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优秀作文

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优秀作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优秀作文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作文内容,我将课余时间分享优秀作文素材,作文轻松拿高分。

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艺论著中,就有不少著作接触到这个问题,对它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就是在这个方面卓有成就的著作。它在《物色》、《申思》等篇对形象思维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特别是《申思》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形象思维论述得比较好的一篇。

《文心雕龙·神思》是探讨创作构思问题的。刘耙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意识到文艺创作构思时思维形式的特殊性,因此,他对艺术思维形式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当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刘腮,不可能用“形象思维”这一科学的术语来表述。但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接触了形象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是刘勰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上可贵的贡献。

刘勰在《申思》篇一开始,就引用《庄子·让王篇》“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网之下”一语,赋以新意,说明作家在凝神构思的时候,他的思维是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的,这就是他所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的意思,也就是说进入文艺创作构思的时候,作家的思维活动范围是很宽广辽远的。这里就接触了艺术思维的一个特点,在文中刘勰对这个特点作了生动的描述: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里的描述,表现刘韶深刻地认识了形象思维中联想、想象这一特征。我们知道,文艺创作对于现实的反映,不是对现实生活自然主义的复制,也不只是对现实材料的简单取舍、组织,它包含有作家高度创造性的艺术概括,这就要凭借作家的联想、想象。正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即使在最简单的概括中,……也有一定成份的想象。作家在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概括时,就更需要想象和联想了。这其中包含了作家对过去生活的忆起,包含了作家的艺术虚构,包含作家对事物的夸张。所以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可以飞回千年以前的时间里或飞越于千百年后的岁月(“思接千载”);他的视野可以在万里广阔的空间翱翔(“视通万里”)。这就说明了刘韶充分认识到形象思维中联想和想象的特点。

不仅如此,刘韶还提出形象思维的联想、想象,总是和具体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艺术思维总是伴随着具体的客观事物形象而言的。也就是说,作者在进行艺术思维的时候,在他的眼前,就会出现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风卷云涌的艺术画面;思想和外物的具体形象在一起,遨游在广阔悠远的空间时间里面。过去有些同志以为“神与物游”是指作家的精神与客观事物融会贯通。这样理解看来还欠准确。其实这里所说的“神与物游”以及《物色》篇所说的“写气图貌,既随物而

宛转”中的“物”,都不是指客观原有的事物,而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刘赫的这一论述,说明了他已经对艺术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伴随着形象有了很好的认识。作家在构思的时候,总是伴随着事物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鲜明生动的感人的作品。

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优秀作文

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优秀作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 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但如写作慢而才学浅薄,快而结构凌乱,都不可取。所以,如见识广博,突出重点,构思较快而不凌乱,那么对写作就很有帮助。

中考语文复习:《文心雕龙》作文心法

《文心雕龙》作文心法 刘勰《文心雕龙》五十篇,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文学评论四部分,是他对他之前的古代文学的基本看法总结。兹从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摘编该部著作中对现在作文写文章有指导意义的部分内容,以指导需要写作的人们,以利于人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创作论 《神思》篇 原文: 【原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①,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②,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神居胸臆,而志气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⑤。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⑥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⑦,疏瀹五藏,澡雪⑧精神;积学以储宝⑨,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⑩,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11,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注释】 ①悄:静寂无声。动:变化。容:容颜。用容颜的变动来代替眼神的变动。 ②睫:眼毛。眉睫之前:即眼前。 ③神与物游:神,神思,指想象活动。物,物象,指作家头脑中主观化了的形象。精神和外物一起活动,即思维想象受外物的影响。 ④志气:情志、气质。情志和气质支配着构思活动。 ⑤辞令:语言或文辞。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和语言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枢机:关键,即主要部分。 ⑥遁:隐避,逃遁。 ⑦虚:虚怀。静:安静。贵在虚静:刘勰从先秦道家和荀子那里引入文学创作并加以改造的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虚才能全面接纳各种事物并很好地认识事物形象的各方面,二是

虚才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排除干扰,专心一意,更好地驰骋想象,释放感情。 ⑧澡雪:洗涤。以上三句是要求作者思想净化,毫无杂念。 ⑨宝:指知识。 ⑩研阅:研究观察。照:察看,理解。这句是说通过观察研究尽量去明白事理。 11元:杨校作“玄”。元解:懂得深奥的道理。宰:主宰,指作者的心、脑。 【译文】 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的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中去了。”这就是说的想象的方法!文章的构思,它神奇的想象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飞翔得十分遥远。只要默默地聚精会神的思考,那念头便可以接通千年之间;悄悄地改变容颜,视线便好像能够看到万里之外。在吟哦咏唱中间,可以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声音;在你凝神思想之间,眼前就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作文构思时发挥想象力所构成的啊。所以写作构思很奇妙,可以使内心的想象与外物相交接。神奇的想象由作者内心来主宰,而意志和体气是支配它们活动的关键;外物由作者的耳目来接触,而语言是掌管它们的表达机构。当这个机构灵活通畅的时候,那事物的形貌便可以描绘出来,没有隐蔽得了的;如果支配想象的机构受到阻塞,那神奇的想象就会逃遁隐蔽,也就精神涣散了。所以酝酿文思,着重在虚静心志,清除心里的成见,宁静专一。这就要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来储存珍宝,要斟酌辨析各种事理来丰富增长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来进行彻底的观察;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然后才能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就像有着独到看法的工匠能自如挥斧一样,凭着想象来进行创作: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也是谋篇作文的重要开端。 【原文】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①,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③,暨乎篇成,半折心始④。何则?意翻空⑤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⑥。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⑦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⑧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注释】 ①规矩:作动词用,按一定规矩加工,指对事物的揣摩。虚位:指存在于作家头脑中虚而不实之物。 ②溢:满出。这二句指构思中想到“登山”与“观海”的情景。 ③辞前:作品未写成之前。辞,指作品。此二句指想象比文辞丰富得多。 ④半折:打了一半折扣。心始:心中开始想象的。此句是说写出来的文章不能表达原来的想法。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 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 《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 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进而去体会那种无穷的意境。 再有《乡下人家》一文描写乡下人吃晚饭一段中天高地阔地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那种吃地意境,老师通过描绘引读、加上诗句品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到那天高地阔的画面的情境中,进而唤起对乡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赏音韵之美

《神思》文心雕龙

第一,神思的美学概念的来源(形成过程) 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包括了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 “神思”一词并非刘勰首创。“神思”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的鼓吹曲,主要用来描绘人的精神面貌。三国时期的曹植在《宝刀赋》中最先使用“神思”这一概念来表示人对事物的想象。赋中有一句说的是工匠“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意思是说工匠给宝刀精心锻造一个日形的柄,是受了神灵的启发,依据神灵的启示来进行造像。之后,不少人都运用了“神思”这一概念。如:《三国志·蜀书·杜琼传》引谯周语:“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三国志·吴书·楼玄传》引孙吴华核的《乞赦楼云疏》中即有“宜得闲静,以展神思”。《晋书·刘寔传》:“吾与刘颖川兄弟语,使人神思清发,昏不假寐。”稍后于刘勰的南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刘宋画家宗炳《画山水画序》中也有“万趣融其神思”的说法。虽然人们对神思的具体意义的解读不同,但都认为“神思”是一种想法。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神思”已经是一个引起了普遍注意的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现象,因而论创作,不可不论“神思”。 陆机的《文赋》第一次较明确地谈到了艺术的想象问题。他概括想象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在写作过程中,想象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期穷形而尽相”最后可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逼真地描写。陆机在《文赋》中,虽较为形象地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过程,却未用“神思”一词,且缺乏理论的说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做了详尽的阐释。对于神思,刘勰是这样解释的:“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刘勰认为的“神思”是超越时空的心理活动。刘勰的所谓“神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形象思维”或“艺术想象”。 神思的提出将中国美学中的文艺创作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之前人们注意到的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首先注意到的还是审美情感的发生和表现,至曹丕的《典论·论文》又为这种传统加入了一个新的要素:气质。而陆机的《文赋》才开始注意到文学创作的想象特征。但陆机所说的想象,还带有经验描述的性质。至刘勰,艺术想象这种心理活动,才正式被命名为“神思”;而它的规律,也才可能被揭示出来。 2.“神思”的内涵 《神思》就是想象与构思,这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本文讲的是运用神思来进行文学创作,即以想象为特征的艺术构思问题。神思具有以下几个内涵:第一,超越性 开篇指出:“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此句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一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磨砺,到了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熟知,实在不可谓不经典。历代文人对它的评价也都很高,沈约评价道“深得文理,常陈于几案”,宋朝黄庭坚说:“所论虽未及高,然讥弹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鲁迅曾说过:“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之《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孚德之《诗学》。”于是这个学期我研读了一下刘勰的这部经典之作,虽然没有完全读完,不过对于里面的内容以及思想都有些了解,而且此文为标准的骈文,有些词句朗朗上口,对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下面就简要谈谈自己对于这部书的一些感想吧: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这是我对此书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初步认识。下面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体大思精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

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 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二、核心思想 《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诗》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这些都是刘勰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下了如“故知文变染乎世情,……虽百世可知也”等这样的命题。 关于文学的文体,在刘勰心中,文学作品的范围很广泛,把经、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纳入进来了。他用了二十篇来阐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分文“文”和“笔”两大类。对于每种文体,刘勰都从四方面考虑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思是要推究各种文体的根源与流变,解释其名称,彰显其名义,选择代表性篇章,阐述其体质特征,规格要求,要领方法,力图在理论上形成系统。分别对诗歌、楚辞、汉赋加以重点论述。 关于文学创作,这部分历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或许这部分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在这部分,就作家、文章等角度而言,论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维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与物游。”论作家的情感投入,如《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采》篇:“昔诗人什篇,……此为情而造文也。”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刘勰认为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必须具有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是难以感染人的。刘勰还论述到了作家的个性风格,认为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有四个因素:才、气、学、习。如《体性》:“然才有庸俊,……其异如面。”还论及了文章的写作步骤,在《熔裁》篇提出了“三准”的说法,论文章的表达方式如《征圣》篇:“或简言以达旨,……或隐义以藏用。”除此之外,刘勰还论及了文章的修辞方法,具体体现在《夸饰》、《比兴》等篇目中。 关于文学批评部分,刘勰的观点是比较新锐,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论及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方法、标准、文学批评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如《知音》篇:“是以将阅文情,……六观宫商。”等语句。 虽然,《文心雕龙》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最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著作,仔细研读这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创作,这部经典作品也就会永放光芒。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笼罩群言,包举宏纤”,向为历代学人所重。在学“汉语文言”文学专业时,也曾听说过此书,一值想拜读。或因无书可读,或因古文版费时太多,一直未能如愿。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译丛书”,恰有此书且已全译白话,终能一了心愿。适逢办公厅机关开展读书活动,现将粗读此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梁书》、《南史》均有《刘勰传》,是研究刘勰家世和生平事迹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惜其史笔简要,语焉不详。老一辈“龙学”大家,如范文澜、杨明照等,虽多方涉猎,使之眉目渐清,但亦屡有歧见。后之研究者多综合各家之说,摡言其要,或斟酌献替,存疑再考。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即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即今江苏镇江。他的祖父刘灵真,系刘宋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总其历程,可分四个阶段: ⒈少年苦读。从出生到入定林寺,历时约二十余年。刘勰少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二十岁左右,又遭母丧,孤寂无依,萧索度日。以家贫而不婚娶。但他“笃志好学”,自七岁起,即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执著地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 ⒉佛门试功。定林寺是佛教名刹,高僧云集,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得以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积十余年”,达到了“博通经论”、“长于佛理”和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经僧祐审阅,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刘勰在僧祐主持下编定佛经的过程,深受其浸润和陶染,大约在他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即完成了空前的文论伟著《文心雕龙》。 ⒊出仕从政。《文心雕龙》被沈约“大重之”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奉朝请,开始走入仕途。此后历任南梁王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绩和梁武帝的第四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宏的记室,掌文书;继又兼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管章奏;再迁步兵校尉,执掌宫廷卫戍。作为幕僚、侍从人员,刘勰的渊博学养一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当时门阀森严的环境中,他仍然只能是一介“位卑多诮”的“文士”。《梁书?刘勰传》载,“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曾“有文集行于世”。今虽已散失,但仍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可以想见,刘勰虽身在王府衙署,但仍力图“达于政事,匡世济民”。后高僧僧祐逝世后,再入定林寺,协助慧震沙门撰经。 ⒋燔发出家。从奉敕再入定林寺到“未期而卒”,历时约10余年。定林寺的经藏,本已由僧祐和刘勰编定完毕,惟此后二十余年间,僧祐又收集了许多经卷,而未及整理,梁武帝至为关注。刘勰奉敕再入定林寺撰经。僧祐74岁园寂,刘勰“于寺变服”,“改名慧地”,叶落归根。不到一年,刘勰去世。 漫长的岁月,执著的追求,未能使刘勰实现“纬军国”、“任栋梁”的政治抱负,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 文:文驰;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二 《乐府》篇在《文心雕龙》中序列第七,属于文体论。全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含义、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乐府的产生及从汉到晋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最后还说明诗人在《明诗》外另写《乐府》的原因。 我读《乐府》篇最大的收获便是知道乐府的定义。因为在此之前,对于乐府的定义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乐府既可以指汉魏六朝的宫廷音乐机关,又可以指称通过乐府歌唱而形成的诗体,还包括历代文人对这种诗体的拟作等。读完刘勰的《乐府》篇对于这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关于乐府是什么,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说的很详细,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说,刘勰在文章开头就指出:“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意为乐府包含了吟咏、歌唱、演奏等方面,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 从《乐府》所在《文心雕龙》的篇次来看,它是属于文体论部分,且在《明诗》与《诠赋》之间,很显然刘勰认为乐府是介于诗、赋之间的很重要的文体。在论述乐府的起源之时,一方面他指出乐府来源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阕”等三代之乐,以及涂山歌于“候人”、有娀谣乎“飞燕”,来自于等方之音,同时他还说“讴吟土风,诗官采言”,可见乐府的来源不仅是礼乐,还有乐官从民间采集而来。他还提出“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即音乐本来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灵深处。在第三部分他论述了音乐和诗歌的关系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只有“诗声供雅”才能符合礼制的需要。所以通过刘勰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心雕龙》中提及的乐府是个围绕宫廷祭祀礼仪而建立起来的关于音乐与文学的概念,所以刘勰关于乐府的定义是多角度的,既有本质的论述,也有政教作用的看法。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三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1 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2 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

浅谈《文心雕龙神思》

浅谈《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的文字很美,行云流水,以最美的语言讲述写作理论,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有较深刻的总结,不可多得的好书。前面写的都是文体,对《文心雕龙》真正开始感兴趣是从《神思》之后。这篇文章对写作的艺术构思 我认为神思的前提是思.让大脑细胞保持一种运动,活跃,亢奋状态,随时都有创作的冲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前就知道这句话,以为只是简单的观风景而已。如今找到了它的出去,对这句话也有了深刻的理解。文章中的大意是这样的,想象活动刚一开始,千头万绪竞相涌起,既要按一定写作规矩虚构意象,又要对不够具体的形象精细刻画,想到登山,满目都是青山;想到观海,沟中全是大海。不知自己才能究竟多大,仿佛可与风云并驾齐驱。动笔前气势要比文辞大一倍,写成文章只能表达构思的二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呢?竞想凭空设想易于奇妙,语言字字落实难于互朽。因此想象转化为意象,语言转化为形象,贴切则天衣无缝,疏漏则离题千里。有时情理就在内心却求之于域外,有时事物的义蕴就在眼前却以为远隔山河。因此培养思想感情,锻炼艺术技巧,无须凭空苦思;掌握写作的关键,就不必枉费精神。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这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必将高于生活的原因。“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志气与辞令在刘勰看来是决定着想象的关键因素。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动力,而想象则沿着思想感情的方向进行,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气定神闲,思想要坚实深刻,感情要真实充沛,这样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的毛病。另一方面辞令,也就是语言,强调这才是思维的工具,意象是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才能准确地传达美。所以每一个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要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是表情达意的基础。

《文心雕龙》读后感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实在惭愧,当看到同学分享的竖版、繁体、影印版的《文心雕龙》时,我是拒绝的。个人对理论性文章实在难以提起兴趣去研读,总觉得那些理论很绕,很伤脑筋。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又哪来那么多闲心去思考那些复杂、奥妙的哲学理论。最为学习任务,找了简体版的《文心雕龙》来读,读了几篇后却也慢慢有了感觉。 下面我将呈现我阅读《文心雕龙》时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文《文心雕龙·原道》 “什么是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基础问题,曾在研读《文学理论入门》时给了我很大的困扰。《文心雕龙·原道》里面对“文”与“文学的关系”做了层级分明的解释,大概就是“自然之纹—人的思想—语言---文章”这样一个包含演变顺序和层级的过程。“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载”,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人做为万物之灵长,是天地的核心,有着复杂完美的文化体系。然而,人以外的万物呢“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花草上的纹路又何不是花草的美丽文章呢古人相信万物有灵,都有其喜怒哀乐,因此敬畏自然,相信因果循环,心里有一把“刀子”在规训着他们。到了现代,我们对自然认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透彻,也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文化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的就是,我们慢慢失去了信仰,变得无所畏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承载了一个名族甚至一种文明的延续,当这个名族的文化消失了,那么这个名族也就消失了。 圣人《文心雕龙·征圣》 《文心雕龙·征圣》里说: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意思就是说写文章必须学习圣人,因为圣人全面观察事物,得其最奥妙之处。在现在看来,只是抑制个人的发展,限制个人思想,实行思想统治。其实,个人对圣人并不十分认同,受到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圣人给我的印象就是迂腐,固执,甚至是虚伪,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使圣人思想变了味。为什么从古至今就春秋战国时期出了那么几尊圣人圣人是我们的榜样,同时却也是我们的束缚,我们只能仰望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他们,然后把他们的精神遗产卖个好价钱。 史传《文心雕龙·史传》 历史又是一个头疼的方向,常记不清历史人物和年代,历史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团乱麻。想想挺羡慕那些在史书里留下名字与故事的人,他们死了,但他们的故事还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在史书里他们还活着。这样的人虽只是极小一部分,但就是他们构建了整个历史。如果将历史比喻为一条河,那么这条河便由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的人构成的,无名者只是这条河的背景。一只以为自己很不一样,但在历史长河之前,自己从未存在过,想来也是一种悲哀。 思与得《文心雕龙·神思》

论《神思》中的想象

论《神思》中的想象 摘要:想象是文学创作表现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的创作离不开想象,离不开形象思维。作者把自己的印象、感受和生活中所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事物表达出来,更离不开想象。而在古代诗论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的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丰富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想象超时空文学创作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的一部巨著,其宗旨是指导写作,是一部文章作法。本文通过对《神思》篇的研读,探讨想象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由于资料、学识有限,不足之处恳请读者和专家不吝批评。 何为神思?文章开篇名义——古人云:“形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所谓神者,《易》释:“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以神状思,则是指艺术想象不受时间限制,变化迅疾,神妙莫测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对于人的思维、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早已有所认识。《荀子·解蔽》篇所说的“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以及《淮南子·真训》:“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等等,不胜枚举。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更是具体提出:“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明确指出,想象有一种超时空的特征,文章的构思要不受时空的限制,以此达到熔铸古今物我与一炉的效果。好的文学作品,以及作者在创作过程的文学思维更是具有这一特点:身在此然心在彼,有时空感,且不受主体所处时空的限制。 诗仙李白,是我们较熟悉的一位诗人。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奔放,豪迈不羁;善于驰骋想象,恣意挥洒,更是成为经典之中的经典。仅在其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是随处可见。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26 句中:在清风明月的陪伴下,一夜之间由东鲁飞到镜湖,又至剡溪,拜访谢公,听闻天鸡报晓。其由梦境转入恍惚朦胧的状态,由人间升至神仙世界。于是有仙界奇遇:但闻熊咆龙吟,震彻山谷,森林为之动颤,山峦为之惊讶。接下来更是近乎荒唐之境“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刚才还是暮色森森,令人惊惧。刹那间,电闪雷鸣更是不可名状。凭借着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借助非现实的神话,使梦境越来越奇,越来越幻,令人眼花缭乱,耳目俱不暇接。几经曲折和推波助澜,梦境到了高潮,幻想到了极点,作者自身的理想和希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达到了极致的表现效果。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想象,使读者欲罢不能。更是对李白其发诸无端,瞬息万变,一泻千里、不凿痕迹的想象不禁拍案叫好。如此例子在其它作品中更是俯拾即是,随手拈来。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尤其要注重对想象的运用,要体会“神思”的真正含义。摆脱我们自身所处的限制,上至苍穹浩渺之界,下通幽冥无极之境。意之所至,心之所至。当然,这里的想象并不是一味空想,毫无章法的。它是一种超脱的艺术审美方式。 紧接着,刘勰又做出一个补充:“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是《神思》篇指出的在进行艺术想象时,必须要注意的一个心理状态:虚静。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变化。刘勰将这一观点,建设性地引用到文学创作中去。他指出文学思维在超时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文心雕龙神思 篇一:[文心雕龙神思]山水中的人生哲理 1.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海不拒绝点滴的水,因而能使自己这样浩瀚;山不拒绝一土一石,因而能使自己之样崇高,山水中的人生哲理。辞:拒绝。 [出处]《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2.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水蓄积得不深厚,那它就没有力量托浮起大船。积:聚;负:托浮。 [出处]《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堆积泥土,垒成高山,风雨就从那里产生;汇聚水流,成为深潭,蛟龙就在里面出现。 [出处]《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深溪:深谷。 [出处]《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5.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深广。原喻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让:推辞,拒绝;择:选择,引申为舍弃,作文素材《山水中的人生哲理》。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6.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许许多多河流要学大海,(流行不息)终于流入大海;丘陵要学高山,(但停止不动)最终不能到达高山的高度。 [出处]汉·扬雄《扬子法言》:“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 7.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安静地听,却听不见雷霆的声音;仔细地看,看不见泰山的外形。熟:仔细,熟练。 [出处]西晋·刘伶《酒德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维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维 关于《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外物、思维、文辞关系的论述 《文心雕龙》可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总论和文体论论述的是文学的基本原则,论证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以及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论和批评论。对于想寻求写作技巧上的突破的人来说,行而上的道并不是我们关心的,因此更多的将目光放在创作论上,因为直到这里刘勰才算真正地手把手教你怎么写文章,怎么将文章写漂亮,写流畅。因此在刚刚进入写作门槛的我们看来,创作论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我们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规律与写作技巧的研究是具有高度总结性与突破性的。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因此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认为想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对于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然后便具体来说刘勰提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则将重点放在了写作之中应该如何想象,想象思维应该如何培养上。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这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必将高于生活的原因。“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志气与辞令在刘勰看来是决定着想象的关键因素。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动力,而想象则沿着思想感情的方向进行,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气定神闲,思想要坚实深刻,感情要真实充沛,这样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的毛病。另一方面辞令,也就是语言,强调这才是思维的工具,意象是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才能准确地传达美。所以每一个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要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是表情达意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如何才能够运用想象,刘勰认为在写作的时候“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但是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想,更不能胡乱凭空地想象。刘勰认为想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想像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则是全篇的纲领,如果想像脱离了现实便失去了依持。文学创作有赖于平时的积累,成竹在胸“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所以才能“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这都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大自然和万事万物经过了细致地观察之后才逐渐做到的。从容不迫地直抒胸臆,笔下文思泉涌,一挥而就,都是刻苦锻炼出来的结果。 人的文学禀赋和文学风格是天生的,但这并不影响不同的人在文学上取得同样辉煌的成就。刘勰举了司马相如、扬雄、桓谭、王充、张衡、左思等人为例来说明不同禀赋和风格的人都可以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这取决于个人的

文心雕龙论文

《文心雕龙》“虚静”探微 12级古代文学:李铭泰 摘要:虚静是《文心雕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历来学者对此的含义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以致发生争论。但是他们都没有把“虚静”放在原文中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力图把虚静说还原到《文心雕龙》文本中,尤其是放在创作论部分中探讨。说明虚静作为一种创作中的状态,它对物、情、言这些重要文学创作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并指出虚静说是贯穿整个创作论部分的重要线索,对纠正当时的文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意在通过这些论述更加客观地诠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使用“虚静”一词的真正含义和目的。 关键字:虚静;物;言;情;关系; 一、虚静的含义 “虚静”一词出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中。其文曰“是以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①。我们知道刘勰的创作论是以《神思》篇为纲的,作者在此篇中对于“虚静”作了相关阐述。所以“虚静”一词在《文心雕龙》里是十分重要的术语。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中虚静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主要以汪春泓为代表,他认为虚静主要来源是佛教思想。②第二种主要以王元化、杨明照为代表,他们认为虚静来源于荀子“虚壹而静”的思想。③第三种主要是以黄侃先生为代表,在《文心雕龙札记》他认为虚静与老庄道家思想相关。④另外,张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龙>神思论》中取众家之所长,折中以上三种观点,他认为虚静应该是“以佛道为主,而兼有儒家之长”。⑤笔者认为,以上各家都有一定 ①(南朝宋)刘勰著、戚良德释.《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321—322.以 下原文均引此书 ②文心雕龙研究第4 辑,《〈庄学〉与〈文心雕龙〉关系的重新讨论》,汪春泓.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汪春泓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引用老庄之语,不过是他表达思想的筌蹄而已。刘勰的佛家思想是用中土文献典故来表达的。刘勰所说的“虚静”已度越老庄,直臻佛境。刘勰创作论,其主干应是佛学思想,而非《庄》旨。 ③王元化. 读《文心雕龙》[M],新星出版社,2007年。在《刘勰的虚静说》一文(第113-117页)指出,刘勰的虚静说和老庄的虚静说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消极一个积极,区别十分明显。先秦诸子提倡虚静说的并不止道家。荀子“虚壹而静”是说:虚则入——心能虚,才能摄取万物万理;壹则尽——心能壹,才能穷尽万物万理;静则察——心能静,才能明察万物万理。此说也是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前的准备手段而提出的,这与刘勰把虚静作为一种构思前的准备手段并无二致。 ④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M] ,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文中作者引《庄子》“惟道集虚”以及《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来解释“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⑤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