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围

2、掌握并能懂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各项表现及特征

3、懂得并能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学会比较和综合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及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明白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东西部南北方要协调发展,让学生树立全局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高一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对于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正在逐渐加强。特别是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而且高中地理内容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式、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在本节课的教

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难点] 分析形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新课】

[导入新课]

春节过后,各大城市候车室里旅客总是非常多,他们大多是前往东南沿海务工,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到东南沿海,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远千里过来的?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等遇)说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发展差异。

【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13页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思考:①我国东、

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②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各包括那些省区。[学生回答](略)

【师]我国东部有12个省区,但其中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西部有十个,其中西北有五个,西南有五个,中部有九个。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十四个东部省区中除了北京外,其它十三个都滨临海洋,而且十个西部省区与其它国家是陆上相临,但没有滨临海洋。九个中部地区既没有临海也没有临国。

[提问]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带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学习任务】三大经济带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异?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前后桌展开三个方面的讨论: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②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③工业化差异;④城市化方面的差异;④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然后请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 …………

[教师播放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

[第一组学生阅读P14图1-13思考第一个问题,学生代表加答,师生共同矫正发言中一些不规范的表述,最后达成一致]该图反映出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几年三个地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都较快,但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增长速度快,中部次之,西部经济水平低,增长也最慢。

【第二组学生阅读图1-14《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思考: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答案是:产业结构的差异。让学生据

[学生完成课本P15“活动”部分的任务]认识我国形成三大经济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历史基础、民族心理、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可以采取的对策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促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P16 图1-17《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工业增加值结构》]思考:东、中、西部工业化差异情况?由第三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概括得出: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带的工业增加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地带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相当于东部地带的1/3,而西部地带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仅相当于东部的1/6,这说明东、中、西部地带的工业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P17的图表,师生共同得出:东、中、西部地带的城市数量、规模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设计学习任务】学生阅读P19页图1-18《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要求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握我国全

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所经历的时空历程。

【小结】师生共同阅读P19活动题,共同完成P20的图表,进一步明确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带的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各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板书设计】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东、中、西差异

(1)产业结构差异

(2)工业化差异

(3)城市化差异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围 2、掌握并能懂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各项表现及特征 3、懂得并能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学会比较和综合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及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明白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东西部南北方要协调发展,让学生树立全局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高一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对于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正在逐渐加强。特别是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而且高中地理内容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式、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在本节课的教

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难点] 分析形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新课】 [导入新课] 春节过后,各大城市候车室里旅客总是非常多,他们大多是前往东南沿海务工,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到东南沿海,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远千里过来的?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等遇)说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发展差异。 【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13页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思考:①我国东、 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②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各包括那些省区。[学生回答](略) 【师]我国东部有12个省区,但其中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西部有十个,其中西北有五个,西南有五个,中部有九个。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十四个东部省区中除了北京外,其它十三个都滨临海洋,而且十个西部省区与其它国家是陆上相临,但没有滨临海洋。九个中部地区既没有临海也没有临国。 [提问]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带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学习任务】三大经济带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异?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前后桌展开三个方面的讨论: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②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③工业化差异;④城市化方面的差异;④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然后请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 …………

2021 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一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南方与北方 西部大开发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南方与北方西部大开发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南方与北方的划分和范围,掌握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2.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3.能对某一区域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发展方向。 一、南方与北方 自主预习 1.划分界线:①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 特征具体表现 北方 温度带跨越②暖温带、③中温带及寒温带 自然资源 平原面积④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 富 限制性因素⑤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⑥水土流失严重 面临问题调整⑦产业结构、扩大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南方 温度带跨越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 自然资源 水热丰富,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⑩水力资源等 丰富 限制性因素⑪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⑫地形破碎面临问题⑬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3.思考教材P21-22活动提出的问题。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从哪些方面比较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 (2)从北京、哈尔滨、武汉和广州的气温和降水图分析我国南、北方气候各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3)我国南、北方植被类型的差异如何? (4)我国南、北方河流的流量差异如何? 答案(1)气候、植被、河流流量和地形等。 (2)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 (3)南方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北方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4)北方河流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小;南方河流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大。 反思归纳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南方与北方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自然条件差异 区域 项目 南方 北方 地理位置 约32°N ~34°N 以南 约32°N ~34°N 以北 地貌 以丘陵和低山为主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气候 ①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②年降水量>800毫米 ③4500℃<积温<8000℃ ④夏秋季东南沿海多受台风影 响,长江流域有梅雨、伏旱天气 ①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②400毫米<年降水量<800毫 米 ③积温<4500℃ ④夏季多暴雨,春季干旱多沙尘 天气,春旱、夏涝、寒潮灾害影 响大 河流 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汛期较长 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汛期较短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黑钙土, 部分地区有盐碱土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2. 区域 项目 南方 北方 工业 资源条件 水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煤、石油和铁矿资源丰富 工业生产 轻工业发达和综合性工业 基地 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 农业 耕地类型 以水田为主 以旱地为主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粮食作物 以水稻为主 以小麦、玉米为主 居民生活 主食 以大米为主 以面食为主 传统民居 房屋多尖顶,墙体轻薄,注重通风、散热、排水 房屋多平顶,墙体严实厚重,注重 防寒保暖 传统交通 以船为主 以马为主

差异区域发展 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2022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2.通过收集我国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合作与交流。 3.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发展,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 2.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难点] 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探究活动】读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回答p14 活动1、2、3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点拨】东部有12个省,中部有9个省,西部有10个省。只有北京不临海。 2.东中西部差异 【读图思考】看图1-13,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提问:看图1-14,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 结构的差异。 【点拨】(1)产业结构差异:全国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 而东部相对产业结构较好,二三产业比重都在40%以上,其他 两个带中农业所占的比重都将近20%。 【探究活动】看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在图上指出这几个工 业区的位置与名称。思考: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有哪些?其中 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分布在哪个地带?这些地区工业发展又有 哪些有利的区位条件? 【点拨】沪宁杭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 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等。它们都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地带。具有沿海、交通方便,农业基础好等优越的区位条件。 【出示投影】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比较表 工业基地特征主要工业中心 沪宁杭工业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沈阳、大连、鞍山、本溪等京津唐工业区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北京、天津、唐山等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广州、深圳、珠海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张老师)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张老 师) 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张老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熟练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国土整冶与可持续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图读图熟悉北方地区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结合各种图示资料,提取信息分析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提高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法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区域问题,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学生区域地理基础比较差,学习中国南北方差异时,对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要进行详细复习。 3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 难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中国北方地区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北方地区的景观图片,感性地认识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自主学习] 1、学生课前完成学案“落实考基”,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2、小组合作,完善填空部分的答案。 3、小组代表质疑,其他小组答疑,完善知识体系。 4、课件展示本节知识体系,教师板书。 [课堂检测]学生完成“巩固提升”选择题1~7题。学生代表上

台展示答案,并分析质疑。[合作探究] 探究1: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呈现黄土高原景观图,各小组开展讨论,小组代表分析并展示答案。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2、教师点评,总结答题模式,展示答案。(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④开矿 (2)危害: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加大,河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3)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探究2:华北地区的河流洪涝灾害多发,试分析黄河、淮河、海河多洪涝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1、呈现华北地区河流水系图,各小组开展讨论,小组代表分析并展示答案。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2、教师点评,总结洪涝灾害的原因和治理模式,展示答案。(1)原因: ①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②下游泥沙沉积,河床容易被淤塞;③支流多,干流水流不畅;④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治理措施: 治理黄河的措施:①上游修水库;②中游治理水土流失;③下游加固堤防。 治理海河、淮河的措施:①在主要支流的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篇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 5.区域发展阶段 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地理教案(湘教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一章课时58区域及其类型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 [体系架构] 类型。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 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基本概念]区域、区域整体性;区域经济 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基本原理]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差异性 原理;因地制宜发展原理;协调发展原理。 课时58区域及其类型 一、区域的特征 1.概念: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2.特性 (1)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 (2)区域差异性:指区域之间的差异。 (3)区域开放性: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4)区域动态性:指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思考区域内部也有差异性吗? 答案区域内部的一致性是相对的,其内部相似度高,并非内部地理要素绝对一致,在区域

内部的不同部位,仍然存在气温、降水量、海拔、土壤等各种要素或大或小的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所以内部也存在差异性,即区域内部特征是“大同小异”。正因如此,一个区域内部还可以根据更小的标准继续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才有了区域的大小尺度嵌套关系。 二、区域的类型 1.划分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可按自然特征划分、人文特征划分,也可按某种内在关联特点来划分。 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的区域类型 区域类型含义范围或影响因素 自然区域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 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包括各种综合自然区和部门自然地理的 各种分区 行政区域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 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主要受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 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区域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 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 况、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 水平等。 经济区域既有综合经济区,也有部门经 济区 文化区域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 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 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 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中,主要文化现 象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特别提醒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理环境差异特征” 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亚洲、中国、东北地区等。 1.区域分析的主要思路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自主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有虚有实;(实:国界、省界;虚:气候区、植被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3、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类型:乡村区域和城镇区域。 4、空间分布形式: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 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表现为一>二>三;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表现为二>一>三;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表现为三>二>一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人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①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 数量少,且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②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 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涨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江苏省南通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无答案):1.3区域发展差异

江苏省南通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无答案):1.3区域发展差异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学习目标】 ⒈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和范围,并在我国轮廓图上指出各省的位置。 ⒉掌握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差异。 ⒊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⒋认识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⒌运用区域发展差异的相关知识,能够分析相关案例。 【学习重点】 ⒈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差异。 ⒉分析、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学习难点】 运用区域发展差异的相关知识,会分析相关案例。 【学习流程】 【自主先学】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3-23,完成下列问题: ⒈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及各经济地带包括的省区?

⒉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经济基 础 发展水 平 对外开 放程度 ⒉运用判断:

(1)我国东部经济地带都临海,这种说法正确吗 ( ) (2)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都属于东部经济地带,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3)请用红色笔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描出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界线,用黑色笔 3.写出我国四大地区中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二)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⒈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比较 项目 西部中部东北部东部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 水平, 发展速度 相对较 经济发展 水平, 发展速度 相对较 工业 化、 城市 化水 平 较低较 科技 教育 较较高

水平 发展机遇随着国家 战略的实 施,西部 地带的社 会经济发 展明显加 快 20世纪80 年代以来, 东部地带 抓住国家 的机遇,积 极对外开 放,大力, 取得了迅 猛的发展 ⒉产业结构差异 工业结构具有“、”的基本特征。 导致“四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是。 西部中部东北部东部 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在国 民经济中还占有 较大的比重 加工制造 业和相对发 达 工 业结构 以产 业为主 表现出 一定的特 征 以或产业 为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材内容分析

《区域发展差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以我国为例,来阐述区域发展差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东、中、西差异,二是南方与北方,三是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是本节的重点。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 知识与技能部分要求:知道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围,通过比较,能正确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及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内容及范围对象,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过程与方法部分要求: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使学生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要求: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及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明白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东西部南北方要协调发展,让学生树立全局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教材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入手,首先直观地说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及划分标准,使同学们先从感性上对三个经济地带有一个整体了解。接着讲述三个地带之间的发展差异,不仅有文字叙述,而且通过图表(柱状图、饼状图),用一些具体数字加以对比说明,既有说服力,又不乏科学性。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

(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区域发展阶段》参考教案1

《区域发展阶段》参考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统计资料,进行有效信息提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归纳区域发展过程,最终能清楚说出每一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结构,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 教学重点: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2区域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教学难点: 各发展阶段阶段特征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那么请大家判断以下哪些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哪些属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古巴丹麦尼泊尔英国瑞士埃塞俄比亚 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课文第8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哪些?区域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小结: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指标 ①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如下

地区国内生产总 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A 5 408.8 1.647.451.040 627 B11 674.48.850.241.014 908 C 4 340.919.540.040.5 6 565 D 1 180.023.840.236.0 3 140 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它能全面地反 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 ③人均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就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 按上述指标,区域类型可分为: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 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判断:高收入地区就是发达地区吗?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 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生活质量指标,人文发展指数终将代替传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中国已经跟上这一趋势,在短短的几年中,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原则、措施,而且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上出现了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 转承:区域的发展阶段依次分为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现在请大家阅读并归纳第一个阶段的阶段特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发展状态方面考虑。 学生回答略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湘教版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一节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区域主要的人文特征。 2.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特点的学习,了解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南北差异。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4.学会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活动建议: 1.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 2.小组讨论:北方、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及原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3.练习巩固。 4.小结。启示: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选择整合教材;展现过程与方法让学生 自主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对将来参加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分析: 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完成活动1。教材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材设计了开放的问题: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第三,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教材在活动课文中体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先是通过分析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将自然与人文特色重新组合;又用了两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教学设计 课型分层次探究合作学习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 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 (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 (回答)略 (板书)(二)四大地区 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 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

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 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 (问题)P14活动问题2: (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 (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 (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 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板书)2、产业结构差异: (点拨)产业结构差异是四大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最重要原因。 (问题)P15活动——问题2 (回答)(1)产业机构: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明显上升;工业结构:轻工业上升幅度大于重工业,呈现“轻型或轻重混合型”。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工业结构呈现“轻型或轻重混合型”结构;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较合理。 (点拨)由此可见,我国工业结构呈现“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特征。 (承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板书)3、工业化差异: (读图)图1-16 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工业增加值结构示意图 (问题)说明图中反映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回答)

2018--2019学年 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四大地区的差异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时四大地区的差异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和划分依据,掌握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2.能对某一区域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发展方向。 自主预习 1.划分依据:①自然条件、经济基础、②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差异的表现 (1)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③高科技产业和④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⑤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在东部地区,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⑨传统型工业为主体。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⑩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⑪经贸合作。 合作探究 读我国四大地区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基本情况(2012年) 注: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最主要的表现是什么?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最发达和最落后的地区分别是哪个? (3)根据材料结合区域产业结构有关理论分析,哪个地区农业经济占的比重最大?哪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出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答案(1)经济发展水平。 (2)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3)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4)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教材P20表格加以理解)。 练习巩固 进入21世纪后,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四个地区在资源方面有明显差异 B.四个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显著的差异 C.四个地区的开放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D.四个地区的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 (2)下列叙述中,四个地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A.都临海,都有大河入海口 B.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C.都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 D.都有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3)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貌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答案(1)A(2)D(3)C 课堂小结 [知识提纲] [强化记忆] 歌谣记忆四大地区差异 四大地区面积广区域特色不一样

地理教案(湘教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三章课时68“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课时68“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一、“一带一路”由来 1.概况:“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有5个走向。 “一带”从我国出发有三个走向:①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 ②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③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一路”重点方向是两条:①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②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提出背景 当今世界,争端频发,风险增多,增长乏力,动荡持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局面正摆在全人类面前。为应对这种局面,我国率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发展。 3.历史使命和现实意义 表现具体做法 和平之路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增进互信,扩大合作 繁荣之路聚焦发展,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 开放之路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商务合作 创新之路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创新能力合作 文明之路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 二、“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协作发展 1.合作重点 内容作用具体做法 政策沟通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 设施联通优先领域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贸易畅通重点内容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

资金融通重要支撑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开展多边金融合作 民心相通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2.经济走廊建设 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相关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巴基斯坦)、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具体意义如下: 经济走廊名称意义 中国—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广西和云南加速发展,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的枢纽地域 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国际 大通道和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 加强与中亚、南亚发展的联系 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全方位合作,为东北和内蒙古的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对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地缘上的联系性地理覆盖范围广,包括亚欧大陆及非洲部分地区,联通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相关国家已达60多个 国家地缘的临界性和联系性增强了相关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途经地区地形、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也存在空间差异,对国家及地区间的协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地理教案(湘教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三章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调配的原因 由于区域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资源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资源赋存量少;而资源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资源赋存量多。为了满足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 2.南水北调 (1)总体布局: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进而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工程方案 线路东线中线西线 线路走向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 江水,基本沿京杭大运 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 水,出丹江口水库, 沿伏牛山、太行山 东麓送水到北京、 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为北方部分地区补水 调出区长江下游长江中游丹江口水 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 大渡河 调入区淮河下游地区、山东黄 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京津地 区、黄河下游地区 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干旱地区及 华北部分地区 评价 优点 有京杭大运河可以利 用,工程量较小 有丹江口水库可利 用,可自流供水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 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最好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 南低,需抽水北送;水 质差 需挖掘渠道,工程 量大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渠道穿越 高山,工程艰巨;可调水量小总评最具现实意义现实意义大具有生态意义 3.西气东输 (1)概况:“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是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铺设管线到上海,“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外连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我国霍尔果斯,南至广州、深圳和香港。

地理教案(湘教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一章课时59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时59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一、我国的四类主体功能区 功能区名称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划分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划分目的结合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才能合理发展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 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 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 主的高效益综 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 生产总值少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 征,出现一系列工 业基地 由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 态势转向新型工业化 水平高,地区 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 较大比重,工 业处于起步阶 段,以劳动密 集型和资源型 产业为主体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 所占的比例不断上 升,工业就业人数 持续增加,第三产 业加速发展。劳动 力由农业向制造业 和服务业逐步转移 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单 一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 化转变,产业结构趋于 多元化 第三产业发展 超过第二产 业,以资金密 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工业为主 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大,缺 乏高水平的中 心城市,交通 运输线路分布 稀疏。区域开 放程度较低 集聚作用大为加 强,中心城市对区 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幅度增强。交通 运输建设显著加 快,区域开放程度 不断提高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 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 停滞。区域经济整体呈 现萎缩、衰败状态,并 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 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注重经济、社 会、环境的协 调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不断提高 由停滞、受限到调整再 提高 大幅度增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