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肌病的磁共振特征

儿童心肌病的磁共振特征

曹永丽;彭芸;王帆宁;尹光恒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心肌病磁共振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64例临床诊断儿童心肌病患者,其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26例,肥厚型心肌病(HCM)14例,扩张型心肌病(DCM) 16例,限制型心肌病(RCM)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例,心肌致密化不全(NVM)2例.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不能配合的患儿用0.5 mL/kg水合氯醛镇静.所有患儿行黑血快速自旋回波(TSE)、亮血平衡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balanced SSFP)电影,26例行快速自旋回波心肌延迟增强,28例行相位敏感反转恢复(PSIR)心肌延迟增强扫描.结果:26例EFE均有左室心腔扩大,9例伴心肌变薄;16例心肌收缩运动幅度减低;左房增大7例;左室肌小梁增多增厚13例;瓣膜返流18例;心包积液7例,胸腔积液4例.14例HCM共有66个左室节段心肌增厚,室间隔的增厚14例,共累及45个节段,左室游离壁增厚12例,共累及21个节段.1例右室心尖部受累.左室内乳头肌异常4例.左室肌小梁增多增厚6例.16例DCM均有心腔扩大,左室心肌变薄,左房左室同时显著增大12例,8例为全心增大,仅左室增大2例.13例患者心室壁收缩运动幅度均明显减低.左室游离壁肌小梁增粗增厚11例.瓣膜返流13例.心包积液9例,胸腔积液7例.4例RCM,均为双心室受累,舒张运动受限,心室腔大小正常,双侧心房明显扩张,6例瓣膜返流.下腔静脉扩张4例.心包积液3例.2例ARVC,MRI均可见右室流出道扩张,局部室壁变薄,“手风琴征”阳性.2例NVM,左室心内膜及肌小梁明显增厚,交叉呈网,相邻心肌变薄,NC/C约3.1~7.5.6例延迟强化,HCM 1例,EFE 2例,DCM 3例.结论:儿童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多伴有心功能异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两者密切结合可以作出诊断.

【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

【年(卷),期】2016(031)010

【总页数】6页(P970-975)

【关键词】儿童;儿科学;心肌疾病;磁共振成像

【作者】曹永丽;彭芸;王帆宁;尹光恒

【作者单位】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R542.2

心肌病是一组非同源性、伴有机械和/或电生理功能异常的心肌疾病。儿童心肌病(CM)在儿童期是严重的疾病,约71%~90%患者合并心力衰竭[1],并且是儿童心脏移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有些心肌病在明确病因,正规积极治疗后,有逆转恢复正常或获得明显改善的希望,因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心脏磁共振可以从形态学、功能学及血液动力学上对心脏进行多方面评价,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1.临床资料

搜集2006年1月-2015年6月64例心肌病患者,包括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EFE)26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14例,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16例,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RCM)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2例,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the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2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4个月~13岁5个月,中位年龄5岁6个月。3例行基因检测。 5例有明确家族史,9例可疑家族史。

2.仪器设备与操作方法

飞利浦1.5T Achieva(33例),均采用8通道心脏线圈,早期5例较小患儿(4~5个月)采用体线圈,及Ingenia全数字磁共振(31例)扫描。不能配合的患儿剥夺睡眠,10%水合氯醛0.5 mL/kg口服镇静。平均扫描时间45~90 min。5名患儿屏气下扫描,其余患者均采用自由呼吸下扫描。采用胸前电极心电门控及呼吸触发扫描。电影扫描采用cine 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SSFP)序列,进行多平面扫描。黑血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pin echo,TSE)序列或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54例患儿进行了延迟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马根维显,拜耳先灵制药,柏林) 0.2 mL/kg。注入对比剂后8~10 min开始扫描。扫描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26例)及相位敏感反转恢复(phase-sensitive inversion recovery,PSIR)序列(28例),行SA多层面扫描(54例),4CH多层面扫描(5例)。

1.临床表现

64例为临床诊断心肌病,各自临床表现见表1。其中EFE及HCM患者年龄跨度较大。EFF患儿年龄范围为4个月~12岁,平均年龄1岁1个月~12岁,此患儿婴儿期确诊为EFE,经治疗后好转,12岁时常规检查发现心脏再次增大时行心脏磁共振扫描。2例ARVC患者心率失常表现为来自右室心尖部的室性心动过速及早搏。3名患儿行基因检查发现突变(1名8岁男孩经基因诊断为MYH7编码区氨基酸突变的HCM;1名13岁男孩,经基因检测确诊ARVC;1 名8岁女孩,基

因检查JUP基因突变)。

2.影像学表现

26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者中,MRI显示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左室心腔扩大,其中9例次左室呈球形膨隆(图1);16例次心肌收缩运动幅度减低;左房增

大7例次;左室肌小梁增多增厚13例次;18例患者中见瓣膜返流,二尖瓣返流

16例次,三尖瓣返流4例次;心包积液7例次,胸腔积液4例次。26例行增强

后延迟扫描,2例见心内膜强化。

1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梗阻型5例,非梗阻型9例。MRI发现共有66个节

段心肌不同程度增厚,均为局灶性分布。14例均有室间隔的增厚,共累及45个

节段,分别为基底部间前壁11个(图2a)、间下壁4个;心中部间前壁11个(图

2b),间下壁8个;心尖部间前壁7个,间下壁4个。左室游离壁增厚共累及12

例21个节段,基底部前壁9个(图2c)、前侧壁2个;心中部前壁4个,前侧壁1个;心尖部前壁3个,前侧壁2个。1例右室心尖部受累(图3)。左室内乳头肌异

常4例,增厚肥大2例次(图4),数目增多2例次,位置异常2例次。左室肌小梁增多增厚6例。二尖瓣少量返流3例。8例行增强扫描,1例见延迟强化,位于局部明显增厚的心肌内,呈斑点状强化。

16例扩张型心肌病中,MRI显示所有患儿均有心腔扩大,左室心肌变薄,左房左室同时显著增大12例(图5a),8例为全心增大,仅左室增大2例。13例患者心

室壁收缩运动幅度明显减低。左室游离壁肌小梁增粗增厚11例,但均未累及心尖。13例患者见瓣膜返流,其中二尖瓣返流11例次,三尖瓣返流4例次。心包积液

9例次,胸腔积液7例次。12例行增强后延迟扫描,延迟强化3例,位于心肌中

层及透壁样强化(图5b)。

限制型心肌病4例,均为双心室受累,收缩运动幅度基本正常,舒张运动明显受限,心室腔大小均显示基本正常,双侧心房均明显扩张(图6),6例次瓣膜返流,

二尖瓣返流4例次,三尖瓣返流2例次。下腔静脉扩张4例。心包积液3例。4

例均行增强扫描,均未见延迟强化。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2例,MRI均可见右室流出道扩张(图7a),局部室壁变薄;“手风琴征”阳性1例(图7b),未见明确心室壁脂肪化。2例均行增强扫描,未见延迟强化。

心肌致密化不全2例,1例MRI发现左室心尖、心尖段全层、心中部前、侧、下,壁,室间隔下部/基底段前、侧、下壁心内膜及肌小梁明显增厚,交叉呈网,相邻

心肌变薄,非致密化心肌厚度/致密化心肌厚度(noncompacted

myocardium/compacted myocardium,NC/C)约7.5(图8),同时左房明显扩张,伴二尖瓣返流。另1例可见左室心尖、心尖段下壁、侧壁、前壁、中段侧壁、基

底段侧壁心内膜及肌小梁增厚,相邻心肌变薄,NC/C约3.1,未见瓣膜返流(图9)。2例患者均行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讨论

心肌病的病因并不都很明确,常见有基因缺陷所致,除此之外还可能与感染,代谢异常,免疫缺陷等相关。如HCM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MYH7、MYBPC3[3];ARVC目前已确定有6个基因位点与其有关[4];DCM患者中遗传性约占30%~35%等。因检测技术受限及检测费用较高,本组患者中仅有3例行基因检测,2例检测到与相关疾病对应已证实的基因位点发生突变,另1例检测到JUP基因突变,但尚未有相关位点突变的报导。同一种基因的不同功能区域突变,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即使同一位点突变,也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心肌病表现[5,6]。所以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也在不断更新。

儿童期心肌病最常见的类型是扩张型心肌病[7],但本组病例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

生症所占比例最大(40.6%,26/64),扩张型心肌病其次(25.0%,16/64),肥厚型心

肌病第三(21.9%,14/64)。分析原因可能与心肌病的分类有关,EFE在1995年世

界公共卫生组织WHO的心肌病分类中归为未定型心肌病,而在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对心肌病分类标准中,EFE在婴儿和儿童期属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扩张型心肌病[2]。如果将EFE归类于原发性获得性DCM,则DCM的发病率最高(65.6%,

42/64)。

儿童与成年人相比,体积小,呼吸频率及心率快,呼吸不平稳,且大多不能配合,这就需要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操作。首先是镇静,大多数患儿不能配合,需镇静后检查。我院尚未开展麻醉下心脏磁共振检查,所以患儿需提前剥夺睡眠,配合口服镇静剂,确保检查过程中保持不动。对于新生儿及婴幼儿等体积较小的患儿,需使用较小的体素以达到足够的空间分辨率。也可以通过增大矩阵,缩小扫描野,缩小层厚等调节。年龄越小,心率越快,伴有病变时经常会在100次/分钟以上,为了有充足的纵向信号回复时间,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应从每1~2个心动周期增加至

3~4个心动周期,并通过减少快速因子来缩短采集持续时间[8]。儿童呼吸快且不平稳,可采用自由呼吸门控触发,或“导航回波”追踪膈肌运动等。虽然经过这些方法做出的图像仍有一定的伪影存在或图像质量不如成人,但都不影响诊断。

心肌病的磁共振特点。①EFE:磁共振平扫没有特异性表现,最常见的是左室增大。增强扫描可见心内膜延迟强化,乳头肌、腱索及二尖瓣等结构也可受累[9,10]。

②HCM:特征性改变是心肌的异常肥厚,可呈节段状或弥漫性增厚,诊断标准为

舒张末期室壁厚度≥15mm,或肥厚室壁与正常室壁厚度比值≥1.5[11]。左心室前游离壁基底部,及其相邻的室间隔前部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通过左室流出道三腔心电影序列可以动态观察左室流出道有无狭窄,心脏瓣膜运动情况(二尖瓣前叶在

收缩早期向室间隔靠拢,即SAM征)和该部位血流动力学特点。HCM可出现各种不同的强化方式及受累层面。③DCM: MRI影像学征象为左心室或者左右心室均扩大,室壁厚度一般较均匀,心肌信号为中等强度信号,伴随心室壁的广泛变薄,

收缩幅度降低,射血分数明显减低,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游离壁肌小梁增粗、增多,增厚。常可见二尖瓣关闭不全。增强扫描心肌中层的强化是DCM的特征,并以此作为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依据之一[12,13]。④RCM: MRI表现可以

右心室受累或双心室受累,流入道短缩,心尖闭塞,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舒张明显受限,心房明显扩张,房室瓣关闭不全,出现返流。可有延迟强化[14]。

⑤ARVC:在MRI电影上可以见到右室流出道膨隆,扩张,室壁变薄,节段性功

能异常,有特征性的局部皱缩,在收缩期表现更加明显,能够显示“手风琴”征[15]。扩张变薄的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可在T1WI呈高信号显示,压脂序列可分辨其性质,但有时候难以区分心外膜脂肪垫和心室肌壁脂肪化,目前已不将此作为ARVC的主要诊断标准[16]。增强扫描右室壁可广泛的延迟强化,多为透壁性[15,16]。⑥NVM: MRI电影序列上,可以观察到心室肌小梁粗厚,间隙加深,

隐窝内有流动的血液,而心外膜下心肌较相邻正常心肌变薄,病变主要位于左心以心尖为中心的区域。非致密化心肌和致密化心肌的比值(NC/C)为舒张末期

NC/C>2.3~2.5[17,18]。当心肌存在坏死纤维化时,可有延迟强化,并能显示肌

小梁中的血栓。

文献报导心肌病可以有各种不同形态延迟强化,大约有50%~80%的HCM病患

者及1/3DCM患者存在心肌延迟钆增强表现[13],并可见附壁血栓形成。而本组

患者中54例进行增强扫描,仅6例看到延迟强化(11.1%,6/54),也未见附壁血栓,延迟强化比例明显低于文献,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延迟扫描序列的选择:本组病例注入对比剂后部分仍选用T1/TFE序列扫描(26例),而6例看到延迟强化的患者均为PSIR序列。增强后T1/TFE序列提示心肌局部充

血性改变,PSIR序列显示的是失去活性的心肌在对比剂进入之后流出障碍,廓清

比正常心肌晚,而出现局部对比剂聚集,反应心肌坏死及纤维化。二者显示的病理学意义不同。本组病例延迟扫描时间均在注入对比剂8~10min后开始,而有文

献指出在注入对比剂20~30min后,病变与心肌之间对比最清晰[19]。本组延迟强化少,可能和扫描时间过早有关。有文献报道新生儿及婴幼儿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磁共振无延迟强化表现[20],是否儿童心肌病为病变发生的早期,心肌缺血坏死及纤维化尚不明显,所以延迟强化不多见,还需进一步追踪随访,或更多病例分析来证实。

扫描层面有关:大部分只做了SA扫描,仅3例同时做了4CH扫描,对于延迟扫描后心肌的观察不够全面。病例数偏少,不具备普遍代表性。

儿童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仅靠临床难以明确诊断,心脏磁共振检查每种疾病都有其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为诊断提供帮助。由于儿童体积小、心率快、不能配合等特点,对扫描技术有一定的要求,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积累经验,以达到更好的图像质量。

A stud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cardiomyopathy in children CAO Ying-li,PENG Yun,WANG Fan-ning,et al.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MR imaging features of children's cardiomyopathy.Methods:In our hospital,64 cases clinically diagnosed with pediatric cardiomyopathy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They included 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 (EFE) 26 cases,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14 cases,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16 cases,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RCM) 4 cases,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2 cases,noncompaction of the ventricular myocardium (NVM) 2 cases.All cases were scanned by Philips 1.5T MR machine.Uncooperative children were sedated by chloral hydrate

with dosage of 0.5mL/kg.The scan protocol in all children included black-blood turbo spin echo (TSE),bright blood balanced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gradient echo (balanced SSFP) cine,and fast spin-echo for myocardial delayed enhancement in 26 cases,phase-sensitive inversion recovery (PSIR) for myocardial delayed enhancement in 28

cases.Results:EFE (26 cases ) had varying degrees of left ventricular chamber enlargement,9 cases with myocardial thinning;16 cases had 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movement reduced;left atrial enlargement in 7 cases;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trabesix cular in 13 cases;valvular regurgitation in 18 cases;pericardial effusion in 7 cases,pleural effusion in 4 cases.HCM (14 cases) had varying degrees of thickness in 66 myocardial segments.Septal thickness in 14 cases (45 segments),left ventricular free wall thickening in 12 cases (21 segments).One case of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was involved.Left ventricular papillary muscle abnormalities were in 4 cases.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trabecular thickening were in 6

cases.DCM (16 cases) were expanding of the heart chambers,while the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was thinning.12 cases left atrial and ventricular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Only left ventricular enlarged was in 2

case.Ventricular free wall systolic mo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13 patients.Trabecular thickening in 11 cases.Valvular regurgitation in 13 cases,pericardial effusion in 9 cases,pleural effusion in 7 cases.RCM (4 cases) biventricular were involved.The ventricular systolic movement was normal;meanwhile the diastolic movement was limited.The ventricular cavity size was normal,but both atria were dilated.Valvular regurgitation

was seen in six cases.Expans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in 4 cases,Pericardial effusion in 3 cases.In 2 cases with ARVC,expansion of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ocal wall thinning,and "accordion sign" could be seen.In 2 cases with NVM,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and muscular trabecular was thickening,while the adjacent myocardial was thinning,by the NC/C was about 3.1~7.5. 6 cases (6/55) had delayed enhancement.One case was HCM.Two cases was DCM.Three cases were DCM.Conclusion:Children's cardiomyopathy reveals a variety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usually accompanies with cardiac dysfunct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showed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hild; Pediatrics; Cardiomyopathie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作者单位:10004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作者简介:曹永丽(1980-),女,北京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心血管

疾病诊断治疗工作。

【中图分类号】R445.2; 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313(2016)10-0970-06

DOI:10.13609/https://www.360docs.net/doc/0219490459.html,ki.1000-0313.2016.10.015

(收稿日期:2015-12-15

修回日期:2016-04-26)

心肌致密化不全2例,1例MRI发现左室心尖、心尖段全层、心中部前、侧、下,壁,室间隔下部/基底段前、侧、下壁心内膜及肌小梁明显增厚,交叉呈网,相邻

心肌变薄,非致密化心肌厚度/致密化心肌厚度(noncompacted

myocardium/compacted myocardium,NC/C)约7.5(图8),同时左房明显扩张,伴二尖瓣返流。另1例可见左室心尖、心尖段下壁、侧壁、前壁、中段侧壁、基

底段侧壁心内膜及肌小梁增厚,相邻心肌变薄,NC/C约3.1,未见瓣膜返流(图9)。2例患者均行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心肌病的病因并不都很明确,常见有基因缺陷所致,除此之外还可能与感染,代谢异常,免疫缺陷等相关。如HCM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MYH7、MYBPC3[3];ARVC目前已确定有6个基因位点与其有关[4];DCM患者中遗传性约占30%~35%等。因检测技术受限及检测费用较高,本组患者中仅有3例行基因检测,2例检测到与相关疾病对应已证实的基因位点发生突变,另1例检测到JUP基因突变,但尚未有相关位点突变的报导。同一种基因的不同功能区域突变,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即使同一位点突变,也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心肌病表现[5,6]。所以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也在不断更新。

儿童期心肌病最常见的类型是扩张型心肌病[7],但本组病例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

生症所占比例最大(40.6%,26/64),扩张型心肌病其次(25.0%,16/64),肥厚型心

肌病第三(21.9%,14/64)。分析原因可能与心肌病的分类有关,EFE在1995年世

界公共卫生组织WHO的心肌病分类中归为未定型心肌病,而在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对心肌病分类标准中,EFE在婴儿和儿童期属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扩张型心肌病[2]。如果将EFE归类于原发性获得性DCM,则DCM的发病率最高(65.6%,

42/64)。

儿童与成年人相比,体积小,呼吸频率及心率快,呼吸不平稳,且大多不能配合,这就需要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操作。首先是镇静,大多数患儿不能配合,需镇静后检查。我院尚未开展麻醉下心脏磁共振检查,所以患儿需提前剥夺睡眠,配合口服镇静剂,确保检查过程中保持不动。对于新生儿及婴幼儿等体积较小的患儿,需使

用较小的体素以达到足够的空间分辨率。也可以通过增大矩阵,缩小扫描野,缩小层厚等调节。年龄越小,心率越快,伴有病变时经常会在100次/分钟以上,为了有充足的纵向信号回复时间,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应从每1~2个心动周期增加至

3~4个心动周期,并通过减少快速因子来缩短采集持续时间[8]。儿童呼吸快且不平稳,可采用自由呼吸门控触发,或“导航回波”追踪膈肌运动等。虽然经过这些方法做出的图像仍有一定的伪影存在或图像质量不如成人,但都不影响诊断。

心肌病的磁共振特点。①EFE:磁共振平扫没有特异性表现,最常见的是左室增大。增强扫描可见心内膜延迟强化,乳头肌、腱索及二尖瓣等结构也可受累[9,10]。

②HCM:特征性改变是心肌的异常肥厚,可呈节段状或弥漫性增厚,诊断标准为

舒张末期室壁厚度≥15mm,或肥厚室壁与正常室壁厚度比值≥1.5[11]。左心室前游离壁基底部,及其相邻的室间隔前部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通过左室流出道三腔心电影序列可以动态观察左室流出道有无狭窄,心脏瓣膜运动情况(二尖瓣前叶在

收缩早期向室间隔靠拢,即SAM征)和该部位血流动力学特点。HCM可出现各种不同的强化方式及受累层面。③DCM: MRI影像学征象为左心室或者左右心室均扩大,室壁厚度一般较均匀,心肌信号为中等强度信号,伴随心室壁的广泛变薄,收缩幅度降低,射血分数明显减低,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游离壁肌小梁增粗、增多,增厚。常可见二尖瓣关闭不全。增强扫描心肌中层的强化是DCM的特征,并以此作为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依据之一[12,13]。④RCM: MRI表现可以

右心室受累或双心室受累,流入道短缩,心尖闭塞,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舒张明显受限,心房明显扩张,房室瓣关闭不全,出现返流。可有延迟强化[14]。

⑤ARVC:在MRI电影上可以见到右室流出道膨隆,扩张,室壁变薄,节段性功

能异常,有特征性的局部皱缩,在收缩期表现更加明显,能够显示“手风琴”征[15]。扩张变薄的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可在T1WI呈高信号显示,压脂序列可分辨其性质,但有时候难以区分心外膜脂肪垫和心室肌壁脂肪化,目前已不将此作为

ARVC的主要诊断标准[16]。增强扫描右室壁可广泛的延迟强化,多为透壁性[15,16]。⑥NVM: MRI电影序列上,可以观察到心室肌小梁粗厚,间隙加深,

隐窝内有流动的血液,而心外膜下心肌较相邻正常心肌变薄,病变主要位于左心以心尖为中心的区域。非致密化心肌和致密化心肌的比值(NC/C)为舒张末期

NC/C>2.3~2.5[17,18]。当心肌存在坏死纤维化时,可有延迟强化,并能显示肌

小梁中的血栓。

文献报导心肌病可以有各种不同形态延迟强化,大约有50%~80%的HCM病患

者及1/3DCM患者存在心肌延迟钆增强表现[13],并可见附壁血栓形成。而本组

患者中54例进行增强扫描,仅6例看到延迟强化(11.1%,6/54),也未见附壁血栓,延迟强化比例明显低于文献,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延迟扫描序列的选择:本组病例注入对比剂后部分仍选用T1/TFE序列扫描(26例),而6例看到延迟强化的患者均为PSIR序列。增强后T1/TFE序列提示心肌局部充

血性改变,PSIR序列显示的是失去活性的心肌在对比剂进入之后流出障碍,廓清

比正常心肌晚,而出现局部对比剂聚集,反应心肌坏死及纤维化。二者显示的病理学意义不同。本组病例延迟扫描时间均在注入对比剂8~10min后开始,而有文

献指出在注入对比剂20~30min后,病变与心肌之间对比最清晰[19]。本组延迟

强化少,可能和扫描时间过早有关。有文献报道新生儿及婴幼儿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磁共振无延迟强化表现[20],是否儿童心肌病为病变发生的早期,心肌缺血坏死及纤维化尚不明显,所以延迟强化不多见,还需进一步追踪随访,或更多病例分析来证实。

扫描层面有关:大部分只做了SA扫描,仅3例同时做了4CH扫描,对于延迟扫

描后心肌的观察不够全面。病例数偏少,不具备普遍代表性。

儿童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仅靠临床难以明确诊断,心脏磁共振检查每种疾病都有其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为诊断提供帮助。由于儿

童体积小、心率快、不能配合等特点,对扫描技术有一定的要求,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积累经验,以达到更好的图像质量。

【相关文献】

[1] 陈树宝.小儿心肌病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3):980-984.

[2] Marun BJ,Towbin JA,Thiene G,et al.Contemporary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ardiomyopathies: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heart failure and transplantation committee;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ranslational biology int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s;and council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J].Circulation,2006,113(14):1807-1816.

[3] Landstrom AP,Aekerman MJ.Beyond the cardiac myofilament: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ssociated mutations in genes that encode calcium-handling

proteins[J].Curr Mol Med,2012,12(5):507-518.

[4] 马力,刘文玲,胡大一,等.中国人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或心肌病的临床特点[J].临床荟

萃,2006,21(18):1296-1299.

[5] Willott RH,Gomes AV,Chang AN,et al.Mutations in troponin that cause HCM,DCM,AND RCM: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in filament function?[J].J Mol Cell Cardiol,2010,48(5):882-892.

[6] Kubo T,Gimeno JR,Bald A,et al.Prevalence,clinical significance,and genetic basi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with restrictive pheno-type[J].J AmCoil

Cardiol,2007,49(25):2419-2426.

[7] Wintraub RG,Nugent AW,Daubeney PE,et al.Pediatric cardiomyopathy: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J].Prog Pedictr Cardiol,2007,23(1-2):17-24.

[8] Fratz S,Chung T,Greil GF,et al.Guidelines and protocols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MR expert consensus group 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J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2013,15(1):51.

[9] Maredia N,English K,Greenwood J.Assessment of 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 by cardiac MRI[J].Can J Cardiol,2008,24(5):e33.

[10] Tworetzky W,del Nido PJ,Powell AJ,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9490459.html,efulnes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 in infants after fetal intervention for aortic valve stenosis[J].Am J Cardiol,2005,96(11):1568-1570.

[11] 李坤成.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7-102.

[12] McCrohon JA,Moon JC,Prasad DK,et al.Differentiation of heart failure related to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sing gedolinium-enhanced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J].Circulation,2009,108(1):54-59.

[13] Assomull RG,Prasad SK,Lyne J,et al.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fibrosis,and prognosis in dilated cardiomyopathy[J].J Am Coll Cardiol,2006,48(10):1977-1985. [14] Gupta A,Gulati GS,Seth S,et al.Cardiac MRI in 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J].Clinical Radiology,2012,67(2):95-105.

[15] Yoo SJ,Grosse-Wortmann L,Hamilton RM.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ssessment of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 in children[J].Korean Circ

J,2010,40(8):357-367.

[16] Murphy DT,Shine SC,Cradock A,et al.Cardiac MRI in arrhythmogenic rightb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m[J].AJR,2010,194(4):W299-306.

[17] Petersen SE,Selvanayagam JB,Wiesmann F,et al.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insights from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Am Coll Cardiol,2005,46(1):101-105.

[18] 于进超,赵世华,蒋世良,等.扩张型心肌病与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特征对比[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5):392-397.

[19] Stranzinger E,Ensing GJ,Hernandez RJ.MR findings of 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 in children[J].Pediatr Radiol,2008,38(3):292-296.

[20] Marín RC,Ossaba VS,Maroto AE,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9490459.html,ck of MR late-enhancement in 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J].Radiologia,2010,52(2):138-143.

儿童心肌病的磁共振特征

儿童心肌病的磁共振特征 曹永丽;彭芸;王帆宁;尹光恒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心肌病磁共振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64例临床诊断儿童心肌病患者,其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26例,肥厚型心肌病(HCM)14例,扩张型心肌病(DCM) 16例,限制型心肌病(RCM)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例,心肌致密化不全(NVM)2例.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不能配合的患儿用0.5 mL/kg水合氯醛镇静.所有患儿行黑血快速自旋回波(TSE)、亮血平衡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balanced SSFP)电影,26例行快速自旋回波心肌延迟增强,28例行相位敏感反转恢复(PSIR)心肌延迟增强扫描.结果:26例EFE均有左室心腔扩大,9例伴心肌变薄;16例心肌收缩运动幅度减低;左房增大7例;左室肌小梁增多增厚13例;瓣膜返流18例;心包积液7例,胸腔积液4例.14例HCM共有66个左室节段心肌增厚,室间隔的增厚14例,共累及45个节段,左室游离壁增厚12例,共累及21个节段.1例右室心尖部受累.左室内乳头肌异常4例.左室肌小梁增多增厚6例.16例DCM均有心腔扩大,左室心肌变薄,左房左室同时显著增大12例,8例为全心增大,仅左室增大2例.13例患者心室壁收缩运动幅度均明显减低.左室游离壁肌小梁增粗增厚11例.瓣膜返流13例.心包积液9例,胸腔积液7例.4例RCM,均为双心室受累,舒张运动受限,心室腔大小正常,双侧心房明显扩张,6例瓣膜返流.下腔静脉扩张4例.心包积液3例.2例ARVC,MRI均可见右室流出道扩张,局部室壁变薄,“手风琴征”阳性.2例NVM,左室心内膜及肌小梁明显增厚,交叉呈网,相邻心肌变薄,NC/C约3.1~7.5.6例延迟强化,HCM 1例,EFE 2例,DCM 3例.结论:儿童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多伴有心功能异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两者密切结合可以作出诊断.

心肌病的磁共振诊断方法

心肌病的磁共振诊断方法 心肌病是因不同病因造成的电活动、心脏机械异常,其作为质性心肌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室不适当扩张或肥厚,通常情况下,心肌病可划分成原发性 和继发性两种。病症严重时将造成进展性心力衰竭、心血管性死亡等的出现。而 心脏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主要指借助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大血管、心脏疾病,适用于每一个年龄阶段人群。另外,此种技术的扫描视野大,存 在较佳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能够获得不同角度、各方位斜断面图像,发展为评 价心脏功能和结构的金标准。因此,有效、及时的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检测,成为诊断心肌病的关键对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免加重 疾病,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下述将对心肌病的磁共振诊断方法做简要分析说明。 一、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心肌病知多少? 当前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水平的提升,心肌病的发生 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通常疾病进展缓慢,发病时较为隐匿,初期时无太多 症状,因此在就诊是很多人发现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当疾病发展为晚期时,患者会突发心绞痛,伴随寒颤、恶心、胸闷气短等症状,一旦不及时处理,将可 能造成猝死的严重后果。所以,在早期时诊断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就显得分外关键。在近些年,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迅速,对心脏形态、功能、结构, 心肌病等是一种优先选择的方式。医学界在近些年不断改进磁共振扫描序列,以 便其能够适应心脏跳动周期,在临床诊断中,促使心脏核磁共振检查获得正式应用。

二、心肌病诊断方式及病症分型? 第一,是心电图,这是最常用的检测项目,具有简便、无创、费用低廉的优点。但是心电图检查的特异性相对比较低,而且只能是进行定性的判断,不能够 进行定量诊断。第二,是化验检测,常用心肌酶与心房钠尿肽等相关项目,可以 对心肌的具体病变进行定量检查。第三,是心脏彩超,可以比较直观的观察心脏 的动态泵血功能变化。第四,是造影检查,可以具体明确心肌病变的损伤部位与 血管的狭窄程度。心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与手术两个方面,对于比较轻微的病变 可以首先进行药物的治疗,包括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提高心脏的兴奋性,改善心 衰的状态,对于比较严重的心肌病,可能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才能根除。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伴随心前区闷痛、易疲劳、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晕厥甚至猝死等症状,同时患者也可无症状,在晚期时会发生左心衰。梗阻 性肥厚型心肌患者,伴随震颤,有粗燥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出现在胸骨左缘, 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下蹲时、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杂音减弱,当应用静点异丙肾 上腺素、Valsalva动作、洋地黄制剂、硝酸甘油后杂音增强。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达到15mm以上,或者室间隔与心室后壁的比大于1.3,就可以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中年人较多,起 病缓慢,最常见的是气短和水肿。起初发病时患者在劳累或劳动时有气短症状的 出现,之后在休息时、轻度活动也会发生气短的现象,患者常感乏力,或者是在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左心室舒张末的内径,男性大于 5.5cm,女性大于 5.0cm。 二、射血分数小于45%,或左心室缩短速率小于25%,更为科学的是每平方米的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大于2.7cm。

儿童肥厚型心肌病的诊疗方案

儿童肥厚型心肌病的诊疗方案 肥厚型心肌病(HCM)其特征为不对称、不均匀的心室肥厚,以左心室受累为主,右心室及室间隔亦可受累,心腔无扩大甚至变小,以左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早期心脏舒张功能受影响,晚期收缩功能亦受影响。 【诊断要点】 (1)症状: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心绞痛、运动耐受能力降低,易疲乏。②频发一过性晕厥,于突然站立或运动后发生,片刻后可自行缓解。③心律失常,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④猝死,心律失常,剧烈运动可发生猝死。 (2)体征:梗阻型胸骨左缘或心尖部可闻及2/6~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可伴有震颤。 (3)心电图:左房增大,左室肥厚,ST-T 改变,少数胸前导联出现异常深Q 波。 (4)超声心动图:重要的确诊手段,检查室间隔非对称性增厚或局灶、阶段性增厚,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4(>2岁),心房径增大。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可同时排除其他心脏结构异常。 (5)左心导管检查:左心室腔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增大。 (6)磁共振成像:室间隔和(或)室壁肌局限性或普遍性肥厚、僵硬,使心室腔变形、缩小和流出道狭窄。 (7)心内膜心肌活检: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的奇异肥大心肌细胞。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避免患儿参加剧烈运动,轻症、无症状、肥厚不明显且无阳性家族史者可长期随访、不予特殊治疗。有晕厥史者应行24h 动态心电图随访,发现和防治心律失常。 (2)内科治疗:主要应用β受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肌顺应性,同时有防治心律失常作用。禁用正性肌力药物,不宜使用血管扩张药及利尿药。 (3)外科及介入治疗:严重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脉压>50mmHg),可切除肥厚的室间隔组织,或经冠状动脉注入无水乙醇消融治疗,来解除梗阻。 【处方】 处方1:用于梗阻型心肌病。普萘洛尔1mg/(kg·d)[最大剂量3~4mg/(kg·d)],分3次口服。 或维拉帕米3~5mg/(kg·d),分3次口服。 处方2:用于非梗阻性心肌病。维拉帕米3~5mg/(kg·d),分3次口服。 处方3:胺碘酮10~15mg/(kg·d),分2~3次口服。 处方4:阿替洛尔0.8~1.5mg/(kg·d),分3次口服。 处方5:地尔硫卓初始剂量0.2~0.3mg/kg,口服,每日3次。最大≤3mg/(kg·d)或90mg/d。对β受体阻滞药无效者,换用钙通道阻滞药,可获效益。依据症状调节剂量。有严重传导阻滞者禁用。 【注意事项】

心脏磁共振

心脏磁共振 心脏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无损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通过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MRI能够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评估心脏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泵血以供应氧和营养物质给身体各个部位。而心脏疾病则是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重大威胁。传统的心脏检查方法如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一些信息,但对于某些病变的诊断和评估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传统方法相比,心脏磁共振在诊断心脏病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MRI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和多平面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心脏的各个结构和组织,并能明确异常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其次,MRI能够实时监测心脏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能对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心室壁运动等进行准确的评估。 心脏磁共振在评估冠状动脉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脏血供不足引起的一种疾病,通常会导致胸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通过利用MRI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可以识别狭窄、阻塞或闭塞的血管,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是否缺血或梗死,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措施。 此外,心脏磁共振还能够对心肌病进行准确的评估。心肌病是一类以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常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或心肌纤维化等。利用MRI技术,可以量化心室壁的厚度和体积,评估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并观察心肌组织的异常变化,对心肌病的诊断和分型有着重要的价值。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比,心脏磁共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相比于X射线和CT等辐射检查,MRI没有辐射的危险,避免了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同时,MRI不需要使用任何有害的对比剂,减少了过敏反

【临床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来源:门诊新视野 近十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 磁共振成像在心脏、大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越 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甚至是依赖,心脏磁共 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I)已经成为临床心脏常规检 查之一。MRI具有多序列、多参数、多平面成 像,高软组织分辨率、可重复性强、无电离辐 射及同位素射线辐射等优点。CMRI一次检查 即可以获得心脏的解剖、功能、灌注、代谢及 冠状动脉分布等综合信息[1],即所谓“一站式” 心脏检查。本文将对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临 床应用方面作一介绍。 一、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 心脏由于跳动时的复杂运动、血液无规则的流动、呼吸运动、心腔壁较薄以及周围脂肪较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磁共振对心脏的检查都受到较大的限制,即使是今天CMRI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然而,与过去相比CMRI已经取得可喜的进步,发展了很多CMRI技术,包括:黑血技术、白血技术、心肌标记技术、心肌灌注与延迟增强、冠脉成像、相位对比技术、心肌波谱技术、T1Mapping技术等,结合心电门控和呼吸门控技术来避免心脏跳动和呼吸运动产生的运动伪影。在各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2,3]。 (一)黑血技术 黑血技术是一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合反转恢复序列的技术,抑制血液信号,突显心腔壁或管壁,由于心腔或管腔内无信号故称黑血

技术。其包括压脂和不压脂技术,此技术最有利于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态结构,心肌或病变信号,心包膜及心包腔等。脂肪抑制序列可以更好鉴别心肌或病变有无脂肪,更好显示心肌水肿或炎症,是CMRI 常规检查序列之一。 (二)白血技术 白血技术是应用梯度回波或自由稳态进动序列的一种技术,使心腔及大血管内血流呈高信号,故为“白血”技术或“亮血”技术。白血技术通过整合相位编码和心电信号,在单一层面一个心动周期内可显示十余幅甚至数十幅不同相位的心脏图像,继而用电影方式连续显示,观察血流及室壁运动情况,即心脏MRI电影(cine MRI)。其主要用于心脏局部、整体功能(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肌质量、心壁收缩期增厚率等)的评价,也可半定量分析瓣膜返流程度,是CMRI 常规检查序列之一。 (三)标记技术 心肌标记技术是在心脏电影序列前,R波后立刻采用选择性RF饱和脉冲,饱和选择区域的心壁,使用线或网格形式标定心脏[4]。该技术可追踪心肌内部具体某一点的运动轨迹,能敏感地显示室壁轻微运动异常[5],研究整个心肌的真实运动和形变的模型。一次扫描中即可观察整个心动周期的心肌壁收缩及扭转情况,是非侵入性评价局部与整体心肌壁运动功能的重要手段。 (四)心肌灌注与延迟增强 MR心肌灌注成像是采用一种快速成像技术,在快速T1加权序列基础上,采用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序列即时成像。结合静脉团注钆对比剂,如钆贝葡胺(Gd-BOPTA),显示对比剂在心肌中的灌注、分布,类似心肌核素扫描,由于成像速度快,可以评估对比剂首次通过心肌的情况,因此称为“首过灌注”(First Pass),正常心肌灌注区呈均匀的较高信号,缺血或梗死区呈不同程度低信号区。10~15分钟后延迟扫描,获得心脏的延迟增强(late gadoliniumenhancement,LGE)图像,其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和良好的空间分辨力,能够准确识别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LGE不仅见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 一概述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心室肥厚,心腔无扩大,HCM又称特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SS)和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H),临床表现多样化,是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包括一组不同病因的疾病,其特征是具有异常的不能解释的心室肥厚而心腔不扩大,以左心受累为主,右室心肌亦可受累,心室肥厚不对称、不均匀,心室腔变小,以左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组织学上呈现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的一组心肌疾病。 二病因 1.遗传因素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可呈家族性发病,也可有散发性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散发者占2/3,有家族史者占1/3,家族性发病的患者中有50%的HCM病因不明确,50%的家族中发现有基因突变,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约占76%。 2.钙调节紊乱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钙调节紊乱,尤其是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与心室舒张功能有关。 三临床表现

儿童HCM多无明显症状,常因心脏杂音或家族中有HCM 患者而首次就诊,临床表现具有多变性,并因发病年龄而不同,1岁以下婴儿较1岁以上儿童严重,60%婴儿HCM有左、右室流出道梗阻,常发生心力衰竭,多于1岁之内死亡,1岁以上儿童通常无症状,只有少数发生左室流出道梗阻,但较婴儿易发生猝死。 婴儿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喂养困难,较重者发生心力衰竭,伴随青紫,心脏扩大,有心脏杂音或心律失常,少数儿童有呼吸加快,乏力,心悸,心绞痛,头晕,晕厥前兆及晕厥,并可于活动后发生猝死,即便无明显症状,也有发生猝死的危险,心力衰竭罕见,体征有脉搏短促,心尖搏动呈抬举样或双重性搏动,第1心音正常,第2心音多数正常,少数因左室流出道梗阻,出现反常分裂,胸骨左缘下端及心尖部有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于运动后即时加强,蹲坐位减弱。 四检查 1.一般血液检查 主要是筛查可引起心肌肥厚的代谢性疾病,如检查空腹血糖,血中肉碱,乳酸盐,丙酮酸,氨基酸浓度等;检查尿中氨基酸,有机酸等成分及其含量。 2.心内膜心肌活检 考虑手术治疗时应做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测定血流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心脏诊断技术研究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心脏诊断技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心脏诊断技术已 经成为了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优缺点等方面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心脏诊断技术,以期提高读者对该项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一、技术原理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以核磁共振原理为基础的成像技术。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原子 核在磁场作用下发生能级跃迁的现象。当核磁矢量在强磁场作用下进动时,通过加入合适的高频交变磁场,可以使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强共振吸收而发出信号。因此,可以通过对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得到不同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图像。 而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心脏诊断技术中,主要使用的是心脏磁共振成像(MRI)。通过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例如注射对比剂,仰卧或侧卧位等,可在特定时序下生成心脏图像。磁共振成像图像包含了心脏结构以及心脏运动的信息。 二、技术应用 1.心脏变异性疾病的诊断 心脏变异性疾病是指心脏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异常改变的疾病。基于磁共振成 像的诊断技术可以准确地测量心脏内腔、室壁和心肌的厚度、容积和运动情况,包括室壁运动异常、缺血性心肌病等。并且,可以通过对比剂的注射,进一步评估心脏分流和术后效果等。 2.心脏瓣膜病的诊断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发生损伤或异常改变的疾病。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 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瓣膜的结构、厚度和移动情况。通过测量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等重要指标,可以准确定量评估瓣膜的疾病程度和病变类型。

3.心肌病的诊断 心肌病是指心肌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的疾病。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技术 可以准确测定心肌的容积和质量,以及心肌运动的异常情况和功能异常变化。对于一些遗传性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等特殊类型心肌病,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技术还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三、技术优缺点 1.优点 (1)无放射线辐射:与传统X线、CT等医学成像技术相比,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技术不存在放射线的辐射问题,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2)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产生高质量的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心 脏结构和功能特征,诊断效果准确可靠。 (3)重复性好:对于心肌病、心脏变异性疾病等需要长期随访的疾病,磁共 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可重复性好的诊断结果,更有利于患者后续的治疗和管理。 2.缺点 (1)设备昂贵:磁共振成像设备的价格较高,对一些区域和医疗机构的普及 存在限制。 (2)不适用于部分患者: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技术在一些特殊患者群体中,例如儿童、孕妇、植入金属体等,可能存在使用限制。 (3)检查时间长: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技术需要较长的检查时间,这对患 者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和负担。 四、结论

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可以影响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从而出现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症状。然而,由于心肌病的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因此其诊断标准也比较复杂。本文将介绍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心肌病。 一、心肌病的定义 心肌病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肌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导致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以及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症状。心肌病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 二、心肌病的分类 根据心肌病的病因和病理特征,可以将心肌病分为以下几类: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不完全表现型心肌病、弥漫性心肌病、致死性心肌病等。 三、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促、胸闷、乏力等症状。此外,家族史和遗传因素也是诊断心肌病的重要参考。 2. 心电图 心电图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肌病。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可能出现ST段和T波改变、QRS波群增宽或左

束支传导延长等异常。 3.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可能出现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收缩功能不良等异常。 4. 心磁共振成像 心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肌病患者的心磁共振成像可能出现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等异常。 5. 心肌活检 心肌活检是一种直接检查心肌组织的方法,可以确定心肌病的病理类型和程度。然而,心肌活检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脏造成损伤,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四、心肌病的治疗 心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脏的负荷和改善心功能。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脏移植、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可以纠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支持性治疗主要包括心肺复苏、体外膜氧合等,可以帮助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总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诊断标准比较复杂。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结果,才能确定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

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评价心肌疾病的应用

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评价心肌疾病的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已经成为评价心肌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医生可以获取心脏组织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帮助诊断和治 疗心脏疾病。本文将从心脏磁共振的原理、应用和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深入了 解心脏磁共振在评价心肌疾病中的应用。 心脏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伤、不需要放射性物质的成像技术,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 来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在常规的心脏磁共振成像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心脏 的结构和运动情况来评价心脏的健康状况。而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实现对心脏组织的定量评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 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可以对心脏的各项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脏容积、心肌收缩 功能、心脏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通过心脏容积的测量,可以获取心室的收缩和舒张 功能情况,为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扩张性心肌病等疾病提供依据。心肌收缩功能的评估 可以帮助诊断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心肌病变等情况。心脏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的评 价也能够为心脏瓣膜疾病和冠心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比传统的心脏成像技术,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心脏磁共振成像 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磁共振成像无需 使用放射性物质,对患者没有辐射损伤,可以多次重复检查,安全性更高。心脏磁共振还 可以同时评估心脏的解剖和功能信息,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心肌疾病。对于冠心病患者,心脏磁共振可以评估心肌的灌注情况和心肌代谢活动,帮助医生判断心肌缺血的程度 和范围,指导血运重建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方案选择。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磁共振可以 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协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心肌病患者,心脏磁共振可以评估心肌的收缩功能和代谢情况,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心肌功能障碍并进行 干预治疗。 除了在心肌疾病的评估中应用,心脏磁共振定量成像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移植和 心脏再建手术的效果,指导心肌再生和修复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随着心脏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望实现对心脏病因的更深入了解和治疗的个体化, 为心肌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精准的方案。

心肌梗死的磁共振诊断

心肌梗死的磁共振诊断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年06月第20卷第3期 静息状态下或基础状态下心功能低剂量药物负荷下心功能最大和负荷后心功能正常正常正常高动力状态 缺血正常正常;严重缺血时降低(新 的室壁运动异常) 降低(新的室壁运动异 常);左室扩大(严重缺 血) 瘢痕降低降低降低 存活并缺血心肌(冬眠心肌)降低改善降低(双期反应) 存活但不缺血心肌(顿抑心肌)降低改善改善 非特异性降低降低改善 注:摘自:The Clevelanc Clinc Foundation,M anual of Carciovascular M edicine.2end ed.Philadephaia:Lippincont Williarns& Wilkins;表46.3 表1负荷超声心动图的反应及解读 心肌梗死的磁共振诊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琪 2007年最新发表的心肌梗死诊治指南将影像学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之一。影像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技术甚至能识别1g的坏死心肌组织,而被誉为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1],并已成为评估患者预后最具优势的方法之一。一.CMR诊断心肌梗死 CMR采用延迟增强扫描(delayed-enhancement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E-CM R)识别坏死心肌,其结果与病理解剖几乎完全符合[2],在心梗恢复期甚至急性期,均大大提高了诊断率。 1.提高心肌梗死的检出率

DE-CM R有助于在以下情况检出心肌梗死:①当超过血清心肌生化标记物检测时间窗,而无心梗特征性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表现者; ②心电图非Q 四.超声心动图的局限性 1.心肌节段图像不清 出现于约5%~10%行静息超声心动图,15%行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造成无法准确分析。 2.检测室壁运动的敏感性降低 随着胸痛缓解与采集图像之间时间的延长,静息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异常的敏感性逐渐减低。 3.鉴别心内膜下心梗的敏感性差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累及心肌厚度<20%时,静息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异常缺乏敏感性。 4.病因诊断敏感性低 静息超声心动图不能精确区分急性缺血或新发的或陈旧的心肌梗死,以及心肌炎或非缺血性心肌病。 5.传导障碍 左束支阻滞或心室起搏节律患者伴随室间隔矛盾运动,可能误被归入缺血性室壁运动异常。 6.负荷超声的局限性 如果在达到最大负荷状态之后超声探查时间明显延迟(>1min),运动负荷超声可能不能检测出室壁运动异常。多巴分丁胺负荷试验或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在女性患者中的敏感性低于男性患者,尤其是单一血管病变的患者。负荷超声心动图在左心室肥厚及单一血管病变冠心病(尤其是回旋支病变)的敏感性低。 作者简介 齐欣,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系。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3~ 9月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心脏内科任访问学者。参加多项部级课题及院级课题,主译《实用心内超声心动图及其在心

心肌炎的磁共振诊断进展

心肌炎的磁共振诊断进展 刘春晓;黄美容 【摘要】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肌炎都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即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充血、坏死和纤维疤痕形成.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与心内膜心肌活检(EMB) 相比具有安全、解剖清晰、可重复、可定量等特点.CMR通过不同的序列-T2加权、钆早期增强显像、钆延迟增强显像,显示不同病理改变阶段心肌损害的程度与范围, 还能检测心脏功能及形态结构.CMR还可用于心肌炎随访及预后评估.路易斯湖标 准综合了心肌炎不同病理阶段的CMR改变及心室功能、心包积液,可指导心肌炎 的诊断. 【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3(040)005 【总页数】4页(P305-308) 【关键词】心肌炎;心血管磁共振;诊断 【作者】刘春晓;黄美容 【作者单位】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心肌炎是指心肌有局部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引起心肌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各不相同,但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坏死和纤维疤痕形成是心肌

炎的共同病理特点。心内膜心肌活检(endomyocardial biopsy,EMB)是目前 心肌炎诊断的金标准,组织病理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PCR 技术检测病毒基因组,对心肌炎及感染病原进行诊断,但EMB因敏感性、严重并发症、检测成本、实用性及标准化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心肌炎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具有安全、解剖清晰、可重复、可定量等特点,不仅可检测功能及形态学异常,还能显示心肌炎的不同病理改变阶段心肌损害程度与范围,被广泛用于心肌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1 心肌水肿磁共振成像-T2加权 心肌急性炎症时因炎性细胞浸润可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Na+内流,出现细胞内水肿,随后出现水净流出,并使一些大分子如肌钙蛋白跨膜渗漏,最终导致细胞功能丧失。水肿是急性心肌炎症的特异性标志[1],代表心肌的可逆性损伤[2]。心肌水肿多见于病初的2~3周,因此水肿的存在有助于区别急性和陈旧 性心肌炎[3]。但也有研究表明水肿也存在于多数慢性心肌炎患者中[3,4]。CMR T2加权成像中,水肿组织呈现高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常选 用黑血序列及脂肪抑制检测和量化心肌水肿。心肌炎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水肿,局部水肿表现为明显的局部SI增强,而弥漫性心肌水肿时需对SI进行量化分析。水肿对心肌炎病因检查无特异性[1],水肿分布区域与病毒病因学之间也无相关性[5]。对于疑似心肌炎患者,存在心肌水肿却无不可逆损害时,心肌水肿与外周血中病毒基因的存在有相关性,水肿与病毒血清学进行联合分析可能对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决策更有帮助[5]。 2 心肌充血、毛细血管渗漏磁共振成像-钆早期增强显像 心肌充血是炎症存在的标志[6]。在急性心肌炎病程约4周,细胞膜破裂、心肌溶解和免疫应答使心肌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血管渗漏增多,从而导致造影剂进入毛细血管和细胞间质的量增多,在CMR上表现为在造影剂注入的前3~4 min,

心肌病变的MR表现修 (1)

心肌病变的MRI表现 【摘要】目的对多种心肌病变的MRI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 我院做MRI心脏检查,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24例,均进行MRI平扫,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各个期的MRI表现,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24例中,10例 为肥厚型心肌病,5例为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7例心肌炎,2例继发性心肌肥厚,上述各种心肌病变所对 应的MRI表现有其各自的特点。结论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心 肌病变的MRI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MRI心脏检查的诊断和临床诊断提供快捷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心肌病变 心肌病变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包括心肌病、心肌炎和系统性疾病等引起的心肌异常等,可 导致心肌梗死、心衰甚至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目前常用检测手段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单光子发射断层 显像技术,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等【1】。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场强MRI技术,具有无创伤性、无电离辐射、 软组织对比度好,特征性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血液流动,成像不受骨骼和气体影响等优点,成为评价心肌病变 最有竞争力的影像学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MRI多技术扫描检查心肌病变,并对不同心肌病变不同阶段 的MRI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做MRI心脏检查,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24例,男19例,女5例,年龄19-82岁,平均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促、心悸、呼吸困难等,其中7例有高血压 病史。24例均行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其中肥厚型心肌病10例,心肌梗死5例,心 肌炎7例,继发性心肌肥厚2例。 1.2检查方法 1.2 MRI检查:采用GE/Signa/ HDx 3.0T磁共振成像仪, 扫描前进行呼吸训练。患者取仰卧位, 将8通道心脏专 用相控阵线圈置于患者左前胸及背部,所有图像采集均在吸气末屏气状态下完成。扫描序列:①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 FIESTA )序列行左室短轴位、二腔心、四腔心层面电影成像。视野(field of view, FOV) 160x192,重复时间(TR)随心率变动,范围1000-2000ms,回波时间(TE)1.4ms,翻转角(FA)45°,层厚8mm,层间距2mm。②双反转恢复序列(double IR):FOV 256 x 192,TE 80ms,TR时间随心率变动,回波链长度ETL 24,层厚8mm,层距2mm。③心肌灌注扫描: 经肘静脉以4 ml/ s速率注入对比剂钆双胺注射液0.1mmol/kg,注入对比剂同时开始连续左室短轴位扫描,覆盖左室心底部至心尖短轴位靶区成像。采用快速梯度回波链序列(fast gradient recalled echo train,FGRET),FOV 128 x 128,TR时间随心率变动,TE 1.4ms,反转时间TI 250ms,翻转角25°,层厚10 mm,层间距0mm,ETL 4。④延迟扫描于心肌灌注扫描结束即刻以2ml/ s 速率注入对比剂0.2mmol/kg,延迟15 min后,采用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2DMDE序列),行心肌延迟左室短轴位、标准二腔心及四腔心轴面成像扫描,FOV 224x192,调整TI使正常心肌信号为零(黑色) ,TI为200~ 300 ms,TR时间随心率变动,TE1.4m s,激励次数(NEX)2,FA 25°,层厚8mm,层间距2mm。 1.3 影像资料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放射科MRI诊断医师对MRI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有差别者协商确定最终结果, 左室心肌分段采取美国心脏学会左室壁分段标准【2】,心肌强化程度及运动异常均采用5分法【3】,观察指标主要包 括心脏的大小,形态,心肌厚度及平扫、首过灌注、延迟增强时的心肌各壁信号改变,室壁增厚率在心脏短轴位 上进行测量,以收缩末期心肌厚度减去舒张末期心肌厚度,以同层面病变部位对侧心肌为正常对照。 【结果】 所有检查者的心脏平扫,心肌首过灌注和延迟灌注扫描均清晰显示心肌状况。正常者左室心肌各壁平扫及灌 注扫描的信号均一致。 10例肥厚型心肌病在MRI的表现主要是:①左室心肌不均匀增厚,其中9例超过15mm,主要累及前室间隔及 左室前壁中部和基底部,肥厚心肌/左室后壁厚度≥ 1.5;②7例伴有左室心腔缩小、左室流出道狭窄、左室舒 张功能减低、二尖瓣关闭不全等;③2例左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降低。④增强扫描均出现心肌延迟强化,均位于肥

MRI信号特点

MRI信号特点 第一节自由水和结合水 人体MRI主要对象实际上是水分子,人体组织中80%的水存在于细胞内,15%存在于组织细胞外间隙,5%存在于血浆中。MRI对组织中水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有必要研究水的MRI信号特点。 人体组织中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之分。所谓自由水是指分子游离而不与其他组织分子相结合的水,自由水的自然运动频率很高,明显高于质子的进动频率。而在大分子蛋白质周围也依附着一些水分子,形成水化层,这些水分子被称为结合水,结合水由于依附于大分子,其自然运动频率将明显降低而更接近于质子的进动频率。因此自由水的T1值很长,而结合水可使组织的T1值缩短。 组织中如自由水的成份增加,在T1WI将表现为信号强度降低,如脑水肿等。如果是结合水的比例增加,在T1WI上则可表现为信号强度相对增加,甚至表现为高信号,如含粘液成份的囊肿、脓肿中粘稠的脓液等。脓肿或有些肿瘤如星形细胞瘤,因为囊液或脓液中除自由水外还有结合水存在,因此在T1WI上其信号强度将不同程度高于基本由自由水构成的脑脊液。 第二节脑水肿 脑部疾病是临床MRI检查的重中之重,而脑水肿是脑部疾病最常见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可见于多种脑组织疾病。因此认识脑水肿的MRI表现对于脑部疾病的MRI诊断非常重要。 病理学上把脑水肿分为三种类型,即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及间质性脑水肿。 一、血管源性脑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是最常见的脑水肿,发生机制主要是血脑屏障的破坏,血浆从血管内漏出到细胞外间隙。血管源性脑水肿常见于脑肿瘤周围、血肿周围、炎症、脑梗塞、外伤等多种脑部疾病。发生于肿瘤或血肿周围的血管源性水肿多见于脑白质,脑灰质由于结构较为致密相对不易发生间质性脑水肿。但炎症、脑梗塞及外伤等引起的间质性脑水肿在脑灰质和脑白质均可发生。 血管源性水肿主要以自由水增加为主,因此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WI反应间质性脑水肿比T1WI更为敏感。存在于细胞外间隙的水分子扩散运动相对自由,因此在DWI上间质性脑水肿不表现为高信号,测量得到的ADC值往往高于正常脑组织。 有时在T1WI和T2WI上,肿瘤不易与周围血管源性脑水肿完全区分,可进行Gd-DTPA 增强扫描。肿瘤和血肿周围的血管源性水肿由于血脑屏障破坏较轻微,Gd-DTPA一般不易透过轻微破坏血脑屏障,因此一般无强化。炎症和脑梗塞可引起较严重血脑屏障破坏,Gd-DTPA 可以透过,因此常有强化,且更多见于脑灰质区。

2021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磁共振成像在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全文)

2021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磁共振成像在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全文) 心血管磁共振(CMR)是一种快速发展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和组织对比度,能够在一次扫描过程中完成心脏形态、功能及组织学的综合评估。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磁共振成像(LGE-MRI)能够准确识别梗死心肌、脂肪沉积和纤维化。在缺血性心脏病和非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磁共振特定的组织学特征,本文将重点综述心脏磁共振钆对比剂延迟强化在常见心脏病中的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 一、LGE-MRI技术及原理 LGE-MRI通常以钆喷酸葡胺(Gd-DTPA)为对比剂,该对比剂能通过毛细血管壁弥散至组织间隙,但不能通过结构完整的心肌细胞膜。正常心肌细胞外间隙体积相对较小,因此在灌注扫描时对比剂迅速排出。当心肌组织出现水肿、坏死或纤维化时,心肌细胞外间隙增加,对比剂滞留时间延长[1]。异常心肌组织在不同类型的心脏病中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高信号,该信号强度与对比剂浓度成指数正相关,因此哪怕是微小变化都能够检出,有助于识别多种急性和慢性心肌损伤。 二、LGE在各类心脏病中的临床意义

(一)缺血性心脏病 1. 冠状动脉梗阻性心肌梗死 当冠状动脉阻塞发生心肌梗死时,缺血灶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发展,因此缺血性心脏病的延迟强化往往呈内膜下或透壁性分布。长期以来,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均证实心肌梗死后延迟强化区域的大小、形状、体积与病理确定的梗死及纤维瘢痕组织范围一致并且敏感性高[2,3]。不仅如此,LGE -CMR还可以预测血运重建的获益,约20%-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血运重建后会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在LGE表现为高强化区域内的低强化灶,这一区域心肌损伤更严重,预后更差[4]。梗死边缘区是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病理基础,由存活心肌夹杂着梗死组织或瘢痕组成,在LGE图像显示为高强化区域边缘的中等强化灶。Robbers等[5]人的研究证实梗死边缘区的大小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相关 (OR=1.06,P=0.03),同时也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有效的预测因子[6,7]。 2. 冠状动脉非梗阻性心肌梗死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工作组意见书》将冠状动脉狭窄<50%的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心肌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心肌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2012-07-16 来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心肌疾病主要包括心肌病、心肌炎和系统性疾病等引起的心肌异常等。心肌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心肌疾病,有明显的形态、功能和电生理特征,既往按照临床表现、形态学和组织学基础等,分为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限制型心肌病(RCM)和致右心室心律失常型心肌病(AVRC)。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将心肌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心肌病又按照基因性、混合性和获得性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伤、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对比度好,特征性地显示心腔和大血管的血液流动,成像不受骨骼和气体的影响等优点,是心肌疾病的诊断和随访的重要影像学工具。本文简要介绍心肌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一、心肌疾病MRI的基本检查方法 心脏MRI能对心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评价,基本的成像方法是: (1)做常规定位像,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 (2)使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采集胸部横断面图像(层厚8~10 mm)。

(3)对左心室长轴位、四腔心位和短轴位图像进行定位: ①垂直于室间隔的长轴位图像为通过心尖和二尖瓣中点与横断面定位像垂直的图像。 ②四腔心位图像为与垂直于室间隔长轴位图像垂直并通过心尖和二、三尖瓣中点的长轴位图像。 ③短轴位图像通过垂直于室间隔层面采集获得,应从二尖瓣水平向心尖方向扫描。短轴位图像的最基底部层面应该位于之前所获得的长轴位电影图像上、紧贴舒张末期房室交界的心肌侧。 应用以上定位进行系列相应层面的心脏电影MRI成像。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增强MRI检查,观察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情况。在MRI扫描结束后,使用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包对心脏功能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 二、心肌疾病的心血管MRI评价 1. DCM:DCM以进行性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减低为特征,其病因复杂,病原体感染、中毒、遗传和免疫异常等均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有半数患者病因不清。DCM亦有家族发病的报道,家族性DCM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心肌病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心肌病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过去20年,随着对心肌病认识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心肌病的定义得到了多次修订,早期理解为与心肌功能障碍有关的心肌疾患,逐渐发展到必须排除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等其他病因,进而将心电障碍也涵盖在定义中[1]。 超声心动图、心脏CT及心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在心肌病的形态与功能、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然而上述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电离辐射、有创以及缺乏风险预测等。 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通过多参数、多平面、多序列成像可同时对心脏的解剖结构、运动功能、血流灌注和组织特性进行"一站式"评估,在心肌病病因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上具有独特价值,已成为心肌病最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手段[2]。 尽管发达国家CMR在心肌病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各种新的序列技术及临床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国内CMR发展仍受到设备投入、技术规范、专业人才及临床认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广泛应用。 为发挥CMR的优势,便于医疗人员加深对心肌病诊治领域新技术的认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共同组织并邀请国内心血管及心血管影像专业临床专家,经前期咨询、反复讨论、共同起草、多次修改并最终完成国内首个心肌病CMR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本专家组编写此共识主要目的:(1)总结国内CMR的临床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国际上CMR的重要临床研究和指南,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肌病CMR临床应用建议;(2)制定心肌病CMR检查规范化操作方案,便于有条件开展CMR检查的医疗机构参照借鉴;(3)推动我国CMR 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心肌病CMR检查流程 一、患者准备 1.确定无磁共振检查禁忌证:起搏器或植入式复律除颤器(ICD)仍是CMR检查的绝对禁忌证;体内铁磁性物体植入,但目前大部分冠状动脉支架系非铁磁性或弱铁磁性,在CMR检查中是安全的,其他金属性植入物需咨询或核对该具体金属性物质在磁共振检查中的安全性;慢性肾病4期或5期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1·1.73 m–2)禁用含钆对比剂,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肝病患者由于可能产生肾原性纤维化的危险也不宜使用;幽闭恐惧症。 2.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消除其恐惧心理,保证患者能顺利配合检查。 3.呼吸训练:CMR序列通常需要患者吸气末或呼气末屏气,以保持膈肌位置的相对恒定。 二、仪器和设备 1.设备:1.5 T或3.0 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2.心电门控设备:根据厂家与机器型号的不同,按说明书贴好电极。如果常规电极位置无法获得准确的R波触发,又非心律失常所致,则需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