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研究综述

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慢性病伤残率、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重,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越发刻不容缓。通过分别以“慢性疾病与健康/慢性病/慢性非传染疾病/慢病”等为主体关键词,联合“干预/预防/控制/防控”等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进行相关搜索文献并简略分析评述,对慢性病国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就如何深入开展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慢性病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综述

一、引言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发病潜伏期长、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已成为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病因素复杂,病程长,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关怀,甚至是终身治疗。对群众的总体健康水平影响显著,并且对社会资源再这方的投入产生巨大压力。因而对慢性病的防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是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疾病监测,掌握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死亡谱,确定慢性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断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公共卫生实践。随着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被应用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应贯穿人的一生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和措施,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通过对慢性疾病防控研究和相关报告进行回顾,不仅使自己拓展关于慢性疾病防控知识,同时提升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认识。期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应对慢性病疾病负担持续上升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

二、研究进展

(一)慢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

慢性病的监测与调查是慢性病防控的基础。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包括: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与监测,针对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针对高危和患病人群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控以及策略应对方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亓晓,张普洪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报告《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中详细地列出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慢性疾病监测项目和实施情况。当中指出了,关于我国慢性病的发病、死亡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慢性病死因监测系统、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全国肿瘤登记系统、全国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国民体质监测。(2)连续的大型抽样调查:慢性病患病及死亡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2次糖尿病抽样调查。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居民营养调查。3次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3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此外,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当中也

涉及部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数据。文章中特别提到在2002年,卫生部才将高血压、糖尿病和营养调查这3项调查进行整合,在全国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也是我国第1次将营养和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作为一项综合卫生调查项目1。

他们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和监测机制的效果提出了关于中国慢性疾病监测的不足之处。①认为慢性病死因监测系统覆盖面过低;②全国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中,慢性病患病数据是个人自报获得,可能存在低估;③我国目前在国家层面尚缺乏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慢性病新发病例监测系统。④肿瘤登记等患病监测覆盖人群也很少,且大型调查中只是涉及部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信息。该研究的分析主要基于2012年的数据。如果研究中所有的数据详实可信,那我国的慢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实存在覆盖面不够广的缺陷,并且各个监测项目之间数据可能存在交叉重复的状况。缺乏重点数据着重监测的机制,调查与普查的实施也不够完善。这些客观原因难免会导致数据的准确性降低。

(二)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饮食、体力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以及出台的酒精滥用控制形成一整套慢性病控制的策略框架。其中有有六项概括了慢性疾病防控的综合策略。(1)提高慢性非传染病在发展工作中的优先程度,把防控此病纳入到所有政府部门的政策中去;(2)在政府高层层面,制定和加强国家慢性非传染病防控政策和计划;(3)在促进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以减轻非传染病共有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使用烟草、不健康饮食、缺少体力活动和有害使用酒精;(4)促进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病的研究;(5)促进慢性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伙伴关系;(6)监测慢性非传染病及其决定因素,评价进展。2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内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主要还是靠顶层的国家部门和政策机构来推动。国家的相关部门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慢性病综合管理的有效模式和政策机制,为慢性病防治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2004年由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政策建议心组,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查”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和多部门合作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深入分析,形成了各部门的专题政策建议报告,出版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营养改善与相关政策研究》一书,这是实现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范例。2006年卫生部和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中国慢性病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慢性病患病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产生的经济负担,指出控制慢性病重在预防。2007年由卫生部牵头,通过分析我国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慢性病干预的医学、社会学意义以及慢性病干预模式和政策选择的国际经验,评估我国慢性病社区干预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慢性病防治有效措施在基层卫生机构应用的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3。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编辑了《中国新闻—两会特刊》,指出慢性病可防可治,从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入手,将关

1亓晓,张普洪,张勇,万霞,杨功焕.《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2012

2杨功焕.《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2010

3张丽娣李乐之.《慢性病感知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2014

口前移,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构建健康社会。这些具有大量科学证据的研究结论,促进了我国各方面的决策者以及各方学者的关注,为新医改等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慢性疾病的防控干预技术

近年,由于慢性疾病增长势头不断抬高,各地区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慢性病防控策略和措施。

依然是中国疾控中心的系列研究,白雅敏,王卉呈等人在《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文中总结提炼出了几个较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的技术。首先他们论述了中央补助地方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项目暨卫生部“健康体重与血压管理”社区应用项目。4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各个地方的实验经验。具体总结为:技术一:为管理人群提供个人慢性病风险评估,实现人群自动分类,帮助基层医生对管理对象个体化指导、量化评估效果和提示定期随访。技术二:开发并提供社区居民健康改善和个体管理工具,为基层医生进行慢性病干预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指导。5

其次,探讨了最容易推广和最经济适用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技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最初提出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法,旨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身保健活动。6简单来说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用自我管理方法来控制慢性病,即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主动承担一定的预防性或治疗性保健任务,在自我管理技能支持下开展自我保健。该技术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决定权掌握在病人和潜在的病人自己手中。相对地减小了社会在慢性病防控上的资源投入和经济负担。

因此在宏观和微观社会防控体系的建立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社区为基础,基层普遍适用。应用和推广安全、经济、有效、适宜的慢性病防控技术。这样的建议不容忽视。

三、总结与思考

罹患慢性疾病的人数快速增加,以成了世界性难题。慢性病病种多、病程长,这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带来了巨大困难。导致慢性病的危机因素,尤其是行为危险因素,大多为生活习惯导致。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慢性病的防控上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有限。且关于慢性病防控的工作的卫生工作的地位还未被列到优先级别。对于这一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只能靠接下来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调查状况来指引向政府的决策。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慢性病又存在不同的特点和病种,对于防控的模式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个地区在中央大的防控政策的指导下,探索适合本区域的模式和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政府有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研究和干预。

4白雅敏,王卉呈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10

5江宇,李立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 2000

6白雅敏,王卉呈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10

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促进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大大增加,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知识。同样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国民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人们将会越来越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这将为危险因素自我干预和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推广打开局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为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慢性病列入了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加强健康促进和教育,对控制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要清醒地认识到,慢性病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4种慢性病已经造成大部分死亡和疾病负担的原因,这4种疾病及其共同的危险因素应成为未来我国慢病预防控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丽娣李乐之.慢性病感知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01):91-93

[2]白雅敏,王卉呈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10,18(06):651-653

[3]刘晓娜,张华,赵根明,徐望红.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发展历程[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02):79-83

[4]亓晓,张普洪,张勇,万霞,杨功焕.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J]. 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12,20(02):214-217

[5]杨功焕.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01):13-16

[6]江宇,李立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J]. 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J].20008(02):49-51

[7] 曲学申、郭则宇等.城市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模式探讨. 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J].2005,3(02):83-86

[8]曹闻.慢性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中医药管理杂志[J].2008,16(08):617-618

[9] 卫生部.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慢性疾病研究综述

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慢性病伤残率、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重,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越发刻不容缓。通过分别以“慢性疾病与健康/慢性病/慢性非传染疾病/慢病”等为主体关键词,联合“干预/预防/控制/防控”等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进行相关搜索文献并简略分析评述,对慢性病国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就如何深入开展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慢性病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综述 一、引言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发病潜伏期长、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已成为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病因素复杂,病程长,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关怀,甚至是终身治疗。对群众的总体健康水平影响显著,并且对社会资源再这方的投入产生巨大压力。因而对慢性病的防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是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疾病监测,掌握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死亡谱,确定慢性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断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公共卫生实践。随着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被应用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应贯穿人的一生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和措施,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通过对慢性疾病防控研究和相关报告进行回顾,不仅使自己拓展关于慢性疾病防控知识,同时提升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认识。期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应对慢性病疾病负担持续上升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 二、研究进展 (一)慢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 慢性病的监测与调查是慢性病防控的基础。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包括: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与监测,针对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针对高危和患病人群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控以及策略应对方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亓晓,张普洪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报告《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中详细地列出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慢性疾病监测项目和实施情况。当中指出了,关于我国慢性病的发病、死亡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慢性病死因监测系统、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全国肿瘤登记系统、全国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国民体质监测。(2)连续的大型抽样调查:慢性病患病及死亡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2次糖尿病抽样调查。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居民营养调查。3次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3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此外,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当中也

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研究报告

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慢阻肺 所属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呼吸内科 病症体征:咳痰,慢性咳嗽,呼吸困难 疾病介绍: 慢阻肺是怎么回事?慢阻肺,也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英文简称COPD,其 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慢阻肺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阻肺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 4位,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8.2%,患病 率之高十分惊人 症状体征: 慢阻肺有哪些症状表现?以下就是关于慢阻肺症状的详细介绍: 病史特征 慢阻肺患者患病过程应有以下特征:(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2) 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 触史。(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 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加重史。随 病情进展,急性加重愈渐频繁。(5)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史:COPD后期出现低氧 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可并发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 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 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 虽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2)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 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3)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是使患者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 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4)喘息和胸闷:不是COPD 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有喘息;胸部紧闷感通常于劳力后发生,与呼吸费力、肋间肌等容性收缩有关。(5)全身性症状:在疾病的临床过程中,特别在较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 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合并感染时可咳血痰或咯血。 体征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总结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总结 慢性疾病是指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的疾病,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也给全社会的医疗资源和经济负担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慢性疾病的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和政策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首先,慢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有关。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和长期吸烟酗酒等,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慢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和进行基因筛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其次,对于已经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及时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药物治疗是控制慢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但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因此,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规律的运动和心理辅导等,对于疾病的控制和延缓病情的进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建立健全的慢性疾病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复查和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也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慢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政府、医疗机构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责任。政府应加强对慢性疾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意识,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管理。医疗机构应提供专业的慢性疾病诊疗服务,建立慢性疾病管理团队,开展定期的慢性疾病管理和宣教活动。个人应注重自身健康的

重要性,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慢性疾病管理和治疗。 总之,慢性疾病是当今时代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明确了慢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管理和治疗,才能有效控制慢性疾病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前言:本文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现状、病因及发病机制、危害和如 何防治做一个系统概括的探究,并综合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其未来发展 趋势。 关键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1.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2.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慢性肠炎疾病研究报告

慢性肠炎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慢性肠炎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腹痛,腹泻,腹胀 疾病介绍: 慢性肠炎是怎么回事?慢性肠炎,即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慢,病程长,因而得名,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 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症状体征: 慢性肠炎有哪些症状表现?以下就是关于慢性肠炎症状的详细介绍: 1、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2、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3、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着。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 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化验检查: 慢性肠炎有哪些检查方法?以下就是关于慢性肠炎检查的详细介绍: 大便常规或培养 多见异常,可见到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或少量脓细胞。如细菌感染,可发现 致病菌。 外周血检查 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鉴别诊断:

慢性肠炎有哪些诊断方法?以下就是关于慢性肠炎诊断的详细介绍: 慢性肠炎的诊断依据: 1、发作时,出现腹泻、腹痛等。病久则呈现慢性营养不良。体格检查可有腹部压痛。 2、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和少量脓细胞。大便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3、X线钡剂检查和结肠镜检查可排除其他特异性肠道炎症。 并发症: 慢性肠炎有哪些并发症?以下就是关于慢性肠炎并发症的详细介绍: 1、肠结核:起病缓慢,多位于右下腹部,可有阵发性绞痛,肠鸣音增强,常有大便习惯改变,干、稀交替。轻者仅有稀便,重者为粘液脓血便。可有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体检仅有右下腹压痛。辅助检查:血沉增快,结肠菌 试验阳性,大便培养可找到抗酸杆菌。给予纤维肠镜检查以确认本病。 2、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本病典型症状为脂肪泻。大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有恶臭味。多伴腹胀、腹痛,有乏力、体重 下降、出血等营养不良表现,病程长,病情时轻时重,做X线钡餐检查有利诊断。 3、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原因不明,是与免疫有关的慢性病,多以溃疡为主,累及结膜粘膜,以青壮年多见。腹痛常在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明显,伴肠 鸣音亢进。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可行乙状结肠镜和活组 织检查以利诊断。 4、克隆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起病缓慢,有消瘦、纳呆、乏力等表现。腹痛位于脐周或右下腹。腹泻初为间歇性,以后渐为持续性。日行3~6次,软便或半液状。右下腹压痛,可触及包块。晚期呈现消瘦、贫血、肠吸收不良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肠系膜动脉造影或内窥镜及活组织检查,可 明确诊断。 5、胃肠神经官能症:此病是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起病较慢,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神经性嗳气、厌食、呕吐、精神性腹泻、结肠激惹症,脾曲综合征等。(6)强制性脊柱炎。像是慢性肠炎、反复尿路感染、银屑病等,在一些病人的眼里都是轻易不伤及人性命的疾病,但就是这些 疾病却会引起人体骶髂关节发生炎性改变,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当身体 关节有疼痛时,不要急于用药,消炎药或是镇痛药等虽然能暂时缓解痛感,但 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有时还会因为掩盖了病情的本质而给 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治疗用药: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 慢性疾病是指病程长、进展缓慢的一类疾病。与急性疾病相比,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治疗较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近年来,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慢性疾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一、慢性疾病的流行状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慢性疾病 的患病率已经超过60%,约有1.3亿人死于慢性疾病。在我国,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口健康领域的主要挑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重点监测的10种慢性疾病(包括高 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占全部疾病负担的45.5%, 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达到27.9%和11.6%。此外,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二、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 1. 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过度饮酒等行为都会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2. 遗传和家族史

慢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可能在家族中具有聚集性。因此,了解家族史对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3.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对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起着重要影响。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可能导致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三、慢性疾病的防控策略 1. 健康教育 加强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戒烟限酒等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2. 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全面、真实、准确的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个人患病史、家族病史等相关信息。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同时,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中,注重慢性疾病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4.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慢性疾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

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研究

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研究第一章:引言 慢性疾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们对个体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研究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变得至关重要,以降低患病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医疗负担。 第二章:慢性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且通常无法治愈的疾病。根据疾病的种类和病因,慢性疾病可分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多个类别。每种慢性疾病都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管理策略。 第三章:慢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是慢性疾病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教育和促进:通过宣传教育改善公众的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 2.早期筛查和诊断: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及早发现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和初期病变,以便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3.控制危险因素:明确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通过控制饮食、减少酒精和烟草的摄入、定期锻 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慢性疾病的管理策略 慢性疾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目的是降低疾病的进 展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管理策略可以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同时,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定 期复查,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生活方式干预:这是管理慢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 整饮食、增加运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等方式,帮助患者控制 危险因素,改善身体状况。 3.心理支持和教育: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往往面临心理压力和焦虑,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态度和 应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第五章:慢性疾病管理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慢性疾病管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医疗资源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其次是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不足,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困难性。

2023慢性疾病研究计划三篇

2023慢性疾病研究计划三篇 1. 研究背景 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常见疾病,如心脏病、糖 尿病和癌症等。这些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有着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 战之一。因此,为了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状况,有必要进行深 入的研究。 2. 研究目标 本计划旨在通过对慢性疾病的研究,实现以下目标: - 理解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规律; - 探索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 提高慢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技术; - 促进慢性疾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的发展。 3. 研究内容

本计划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 3.1 慢性疾病的病因与发展机制研究 通过对慢性疾病的病因和发展机制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将为制定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2 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研究 通过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和药物,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此外,还可以探索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3 慢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技术研究 通过对慢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技术进行研究,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监测效果。这将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治疗慢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4. 研究计划 本研究计划将以实验室研究、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为主要手段,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开展深入的慢性疾病研究。计划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 文献综述:对慢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明确研究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2.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和临床试验方案。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患者样本数据和相关信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数据挖掘。 4. 结果解读和讨论:根据实验和调查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和讨论,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5. 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学术论文,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享。 5. 预期成果

慢性胃炎护理临床研究进展综述

慢性胃炎护理临床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高速发展,物流通讯事业的不断壮大,人们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多数人无法进行规律地生活,在饮食健康方面也很 难得到保障,据有关卫生机构的调查报告,患慢性胃病的患者数量持续增长,慢 性胃炎发病率居慢性胃病之首,慢性胃炎引发的症状又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 生活质量,从而引起恶性循环。本文就慢性胃炎近年来的护理方法予以综述,为 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 防范慢性胃炎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胃炎;个性化护理;整体护理;延续护理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胃粘膜慢性炎性病变。它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随着人类的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并逐渐趋向年轻化。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 较高,临床上的护理方法有很多种,有路径化宣教、健康教育、整体护理、优质 护理、饮食护理、中医特色护理、预见性护理、延续性护理、循证护理、舒适护理、集束化护理、互动化护理、图文式宣教护理、药物护理等。现对近年来慢性 胃炎的护理方法综述如下: 1. 护理方法 1.1路径化护理宣教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当前临床所倡导的一种护理新型模式,首先需要制定一款 标准的流程,护理人员需要在设置好的工作流程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护理,并制定 出与患者病情以及诊疗计划相吻合的护理措施,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护理细节。莫程[1]对98例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 研究,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采用的护理措施上应用路 径化宣教干预。最后发现: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情绪控制、遵医嘱用药、戒 烟酒方面做得更好,所采取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2021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研究论文

2021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研究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中西医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其他胃炎失治误治等原因迁延日久而致,主要有痞、满、胀、痛和纳差等表现。患者长期为其所苦,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发展往往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因虚致瘀,病程迁延。 2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或脾胃素虚,内外之邪相乘,脾失运化,水湿停聚,郁而化热致湿热内蕴;湿热久羁,耗伤津液,渐至胃阴亏虚;脾气亏虚,若又感寒邪,脾失温煦,致脾阳亏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病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致气血双亏。刘启泉等[1]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等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胃络瘀阻。王长洪[2]认为病机关键是虚、滞、热、瘀,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周文学[3]则认为其病机不外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瘀血阻滞

等几个方面,但基本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里、气血瘀滞为变。 3治疗原则 王常松[4]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应为:(1)疏肝和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肝之疏泄和调畅气血的运行密不可分。肝为刚脏,喜调达而主疏泄。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横逆于胃,导致胃不适、胀痛。《沈氏尊生书》中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因此,治疗应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以达和胃、安胃之目的。(2)健脾和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水谷的功能有赖于脾之升清,胃之降浊且脾胃同处中州,互为表里,生理功能上相连,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主升,胃主降,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诸种病因所致脾胃功能的紊乱,升降失司,日久脾胃虚弱,则诸症皆显。因此,本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脾健胃,升降相因。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3)调气活血: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肝脾胃功能的紊乱,胃病之初期尚在气分,日久入血,发展至萎缩性胃炎时,瘀血之象渐现。“久病多瘀”,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肝脾胃功能的失和,导致气机不畅,必然引起血行壅滞,产生血瘀征象;另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病情迁延,渐致脾胃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助血行,而致血瘀;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血瘀又加重气滞和气虚。血为气之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最终气血两虚。因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要辨清行气活血、补气行血和气血双补,且重视活血化瘀在治疗本病中的地位,并贯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研究 20XX届护理x班陈XX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证候/诊断稳定期 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并呈渐进性发展,一旦发展成肺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医药在改善COPD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防治COPD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国内关于中医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还没有统一、规范、客观化的标准,中医药防治COPD的临床疗效评价缺乏说服力。因此,有必要对COPD的中医证候进行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此次研究基于COPD稳定期的文献,遵循循证医学理念,对检索到的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以探索COPD 稳定期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为进一步规范COPD稳定期中医证候诊治标准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文献资料来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巾同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百度搜索文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文献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相关文献。 2.选择标准:具有明确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证候分型的文献,证候的临床特征一症状(包括舌、脉)可完全或不完全具备。 3.文献收集方法:采用手工查阅和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式:①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文献检索式(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②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式(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式(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 4.评价与筛选方法:①针对计算机检索文献,根据要求对每一篇文献的题目、内容、摘要进行阅读,剔除不符合文献;②经初步筛选后的文献进行逐篇阅读全文,进行二次筛选;③未全文收录者,进行手工查阅;④将3个文献数据库中的合格文献进行对比,相同文献仅取1篇。 5.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①将筛选处理后的原始资料归纳总结后录入计算机;②探索COPD 稳定期的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 结果: 1.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对原始文献中有关COPD稳定期证候名称进行规范整理。整理后证候名称有24个。前5位的的证候分别是肺肾气虚、肺脾气虚、痰瘀阻肺、肺气虚、气阴两虚。 2. COPD稳定期证候及相应症状、体征的分布情况:对居前5位的证候(肺肾气虚、肺脾气虚、痰瘀阻肺、肺气虚、气阴两虚)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了频数的统计。结果见表1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标签:慢性肾脏病; 研究进展; 综述 慢性肾脏病(CKD)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公认CKD是一组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成为全世界国家必须面临的严重挑战。影响慢性肾脏病进程的因素很多,本文就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成年人CKD的患病率在10%左右[1]。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某地方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3.5%,知晓率为12.5%[2]。 2 慢性肾脏病的可逆性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高血压是加速CKD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肾脏病变时,肾脏对高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全身性高血压易传入肾小球内,导致肾小球硬化。动物实验证实,暴露于全身性高血压,更易出现肾脏进行性损害[3]。 2.2 蛋白尿蛋白尿可以启动与促进肾间质的纤维化,直接参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2.3 肥胖肥胖可以通过一系列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机制介导肾脏损害,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索[4]。 2.4 贫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EPO减少以及造血原料的缺乏,使肾性贫血加重。EPO减少及贫血本身可以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 2.5 高血糖有研究表明,积极降糖可以使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风险下降25%,随访15年,蛋白尿患者也明显下降[5]。 2.6 血脂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肾功能损害。主要通过动脉硬化和增加炎症因子产生、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等多种机制介导肾脏损害[6]。 3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慢性肾脏病在中医也无一个特定的病名相对应,但可在“关格”、“溺毒”、“水肿”等论述中找到类似记载。 程锦国[7]认为,慢性肾脏病表现为肺、脾、肾虚损,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夹杂。孙伟教授[8]认为,CKD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外感、湿(热)、瘀血为标。黄春林[9]认为,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损为主。张琪[10]认为,外邪侵袭是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脾肾虚衰是病理基础,常以补脾益肾作为重要治疗手段。王子敏[11]认为,CKD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以瘀血为主。沈庆法[12]认为,对肾脏病湿热证与感染、蛋白尿、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有关。 4 现代医学关于CKD诊疗的研究 CKD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具有患病率高、医疗费用巨大、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很有必要系统了解慢性肾脏病。 4.1 发病机制对于CKD的发病机制,历年来先后有专家学者提出过多种学说,这些学说从肾脏损害发生的各种原因和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随这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之前的学说得到不断的完善,同时又涌现出新的学说。肾小球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在各种原发疾病使肾单位肾小球出现高滤过、高灌注和高跨膜压,肾功能不断恶化,最终进入尿毒症期[13]。肾小管高代谢及肾小管间质损害:近年研究表明,肾小管和间质损伤是CKD进展的主要因素,机理与高代谢所致肾小管耗氧量增加,氧自由基增多,补体旁路激活以及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等因素

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目前慢病已经是最首要的死亡原因,对慢病进行健康管理可以减轻患者和家庭的各种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科学而完善的慢病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慢病管理的 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慢病管理的诠释 1.1慢病的定义:慢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长期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 这些疾病往往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主要是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慢病不仅阻碍经济增长,而且会降低国 家发展潜力。 1.2慢病形成的原因: 慢病的形成是由多元因素造成的。据医学研究证明,在慢病的决定 要素中,生活方式约占60%,环境因素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干预仅占8%左右,饮食、久坐、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许多慢病的根源。 1.3慢病管理的定义:《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将健康 管理的概念表述为“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 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1]。而慢病管理它 是健康管理中的一种工作管理方式,主要指从事慢病治疗与预防的相关人员对慢病患者提供 一个全面、主动、有效的管理,从而使慢病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疗,以促进其康复,降低并发 症的发生率,减轻由于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各种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2]。 1.4慢病管理的意义:慢病管理已引起国际机构和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程向群等人在我 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建议[3]指出我国居民健康现状的客观要求、 人口老龄化趋势、医疗费用急速增长,使我国的慢病的健康管理也迫在眉睫。 2. 慢病管理的研究 2.1模式:程向群等人在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建议[3],归纳 出目前我国的慢病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1)政府行政拨款;(2)政府行政拨款和部分服 务收费;(3)会员个人自付。 2.2方法措施 第一步: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档案。收集信息 应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评估患者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电 子信息化管理慢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张捷等[4]推荐将EpiInfo2002软件应用于社区居民健 康档案管理,这种软件在建立、分析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具有较多优势。它能够方便快捷地建 立档案,并为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可以快速浏览和查找已有记录,便于开展工作; 数据分析功能更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作用,体现了资料的动态管理。 第二步:提出健康问题,用评价系统对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分析,提出问题。 第三步:采取针对各种不良行为的干预措施,改善健康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 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 第四步:效果评价,对慢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后需要评价其效果。对3个方面进行评价:(1)个体的内部感受(个体内部成分);(2)自我管理技能或自护能力及健康素养的评价;(3)应对

综述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 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1970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 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年Waarre和Marshll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三.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久郁化热,灼伤胃津,损伤胃络;饮食不节,嗜食辛甘,邪从口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阻碍气机,瘀阻胃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劳逸失常而致中气虚弱,运血不畅,胃络失养。主要病机派生主要证型,反映共性特征。证之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气滞、湿热之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气虚、阴虚和血瘀之证。 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病理组织学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