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与分析

慢性非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与分析

体检科,广东深圳51810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相对于急性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疾病总称,其临床发病率较高。全面、客观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对于掌握人群健康卫生问题,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现就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研究进展、评价方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分析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发展规律。

标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负担;评价方法

疾病负担,指的是因疾病危害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如失能、死亡、健康损失、经济损失、资源损失、心理危害、社会危害、生物危害等,具体可概括为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面的负担[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组相对于急性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疾病总称,ICD-10将其分为行为障碍、精神障碍及内分泌代谢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慢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慢病的患病率、死亡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据我国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2],在我国疾病经济负担中,慢性病所占比例高达71.5%。所以,有必要了解慢病疾病负担,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1 慢病的个体负担研究

慢病患者的结局包括死亡、失能/伤残、康复。个体负担是指慢病造成的机体功能损失及寿命减少,该项负担评价指标通常选用DALY指标[3]。该指标对疾病导致的失能、死亡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目前,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的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每年死于脑卒中或心脏病的人数多达1500万,死于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的人数约为700万,死于恶性肿瘤的约有600万,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有300万[4]。在伤残方面,慢病的致残率有明显增加趋势,精神性致残主要包括强迫性异常、精神分裂、双向精神异常、酒精滥用、抑郁,且以抑郁致残居多。

国内有学者首先在上海市应用了疾病负担指标体系对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人群的疾病模式与欧美等国十分接近,非致死性疾病占有极大比重[4]。还有文献显示,通过对温州市居民的八类慢病疾病负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精神心理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占据了该市慢病疾病负担的前三名,由此可见,温州市应将疾病防治重点放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

2 慢病的家庭负担研究

慢性疾病研究综述

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慢性病伤残率、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重,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越发刻不容缓。通过分别以“慢性疾病与健康/慢性病/慢性非传染疾病/慢病”等为主体关键词,联合“干预/预防/控制/防控”等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进行相关搜索文献并简略分析评述,对慢性病国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就如何深入开展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慢性病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综述 一、引言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发病潜伏期长、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已成为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病因素复杂,病程长,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关怀,甚至是终身治疗。对群众的总体健康水平影响显著,并且对社会资源再这方的投入产生巨大压力。因而对慢性病的防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是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疾病监测,掌握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死亡谱,确定慢性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和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断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公共卫生实践。随着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被应用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应贯穿人的一生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和措施,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通过对慢性疾病防控研究和相关报告进行回顾,不仅使自己拓展关于慢性疾病防控知识,同时提升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认识。期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应对慢性病疾病负担持续上升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 二、研究进展 (一)慢性疾病的监测与调查 慢性病的监测与调查是慢性病防控的基础。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包括: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与监测,针对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针对高危和患病人群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控以及策略应对方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亓晓,张普洪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报告《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中详细地列出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慢性疾病监测项目和实施情况。当中指出了,关于我国慢性病的发病、死亡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慢性病死因监测系统、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全国肿瘤登记系统、全国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国民体质监测。(2)连续的大型抽样调查:慢性病患病及死亡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2次糖尿病抽样调查。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方面,包括3次全国居民营养调查。3次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3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此外,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当中也

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述_New

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前言:本文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现状、病因及发病机制、危害和如 何防治做一个系统概括的探究,并综合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其未来发展 趋势。 关键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1.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2.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慢性非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与分析

慢性非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与分析 体检科,广东深圳51810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相对于急性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疾病总称,其临床发病率较高。全面、客观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对于掌握人群健康卫生问题,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现就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研究进展、评价方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分析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发展规律。 标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负担;评价方法 疾病负担,指的是因疾病危害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如失能、死亡、健康损失、经济损失、资源损失、心理危害、社会危害、生物危害等,具体可概括为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面的负担[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组相对于急性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疾病总称,ICD-10将其分为行为障碍、精神障碍及内分泌代谢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慢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慢病的患病率、死亡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据我国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2],在我国疾病经济负担中,慢性病所占比例高达71.5%。所以,有必要了解慢病疾病负担,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1 慢病的个体负担研究 慢病患者的结局包括死亡、失能/伤残、康复。个体负担是指慢病造成的机体功能损失及寿命减少,该项负担评价指标通常选用DALY指标[3]。该指标对疾病导致的失能、死亡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目前,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的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每年死于脑卒中或心脏病的人数多达1500万,死于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的人数约为700万,死于恶性肿瘤的约有600万,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有300万[4]。在伤残方面,慢病的致残率有明显增加趋势,精神性致残主要包括强迫性异常、精神分裂、双向精神异常、酒精滥用、抑郁,且以抑郁致残居多。 国内有学者首先在上海市应用了疾病负担指标体系对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人群的疾病模式与欧美等国十分接近,非致死性疾病占有极大比重[4]。还有文献显示,通过对温州市居民的八类慢病疾病负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精神心理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占据了该市慢病疾病负担的前三名,由此可见,温州市应将疾病防治重点放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 2 慢病的家庭负担研究

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疾病,也叫做非传染性疾病,是指长期发展的不再需要接 触传染源就能导致疾病发病和死亡的疾病。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 正在快速地蔓延,特别是在一些高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 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慢性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慢性病在全球卫生领域都是一个关注的焦点,因此慢性疾病的流 行病学研究也愈发重要。 慢性疾病的种类 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骨质疏松症等等。这些疾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控,对患 者和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慢性病的风险因素 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过度饮食、体重过重、过量饮酒、缺乏体育锻炼、吸烟等。此外,基因和环 境因素也对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慢性病的预防 预防慢性病的最好方式就是改善生活方式。对于吸烟者,戒烟 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减少酒精的消耗和增加体育锻炼也能够显 著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当然,饮食也是至关重要的,应该避 免过度饮食和摄入过多的盐、糖和脂肪。定期检查是预防慢性疾 病的关键。需要定期检查血压、胆固醇水平、血糖、体重和肥胖 指数等指标,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慢性疾病的治疗 尽管目前我们无法彻底治愈大多数慢性疾病,但药物和手术等 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然而,治疗往往需要 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意味着患者需要定期测量和监测自己的健康 状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慢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各国的卫生机构 和医学研究机构广泛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这些研究可以通过收 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识别风险因素和预防策略,并开发出更有 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其中一些研究还探究了慢性疾病的社 会和经济影响,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前言:本文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现状、病因及发病机制、危害和如 何防治做一个系统概括的探究,并综合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其未来发展 趋势。 关键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1.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2.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疾病负担的研究范文

疾病负担的研究范文 疾病负担的研究是指对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中所面临的各种疾病所带 来的健康损害、经济负担、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的一项研究工作。疾病负担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不同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影 响程度,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分配医疗资源以及开展疾病防控提供科学 依据。 疾病负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损害:疾病对个体的健康状况所造成的影响,包括生命损失 (死亡)、生命失能(失去工作能力、对他人的照顾能力降低等)等。评 估疾病的健康损害可以通过测量死亡率、残疾率、失能年数(DALY)等指 标来进行。 2.经济负担: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直接经济负担(医 疗费用、药物费用等)和间接经济负担(个体因病导致的收入减少、生产 力降低等)。评估疾病的经济负担可以通过测算医疗费用、工作日失效率、生产力损失等指标来进行。 3.社会影响: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社会参与和 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评估疾病的社会影响可以通过测量疾病对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等的影响、疾病对个体和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 疾病对社会参与和社会秩序的影响等指标来进行。 1.数据收集:疾病负担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流行病学调 查数据、医疗和保健机构的统计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数据的收集可以 通过问卷调查、病案资料收集、数据库查询等方式进行。

2.数据分析:疾病负担的研究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 性分析、比较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通过分析数据,可以计算出各个方面的 指标,比如疾病的死亡率、残疾率、失能年数,疾病的医疗费用、工作日 失效率、生产力损失等。 3.结果解释:疾病负担的研究结果需要进行解释和传播,以便帮助决 策者和公众更好地理解疾病的负担情况。可以通过报告、学术论文、政策 建议等方式将研究结果进行传播。 疾病负担的研究对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改善疾 病防控策略等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其中一地区或人群中疾病的负担 情况,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合适的卫生政策,提供适当的医疗资源,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此外,疾病负担的研究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不同 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程度,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和重视,鼓励积极 的健康行为和预防措施的采取,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负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指的是那些长时间难以治愈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这些疾病不仅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可能会威胁生命。由于这些疾病的复杂性和患者个体差异性,治疗非常困难。因此,预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进行探讨。 一、慢病的危害 慢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全球卫生组织的数据,慢病每年导致近4000万人死亡。其中,近3/4的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慢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全球每年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耗费的医疗资源估计超过1万亿美元。由此,可见慢病对社会的危害性。 二、慢病的预防 慢病预防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疾病筛查。 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慢病预防的首要环节。通过宣传慢病的危害,让社会大众了解导致慢病的风险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遗传

因素等,并给予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如健康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定期检查等。 2. 健康促进 通过健康促进,增加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鼓励居民多步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 3. 疾病筛查 定期的身体检查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定期对身体进行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慢病的相关情况,同时也可以防止患者出现不必要的病情发展。与此同时,疾病筛查和预防性的医学服务可以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三、总结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疾病筛查等多种手段来预防慢病的发生和发展。而正确认识慢病的危害,走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这将有利于预防慢病的发生,提高生活品质,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和控制策略的探讨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和控制策略的探讨 目的: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流行的现状,并对其的防控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我国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流行趋势,及防控的现状,提出适宜的控制策略。结果:目前,我国慢性病致残和致死率逐步的升高,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结论: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教育和综合干预,能更好的控制慢性病的发病态势,也是减少经济负担,提高人们的健康质量的保障。 关键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控制策略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热性疾病的简称,是对一组起病隐匿、缺乏明确病因、潜伏周期长,并且病情延续难以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总的概括[1],该类病主要以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心理障碍等疾病为主。该文从进行以我国目前慢性病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 近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压力逐渐加大,尤其中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正面临着逐年上升的严峻态势[2]。根据卫生部和WHO 联合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和《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报告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在我国,慢性病的发病和流行态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超过2亿人,其中老年人中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的致死率占首位,十年间死亡率分别从0.041%、0.037%、0.046%上升到0.149%、0.147%、0.115%,且这三项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占到了全国目前因病死亡人数的63.40%。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疾病,因此患者治疗费用相对要高,慢性病高额的治疗费用直接引起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升高,我国每年因慢性病造成了数百亿的经济损失。并且患病者多为40岁左右的人群,一旦患病高额的治疗费用和降低的劳动能力,对工作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虽加大防治队伍,但慢性病普查,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策略 2.1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综合控制策略。 对慢性病的干预可以采取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相关卫生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教育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的扩展各人群预防控制慢性病的知识面,提升

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

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中国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这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疾病负担情况,本报告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 二、疾病负担研究现状 近年来,中国的疾病负担研究主要集中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对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也日益成为的焦点。 三、影响因素分析 1、人口老龄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群的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也相应提高。 2、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

构变化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各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3、生活方式改变: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吸烟和饮酒等不 良生活习惯的普及,加剧了慢性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未来趋势预测 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和趋势判断,未来中国的疾病负担将进一步加重。预计未来将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社会支持来应对日益增长的疾病 负担。 五、政策建议 为减轻中国的疾病负担,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3、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包括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 4、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包括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提高医疗救助力度。 5、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六、结论 中国的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揭示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未来可能 的发展趋势。为了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疾病负担,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及发病预测分析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中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预测未来发病率将持续上升。本文将从中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和发病预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1.298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此外,糖尿病的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估计,中国每年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直接医疗成本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和发病预测,我们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首先,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包括中国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相关专业知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相关专业 知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是指持续时间较长、起病原因复杂、治疗周期长、需要长期控制和护理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了世界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的重要研究领域。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类可按疾病的性质、部位及发生和发展的方式来分。按 疾病的性质分,主要包括: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 2.代谢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癌、结肠癌、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等。 4.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目 前已知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吸烟:吸烟是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肺癌的主要原因。 2.不健康饮食:摄入含有过多饱和脂肪、胆固醇和盐分的食物会导致心血管疾 病和一些癌症的发生。 3.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是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4.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关节炎等疾 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和临床研究。调查研究主 要是通过统计分析来探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分布、变化及其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临床研究是采用实验方法来探究新型预防和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和药物效果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制 定相应的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升群众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依然面临许多挑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生活环境不佳和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程度较高。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健康教育:加大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 康水平。 2.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 3.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究新 型预防和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4.制定健康政策:制定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政策,建立完善的慢性非 传染性疾病监测体系和防治网络。

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探讨

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探讨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基本概念、成因、致病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提高全民健康生活质量。方法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规范开展慢 性病防控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探索适合本地区的 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结果慢性病防控是全民健康长寿的关键,通过开展综合防控干预措施,真正体现了公共卫生的核心价值。结论慢性病的防控取决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决定着公共卫生对策的制定和 国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响着社会对人民健康价值和公共卫生理论的取向, 全民和社会各界对慢性病防控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防控措施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生命质 量 Concerning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s discussed TangXiaoFu 1 QuHai 2 HuangXin 1 LiuBaiLin 1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basic concept of chronic diseases), cause, pathogenic factors, adop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health quality of life. Method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strengthen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team building,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level and the service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evaluation, perfect interven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explore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this area strategy, measures and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mod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 is the key to good health and longevit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ally reflect the core value of public health. Conclusi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depends on all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and leadership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health, decided to the public health measures the formulation and countries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use. Also influence on people's health and social value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health, the orientation and all circles of society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chronic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疾病,他是影响 全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控制的疾病。如果控制不好,未 来二三十年,全球将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井喷。应高度重视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 会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陈竺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是社会传染病,各个政府影响重视GDP一样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将纳入当地经 济发展总体规划,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加强社会动员,共同参与。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1.1什么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主要是由职业因素和环境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 方式等暴露引起的全球化疾病。长期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并规范所涉及的 慢病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和医疗费用昂贵的,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当前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等一组疾病。 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 1.2.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1.2.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状况及防控策略(全文)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状况及防控策略(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医疗环境及居住环境也在发生巨变。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谱已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为主。以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为主的慢性病死亡,已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86.6%。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等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或居高不下。为遏制或降低慢性病对全球健康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2013—2020)》,用以指导各国加强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我国政府近年来也从防治规划的制定、部门协作、防治研究支持、常规监测等各方面着力加强慢性病防控。 1 我国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严重 1.1 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发病率不断上升,带病生存人群规模持续扩大几十年来,我国成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迅速上升,高血压患病率由1959年的5.1%(≥15岁)攀升至2012年的25.2%(≥18岁)(图1),糖尿病患病率则由1980年的不足1%上升至2013年的10.4%(≥18岁)。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脑血管病自报患病率由1993年的4.0‰上升至2008年的9.7‰,冠心病自报患病率也由2003年的4.6‰上升至2008年的7.7‰。估计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 2.7亿,糖尿病患者至少1亿,现患脑卒中患者至少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50万,心力

衰竭患者450万。 据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估计新发恶性肿瘤病例429.2万例。2000—2011年,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相对稳定(年增长率为0.2%,P=0.1),但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年增长率为2.2%,P<0.05)。 2013年,我国成人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2.4%和14.1%,较2002年分别上升9.6%和7.0%,估计超重和肥胖者超过4亿。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7.1%和8.0%,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2002年均有所上升。 1.2 慢性病死亡率总体下降,但在死因构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最新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5年,在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由856.91/10万下降至635.55/10万(下降25.7%)的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慢阻肺死亡在死因构成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表1)。 1.3 慢性病相关医疗费用持续增长,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据世界银行疾病负担研究估计,如果政府不改善对慢性病的应对,2005—2015年,心血管疾病、卒中和糖尿病为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5500亿美元。自2010年起,未来30年内,如果每年能够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其总体净经济效益相当于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8%,或10.7万亿美金(按购买力平价计)。另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31 869亿元,仅高血压的直接经济负担即占6.6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第十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和研究范围 (一)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 (二)研究范围与任务 NCD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涉及NCD每一个领域。然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其研究范围可以有所变化。就我国目前而言,主要研究领域应为: 1.肿瘤流行病学肿瘤在此指恶性肿瘤,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等。2.心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心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血管意外、冠心病、风湿病、风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为NCD的第二个研究领域。 3.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流行病学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其死因在我国全死因中居第二位。 4.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情感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等。 5.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包括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发病在很多国家呈上升趋势,已占NCD的第三位。6.其他如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等等。 NCD流行病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研究这类疾病的分布及其变化,揭示危险因素及其引起疾病发生的机制,提出并评价预防策略和三级预防措施。 二、国内外流行概况 (一)世界上流行概况 NCD在世界上的分布,大致可分为二种不同的流行模式:发达国家模式与发展中国家模式。这两种不同模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1.疾病谱美国“全国生命统计报告”最近报告了1999年、2000年两年前10位的死因,按死亡数高低顺序均为:心脏病、恶性肿瘤(癌症)、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事故、糖尿病、流感与肺炎、老年痴呆、肾脏疾病和败血症(表10-1)。这10类疾病的死亡数在这两年中均占总死亡数的80%。而其中7类疾病,即除事故、流感与肺炎、败血症以外,均属于NCD,占总死亡数的71.2%。 发展中国家的流行模式与发达国家的不同,传染病、寄生虫病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为疾病负担的主要部分或重要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发病尚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一些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随着现阶段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民生活、卫生水平的提高,传染病的发病、死亡比重正在迅速下降,而NCD上升很快。第二,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受到现代“文明病(癌症、心血管病与事故)”的影响,而且这种趋势将日益明显。 2.危险因素发达国家常见的NCD,主要和吸烟、高脂饮食与其他不良生活习惯方式、职业暴露、环境污染等有关。而发展中国家的常见NCD,除这些因素外,还和营养不良,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如发达国家的癌症主要有肺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 (二)我国流行概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析论文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我国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应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从而达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对我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我国的慢性病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标。 1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997年全国死因顺位统计,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2.11%[1]。我国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63.00%。可见,我国正面临着慢性病的严重挑战。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进一步控制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行为方式的变化,提示我国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成为卫生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2慢性病防治策略 2.1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2.1.1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决定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最佳的控制手段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既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外环境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分别为19.24%和80.76%。可见,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干预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8.1.2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 8.1.3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8.1.4专项调查 8.2综合防治与干预 8.2.1全人群健康倡导 8.2.2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 8.2.3现患病人的管理与指导 8.2.4建立综合防治的示范点 8.3培训 8.4技术咨询服务

8.5用语解释 8.6法规文件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1)目的 通过监测,找出威胁人群生命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致病机制,影响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因素,为制订和评价干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和方法 a.监测病种 选择监测病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医疗单位诊治该病种的比例,综合考虑决定需要纳入常规监测的慢性病。监测病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5个因素: ·某种疾病是否有较高的发病或患病率; ·是否是当地的主要死亡原因; ·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 ·是否其医疗和护理费用已经成为社会负担; ·是否已有可行而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治技术。 b.建立监测报告系统 ·报病卡: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病历数据库传输之前,报病卡由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设计。提供基本项目和内容,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所需项目和内容,但应满足基本项目和内容。 ·监测形式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实际需要,通过全国抽样建点的方式,收集慢性非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 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 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 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张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 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 一因多果,相互关联, 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一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ICD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 (一)概述 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目录 慢性病┄┄┄┄┄┄┄┄┄┄┄┄┄┄┄┄┄┄┄┄┄┄┄┄┄┄┄┄┄┄┄┄┄3 一、慢性病的基本情况┄┄┄┄┄┄┄┄┄┄┄┄┄┄┄┄┄┄┄┄┄┄┄┄┄┄3 二、慢性病在我国的流行概况及社会危害┄┄┄┄┄┄┄┄┄┄┄┄┄┄┄┄┄┄3 (一)82%的居民死于各类慢性病┄┄┄┄┄┄┄┄┄┄┄┄┄┄┄┄┄┄┄┄┄┄3 (二)患病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3 (三)危险因素水平不断上升┄┄┄┄┄┄┄┄┄┄┄┄┄┄┄┄┄┄┄┄┄┄┄4 (四)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4 三、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概况┄┄┄┄┄┄┄┄┄┄┄┄┄┄┄┄┄┄┄┄┄┄┄4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4 (二)慢性病防治策略┄┄┄┄┄┄┄┄┄┄┄┄┄┄┄┄┄┄┄┄┄┄┄┄┄┄5 (三)慢性病防控采取的措施┄┄┄┄┄┄┄┄┄┄┄┄┄┄┄┄┄┄┄┄┄┄┄6 (四)存在的问题┄┄┄┄┄┄┄┄┄┄┄┄┄┄┄┄┄┄┄┄┄┄┄┄┄┄┄┄8 四、下阶段慢性病防治工作重点┄┄┄┄┄┄┄┄┄┄┄┄┄┄┄┄┄┄┄┄┄┄8 (一)完善工作体系,健全防治网络┄┄┄┄┄┄┄┄┄┄┄┄┄┄┄┄┄┄┄┄8 (二)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经费投入┄┄┄┄┄┄┄┄┄┄┄┄┄┄┄┄┄┄┄┄8 (三)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防治水平┄┄┄┄┄┄┄┄┄┄┄┄┄┄┄┄┄┄┄┄9 (四)开展健康促进,培育健康行为┄┄┄┄┄┄┄┄┄┄┄┄┄┄┄┄┄┄┄┄9 (五)创建示范基地,发挥带动作用┄┄┄┄┄┄┄┄┄┄┄┄┄┄┄┄┄┄┄┄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