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

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荒漠化含义、表现及分类

2.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以展示景观图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手段,实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原因及危害。

【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等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要求】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自主探究】 知识结构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其主要表现:1、过度2、过度3、过度 探究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 探究材料:课本16页前两段 探究问题1: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的过程分别是什么? 查读世界气候类型图,读下图回答(1)-(4)题

(1)分析图中以B为代表的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B、D、E三处的荒漠延伸到海岸的原因。(提示结合洋流分布图) 探究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探究材料:课本图2.1和2.2 探究问题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以干旱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②气候:干旱是其最为的显著的自然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探究材料:课本P17-19内容 探究问题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

【例题2】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 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 (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经验。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 地理研究能力。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 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 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 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4、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 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 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 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 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 →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 二、 1.图像分析法:分析图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可看出62年、78年 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让学生分析增加的原因(强度开垦草原),88年又有所减小的原因(因有效的进行了治理);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三册《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实录 鹤壁高中刘志勇 课题:《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一课时 授课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 授课人:刘志勇 授课班级:鹤壁高中高2012级6班 观摩教师:鹤壁市各中学地理老师代表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材比较全面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本文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本文通过借用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来讲授荒漠化问题,可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会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荒漠化的概念和土地退化的含义 2.能够说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 能够说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能力目标: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判定土地退化的原因 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荒漠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该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着眼于社会。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难点: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通过分层次问题导学法, 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以展示景观图片、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手段,实现问题引

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与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讲]: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好! [师讲]: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新课]: [师讲]:请大家先观看一个小视频《地球的癌症----荒漠化》.(观看后)震撼吧?下面让我们从感性认识转到理性认知. [师问]:看幻灯片,我国地图上土色区域全是荒漠化现象分布范围吗? [学生]:应该不全是,还有容易出现荒漠化现象的地区及荒漠地区. [教师]:非常正确.下面,我们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认识荒漠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讲授新课]: [师讲]:大家打开课本,阅读教材P36~38部分,结合地图册P17~18部分,结合所学区域知识,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5分钟后)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部分是从那些方面来描述的?同学们互对答案,判断正误. [板书]:位置水土地生气 ①植被少 干旱土层薄 ②河流水少 [师问]:大家看黑板, ①②两个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位置和高山高原对暖湿气流的阻挡. [师讲]:干旱的气候造成了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和植被稀疏,有些地区气候特征受地形影响,所以地形和气候是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形成的基础. 幻灯片展示答案,学生纠错思考. [师讲]:我国土地退化主要分布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看几幅图片:沙漠化的扩大;水土流失造成的山石裸露和土层裸露;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地球表面已经千疮百孔,治理势在必行.究其因,寻其果.我们首先讨论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象. [师问]:(幻灯片展示西北地区沙漠化与沙漠分布图)讨论1:图中沙漠化与沙漠范围一致吗?西北地区哪些自然地理特征易于形成沙漠化?沙漠化过程中哪些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教学设计514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设计思想】 程标准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以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成因—荒漠化治理为主线,以洞庭湖湿地为例,主要采用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湘教版教材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以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成因、危害与防治,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节内容主要包括: (1)荒漠化的含义 (2)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 (3)荒漠化的治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荒漠化有一定的认知,对于土地沙化有一定知识储备。高一学生性情活泼积极,表现欲较强,因此在本节课中尽量加入一些图片、相关视频文件及相关微课资料辅助教学,采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助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掌握荒漠化的成因 (3)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荒漠化带来的巨大危害。 (2)通过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联系分析,学会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3)通过荒漠化对策探讨,得出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合理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荒漠化的含义与危害,增强学生对荒漠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2)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案例学习,深化学生资源和环保意识,有助于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对策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提出保护措施的能力 【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学生分组,要求学生预习本课,PPT课件和微课制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荒漠化视频,认识荒漠化景观。通过视频可以直观感知荒漠化现象,以及荒漠化的危害,视频图像结合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求知欲。 [新课讲授] 1、荒漠化的危害 通过视频观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并通过图片展示,揭示荒漠化的巨大危害。 2、荒漠化的含义与类别 (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就是沙漠化吗?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4)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考纲要求,运用学到的地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最终探究一种解决的方法。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运用这种设计思想,通过视频导入,提出问题:为什么破解了沙子土壤化密码,沙漠就有望变绿洲呢?通过问题导出环境的整体性,运用环境整体性,再探究出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进而运用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探究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治理方法。学会用这种原理方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治理方法后,就可以运用这种思想解决所有类型的荒漠化问题。从而达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注重培养了知识和能力结合。教学中采用了讨论教学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后结合高考试题,注重知识和高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掌握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5)掌握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掌握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及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一盆绿植等;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高中地理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素材湘教版必修3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荒漠化还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我们从文献上了解到:早在1991的时候,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已影响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荒漠化的扩展速度是,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在我国,具体的荒漠化问题有: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江南丘陵地区的红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石漠化。 荒漠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方面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②降水变率大,暴雨冲刷作用强烈 ③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④土质疏松,抗蚀能力差等 〔2〕人为原因:①滥垦、滥伐、滥牧、轮荒、开矿 ②水资源利用不当,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③只种不养 ④土壤遭污染等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 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 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 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 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 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读图] 读世界和中国生态环境破坏分布图,分析图中反映出全球和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讲解] 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一般过程: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 案 教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课程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认识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5.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草原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1.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图片等多媒体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15分钟) a.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地区的水源、气候和空气质量。 -使农田退化,降低农业产量。 -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威胁畜牧业的发展。 -增加沙尘暴、沙化土地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b.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西北地区干旱、风沙等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 3.探究(20分钟) a.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影响。 b.每个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讨论并进行指导。 4.总结(10分钟) a.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植被的恢复等。 b.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的治理荒漠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拓展(15分钟) 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查找其他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以及国家政策和计划,分享给全班。 6.作业(5分钟)

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谈谈如何保护现有的草原资源以及预防荒漠化的措施,并进行讲解。 四、教学评价 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评价。 2.评估学生对荒漠化的理解及其危害与治理的认识程度。 3.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和作业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2.图片、视频、PPT等教学素材。 3.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 六、教学反思 1.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小组活动和班级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作业的形式,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写作能力。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 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荒漠化含义、表现及分类 2.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2.1+2.2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 2.1+2.2导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自主预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 2、分类:按动力分为等类型。 ※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 自然因素:基本条件—气候;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 动力条件—天气的日数多。 人为原因:①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过度、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P37阅读) 1、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深居,远离 ②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进入 ③气候干旱: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大风频繁 ④土质疏松,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 2、人为原因: ①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 当等)导致草原破坏,沙漠扩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季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 ②人为: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 ※南方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人口压力大,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作用强 三、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1、主要危害:森林、草场;农牧业甚至绝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自然灾害(鼠害、虫灾、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防治方针:,防治结合, 防治措施:①营造防护林(如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 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设置沙障。 【随堂练习】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8年》)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罗布泊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退耕还草③盲目修建水库④掘堤引水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导致罗布泊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 B.风积 C.水蚀D.水积 3.目前,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罗布泊周围的胡杨林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的增加 B.农业灌溉用水增加 C.过度取水 D.地下水位下降 4.为减缓该地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必须坚持______方针( ) ①封沙禁牧②预防为主③防治结合④综合治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发菜贴于荒漠植物的下面,因其形如乱发,颜色乌黑,得名“发菜”,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营养价值并不很高。但因发菜与“发财”谐音,迎合了部分食客的心理,造成发菜的市场价格非常高。在挖取发菜时,需要连牧草草根一并挖起。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单在内蒙古因采挖发菜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已经相当于两个香港,使之成为荒漠化的一个重灾区。据此完成5~6题。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除了挖取发菜外,还有( )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樵采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关于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 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完成7~8题。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70中王书琴 【课标要求】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教材分析】 区域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治理环境问题是全人类普遍关注的话题。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西北地区又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因此,本节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为典型案例。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教材首先从荒漠化的含义入手,采用案例式教学,从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环境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因素,而人为因素则是荒漠化发生、发展、加剧的因素。因此,针对荒漠化的成因,教材最后探讨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及成功经验。 案例式教学模式贯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始终,所以本节课并不仅仅是分析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而是通过案例式教学,引导师生共同建立区域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通过图表及资料,使学生明白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中的地位,进而提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图像分析法、讨论探究、案例分析论证 【学法指导】 1.合作探究: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 2.对比法:通过荒漠化和荒漠、沙漠化的对比,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修?的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开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教学重点:荒漠化的危害; 教学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荒漠化的成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不能仅限于对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的学习,而是要会运用根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深层次地理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具表达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过程方法: 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 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开展观。【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稳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自制本节课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分组有序就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高亢的歌声?黄土高坡?,屏幕上出现了黄土高坡的景观,请学生在一边欣赏歌曲时,一边思考问题。 1.多媒体展示的是什么问题?〔荒漠化〕 2.你如何给这个问题定义呢? 3.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刚刚咱们图片导入的是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景观,结果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直至荒漠化,造成这种景观的因素有哪些?反过来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治理呢? 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例来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板书〕

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及答案)

【必修3】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1.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2.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的荒漠化整治措施。 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1、探讨交流是什么原因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 2、黄土高原今昔变化的原因分析: 归纳: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的概念:是由于和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和 _______等外力作用造成的,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和环境生态破坏。 探究一:荒漠化的成因: 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①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2、图3 一5 一1 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3 一5 一2 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读图3 一5 一1 和图3 一5 一2 ,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l )该地形区的名称。 ( 2 )该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2.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3.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B.岩石裸露有利于风沙活动 C.气候因素决定荒漠化的发展 D.大风天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4.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沙地是()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湘教版 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 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⑴概念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 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 生土地退化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3学案: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解析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 例含解析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生活链接]位于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 1.8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寸草不生、风沙肆虐、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经过30年来的不断努力,累计治沙6 000多平方千米,实现由“沙逼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 和表现形式。 知道:我国西北地区 自然环境特征,荒漠 化的危害,荒漠化防 治的主要措施. 理解:自然条件与荒 漠化的关系,荒漠化 的人为原因。 人地协调观:调整人 类活动,防治荒漠 化。 综合思维:分析荒漠 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提出防治的对策和 措施。 区域认知:认识荒漠 化产生的地理环境,

应用:能够结合具体的地区,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防治的具体措施.评析人类活动对荒漠化产生的影响。地理实践力:调查家乡荒废土地,分析其荒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 一、荒漠化的含义 1.含义 [自我探究]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含义有何联系? [答案]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风力长期侵蚀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石漠化。 2.类型 (1)风蚀和错误!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错误!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3.荒漠化的因素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

课时2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危害。2.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3.掌握其他土地退化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 一、荒漠化的危害 1.危害范围大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 (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016年4月23日,甘肃省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兰州市等多地出现今年以来的最强沙尘暴天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哪种现象与沙漠有关( ) A.沙尘暴 B.黄河泥沙增多 C.寒潮 D.伏旱 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 A.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空洞 D.砍伐森林

答案 1.A 2.A 解析第1题,黄河泥沙增多与中游水土流失关系密切;寒潮与冬季风有关;伏旱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第2题,全球变暖与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有关;臭氧层空洞与排放氟氯烃气体有关;砍伐森林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由荒漠化引起的。反思归纳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 (1)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荒漠化形成的流动沙丘能淹没农田、村镇、铁路、公路、水库和灌渠;荒漠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物的生产力也持续下降,继而引发饥荒。 (2)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导致沙尘暴频发,生态环境破坏。 (3)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会造成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进而引发饥荒。 二、荒漠化的防治 1.国际社会: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2.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防治措施 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 5.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荒漠化的防治为什么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答案土地荒漠化一旦发展形成荒漠,再去治理非常困难,一是投资大、见效慢,二是效果很差。因此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及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021届湘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第30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能够从自然和人 为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综合思维)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人地协 调观) 3.应用:能结合某一具体区域分析环境问题 的成因,提出解决措施。(人地协调观、综 合思维) 以文字材料、区域图、 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 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危害及防治措施。考查 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认识荒漠化 1.含义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点拨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全球荒漠化现状: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4%,我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点睛黄土高原地区土地退化和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原因的异同:气候、地表物质组成、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共同的影响因素,但前者是水蚀作用,后者是风蚀作用。 【疑难辨析1】什么是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提示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2)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3)植被覆盖率低,大面积地表裸露。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点睛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道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荒漠化的防治 (1)全球性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对荒漠化的防治 ①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