西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研究 8.创新管理方式与“城中村”包容性治理研究 9.深化广西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广西十二五规划学习笔记

广西十二五规划学习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1.3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1.4重大项目建设成就斐然 1.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个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条主线:就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六个必须:就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基本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立足扩大内需,必须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必须充分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七项目标:按照“三个紧密衔接”要求,即:与贯彻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中央对广西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富民强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今后五年发展趋势、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十二五”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 强桂: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大力提升软实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在西部开发崛起的前列,使我区成为产业发达的经济强区。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 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发文字号】桂政发[2013]3号 【发布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13.01.09 【实施日期】2013.01.09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桂政发〔201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是我区化解快速发展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排放矛盾,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后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

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定不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努力把我区循环经济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规划》是指导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制订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实施好《规划》,对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广西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均衡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实施《规划》,明确自身职责任务,切实将所负责的推进工作纳入本级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和完善相应工作方案,统筹好近期与远期的目标任务,安排好各个阶段的规划实施重点和项目,并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机构和责任人。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切实承担起综合协调职责,负责统筹推进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自治区工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等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共同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3年1月9日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物流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

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物流业发展规划(2019 —2025年)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1 - (一一)发展基础-1 - (二)面临形势-4 - 二、总体要求-5 - (一)指导思想-5 - (二)基本原则-6 - (三)发展目标-6 - 三、空间布局-8 -

(一)双通道”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大动脉(二)六枢纽”一-虽化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带动 -10 - (三)四轴带”一-育融合发展物流产业带 -13 - (四)多门户”一-展陆海空立体开放门户 -15 - 四、主要任务-16 - (一)推进物流与产业空间融合联动-16 - (二)提高重点产业物流组织化水平-18 - (三)加快物流业态模式的创新升级-19 - (四)引领西部陆海新通道价值链提升-21 - 五、重大工程-23 - (一)物流通道畅通工程-23 -

(二) 现代物流枢纽工程 -24 - (三) 国际多式联运工程 -25 - (四) 国际贸易提速工程-26 - (五) 物流服务平台工程-27 - (六) 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工程 (七) 消费升级物流配套服务工程 六、保障措施-29 - (一) 强化组织领导-29 - (二) 强化政策支持-30 - (三) 强化项目建设-30 - (四) 强化评估督导-30 - (五)强化宣传引导-30 - 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南连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与东盟之间 以交通互联互通为基础、以产能与贸易合作为核心的国 际经济走廊。为发挥 -28 - -28

我区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作为交通、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提升物流服务经济发展、深化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根据《西部陆 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9年至2025年,展望到2035 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双向开放区位优势突出。我区地处我国华南西南和东盟经济圈衔接交汇点,是我国西部唯一沿海区域和西南最便捷出海口,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占据沿海、沿江、沿边独特区位, 处在一带一路”交汇对接和陆海统筹关键区域,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物流业,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2.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较好。2018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52.51 亿元,在西部地区排名第4位,人均GDP突破6000 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8 : 39.7 : 45.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趋势增强,产业聚集度进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得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印发广西粮食等13个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doc

單位 5M1 面積(二) 數學內容:計算梯形面積的技巧 (1)利用方格紙,計算梯形面積的技巧【活動一、二】 ?數方格數目 ?將梯形相對的頂點連線,把它分割為兩個三角形(2)沒有方格紙時,計算梯形面積的技巧【活動二】 ?將梯形分割成有足夠的數據計算面積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 (例如,可以找出底和對應的高的三角形、已經知道底 和對應的高的平行四邊形、已經知道面積的某些圖形 等) ?如果已經知道梯形的兩条平行邊和平行邊的距離,可以將梯形相對的頂點連線,分割為兩個三角形 先備知識 (1)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积的公式 (2)平面圖形分割和拼砌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技巧 (3)數方格找出多邊形面積的技巧 教學資源 (1)工作紙

活動內容 解說 1. 教師提出問題: 學生選取已有知識,創 作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找出答案。 ? 工作紙第一題是四個不同的梯形,你們可以以不同的方法找出它們的面積嗎? 2. 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運用批判性思考能 力判斷解題方法及答案是否合理。 ? 學生完成後進行小組討論,說出答案及解釋計算的方法。同學判斷答案是否合理。 3. 同学汇报结果并作总结。 鼓勵學生說出如何找出梯形面積的不同的方法,以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時亦鞏固學生的已有知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教师可提问以下问题: ? 梯形的面積是多少? ? 你用甚麼方法找出梯形的面積? ? 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你判斷這個答案是對的? ? 你們覺得哪一個方法比較好?為甚麼? 教師可接受學生以不同的方法找出梯形的面積,例如數方格、分割成不同的圖形或以拼砌的方式尋找梯形面積。 教師總結發現,並視乎情況,補充計算梯形面積的不同方法(梯形可分割成兩個不同的三角形),以便日後推導梯形面積公式。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心、xx县事故司法鉴定中心、xx县医保定点单位、xxx实习医院、xxxxxx医院的网络医院。曾荣获xxx市“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药品抽检无假药单位”、“先进党总支”“xxx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现结合医院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工作做以回顾并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我院有职工xxxx人,副高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

投入xxxx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配置。五年来多次组织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观摩,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五年来共学习引进xxx项新技术如骨科的转子间粉碎骨折锁定板内固定术,外科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三)医院各种标准 2009年与2005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xxxx万元发展到xxxx 万元,增章率为124%;2005年业务总收入为xxxx万元,2009年达到xxxx万元,增加了104%;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各项医疗效益指标节节攀升,床位使用率由58%上升为71%;出院人数由xxx 人上升为xxxx人,增加了22.5%;门急诊总人数由xxxx人次\年增至xxxxx人次\年,增长率为4%;;平均住院日由xx天降低为xx天;年手术例数由xxxx人次增至xxxx人次,增长率为89%;药占比由xxx%下降至xxx%。 (四)医院管理情况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全面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安全、门诊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观。 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

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沁水养蜂业 一、产业名称:蜜蜂养殖业 二、产业县域发展现状 沁水县是山西省养蜂第一大县,2013年蜂群存栏33252箱,蜂蜜产量1330吨,蜂业总产值1662万元(蜂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2%),养蜂数量、蜂产品产量、蜂业总产值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省首位。 三、产业历史文化及产业地域优势 养蜂业是沁水县最具特色的传统养殖业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沁水就成为山西养蜂名县,山西农科院、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所养蜂科技人员,曾长期驻扎沁水开展养蜂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给沁水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养蜂技术能手,为沁水成为全省养蜂第一大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沁水蜂蜜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外贸部门确定为优质免检出口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沁水养蜂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巩固提高和稳步增长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养蜂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和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养蜂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1.养蜂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发展。我国养蜂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展较快,处于快速上升阶段,1988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780万群。之后进入了10多年的调整巩固期,2000年全国蜂群数量下降到680万群。近年来,我国养蜂生产开始稳步回升,2009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820万群,蜂蜜产量上升到40万吨,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均超过4000吨,蜂胶350多吨,养蜂业总产值达40多亿元。 2.标准化饲养和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各地不断创新蜜蜂饲养方式,更新养蜂机具,加快生产科技推广,加强疫病防控,养蜂业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很快。全国蜂群平均单产由1999年的31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48千克。浙江、四川、湖北等传统养蜂大省的饲养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养蜂业产值在全省畜牧业中居第三位。黑龙江、吉林等新兴养蜂基地迅速崛起,蜂群饲养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蜂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数量大幅提升。近十几年来,我国蜂产品加工逐渐摆脱传统的作坊生产模式,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增强。蜂蜜、蜂王浆等传统产品加工稳步发展,蜂花粉、蜂胶等新产品不断推出,蜂产品花色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全国涌现出一批出口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009年,我国出口蜂产品金额超过10亿元,比1999年增长80.3%。 4.养蜂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作物增产作用进一步增强。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约300元计算,每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目前蜜蜂授粉业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北京、浙江的设施农业授粉,内蒙古的向日葵授粉,广东、福建的荔枝、龙眼授粉等已初具规模。通过蜜蜂授粉,使油菜、棉花、油葵、草莓、苹果、白莲等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品质显著改善。据测算,全国每年通过授粉使农作物增产产值达500亿元。在养蜂业的发展进程中,各地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国内蜂产品市场开拓,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以蜂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重点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以产业化发展为突破,重点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养殖加工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存在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养蜂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化规模生产程度低。我国养蜂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蜂场规模小,蜜蜂良种化程度不高,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等疫病还比较突出,蜂群健康状况、蜜蜂育种以及机械化生产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蜜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较少,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目前,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喷洒的部分农药对蜜蜂毒性较大,由于蜂农不了解农药使用情况,造成蜜蜂大批死亡,给养蜂业造成较大损失。三是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蜂药使用不规范,蜂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还不完善,市场监管较为薄弱;加工企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