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综述>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杨慧1,郭晓雷2,马吉祥2,于保荣1,徐爱强(通讯作者)1,2

(1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 2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R5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53(2011)09-0809-05

第一作者简介:杨慧(198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慢性非传染

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摘要: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本文就国内外高血压流行现状和高血压的疾病负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疾病负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全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全面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和疾病负担,可以为科学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1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111 高血压的患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 O)估计[1],2002年全球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Kearney 等分析了1980~2002年的相关文献,按照现在的发病率水平,预计2025年全球高血压总患病率将由2000年的2614%,上升为2912%[2]。

不同地区和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较大。总的说来,欧美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普遍较高,高血压患

病率约20%~50%[3]

。波兰的患病率最高,1987~

1988年波兰的M ON ICA 研究[4]

中45~64岁人群的患病率为7017%(男性6819%、女性7215%)。

一项

对比分析研究显示[5]

,20世纪90年代北美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2716%,欧洲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412%。发展中国家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1994~1995年调查显示[6]印度农村人口患病率仅为512%(男性314%、女性618%)。2000年Singh R 1B 1

等研究显示[7]

,亚洲国家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5%~35%,农村居民患病率更低,仅为城市居民患病率的1/2~1/3。随着干预生活方式,目前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趋于平衡或呈下降之势[3],而发展中国家对高血压防控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高血压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之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近些年也迅速增长。我国曾进

行过3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见表1[8]

。1958

~1959年第1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1%。1979~1980年第2次全国抽样调查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400多万,采用了当时WH O 的标准(\160/95mmH g 为确诊高血压、140/90m mH g 和160/95mmH g 之间为临界高血压)。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m mH g 及/或舒张压\91m mH 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173%。1991年第3次全国抽样调查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并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 H g 及/或舒张压\90m mH g 或2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158%。如按第2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m mH g 及/或舒张压\91mm H g)计算,患病粗率为11188%。由此可见,自1959年至1991年的30年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上升,仅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就上升了41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此外,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9],我国\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18%,其中男性2012%,女性1810%;由此估算\15

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716%。2004年[10]

、2007年[11]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结果显示,我国15~6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811%和2314%。

表1 我国历史上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年份调查目的

调查人群患病率(%)参考文献1958~1959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5110[8]1979~1980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7173[8]1991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13158[8]2002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8岁18180[9]2004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15~69岁18110[10]2007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15~69岁

23140

[11]

112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了解高血压防控效果的重要

指标。通过在M EDLINE数据库搜索医学主题词表(M eSH)的患病率(Pr ev alence)、高血压(H yperten-sion)、血压(Blood Pressure)和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回顾了1980年1月至2003年7月世界不同地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结果显示:高血压总的知晓率为4610%,从韩国的2512%到巴巴多斯的7510%不等;治疗率最低为墨西哥的1017%,最高为巴巴多斯的6610%;控制率最低为韩国的514%,最高为巴巴多斯的5810%[3]。其中高血压的定义为平均血压水平\140/90mmH g和/或使用降压药。

近年来,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上升,但仍不理想。根据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atio nal H 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1988~1994年以及1999~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12]:在成人高血压患病人群中,知晓率有轻微上升(P<0105),从6815%升至7118%,治疗率由5311%上升至6114%(P<0101),控制率由2611%上升至3511%(P<0101)。英国2003~2006年期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也均在提高[13]:高

血压知晓率从2003年的62%上升至2006年的66%(P<0101),这在女性中表现更为显著[从2003年的64%升至2006年的71%(P<0101)],而在男性中并无统计学差别(60%~62%,P>0105);治疗率由48%升至54%(P<0101);2006年的控制率(28%)明显高于2003年(22%),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1)。

根据1991年我国调查结果[14],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为2613%(城镇为3516%、农村为1319%),治疗率为1211%(城镇为1711%、农村为514%),控制率为218%(城镇为411%、农村为112%)。2002年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9],我国\18岁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012%、2417%和611%,与1991年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2高血压的疾病负担

211高血压疾病负担的计算方法目前疾病负担的研究方法很多,如收集公开发表的文献、可利用的公共信息、全国疾病登记资料、数据库的回顾分析,或进行专题的横断面或前瞻性的调查等[18]。相比较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而言,高血压的疾病负担研究较少,这是因为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中,高血压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危险因素。

胡善联提出计算高血压这种疾病危险因素花费的成本时可采用2种方法[18],其一是疾病特异方法(Dis-ease Specific Approach),其二是全病因方法(All Cau-ses A pproach),这两种方法都是以患病率为基础。疾病特异方法是一种传统标准的方法,对高血压而言,首先要确定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范围,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标准,高血压相关疾病包括脑血管病(ICD-10 I60-69)、缺血性心脏病(I20-25)、高血压性疾病(I10-13),后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肾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I00,I26-28,I34-37,I44-51, I70-99)[19];该方法的特点是建立在风险比值(Risk Ratio s)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上,但缺点是因高血压引起的额外费用只考虑上述4类疾病,并没有全面考虑所有的疾病。而全病因方法比较的是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之间在年人均医疗费用上的差异,而不需区分与高血压有关的或无关的疾病。

Mathers等[20]描述了两种分析疾病的因果性归因的模型:绝对归因(Categor ical Attr ibution)和反事实分析(Co unter factual Analysis)。绝对归因法是指一个事件例如死亡,归因于一种单独的原因(例如一种疾病或者危险因素)或者一组原因,如疾病分类(ICD)系统对死因的归纳,但该方法忽视了某些疾病的多病因特征[21]。反事实分析模型的分析思路是要计算归因于高血压的疾病负担,需要有一种最佳的血压的人群分布与现实分布相比较;这种最佳的分布是一种反事实的暴露分布,使得人群暴露风险最低,发生不良健康后果的危险性最小,即理论最小暴露分布(Theoret-ical M inimum Exposure Distribution)[22]。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可以获得去除这种危险因素后人群健康的潜在增益。理论最小暴露分布在大多数危险因素中取值为零,如不吸烟,但某些危险因素的最小暴露不可能为零,如血压和体重指数(BM I)等。在GBD研究中,假定收缩压的理论最小值为115m mH g;因为收缩压低于这个水平的人群几乎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确定这个理论最小值基于两种证据:队列研究数据证明该水平收缩压患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RR)最小;该平均收缩压水平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最低[19]。

GBD研究根据危险因素的流行强度及其与疾病的关联程度等,利用专门的公式计算各种危险因素造成的人群归因比(Potential im pact fraction,PAF),表示人群死亡或疾病负担中归因于某种危险因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如下[23]:

PA F=

Q m x-o RR(x)P(x)-Q m x-o R R(x)P'(x)

Q m x=o RR(x)P(x)

RR(x)指暴露水平x下的相对危险度,P(x)指人群暴露水平,P'(x)指理论最小暴露分布,m指最高暴露水平。

212高血压疾病负担研究进展2002年WH O报告总结了不同国家前10位危险因素所造成的DA LYs 损失情况,在高死亡率发展中国家,高血压在危险因素排序中位列第8位,占总DALY的310%;在低死亡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高血压都是第2位危险因素,占总DALY的比例分别为510%和1019%[1]。

Carlene等对全球30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疾病负担进行了测算[24],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由于高血压造成的早死人数达760万人,约占全球总数的1315%,同时引起9200万的DALYs,占全球总数的610%,且54%的脑卒中和47%的缺血型心脏病由高血压引起;其中约80%的高血压疾病负担是发生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2002年WH O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分析了全球14个流行病学地区的26种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25],结果显示:高血压造成6400万DA-LY,占全部DA LY的414%;尤其在发达国家,高血压造成的疾病负担占1019%,是威胁人群健康的第二大危险因素。以上两项研究均采用了WH O相对危险性评估(Compar ative Risk Assessment,CRA)的方法,即反事实分析模型。Nor man等在2000年对南非地区30岁及以上人群也采用反事实分析模型,进行了高血压相关疾病负担的调查研究[26],但与WH O的研究不同,该研究的高血压相关疾病包括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疾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其中其他心血管疾病不包括心力衰竭、肺水肿和心律失常;研究结果显示:在南非每年有46888人死于高血压,占南非总死亡的9%,其疾病负担为390860个DALY,占南非总DA LY的214%。

高血压患者的医疗费用也是社会沉重经济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2005年美国高血压所致死亡率增长了2512%;2009年全美高血压的直接经济负担为542亿美元,间接经济负担为192亿美元,共计734亿美元[27];2010年高血压的直接经济负担为549亿美元,间接经济负担为217亿美元,共计766亿美元[28],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4136%。

国内采用DALY等指标研究高血压疾病负担的研究较少,主要以高血压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为主。王建生等根据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6中公布的2002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数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的高血压患病率数据和1998年、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计算了高血压的健康损失和直接经济损失[29],结果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2万人死于高血压,占总死亡数的3143%;高血压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在男性中为01362岁,女性为01359岁,全国合计为0136岁;高血压引起的潜在寿命损失约为254万寿命年;高血压的早死指数为1114。每年用于高血压的医疗费用为31819亿元,其中有26319亿元用于门

诊,其余的55亿元用于住院治疗;高血压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占200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568716亿元)的5161%。其中早死指数为作者首次提出的一个用来评价疾病导致/早死0的严重程度的指标。早死指数是用疾病早死导致的YPLL除以死于该疾病的死亡人口总数,确切含义为每一个死亡导致的平均/寿命年0损失。

祖平等[30]采用流行病学和全球疾病负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医疗费用数据和死因登记报告系统对上海市高血压疾病负担进行测算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06~2008年上海市高血压的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水平,约为1110/10万;60岁以上患者的早死寿命损失年占80%以上;男女组的早死指数均逐年下降,表明因高血压而/早死0的严重程度正在减轻,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近年来新发病例数量之巨;2008年上海市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是1615亿元,占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112j,占卫生总费用的313%,其中治疗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是1210亿元。

王国军等[31]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南省18000户农村居民进行了卫生服务调查,利用二步模型法和人力资源法分别测算疾病直接经济负担、间接经济负担,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河南省2006年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为1814亿元,间接经济负担为9176亿元,合计占河南省慢病总经济负担的6188%。唐雪明等[3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昆山市502名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高血压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和间接医疗费用情况。结果显示昆山市高血压病的疾病经济负担为18147亿元,其中直接经济负担6186亿元(占37114%),间接疾病经济负担11161亿元(占62186%)。辛英等[33]从家庭角度,采用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因高血压治疗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的状况。结果显示:高血压非住院治疗对城市家庭影响不大,但会使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比例增加1313%,而高血压住院治疗则会导致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比例分别增加2818%和3411%;住院医疗保障可明显缓解城市家庭的高血压住院治疗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那些只有1位成员患高血压的家庭。

3结语

高血压已成为当今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患病率居高不下。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使得高血压的患病率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我国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引起的疾病负担沉重。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防控任务将会更加艰巨。重视和开展高血压的疾病负担研究,能够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可能不同,对数据的解读要注意其研究方法的差异。例如, Car lene等的研究和2002年WH O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结果均为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预测结果的两倍[34,35],主要原因为早先的研究缺少对回归稀释偏倚(Regr ession-dilution Bias)的校正[36],所谓回归稀释偏倚与队列研究有关。基线或者一次性的血压测量,部分因为测量误差,部分因为血压正常的周期性的波动,比实际长期平均血压分布范围更广,这样就会低估血压水平与暴露组、非暴露组间发病率差别之间的联系强度,使得估计的RR值偏小。

此外,无论是DALY还是经济损失,都是在一定权重下计算得出的,因此权重不同,其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同[37]。而国内研究对权重的说明较少,且国内研究数据资料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如某些研究[31,33]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通过应答者自我报告的方式收集高血压患病信息,而由于我国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较低,所以自报患病的居民数必然要低于实际的患病人口数。有的研究间接医疗费用数据缺失严重,而使用全国平均水平代替[29,30],这都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从研究角度来说,现有的高血压疾病负担研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病人群体,而对于家庭和社会层面的疾病负担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W orld H ealth Report2002:Redu cing risk s,promoting healthy life

[Z]1Geneva,Sw itzerlan d:World H ealth Organization,20021 [2]Patricia M K,M egan W,Kristi R,et al1Global burd en of hyper-

tens ion:an alys is of w orldw ide data[J]1T he Lan cet,2005,365 (9455):217-2231

[3]Kearney P M,W helton M,Reynolds K,et al1W orldwide pr eva-

lence of h yperten sion:a s ystematic review[J]1J H ypertens,2004, 22(1):11-191

[4]Rywik S L,Davis CE,Pajak A,e t al1Polan d and US collaborative

study on cardiovascu lar epidemiology h 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prevalence,aw areness,treatm ent,an d con tr ol of hypertension in the Po-l M ONICA Project and th e US Atheros clerosis Ris k in

Commu nities Study[J]1An n E pidemiol,1998,8(1):3-131

[5]M alhotra P,Kumari S,Kum ar R,e t al1Prevalence and determ-i

nants of hypertension in an un-industrialised rural popu lation of North India[J]1J H um H ypertens,1999,13(7):467-4721

[6]Wolf-M aier K,Cooper R S,Banegas J R,et al1Hypertens ion prev-

alence and blood pres sure levels in6E uropean coun tries,Canada, and the U nited States[J]1J AM A,2003,289(18):2363-23691 [7]Rb S,I S,Vp S,e t al1H ypertens ion and stroke in Asia:pr eva-

lence,control and strategies in developing coun tries for p reven tion [J]1J ou rnal of H um an H ypertension,2000,14(10-11):749-7631 [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

修订版)[M]1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9]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1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

查[J]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1

[1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分析报告

2004[M]1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

[1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

2007[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12]Cutler J A,S orlie P D,W olz M,et al1T rends in hypertension

prevalen ce,aw areness,treatment,an d control rates in United States adults betw een1988-1994and1999-2004[J]1H ypertension, 2008,52(5):818-8271

[13]Falas chetti E,Chaudhu ry M,M indell J,et al1C on tin ued improve-

ment in hypertens ion management in England:resu lts from the

H ealth Survey for E ngland2006[J]1Hypertens ion,2009,53(3):

480-4861

[14]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1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及治疗

和控制状况:1991年抽样调查结果[J]1高血压杂志,1995,3(s1): 16-201

[15]胡善联1卫生经济学[M]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

[16]何敏媚,何闽江,崔斌1疾病经济负担研究进展[J]1中国老年学

杂志,2010,30(18):2700-27021

[17]吕繁,曾光1疾病负担评价的理论框架及其发展[J]1中华流行病

学杂志,2001,22(4):259-2611

[18]胡善联1疾病负担的研究(上)[J]1卫生经济研究,2005,(5):22-

271

[19]Law es C M,Vander H S,Rodgers A1Global bu rden of blood-pres-

sure-r elated diseas e,2001[J]1Lan cet,2008,371(9623):1513-15181

[20]Cd M,M E,Ad L,et al1Cau sal decom pos ition of su mmary meas-

ures of population h ealth1In:M urray CJL,Salomon J,M ath ers CD,L opezAD,eds1S ummary measu res of population health[M]1

Gen eva:W 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1

[21]Roth man K J1Causes[J]1J ou rnal of Epidemiology,1976,104(6):

587-5921

[22]M u rray C J,Lopez A D1On th e com parable quantification of health

risks:less on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J]1Epide-

m iology,1999,10(5):594-6051

[23]Ezzati M,L op ez AD,Rodgers A,et al1Comparative quantification

of health risks:global and r egional burd 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 elected major risk factors[M]1Gen eva:World Health Organ-i zation,20041

=综述>

减钠补钾防控高血压有关研究证据综述

张高辉1,马吉祥2,郭晓雷2,陈希1,徐爱强(通讯作者)1,2

(1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2;2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R54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53(2011)09-0813-04

摘要:本文从实验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大规模干预研究对减钠补钾防控高血压的证据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结合国内现有的关于代钠盐的研究,指出了减钠补钾对国人的重要性。

关键词:减钠;补钾;高血压;低钠盐

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约54%的脑卒中和47%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均与高血压有关。中国的高血压患病人群逐年增大,目前药物治疗策略并不能十分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和新发病例数[1]。因此,通过非药物等低成本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来控制和治疗高血压变得日益重要。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展的大量研究均显示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存在正相关,且减钠补钾是一种有效的通过改变饮食方式达到控制血压目的的非药物性控制措施。本文从实验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大规模干

第一作者简介:张高辉(1984~),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预研究,对减钠补钾防控高血压的证据进行综述。

1实验研究证据

早在1960年,美国学者Dahl等在大鼠的研究中发现了盐敏感大鼠模型。Dahl大鼠是一种遗传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在不摄入高盐(钠)食物时,不会引发高血压,摄入高盐(钠)食物就开始发生高血压,表明高盐(钠)饮食与高血压发病相关[2]。

在其他高等哺乳动物中开展的动物实验,同样也证明高钠会引发高血压。如对26只黑猩猩(9818%的基因与人类相同)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维持正常饮食的对照组(随访时为12只黑猩猩),每天大约015g盐;另一组为实验组(随访时为

[24]Law es C M,Van der H S,Rodgers A1Global burd en of blood-pres-

sur e-related diseas e,2001[J]1Lan cet,2008,371(9623):1513-15181

[25]Ezz ati M,Lopez A D,Rodgers A,e t al1S elected major risk factors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b urden of diseas e[J]1Lancet,2002,360 (9343):1347-13601

[26]Norman R,Gaziano T,Laub scher R,e t al1E stimating th e burden

of dis ease attrib utable to high b lood p ress ure in S ou th Africa in 2000[J]1S Afr M ed J,2007,97(8Pt2):692-6981

[27]Lloyd-Jones D,Adams R,Carneth on M,e t al1Heart diseas

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 erican H eart Ass 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 tics Sub commit-tee[J]1Circu lation,2009,119(3):480-4861

[28]Lloyd-Jones D,Adams R J,Brown T M,et al1H eart diseas e and

stroke statis tics--2010update:a report from th e American H eart Ass ociation[J]1Circulation,2010,121(7):e46-e2151

[29]王建生,姜垣,金水高12002年我国高血压的疾病负担分析[J]1中

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194-1961

[30]祖平1上海市高血压疾病经济负担及死亡损失研究[D]1复旦大

学,20101[31]王国军,张亮,田庆丰,等1河南省农村居民慢性非传染疾病经济

负担研究[J]1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0):33-351

[32]唐雪明,李存艳,王柏棠,等1昆山市高血压病疾病经济负担研究

及对策分析[J]1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7):1612-16141 [33]辛英,饶克勤,徐玲1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高血压疾病经济负担分析[J]1中国卫生经济,2010,29(5):69-711

[34]Cjl M,Ad L1T he global b urden of diseas e:a comp rehensive assess-

m ent of m ortality and disability from dis eases,injuries,and ris k fac-tors in1990and projected to2020[M]1H ar vard University Pr ess, 19961

[35]M urray C J,Lopez A D1Global mortality,disability,and the contr-i

b ution of r isk factors: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J]1Lancet,

1997,349(9063):1436-14421

[36]M acmah on S,Peto R,Cutler J,et al1Blood p ress ure,strok e,an d

coronary heart diseas e1Part1,Prolonged differen ces in b lood pres-s ure:p rospective ob ser vational studies corrected for the regression dilution b ias[J]1Lan cet,1990,335(8692):765-7741

[37]许可,胡善联1从整个社会角度分析疾病的经济负担[J]1中国卫

生经济,1994,(6):56-581

(收稿日期:2011-07-23本文编辑:李国荣)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综述>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杨慧1,郭晓雷2,马吉祥2,于保荣1,徐爱强(通讯作者)1,2 (1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 2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R5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53(2011)09-0809-05 第一作者简介:杨慧(198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慢性非传染 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摘要: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本文就国内外高血压流行现状和高血压的疾病负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疾病负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全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全面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和疾病负担,可以为科学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1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111 高血压的患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 O)估计[1],2002年全球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Kearney 等分析了1980~2002年的相关文献,按照现在的发病率水平,预计2025年全球高血压总患病率将由2000年的2614%,上升为2912%[2]。 不同地区和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较大。总的说来,欧美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普遍较高,高血压患 病率约20%~50%[3] 。波兰的患病率最高,1987~ 1988年波兰的M ON ICA 研究[4] 中45~64岁人群的患病率为7017%(男性6819%、女性7215%)。

高血压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高血压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高血压,也被人们称为“高血压症”、“动脉性高血压”,其实是一组症状复杂的 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血压长期维持在高于正常值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长期患者不仅容易出现类似于心肌梗塞、脑卒中这样的心血管意外,而且会伴随肾脏、眼睛、甚至是生殖系统等多种器官的严重损害。本篇文章主要根据目前相关研究,浅析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旨在帮助公众了解并更好地预防高血压这一疾病。 一、高血压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约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其中约75%的患者在低收入和 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居住。不过在发达国家,高血压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早在2008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美国成年人患高血压的比例已经达到29.2%。中国的数据也不容小觑,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经接近三成。 二、高血压与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的关系 虽然高血压患者已经如此之多,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依然不是非 常清楚。不过从大量的研究成果来看,高血压和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 研究发现,高盐饮食及高热量饮食会导致血容量增多,助长高血压的发生。此外,营养丰富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也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的风险。一项基于中国南京成年人的调查显示:肉类、鱼类摄入量、脂肪及糖的摄入量等饮食习惯与高血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运动不足

在大批量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对于高血压的影响十分显著。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有助于高血压的防治。 3、遗传因素 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的相关度始终非常高。一些研究表明,单基因的与血压相关的突变与高血压很难预测和量化。而一些复杂的遗传因素,例如身体质量指数、胆固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都是高血压的潜在危险因素。 4、环境因素 还有一些环境因素,如职业因素(如工业粉尘、噪声等)和生活环境因素(如大气污染、光污染等),都与高血压的危险性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也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 三、如何预防高血压 1、科学饮食 如前所述,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水果、蔬菜以及一些粗粮、莫名其妙的豆类食物等都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的风险。一些高盐、高热量的食物如肉类等则要尽量少吃。同样,经常吃油炸的食物对于高血压的危险性也非常高,一定要注意把油炸食品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2、规律生活 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于自身的健康十分关键,例如保持良好的睡眠和较低的工作压力,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的危险性。此外,还应该从娱乐休闲的角度,加强体育运动,这样既能改善体质,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高血压的风险。 3、遵从诊断和治疗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高血压是一种血压持续升高的慢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高血压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数据可以了解高血压的流行情况、趋势及其相关因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横断面调查和纵向队列研究。 横断面调查是在特定时期对人群进行调查,了解患病率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通过抽样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受试者,测量其血压,并收集相关的调查信息,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家族病史、膳食结构等。通过统计分析得到高血压的患病率和与之相关的因素。 纵向队列研究是对一组人群进行长期监测,观察其血压的变化,并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趋势。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健康的人群,在起始时测量其血压,并在之后的几年中定期复查血压,并记录相关变量。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数据,可以观察到血压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相关因素。 二、高血压的流行状况 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各国的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正在持续增长。 在发达国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例如,美国的患病率超过40%,其中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人群。相比之下,亚洲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患病率正在逐渐增加。 在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正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国是

高血压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超过2亿人患有高血压。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压力增加等因素导致的。 三、高血压的流行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体力活动减少,代谢不良,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的发生,这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其次,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过量的盐摄入、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等都会增加人体血压的负担,导致高血压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心理压力也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诱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加大,使得人们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引发高血压。 四、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 高血压的控制和预防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和趋势,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个体层面,控制饮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理想体重、合理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等都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此外,及早发现和治疗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有高血压的相关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公共卫生层面,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推动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食品行业减少盐摄入、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心血管健康素养。 总之,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危害性慢性疾病,其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了解患病情况和预防控制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可以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状况和趋势,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人们应该从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引言: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该疾病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并介绍一些相关的重要进展。 一、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专业医疗机构的数据收集和个体血压监测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之一,通过面对面、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主要目的是了解人群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家族史等与高血压相关的因素。专业医疗机构的数据收集则是通过搜集医院、诊所等机构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率、治疗情况等。而个体血压监测是运用血压计等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更精确地记录个体的血压变化情况。 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通过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高血压的流行特点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常见于老年人、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同时,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其中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高血压还与高血脂、高血糖等相关,这些因素会相互作用,导致心脑血管病等严重后果。

三、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的新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首先,一些研究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机制,发现多个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为高血压的早期预警和个体治疗提供了基础。其次,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音、工作压力等,这些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如夜间睡眠障碍、肾上腺素过度分泌等,这些发现对于高血压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该疾病的底层机制、风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选择调查方法,全面分析调查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特点。当前,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在遗传机制、环境因素、新的风险因素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以期对高血压的防治策略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支持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揭示该疾病的遗传机制、环境因素和新的风险因素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遗传机制的研究为高血压的早期预警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基础,而环境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此外,新的风险因素的发现为高血压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意义。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强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高血压的流行和防治形势也备受。本文将概述中国高血压流行的现状和原因,分析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这种疾病的危害不容小觑,高血压不仅容易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还会增加死亡风险。青壮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口结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更高。 生活方式: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饮食习惯:摄入过多的盐、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优质蛋白质和纤维素等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他因素: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很多人缺乏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导致高血压的检出率和控制率偏低。 防治措施不到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在高血压防治方面的投入不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基层医疗水平较低。 患者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治疗和长期管理的意识,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 为了有效应对高血压的流行和防治现状,以下建议和措施值得: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媒体、社区和学校等渠道普及高血压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 改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加强心理调适,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提高诊疗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高血压的检出率和控制率。同时,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社会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投入,包括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和立法保障等方面。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血压的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它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本文将概述高血压的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定义、流行现状、危害,以及近年来在高血压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发现,最后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持续异常增高,产生对血管壁的压力,导致血管受损和功能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现状十分严峻,全球患病率约为24%,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严重并发症。高血压还会对重要脏器如心、脑、肾造成损害,导致功能衰竭。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血压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引发高血压的原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身体质量指数(BMI)、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对高血压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血压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例如,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的发病有重要影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上升。高血压发病还呈现出地域差异,部分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研究还发现,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9%。 药物治疗的新发现:降压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有关降压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例如,沙坦类降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肾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新型降压药物如直接口服的利尿剂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选择,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有研究发现,不同降压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技术的不断创新,高血压基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期待。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针对个体差异的精准医疗将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研究基因

高血压的现状和趋势

高血压的现状和趋势 高血压,又被称为高血压病,是指人体动脉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根据2019年全球健康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4.7%,也就是全球有超过1/4的人口患有高血压。高血压在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的同时,也是造成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的现状可以从全球和中国两个角度来分析。 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高血压的死亡率也在增加。这主要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老年人往往更容易患上高血压。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高盐饮食、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成为高血压的重要诱因。因此,随着这些风险因素的增加,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 而在中国,高血压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根据中国慢性病报告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据估计,中国已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患病率约为27.9%。研究还发现,高血压的发病年龄逐渐下降,且青、中、老年人都面临着高血压的风险。这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工作压力增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密切相关。 未来,高血压的趋势可能还会继续上升。首先,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

比例将进一步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在老年人中占比较高。其次,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仍然存在,例如高盐饮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这些都是高血压的诱因。再者,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也会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能导致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的患病率上升。 为了应对高血压的现状和趋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强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筛查工作,例如加强高血压病知识的普及,开展高血压筛查活动等。其次,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包括规范用药、定期随访和健康教育等,确保高血压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总之,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持续上升,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负担。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血压的现状和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管理,以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改善人民健康水平。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工作压力加大等因素导致 高血压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是一种持续性的血压升高状态,给人体带来很多危害。本文将探讨高血压的现状以及其流行趋势。 一、高血压的现状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 健康和生活质量。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口属于未被诊断出的高血压患者。 在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2.5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血压的 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的疾病,而是开始向 中青年群体渗透。 二、高血压的流行趋势 1. 青少年高血压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改善,青少年触发高血压的风险 也在逐渐增加。研究表明,现代青少年常常过度依赖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长期饮食不均衡会导致肥胖和高血压等疾病。 2. 城市化和工作压力导致高血压上升

随着城市发展和工作压力的加大,高血压已经成为城市人群中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长期受到压力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状态容易出现负面变化,导致高血压的患病率上升。 3.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性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以引起冠心病、中风等严重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4. 高血压对经济的影响 高血压除了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威胁外,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和定期检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而高血压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更是巨大。 三、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 为了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它的流行趋势,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避免熬夜等都是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 2. 定期体检

疾病负担研究现状及高血压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疾病负担研究现状及高血压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它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或舒张压≥90 mmHg 。高血压可造成心脏、血管、脑与。肾脏等靶器官损害以及代谢改变等全身性疾病,是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因此,客观、正确、全面、系统地评价高血压疾病负担,可为政策制定者制定高血压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疾病负担是指由于疾病带来的损失,这个损失包括经济上的损失、生活质量的恶化和生命年的损失。而由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称为疾病经济负担,包括由于疾病、失能(伤残)、早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经济资源。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逐渐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对于疾病负担的研究方法及指标经历了4个阶段。 ①1982年以前,疾病负担的研究单纯从死亡的角度出发,认为疾病造成的死亡越多,疾病负担就越大。在此阶段疾病负担应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死亡率、死因顺位、发病率等传统指标。然而这些指标都只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的某个侧面进行了评价,而没有考虑到诸如残疾、疾病或其他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带来的损失。 ②1982年美国CDC提出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p0tential life l0st,YPLL),并派生出许多类似的指标。在这一时期研究者认为,疾病负担就是疾病造成死亡而引起的个体或人群寿命的减少。和前一阶段相比对疾病负担认识更为全面,但仍忽略了疾病造成失能的负担。 ③1992年世界银行提出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iusted life years.DALY)、1998年Hyder等提出的健康寿命年(healthy life years,HeaLY)。此阶段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工作的焦点逐渐集中于开发能将死亡和伤残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指标,它主要分为健康期望指标和健康差距指标两类。健康期望指标主要包括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s)和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expentancy,DALE);健康差距指标主要包括伤残调整寿命年和健康寿命年。自此,疾病负担被定义为健康期望寿命年的损失情况,综合考虑了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和失能两种结局。 ④疾病负担综合评价需要系统分析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多层次负担,整合生物、心理和社会指标,形成综合指标。而在对具体疾病造成的负担进行研究时,也应明确从患者角度、家庭角度或社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角度不同,所得疾病负担结果也不相同。近年来,有学者对疾病负担研究定义为:比较一种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慢性疾病,它对人体健康造成 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将对高血压的现状和未来流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高血压的现状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长期持续增高的疾病,临床上一般将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定义为高血压。据统计,全球各地高血压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 康问题。 在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经达到2.6亿,占总人口的近30%,而且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如此,高血压也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 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二、高血压的流行趋势 1. 越来越年轻化 近年来,高血压患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主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 改变有关,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等不良习惯导致 了体内脂肪堆积,加上压力大、工作强度高等因素,使年轻人也面临 着高血压的风险。 2. 高血压的地域差异

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一些城市化程度高、生活水平较好的地区,高血压患者数量相对较高,而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下、医疗条件欠佳,导致高血压的防治形势更加严峻。 3. 高血压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主要诱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坏习惯也增多,如高盐饮食、偏食、缺乏运动、熬夜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使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4. 高血压的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高血压还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其他亲人患高血压的风险也会增加。 三、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合理饮食 控制饮食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减少食盐摄入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同时也要保证膳食均衡,增加新鲜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全谷物等的摄入。 2. 积极运动 加强体育锻炼对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非常重要。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高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症或者动脉性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 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现代生活 方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并且 呈现出某些特定的流行趋势。 首先,高血压的现状呈现出年龄化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 有高血压的风险会逐渐增加,且老年人中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其他年 龄段。这主要是由于血管老化、肾功能下降以及体内调节系统的功能 减退等因素导致的。 其次,高血压的现状呈现出全球普遍性的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的统计数据,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约有75%的患者位于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高血压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属疾病,而是全 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第三,高血压的现状呈现出城市化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饮食结构的改变、体力活动的 减少、工作压力的增加等。这些因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生活 中患上高血压。城市人口的高血压患病率较农村人口更高,这与城市 生活的紧张节奏、高压工作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四,高血压的趋势呈现出全球同步的增长态势。根据预测,未来 几十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将进一步增加。这主要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体力活动、环境污染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预防和控制

高血压的工作刻不容缓,必须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医疗保健体系、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现状呈现出年龄化、全球普遍性、城市化和全球同步增长的趋势。面对这一健康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和降低相应的疾病负担。只有通过协同合作,才能有效缓解高血压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健康问题。

高血压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高血压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血压是体内血液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由心脏收缩和舒张两个阶段产生,单位是毫米汞柱(mmHg)。高血压指的是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病,会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的原因较为复杂,遗传、环境、生活习惯、药物等都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其中家族遗传是其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研究的目前主要集中在疾病机制、预防、治疗等方面。 一、高血压的疾病机制 高血压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 在高血压患者的动脉血管内膜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导致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细胞内钙离子的异常流动 高血压患者在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异常流动中会受到影响,从而 导致血管的舒张收缩功能紊乱。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失调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代谢调节系统,它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影响血压的稳定性。在高血压患者中,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失调,从而加重血管收缩的紊乱和高血压的发生。 二、高血压的预防 高血压的预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均衡的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对预防高血压有重要作用。推荐患者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甜食、油腻食物和含糖饮料。适当摄入低脂肪、低盐、高膳

食纤维和高钾的食物,比如粗粮、豆类、鱼类、瘦肉等,能有效减少体内胆固醇和脂肪含量,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2. 科学的运动方式 适量的运动是保持血压正常的关键之一。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例如步行、慢跑、游泳、瑜伽等,并坚持均衡、适量且持续的运动,最好控制在30分钟至1小时的情况下,每周至少3次。 3. 合理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还能避免其他疾病和慢性病的危害。应该养成定时作息,按时就餐,戒烟限酒等良好生活习惯。此外,还应该减少压力和负面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三、高血压的治疗 1. 药物治疗

高血压病的现状、流行趋势和危害

高血压病的现状、流行趋势和危害 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过去50年,我国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各次调查的总人数、年龄、诊断标准及患病粗率,见表1-1。虽然各次调查的规模、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尽一致,但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有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 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占90%),轻度高血压占60%以上。然而,我国人群正常血压(<120/80mmHg)所占比例不到1/2。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群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长,尤其是中青年,已经从1991年的29%增加到2002年的34%,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估计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人。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通常,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可能与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以及北方人群盐摄入量较高有关;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藏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壮族、苗族和彝族等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可改变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

我国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可改变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者的数量在过去几 十年里不断上升,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中尤为突出。患有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关键之一。 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民健康的重要问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已接近4亿,其中包括许多未被诊断和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青年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高盐饮食、高脂肪饮食、缺乏体育锻炼、饮酒过量、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越来越重视。通过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血压的发生或者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研究表明,改变生活方式和改善环境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病风险。 首先,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过量摄入盐分是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减少盐分的摄入可以降低血压,推广低盐饮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此外,适量的补充钙和镁也有助于调节血压。均衡饮食、多食蔬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食品的摄入,对预防高血压具有积极的

作用。 其次,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的风险。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车等,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强心脏肌肉的力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心血管的整体健康状况。此外,适量的力量锻炼也有助于降低血压。 再次,合理的精神管理和压力缓解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紧张会使大脑释放出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导致血压升高。通过增加社交和娱乐活动、积极学习和工作、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可以减少精神压力,有助于降低血压。 最后,减少饮酒和戒烟对高血压的控制至关重要。大量饮酒和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和密度增加,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因此,减少饮酒和戒烟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 总的来说,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通过深入研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找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新方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改善环境,如合理膳食结构、适量体育锻炼、精神管理和压力缓解、减少饮酒和戒烟,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全面的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公众对高血压风险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合理膳食结构、适量体育锻炼、精神管理和压力缓解、减少饮酒和戒烟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科学研究和全面的健康教育的开展,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高原地区藏族人群高血压病的研究近况

高原地区藏族人群高血压病的研究近况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导致的病死率占全球病死率的1/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高血压的发病率具有地域差异,高原地区发病率高于平原地区,沿海高于内地。对西藏患者外出就诊疾病谱的调查发现,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构成了西藏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检索近十年对高原地区藏族高血压的研究报道,对高原地区藏族高血压的主要特点和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标签:高原藏族;高血压;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全球病死率的1/3都归因于高血压。在高原藏族地区,由于长期处于低氧环境,机体会发生红细胞增多、血管数量和血容量增加以及血管收缩增强等适应性改变,而这些被认为是高原藏族人群更容易罹患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数据显示,高原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平原地区,而高原藏族患者的高血压也具有不同于平原汉族高血压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率,知晓率,控制率,危险因素和发生机制等方面。 1.高原藏族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目前在高原地区藏族世居人群的研究中报道的高血压发病率为23%-56%[1],总体来说高原地区发病率高于平原地区,但仍有地区差异。而高原地区藏族世居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明显低于平原汉族地区。综合所有对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的报道结果,西藏拉萨市居民对高血压具有最高的知晓率(70%),治疗率(59%)和控制率(31.8%)[2],而西藏羊八井镇(海拔4300m)居民则具有最低的知晓率(19%),治疗率(2.6%)和控制率(<0.3%)[3]。农村地区显示出比城市地区更低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这可能与医疗卫生条件和健康教育水平有关。 2.高原藏族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据统计,世居藏族居民的平均寿命为67岁,比内陆地区平均少8岁。虽然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可能对缩短的平均寿命有一定影响,但是目前研究尚不能确定影响高原藏族居民寿命的主要因素。而西藏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即使是其他高海拔地区),这使得与之相关的其他并发症(如:中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因此,西藏居民更容易罹患高血压病的原因除了高原缺氧环境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2.1 性别和年龄 目前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递增,高原地区藏族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且60岁以上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明

2021年老年高血压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

2021年老年高血压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 老年人的高血压与不良的心血管结局有关,例如心力衰竭,中风,心肌梗死和死亡。由于人口老龄化和肥胖症患病率上升,全球高血压负担正在增加,估计到2025年将影响到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机械血流动力学变化、动脉僵硬、神经激素及自主神经系统机能失调和肾功能下降将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预后不良。尽管近年发表了一些老年高血压临床试验,但有关老年高血压达标值、降压药的选择仍有争论。这主要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机体脆弱程度,日益复杂的合并症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必须个体化,利尿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CCB)的药理治疗均对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结局显示出益处[1]。 1 流行病调查 Li等[2]调查了老年人中高血压和合并症的患病率,并探讨了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患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6.1%。在所有参与者中,高血压合并症为35.9%。73.6%的高血压参与者报告其总体健康状况为“良好”或“非常好”。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合并症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根据社会人口因素进行调整,城市参与者的多重合并症患病率高于农村参与者(1种合并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7.8%和42.4%;2种合并症的患病率分别为7.7%和16.4%;3种合

并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4%和4.7%;≥4种合并症的患病率分别为0.4%和1.2%)。该研究提示,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66.1%,应制定针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政策,特别是农村地区。Muli等[3]探讨了按性别分层的年龄标准化的老年人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研究结果显示,德国老年人总体高血压患病率(≥140/90 mmHg)为73.8%,知晓率为74.4%,治疗率为92.8%,达标率为53.7%。高血压在年龄较大,肥胖或患有糖尿病的个体中更为常见。受过高等教育或合并症与高血压知晓率的提高有关。与服用一种降压药的人相比,服用三种降压药的人患高血压的可能性更高,优势比(OR)为1.85。该研究提示,德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但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远高于国人老年高血压患者。 Chen等[4]对364 000例调查发现,高血压的比例为24.7%。在所有高血压受试者(n = 89 925)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0.1%,42.5%和25.4%。在多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前吸烟以及存在糖尿病,冠心病以及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女性对高血压的知晓率高。在38207例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在吸烟,未控制的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而存在糖尿病和冠心病则较低。19 523例接受过特定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接受抗高血压单一降压治疗(HR=1.13)。该研究提示,影响中国血压控制的几个因素,例如男性,年龄较小,目前吸烟和联合治疗使用不足。

高血压现状分析状况

高血压现状分析状况 高血压是目前全球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挑战之一。这一疾病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医疗领域的边界,成为社会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高血压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定义、影响、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持续性血压过高的状态,通常以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升高为特征。这种病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不健康的饮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以及精神压力等。持续的高血压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病、中风、肾脏病和糖尿病等。 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影响不容忽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高血压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每年因高血压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000万。此外,高血压还可能导致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肾脏病等,这些疾病给全球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高血压的发病率正在上升。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高血压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为了应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政策,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此外,医学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以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总之,高血压是目前全球人类健康最大的挑战之一。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一疾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它,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我国高血压现状 我国高血压现状:挑战与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普遍的慢性病之一。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本文将简要概述我国高血压的现状、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一、我国高血压现状 1、高发病率: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18.8%上升到2015年的29.6%,增加了10.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2、年轻化趋势: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35至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