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瑛碑的理解感悟

对乙瑛碑的理解感悟

乙瑛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碑刻之一,是明代书法家乙瑛于1500年左右创作的。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介绍乙瑛碑的特点、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对中国书法和文化的影响。

一、乙瑛碑的特点

乙瑛碑的字形端庄秀丽,笔画流畅婉转,给人以优美之感。其用笔以楷书为主,笔画刚劲有力,转折处流畅自然,呈现出一种稳健而又富有灵活性的风格。同时,乙瑛碑的笔画结构严谨,笔画之间的比例、协调和呼应都做得十分到位,使得其字体结构十分协调美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乙瑛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乙瑛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楷书风格清新优美,笔画流畅婉转,结构严谨对称,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乙瑛碑的创作背景也是重要的一环。当时,明朝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书法家乙瑛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了乙瑛碑这样的经典之作,不仅为后来的中国书法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艺术追求。

三、对中国书法和文化的影响

乙瑛碑对中国书法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楷书的新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同时,乙瑛碑的艺术价值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促进了中国书法的不断发展。

乙瑛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字形秀丽、笔画流畅、结构严谨等特

点,不仅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法心得体会15篇

书法心得体会15篇 书法心得体会15篇1 汉字,我国最美丽的艺术文化瑰宝之一,只要写好它,它就像一幅画一样有着独有的艺术气息。而练书法,就是写好它的方法。一个人的品质往往可以从这个人写的字中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书法多么重要。 不得不说,我的字写得并不怎么好。不过这个假期老师逼着我们写书法却让我找到了写书法的感觉,也找到了写字的方法,尽管有点怪异。我认为书法主要的是要多写,大量地写,大量持久不断地书写让我感受到了书法的乐趣。古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练好字,写字用尽了18大缸水,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一代名书法家,在书法史上与父亲并称为“二王”。 但光是多写也是写不好字的,还得掌握写字的方法,专门教你练书法的书中可以学到很多写字方面的知识,这些书上可以让你了解到汉字有哪些重要的结构,有哪些字体,里面最重要的是汉字的基本笔画该如何去写,汉字的笔画并不多,练好这些应该是很简单的。 还有,我讨厌一笔一划地写,那样写起来又慢又累,不一会手就会酸得要命,最主要的是找到每一个字的主要笔画,把那一笔写好,其它的只要照上面把基本笔画练好,这个字就可以写得很好。这样一大篇很快就写完了,手也不怎么累,并且你会发现写出来的效果还不错。 许多人认为写书法必须有个安静的环境,这并不完全正确,当然,也不是让你到吵吵闹闹的环境中去写,写书法真正要求安静的是自己的内心,心静自然清,写着写着就会忘我,完全投入到状态中,那时写出的字堪称完美。 我的心得也许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它一定很实用。

书法心得体会15篇2 学习“书法艺术鉴赏”这门课程的时间不长,但在我所上过的几堂课中,我依然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和精神内蕴。我就像翻开了一本弥漫着浓郁油墨香气的书,欲罢不能的沉浸在书法艺术的世界里。 曾经只懂得“篆书,隶书,楷书,行草,草书”,“柳体,颜体”的我并不了解整个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书法艺术的赏析。从前的我觉得书法就是写大字,但上了课之后,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它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它利用了最平淡无奇的生活实用工具——文字,负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能透露出写字人的性格和气质,也是大千世界的抽象和浓缩。 其实,我觉得,书法和绘画一样,是一门跨民族,跨时代,跨文化,跨国界的艺术。绘画是以色彩为媒介,以画面为形式;书法是以线条为媒介,以笔墨为形式。它们都是抽象的,有细腻精微的外在形式和深沉丰厚的精神内蕴。当摩尔的雕塑在美术馆展出人头攒动的景象出现,当人们争相去博物馆看凡高的《向日葵》,我们想到什么了吗?每年有许多学子留洋学画,但又多少高中生会在家练书法呢?既然绘画艺术能向全世界覆盖,书法艺术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有可能的,那需要我们炎黄子孙共同努力,先从我们自己做起,重视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书法艺术,向世界诠释其精髓,将其发扬光大。学习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将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书法心得体会

书法心得体会 书法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法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书法心得体会篇1 学习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将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能写好字,写一笔好字,这是职业所要求的!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我开学学习书法。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写字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我们常用写的字就是上课时候的粉笔字和平时写在纸上的钢笔字,偶尔也写写毛笔字。这我们老师常称之三笔字。从学习书法以来,我觉得书法有以下好处: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 书法心得体会篇2 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仍生机勃勃。书法艺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人们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书法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审美和毅力,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将个人在指导小学生学书法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如下: 一、端正坐姿、熟悉笔画。 正确的坐姿对人的一生有致关重要的影响。小孩上学后,经常要

乙瑛碑创作的实训报告

乙瑛碑创作的实训报告 xx日,我们x届书法系共赴见习,开始为期十天的旅程,书法系大学生实习《乙瑛碑》报告。 《乙瑛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历来为书家所重。 汉隶经过秦时的滥觞、东汉章帝时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乙瑛碑》就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碑刻是东汉开始盛行的一种刻石类型。东汉时期,统治者崇尚儒学,提倡名节孝道,盛行私立授受经学,社会上厚葬、树碑之风兴盛。 碑文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赞辞。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考钟繇年代,乃后人伪托无疑,正如明代赵崡所言:“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石墨镌华》) 后人对此碑评价颇高。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此碑对唐代隶书(如史惟则、梁升卿等)、明清隶书(如郑簠等)以及现代的马公愚、来楚生等都有重要影响。何绍基称其“开后来隽利一门”(《东洲草堂金石跋》)。 《乙瑛碑》除了具有汉隶在用笔结字等方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即艺术特色。 首先,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强。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深具宗庙之美。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金石跋》) 其次,从技法角度看,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

洪厚甜漫谈楷书(十三)

洪厚甜漫谈楷书(十三) 提问方式 各位读者朋友可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将选取优质问题由洪厚甜老师亲自解答,解答内容将在下期推送。 上期问题解答 AMD浮云(书友):老师好,按理说书法的审美标准是越高古越好,那么我们取法明清的作品有没有价值?如有,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洪厚甜:书法的学习和创作里面,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古朴、古拙、古厚这些都是比较高的书法美学概念。但是呢,所有的古它都是相对的,今天的人和古人对待古的概念不一样的,古人可能在取法的时候根据他的眼界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古可能就是我们说的唐以前的这种古法、古意,尤其是秦汉这种东西。在书法的审美里面它肯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或者说是重要的元素,当这种元素通过学习、感受、感悟、感知,或者是能够有所表现以后,对明清时期的观照和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是不矛盾的,你说王铎的书法里面没有二王这个系统的古吗?没有前人的古他能成为王铎吗?也就是说王铎的里面也有古的东西、前人优秀的东西在里面,董其昌的书风你说他没有古吗?我们看唐以前怀素的啊,王献之王羲之的很多元素啊,你说他里面没有吗?你说张瑞图的书法里面没有古吗?你说倪元璐里面没有古吗?你能说赵之谦里面没有古吗?你能说何绍基里面没有古吗?他们也是对古的很多概念、技法、意向传递的一种形态,也就是说我们对元明清的学习并不是排斥了古,他们也是古的一种时代的表现、时代的反映、时代的这种折射,我们这个时代如果写的跟秦汉时代一样,你说还有我们这个时代吗?就是取其意,会其

意,还是要找一个时代的审美基点和反映这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的点,用里面的这种视角折射出的书法既是当代又是历史的很多元素的交融,这种才应该说是这个时代优秀的艺术。 有了褚遂良跟颜真卿的技术,唐代所有的楷书你都迎刃而解,在技术型的范本上就这两家就涵盖完了,唐代的技术无出其右,那么第一阶段解决了唐楷技术以后,就要在风格的拓展上去学习,那么这个时候再来写虞世南、欧阳询、欧阳通就OK了,千万不要写柳公权,柳公权是不能学的,为什么呢? 柳公权是搭积木式的结构,也就是说点画与点画不是因势而生,他是一个点画的机械组合,所以历代写柳公权都走不到高端。你给我说一个在中国书法史上以柳公权的学习最后成为大师的,一个都没有,你接着去也照样全军覆没。那是一条断头路,只能看不能学,看都少看。 在褚遂良和颜真卿的技术支撑下,你要去写虞世南可以在书风、书韵上面得到提升,风格的塑造你就知道,怎么做加减法实现对虞世南的美学特征的感觉表达。你也知道怎么一做就做成欧阳询的技术风格,那么这种变异不是说你学欧阳询就一定这辈子写个欧阳询,你知道这一类的美,冷峻之美是怎么由褚、由颜这个技术体系可以生发出来,你就比那种直接去写一个欧阳询的深刻哪里去了,丰富哪里去了,境界高哪里去了。 你背后一个强大的体系支撑,谁干的过你啊?那么你写出来的还是那种擦口红的虞世南吗?还是擦口红的欧阳询吗?你是骨子里面的虞世南和骨子里面的欧阳询,你有了这个再去写一写《道因法师碑》算什么呢?所以你要在这方面找到一个东西,你说你对唐代的楷书是浅层次的学习还是深层次的研究啊? 唐代你就基本搞定了,这个花的时间大概就五年,而且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你以为我今天说了以后你回去买一本字帖就搞定了。找老师,跟老师研究,跟着老师五年搞定,没有老师五十年都搞不定,它就这么简单,所以说我十五年前在上海跟他们讲楷书的时候,做学术讲座的时候我就说了一句话,书法自学就约等于自杀。

書法經(613)书法人不得不知的草隶鼻祖和楷模《石门颂》

書法經(613)书法人不得不知的草隶鼻祖和楷模《石门颂》 書法經(613) 书法人不得不知的草隶鼻祖和楷模《石门颂》 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该刻被称为草隶 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

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

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0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书学理论】从圣教序看行书之美

【书学理论】从圣教序看行书之美 【书学理论】从圣教序看行书之美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今天我们可以说有朋自远方来,我们有众家兄弟姐妹相伴,不亦乐乎。真正的好东西还是要看真迹,书法亦然。读帖时我们发现真正的墨迹有的地方应该不会那么稀疏,什么叫锥划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好比说,你把“点如坠石”画出来一样。从线条的艺术含金量来说也是真迹更高,兰亭序属于雅俗共赏,祭侄文稿则完全是阳春白雪了,没有一定水平的人都解读不了。如果把三大行书放在一个不懂书法的人面前,多半喜欢兰亭序和寒食帖的人会更多些。有的人喜欢颜体字,当看到祭侄稿的时候还是傻眼。这就是艺术的高度吧,说颜真卿的高度,绝对是顶峰级的。是在王羲之笼罩下冲出来的人,绝对不是一般人物。属于艺术天才。历史上像这样的人绝少。但是出来的都不是凡人啊。比如王献之,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书法艺术上摆脱父亲的阴影,难啊,另辟蹊径,没有艺高人胆大,是没有前途的。他比徐渭的惊世骇俗还要高。

原因是:他其实是在笼子里长大的老鹰。要有强大的气场支撑,丰厚的文化内涵,敏锐的艺术感悟,赵孟頫是一位、王铎是一位。只感觉要学鲁公,必先存浩然之气。学大王,必先俊朗韵致,学东坡,先有博雅情怀。鲁公行书真正高的地方,高在格调?功力?独创?又或者是情怀?取法乎上才行。还有一个高手:怀素,据说也是没有老师的。真是厉害!草书第一人!他和颜真卿同学,我们有时在想,几个书圣一起,谁打得过谁?老师都是张旭,张旭的老师是陆彦远,陆彦远是又陆柬之的晚辈。陆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最后还是直接二王正脉的笔法。怀素的成就远远高于张旭,功夫在书外。乙瑛碑张迁碑本没有什么高下,就像大江东去和小桥流水。初学何为宜?张迁内涵而乙瑛多面,似乎名碑的风格在乙瑛中都能找到。但整体感觉乙瑛缺少点张迁的雄浑之气。乙瑛是庙堂之碑,整肃端庄,隶法成熟完备,入门和深入研究都很好。是否乙瑛适合初学,而张迁适合深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人而异。即使个人的兴趣,随着时间改变,也会不断变化的。不知是从龙门入手还是猛龙入手更合适?对我们这样不专攻魏碑的爱好者而言,每种书体要找那个能代表该书体气象和深度的碑来学,而不是随便找一个。现在学书要生僻一点,又要精到的。也是一条路子,别人见得少,水准又要高。 大家都学的东西,要是走出来的话,要做好思想准备,看能不能熬得住。不求偏门而出名,只求的正道。比如汉碑要有庙堂之气,要有深度。魏碑要有气势和率性,这样才能体会这种书体的主流面貌和精神。张猛龙的确好,有的人不是很喜欢张猛龙,感觉太精巧化,不如龙门的气势。没有魏碑的那种粗野之气,反而写的潇洒入神。对于隶书、篆书、魏碑这样的书体,我们只想了解书体体征和时代气息,选贴只想选有时代代表性和深度的一件经典来学上3年,至于喜不喜欢也不妨碍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个人喜好不能代表所有人的一致观点,每个人选贴的思路是不同的,观念不同思路就不同,思路决定了出路。一种书体(事物)出现后,便宣告此事物正式成立,便有了阴阳,有了势。势辅以工具(软笔),再讲究用笔,自然就成了书法艺术。

隶书知识八分体转

隶书知识八分体转 学习一些隶书知识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草。隶书产生于战果,兴于汉。至东汉则饰以波挑,这时期碑刻最多,形成中国石刻的第一次高峰。隶书因从篆书演变而来,有些字形还有篆书痕迹,但用笔改转为折,提按顿挫,形成了隶书独有的笔法。横挑是隶书最具特点的笔法,它往往是整个字的主笔,隶书中几乎无钩。隶书用笔分为方圆两大类,还有一种为方中寓圆。隶书用笔最忌以唐楷笔法掺入,其笔画教楷书更为舒展,要求纵逸尽势。 明赵宦光说:“篆籀相向成文,分隶相背各分,其势波折左右,其形连屈钩连,篆势有转无折,隶笔有折无转。”这对篆隶的不同特点作了概括的阐述。 在此以《汉乙瑛碑》为例,详细讲解隶书的用笔结体学习过程。 隶书推荐碑帖: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碑》、《礼器碑》、《西狭颂》。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清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授、何绍基等大家作品均可借鉴。 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

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证。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

关于汉字的心得体会

关于汉字的心得体会 关于汉字的心得体会篇1 在世界上的那么多种语言中,唯独我们的汉字是最简短的,我们的每一个字都有许许多多种不同的意思。而且我们的汉学还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书正体,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王”和“玉”是一对好兄弟,王有天赋,但缺了一“点”,那就是努力,而玉就是因为很努力,所以身价很高,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而王却始终没有成家立业。 “茵”和“菌”是同学,长大以后,菌种出了大米,而茵却只想着收获,浇多了水,导致只种出禾苗。 “雪”和“雷”是一对同胞,他们都养了一大圈的羊。结果雪不懂得把羊圈围上栏杆,羊都跑了,而雷却把羊平均地养成四个品种,卖了出去,获得了众多好评,名气如雷声般大,还成立了一个牧羊的集团,拥有无数财富。 “森”和“林”是一对父母,一天,森对林说:“我说老婆,我当个林业管理员,种了那么多的树木,你为什么才种一棵呀。林说:“我的能力不够,不能和你一样。” “户”和“尸”是一对死党。户说:“我天天都看着国家多了几个户口,可你为什么却一直在说谁家的人亡命呢?” 汉字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让这种语言永远在世界上流传下去。 关于汉字的心得体会篇2

汉字,是我们中国使用的书面字体,早在四千多年前,汉字就诞生了,它经过漫长的演变,不断的修改,最终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楷体。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又从金文到小篆,然后依次是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汉字的写法有很多,每一种字体都着它独特的韵味,如:古色古香、幽静古典的小篆和隶书;流畅似水的行书;端庄典雅、方方正正的楷书;狂野奔放、龙飞凤舞的草书…… 汉字不仅花样繁多,而且赏心悦目,不少人写得一手好书法,这些书法都被人珍藏在家中,或展览,汉字已是中国的一面文化旗帜,一种标志,而有人却用字不规范,不尊重汉字。 现如今,一些商店为了生意,为了产品的“前途”,使用一些成语来做商店的招牌,用上成语固然是好的,但这些成语是错误百出啊! 一次,我和妈妈外出逛街,忽然,一个商店的招牌吸引了我的注意,这家商店的招牌是“百衣百顺”。哟,这招牌上的错误也太明显了吧!“依”字,变成了“衣”,这老板也太粗心了,这要是在作业本上的错别字好还,但这可是大街上啊,况且这还是商店的招牌,让人看到,还不笑掉大牙,不进去买东西了?想着,我们进了这家店,提醒了一下店员,谁知这店员不以为然,说:“我们知道着招牌有错,这是我们故意的,不就是为了醒目一点,吸引顾客嘛!”听了这话,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种吸引顾客的生意手段啊!得知事情的“真相”后,我和妈妈尴尬地出去了。 经过这次事件后,我就开始注意商店的招牌,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错误,没想到还真发现了不少:“默默无闻”变成了“默默无蚊”,“其乐无穷”写成“骑乐无穷”,“有备无患”写错成“有杯无患”……看着这些错字成语,我有点儿愤怒,原本好好的成语,成了人们生意场上的“利用工具”!这不仅侮辱了汉字,

大学书法心得体会及感悟 大学书法鉴赏心得体会(最新4篇)

大学书法心得体会及感悟大学书法鉴赏心得体会(最新4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引用】隶书的分析(转载)

【引用】隶书的分析(转载) 隶书的分析 隶书源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成熟于刻石鼎盛的公元前后,是由前文字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字(字体)。没有哪一种字体与隶书一样在概念和文本上显示出极大的混乱和庞杂,当然也没有一种字体如隶书一样被世人喋喋不休:古隶、今隶、秦隶、分隶、佐书、佐隶、史书、八分、汉隶、楷隶、散隶、草隶、魏隶、隶书等等。对此,论者无意于吹毛求疵地纠缠于概念的界定,必须申述的是,隶书是文字史上从难到易,从繁到简,甚而进化论式地转化为实用性极强的一种实用文字。书史把这一转化过程概括为“隶变”。隶书在形成之始,作为篆书的辅助字体,同篆书的实用功能一样,本能地接转了“佐书”奴性(非艺术而实用)。质言之,隶书是手艺人在宗法制度下被人役使,非自觉地在文字实用范畴之内创造的一种醒目、规范且板滞的字体,它并不能因“汉字情结”及与其后转渡书法的关联而进入书法艺术之域。 统观隶书,因实用性之限制,其点画皆实,这许和刻碑因素大有关系。近现代出土的秦汉简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从篆书至汉碑这一时段上的补白之作,也使我们看到了最早的墨迹。简牍书在竹木简光滑的表面仍以质实的笔画排列汉字,这多少给我们传导了这么一种信息,即隶书同简牍书一样,是手艺人在实用目的的驱使下,用老实淳朴且近乎愚昧的非理性思维,以工艺制造式的次序抄录的汉字文本。《易》太极图像的虚实互动模型,是包涵天地潜在存在以及时空互应互转互融的一种有待于“破块启蒙”的洪荒之气,它具有美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艺术图像所包涵的虚实对立统一,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生命行为。隶书点画皆实而缺乏大虚,正是手艺人创造智性孱弱而使隶书进入不了书法艺术的最致命弱点,它只能在极其有限的字型结构上小打小闹,在限定度之内调节。这个弱点,只有当书法进入人文自觉之后,才能以创造主体的审美之维,把抽象于自然的运动符号,凝定成艺术图像,形成生命的张力。

隶书学习---隶书的发展和演变

隶书学习---隶书的发展和演变 学习隶书必读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草。隶书产生于战果,兴于汉。至东汉则饰以波挑,这时期碑刻最多,形成中国石刻的第一次高峰。隶书因从篆书演变而来,有些字形还有篆书痕迹,但用笔改转为折,提按顿挫,形成了隶书独有的笔法。横挑是隶书最具特点的笔法,它往往是整个字的主笔,隶书中几乎无钩。隶书用笔分为方圆两大类,还有一种为方中寓圆。隶书用笔最忌以唐楷笔法掺入,其笔画教楷书更为舒展,要求纵逸尽势。 明赵宦光说:“篆籀相向成文,分隶相背各分,其势波折左右,其形连屈钩连,篆势有转无折,隶笔有折无转。”这对篆隶的不同特点作了概括的阐述。 在此以《汉乙瑛碑》为例,详细讲解隶书的用笔结体学习过程。 隶书推荐碑帖: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碑》、《礼器碑》、《西狭颂》。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清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授、何绍基等大家作品均可借鉴。 隶书的分析 隶书源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成熟于刻石鼎盛的公元前后,是由前文字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字(字体)。 没有哪一种字体与隶书一样在概念和文本上显示出极大的混乱和庞杂,当然也没有一种字体如隶书一样被世人喋喋不休:古隶、今隶、秦隶、分隶、佐书、佐隶、史书、八分、汉隶、楷隶、散隶、草隶、魏隶、隶书等等。对此,论者无意于吹毛求疵地纠缠于概念的界定,必须申述的是,隶书是文字史上从难到易,从繁到简,甚而进化论式

书法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书法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书法教学反思篇1 本次,我教的是二年级硬笔书法课。低年级是小学生写字的起步阶段,从入学开始就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然而书法课一般都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他们对书法的热爱,我从以下几点入手:从环节设计上来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生从字的偏旁开始,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展示讲解—示范演示—生初步练习—师生分析纠错—学生再次巩固练习,从而基本掌握月字旁的写法。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书写“月字旁”及例字腰。如何落实重难点,我想了很多,首先从导语设计上,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从现实因素中让明白学好书法的重要性,然后导入到本课的课题。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相帮助,讨论探究,拓展延伸,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此我设计了小组闯关晋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家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临摹能力,同学们思想集中,气氛活跃,这些环节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次对学生的书写姿势严格要求,详细指导。从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对照书本上的范字,一横、

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先范写,然后再让学生写。而是再学生讨论的同时,请几个学生板书,大家共同找出优缺,最后再通过课件展示正确的书写方法。并且边演示边讲述: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强调这个字是什么结构,这样结构的字什么特点,主笔是什么,存在怎样的规律,使学生脱离田字格一样会写字。写完一个字后还要从整体看这个字写得是否匀称,整体感觉如何,学生再加以模仿,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便于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学会临摹,临摹是一种练字的最好方法,学生练得多了,写得像了,无师自通。观看个别同学的板书,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评价。评价他任何自己的字,看到别人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以评促写。 不足之处: 写字时让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把字写规范、工整,这一环节仍有很多同学做不到。虽然能认真写,但比例、结构把握不好,需多练。教师语言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抓住重点,能让学生说的,就让学生说,不包办代替。延伸拓展上:还不够扎实,以后要注意这个环节,让学生知其一,还知其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书法教学反思篇2 我校校本课设置毛笔写字课,一方面继承传统的书法艺术,另一方面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作为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毛笔,从

包焕新:谈谈我的汉代隶书临摹感悟

包焕新:谈谈我的汉代隶书临摹感悟 学习和传承隶书艺术包焕新 隶书产生的时代可上溯到战国后期,秦代民间流传甚广,到了两汉成为正式通行文字,东汉是其成熟和兴盛时期。隶书是由篆书删繁就简,易圆为方,为适应文字书写快捷的需要而逐渐演化而来的,它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所以一直为后人所喜爱,穿越时空,流传至今。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人们以“隶变”来肯定其在文字学和书法学中的地位,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实不为过。可见学习隶书的重要性。 由于隶书演变时间漫长,各时期风格面目迥异,秦代的竹简,西汉的帛书、简书、刻石,东汉的摩崖碑刻各具时代气息。初学隶书宜从东汉时期的碑刻文字入手,这时的隶书发展成熟,它美观大方,书有法度,易认易写,而且碑刻极多,艺术风貌纷呈,可根据各人喜好选择学习。 现就汉隶在结体和用笔上的特征,结合自己临摹实践,就其结体特征、用笔方法、临摹技巧等艺术性,作如下分析。 一、结体特征 1、扁方端庄,左右舒展。 隶书书体一般取横势呈扁方形,中宫收紧,笔势向左右两边分展。但也有的字因笔画结体关系呈长方形的,如“鲁”、“掌”等字。 2、平正匀整,稳中寓险。 隶书的横画一般写的较平,不象楷书的横常取右上势,这增加了字体的平正安稳。点化之间的排布常是均匀相称,有图案之美。但也有的字另有结体,偏旁部首错落参差,挪移均衡,在不平稳中求稳,如:“顿”、“即”等字。

(1)蚕不二设,雁不双飞。 蚕头(藏锋起笔如蚕头圆状)雁尾(横画收笔重按后上提如雁尾

形状)的横画是隶书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字体的横向趋势和稳定安详感。在数横并列时,只能有一笔作蚕头雁尾,以求对比和变化,多写则重复累赘。 (2)横势谋篇,行距宜密。 由于隶书字体左右舒展的特点,在章法上别具一格。字距宜大,行距宜小,竖行的字上下对正,横行的字左右齐平,这能使竖里整齐,横里贯气,整幅看起来整齐美观。还有另一种格式,竖行的字上下对齐,横行的字左右不齐平,根据字形的长短任意排布,不过开头和末尾的横行要求齐平,这种章法全篇看起来也方整,而且中间部分的字错落跌宕,妙趣横生。但初学者不易掌握此法,待有了相当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和组合变化的能力,才可学好此章法。

书法教学反思15篇

书法教学反思15篇 书法教学反思1 我们立足于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立足于创建有特色的艺术培训中心为出发点,将学生学习书法作为实施素质和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通过讲述书法渊源和字体演变以及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明白书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明确书法是一种反映生命的艺术,是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粹。课程目标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通过书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良好的姿势。掌握正确的笔划、笔顺和字体的间架结构。学会正确使用书法用具,并养成整洁的习惯。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中国文房四宝的文化。培养欣赏碑帖和读贴的兴趣。 1、“选”,即选帖,选字。练字总是从临帖开始的,初学者宜从正书(楷、隶、篆)学起,选择的字帖需做到点画准确正规,字形平稳严整,必须是名家名帖。唐代颜、柳、欧诸楷帖;汉隶《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秦小篆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皆可。其中欧阳询所书的楷书《九成宫》,可谓点画精到劲

挺,结构安排合理,间架端庄标准,实践证明,初学者以此入手,易进入状态。但字体选择还应根据各自的兴趣为主。 2、“读”,即对字进行观察、揣摩。“读”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但重要的是“授之以法”,使学生能对字的造型予以初步的观察、分析、领会。可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去“读”,首先对字要有一个总的印象,是长是扁,是大是小,然后由整体到部分,分析字的偏旁结构以及整体字的结构(如汉隶是扁平结构,取横向势,篆书是上下细长结构,取纵向势)。笔顺笔划的长短、粗细,乃至每个笔划起、运、收笔的占格位置或角度;最后总起来重新发现字的突出特点或容易偏差的地方,真正做到“目视,指划,心记。” 3、“摹”,即印字。用透明程度较好的白纸覆盖在范字或字模上仔细描写,好比手把手教字,摹写的字型与所用的田字格或毛笔练习用的米字格相配套,大小相合,力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沉心静气,求质求量,手摹心记。不过这种教学方法一般不采用,只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 4、“临”,即对照着去写,应包括对临和背临两个步骤。对临,这里边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即由帖上的字通过自己的眼、手、心,变成努力所接近的帖上的字,但只有在“读全、读准、读熟”、并有一定时间摹写训练的基础上,写得才越像,效果才越好,掌握得才越快。“临”时应注意做到:临与写的大小相当,先整体后部分;自查自纠,对比校正,养成习惯。毛笔字则需严要求,宁精勿滥,点画应准确精

汉隶气势之大,无逾于此(附:汉隶十大名碑)

汉隶气势之大,无逾于此(附:汉隶十大名碑)

“汉隶气势之大,无逾于此” —《封龙山颂》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十月立。原碑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之王村山下。清道光27年(1847)为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移置城中文清书院。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 这是一块在用笔上很近似《石门颂》和《杨淮表记》的汉碑。它圆笔中锋,锋芒内敛而奔放,极饶篆书意趣,因此突出地表现出宽博、豪放、雄肆的美感。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谓:“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为祀山颂神而立。清代此碑在搬移中断裂为三,现在断裂前的拓本,已是十分罕见的了。 《封龙山颂》在结体上也很有特色,大多字形偏长,重心较高,下半部时见散开,而左右两角又时有偏移,加上横画的运用或上斜,或下倾,从而形成了平中出奇,稳中有险的生动笔致,其妙在有意无意之间。 《封龙山颂》用笔圆润似《石门颂》,但外形方硬过之;笔划瘦硬险峻似《礼器碑》,但朴厚遒润过之。所以它兼有二者的美,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试论《封龙山颂》的艺术特色及其学习要旨 两汉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400多年间,经由各种

书体的孕育和演变,隶书、草书以及行楷书在笔法、结构上打破了篆书相对单一匀称的格局,为中国书法史平添了一串铿锵有力的音符。 东汉时期的书法刻石蔚为大观,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我国现存的汉代书法刻石原石绝大多数集中在东汉,而且主要是在东汉晚期,其中以河北元氏县的《封龙山颂》为杰出代表,可谓我国汉代书法艺术精神的代表作。 封龙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据《禹贡》记载,封龙山一带古属冀州,春秋时为鲜虞国,后归属晋国,战国初属中山国。公元前400年左右,中山国在封龙山下设封龙邑,故封龙山之名称由来也许更早。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渐渐形成了以封龙山为中心的一个多元文化圈。 东汉初年,光武中兴之际,政治清明,经济文化也有所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生产力低下,其时的劳动人民在各种自然灾害的困扰下,因抗争无效,只有乞求神灵的庇佑。这是汉碑得以建立的主要根源之一。

乙瑛碑完整编辑精讲版

乙瑛碑完整精讲版 “理论”中的隶书 统观隶书,因实用性之限制,其点画皆实,这许和刻碑因素大有关系。近现代出土的秦汉简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从篆书至汉碑这一时段上的补白之作,也使我们看到了最早的墨迹。简牍书在竹木简光滑的表面仍以质实的笔画排列汉字,这多少给我们传导了这么一种信息,即隶书同简牍书一样,是手艺人在实用目的的驱使下,用老实淳朴且近乎愚昧的非理性思维,以工艺制造式的次序抄录的汉字文本。《易》太极图像的虚实互动模型,是包涵天地潜在存在以及时空互应互转互融的一种有待于“破块启蒙”的洪荒之气,它具有美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艺术图像所包涵的虚实对立统一,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生命行为。隶书点画皆实而缺乏大虚,正是手艺人创造智性孱弱而使隶书进入不了书法艺术的最致命弱点,它只能在极其有限的字型结构上小打小闹,在限定度之内调节。这个弱点,只有当书法进入人文自觉之后,才能以创造主体的审美之维,把抽象于自然的运动符号,凝定成艺术图像,形成生命的张力。 隶书点画之实其表现形态是描。在中国书史印象式感悟批评的语境中,出现了“败笔”二字。征之书史,“败笔”是评价具有一定层次书家作品的专用词汇,很难想象,对于一个没有入门的书写者之作,如何轻佻的评判“败笔”!而且,“败笔”是具备一定水准的整幅作品(和文学用语不同)中字与字相对而言的。在上古甲、金、篆、隶、鸟虫书等字系中,很难用“败笔”词旨给以评判,因为这些字系本体已在实用之途上锤炼得完美至极,无艺术性而与工艺品有同质关系的构成作品是不能用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去作审美价值判断的。也就是,隶书对点、线、面的修正和重塑,已达到了实用美的最高点。惟其如此,有关隶书能否作为艺术介质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下面笔点将逐点加以剖析。+ 隶书源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成熟于刻石鼎盛的公元前后,是由前文字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字(字体)。没有哪一种字体与隶书一样在概念和文本上显示出极大的混乱和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