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阶梯式训练七步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阶梯式训练七步法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随意性、盲目性、笼统性的弊端,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和课题组同仁经过不断地探索,尝试、总结,创造了一种作文阶梯式训练七步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编制课程与教学时,都要把一个学科与一套行为目标分解成一系列任务与活动。如果分解得当的话,便能导致学生发展认知与情感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是教育过程的预期成果。”他反复强调“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把较复杂的概念或过程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要素或步骤,然后找到帮助学生学习这些要素的方式。”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比较复杂的大系统都是由很多小系统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像一座多层台阶式的宝塔。系统的层次性这个特点,使系统呈现出等级式的结构,使系统更加严谨有序,便于发挥各个层次的功能从而使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专家王光龙先生指出:“只有通过有程序的甚至是多次反复的学习方法行为实践训练,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法是否可行和有效,也才能使教师知道所传授的学习方法怎么样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作文阶梯式训练七步法”较充分地体现这些科学的教育理念。

所谓“阶梯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分解成一百多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按照从片断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基础训练到优化训练两条线索进行编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形成一种阶梯式的作文训练体系。从小的方面说,指的是每堂作文训练课的模式,要有步骤,有层次,即“七步法”。本文侧重介绍“七步法”的操作过程。

1.定点:即确定本节课的训练目标。这一目标是控制整个训练过程的依据,也是评价训练效果的标准。作文阶梯式训练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怎样围绕这一总目标来确定每堂课的训练目标呢?我以为要注意三点:其一是单纯性。每节课就确定一个训练点,不搞面面俱到。分散难点,降低难度,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有利于师生集中精力攻破作文的某个难关,形成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二是新颖性。每节课的训练点都不相同,都有一个新鲜的面孔,这个训练点应是整个训练系统中的某一点,这一点不是孤立的,而与其他训练点密切联系的。训练点的新颖性才会唤起学生深入探索的好奇心,使学生每练一次就会有一种登上一个新台阶的成就感,可避免那种老生常谈,不断重复的毛病。

第三是针对性。训练点要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而难点要通过平时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或是老师的“下水作文”来发现,准确地把握难点,作文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隔靴搔痒。

训练点在课一开始就应明确地告诉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直奔目标,一课一得。

2.激趣。即通过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他环节也应注意激趣)。作文是艰苦的劳动,许多学生将其视为畏途,克服这种畏难情绪的好办法之一便是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应顺乎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便可收到奇效。例如一位老师在上“一点幅射式联想”训练课时,一开始用一分钟让学生用“火”组词,看谁最多。结果学生情绪高涨,老师在表扬组词最多的同学“联想能力很强”之后,顺水推舟地引出训练目标及例文《火的联想》,这是利用好胜心导入。还有一位老师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告诉学生:在《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篇观点对立的作文中均可引用比例,关键在例子之后的分

析,由此引出课题“一例多用”,这一导语使学生格外注意,因为其有思辨性。如果我们设计导语时能注意扣紧学生的心弦,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导法。即指导写法。指导写法是否到位,决定着学生作文的成败。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写作也不例外。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早年在其《作文法讲义》中所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高尔基也说过写作“这是一门技术”,这里说的“技术”和“规矩”都是指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勇敢地冲破“文无定法”和“写作神秘论”(文章本天成)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去探索写作规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抽象的写作理论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相结合,化为有效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掌握。我认为要做到有效,必须体现四个特点:

其一是具有科学性。即确实体现了某种写作规律,它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公认的写作规范,因为文章是用于交流的,应为大多数人所能理解。那么这些写作规范应从名家名篇、学生的优秀习作、写作理论中提炼出来的。例如命题议论文的“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材料议论文的“述、析、引、联、结”五字法就是常见的公认的写作模式。

其二是具有操作性。写法应通俗易懂、简单好记。如果滔滔不绝说上一大篇,结果恐怕要变成文艺理论课而不是写作训练课了。例如,相似联想,根本不需要在定义上费口舌,只要告诉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换词”的方法即可,如白杨树“笔直”,换成形容人的品质的词就是“正直”,不就行了吗?否则说了半天,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如“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只要化成一句口诀:远近高低静动态,

五官开放细观察,比喻拟人引用诗,形象生动有文采。再如把“论据之后分析的话”起个名称叫“论钩”,因为论点是火车头,论据是车厢,联系论点与论据的话自然叫论钩了。然后根据论钩的不同特点起不同的名称,列个小公式,如《谈骨气》在叙述“不食嗟来之食”这个论据之后有一句分析的话:“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我把它归纳为:直接钩=这说明、表现论点或论点要素,诸如此类的还有反问钩、析因钩、点睛钩、喻理钩、嵌入钩、扩展钩等等,学生感到十分好用,一学就会,经久不忘。

其三,是具有阶梯性。即把写法分解成几个具体步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展现一个合理的思维过程。例如“如何造出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这个训练点,所用的方法之一是“嵌入比喻法”,可分成四步:①先为本体找一个恰当的喻体,构成比喻。如“勤奋是桥”。②再想喻体作用是什么。如“桥的作用是通往彼岸”。③在句中嵌入体现本体作用的词语。如在“通往彼岸”之间嵌入“成功的”这一体现“勤奋”这个本体作用的词语。④整理通顺,使之简练。如“勤奋是桥,它可以通往成功的彼岸”。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个格言式的句子产生的全过程,不至于感到那神秘而高不可攀了。通过掌握上述步骤后,然后我们还可再提供一批喻体如“利剑、清泉、钻头、砖头、大炮、良药”等,学生便轻而易举地可造出“勤奋是利剑,可以劈开困难的荆棘”“勤奋是清泉,可以浇灌智慧的鲜花”“勤奋是钻头可以开掘才华的宝藏”之类的句子。当学生正兴高采烈地享受成功的喜悦之际,老师又可因势利导提出两个问题:如果把这些句子中的“勤奋”换成“自信”“勇敢”“毅力”行不行?为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索讨论,终于找到答案:可以。因为它们同属于事业成功的条件之一。

写作方法只有变得可操作性强,才能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巨大的效益,这是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