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雕龙》有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文心雕龙》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文心雕龙》有感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

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 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理性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进程愈快,文学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忧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学与美学的人生态度中,寻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2

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

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诗》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这些都是刘勰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下了如“故知文变染乎世情,??虽百世可知也”等这样的命题。

关于文学的文体,在刘勰心中,文学作品的范围很广泛,把经、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纳入进来了。他用了二十篇来阐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分文“文”和“笔”两大类。对于每种文体,刘勰都从四方面考虑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思是要推究各种文体的根源与流变,解释其名称,彰显其名义,选择代表性篇章,阐述其体质特征,规格要求,要领方法,力图在理论上形成系统。分别对诗歌、楚辞、汉赋加以重点论述。

关于文学创作,这部分历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或许这部分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在这部分,就作家、文章等角度而言,论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维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与物游。”论作家的情感投入,如《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采》篇:“昔诗人什篇,??此为情而造文也。”从

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刘勰认为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必须具有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是难以感染人的。刘勰还论述到了作家的个性风格,认为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有四个因素:才、气、学、习。如《体性》:“然才有庸俊,??其异如面。”还论及了文章的写作步骤,在《熔裁》篇提出了“三准”的说法,论文章的表达方式如《征圣》篇:“或简言以达旨,??或隐义以藏用。”除此之外,刘勰还论及了文章的修辞方法,具体体现在《夸饰》、《比兴》等篇目中。

关于文学批评部分,刘勰的观点是比较新锐,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论及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方法、标准、文学批评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如《知音》篇:“是以将阅文情,??六观宫商。”等语句。

虽然,《文心雕龙》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最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著作,仔细研读这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创作,这部经典作品也就会永放光芒。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 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 《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 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进而去体会那种无穷的意境。 再有《乡下人家》一文描写乡下人吃晚饭一段中天高地阔地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那种吃地意境,老师通过描绘引读、加上诗句品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到那天高地阔的画面的情境中,进而唤起对乡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赏音韵之美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 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 __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从刘勰《明诗》

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进一步来说,刘勰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两汉的学术背景有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开始确立,官方把《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还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负责传授,《诗经》地位之高堪称“正体”。并且即使不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依然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正如《宗经》中所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后世诗赋类韵文都是从《诗经》中发展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正体”。 在苏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文心雕龙》一书,不禁感慨万千。 据说作者之所以写下《文心雕龙》还有一段趣事:有一天刘勰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手捧丹漆礼器,跟着孔子南行……伟大的先圣竟然垂梦于他,刘勰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刘勰最先想到的是要阐明圣人的思想,莫如替经典作注解了,可是过去马融、郑玄等学者已把圣人的思想阐发得够明白了,他就算有深入的见解,也未必能自

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刘勰创作《文心雕龙》历程的启示 初读刘彦和之《文心雕龙》,只觉其文均用骈文偶文写就,文字艰涩难解,加上用典繁多而古奥,实不知其所云,唯有以“无法读懂之天书”喻之。故在此,我就其创作历程谈谈个人的一点感受。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座丰碑,它以开拓性、创造性的理论造诣,奠定了自己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心雕龙》的诞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在理论上走向成熟的重大标志。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那么,成就如此卓绝的《文心雕龙》,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第一、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关键不在出身,而在于:首先要精心研读,消化吸收前人的理论精华;其次要寒窗苦读,孜孜不倦的夯实其文学功底,提高其文学修养。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断定,他曾和著名的佛教徒僧佑同住在定林寺里;他一面协助高僧整理佛经,一面自己也读了许多古书。他读的书具体都是哪些,固然无从考证,其中肯定有佛教著作,但从《文心雕龙》看来,他读的更多的却是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 第二、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必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提出创造性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借鉴,更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抄袭。 刘勰精通佛学佛理,但他在《文心雕龙》中却发展儒家古文经学派的唯物因素,摆脱了佛学佛理的唯心主义学说。这里并不是说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创作没有积极作用。从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正是从佛学思维缜密,论证严密等立论有据的推理中吸取了不少营养,从而使得《文心雕龙》这部著作写的更加精密严谨。 但那时的文学创作正处于非自觉时期,文学的样式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这些是学者们考证得出的结论。那些口头相传的文学以及后代典籍中零星存在的只言片语只是向人们透露些初始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信息,至于文学理论的创作是不大可能有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时尚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各家学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促进了各家思想学说理论的发展。秦汉以后,关于文学理论的论著多了起来。历代史家文学家常常通过自己在阅读过去的作品吸收前代成果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和评论,表达自己对文学的各种意见。这就有力的促进了文学理论向着系统化发展。更要紧的是:魏晋期间出现的曹丕了《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他们都是关于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前者为文学自觉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奠定了文学批评的基础,后者也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理论,他们都给刘勰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源本并直接影响着刘勰的创作。此外曹植与杨德祖的书信、左思的赋文、挚虞的《文章六别论》等作品中都有所提及文学批评和创作的一些问题,这些作品明显地为刘勰创作《文心雕龙》提供了巨大帮助。 这样,刘勰从南朝以前一千多年中,很容易就能吸收无数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精神营养,而后又加之自己的取舍熔裁,通过数十年呕心沥血的创作终于完成了《文心雕龙》这部理论巨著。 纵观《文心雕龙》全书,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他所论述的诸多方面都与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地方进行了革新,有的进行舍弃,有的地方又加入了自己的见解。总而言之,《文心雕龙》的创作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它的出现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刘勰通过自己的文学禀性和卓越的才华,在刻苦努力的前提下,终于完成了这部理论巨著,这本身就足以使人惊叹!由此可见,任何一次成功都无法割舍与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都绝对少不了创造历史者的辛苦劳动和超人的智慧。尽管《文心雕龙》一书有不少的借鉴痕迹,他的独创性是意义重大的,我们不能因此就抹煞他的巨大价值。 第三、无论是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要摒弃世俗的功利,保持一颗平常心,经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一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磨砺,到了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熟知,实在不可谓不经典。历代文人对它的评价也都很高,沈约评价道“深得文理,常陈于几案”,宋朝黄庭坚说:“所论虽未及高,然讥弹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鲁迅曾说过:“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之《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孚德之《诗学》。”于是这个学期我研读了一下刘勰的这部经典之作,虽然没有完全读完,不过对于里面的内容以及思想都有些了解,而且此文为标准的骈文,有些词句朗朗上口,对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下面就简要谈谈自己对于这部书的一些感想吧: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这是我对此书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初步认识。下面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体大思精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

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 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二、核心思想 《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

文心雕龙书评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书评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唐代大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理论著作, 也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经典。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 匪浅,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心雕龙》一书以其独特的思辨性、叙述性和批判性闻名于世。 作者刘勰以独到的眼光和才华横溢的笔触,深入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要素、结构和风格,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批评。在 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深刻的思考,而且还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 首先,刘勰以一种深刻的思辨方式,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要素。他讨 论了文学的核心概念,例如“文学之道”、“文之韵”等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读和理解,读者能更好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内涵和意义。同时, 他还探索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要素,为读 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视角。 其次,刘勰通过生动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和 特点。他以众多经典作品为例,详细解读了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 构和文学风格,深入剖析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不仅让读者对于文学 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使读者对于文学创作过程有了更加清晰 的认识。 最后,刘勰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评价和指导。他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批评意见,对于文学作品的改进和提高提 供了有效的建议。这些批评观点既有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也有对整 个文学时代的评判,使读者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领悟到了文学创作的奥秘与魅力。 这部书不仅是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以文学为主题的文 学作品。刘勰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洞察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创作了这样一本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总的来说,读《文心雕龙》是一次充满收获和启迪的阅读体验。通 过这本书,我不仅加深了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于文学本身 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我会将这些宝贵的思考和启示运用到我 的写作和阅读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相信,《文心雕龙》将一直是我书架上的珍贵之作,我也会时常翻阅,不断从中获得新的 思考和灵感。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由南朝刘勰所著。本书全名为《文心雕龙·天壤篇·补篇·阐微篇·逸篇·下篇·博艺篇》。全书共计24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它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在阅读此书后,深受启发,获得了很多关于文学创作的新思考。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文心雕龙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感人性。通过阅读本书,我明白了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实的描绘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而不是空洞和虚假。刘勰在书中提到:“文章之可观也,必真而无瑕疵。”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作品只有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其次,文心雕龙强调文学作品的意境营造和艺术表现力。刘勰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享受。他在书中提到:“木之迥奇,志以飘绰。”通过读书,我意识到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表达技巧,还要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思考。 再次,文心雕龙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技巧。刘勰在书中详细讲述了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技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

很好的指导。他指出:“雕龙一朝出,灵蛇百草形。”意思是修辞 手法的运用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文章焕发出灵动的魅力。通过阅读 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修辞的方法和技巧,这对我自己的写作 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最后,文心雕龙让我明白了文学创作的责任和使命。刘勰在书 中提到:“文章之力,事无不究,志无不遂。”这句话让我认识到 作为一个作家,我们要用自己的文字去探索真理、表达情感、传 递思想,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责任和使命。 总的来说,读《文心雕龙》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刘勰的文 学理论,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 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将继续努力,以《文心雕龙》为指导,提升 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水平,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诗》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这些都是刘勰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下了如“故知文变染乎世情,……虽百世可知也”等这样的命题。 关于文学的文体,在刘勰心中,文学作品的范围很广泛,把经、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纳入进来了。他用了二十篇来阐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分文“文”和“笔”两大类。对于每种文体,刘勰都从四方面考虑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思是要推究各种文体的根源与流变,解释其名称,彰显其名义,选择代表性篇章,阐述其体质特征,规格要求,要领方法,力图在理论上形成系统。分别对诗歌、楚辞、汉赋加以重点论述。 关于文学创作,这部分历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或许这部分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在这部分,就作家、文章等角度而言,论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维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与物游。”论作家的情感投入,如《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采》篇:“昔诗人什篇,……此为情而造文也。”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刘勰认为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必须具有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是难以感染人的。刘勰还论述到了作家的个性风格,认为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有四个因素:才、气、学、习。如《体性》:“然才有庸俊,……其异如面。”还论及了文章的写作步骤,在《熔裁》篇提出了“三准”的说法,论文章的表达方式如《征圣》篇:“或简言以达旨,……或隐义以藏用。”除此之外,刘勰还论及了文章的修辞方法,具体体现在《夸饰》、《比兴》等篇目中。 关于文学批评部分,刘勰的观点是比较新锐,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论及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方法、标准、文学批评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如《知音》篇:“是以将阅文情,……六观宫商。”等语句。 虽然,《文心雕龙》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最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著作,仔细研读这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创作,这部经典作品也就会永放光芒。

《文心雕龙》读后感

情经辞纬著文章 ——读《文心雕龙·情采》有感 《情采》在《文心雕龙》中列为第31篇,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刘勰以前,古人论文往往以“文”、“质”对举。例如《论语》中:“质胜文则野,义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曹丕在《与吴质书》巾说:“伟长独怀文抱质,……可谓君子者矣”;陆机在《文赋》中说“碑披文以相质”,指出了文质相称的普通规则。而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沿用这一概念,并在《情采》篇开头即论述了“质待文”和“文附质”的关系。相较于前人的学说,刘勰的进步之处在于指出了“质”与“文”的主从关系,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提出了“情采”说。他认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就是说他认定情理和辞采的关系,犹如织布用经线、纬线一样,经线摆正,纬线才能织在经线上;写文章,思想感情摆正了,文辞才能随着内容的需要而畅顺地表达出来。情理是“经”,在创作中起决定作用;文辞是“纬”,它决定于情理。刘氏认为,懂得这种火系,就明确了“立文之本源”。本源何在?在一个“情”字。 要升入了解“情采“说,必须要明确的是“情”“采”概念所指。“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现形式。这一点上研究界多已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概括地用内容——形式来理解“情采”过于简单化、表面化了。例如童庆炳先生就提出,应把“情”到“采”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即“情”的产生有一个过程,从“情”呼唤“采”,并赋予以“采”也是一个过程。提出情感的两度转换说。另外,有人认为,“情”当释为诚信的“诚”,指人内心真实的心意状态,即作家临文时的真情实感;“采”不是指整个艺术表现形式,而单指文辞的使用。其实这些观点与传统的意见并未相悖,只是在细枝末梢上有所改进和创新。刘勰将孔子“文”“质”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采”。无论“情”是情理还是诚信,“采”是文采还是文辞,都不出内容和形式这个大的范围,作家要表达的——情采并茂、质文并重的整体思想是没有异议的。笔者立足原文,出于自己的理解,对“情采”概念持传统说法:“情”为情理,或曰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所谓“文心雕龙”,用刘勰自己在《序志》篇中的解释就是,用心写文章,像雕刻龙文一样精细和认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1 《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刘勰在引用时,引用的是“言志”但又提出了“自然”说,认为诗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样的论证显然更加注重诗歌的本质,比较理性。

《文心雕龙》读后感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实在惭愧,当看到同学分享的竖版、繁体、影印版的《文心雕龙》时,我是拒绝的。个人对理论性文章实在难以提起兴趣去研读,总觉得那些理论很绕,很伤脑筋。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又哪来那么多闲心去思考那些复杂、奥妙的哲学理论。最为学习任务,找了简体版的《文心雕龙》来读,读了几篇后却也慢慢有了感觉。 下面我将呈现我阅读《文心雕龙》时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文《文心雕龙·原道》 “什么是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基础问题,曾在研读《文学理论入门》时给了我很大的困扰。《文心雕龙·原道》里面对“文”与“文学的关系”做了层级分明的解释,大概就是“自然之纹—人的思想—语言---文章”这样一个包含演变顺序和层级的过程。“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载”,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人做为万物之灵长,是天地的核心,有着复杂完美的文化体系。然而,人以外的万物呢“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花草上的纹路又何不是花草的美丽文章呢古人相信万物有灵,都有其喜怒哀乐,因此敬畏自然,相信因果循环,心里有一把“刀子”在规训着他们。到了现代,我们对自然认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透彻,也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文化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的就是,我们慢慢失去了信仰,变得无所畏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承载了一个名族甚至一种文明的延续,当这个名族的文化消失了,那么这个名族也就消失了。 圣人《文心雕龙·征圣》 《文心雕龙·征圣》里说: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意思就是说写文章必须学习圣人,因为圣人全面观察事物,得其最奥妙之处。在现在看来,只是抑制个人的发展,限制个人思想,实行思想统治。其实,个人对圣人并不十分认同,受到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圣人给我的印象就是迂腐,固执,甚至是虚伪,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使圣人思想变了味。为什么从古至今就春秋战国时期出了那么几尊圣人圣人是我们的榜样,同时却也是我们的束缚,我们只能仰望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他们,然后把他们的精神遗产卖个好价钱。 史传《文心雕龙·史传》 历史又是一个头疼的方向,常记不清历史人物和年代,历史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团乱麻。想想挺羡慕那些在史书里留下名字与故事的人,他们死了,但他们的故事还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在史书里他们还活着。这样的人虽只是极小一部分,但就是他们构建了整个历史。如果将历史比喻为一条河,那么这条河便由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的人构成的,无名者只是这条河的背景。一只以为自己很不一样,但在历史长河之前,自己从未存在过,想来也是一种悲哀。 思与得《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这部著作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许多文学爱好者奉为经典。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部著作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刘勰通过对文学创作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本质、文学与现实关系、文学创作规律等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关注的是刘勰对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看法。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但又不能完全复制现实,而应该通过想象和创造,反映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这种看法对于我自己的写作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也更加注重在创作中表达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文心雕龙”的概念,他认为“文心”是指文学创作的内在本质,“雕龙”则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雕刻。这个概念对于我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细节进行精细的雕刻和打磨。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着一些感悟和体会。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高深莫测和博大精深。刘勰的文学理论虽然是在古

代中国背景下产生的,但他的见解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的价值。其次,我认识到了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和排列,更是心灵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文学理论著作。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我相信这些启示和指导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重要文学批评著作,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宝库。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受启发,对于文学创作的理念和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对于《文心雕龙》给予读者的启示进行探讨。 《文心雕龙》以文学批评为主题,通过对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讲述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认知和见解。他提出了“文心”和“雕龙”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了文学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在书中,刘勰详细介绍了诗歌、文章、赋、辞章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他深入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艺术与规律,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在阅读《文心雕龙》时,我对于文学内涵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刘勰提到文学作品应具备“文心”,即要有一种内在的思想感情。他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凝聚其中,并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这使我更加明白,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于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性和情感共鸣。 其次,刘勰在书中对于文学形式提出了很多见解。他提到“雕龙”,意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在他看来,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注重形式的处理和琢磨,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仅仅有思想感情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来体现,才能让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 此外,《文心雕龙》中还提到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写作经验。他提到要

注重描写的细节和形象感,要注意情感的铺陈和变化,要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这些技巧和方法都对于我今后的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让我对于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本对于文学批评和创作有着深远影响的学术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文学创作的理念和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它不仅扩大了我的文学视野,也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我相信,《文心雕龙》将一直是我探索文学之路上的重要指南。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心雕龙》读后感1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

明诗——《文心雕龙》读后感800字

明诗——《文心雕龙》读后感800字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

读文心雕龙有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 《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 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 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 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 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 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 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 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 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 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 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 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 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 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 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 合于唯物的。

小学生2019关于《文心雕龙》读书笔记500字

小学生2019关于《文心雕龙》读书笔记500字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关于《文心雕龙》读书笔记5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关于《文心雕龙》读书笔记500字(一)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