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篇一:

标题: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正文:

乙瑛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碑刻中的珍品之一。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是东汉晚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乙瑛所书。乙瑛碑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以隶、楷为主,融合了多种风格,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乙瑛碑中,有十六种笔法被称为“乙瑛十六法”,分别是:

1. 点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结尾,形如“点”字。

2. 钩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和竖画的交叉点为结尾,形如“钩”字。

3. 折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的延长线为结尾,形如“折”字。

4. 撇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的延长线为结尾,形如“撇”字。

5. 捺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的延长线和横画之间的交点为结尾,形

如“捺”字。

6. 竖钩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为结尾,形如“竖钩”字。

7. 横折钩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和横画的延长线为结尾,形如“横折钩”字。

8. 隶书法:以竖画和横画的交叉点为起点,以隶书的形态为结尾,形如“隶书”字。

9. 楷书法:以横画和竖画的交叉点为起点,以楷书的形态为结尾,形如“楷书”字。

10. 连笔法:在一笔写完后,将上下两个部分相连,形成连续的笔画,形如“连”字。

11. 对称法:在字的左右部分形成对称的形状,如“和”字。

12. 向心力法:字的中心点向左右、上下、上下方向移动,形成凝聚的字形,如“心”字。

13. 飘逸法:笔画自由流畅,如“飞”字。

14. 含蓄法:笔画含蓄婉转,如“玉”字。

15. 紧凑法:笔画紧凑有力,如“实”字。

16. 饱满法:笔画饱满充实,如“满”字。

这些笔法在乙瑛碑中灵活运用,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是乙瑛碑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些笔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书写风格和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创造出更多的书法作品。

篇二:

乙瑛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简洁、流畅、自然的艺术风格和精密的笔画技巧著称。本文将介绍乙瑛碑的十六种笔法,包括提按、钩画、转折、笔画连贯、笔画粗细、藏锋露锋等。

1. 提按

提按是书法中最基本的笔法之一,也是最常用的笔法之一。在乙瑛碑中,提按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

- 横画:在横画上面,先用笔轻轻按下,然后再用力量提起,形成一条弯曲的横线。

- 竖画:在竖画上面,先用笔轻轻按下,然后再用力量提起,形成一条直挺的竖线。

- 撇画:在撇画上面,先用笔轻轻按下,然后再用力量向下延伸,形成一条弯

曲的撇线。

2. 钩画

钩画是书法中一种特殊的笔画,也是乙瑛碑中常用的笔法之一。在乙瑛碑中,钩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

- 横钩:在横钩上面,先用笔向下延伸,然后再用力量向上提起,形成一条弯曲的横钩线。

- 竖钩:在竖钩上面,先用笔向下延伸,然后再用力量向上提起,形成一条直挺的竖钩线。

- 弯钩:在弯钩上面,先用笔向下弯曲,然后再用力量向上弯曲,形成一条弯曲的弯钩线。

3. 转折

转折是书法中一种特殊的笔画,也是乙瑛碑中常用的笔法之一。在乙瑛碑中,转折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

- 横折:在横折上面,先用笔向下延伸,然后再用力量向上转折,形成一条弯曲的横折线。

- 竖折:在竖折上面,先用笔向下延伸,然后再用力量向上转折,形成一条直挺的竖折线。

- 弯折:在弯折上面,先用笔向下弯曲,然后再用力量向上弯曲,形成一条弯曲的弯折线。

4. 笔画连贯

笔画连贯是书法中一个重要的技巧,也是乙瑛碑中常用的笔法之一。在乙瑛碑中,笔画连贯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

- 横、竖、撇、捺:在同一行中,横、竖、撇、捺的笔画顺序可以有所不同,但整体上要保持连贯。

- 字与字:在同一个字中,相邻的笔画之间要连贯。

5. 笔画粗细

笔画粗细是书法中一个重要的技巧,也是乙瑛碑中常用的笔法之一。在乙瑛碑中,笔画粗细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

- 横画:横画的粗细取决于用笔的力度。

- 竖画:竖画的粗细取决于用笔的力度和方向。

- 撇画:撇画的粗细取决于用笔的力度和长度。

- 捺画:捺画的粗细取决于用笔的力度和长度。

6. 藏锋露锋

藏锋露锋是书法中一个重要的技巧,也是乙瑛碑中常用的笔法之一。在乙瑛碑中,藏锋露锋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

- 横画:在横画上面,用笔的锋芒要藏在笔画的内部,以便更好地控制笔画的粗细和形态。

- 竖画:在竖画上面,用笔的锋芒要藏在笔画的内部,以便更好地控制笔画的粗细和形态。

- 撇画:在撇画上面,用笔的锋芒要藏在笔画的内部,以便更好地控制笔画的粗细和形态。

- 捺画:在捺画上面,用笔的锋芒要藏在笔画的内部,以便更好地控制笔画的粗细和形态。

除了以上的十六种笔法,乙瑛碑的用笔技巧还有很多,比如:用笔的节奏感、

用笔的流畅性、用笔的力度控制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更好地欣赏乙瑛碑的艺术魅力。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书法鉴赏——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隶书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在隶书著名书法家中,程邈之后,最负重名的要算东汉末蔡邕。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赋,工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清代陈思说他“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美尽妙,独步古今”。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奉诏写定“六经”文字,书丹上石,刊刻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这些刻石为《熹平石经》。石经用当时标准隶体书写,结体平整端庄,浑厚凝重,深受时人喜爱。当其建立之始,乘车来观览、摹写者日余千人,填塞街衢,足见其声誉之高。他的女儿蔡琰也是中国历史上博才多学的第一个有书法作品传世的女书家。其他如萧何、曹喜、师宜官、梁鹄等也是写隶书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 隶书书法,除民间流存下来的帛书、竹简外,汉代刻石,保存也较为集中。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石刻仍是古隶,如《五风二年》刻石,《菜子侯》刻石,都略带篆书笔意。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为了便于介绍,把风格比较接近的归类如下: 清秀飘逸者:这类风格的为数最多,这主要因为字体纯熟首先要表现出一种秀丽俊俏。我们可以举《曹全碑》、《张景碑》为例。尤其《曹全碑》更为著名,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原石现陈列于西安碑林。 端方工整者:这类风格以严整健稳见长,但从中透露着自然朴茂之质。我们举《衡方碑》、《封龙山颂》为例。《衡方碑》立于建宁元年,在山东汶上县。《封龙山颂》立于廷熹七年,是河北元氏县著名五碑之一。全碑隶书15行,每行26字。

书法常识100题

书法知识百题 一、书体类 1.什么是甲骨文 ? 甲骨文是指殷商期间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 书后刻和以刀代笔挺接刻写两种形式。从书法的角度剖析,它已经具备了书法 的用笔、结字、章法三因素。传世的甲骨文中有朱书和墨书的印迹,并且笔划 有弹性,应该是由近似毛笔的工具书写而成的。 2.什么是金文 ? 金文是指殷周期间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称铜为金,因此把刻在青铜器 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因为这类文字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且乐器以钟为多,礼器 以鼎为尊,故又称之为钟鼎文。钟鼎铭文,字凹人的阴文叫做款;字凸出的阳文 叫做识 (音炽 )。钟鼎铭文一般记录当时人们纪典、野猎、讨伐等活动的状况以及制造原由等,这些文字属于大篆。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起于商朝先期,中后期开 始流行。 3.金文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有哪些? 商朝先期金文的代表作有《戌嗣子鼎》《宰甫卣》等,笔划丰满柔韧,结 体庄重沉稳,体势恢弘。西周金文比较流行,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 等,风格多姿多彩,笔划遒劲峻拔,结体自然且变化无常,笔法圆润精严,行 款疏密有致、朴茂雍容。西周后期的金文使大篆发展成熟。 4.什么是 xx?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内容是记述游猎、行乐的四言诗, 十鼓分刻十首诗,故又称“猎碣文”。其笔划匀整,结体疏朗,朴厚雄浑, 用笔遒劲圆润,拥有春秋战国期间秦文字的模范性,归于大篆系统。 5.什么是大篆? 秦始皇一致六国从前的全部文字统称为大篆,包含甲骨文、金文 (钟鼎文 )、籀文、古文等。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秦始皇为一致中国的文字,令丞相李斯在秦国 大篆的基础上联合六国文字加以订正、整理,一致为官体标准文字——秦篆。后代为了划分秦从前的文字,把秦篆称为小篆。 7.秦朝小篆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会稽刻石》等。 据传多为李斯所书,书风谨慎均匀、庄重秀美。 8.什么是瓦当文 ?圆形两种,质地一般为泥质灰陶制品。瓦当文是秦汉期 间瓦当上所刻的文字。 内容多为吉语。不一样种类的建筑物,其瓦当文字的风格不一,官署用瓦 书体方正谨慎,私宅用瓦书体开朗多变,姿态妍美,书体皆为阳文篆书。 9.隶书是如何产生的 ? 隶书是在草篆的长久书写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大篆的发展派生出了小篆和 古隶,秦一致中国后,小篆成了唯一的官体文字。隶变的对象集中到小篆上, 小篆开始担当还没有成熟的古隶的新母体。古隶为民间俗体文字,历史上的任 何俗体都是以正体为改革对象的。小篆的规范一致促进古隶以小篆为改革对象,加速了隶变过程,使隶书快速成熟起来。 10.什么是 xx? 汉隶指汉代的隶书,尤以东汉的隶书最有特点。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工整 精良,结体扁平,布白均匀,风格多样,笔势生动,笔划形态丰富多变,波挑 分明。 后代把这一期间的隶书称为“xx。” 11.xx 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 《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封龙山颂》《衡方碑》 《鲜于璜碑》等。

中国书法各种字体介绍

中国书法各种字体介绍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篆书 (1)介绍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

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A、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B、小篆

隶书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 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 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 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目录 简要介绍 起源追溯 发展历史 秦隶 汉隶 隶书名词 艺术价值 注意要点 临摹范本 隶书经典临摹范本 当代隶书书法家 简要介绍 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 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 〈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 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 ‘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 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 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 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

值得考虑的几小段。吴云∶“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按∶下面重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 吴先生经过仔细排比研究,得出那样的科学论据来,作为学术上篆、隶的不同定名的分野,自然是很值得重视的。不过我现在还有两个问题想要问,那就是∶一,篆书也不能够个个是象形字,一开始就有象形以外的许多字存在,因此,仅仅失掉“象形原意”似乎有些不够。我的意思是说隶的破坏古文(“象形字”是一种字体的笼统名称,事实并非个个“象形”,例子甚多,不待列举),不仅仅是破坏象形而已。二,今天看到的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简帛书中发现其中字的结构有变篆体,也有未变。用笔有圆有带长方的,那种字当时又称之为何名?这种“半篆半隶”的字形从秦昭襄王时代开始一直到西汉初(秦云梦简到汉马王堆帛书,吴文有详述可参阅)还存在,始皇帝以前,字还未有“体”的区别,可是到汉初,肯定那种字已经归入隶体,二者合起来考虑,那么对吴先生的区别篆体之名,是否有些矛盾了呢?事实上结构之变,光讲象形不象形,定然不够全面。我估计区别问题,在当时——在字体初变时一般人肯定还不太严格的,那种“蝙蝠式”的字形,大都随着新名称而名之——也称为隶,其中稍为保留些旧结构也是可以的。因此我认为如果设身处地来推测当时的命名,和今天用学术研究来区别的命名是可以有些距离的,是无足为怪的。明确地讲,篆与隶的不同除形象变为符号以外,还有笔法变化一方面的区别,例如∶生(篆)、上(变笔法未变结构)、之(笔法结构全变)。三字的名实异同,决非单论结构,其他相似的情况也很不少,可以类推。 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所见有代表性的例如本世纪出现于西陲流沙中的西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成帝河平元年(前28)、新莽始建国天凤元年(14)的书简、乐浪汉墓出土的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的漆盘上的铭文等等,不但结构全变,从字形来讲也全成方形或扁方形,笔势则长波更自然横出,和接近篆体的直垂形大大不同了。 相像的字形还能在东汉的碑刻中见到很多。最著名的如桓帝延熹八年(165)的《华山庙碑》、灵帝建宁二年(169)的《史晨碑》、中平二年(185)的(曹全碑)、又三年(186)的(张迁碑)等等,其他不再一一例举了。 同时在西汉的碑刻中也还有一些面积大都方正或个别字带长形,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其有代表性的所见如∶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的《鲁孝王刻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的《祀三公山碑》、顺帝永和二年(137)的《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灵帝建宁三年(170)的《郙阁颂》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褎斜道》摩崖石刻等等。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灭篆体而形式稍有小异的“正体字”,一直流行于两汉、三国间,而且几乎独占了石刻碑志中的位置。近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出土了东晋谢鲲的墓志,还能见到用的仍是这样的字体。这种字体应当说都是隶,因为其形式自秦到汉,虽

书法学专业隶书课程标准教案

《隶书》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书法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接中小学书法教育、艺术管理、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书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前序课程,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训练中具有基础性的功用。 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书法学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能够在学校、社会团体、文化艺术部门、博物馆、拍卖行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书法艺术教学、研究、创作、艺术管理以及艺术品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

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笔墨技巧和艺术功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向学生传授隶书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隶书的笔法特征、基本技法和创作规律;帮助学生巩固并加深对古代书法技法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求真求实的科学品德;注重古代著名碑帖的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表达和查阅文献的能力;通过引导完成综合研究性隶书临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术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体方法:将隶书课程分成三段进行,即入门体验、临摹提升、模仿创作,每学期为一个阶段,共三个学期,每学期32学时,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6学时,实操练习80学时。实施以实践训练为主、寓理论讲授于实操练习之中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系统掌握隶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经典作品,和隶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隶书发展的动态。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严格的临摹训练,提高学生规范、准确地临摹隶书经典碑帖的能力。通过对经典碑帖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3、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进行书法创作的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针对学生在基础教育与文化艺术部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特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1、培养书法艺术鉴赏能力和书法文化现象批评能力;

湘刀文斌聊隶书

湘刀文斌聊隶书 原本是纵论隶书,来点标题党的味道。因研习的时间比较长,想用纵论这个字眼。伟大的毕会长肯定会说,最近你有点拽哟!拽,这是你的认为,我只是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学习而已。 隶书是一种最好写的书体,同时也是一种最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他的笔画最简单,说它最难写好,也是因为它的笔画过于简单。有人一周就学会了写隶书,但一辈子也未能把隶书写好。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代书法家用心于隶书者便为数甚少了。 我学习隶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县城时期、在北京时期、在珠海时期(尤其是得蔡楚夫老师点拨以后)。 中国书法史上,隶书有两个高潮期,呈现出:汉隶十碑、清代四家。我认为以刘炳森为代表的当代书法家把隶书推向了第三个高潮,他还只是第三个高潮的开始。 我在小县城学隶书 5岁半时,外公在家里写银行的一些招贴,开始接触隶书。小时候我住在安乡县城红旗巷,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6岁左右,都开始写毛笔字了,这是一件在当地很平常的事情。 当时也没有宣纸,只有白纸和报纸,纸都很珍贵,包括报纸。第一幅上墙的字是白纸写的隶书,外公认为好,上墙了。父亲有个安乡一中高中的同班同学(这个班还出了我们县最大的官潘贵玉),是我们县刻印最好的大师,专刻牛角章,父亲还是国民党军官。此人来我家,看了我写的隶书,随手写下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并说,我的字写错了,一个字有多个蚕头,多个雁尾,实乃多余。 我接触的第一本贴《曹全碑》,在小小的县城里,拥有一本这样的书,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牛逼,这本贴陪我读完高中。 进京城读书,北京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虽然伟大的毕会长是中山

隶书教案《乙瑛碑》

隶书教案《乙瑛碑》 隶书《乙瑛碑》教程 一、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篆之捷也。” 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由于

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 1 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证。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理的隶书。 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人兴,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二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

乙瑛碑

译文 乙瑛碑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艺〕,孔子作春秋,制孝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赞神明,故特立庙,?襃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曹掾冯牟,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彖□□□各一,大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祠用众牲,长□〔备〕□,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选其年〕?〔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书,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卞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卌)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师〔孔〕宪,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修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赞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于是始□。 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18行,行40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碑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碑后附“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张稚圭以为钟繇所书。宋洪适《隶释》云:“……繇以魏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篇一: 标题: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正文: 乙瑛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碑刻中的珍品之一。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是东汉晚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乙瑛所书。乙瑛碑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以隶、楷为主,融合了多种风格,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乙瑛碑中,有十六种笔法被称为“乙瑛十六法”,分别是: 1. 点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结尾,形如“点”字。 2. 钩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和竖画的交叉点为结尾,形如“钩”字。 3. 折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的延长线为结尾,形如“折”字。 4. 撇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的延长线为结尾,形如“撇”字。 5. 捺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或横画的延长线和横画之间的交点为结尾,形 如“捺”字。 6. 竖钩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为结尾,形如“竖钩”字。 7. 横折钩法:以横画开头,以竖画和横画的延长线为结尾,形如“横折钩”字。 8. 隶书法:以竖画和横画的交叉点为起点,以隶书的形态为结尾,形如“隶书”字。 9. 楷书法:以横画和竖画的交叉点为起点,以楷书的形态为结尾,形如“楷书”字。 10. 连笔法:在一笔写完后,将上下两个部分相连,形成连续的笔画,形如“连”字。

11. 对称法:在字的左右部分形成对称的形状,如“和”字。 12. 向心力法:字的中心点向左右、上下、上下方向移动,形成凝聚的字形,如“心”字。 13. 飘逸法:笔画自由流畅,如“飞”字。 14. 含蓄法:笔画含蓄婉转,如“玉”字。 15. 紧凑法:笔画紧凑有力,如“实”字。 16. 饱满法:笔画饱满充实,如“满”字。 这些笔法在乙瑛碑中灵活运用,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是乙瑛碑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些笔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书写风格和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创造出更多的书法作品。 篇二: 乙瑛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简洁、流畅、自然的艺术风格和精密的笔画技巧著称。本文将介绍乙瑛碑的十六种笔法,包括提按、钩画、转折、笔画连贯、笔画粗细、藏锋露锋等。 1. 提按 提按是书法中最基本的笔法之一,也是最常用的笔法之一。在乙瑛碑中,提按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 - 横画:在横画上面,先用笔轻轻按下,然后再用力量提起,形成一条弯曲的横线。 - 竖画:在竖画上面,先用笔轻轻按下,然后再用力量提起,形成一条直挺的竖线。 - 撇画:在撇画上面,先用笔轻轻按下,然后再用力量向下延伸,形成一条弯

隶书基本知识

隶书 起源及特点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书写方法 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就是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下面,以明朗的笔迹演示,结合相对切实的例字,给大家详尽讲解隶书的基本写法。掌握这些基本写法后,隶书的基础成就了一大步。 一、横画 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往往以“横飞”为美。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 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坚代撇 隶书中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即以竖代撇现象较多。主要表现在书写楷书戈钩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咸“第八笔。 2.竖点 隶书中的点大多是由竖充任的。

书法基础知识

书法初学基础知识 一、从哪种字体开始学习? 书法有篆书(钟上)、隶书、楷书(碑石)、行书、草书(帖上五体,绝大多数人和我都认为初学者要以楷书为基础,但也有人认为应从隶书学起。 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二、名家名帖: 从楷书入手的,写的是颜体、欧体,刚开始学可以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又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赵体的代表作《三门记》。 从隶书入手的,因隶书汉代为最胜,写的则是汉隶,刚开始学的是《曹全碑》《张迁碑》,因为曹全碑出土时间比较晚,碑文保存的比较完整,初学的比较适合。《张迁碑》用笔方整, 宁朴不华,其点画多收缩少放纵, 显得骨力雄健, 结体紧密。后来写《石门颂》、

《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孔宙碑》、《华山碑》、《西狭颂》、《张景碑》等等。 从行书名帖有行书十大: 王羲之的《兰亭序》或《圣教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王珣的《伯远帖》,被誉为天下第四行书; 杨凝式的《韭菜帖》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 柳公权的《蒙昭帖》又称《翰林帖》被誉为天下第六行书; 欧阳洵的《张翰思鲈帖》又称《卜商读书贴》被誉为天下第七行书; 米芾《蜀素帖》被誉为天下第八行书;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九行书; 李建中的《土母帖》被誉为天下第十行书。 一些特殊字帖:“福”字帖、佛经、禅学、道家经、老子经。 三、文房四宝 写毛笔书法时要用的东西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练好毛笔字,选正确毛笔是最关键的。 (一)如何选笔? 要选择具有性能好的毛笔,使用起来运转自如,具有尖、齐、圆、健四个特点,就是我们常说毛笔的“尖、齐、圆、健”四德。 毛笔的种类很多,一般写字的笔,大致分软性、硬性、中性三类。软性的笔,有羊毫、鸡毫等。硬性的笔,有紫毫(兔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软不硬)的笔称“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两种。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 隶书草创于秦,盛于汉唐,尔后进入近千年衰落。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毛笔隶书书法字帖,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欣赏 隶书用笔五要 陈学光 用笔,又称运笔,简言之是指使用毛笔的方法。汉字是象形文字,由多种笔画组成,提笔写字,笔管或提或按,或直或斜,支配和控制笔锋进行运转,从而写出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笔画,因此,用笔既是书写汉字时笔锋在纸面上活动的过程,也是用笔锋进行笔画造型的方法。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跋》中说:“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汉字的结体很复杂,而且因体、因人、因时而异,变化万千,但用笔中的中锋和侧锋、藏锋和露锋、方笔和圆笔、疾笔和涩笔等方法,道理是永恒的。娴熟地掌握用笔要领,写出各种理想的笔画,这是写好字的关键,所以康有为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不论哪种书体,只要下笔书写,都包括下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又包含起笔和收笔、提笔和按笔、方笔和圆笔、中锋和侧锋、疾笔和涩笔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笔和收笔 元代书法家李溥光说:“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则画无不美。”起笔和收笔是重要的用笔方法,它能够决定笔画的形态,如藏锋还是露锋,圆笔还是方笔,以至于悬针还是垂露等等,都是由起笔和收笔所决定的。有人说“两端是法”,这句话很有道理。这个书法那个书体,写得像不像,合不合法度,首先要看两端。汉碑一碑一体,莫有同者,《张迁碑》和《鲜于璜碑》以方笔著称,《史晨碑》、《石门颂》已圆笔著称,其笔画形态的差异,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由起笔和收笔所左右。

1、起笔 隶书起笔的基本方法是藏锋逆入。写横画时,欲右先左。起笔处不在笔画的顶端,而是在顶端的稍微靠右的部位,落笔后笔锋由左向右逆行,逆行中笔毫逐渐铺开。当笔毫行至顶端时折锋(虎口右翻)向右行笔,行进中将起笔处的笔锋覆盖住,就是藏锋。竖画等其他笔画的用笔也大抵如此。 逆锋入纸的作用是便于将笔毫铺开,使每根笔毫皆尽其力,并且将笔锋藏住,写出来的笔画既强劲,锋芒又不外露,骨力内含,笔画含蓄有力。 2、收笔 隶书收笔的基本笔法是有往必收。如写横画时,笔锋向右行至尽处,提笔向左回锋收笔。回锋收笔也叫护尾,使笔画末端浑厚饱满,防止残缺或虚弱。 回锋收笔分为实收和空收两种方法。实收,是笔锋行至尽处不离开纸面折回原路收笔。空收,是笔锋行至尽处离开纸面,在空中做出回锋收笔的动作。空收收笔,笔锋虽然离开了纸面,但因为收笔动作是折回原路,所以,笔画末端同样可以避免出现虚尖等笔病。运用的好,收笔处笔锋戛然而止,会出现峻爽果断的艺术效果。初学隶书,行笔不熟练,宜用实收;用笔熟练,可以空收,或者实收与空收相结合,是笔画形态丰富多变,克服线条单调之嫌。 藏锋逆入和回锋收笔统称藏头护尾。蔡邕在《九势》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逆锋才有藏笔,有藏笔才能有力。 隶书是为了适应书写快捷的需要,将篆书缓慢的行笔变为短速的奋笔,因此,隶书的起笔和收笔处,书写动作要果断爽利,简练自然,不要拖泥带水,务必避免一切多余的动作。 二、提笔和按笔 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早期的隶书承袭篆书的用笔,提按不明显,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如《睡虎地秦简》、《三老讳字忌日刻石》、《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即使东汉的《开通褒斜道摩崖刻

中国古代字体种类

中国古代字体种类 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为的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令中国书法散发出艺术的魅力。这五大书体,为中国书法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01 篆书 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字体。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代通用的标准的字体,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李斯《峄山碑》

▲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 象征是篆字的第一特点。它的笔画有转无折,一切转弯的笔画都成圆转。圆笔中锋,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呈圆形。其具体特征如下: (1)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多样,大都属于因形立意。如马、羊等。因结构法则还没有形成规范。甲骨文的部首形状及位置更为散乱,到了文字统一后的秦小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也保留着很多因形立意的象形字。 (2)体正势圆

小篆形体平正,横画平,竖画直,是严紧而又工整的书体形式,以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字的外轮廓,由于字的中心十字线拉长,如中字、天字,形成自然的椭圆形。 小篆的字势,凡方折处都是弧形线,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缪篆和秦诏版上也有部分方形笔势,但仔细观察,仍多是方中有圆,与隶书体势以方为主,有明显的区别。 (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是现有书体的祖先,其基本组字方法笔画粗细一致,结体只有点、直、弧。起止都要藏锋,向左无撇,向右无捺,一概用弧线结字。 (4)字体整齐,大小统一 篆书字体大小整齐划一,统一成竖长方形。 (5)书写缓慢 因篆书每字都有以上特点和要求,书写比较缓慢,效率不高,所以才会被以后出现的隶书所取代。

02 隶书 隶书又称隶文、隶字、古书等,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二书体,由秦代程邈所创,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一般分秦隶(古隶)和汉隶(今隶)。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 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

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

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7.行书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一种特殊书体,它很早就悄然流行于民间,实际上是篆书的一种潦草写法。隶书是对小篆书法的革新,从实用的特点出发,隶书显然优于篆书。它变弧为直,笔增提顿,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丰富了书法的表现手法。隶书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变篆书的精神内含为气象外耀,把横和捺加以强调和装饰,形成波势磔尾,舒展多姿,情趣盎然。隶书字形多取横势扁方,布列均匀,平中寓奇,挪移生动。隶书逐步取代篆书,这是书法史发展的必然,是汉字书法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隶书的产生彻底改变了小篆和小篆以前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更加点画化、符号化,也为后来楷、行、草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隶书在我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独领风骚。从秦汉至近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隶书大家,他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为后世遗留下了美不胜收,无以计数的隶书作品,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学习、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隶书以其实用和装饰的特点,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当今的书法展览、比赛中,隶书作品明显优于篆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于隶书具有其它任何书体不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实用和装饰设计中,被广泛采用。隶书比篆书通俗实用,比楷书生动多变,比草书规范易认,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普遍喜爱。纵观书法史的发展,隶书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秦汉时期,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是唐代,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有人又称之为程式化时期;三是清代,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对我们今天的隶书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分期叙述隶书的发展演变。 (一)秦汉隶书 1、秦汉隶书简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