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 1 -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6 -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 10 -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 10 -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 14 -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 19 - 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 23 - 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 27 -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30 - 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 30 -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 33 - 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 37 - 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 40 -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属性: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特别提醒]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

1.分类

(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的用途,可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

2.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1)概念:可再生资源是指可重新利用的资源,或在短时间内可再生,或可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历史尺度上不可能由自然过程再生,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

(2)分类的相对性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1.特点:全球自然资源分布广泛,但很不均匀,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2.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不同的

(1)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其分布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2)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共生伴生矿较多,勘查难度较大。

3.跨区域调配资源

(1)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跨区域调配资源。

(2)不同资源的区别:有的资源便于移动,可以进行远距离输送;有的资源不具备流动性,需要进行加工转换,再向资源需求量大的地区输送。

(一)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阶段特征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2.工业社会阶段

(1)在工业社会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对其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沙特阿拉伯丰富的石油资源,使该国成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巴西、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形成了发达的采矿业。

(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理想,开发利用流程短、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则差。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性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等石油工业城市,鞍山、本溪、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城市,金昌、铜陵、个旧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均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3.信息社会阶段

在信息社会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趋于弱化。

[易错提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数量,总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利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利用率越来越高。

[图表点拨]从教材第8页图1-6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与工矿业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多数分布在沿海地区,工矿业靠近资源丰富的地区。

自然资源的分类

市场最重要的出口国,素有“天然气王国”之美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成为俄欧之间能源合作的物质基础,加之地理位置邻近,更使双方之间的能源合作具有得

天独厚的优势。

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比例过高,对俄罗斯的依赖太大,不利于能源安全。这些国家应加强对国内能源的开发,如煤和核能,还应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能和地热等能源。

问题1(区域认知)俄罗斯的天然气多于西欧,这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哪种属性?

提示:地域性。

问题2(综合思维)天然气从自然属性与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看,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分别属于哪种自然资源,可再生吗?

提示:从自然属性看,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从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看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从自然属性看,风能、太阳能属于气候资源;生物能属于生物资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均属于可再生能源。

[归纳提升]__表解法记忆自然源资源及其分类

分类标准分类

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增殖性

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的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社会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低中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中弱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小中大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简单中等多样化

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中高

问题1(综合思维)表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方式和效率产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变化:利用规模不断加大,利用方式不断增多,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原因: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问题2(综合思维)人地矛盾加剧发生在哪个阶段?

提示:工业文明时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大,人地矛盾较突出。

[归纳提升]

历史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信息化阶段

对自然资源

依赖程度

强较强减弱

起主要作用的资源气候、水文、地

矿产资源后天性资源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

活对自然环境和

自然资源的依赖

程度很大。自然

条件比较好、自

然资源相对丰富

的地区农业文明

得以发展

在工业社会阶段,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对

其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

然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影响着

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

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交

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

性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在信息社会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

发展中的作用相

对下降,而各种后

天性资源(如人工

合成原料、智力资

源、信息网络等)

的地位则迅速上

升。产业布局对自

然资源的依赖性

逐渐降低,自然资

源对经济发展与

产业布局的影响

也趋于弱化

举例地形平坦、气候沙特阿拉伯丰富的石油资以美国“硅谷”

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源,使该国成为重要的石油

输出国;巴西、澳大利亚矿

产资源丰富,形成了发达的

采矿业;以大庆、克拉玛依

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

鞍山、本溪、攀枝花为代表

的钢铁工业城市,都靠近矿

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为代表的新兴电

子工业主要分布

在高等教育比较

发达的地区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概述

(一)概念: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二)类型:按照成因,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今天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所导致。

(三)次生环境问题分类:除资源枯竭外,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1.环境污染

(1)成因: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2)表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2.生态破坏

(1)成因: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

然资源枯竭。

(2)表现:森林毁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随着人口增加、产业扩张和科技进步,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一些环境问题已经波及全球,产生的危害日趋严重,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原因: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倘若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二)类型

1.水污染

(1)原因:当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价值,造成水污染。

(2)类型

①按照人类活动方式,水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②按照污染物空间分布状态,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中,由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矿山废水,往往通过固定排污口排放,具有污染物多、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是需要重点治理的点污染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或不正确使用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污染,属于典型的面污染源。

2.大气污染

(1)成因: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大量粉尘和废气进入大气层,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若超过一定标准并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对人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密切相关。

(2)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硫氧化物。

①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烟尘。

②汽车尾气、石油化工排放的废弃物,包括烯烃、二氧化氮、链烷等,这些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3.固体废物污染

(1)成因: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大量固体废物因难以利用而被抛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丢弃的固体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2)分类: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

(3)措施:人类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和治理。例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导向,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三、生态破坏

(一)成因: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比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破坏湿地、开矿修路等,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严重失调,产生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二)分类

1.土地退化

(1)概念:土地退化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衰减,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

(2)后果: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长远来看,在流域源头和上游,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可能导致下游湖、河、水库的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物多样性作用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就某个生态系统而言,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会减弱其抗干扰的能力,并威胁到系统的稳定性。

(2)减少的原因: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都会破坏野生物种生存繁衍的环境,进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3)现状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 个。许多能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宝贵物种,已经无可挽回地灭绝了。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两大领域。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污染防治开始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也符合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与污染防治相比,生态保护的范围要更宽泛,影响更广,任务更为艰巨,需要的时间更长,花费的资金也更多。

[特别提醒]人类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环境问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人类环境的状况。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发生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进入80年代以后,又发生了规模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为严重的博帕尔泄漏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等。

材料二人类正面临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壤侵蚀严重、物种资源减少、水资源匮乏、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

问题1(综合思维)材料一反映的环境问题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原因:工业“三废”及生活废弃物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问题2(综合思维)结合教材,说说上述材料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属于哪一类?

提示:材料一属于环境污染,材料二属于生态破坏。

[归纳提升]

1.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表现

主要类型表现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一)耕地资源概念: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通常,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二)我国耕地资源优势: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三)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随着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3.耕地资源空间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2.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等。

3.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等问题。

(一)确保耕地数量

1.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2.措施

(1)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管理,遏制耕地过快减少;执行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偿制度。

(3)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 提高耕地质量

1.耕地质量的影响: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2.措施

(1)为了改进耕地质量,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

(2)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

(三)防止耕地污染

1.耕地污染的危害:耕地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

2.现状: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进而威胁到耕地安全。

3.措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治耕地污染,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比如,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

(四)提高耕种积极性

1.积极性低的原因:

我国种粮成本逐年增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性成本逐年增加,粮食种植收益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扩大粮食再生产的动力不足,农村撂荒的现象较为普遍。

2.措施

(1)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2)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

(3)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

(4)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

(五)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1.措施:加强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2.实际应用:目前,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监测,为国家把握农业生产全局提供多种服务和决策依据。

[轻巧记忆]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①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沙漠侵吞大量良田;②城市工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③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措施:①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控乱占耕地行为;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耕地退化。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材料一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截至2017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35亿公顷(1公顷=15亩),居世界第四位,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4%,占比低于许多国家。我国人均耕地1.47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排在世界120位以后。

材料二近几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00多万公顷。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1/3。

材料三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问题1(综合思维)通过阅读材料,请用简单话语描述一下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提示: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耕地面积比重小。原因可从我国的土地构成方面寻找答案。

问题2(综合思维)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侵蚀造成土地减少等。引起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可从材料二得出,但引起土地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不断增加。

问题3(地理实践力)对于我国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提示: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林,有利

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退耕还湖和沼泽,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和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答案可从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以及退耕还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多角度分析。

[归纳提升]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耕地少。

(2)耕地资源质量整体欠佳,受污染和退化严重。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5)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2.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1)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

(2)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耕地污染和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5)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

3.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确保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防止耕地污染。

(4)提高耕种积极性。

(5)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水资源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气态、液态

和固态的天然水。狭义的水资源是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从水资源总量来看,我国水资源丰富,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居世界第六位。从人均水资源来看,我国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水污染严重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等方面。

1.时空分布不均

(1)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2)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2.供需矛盾突出

(1)现状: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土地、产业布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性。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分布与用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2)主要表现:一是供求总量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二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用水缺口明显扩大,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工农业和服务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很大压力。

3.缺水问题突出

(1)原因:当用水需求超过水资源供给能力时,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2)现状:我国水资源时空不均衡,表现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多为资源型缺水,影响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质等。南方地区以水质性缺水为主,是由于不合理用水、水体受到污染等造成的。

(二)水污染问题严重

1.来源: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等造成的。我国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染排放量明显较高,城市污水排放量日益增长,处理率也不高。

2.现状

(1)目前,我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为水体自净能力有限,北方的污染负荷普遍重于南方。

(2)在我国沿海地区,由于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与海水之间的动力平衡,海水侵入滨海地区的地下水中,发生海水入侵现象。结果使灌溉用水变咸,导致土壤盐渍化,灌溉机井报废,水田面积减少,并引发水质性缺水。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1.农业是用水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传统灌溉方式仍普遍沿用,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

2.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我国工业万元产值平均用水量高。

3.城镇居民用水铺张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

(一)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

对自然界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进行调控和整治,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水旱灾害。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比如水库、渠道、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可以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2.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是水资源安全保护的重要方式,如新疆的坎儿井、黄土高原的水窖、建设“海绵城市”等。

3.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江河湖泊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等,都是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关键。

1.结合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调整,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进而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改进陈旧的灌溉系统,将大水漫灌改为更加节约的喷灌或滴灌等,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减少浪费。

(三)水污染防治

1.排放污染物时,必须充分考虑水体的承载能力,把环境污染控制在特定限度之内。

2.通过法治、管理、科技等手段,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3.建立水质检测体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监督管理。

4.地理信息技术在水污染防治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遥感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查明水体污染的范围、程度等,还具有实时预报和动态监测能力。

[易错提醒]提高水价是为了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三、跨境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1.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紧缺有加剧的趋势。各个国家都需要更多的水资源,因缺水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地区冲突频繁发生。

2.措施

跨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牵涉到所在国家的发展与安全。对国际性河流的开发利用,关系到沿河各国的切身利益。各国需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协调一致,统一制定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案,促进沿河国家的合作共赢。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2018年12月12日,在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全省首批22本水权证正式发出,这标志着临安在浙江省率先成功试点制度性的山塘水库水权交易。所谓水权,就是水资源的使用权,即在一定期限内所拥有的水资源使用、转让、收益等权利。这种改革试点,可以盘活“沉睡”水资源并将其推向市场。

问题1(区域认知)浙江省的水资源是否丰富?原因是什么?

提示:浙江省水资源很丰富,主要是因为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候湿润,地表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问题2(综合思维)进行水权交易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归纳提升]

1.水资源短缺的分析思路

2.结合水资源短缺的形成原因,归纳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对策水资源短缺原因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储量有限海水淡化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人为原因

用水量大增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

水污染严重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水资源浪费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1)中国水资源总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②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③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

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3)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4.跨境水资源问题与国家安全

跨境水资源问题措施

因缺水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地区冲各国需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协调一致,

突频繁发生统一制定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案,促进沿河

国家的合作共赢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矿产资源及其分类

(一)概念: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埋藏在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绝大部分又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是有限的。

(二)分类

1.依据产出状态,可分为固态矿产、液态矿产、气态矿产。

2.依据特性及用途分类,可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

二、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一)种类多,储量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矿产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

(二)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

在我国矿产资源中,少部分矿产品位较高,如钨矿、锑矿等,大部分品位较低,如铁、铜、铝土等多为贫矿。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矿产以共生的形式赋存,尤其是金属矿产。这些特点使我国矿产利用难度大,开采成本高。

(三)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我国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少数省区。由于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需要对矿产资源进行远距离运输。

[图表点拨]从教材第50页图2-31可以看出: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一)矿产资源与国民经济

1.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矿产资源的开发联动效应突出,采矿业通过产业链广泛拉动相关部门,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可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

3.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但其经济社会发展也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因此,这些国家不得不从别国大量进口,如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

(二)矿产资源与国防外交

1.矿产资源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为武器装备制造提供了几乎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倘若某些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中断,就会直接影响到国防体系的建设。

2.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我国将石油、天然气、煤炭、稀土、晶质石墨等24 种矿产列为战略性矿产,作为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

3.由于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的国际争端时有发生。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资源全球化战略,要么直接进口矿产资源,要么投资别国的矿产资源开发。

4.我国现为世界上消费矿产资源最多的国家,矿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不少矿产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竞争的加剧,境外矿产资源利用成本陡增,矿产资源的供给风险显著加剧。这些因素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

我国国土辽阔,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探明率约为36%,还有大量矿产资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 1 -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 5 -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 9 - 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 14 - 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 18 -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一)耕地资源概念: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通常,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二)我国耕地资源优势: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三)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随着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3.耕地资源空间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图表点拨]从教材第27页图2-2可以看出我国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图2-3通过展示2011~2015年新增加和减少的耕地面积,说明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2.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等。 3.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湘教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3 地理必修I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 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 初)一最快 远日点(7月 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 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 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内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测评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二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能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恢复更新,而且能使土地永续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角度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地区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2.华北平原在农田质量提升方面的重点任务是( ) ①发展节水灌溉技术②增施有机肥③改善耕层结构④治理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应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鄂尔多斯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第2题,华北平原在农田质量提升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改善耕层结构等。华北平原水土流失并不严重。 2.A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问题,是强国富民的基础。下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各地分区水稻、小麦、玉米和豆类作物产量的贡献率(产出量/投入量×100%)变化格局。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作物是( ) A.小麦、豆类、水稻、玉米 B.豆类、水稻、玉米、小麦 C.玉米、豆类、水稻、小麦 D.水稻、小麦、玉米、豆类 4.东北区a作物产量贡献率雄踞第一主要得益于其( ) A.地广人稀 B.科技发达 C.土壤肥沃 D.雨热同期 5.b作物生产空间的变化会导致其( ) A.储存难度增加 B.出口数量扩大 C.流通效率提高 D.运输成本上升 3题,读图可知,a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应为豆类;b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应为水稻;c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应为玉米;d作物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区,应为小麦。第4题,我国东北区黑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大豆生产,从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因此,东北区a作物产量贡献率雄踞第一主要得益于其土壤肥沃。第5题,b作物为水稻,图示其产量的贡献率在东北区明显提高;水稻在我国南方地区需求量大,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促使大量水稻南运,导致其运输成本上升。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3章第3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含答案

第3章第3节 【A培优基础练】 (时间:20分钟总分:40分) [知识点1:污染物跨境转移。知识点2: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太平洋垃圾岛”是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海域上漂浮的垃圾带,以塑料垃圾为主。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该区域发现了大量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据此完成第1~2题。 1.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最可能源自()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B.美国夏威夷群岛 C.日本东海岸 D.加拿大西海岸 2.该“垃圾岛”会() A.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B.增加海洋气象灾害 C.影响洋流流向 D.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1.C 2.D[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推测,该“垃圾岛”的物质应该是在洋流的作用下汇集而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洋流向南流,不可能把垃圾反向带到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海域上;日本多地震和海啸,为了减轻地震伤害,沿海地区多木质房屋,且日本汽车拥有量大,发生海啸时容易把日本东海岸的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带入海洋,再由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带入“垃圾岛”所在区域;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主要向北流,不会流向“垃圾岛”。第2题,该“垃圾岛”主要以塑料垃圾为主,不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该“垃圾岛”会释放许多污染物质,影响水质,“垃圾岛”会影响海水的光照条件,影响海洋水气交换,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知识点1、2]欧洲土地有限,农牧业普遍采取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天然放牧被圈养取代。这对促进欧洲各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如1996年欧洲暴发了疯牛病,2001年2月英国暴发的口蹄疫又迅速在欧洲蔓延。据此完成第3~4题。 3.1996年英国出口的牛肉中检测出疯牛病病毒,这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的() A.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B.污染物跨国传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各章章末检测及模块综合检测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练习题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1)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11)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24) 模块综合测评 (37)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观察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图片中的物质与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中的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得到恢复和再生的自然资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A 3.C 解析:第1题,图片①②③④依次表示煤炭、沙漠、森林、花卉,图例乙表示能源资源,四种物质中,只有煤炭属于能源资源。第2题,煤炭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第3题,沙漠目前并没有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森林是生物资源;图片中的花卉是人类培育的结果,不属于自然资源。 2019年3月,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建成,年产能100亿立方米。读成渝地区图,完成4~5题。 4.页岩气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属于() A.气候资源 B.生物资源 C.矿产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 5.下列关于该区域中城市的表述,正确的是() A.等级越高数量越多 B. 3 000米附近无聚落分布 C.宜宾服务范围大于成都 D.重庆市重工业较发达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页岩气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属于矿产资源,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埋藏在地下形成的,C项正确。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分布在地表,属于大气圈、生物圈,非可再生资源是按照增殖性能划分的。第5题,该区域中城市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A项错误。3 000米附近有聚落分布,B项错误。宜宾的等级比成都低,服务范围小于成都,C项错误。重庆市发展较早,重工业较发达,D项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3章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答案

第3章第2节 【A培优基础练】 (时间:15分钟总分:36分) [知识点1: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知识点2:设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很多人认为,指狐猴(如图)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然而,指狐猴也是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据此完成第1~2题。 1.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这主要体现了生态退化中的() A.森林资源匮乏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减少 2.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主要原因有() ①指狐猴生活的环境受到破坏或丧失②水土流失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的捕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 2.D[解析]第1题,指狐猴是一种生物,其濒临灭绝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指狐猴生活的环境受到破坏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存和繁殖,加上因为经济利益,人类高强度猎捕指狐猴,加剧了指狐猴数量的减少。 [知识点1]3.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是用来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 B.在自然保护区内可建设旅游设施 C.可作为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D.无法起到维持环境稳定的作用

【答案】C[解析]自然保护区可保护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只有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才可以建设旅游设施;自然保护区内涵盖的森林、湿地等能够起到维持环境稳定的作用;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知识点1]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为亚太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水禽越冬地,已成为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目的地。下图为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下列关于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心区可以发展旅游 B.缓冲区可以发展旅游 C.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D.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5.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 A.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 B.合理控制核心区的游客数量 C.保护鸟类栖息地 D.适当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 【答案】4.C 5.C[解析]第4题,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不可发展旅游,A、D项错误;缓冲区只准从事科研活动,不能发展旅游,B项错误;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C 项正确。第5题,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是在实验区,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不现实,A项错误;核心区不可发展旅游,游客不能进入,B项错误;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保护鸟类栖息地,C项正确;缓冲区需要重点保护,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会破坏环境,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理念不符,D项错误。 [知识点2]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长期以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

2023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实现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目前东北地区碳排放量仍然较高,下图示意2005—2016年东北三省碳排放量比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辽宁省碳排放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消费量大 B.产业升级加快,能源消耗增多 C.工业化起步晚,技术水平较低 D.以重化工业为主,高能耗企业多 2.2005—2016年,东北地区碳排放量变化表明该地区( ) A.经济发展滞后,企业转型困难 B.经济发展迅猛,服务业比重高 C.经济发展缓慢,环境质量改善 D.经济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冷杉属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是北半球主要森林树种。下图示意我国冷杉属植物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我国冷杉属物种集中分布在( ) A.横断山区 B.长白山区 C.阿尔泰山 D.秦岭 4.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高山冷杉( ) A.水平方向向更低纬度移动 B.低海拔日趋稳定 C.垂直方向向更高海拔退缩 D.高海拔逐渐灭绝 河西走廊地区的沙丘地貌以流动沙丘为主(下图),其东西部之间在沙丘地貌演化上的差异,受控于区域尺度的主导风向。当地沙丘往往沿着干河床断续分布或散布于绿洲边缘。在全球性和区域性增温背景下,河西走廊地区沙尘暴事件的发生频率没有像全球沙尘暴一样增大,反而减小。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高中新教材湘教版地理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Word版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基础巩固 1.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成三大类: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其划分依据是() A.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B.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C.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D.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 答案:A 解析: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自然保护区分成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三大类。 2.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空气稀薄,湖泊广布。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对象是() A.红树林 B.大熊猫 C.湿地 D.古村落 答案:C 解析:三江源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的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对象是源头地区的湖泊、湿地等,C项正确。青藏高原上没有红树林、大熊猫、古村落,村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A、B、D三项错误。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 A.濒危物种种子库 B.自然保护区 C.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D.植物的种子库 答案:B 解析: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区,南面紧接长江,北面和东面为长江故道环绕,西面是防洪堤,堤内为农业区,是典型的江河泛滥湿地。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不同,该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不是保护区内现存的自然对象,而是为了把野外早已灭绝的麋鹿的人工种群重新引进到它们原来生活的自然栖息地,并重建自然种群。据此完成4~5题。 4.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物种 C.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D.麋鹿的人工种群 5.该地成为麋鹿保护区是因为()

高中新教材湘教版地理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Word版含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基础巩固 环境问题按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主要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会导致地方病的产生,因此地方病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的,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如破坏地表植被),以人为原因为主。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引起的。第2题,滑坡、泥石流是由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由人为因素造成。 读图,完成3~4题。 3.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导致图片③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气候干旱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第4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种类与总量日益增多,许多地方固体废物的排放与堆积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垃圾占据了大量土地,并持续向水、大气释放有害物质,使水体、水质、大气质量恶化,危及人体健康。据此完成5~6题。 5.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①垃圾中的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②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污染水体③垃圾经过风化、雨淋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渗入土壤,破坏土质④垃圾经过强光照射,逸出氟氯烃,影响臭氧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列有关固体废物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固体废物污染和其他类型的污染一样,污染途径单一 B.固体废物污染以迁移转化为主,其过程是长期的、缓慢的 C.因为自然环境对固体废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我们不必过分注意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危害 D.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可避免大气二次污染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垃圾经过强光照射会产生有毒气体从而污染大气,造成地区性大气污染,但不会逸出氟氯烃影响臭氧层。第6题,在一定条件下,固体废物会发生化学、物理或生物的转化,并通过水、大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种类与总量日益增多,许多地方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与堆积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会产生粉尘等污染物,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界中寻找治疗伤病的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司匹林的成分。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的药物总价值大约是6 000亿美元。然而,对入药植物和动物的需求导致了这些物种濒危。 材料二明朝“药圣”李时珍在采药撰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400年后的今天,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很难寻觅了。并且许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照此下去,中草药将不复存在,中医将难以发展。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2)造成这些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应如何保护中草药资源? 答案:(1)①动植物资源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②药物被污染,环境污染严重。 (2)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和过度采集天然药材;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水土污染严重。 (3)保护中草药的原生环境,有计划地开采中草药资源。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4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第2章第4节 【A培优基础练】 (时间:20分钟总分:42分) [知识点1:石油资源分布。知识点2:石油生产与消费。知识点3: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下图是世界主要石油运输路线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目前石油储量和产量最大且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 A.中国B.西欧 C.北美D.中东 2.从波斯湾出发运往欧洲和北美的石油,正确的海上运输路线是() A.波斯湾→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欧美 B.波斯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欧美 C.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欧美 D.波斯湾→印度洋→非洲好望角→太平洋→欧美 【答案】1.D 2.B[解析]第1题,目前石油储量和产量最大且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以波斯湾为中心的中东地区,故D项正确。第2题,从波斯湾出发运往欧洲和北美的石油,需要从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进入阿拉伯海,经曼德海峡进入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最终到达欧洲和北美,故B项正确。 [知识点2]下图是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变化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 B.我国消费的石油长期以来以进口为主 C.1990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D.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 4.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拓宽石油出口渠道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答案】3.D 4.D[解析]第3题,根据图例可知,我国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增长不同步,消费量增长快,A项错误。图示阶段,我国消费的石油长期以来以生产为主,B项错误。1990—1994年,我国石油生产量大于消费量,属于石油净出口国,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以出口为主,自给有余,D项正确。第4题,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减少石油消耗,D项正确。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会阻碍经济增长,A项错误。世界能源结构中石油占主导地位,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目前是不现实的,B项错误。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比例逐年上升,C项错误。 [知识点3]舟山群岛岸线资源丰富,早期定位为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后来,舟山聚焦石油战略产业链,不断提升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致力于构建具有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港口经济圈,成为全球性大宗商品物流中心。据此完成第5~6题。 5.舟山群岛发展石油战略产业链的主要优势是() A.岸线资源丰富B.淡水资源充足 C.环保工业发达D.岛上植被茂密 6.舟山从聚焦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向聚焦石油战略产业链的发展转变,将() A.提升产业层次B.加剧能源紧张 C.减轻物流压力D.改善海洋环境 【答案】5.A 6.A[解析]第5题,据材料可知,舟山群岛岸线资源丰富,这是舟山群岛发展石油战略产业链的主要优势;岛屿面积较小,储水条件较差,淡水资源不足;环保工业和岛上植被覆盖率不是主要的优势。第6题,舟山从聚焦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向聚焦石油战略产业链的发展转变,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可以缓解能源紧张状况;物流压力与商品运输量有关;可能会导致环境的破坏。 [综合思维](2022年北京朝阳区期末)下图示意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分布,图中圆圈面积越大,表示石油储量越多。读图,完成第7~8题。

2023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考前必备

考前必背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它兼有“自然属性”(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有用)。 2.自然资源分类 划分依据具体类型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增殖性能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3.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非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环境问题包括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的耕地资源现状 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等。 3.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确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耕地污染;提高农民耕种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4.我国水资源概况与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

5.跨境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各国需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协调一致,统一制定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案,促进沿河国家的合作共赢。 6.我国矿产资源概况及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 7.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提高石油战略储备;加 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 新能源。 8.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带四个部分。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导致极端天气多发,改变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危害人体健康。 2.国际碳减排合作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3.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 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4.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一是通过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二是通过人 为的方式进行转移。 5.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措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 环保权;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招商引资方向;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6.我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谁污染,谁治理”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2023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1亩≈666.67m2)。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成规模(单位:千万亩)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严守耕地红线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低 B.人口总量大 C.单位面积产量低 D.自然灾害多发 2.为提高高标准农田的耕地质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陕西—退耕还林,修建水平梯田 B.吉林—改良酸性土壤,退耕恢复植被 C.江苏—节水灌溉,全部使用农家肥

D.河北—大规模更换表土,防治土壤盐碱化 “田保姆”是一种新型的农事托管模式,农户将农业生产的个别环节或全过程委托给专业机构,专业机构提供的“保姆式”服务涵盖旋耕机耕地、机器播种、无人机植保(下图)等方面。“田保姆”是未来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利保障措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全过程委托的“田保姆”模式,更适用于( ) A.跨村种田大户农民 B.务农务工兼业农民 C.经营自家耕地农民 D.常年外出务工农民 4.“田保姆”模式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有( ) ①加快科技推广,藏粮于技 ②确保耕地红线,藏粮于地 ③增加农民数量,藏粮于民 ④增强粮食流通,藏粮于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例,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023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复习提升

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混点1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区分 (2021湖南邵阳新邵期末)下图表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土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及耕地等指标的对比。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指标分别是( ) A.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耕地 B.耕地、土地面积、人口、水资源总量 C.人口、水资源总量、耕地、土地面积 D.土地面积、人口、耕地、水资源总量 2.北方地区资源的配置现状会导致( ) A.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B.水资源浪费严重 C.人均土地面积少 D.缺水问题突出 易混点2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区分 下图为海洋开发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属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是(双选)( ) A.海洋牧场 B.海洋盐业 C.海洋捕捞 D.滨海旅游 4.下列海洋开发活动与污染类型关联正确的有(双选)( ) A.海洋捕捞——水污染 B.沿海电站——核污染 C.海洋运输——石油污染 D.港口建设——固体废物污染 易错点不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 深耕和免耕均是农业对土壤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深耕(20厘米以上)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合理深耕能显著促进增产。免耕又称零耕技术,是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长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其中覆盖耕作是最主要的免耕方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深耕(20厘米以上)有利于提高土壤的( ) A.通气性 B.有机质含量 C.矿物质含量 D.含水量 6.下列耕地类型采用免耕方式,效果欠佳的是( )

A.西北干旱沙地 B.东南丘陵水蚀地 C.东北平原黑土地 D.华北低洼湿涝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A a指标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差距最大,且南方地区远高于北方地区,对比分析四种指标,可知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距最大,所以a指标为水资源总量;b、d指标都是北方地区多于南方地区,为土地面积和耕地;c指标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差距最小,南方地区略多于北方地区,为人口。所以A项正确。 易混辨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矿场、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耕地资源属于土地资源中的一种,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2.D从图中对比分析,北方地区耕地所占比重高,但水资源总量所占比重低,水土资源搭配极不协调,所以会导致缺水问题突出,D项正确。 3.AD图中属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是海洋牧场和滨海旅游,它们分别开发利用了海洋水体和海岸带,A、D正确;海洋盐业开发利用的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捕捞开发利用的是海洋生物资源,B、C错误。 易混辨析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 1 -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6 -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 10 -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 10 -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 14 -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 19 - 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 23 - 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 27 -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30 - 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 30 -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 33 - 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 37 - 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 40 -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属性: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特别提醒]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 1.分类 (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3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平安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平安的影响1.运用资料,说明污染物跨 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原因及 影响。(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说明国际合作 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采取的 措施。(综合思维) 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应对 污染物跨境转移采取的措 施。(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污染物跨境转移? 2.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5.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6.简述?巴尔塞公约?应对污染物的跨境 转移的具体措施。 7.说出我国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的措 施。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本钱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当或不承当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2.主要形式 主要形式举例 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 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1)根本原因 (2)主要趋势 4.主要影响 地区影响 输出国减少了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本钱,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 接受国环境平安和公众健康受损 [易错提醒]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影响应从输出国和污染接受国两个方面分析。 将污染物跨境转移与对应的途径连线。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质:实质是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的跨境转移。

(二)国际合作原那么及措施 1.?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那么,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有效合作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1)禁止兴旺国家向开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2)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3)兴旺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开展中国家的合作。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1.原因 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防止地面临着污染物跨境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2.目的:为了防范国家生态环境平安的系统性风险。 3.应对措施 (1)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开展权和环保权。 (2)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3)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本钱。 (4)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5)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6)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特别提醒]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环境污染没有国界,许多环境污染事件超越本国国界,甚至影响到全球。造成污染的国家应当根据形成污染的份额承当其消除影响的责任。因此,环境管理必须进行国际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提示:要从法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制定综合性的应对措施。 污染物跨境转移和环境 平安 排放的污染物都不同程度地对邻国造成了影响。下表为东北亚局部地区酸雨污染源及受害区域统计。

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后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自然资源是( ) A.太阳能 B.风能 C.森林 D.水资源 2.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该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西北明显偏少,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与我国大气降水和水资源的分布规律相吻合,所以该自然资源为水资源。第2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水源补给类型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的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多少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在新疆伊犁、塔城、喀什等地,寒冬采冰储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冬季储存的冰等到来年夏天可出售到市场上。下图为伊犁河及其支流吉尔格朗河示意图,这里曾是伊犁河谷最大的采冰场,但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读图,完成3~5题。

3.新疆伊犁等地寒冬采冰储藏主要用于( ) A.制作冰雕景观,发展冰雪旅游 B.制作传统冷饮和食品保鲜 C.获取淡水,缓解用水紧张状况 D.夜间纳凉,调节室内气温 4.吉尔格朗河成为伊犁河谷最大采冰场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质较好,运输便利 B.水量丰富,产冰量大 C.水流缓慢,透明度高 D.河道较浅,易于开采 5.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的原因有( ) ①气温升高②降水减少③发现新的采冰区④机器制冰的大量出现⑤水质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3.B 4.A 5.D 解析第3题,由材料“等到来年夏天可出售到市场上”可知,采冰并不是要制作冰雕景观、发展冰雪旅游,A项错误;新疆地区饮食以乳制品及牛羊肉为主,夏季气温高,需要用冰保鲜,B项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