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心雕龙》的四种方法

細讀《文心雕龍》的四種方法

「文心雕龍」注定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它有著多種閱讀方式,每種閱讀方式也都獨具特色,讓讀者不但可以從中得到娛樂,更可以學習文學的高深。

首先,建議讀者以一般閱讀的方式來閱讀「文心雕龍」,欣賞它的精之在文字的精煉與抒情,闡釋它的主題思想及重要的概念;往往在一段句子的中間穿插著作者的隱藏意義和思索,如此一來能夠讓讀者對作者的觀點及思路特別了解。

其次,閱讀者可以從文中反映出來的社會制度及生活現實入手,來研究它在古今之間的表述,從各種異象及形成把讀者引入到作者的生活與觀點裡。古典文學它有的深刻的社會思想,能夠讓讀者懂得揉合變化,也加快讀者的欣賞速度。

第三,還可以從「文心雕龍」中嘗試「鑑賞」這一閱讀方式,推敲作者文字中深藏的詩意,仔細細穿觀察他們豐富的內涵,從而聆聽「文心雕龍」中的美妙聲音,我們可以看到文學家们極其細膩的情意工夫,以及他們給予文學創作中十分獨特的設計感覺,由此可以拓展我們的閱讀觀點,增加閱讀樂趣。

最後,也可以以評論的角度來閱讀「文心雕龍」,試著從對作者的極度尊重精神及純真情緒的觀點欣賞它﹗因為,文學也是一門研究表達角度的課程,藉由詩般的文字鋪陳一筆一畫的將主題思想表達出來,為了保持文學的綻放,閱讀者也需要用心聆聽文章中藏身的美好。

總而言之,「文心雕龍」是一部極具意義的古典文學名著,它有多種別具特色的閱讀方式,例如一般閱讀,深入推敲,社會思想分析,詩意交融,以及評論分析等方式,而這些都可以讓讀者從中得到娱樂和收穫,體驗不同的閱讀樂趣。

文心雕龙五十篇细读

《文心雕龙》简介 《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经典之作。以下是《文心雕龙》中部分篇章的细读: 1.《原道》:本篇主要论述了文学的本质和起源,强调了自然之道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2.《征圣》:本篇探讨了文学创作应该以圣人的思想为指导,追求道德教化。 3.《宗经》:本篇强调了经书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认为只有宗经才能使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4.《正纬》:本篇论述了纬书的特点和作用,强调了纬书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5.《辨骚》:本篇对《楚辞》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6.《明诗》:本篇论述了诗歌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了诗歌在表达情感、陶冶性情方面的作用。 7.《乐府》:本篇论述了乐府诗的特点和作用,强调了乐府诗在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的作用。 8.《诠赋》:本篇论述了赋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强调了赋在表达情感、描绘物象方面的作用。

9.《颂赞》:本篇论述了颂赞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了颂赞在表达敬意、赞美功德方面的作用。 10.《祝盟》:本篇论述了祝盟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了祝盟在表达祈愿、祈祷福祉方面的作用。 11.《铭箴》:本篇论述了铭箴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了铭箴在警醒自己、劝诫他人方面的作用。 12.《诔碑》:本篇论述了诔碑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了诔碑在纪念逝者、传承历史方面的作用。 13.《哀吊》:本篇论述了哀吊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了哀吊在表达悲痛、缅怀逝者方面的作用。 14.《杂文》:本篇论述了杂文的性质和特点,认为杂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形式。 15.《谐隐》:本篇论述了谐隐的性质和特点,认为谐隐是一种幽默诙谐的文学形式。 16.《史传》:本篇论述了史传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了史传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 17.《诸子》:本篇论述了诸子的性质和特点,认为诸子是一种思想深邃的文学形式。 18.《论说》:本篇论述了论说的性质和特点,认为论说是为了阐述事理、说服听众的一种文学形式。 19.《诏策》:本篇论述了诏策的性质和特点,强调了诏策在传达命令、指导工作方面的作用。

《文心雕龙》赏析之:鉴赏与批评的“六观”法

《文心雕龙》赏析之:鉴赏与批评的“六观”法 评价文学作品不易,指导赏鉴不易,建立批评的标准,以指导文学批评更不易。赏鉴式的批评者容易被蒙蔽。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赏鉴之难:或“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或“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或“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有这类毛病的人不仅有一般文人,举例中有班固曹植这样的出色作家,甚至还有秦皇汉武。原因是偏见导致的片面性。刘勰说: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为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文心雕龙·知音》) 那么就没有办法立个标准使批评准的有依么?刘氏的回答是肯 定的。他首先指出要正确地批评文学作品,必须真正了解文学作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刘勰说的这个“识照”即认识能力,其实多数人都能具备,只要能放弃偏见。因为,偏见往往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怎么运用这“识照”于文学批评呢?刘勰提出了“六观”的方法: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这就不仅是鉴赏,而是进到判断,这样的批评还从方法上用于对

文学批评的批评。但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做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刘勰又提出一方面要“弥纶群言”,对局部的散漫的作品和文论有一个概括,形成纲领;一方面又要“擘肌分理”、分析入微,使文论“唯务折衷”,尽可能恰当、精确。刘勰这样说,也这样做,使他的《文心雕龙》成为当时文论集大成者,并以其条理绵密、思想深邃成为泽被后世的文学批评伟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5篇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5篇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1 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说实话,本人在学习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维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维 关于《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外物、思维、文辞关系的论述 《文心雕龙》可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总论和文体论论述的是文学的基本原则,论证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以及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论和批评论。对于想寻求写作技巧上的突破的人来说,行而上的道并不是我们关心的,因此更多的将目光放在创作论上,因为直到这里刘勰才算真正地手把手教你怎么写文章,怎么将文章写漂亮,写流畅。因此在刚刚进入写作门槛的我们看来,创作论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我们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规律与写作技巧的研究是具有高度总结性与突破性的。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因此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认为想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对于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然后便具体来说刘勰提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则将重点放在了写作之中应该如何想象,想象思维应该如何培养上。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这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必将高于生活的原因。“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志气与辞令在刘勰看来是决定着想象的关键因素。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动力,而想象则沿着思想感情的方向进行,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气定神闲,思想要坚实深刻,感情要真实充沛,这样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的毛病。另一方面辞令,也就是语言,强调这才是思维的工具,意象是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才能准确地传达美。所以每一个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要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是表情达意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如何才能够运用想象,刘勰认为在写作的时候“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但是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想,更不能胡乱凭空地想象。刘勰认为想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想像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则是全篇的纲领,如果想像脱离了现实便失去了依持。文学创作有赖于平时的积累,成竹在胸“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所以才能“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这都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大自然和万事万物经过了细致地观察之后才逐渐做到的。从容不迫地直抒胸臆,笔下文思泉涌,一挥而就,都是刻苦锻炼出来的结果。 人的文学禀赋和文学风格是天生的,但这并不影响不同的人在文学上取得同样辉煌的成就。刘勰举了司马相如、扬雄、桓谭、王充、张衡、左思等人为例来说明不同禀赋和风格的人都可以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这取决于个人的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品论的经典著作,由南朝梁 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刘勰深刻地阐 发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以及文学美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观点不 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理解和认 识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学要格物致知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他认为文 学创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而应该融入更广阔的社 会文化因素,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力量。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其中的“致知”是指理解和 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格物”则是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的理念则体 现在文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文学形式和技法,还要关注时代背景、 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从中得到灵感和创作的素材 和动力。

二、文学要有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对情感的重视。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要求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情经验来表达真实的情 感和内心体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意”和“情”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文 学作品的核心内涵。他认为“意”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哲理, 而“情”则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特质。在文学 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作品所传达的仅仅是思想和理念是 难以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情感宣泄的。 三、文学要讲究技法 在文学创作中,技法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视技法的表现,在他看来,文学的艺术性和魅力体现在 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多样性上。因此,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 必须要有良好的结构安排、精妙的言语表现、恰当的形式表现等 元素的组合。

文心雕龙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是北宋作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全书共56篇。其名源于文章如心雕雪,形若神龙,寓意诗文之美如雪花般纯洁,且有如神龙飞舞般翩翩起舞。 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总汇”,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书中共涉及诗、词、赋、文四种文体,对这四种文体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析。下面,我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在文心雕龙中的解释进行介绍。 1. 情理:情理是指感情和理性的结合,是《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创作的根本要求。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情感的表达,但也要有合乎逻辑和道理的论述。 2. 高古:高古是对于古代文学的赞美和追求,代表着文人以古代文学作品为规范,追求写作的高尚和纯洁。 3. 正史:《文心雕龙》中的正史指的是史书中对于历史对象的真实描写和记录。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可以参考正史,但不能简单地照搬,而要加以提炼和改编。 4. 论文:论文是指文学批评性质的散文,是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5. 审褒贬:审褒贬是对于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方式,即审查、表扬和批评作品的好坏。刘勰强调审褒贬要客观公正,不能偏

袒个人喜好,而要以文学标准为依据。 6. 投机取巧:投机取巧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奇特或独特的手法和技巧,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规范。刘勰认为投机取巧违背了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应该避免使用这种方式。 7. 窈窕:窈窕是指文章或诗词的优美和精致,是对于作品风格的赞美。刘勰认为好的诗文应该具备窈窕之美,追求优美的表达和精细的文笔。 8. 幽咽:幽咽是指诗词音韵的悦耳和动人,是对于声音美的追求。刘勰认为好的诗词应该有动人的音韵,能够打动人心。 《文心雕龙》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书中,刘勰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概念和名词的解释,彰显了刘勰对于文学批评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文心雕龙》的创作方法论

《文心雕龙》的创作方法论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所撰写的文艺批评著作,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创作方法论主要涉及文学的 创作技巧、修辞手法和批评原则等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文心雕龙》的创作方法论。 其次,在修辞手法方面,《文心雕龙》提出了“起承转合”、“章句 之序”和“制字揣情”等修辞技巧。其中,“起承转合”是指作品的结构 要架构得有层次感,起承转合之处要流畅自然,达到思想的连贯性。而 “章句之序”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标题、分节和段落之间的先后次序要合理 有序,使作品表达得更加清晰明了。最后,“制字揣情”讲究的是运用恰 当的词语来表达情感,既要注重字形之美,又要注重字义之准,使其与文 学作品的主题相统一 最后,批评原则是《文心雕龙》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刘勰以三十二 种文体的批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他从诗、赋、道德经典、散文、雕篆等不同文体的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的风格、意义、用典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同时,他通过对各种文体的比较研究,提 出了“路从论辨”、“辨说之辨”等批评原则,指导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的创作方法论主要包括文学创作技巧、修辞 手法和批评原则等方面。通过这些原则的指导,作家们可以在创作中注重 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协调统一,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此外,这 些原则也有助于作家们更好地运用修辞手法,使作品字字珠玑、构架有层次,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效果。同时,《文心雕龙》的批评原则为 作家们提供了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提高文学 创作水平,使作品更具艺术价值。因此,对于喜欢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可以用“重言”、“析辞”、“通变”、“宗经”、“征圣”、“史传”、“知音”、“事类”八个方面来概括,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宗经”和“征圣”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探讨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形成与发展,后者则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各门类的具体特征和历史演变进行了专题探讨,以“宗经”和“征圣”为纲,所谓“宗经”就是在文学创作上以儒家的经典为标准;而“征圣”就是指在文学批评上以孔子为标准。 一、“重言”:“重言”是刘勰对《诗经》、《尚书》、《周易》、《离骚》等十五部典籍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加以综合,又把它们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学问题的议论,集结起来,按照一定的系统组织起来,再从中找出若干个规律性的问题,反复考究,深入研究,使之有章有法,有规有矩,融会贯通,化为一体,从而形成的一个理论体系。二、“析辞”:“析辞”是刘勰用来区别“文质”的术语,即是辨别文章的虚与实、美与恶的关系。刘勰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首先以丰富的材料充实作者的胸臆,并能充分地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如果在这基础上运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便能写得神采焕发,光彩夺目。同时,还应注意语言的推陈出新,辞采精当。所以,他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只有正确地处理文质关系,才能使文章具有艺术感染力。三、“通变”:“通变”是刘勰针对当时文坛创作的时弊,提出的自己的见解。刘勰指出,自从建安文学代替了两汉文学以来,

世代沿袭,渐趋于平淡卑弱,内容上不仅缺乏慷慨雄伟之作,而且在形式技巧上也已经“惰性”成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社会和人的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注重文学的风格和个性,只求“通变”,从内容到形式都死守旧规,所以造成文风日下,流弊甚烈。但是刘勰又强调文学的变革,他认为“通变”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在继承前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大胆革新,不断创造,以“兴会”为主;另一个是在继承前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积极学习民间文学,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以“统会”为主。

《文心雕龙》中的修辞手法教学实例分享

文心雕龙中的修辞手法教学实例分享 概述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本关于文学批评和修辞论述的名著。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视为一部传世之作。在《文心 雕龙》中,刘勰详细讨论了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学作品 的艺术性,也对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有所启发。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实例来分享《文心雕龙》中的一些经典修辞手法。 1. 夸张与夸盛 夸张与夸盛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重要修辞形式之一。通过夸张的手法,作者能够向读者传达出强烈的情感或形象描绘。例如,王羲之笔下的“自 如者与石旁骥谬舟蓄风堂”(引自《欧阳询王羲之碑帖考正》,台湾国立中山 大学图书馆)采用夸张手法来形容欧阳询的书法境界,使读者对其惊叹不已。2. 比拟与类比 比拟与类比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方法,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广泛探讨。通 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相似性的对比,作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出真实世界 中的事物。例如,文章中提到“好是宰孔子之友让也”(引自《扬子洲李白元 日登春台歌送别序》,唐代杨泽陆)的用意就在于通过将李白与孔子进行比较,凸显出李白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3. 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是指作者利用一个已有的诗题或故事来展开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刘勰 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作家从其他作品中寻找灵感,并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 行发掘和发挥。例如,《文心雕龙》中引用了唐代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并依此展开了一段关于壮丽景色与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 4. 反问与排比 反问和排比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形式,在《文心雕龙》中也被赞誉为烘托效果 出众的方法之一。通过反问,作者可以引发读者思考,并突显出表达内容的重 要性或强调。而排比则能够通过对列表进行平衡、修饰和增强,使文章更富有 节奏感和美感。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使作品更具亮点,还能 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结论 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广泛而 深入的探讨。通过夸张与夸盛、比拟与类比、借题发挥以及反问与排比等多种 修辞手法,作家们能够创造出生动丰富、意境深远的艺术作品。读者在欣赏这 些文学作品时,也能从中获得启示并提升自己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希望本文所分享的实例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文心雕龙》中的修辞手法,并 且能够在您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是一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由刘勰所著。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在阅读《文心雕龙》之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对其中的观点和方法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文学的四种境界:超俗、超尘、超脱和超然。他认为一个杰出的作品应该具备超越世俗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发读者超越尘世风尘的体验,以及作者能够超出局限和束缚,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这些观点让我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刘勰还强调了“正”和“奇”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符合正道原则,秉持道义和伦理观念,同时还要有创新和独特之处。他认为,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平庸地套用传统的形式和主题,那就无法产生真正的艺术价值。这让我明白了文学创作中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在《文心雕龙》的阅读中,刘勰的批评方法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提出了“象”、“事”、“文”的三要素,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在形式、内容和表达上都要有卓越之处。他的批评方法很具体,对于作家和读者来说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他的批评方法,我认识到要在文学创作中注重细节、把握全局,才能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阅读《文心雕龙》让我不仅对文学批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学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

文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相信我的文学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它以其独到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应用其中的批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本书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 一、文体论 文体划分: 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 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 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 创作观念: 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 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

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 文学价值观: 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 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 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文心雕龙》名著通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文心雕龙》名著通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作品背景; 2.理解《文心雕龙》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3.通过阅读《文心雕龙》中的经典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1.自我介绍:老师向学生们介绍自己,向学生们介绍今天要学的内容,即《文心雕龙》; 2.学生自我介绍:学生们自我介绍,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个性和语文水平; 3.引入《文心雕龙》:老师简要介绍《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本次的学习话题。 2. 学习《文心雕龙》 1.介绍《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讲述《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介绍书中的名篇和记载的典故; 2.朗读《文心雕龙》名篇:老师朗读书中的名篇,让学生们感受名篇的韵味和内涵; 3.学生自读:学生们自行阅读《文心雕龙》中的名篇,每位学生都要自己读一遍; 4.分组讨论:老师安排学生分组,对《文心雕龙》中的名篇进行讨论和解析,分组举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对应一个名篇,简要介绍名篇的背景、作者、意境以及独到之处; 5.板书笔记: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在黑板上做相应的笔记。 3. 总结归纳 1.总结《文心雕龙》的文学价值:老师带领学生们总结《文心雕龙》的文学价值,强调书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呈现总结内容:每个小组需要将讨论的内容整理成PPT 或海报,呈现给全班; 3.老师点评:老师对每个小组呈现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 4.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用讲授、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其中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背景; 2.认识《文心雕龙》的文学价值,了解其中的经典名句; 3.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从名篇中深刻感受到文学价值; 2.学生们在分组讨论中遇到问题的处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朗读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心雕龙》的独特魅力。但是,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下节课,我会增加一些口头表达和写作方面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价值和提高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文心雕龙》研究方法论

《文心雕龙》研究方法论 摘要: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作为西方汉学界一位重要的学者,他的《文心雕龙》研究抛弃了传统“观念式”、“下定义”的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对作品的无限还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重新激活为视角,来对《文心雕龙》文本进行新的研究。 关键词:宇文所安;《文心雕龙》;方法论 一、关于文本还原的方法论 文本还原,是宇文所安先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一大特色,采用解说的方式深入文本内部,只有进入到内部才能真正洞悉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宇文所安选择了“通过文本来讲述文学思想”的方式还原文本,集中体现在结构还原和语境还原两个方面。 在宇文所安的研究中,他认为修辞“分析”方法在《文心雕龙》书写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心雕龙》近乎穷尽式的论说方式直接体现为由一个本源发展到若干变体的模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源,本源会分化为若干变体,大致包含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本源中每分化出一个变体,后来的变体都不得不以之前的变体为基础,所以它们都以“递进”的方式与本源发生关系。第二种模式,本源分化出一个变体,再由变体分化出另一变体。第三种模式,本源保持不变,不断生发出不同变体,每一变体都从不同方位“环绕”在本源周围。三者中,宇文所安更倾向于第三种模式,因为在第一种模式中,事物本身特征由于变体不断“递进”而变得混乱;而第二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因变体增多而出现远离本源的危险。只有第三种模式使变体与本源一直产生对应关系,既不会混淆,也不会远离。这种本源与变体的关系还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 第一、本源与变体以“车轮”形式出现。本源是车毂,是核心,它可以无条件地向四周放射,产生不同的变体。从刘勰对经书与文体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将每种文体都纳入到五经的范畴中,建立起一个以宗经为体系的文体发展脉络。所有文体的创作风格及规范都应遵循五经,每种文体也就是五经的变体,它们以放射式围绕在五经周围。第二、本源与变体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固定的本源与变化万千的变体,它们之间相互制衡,以求达到二者平衡。例如《文心雕龍》中的术语“体”,无论其内涵如何变化,产生多少种变体,它总有一个本源含义——“文体”,它的不同变体的出现都必然会受到本源含义的限制。第三、本源和变体是内在统一关系。虽然固定的本源与无穷的变体是相互制约的两面,但二者本身又是内在一致的统一体。无穷的变体由固定的本源演化而来,在变化到一定阶段时,还会回射到固定的本源,它们之间是完全融合的统一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宇文所安细致剖析了《文心雕龙》中本源与变体的结构特征。通过对《文心雕龙》文本的进一步分析,准确的还原了作品的结构本真。

刘勰“比兴”修辞论之探析——以《文心雕龙·比兴》篇为中心

刘勰“比兴”修辞论之探析——以《文心雕龙·比兴》篇为中心

————————————————————————————————作者:————————————————————————————————日期:

刘勰“比兴”修辞论之探析——以《文心雕龙·比兴》篇为 中心-汉语言文学 刘勰“比兴”修辞论之探析——以《文心雕龙·比兴》篇为中心 摘要:“比兴”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比兴”修辞有着详尽的论述。《比兴》篇不仅创造性地总结了前人对“比兴”辞格的界定,而且还规定了“比兴”修辞在文章写作中的一些方法和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比兴修辞格《文心雕龙·比兴》 “比兴”即比喻和兴起,它是中国传统诗文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齐梁时期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文章写作学著作。该书辟《比兴》一篇专门论述“比兴”辞格在文章写作中的运用实践,不仅创造性地总结了传统文学对“比兴”修辞概念的界定,而且确立了“比兴”辞格在具体文章写作中的方法和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刘勰对“比兴”辞格的创造性阐发 “比兴”的文学修辞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已被提出,之后不断成形与发展。据《周礼·春官》记载:“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P796)此后,汉代《诗大序》根据《周礼》中的说法提出了“诗有六义”之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1](P271)汉代经学家郑众从内部结构出发解释“比兴”二义:“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1](P796)以郑众之意,“比”是用物来打比方,“兴”是用物来寄托事理。而汉代另一位经学大师郑玄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8讲:物色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8讲:物色篇) 《文心雕龙.物色》篇导读 教学内容:《文心雕龙.物色》篇导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物色》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物色》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物色》篇导读 《物色》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六篇。《物色》的“物”是指景物、与人相对的外物;“色”指声色。“物色”即外物的声色。本篇就自然景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论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原文】(一) 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③。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④,阴律凝而丹鸟羞⑤;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⑥,英华秀其清气⑦;物色相召,人谁获安⑧?是以献岁发春⑨,悦豫之情畅⑩;滔滔孟夏⑾,郁陶之心凝⑿;天高气清⒀,阴沈之志远⒁;霰雪无垠⒂,矜肃之虑深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⒅。一叶且或迎意⒆,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注释】 ①代:更替。序:次序,指四季的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文选》卷二)阴:秋冬寒冷的时候。惨:不愉快。阳:春夏温暖的时候。舒:舒畅。 ③摇:动摇,这里指心情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波动。 ④萌:开始。玄驹:蚂蚁。步:走动。《大戴礼记·夏小正》:“玄驹贲。玄驹也者,蚁也。贲者何也?走于地中也。”(引文据《四部丛刊》本,下同)贲(bēn奔):通奔。 ⑤阴律:指某几种乐律,代表秋天。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曾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月,但并不是所有的阴律都属于秋冬,这

《文心雕龙》的结构辨正

《文心雕龙》的结构辨正 作者:高宏洲 来源:《语文学刊》 2019年第2期 [摘要]学界对《文心雕龙》的结构有不同的认识,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等多种观点。相比较而言,上篇“纲领”和下篇“毛目”的两分法比较符合刘勰的原意。上篇“纲领”又包括“文之枢纽”(1-5篇)和“论文叙笔”(6-25篇)两部分;下篇“毛目”包括第26-50篇。“纲领”是从宏观上论述为文的原则和纲要,“毛目”是从微观上论述文章创作的一些环节和细目。《文心雕龙》的结构严谨而有序,许多研究者对《文心雕龙》的结构的认识不符合刘勰的原意,是研究者的文学观念在《文心雕龙》上的折射。 [关键词]文心雕龙;结构;纲领;毛目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9)02-0017-09 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9.02.002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刘勰表明《文心雕龙》的结构。为便于下文的讨论,有必要将刘 勰论述《文心雕龙》的结构的话引录于此。 刘勰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 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1]727 由于对这段话中的一些句子和字词有不同的理解,导致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结构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反思前人研究成果的未周之处,对《文心雕龙》的结构提出一些新的理解,以 就正于龙学专家。 一、《文心雕龙》结构的研究现状 《文心雕龙》的结构对于理解《文心雕龙》至关重要,所以近代以来一直被学者们所重视。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结构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据《文心雕龙学综览》概括,有关《文心雕龙》的结构至少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等多种说 法[2]87。两分法主要根据刘勰在《序志》中的“上篇以上,纲领明矣”“下篇以下,毛目显矣”,将《文心雕龙》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三分法根据《序志》中“文之枢纽,亦云极矣”“上篇以上,纲领明矣”“下篇以下,毛目显矣”句子的相似性,将《文心雕龙》分为“文之枢纽”“上篇纲领”和“下篇毛目”三部分。四分法将上篇的前五篇称为全书纲领,后二十篇称为论文叙笔,下篇的前二十篇称为剖情析采,后五篇称为全书的总结或附论。周振甫的《文心雕龙注释》将全书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和“长怀序志”五部分。六分法将上篇分为文之枢纽和论文叙笔,下篇分为创作论①、文学史和作家论、文学批评、自序。七分法将上篇分为文之枢纽和论文叙笔,下篇分为创作论、风格学、文学史和批评论、修辞学、自序。 相比较而言,两分法和三分法较多地尊重了刘勰在《序志》篇对《文心雕龙》的结构的介绍,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和七分法主要是研究者根据近现代以来的文学观念对《文心雕龙》结 构的划分。毫无疑问,《文心雕龙》的下篇包括研究者所谓的创作论、作家论、批评论、文学史论、自序等内容,但是用这些现代概念来指称《文心雕龙》的结构存在一个与刘勰原意是否贴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