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

《文心雕龙》一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磨砺,到了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熟知,实在不可谓不经典。历代文人对它的评价也都很高,沈约评价道“深得文理,常陈于几案”,宋朝黄庭坚说:“所论虽未及高,然讥弹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鲁迅曾说过:“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之《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孚德之《诗学》。”于是这个学期我研读了一下刘勰的这部经典之作,虽然没有完全读完,不过对于里面的内容以及思想都有些了解,而且此文为标准的骈文,有些词句朗朗上口,对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下面就简要谈谈自己对于这部书的一些感想吧: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这是我对此书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初步认识。下面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体大思精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二、核心思想

《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特别是扬雄以来的“原道”、“宗经”、“徵圣”的观点﹐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他立论的根本依据﹐给他的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

三、文学史观

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

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风骨》)。“新意”和“奇辞”的创造﹐都是离不开“通”﹐即继承的。不然﹐“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正如刘勰所说:“略语则缺,详说则繁。”以上便是我对于此书的一些认识,就说到这里吧。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 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 《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 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进而去体会那种无穷的意境。 再有《乡下人家》一文描写乡下人吃晚饭一段中天高地阔地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那种吃地意境,老师通过描绘引读、加上诗句品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到那天高地阔的画面的情境中,进而唤起对乡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赏音韵之美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 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 __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从刘勰《明诗》

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进一步来说,刘勰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两汉的学术背景有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开始确立,官方把《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还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负责传授,《诗经》地位之高堪称“正体”。并且即使不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依然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正如《宗经》中所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后世诗赋类韵文都是从《诗经》中发展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正体”。 在苏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文心雕龙》一书,不禁感慨万千。 据说作者之所以写下《文心雕龙》还有一段趣事:有一天刘勰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手捧丹漆礼器,跟着孔子南行……伟大的先圣竟然垂梦于他,刘勰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刘勰最先想到的是要阐明圣人的思想,莫如替经典作注解了,可是过去马融、郑玄等学者已把圣人的思想阐发得够明白了,他就算有深入的见解,也未必能自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一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磨砺,到了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熟知,实在不可谓不经典。历代文人对它的评价也都很高,沈约评价道“深得文理,常陈于几案”,宋朝黄庭坚说:“所论虽未及高,然讥弹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鲁迅曾说过:“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之《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孚德之《诗学》。”于是这个学期我研读了一下刘勰的这部经典之作,虽然没有完全读完,不过对于里面的内容以及思想都有些了解,而且此文为标准的骈文,有些词句朗朗上口,对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下面就简要谈谈自己对于这部书的一些感想吧: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这是我对此书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初步认识。下面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体大思精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

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 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二、核心思想 《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

文心雕龙书评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书评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唐代大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理论著作, 也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经典。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 匪浅,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心雕龙》一书以其独特的思辨性、叙述性和批判性闻名于世。 作者刘勰以独到的眼光和才华横溢的笔触,深入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要素、结构和风格,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批评。在 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深刻的思考,而且还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 首先,刘勰以一种深刻的思辨方式,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要素。他讨 论了文学的核心概念,例如“文学之道”、“文之韵”等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读和理解,读者能更好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内涵和意义。同时, 他还探索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要素,为读 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视角。 其次,刘勰通过生动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和 特点。他以众多经典作品为例,详细解读了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 构和文学风格,深入剖析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不仅让读者对于文学 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使读者对于文学创作过程有了更加清晰 的认识。 最后,刘勰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评价和指导。他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批评意见,对于文学作品的改进和提高提 供了有效的建议。这些批评观点既有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也有对整 个文学时代的评判,使读者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领悟到了文学创作的奥秘与魅力。 这部书不仅是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以文学为主题的文 学作品。刘勰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洞察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创作了这样一本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总的来说,读《文心雕龙》是一次充满收获和启迪的阅读体验。通 过这本书,我不仅加深了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于文学本身 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我会将这些宝贵的思考和启示运用到我 的写作和阅读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相信,《文心雕龙》将一直是我书架上的珍贵之作,我也会时常翻阅,不断从中获得新的 思考和灵感。

关于读后感作文500字(通用37篇)

关于读后感作文500字(通用37篇) 读后感作文500字篇1 寒假里,妈妈特地为我买了本《说春秋》。读着它,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古代,感受着血雨腥风的春秋。 《说春秋》的内容十分丰富。它讲述了几千年前,春秋时代,各个国 家发生的事。强大的齐国与楚国力战争雄。齐桓公野心高涨,楚王杀敌心切,毫不懈怠。源于齐楚的战争,一触即发。而在晋国,心狠手辣的骊姬,为了儿子奚齐夺得王位,不择手段。她不仅害死了公子申生,还一再挑起 境内之战。公子重耳为避免骊姬追杀,四处流浪,颠沛流离,幸得一个忠 心不二的非凡团队。他们走南闯北,忍辱负重,直到王者归来。在国家边 缘的秦国,正悄悄崛起,因倾慕中原,而与晋国联姻,说不清两国的恩恩 怨怨。改朝换代,腥风血雨,有多少伟人,英年早逝,倒在春秋的历史阴 影脚下! 春秋的经历,揭示了不少真理:时间一去不复返。要控制好自己的举止。 寒假,的确挺无聊,于是,我总会,以看电视虚度时光。但读了说春 秋以后,我仿佛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或许,命中注定生命的长短,那么,每一天都是生命的倒计时,怎可虚度?我们每一天都能做很多 事情:看书、读书、学习、复习、工作、做家务······既然有时间 可以自由,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要珍惜时间,就要控制自己。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一个举动,而毁 了自己的一生。随时抑制住自己,鞭策自己,让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是 合理的!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成长 阶段。也许是精彩的,也许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可以由时间而改变! 读后感作文500字篇2 经诗社社友推荐,近来读了一本《花田半亩》,不知你们是否读过, 我读后的感受是:当一个作品与生死相关时,读者必会为之动容。 这是一本绝唱,我以为我不会读,随意翻阅了几页,我竟对它起了兴趣,想要读的兴趣竟一发不可收拾,她的文字略显伤感,多是苍白、灰白、纯白的字样,也有蓝色的记叙,如:蓝色的学校,蓝色的校服,蓝色的天空,一如白色,蓝色给人的感觉亦是伤感,这本书的前言是一些对她的介绍,说她最喜欢的花是龙胆花,龙胆花的话语是爱上你的忧伤。是对病痛 的恐惧么?为何会如此伤感?但细细读来满是她对为数不多的生命的感叹,终于明白为何会那么多人为她落泪,或许是因为死亡的阴影,但更多的是 因为她对生命的敬仰,对生活的细腻,她说她喜欢“细”,事实她亦是如此,梁晓声对她的评价是满篇文章,无一删改,这是何等的细腻,还有她 那近于仿宋体的文字,也是我所崇拜的。我却只能与“粗”为伍了,从上 小学开始,便获得了“粗心大王”的称呼,不知是该欣喜还是羞涩。应是 后者居多吧。 尽管还未读完全书,但此女子的书香气已印入我的脑海,对每分每秒 的珍惜,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字行间可见一斑,难道只是因为生命将 逝么?我想不止于此,但就我现在,还未能深刻的思考。 我的感想就止,细细品读,还会有思考吧! 读后感作文500字篇3 自信,不害怕权威

《文心雕龙》读后感

情经辞纬著文章 ——读《文心雕龙·情采》有感 《情采》在《文心雕龙》中列为第31篇,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刘勰以前,古人论文往往以“文”、“质”对举。例如《论语》中:“质胜文则野,义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曹丕在《与吴质书》巾说:“伟长独怀文抱质,……可谓君子者矣”;陆机在《文赋》中说“碑披文以相质”,指出了文质相称的普通规则。而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沿用这一概念,并在《情采》篇开头即论述了“质待文”和“文附质”的关系。相较于前人的学说,刘勰的进步之处在于指出了“质”与“文”的主从关系,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提出了“情采”说。他认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就是说他认定情理和辞采的关系,犹如织布用经线、纬线一样,经线摆正,纬线才能织在经线上;写文章,思想感情摆正了,文辞才能随着内容的需要而畅顺地表达出来。情理是“经”,在创作中起决定作用;文辞是“纬”,它决定于情理。刘氏认为,懂得这种火系,就明确了“立文之本源”。本源何在?在一个“情”字。 要升入了解“情采“说,必须要明确的是“情”“采”概念所指。“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现形式。这一点上研究界多已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概括地用内容——形式来理解“情采”过于简单化、表面化了。例如童庆炳先生就提出,应把“情”到“采”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即“情”的产生有一个过程,从“情”呼唤“采”,并赋予以“采”也是一个过程。提出情感的两度转换说。另外,有人认为,“情”当释为诚信的“诚”,指人内心真实的心意状态,即作家临文时的真情实感;“采”不是指整个艺术表现形式,而单指文辞的使用。其实这些观点与传统的意见并未相悖,只是在细枝末梢上有所改进和创新。刘勰将孔子“文”“质”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采”。无论“情”是情理还是诚信,“采”是文采还是文辞,都不出内容和形式这个大的范围,作家要表达的——情采并茂、质文并重的整体思想是没有异议的。笔者立足原文,出于自己的理解,对“情采”概念持传统说法:“情”为情理,或曰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 文:文驰;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二 《乐府》篇在《文心雕龙》中序列第七,属于文体论。全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含义、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乐府的产生及从汉到晋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最后还说明诗人在《明诗》外另写《乐府》的原因。 我读《乐府》篇最大的收获便是知道乐府的定义。因为在此之前,对于乐府的定义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乐府既可以指汉魏六朝的宫廷音乐机关,又可以指称通过乐府歌唱而形成的诗体,还包括历代文人对这种诗体的拟作等。读完刘勰的《乐府》篇对于这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关于乐府是什么,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说的很详细,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说,刘勰在文章开头就指出:“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意为乐府包含了吟咏、歌唱、演奏等方面,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 从《乐府》所在《文心雕龙》的篇次来看,它是属于文体论部分,且在《明诗》与《诠赋》之间,很显然刘勰认为乐府是介于诗、赋之间的很重要的文体。在论述乐府的起源之时,一方面他指出乐府来源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阕”等三代之乐,以及涂山歌于“候人”、有娀谣乎“飞燕”,来自于等方之音,同时他还说“讴吟土风,诗官采言”,可见乐府的来源不仅是礼乐,还有乐官从民间采集而来。他还提出“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即音乐本来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灵深处。在第三部分他论述了音乐和诗歌的关系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只有“诗声供雅”才能符合礼制的需要。所以通过刘勰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心雕龙》中提及的乐府是个围绕宫廷祭祀礼仪而建立起来的关于音乐与文学的概念,所以刘勰关于乐府的定义是多角度的,既有本质的论述,也有政教作用的看法。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三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文心雕龙神思 篇一:[文心雕龙神思]山水中的人生哲理 1.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海不拒绝点滴的水,因而能使自己这样浩瀚;山不拒绝一土一石,因而能使自己之样崇高,山水中的人生哲理。辞:拒绝。 [出处]《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2.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水蓄积得不深厚,那它就没有力量托浮起大船。积:聚;负:托浮。 [出处]《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堆积泥土,垒成高山,风雨就从那里产生;汇聚水流,成为深潭,蛟龙就在里面出现。 [出处]《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深溪:深谷。 [出处]《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5.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深广。原喻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让:推辞,拒绝;择:选择,引申为舍弃,作文素材《山水中的人生哲理》。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6.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许许多多河流要学大海,(流行不息)终于流入大海;丘陵要学高山,(但停止不动)最终不能到达高山的高度。 [出处]汉·扬雄《扬子法言》:“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 7.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安静地听,却听不见雷霆的声音;仔细地看,看不见泰山的外形。熟:仔细,熟练。 [出处]西晋·刘伶《酒德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文学范畴,并对古代文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以下是对《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 一、《文心雕龙》简介 《文心雕龙》是一本总结了刘勰多年文学评论经验的作品,共分为 四十篇,并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篇章、章法、词训和文心。 二、篇章与章法 篇章是《文心雕龙》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汉代以来的文学流派和 创作风格。篇章部分分为七个小节,分别论述了文学的源流、文学流 派的划分、古代诗歌、辞章、赋、文辞和文选的特点与技巧。刘勰通 过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技巧。 章法是《文心雕龙》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篇章的结构和章节的安排。刘勰在本部分提出了“章法”这一概念,探讨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他指出,优秀的作品需要合理的章节划分和有机的结构布局,以增强 内容的条理性和表达的效果。 三、词训与文心 词训是《文心雕龙》的第三部分,讨论了古代词曲的发展和创作技巧。刘勰通过对古代名家词作的分析,总结了词的基本要素和创作的 技法,从而对后世的词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第四部分,也是整部著作的精华所在。刘勰在这一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内涵与形式,并对文心的表达和创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既富有内涵又形式美,把握好“文之内心”和“心之表达”的关系是文学创作的关键。 四、读后感 阅读《文心雕龙》,让我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刘勰的论述严密而详尽,其中的观点和技巧仍然对现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深受其启发,更加意识到一篇优秀的作品需要有精心的结构和表达,同时注重内涵和形式的统一。 总之,《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其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后世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刘勰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对古代文学的系统总结,更是一本指导后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希望通过学习《文心雕龙》,我们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自己的文学之路注入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浅议《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时代意义和“道”的内涵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浅议《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时 代意义和“道”的内涵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的标志。《文心雕龙》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外部规律,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体观和创作论,它是对前世文学创作的一个总结,并对后世文学创作规范和风格的确立具有指导意义。 如果说《文心雕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指挥棒和方向标,那么其开宗之篇《原道》就可以说是《文心雕龙》的根本核心。刘勰在这一篇里首先明确了他对文学本质的根本看法,意图阐明文学艺术的“本然”,以求得指导文艺创作的“道”的真谛。而后的49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展开论述的。《原道》篇的“道”字,所指的就是文学的本源。刘勰在文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自己的观点:“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也就是说,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自然。那么,如何理解刘勰所提出的“自然”呢?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下面,我们就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对刘勰的观点加以阐释。 一内容上追求自然,强调文学的独立地位 任何一种文学观念都是在当时大的时代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刘勰的“自然之道”的观念也不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文学的自觉意识加强。在秦汉时期,文学所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肖武本纪》载: “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立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儒学。到南朝宋文帝时,就发展为

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代范晔《后汉书》中也将《文宛列传》单列和《儒林列传》等并立。这些都说明人们开始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对文学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探索文学作为一种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从而确立文学独立的地位。 从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转变:魏晋以后,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了经学束缚,文学作品的政治教化功能被削弱,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的作品有了显著增加,汉代大赋转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文人抒发个性情感之作《古诗十九首》更是被后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文学独立地位的追求。刘勰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提出了他的“自然之道”,从“道”源于自然这个角度将文学从传统儒学中独立出来。 《原道》开篇就指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将文学之源一下子就推至太极,与天地并生,虽然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刘勰对文学起源的误解,但这恰恰体现出刘勰鲜明的观点――文学是独立存在的,是与天地同时诞生的,不是任何观念学说的附庸。接着刘勰进一步解释: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 从“形文”、“声文”推至“情文”,从自然之文进而推出人文之文,认为文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天地之文如此,与天地并为宇宙“三才”的人的创作也应如此,从而得出“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的结论。 刘勰在其文体论中,将各种文体归为两大类:“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在这种大的划分框架中,再分别介绍各自的行文特点和创作要求。这种对不同文体的划分是以文学本身的特性为依据,而非根据政治教化功用的不同,“文笔之分”正是刘勰肯定并重视文学独立性的具体体现。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篇一:《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 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

读后感作文250字(精选39篇)

读后感作文250字(精选39篇) 在这个寒假中,我在书中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有乐于助人的雷梦拉、 快活的安迪……还有一位我刚刚结实的爱克斯探长。 《爱克斯探长》这本书是李敏佩爷爷编写的数学故事。我已经看过他 写的好几本书了:《荒岛历险》、《奇妙的数学王国》…… 《爱克斯探长》这本书情节紧凑,让我看了舍不得放下,于是一口气 就读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爱克斯探长利用数学方程知识破案的故事。他善于思考,通过一系列分析,侦破了一个个奇案。最终抓住了π司令和他的同伙。 在看书的同时,我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我才知道,原来数学还有这么大 的作用呢! 听了我的讲述,是不是动心了?那你们也来看一看这本书吧。 一只胖不经心的猫的恶作剧中蕴藏着幽默和智慧,说出这句话,大家 一定猜到了它是谁,是加菲猫,它是全世界最胖的猫,它曾经被误认为是 一个小行星。对它而言,它肥胖不是肥肉过多,而是能量过剩,它不爱运动,它经常向乔恩和欧迪做恶作剧。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吃饭:乔恩每 天吃两样东西,是空盘子,或是猫食。 乔恩吃猫食,猫吃鱼等等,吃的花招都在餐桌上耍过。它吃的食物分 为三大类,自已盘子里的,乔恩盘子里的,以及全部剩下的。毛分为三类:一类是最常见的猫毛,另一类是落入地上消失不见,永远不现的猫毛,最 后一类是它最喜欢的,永远飘浮在空中毛。

它对欧迪的态度最不好,它一直以为狗是由石头进化来的,欧迪的舌 头上的口水多的连它身上的跳蚤亦保了水灾险,它笨的花了三年时间才学 会如何呼吸,它是一只工作犬,能当镇纸或门铛。 全书分为六部分: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 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是由主人公林英子用纯洁的眼睛观察着 身边的事和物,给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北平普通人的生活。旁观着人世 间的悲欢离合,用她的眼睛和心灵悄悄地记录了下来。整个作品没有华丽 的词澡,简单,易懂,书中的一切自然,真实,看着书,脑海里就会浮现 出书中描写的场景。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部分。爸爸一言一行都在为英子做着榜样,他教会了英子: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 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看了这本书,读了爸爸教育英子的这句话, 我对克服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非常有信心! 贝壳是那么地坚硬、精致,那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那的确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不免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 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 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不然而然,我不免又想拿自己的生命来对比, 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我们岂不 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 叹呢?是啊!正是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正是因为热爱生命,她 加倍喜欢美。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的读后感1 在炎炎夏日里,与书交往,畅游书海,有左右逢源之乐,无横逆加身之忧,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捧起《每周一读》,细细品味《文心雕龙·神思》篇,真是受益匪浅。 《神思》篇,是讲文意怎么样酝酿成熟,到用语言文辞来表达,接触到文思的快慢,直到写成后的修改,可说是创作总论。 “神思〞的内涵是很丰富的,说“神思〞就是艺术想象并无大错,因为这种想象毕竟是艺术思维、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但“神思〞明显有着更广的包孕,刘勰把这种悠远的文思,这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文思称之为“思理之致〞,他是透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活动去探讨艺术构思的规律,而且把艺术构思、艺术思维和艺术表达的关系问题提了出来。《神思》赞云:“神用象通,情变所厚。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胜。〞这段话内容丰富,涉及到包含艺术构思(想象、感应、灵感)和艺术表如今内的创作全过程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构成整体创作活动各种要素的基本概念,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和认定。 刘勰对于艺术构思提出了“神与物游〞。黄侃《札记》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镜。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这里指出内心与外境的三种

关系:一、以心求境,心和境和文思三者,在文思不来时,专心从外境中去找,可能找不到;二、取境赴心,让外境来触发心情,引起文思,然而可能引不起激情来。三、心境相得,见相交融,见是内心有所见,相是外境的形象,内心所见和外境形象结合在一起,这才构成文思。有所见而不与外境结合,有外境而没有所见,都不易构成文思。正如《物色》篇中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沿耳目,引起情以物迁,再由辞以情发。就是用内心的灵智之光来烛照世界,并能融入其中,到达物我两化的境界,这就构成神与物游,用文艺理论上的词说就意味着一种神秘的、极乐的“高峰体验〞。换言之,内心和外境相接触,引起内心的理融情畅,再用巧言切状的文辞来表达。 对于刘勰这一思想,不禁让人想到,同样一个西湖,古代的大诗人面对湖光山色,怀着畅快的心情游玩,不禁抒怀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游湖时的开心心情与奇妙的西子湖山水美景相投合,赏玩的愉悦随着阳光照耀下的水波而荡漾,山水风光,因游人的寄情而更显舞媚动人。那时西湖在眼中简直不逊于美人西施。相反,当你孤独地一个人走在西湖边,心里还因某件事而闷闷不乐:时至佳节,却漂流异乡,单身在西湖边,而且又遇暴风骤雨,狂风大作。这时你眼中的西湖就不会是美人一般的娇羞淑女了,你会看到西湖的另一面,虽然没有大江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却也有她的小浪击堤,让人敬而远之。这时的西湖,在你看来,好像也有一种因孤寂而引起的生气,抛开她羞怯的外衣,放纵自己内心深处的野性,这时,你将感到西湖与你一样,

《文心雕龙》读后感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实在惭愧,当看到同学分享的竖版、繁体、影印版的《文心雕龙》时,我是拒绝的。个人对理论性文章实在难以提起兴趣去研读,总觉得那些理论很绕,很伤脑筋。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又哪来那么多闲心去思考那些复杂、奥妙的哲学理论。最为学习任务,找了简体版的《文心雕龙》来读,读了几篇后却也慢慢有了感觉。 下面我将呈现我阅读《文心雕龙》时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文《文心雕龙·原道》 “什么是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基础问题,曾在研读《文学理论入门》时给了我很大的困扰。《文心雕龙·原道》里面对“文”与“文学的关系”做了层级分明的解释,大概就是“自然之纹—人的思想—语言---文章”这样一个包含演变顺序和层级的过程。“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载”,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人做为万物之灵长,是天地的核心,有着复杂完美的文化体系。然而,人以外的万物呢“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花草上的纹路又何不是花草的美丽文章呢古人相信万物有灵,都有其喜怒哀乐,因此敬畏自然,相信因果循环,心里有一把“刀子”在规训着他们。到了现代,我们对自然认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透彻,也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文化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的就是,我们慢慢失去了信仰,变得无所畏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承载了一个名族甚至一种文明的延续,当这个名族的文化消失了,那么这个名族也就消失了。 圣人《文心雕龙·征圣》 《文心雕龙·征圣》里说: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意思就是说写文章必须学习圣人,因为圣人全面观察事物,得其最奥妙之处。在现在看来,只是抑制个人的发展,限制个人思想,实行思想统治。其实,个人对圣人并不十分认同,受到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圣人给我的印象就是迂腐,固执,甚至是虚伪,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使圣人思想变了味。为什么从古至今就春秋战国时期出了那么几尊圣人圣人是我们的榜样,同时却也是我们的束缚,我们只能仰望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他们,然后把他们的精神遗产卖个好价钱。 史传《文心雕龙·史传》 历史又是一个头疼的方向,常记不清历史人物和年代,历史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团乱麻。想想挺羡慕那些在史书里留下名字与故事的人,他们死了,但他们的故事还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在史书里他们还活着。这样的人虽只是极小一部分,但就是他们构建了整个历史。如果将历史比喻为一条河,那么这条河便由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的人构成的,无名者只是这条河的背景。一只以为自己很不一样,但在历史长河之前,自己从未存在过,想来也是一种悲哀。 思与得《文心雕龙·神思》

古代散文欣赏读后感

古代散文欣赏读后感 古代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一支,既是文化传承的见证,也 是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心理的窗口。在阅读了大量古代 散文作品后,我深受其雅致、深思和情感打动。本文将从欣赏的角度 出发,分享我对古代散文的读后感。 首先,古代散文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宁静和安宁的感受。众多作品中 所描绘的山水风光、宁静的田园生活等,无不让人沉浸于山水之间,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例如,曾巩的《永矢》中写道:“春水初生,春林 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这样的描写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 其次,古代散文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考也让人印象深刻。众多古代 散文作品不仅描写事物的表象,更是通过思考和反思,深入探讨人生 的智慧和哲理。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提到:“古者天地之性情,与人同者,其道一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与天地万物都有着共通之处,我们应当学会借鉴自然的智慧,与之和谐相处。 另外,古代散文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受到作者的 真挚与感动。古代作家以独特的笔墨描绘了自己内心的世界,将情感 融入文字之中。通过读古代散文,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代人民对生活 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例如,欧阳修的《玉台新咏》中写道:“古人 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样的文字流露出作者对故人的深深 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此外,古代散文作品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古代散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风俗习惯以及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韩愈的《师说》中以师生关系为题材,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些作品使我们深入了解了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内心的情感。 与现代散文相比,古代散文在形式和语言上更为优美和精致。古代散文融合了哲学思考、人生感悟和艺术表达,给人以饱含哲理的审美体验。古代散文作品常常运用典故、修辞和语言技巧,使作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另外,古代散文倾向于使用辞章华丽而富有韵律的句式,使阅读过程更加愉悦和有趣。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我深刻感受到其给人们带来的宁静、思考和情感等方面的享受。古代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见证,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人民心理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欣赏古代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作家的智慧、情感和艺术表达,同时也激发了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研究的欲望。读后感是我对古代散文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刘勰的史学理论思想——《文心雕龙·史传》读后感

刘勰的史学理论思想——《文心雕龙·史传》读后感 文心雕龙史传是中国古代伟大史学家刘勰的一部文学杰作,他受古代历史学上的传统理论思想的影响,以及详细的实地考察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史学理论思想,对古代历史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读完《文心雕龙史传》,我对刘勰的史学理论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刘勰强调“非经考不可也”的历史史学观点,认为历史研究应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科学研究历史,不能仅依靠传统记录而不加研究。他曾多次实地考察过江南地区,对当地的历史进行了调查研究,印证了诸多史书记载的事实,也让许多迷失在历史判断中的事实和重要历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刘勰提出了“极者可勿定”的史学理论概念,主张历史只能经过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明确其本质。因此,应当谨慎对待史书记载的各种谣传和传闻,只有在研究者对它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前提下,才能真正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保持史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达到最终的目的。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非知其旨不可言也”的史学活动观,认为只有在仔细考察和研究每一个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背景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其所表达的意义,而不能简单地死记硬背,以此来理解历史的真正含义。否则,很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理解,甚至篡改历史,从而严重损害历史文化的传承。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史传》,我对刘勰的史学理论思想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和体会,深深认识到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也对史学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史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把刘勰所言“实地考察”“极者可勿定”“非知其旨不可言也”的史学理论思想作为参考,努力学习历史,以便更深刻的理解历史,更好的传承历史文化,积极参与历史研究,与历史同行。

《文心》读后感(优秀8篇)

《文心》读后感(优秀8篇) 《文心》读后感篇一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交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习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习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交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习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