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书法特征

乙瑛碑书法特征

乙瑛碑书法特征

什么是乙瑛碑?

乙瑛碑是北宋著名碑刻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夫子庙秦淮河畔。碑高4.8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楷书石碑,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蘇河派名碑之一。

乙瑛碑的书法特征

碑刻体式

乙瑛碑的字体为楷书,书写整齐,横平竖直,筋骨分明,结构规整。用笔平直、简约、刚柔并济,风格宽厚、沉稳、庄重,是中国书法中的代表力作之一。

笔画特色

乙瑛碑笔画饱满有韵律,线条平稳,筋骨极其清晰。其字体笔画勾勒简洁而有力,长短适度,粗细有致。

组字特征

乙瑛碑组字注重布局和谐,结构平衡。整个碑阴阳对称,由头至尾,整体写得很舒展,字形组合紧密,每个字都能够凸显出其独特性。

印章特点

乙瑛碑的印章以圆润柔美、紧凑简洁为主,每个署名都非常精致,用印标注清晰,风格恰到好处。

总结

综上所述,乙瑛碑是中国书法中又一代表作,其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鉴赏。

乙瑛碑的历史意义

楷书基础

乙瑛碑是中国书法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楷书的基础。楷书是中国书

法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书体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

汉字书写中最为常用的字体。

楷书典范

乙瑛碑被誉为“楷书典范”,影响深远。自其诞生之后,一直被广泛

传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彰显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

传承书法文化

乙瑛碑不仅是中国书法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乙

瑛碑的非凡书法艺术,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也将中华文明

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结束语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们需要在研究乙瑛碑的同时,更要心怀敬畏,感受中国书法之美,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道努力,传

承和弘扬中国书法文化。

《乙瑛碑》书法欣赏教学案例-最新资料

《乙瑛碑》书法欣赏教学案例 一、选题说明 本课选自于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高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书法》选修第二课:平凡者的创造?隶书书法欣赏。 二、设计思想 教师一共设计了3个课时完成本课“鉴赏?练习”活动。经过前一课的接触和学习,学生已经形成对隶书的初步认识,并了解和学会了隶书的简单知识及技法,这正是本堂课有力的知识基础。教师特意选择《乙瑛碑》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隶书的切入点,希望可以通过对这一出自汉隶鼎盛阶段的隶书作品的赏析,加深学生对隶书的了解。学生在赏析《乙瑛碑》之后,可以感受到这一作品特有的艺术特点,继而增强自己的书法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书法鉴赏水平。 三、课前准备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和《乙瑛碑》有关的背景资料,并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任务,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实体图书馆寻找需要的资料,完成任务。 四、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主导者和主体的身份,前者通过启迪、引导、对比、分析、发现、训练等手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散,并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各具特色的

《曹全碑》《张迁碑》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乙瑛碑》的风格特征,体会隶书特有的魅力,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了解。 1.知识目标:在研究学习教材文字及图片材料的层面上,深入了解《乙瑛碑》的特点,感受作品的文字内容,体会作品在汉代隶书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意义。 2.能力目标:接触和了解《乙瑛碑》的基本用笔技法及结构规律并学以致用,精准地运用到课堂书法临摹上。同时,较好地把握《乙瑛碑》的笔画及结构特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隶书的书写技法和规律,并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喜爱,传扬中华民族书法精神。 五、教学重点 1.接触和学习《乙瑛碑》的具体特色。 2.把握《乙瑛碑》的笔画及结构特征,并对此进行反复的练习。 六、教学难点 1.在学习和掌握用笔技法以及结构规律方面,存在难点。 2.在培育学生书法学习兴趣方面,存在难点。 七、教学准备 1.《乙瑛碑》图片、短视频、学生书法作品、古筝曲。

乙瑛碑书法特征

乙瑛碑书法特征 乙瑛碑书法特征 什么是乙瑛碑? 乙瑛碑是北宋著名碑刻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夫子庙秦淮河畔。碑高4.8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楷书石碑,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蘇河派名碑之一。 乙瑛碑的书法特征 碑刻体式 乙瑛碑的字体为楷书,书写整齐,横平竖直,筋骨分明,结构规整。用笔平直、简约、刚柔并济,风格宽厚、沉稳、庄重,是中国书法中的代表力作之一。 笔画特色 乙瑛碑笔画饱满有韵律,线条平稳,筋骨极其清晰。其字体笔画勾勒简洁而有力,长短适度,粗细有致。 组字特征 乙瑛碑组字注重布局和谐,结构平衡。整个碑阴阳对称,由头至尾,整体写得很舒展,字形组合紧密,每个字都能够凸显出其独特性。 印章特点 乙瑛碑的印章以圆润柔美、紧凑简洁为主,每个署名都非常精致,用印标注清晰,风格恰到好处。 总结 综上所述,乙瑛碑是中国书法中又一代表作,其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鉴赏。

乙瑛碑的历史意义 楷书基础 乙瑛碑是中国书法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楷书的基础。楷书是中国书 法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书体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 汉字书写中最为常用的字体。 楷书典范 乙瑛碑被誉为“楷书典范”,影响深远。自其诞生之后,一直被广泛 传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彰显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 传承书法文化 乙瑛碑不仅是中国书法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乙 瑛碑的非凡书法艺术,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也将中华文明 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结束语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们需要在研究乙瑛碑的同时,更要心怀敬畏,感受中国书法之美,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道努力,传 承和弘扬中国书法文化。

乙瑛碑全文

乙瑛碑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中文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年代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现存地点山东曲阜孔庙 风格特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 简介《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艺术特点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艺术特点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

隶书教案《乙瑛碑》

隶书教案《乙瑛碑》 隶书《乙瑛碑》教程 一、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篆之捷也。” 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由于

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 1 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证。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理的隶书。 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人兴,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二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篇一: 标题: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正文: 乙瑛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碑刻中的珍品之一。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是东汉晚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乙瑛所书。乙瑛碑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以隶、楷为主,融合了多种风格,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乙瑛碑中,有十六种笔法被称为“乙瑛十六法”,分别是: 1. 点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结尾,形如“点”字。 2. 钩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和竖画的交叉点为结尾,形如“钩”字。 3. 折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的延长线为结尾,形如“折”字。 4. 撇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的延长线为结尾,形如“撇”字。 5. 捺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的延长线和横画之间的交点为结尾,形 如“捺”字。 6. 竖钩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为结尾,形如“竖钩”字。 7. 横折钩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和横画的延长线为结尾,形如“横折钩”字。 8. 隶书法:以竖画和横画的交叉点为起点,以隶书的形态为结尾,形如“隶书”字。 9. 楷书法:以横画和竖画的交叉点为起点,以楷书的形态为结尾,形如“楷书”字。 10. 连笔法:在一笔写完后,将上下两个部分相连,形成连续的笔画,形如“连”字。

11. 对称法:在字的左右部分形成对称的形状,如“和”字。 12. 向心力法:字的中心点向左右、上下、上下方向移动,形成凝聚的字形,如“心”字。 13. 飘逸法:笔画自由流畅,如“飞”字。 14. 含蓄法:笔画含蓄婉转,如“玉”字。 15. 紧凑法:笔画紧凑有力,如“实”字。 16. 饱满法:笔画饱满充实,如“满”字。 这些笔法在乙瑛碑中灵活运用,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是乙瑛碑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些笔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书写风格和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创造出更多的书法作品。 篇二: 乙瑛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简洁、流畅、自然的艺术风格和精密的笔画技巧著称。本文将介绍乙瑛碑的十六种笔法,包括提按、钩画、转折、笔画连贯、笔画粗细、藏锋露锋等。 1. 提按 提按是书法中最基本的笔法之一,也是最常用的笔法之一。在乙瑛碑中,提按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 - 横画:在横画上面,先用笔轻轻按下,然后再用力量提起,形成一条弯曲的横线。 - 竖画:在竖画上面,先用笔轻轻按下,然后再用力量提起,形成一条直挺的竖线。 - 撇画:在撇画上面,先用笔轻轻按下,然后再用力量向下延伸,形成一条弯

高清林散之《乙瑛碑》

附《乙瑛碑》原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詔書崇聖道,勉□〔藝〕,孔子作春秋,制孝經,□□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讚神明,故特立廟,成?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廟,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謹問大常,祠曹掾馮牟,史郭玄辭對,〔故事辟〕□〔禮〕未行,祠先聖師,侍祠者,孔子子孫,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備爵,大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彖□□□各一,大司農給米祠,臣愚以為,如瑛言,孔子大聖,則象乾?,為漢制作,先世所尊,祠用眾〔牲〕,長□〔備〕□,〔今欲〕加寵子孫,〔敬〕恭明祀,傳於罔極,可許,臣請魯〔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領禮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聞。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陽宮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魯相,承書〔從〕事,下當用者,〔選其年〕〔以〕□,經通一藝,雜試通利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如詔書,書到言:永興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魯相平,行長史事,?守長〔擅〕,叩〔頭〕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詔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禮器,選年以上,〔經〕通〔一〕藝,〔雜試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平叩頭叩頭,死罪死罪,謹案文書,守文學掾魯孔龢,師〔孔〕憲,戶〔曹史孔寬等〕雜試,龢脩春秋嚴氏,經通高第,事親至孝,能奉先聖〔之〕禮,為宗所歸,除龢,〔補〕名狀如〔牒〕,平〔惶恐叩頭,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讚曰:巍巍

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

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 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一、甲骨文(约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到一千一百年)是殷商时期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收卜辞或记事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它的特点是字形长短大小不一,变化多姿,平衡稳定,分行布白自然,错落疏朗,结字紧密严整,笔画劲峭,古朴秀美。二、篆书(约公元前840—200年)篆书分钟鼎文、石鼓文和小篆三个时期。钟鼎文:亦称金文,是周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特点是字形方圆长宽不等,错综成趣,风格丰富多彩,有凝重,有姿放,有圆润,有雄奇,结字浑穆纯厚,用笔豪放质朴,代表作有《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等。石鼓文:战国(约公元前384—324年)为我国第一批石刻瑰宝,刻于石鼓上,内容是“诗经”体载的四言诗,特点是字形圆不至规,方不至矩,结字端姿旁逸,婉丽通畅,书法工整均匀,线条圆劲。康有为称:“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凡整载,自有奇采”。苏轼诗赞:“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佳禾秀良莠”。唐代张怀□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命李斯作小篆。据记载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处石刻。特点是结构严谨,对称中求变化,笔画秀劲,用笔圆起圆吸,方圆得宜。唐代张怀□誉为“画如铁石,字若

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唐人书评》中说:“骨气丰匀,方圆绝妙”。唐书续说:“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形容其流动自然。三、隶书:汉代由小篆的萦徊转向隶书的劲直。晋代卫恒《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它的特点是:1、扁方横势,左右分展,若“燕展双翅”。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波势捺脚,笔势舒展。但一字中横画挑脚,不宜重复,称为“燕不双飞,蚕不二设”。 3、变弧为直,笔增提顿。清代刘熙载说:“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同,以峭激蕴纡余,以屈强寓款婉。斯微品量,不然如抚剑疾视,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 4、布列均匀,平中寄奇。有均称美,在均称中求变化。隶书的风格大致有三种类型:1)雄强、浑穆、厚重、姿放。如《褒斜道石碑》:隶体,用笔如篆书线条,未具“左波右砾”,苍劲浑厚。《石门颂》:隶书的结体、行书的意态,雄健舒畅,意态姿妙,如长枪大戟。《景君碑》:笔势雄劲,刚健有力,康有为称“古气磅礴”。《西狭颂》:字体方整雄伟,挥洒自如。2)方整挺拔,斩截爽利。如《礼器碑》:工整刚健,王澍称“瘦劲如铁,变化若龙”。《张迂碑》:端正中见变化,方直中有园巧,沉雄浑厚。《衡方碑》:方正凝重,严整险峻。3)左规右矩,法度严格,秀丽多姿。如《曹全碑》:清丽流畅,珠圆玉润。《史晨碑》:端庄秀雅,结构严谨。《华山碑》:华丽俊美,波砾分明。《乙瑛碑》:骨肉匀适,俊秀清丽。古人

乙瑛碑书法特征(一)

乙瑛碑书法特征(一) 乙瑛碑书法特征 •乙瑛碑简介 •乙瑛碑书法特征 –线条挺拔流畅 –稿转工整 –运笔娴熟 –朴素含蓄 乙瑛碑简介 乙瑛碑是南朝梁代大书法家怀素的一部碑记,碑高2.79米,宽1.69米,于557年刻石。该碑原石乙瑛山,藏于长沙市岳麓区岳麓书院内。乙瑛碑不仅是怀素的代表作,也是南朝碑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对后代书法艺术影响深远。 乙瑛碑书法特征 乙瑛碑书法风格严整规整,线条挺拔流畅,稿转工整,用笔厚重饱满,运笔娴熟,结体细腻。其笔墨之朴素含蓄,表现了古代书法的内在意境和精神追求。乙瑛碑被誉为“法度严明,溜漓动人”的书法艺术名篆。

线条挺拔流畅 乙瑛碑的线条从头到尾都显得挺拔流畅,没有一丝犹豫和波动。 这种线条的运用使得乙瑛碑的整体结构感更加顶呱呱,让人感受到线 条的力量所在。 稿转工整 在乙瑛碑中,字形的稿转处理尤其突出。每个字的笔画之间相互 呼应,形成了一个统一优美的整体。同时,笔画的工整处理也让人感 受到书法艺术的精湛和玄妙。 运笔娴熟 怀素的笔力在《乙瑛碑》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看出,怀 素的笔迹是那样的从容得体,又那样的舒展自然,运笔技巧的娴熟程 度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朴素含蓄 一直以来,乙瑛碑都以“含蓄朴素”而为后人推崇。怀素虽然作 为南朝时期的一员大家,但他的作品却体现出了深深的朴素之美。这 种朴素之美既来自于怀素自身的艺术追求,也与南朝的文化背景有关。 总的来看,乙瑛碑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体现了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从乙瑛碑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书法的精髓,也发 现了怀素艺术成就的独特魅力,对我们的书法艺术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乙瑛碑对书法的影响

五大书体的审美特征

五大书体的审美特征 中国的书法,从古文大篆,到秦代的小篆,从小篆到汉代隶、草、真、行,五大书体基本演变完成,形成了完备的汉字体系,每一种书体也各有细分。不同的书体由于时代和审美情趣的区别,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但是每种书体都有着内在秩序和规律分布,加上他的历史文化的特征,组成了中国书法完整的体系。 1.篆篆书的基本审美特征是“圆”。 篆书以清圆劲拔为高。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孙过庭《书谱》:“篆尚婉而通。”周金文如《毛公鼎》,其用笔的起收,也以圆笔为主,线条或圆或曲如弓弦,篆字书写,藏头护尾,中锋用笔,婉转圆通。关于篆书之美,王澍《论书语》:“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腴者中实,“参差”乃变化,“整齐”乃平衡。皆因中锋圆笔。 李斯书法 2.隶-破圆(体势)为方,变弯转为波曲。 篆书经西汉隶书特别是简牍的过渡,逐渐完成“隶变”,进入了东汉隶书的成熟和全盛时期。 隶书结体比篆书方正,线条也由圆为曲或由曲为直,隶书点画的

起笔仍然保持着篆书的藏锋圆势,尽管不如篆书那么圆满,收笔以出锋为主,所谓“蚕头燕尾”就是隶书的典型特征,左右开张,一波三磔,乃隶书的基本特征。优雅微妙波势之美是对隶书波势最好的形象概括。

汉隶《乙瑛碑》 3.真书,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块架分明,端稳庄重。

楷书萌生于汉末及三国之际,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逐渐完善,至唐代臻于成熟。 楷书继承隶书的基本点画,但把隶书点画的藏头圆笔演变为以方为主又多变的方笔,线条的波曲之势,一变为简约平直。用笔的重心移至笔画端部及折点,是楷书形成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能很好地适应楷书方折分明的结构。 楷书点画的这种“直白外露”,很容易导致点画的楷模化、标准化。楷书的结体必须应规入矩才能做到谨严有致,法度的要求也更加严密。楷书点画多变,但整体稳静端庄。

五大书体特点1

五大书体的特点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一)篆书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 (1)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2)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 小篆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隶书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的起源——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

隶书的美学特征

隶书的美学特征 刘斌 中国书法传统久远,基础深厚,以其独特神奇的艺术魅力,受到国人的普遍推崇和热爱,在世界上,这束魅力的艺术奇葩,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各种书体,尽管产生的时间不同,担负的社会功能与文字功能各异,它们都是书法艺术百花园里的绚丽奇葩,各自绽放出夺目的异彩。各种书体在艺术特征上有所区别,都有自己特定的规定性,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书家的个性气质、抒发情感性灵。各种书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相互交融而使书法艺术园地鲜艳多姿。 隶书,又称“隶文”、“隶字”、“佐书”、“八分书”,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它始于秦兴盛于汉,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二书体。隶书从秦代始创,经过两汉,在楷书未出现之前,一直为通用的汉字楷模。在汉字的演进发展过程中,隶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承前代篆隶的一些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的书法风范。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后来的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早期的隶书与篆书比较接近,晚期的隶书与楷书比较接近。隶书典型笔法是主笔有波磔,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结体多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厚重端庄。它美观的字形和多姿的笔画,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隶书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

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隶书的笔画粗细、方圆、露藏、提按、曲直、长短等运动变化,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造型古朴大方,庄重而宁静。隶书在造型上,横画上下的仰俯取势,竖画左右的向背呼应,使隶书的字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隶书仍带有篆书痕迹的结构,给人们以古朴典雅的感觉,但是,又不像篆书那样难于辨认,它可以像楷书一样,使人一目了然。隶书的种类很多,有的长些,有的扁些,有的是二者兼备。它的间架结构,横平竖直,笔画均匀,给人以稳重的感觉。隶书的形体多变,笔画多样、复杂、丰富。隶书由小篆的长方形的规整状态,转变为以扁平为主,趋向方形发展的字形结构特征,使汉字方块形空间构成特征,趋于明朗化。同时隶书的书写意味明显加强,从而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古今书法家进行创作的主要书体之一。 隶书碑刻充分表现了隶书艺术特征,隶书碑刻有三百多种,主要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张迁碑》《华山碑》《曹全碑》《石门颂》等。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气。 《史晨碑》,典型的庙堂正体,刻写具精,八分披拂,装饰意味极浓。由于这类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整体笼罩,呈现出情理交融,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

《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赏析

《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赏析 作者:倪文东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第3期 孔庙与汉魏碑刻 曲阜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曲阜孔庙 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曲阜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 完成的,占地327 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 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 碑刻是历史留给曲阜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碑刻充分展现了2000 多年来中国书法艺术精 湛卓越的成就和绚丽多姿的风采,在中国碑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曲阜历代碑刻多达 6000 余块,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汇集了曲阜碑刻的精华部分,现存碑刻131 块,石雕6 尊,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 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其中有西汉碑刻6 块,东汉碑18 块,魏碑4 块,汉碑数量居 全国之首。《北陛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非常稀有的西汉早期刻石,《五凤刻石》是我国著名 的西汉石刻之一,《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乃汉代隶书的代表碑刻,《张 猛龙碑》则代表了魏体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些举世罕见的石碑是传达历史信息最直接、最 真实的载体,是研究历代政治、思想、文化、汉字书体演变以及孔庙历史沿革的珍贵资料,也 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倪文东 《史晨碑》两面刻字,统称为《史晨前后碑》。碑阳为《史晨前碑》,全称为《鲁相史晨 祀孔子奏铭》。碑阴为《史晨后碑》,全称为《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前碑为东汉灵帝建宁二 年(公元169 年)刻,17 行,每行36 字,字稍小。后碑为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 年)刻,14 行,每行36 字,字稍大而肥厚。后碑为追述,虽为后碑,纪年却在先。《史晨碑》现存山 东曲阜孔庙。前后碑虽大小粗细稍有出入,但从风格来看,出自一人手笔。《史晨碑》用笔精到,圆润朴茂;笔势开张,波磔分明;结体方正,端庄严谨,后世评为“八分正宗”。 《乙瑛碑》全称为《鲁相乙瑛置石卒史碑》,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 年)立,18 行,每行40 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此碑为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笔画规矩而具法度,跌 宕顿挫,丰腴浑厚。捺笔沉着有力,骨肉匀称。结体谨严方正,又沉厚朴实。清翁方刚评此碑 为“骨肉匀适而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法者”。 《礼器碑》亦称《韩敕碑》,全称为《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公元156 年)立。此碑四面刊刻,碑阳、碑阴、碑侧都刻有文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礼 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笔画瘦劲挺拔,波磔肥厚;体势典雅,遒劲灵秀;字形长短、大小、 宽扁富有变化,生动奇逸。王澍评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孔宙碑》全称为《汉泰山都尉孔君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 年)七月刻立, 为孔子十九世孙孔宙的墓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隶书,15 行,每行28 字。碑阴3 列,每列21 行。有碑阳,篆书10 字。此碑书法端庄挺秀,别有风姿,行笔沉稳中又具飘逸夸饰之变化,点画舒展伸张,风度自然;结体紧凑,疏密和谐,风神逸宕,笔势超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